社會學研究個人計劃(精選3篇)

社會學研究個人計劃 篇1

研究的目的:通過對老人的互動行為的研究,探討他們自身情感的不表現,從中得出各自不同對“自我身份”的影響因素。進而,加強在當代老年社會問題中,我們應該怎樣重新看待老人,主要在於樹立他們的“自我身份”。

社會學研究個人計劃(精選3篇)

一、研究意義:首先,本課題區別於以往的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標誌,是它藉助於社會學中角色理論及心理學的角度來指導具體的經驗研究,將老年人互動的經驗研究置於角色理論的框架當中。尤其是在當代老年學的領域中,從宏觀的角度例如:制度、保障、醫療等方面進行論述。很少有學者或相關的人士從微觀社會學理論方面研究老年人的自我身份問題。從微觀的角度探討老年人在當今社會中的互動,及其互動產生的問題是很值得研究的。這不僅能夠更好的研究老人的心理問題,同時也有助於再認識老人能力的表現。這對於協助老人再社會創造指出了問題和社會應該努力的方向。因而,它不僅具有科學的指導性意義,同時也體現着實地的實證性研究,是實踐性和獨創性的表現。

其次,本課題樣本規模和層次較為明顯。研究對象雖然是老年羣體,但是每位老人均有自身獨特的人生經歷。這樣,研究者在進行實地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獲得不同特殊情況的資料。從科學的研究理念上講,研究者根據不同層次可以從歸納推理到演繹推理來觀察老年羣體在進行互動的過程中所體現的自我身份問題。樣本類型對於研究者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所以這樣的觀察方法可以説為吸取較全面的老年互動的自我身份問題做了貢獻。因為,本研究的結果可根據不地區、不同時代、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互動化影響形成的社會化等等其他的因素進行多重比較,進而能夠充分認識他們問題的實質。同樣,對於更好補充角色理論的知識,進一步積累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三,本課題的研究從時間上,歷史條件上講是十分有必要的。社會人口結構日趨變化,尤其是近三四十年來正在發生著引人關注的深刻變化。60歲和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日趨上升。到了20__年,發展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11.83%。可見,由於老年人口增長之快,絕對量之大,特別是經濟落後的地區,老年人的的確確無法自我料理,可由於其自我身份的喪失,普遍的共識都認為老年是負擔,由此引來的是老年人的社會問題更加突出。研究者認為,在中國,人口老化及由此產生的老齡問題應予以高度的重視,尤其是在老人的自我身份方面的再樹立。

二、研究內容:研究的課題是關於探討老年人自我身份再樹立的重要性。因此,研究者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分成個人情感上的反應、老人在羣體中整合程度及其歸屬感的程度、家庭因素對老人互動的影響、社會對老人互動的影響等6個方面。在對老人的情感方面的研究,主要運用符號互動論和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加以研究。通過探究老人在情感上的表現,研究者發現在互動的當中,自我認知在老年人的互動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其次從互動過程中探討老年人在進行羣體互動之時他們整合程度如何以至於怎樣影響各自的自我身份的發展,同時,歸屬感程度發展如何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們自我身份的發展如何,更重要的是在歸屬感或強或弱的情況下,老年人是如何表現自我身份的以及他們心理的互動。在探討家庭的因素當中,研究者發現家庭作為社會化的最基本的單位,老人們在這樣的社會化單位中表現得絕大多數並不是我們所想像的那樣圓滿。老人們在家庭中,與親人的互動同樣是有許多阻隔,自我身份的發展也是不協調的。最後,研究者研究了社會因素對老人的自我身份發展的影響。社會因素包括許多不同的領域,但總體可歸結為:社會保障制度、民事部門對協助老人再發展的幫助、事企業單位對老人的一刀切、市場競爭的選擇性。這些因素的制約,掩蓋了老人們的自我身份的表現,加之許多特殊的領域無法給予老人更多的幫助導致他們在互動的過程中屢遭挫敗。最後,連續性的挫敗導致老人的心理情感上的消極反應,這使之不能積極投身於自我身份的發展。

三、研究理論的假設:通過對老年人的羣體互動的調查,探究老人的自我身份的發展是與個人情感、家庭、社會密不可分的,進而探究這些因素是導致老年人不能很好在社會上立足的的重要原因。基本依據:1.自我身份在不斷地擴大,不斷地有所樹立,那麼老人的自我身份將是會得到更好的鞏固,從中建立起一種積極的意識去更好的發展自我身份。相反的,自我身份樹立的越高,那麼老人所承擔的責任必將會更大。2.伯克認為,當一角色身份在互動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時,個體就會更加的信任這些他人;他們對這些人的身份感會加強;他們會流露對這些人的情感依賴;他們也會更好的適應羣體和社會結構。

四、研究的分析單位和抽樣對象:分析單位是個人,即老人。老人的自我身份發展決定他們社會形象的重要表現。抽樣對象是老年羣體,採用非概率的抽樣法,即選擇線人的抽樣環節在社區中研究老年羣體互動。老年羣體均是屬於退休人員,年齡均在60~80之間。

五、研究資料的收集方法與分析方法:

研究資料的收集:

1.採用調查研究中的訪談問卷調查。通過對社區老人,即有100多位退休老人的調查,研他們在羣體互動的表現,以及調查他們對現屬羣體的評價和整合程度及其他們的歸屬感。

2.採用定性訪談法,加強研究老人羣體的互動表現。通過非順序性的交談,瞭解他們在特定老年羣體的感想和對此機構的評價和情感特徵。其中包括:老人、老人的家屬、社區工作者。

資料分析方法:採用定性資料的分析方法,對所收到的問卷和錄音記錄進行考察和解釋,探討老人在個人、家庭、社會等因素影響下,他們是如何發展自我身份的,即自我身份的變化是消極還是積極的。

六、研究人員的組成、組織結構、培訓安排:1.調查內容中的社區工作者和管理處人員、筆者本人。組織結構:關於耀榮園社區福利機構。培訓安排:事先假定突出的研究對象,進行交談了解部分老人的各自的生活經歷及其背景。

七、研究時間進度和經費計劃:

1.準備階段(第1~第3個星期)

查閲相關文獻和最新的統計數據;

向負責人你定詳細的研究計劃和研究目的;

2.調查階段(第4~第8個星期)

挑選必要的、典型的老人;

在與老人互動的過程中加以進行實地觀察;

進行與部分老人交談,定性訪問,以瞭解他們在生活中的困難和對羣體的評價;

3.分析階段(第9~10個星期)

對原始資料的整理和審核,進行歸類;

將原始資料與其他文獻資料加以比較;

通過統計,將問卷調查的評價進行歸類,分析每項的比重;

4.總結階段(第11~13個星期)

與當地的工作人員探討實地研究的成果;

討論研究調查中出現的社會問題;

進行統計分析,評價問題的難易程度;

撰寫論文報告;

社會學研究個人計劃 篇2

一、研究的課題:《自主(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方式中教學手段運用研究》。

二、研究目的:回顧上學年課題研究上學期,透過上課題研討課、撰寫論文、教學設計、研究心得等多種方式,總結出了一些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但是還不夠全面,這學期我將繼續努力鑽研,進一步探索研究。

三、研究措施:

1、轉變觀念,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認真地學習一些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

2、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專業素養,建立自己的課題博客專欄。儘可能多地與同行們交流探討。

3、聯繫實際,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進行踏實細緻地調查分析。

4、實事求是,注重課題研究過程,在校園研究計劃安排下,每學期上好課題研討課、“一人一節課”,與全組成員一齊探討成敗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潛力。

四、本年度具體工作安排計劃:

二月份:

(1)學生交流與合作潛力現狀調查分析。針對學生開展調查研究,精心設計調查問卷,進行科學、合理地分析總結。

(2)學習課題組課題總方案。

(3)學習課題組子課題計劃,明確研究資料。

(4)制定個人課題研究計劃。

三月份:

(1)參加開題儀式。

(2)建立學生個人跟蹤檔案。

(3)在數學課題組內聽課。

(4)用心參加培訓,學習、開通課題研究個人博客。

四月份:

(1)用心參與課題組開展的專題研討課。

(2)用心參與專題研討課的評課及討論。寫好聽課感言。

(3)加強學習相關理論知識,認真做好學習筆記。

(4)撰寫學生交流與合作習慣養成專題文章,注意及時收集、整理、上傳資料。

五月份:

(1)學習課題理論專題講座,做好筆記。

(2)透過課堂教學,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3)認真撰寫教學反思,與同伴交流,及時總結課題研究經驗與教訓。

(4)上一堂課題研討課。

九月份:

(1)學習課題組總課題方案、子課題計劃。

(2)寫好《自主(探究、體驗、合作)學習方式中教學手段運用研究》個人研究計劃。

(4)及時上傳材料,豐富博客資料。

(5)用心參加培訓,學習,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十月份:

(1)參加“全國著名教育專家江西省中國小優質課堂教學研討會”。

(2)上好課題研討課。

(3)參加課題組進行的課題研究。

十一月份:

(1)參加課題組進行的課題研討課。

(2)整理參加課題理論學習的筆記,總結各項課題活動狀況,寫出心得體會上傳個人博客。

十二月份:

(1)結合我校“一人兩節課”校本教研,組織課題組成員上課、聽課、評課活動。

(2)及時收集、整理課題組上課教師的教學設計、説課稿、評課資料等,並上傳到校園網站和個人博客。

(3)撰寫個人課題小結,並參加校課題小結交流。

(4)收集、整理課題組教師的教學設計、説課稿、評課資料等,並上傳到校園網站和個人博客。

(5)撰寫課題研究論文,交流課題論文。

社會學研究個人計劃 篇3

一.本課題研究背景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為有效學習必須是自主性學習,所以要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生活的數學,就必須十分重視引領學生進行高質量的自主性學習.自主性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控制”的學習。它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徵:學習者參與並確定對自己有益的學習目標的提出,自己制定學習進度,參與設計評價指標;學習者積極發展各種思考策略和學習策略,在解決問題中學習;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學習過程有內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對認知活動能夠進行自我監控,並作出相應的調適。

新 課程所倡揚的自主性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的學生的高品質的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學生髮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性學習。根據肖川博士等人的研究,只有在如下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會是真正的學習:感覺到別人在關心他們;對他們正在學習的內容很好奇;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完成後得到適當的反饋;看到了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並覺得富有挑戰性;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可見,要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就必須努力創設最大可能地讓學生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着問題、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於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有着重要的作用。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在主動去學。可能有許多老師認為國小生自主學習並不重要。其實不然,任何良好習慣的養成都要從小開始抓起,因為“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預習習慣,可使學生終生受益。國家《20__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指出: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向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轉化。基礎教育長期形成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主要以靜聽、靜觀、靜思的方式進行學習,處於被動地位,其活動形式主要是大腦機械記憶的活動。在這種方式下造成學生以個體學習為主,相互競爭,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實踐性,缺乏羣體的合作性,學習無興趣,無動力,不會學習,不會關心,不會交往,自我封閉等等,影響了學生全面、健康、主動地發展,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研究的意義:

1、對學習方法的研究是符合新課程中“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的要求的。在新課程中指出: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課程,教師應根據《標準》能動地發揮作用,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規範者,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主動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得到發展。

2、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道德思想素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對學習方法的引導中,通過發現學生中的閃光點,對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創造才能,進行因勢利導,充分發展他們的智力;同時對影響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善於引導,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引起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習毅力,培養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精力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

3、有利於學生牢固掌握所學的科學知識。學生所學科學知識,是人類在漫長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和科學實踐的過程中,逐步積累得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規律的科學總結。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培養自己的觀察力、思維力、想象力、注意力等,有意識地引導、啟發學生掌握學習的科學方法,學生才能更有效的學習,更牢固的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

4、自學是一生中最好的學習方法,它是一種以獨立學習為主獲取知識的活動。要實施這一活動並高效率、高質量地達到活動的目的,必須具備相應的自學能力。自學能力是各種智力的綜合體現,是創造力的核心。培養國小生的自學能力,不僅是當前科技迅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國小數學教學改革的基本方向。改善學習方式是課改目標之一,課程改革是一項關係到幾億人、幾代人生命質量的宏大工程。本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如何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而學習方式的轉變意味着個人與世界關係的轉變,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轉變。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幾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地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的內容也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們很難想像,在他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

三、本課題的目的和重難點

研究目的:培養學生在數學中的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每一個學生的科學素養。

研究重點:

1.使教育工作者在教學實踐中積極探索新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師要確立新的教學觀,積極轉變教學方式;

2.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

3.國小數學自主合作學習的研究及自主學習中遇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研究難點:①營造氛圍,喚醒自主學習意識;②提供材料,創設自主學習條件;③創設機會,自主參與學習活動;

四.研究方法與途徑

我 們準備首先通過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來解決實驗研究中的各種問題,共同去研究一些共性問題,提出解決的設想,由本組各成員負責各個子課題。採用①行動研究法②經驗總結法③個案研究法④實驗法⑤問卷調查法⑥文獻資料法。最終彙總,得出相應的對策和最佳方案。並從日常生活中發展教與學的各種問題,並調查學生與老師遇到的困惑,並與其他教師溝通,與兄弟學校交流,提出相應的實施方法。然後有意識地進行實驗,找出較好的方案與措施,並形成材料。

主要途徑:通過理論學習、教學實踐、集體研討、活動觀摩、撰寫論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來開展研究。

五、實施步驟:

1.準備階段(20__.6---20__.9)

建立課題教研組織,完善研究制度,制定課題研究實施方案。認真組織學習研究課題的目的要求,提出問題,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理清研究思路,明確目標,分工負責;蒐集和整理關於課題的理論及實踐資料,做好充分的準備。

2. 實施階段(20__.10---20__.4)

這個階段所做的工作有:

(1)召開課題研究開題會。

(2)請專家對參與研究的教師進行輔導。

(3)根據研究方案,啟動課題研究。

(4)及時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

(5)定期召開研討會,總結交流經驗。

3. 總結階段(20__.5)

彙總材料,分析總結,把感性認知提升到理論高度,總結出具有普遍性的規律;合作交流,提煉歸納,按進度表完成各項階段性目標,迎接上級的結題驗收。

4.預期研究成果:《國小數學自主學習的實驗與研究》結題論文

六、人員分工

課題負責人:曹大軍負責課題的整體設計、協調、組織研究力量,保證課題的研究活動的順利實施。

主 要成員:軒麗英、趙霞負責撰寫課題計劃、實施細則、開題報告,整理課題階段性成果,撰寫階段性實驗報告(中期報告),課題結題報告及撰寫論文。王莉、曹俊霞負責教師、家長以及學生疑惑蒐集,安排實驗老師,調查教師、家長以及學生並負責問卷的回收、整理、分類總結、蒐集與課題相關的案例,及時國內外最新研究成果。王玉芝負責數學中自主學習的資料整理、分析、搜尋工作。

七、主要參考文獻

《國小教學新課程教學設計》《新課程理念與創新》《數學教育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