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精選17篇)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精選17篇)

1、知識目標:會寫6個生字,會認3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家禽”等詞語。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能根據註釋理解詞句。

3、情感目標: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孩子應對語言的巧妙。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把課文讀流利,讀懂句子,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教具準備:幻燈片

學生準備:收集古代幽默小故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要是我問你,你會説話嗎?一定有許多同學不以為然,認為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如果我再進一步問,你能把話説好嗎?你怎麼回答?會説和説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將走進一些善於表達的人,看看他們是怎麼説話的?從中體會語言表達的藝術,感悟語言表達中透出的智慧。我們先去認識誰呢?

請大家打開課本第10課──楊氏之子(板書)。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課文,看看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往學習的課文有什麼不同?

我們現代人寫的文章,用白話,叫白話文,這麼多年來我們學習的課文除了古詩外,也都是白話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是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言,言簡意賅。

二、讀通課文,讀懂故事

1、下面請同學們再讀幾遍課文,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現在開始。

2、指名讀課文,集體糾正讀錯的字音,通過教師的範讀,糾正讀破的句子。

樑國/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3、結合註釋,逐句理解課文。結合課文的理解,説説課題怎樣理解更為準確。

三、熟讀課文,體會語言的妙處

1、你認為課文中哪些語言精妙?精妙在哪裏?你從他們的對答中體會到了什麼?

出示句子: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板書:楊氏之子 楊梅

孔君平 孔雀

“楊梅”是一種水果,其中的“楊”與姓楊的“楊”沒有關係。孔君平故意將它們聯繫起來,開玩笑地説:“這是你家的水果。”這樣説話,因為沒有道理而顯得風趣幽默,也非常親切。楊氏的兒子,用“從來沒有聽説孔雀是您家的鳥”來應答,妙趣橫生。幽默風趣的一説一答,使見面的場面非常輕鬆愉快。楊氏之子只有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顯示出他的聰明機智和應對能力。

2、你覺得楊氏之子的機智表現在哪裏?

(1)“應聲答曰”説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2)“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沒有正面説楊梅不是我們家的,而是巧妙的從“夫子家”説起,寓意孔雀不是你們的家禽,楊梅當然就不是我們家的。

3、讀讀這兩個句子,想象當時的情境,説説當時兩人會是怎樣的神情?説話時會用怎樣的語氣?(孔君平可能是神態很隨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認為他還是一個孩子,説話的語氣可能有些傲慢、隨意;楊氏之子很機智、神采飛揚,説話語氣有挑戰性。)

結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試着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話,要讀出兩人不同的語氣。

4、同桌分角色讀課文,邊讀邊想: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會是什麼反應,把鉅子補充完整。

5、師生配合表演。

6、指名錶演。

7、回憶我們是如何學習這篇課文的?

四、拓展閲讀

同學們課下可以閲讀《世説新語》中其他小故事,大體瞭解內容,體會語言妙在哪裏。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2

《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

國小語文教學資源網 → 語文教案 → 教學設計 20__-03-21 手機版

教學目標

單元目標:

閲讀本組課文,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並通過綜合性學習,蒐集、積累用得精妙的語言,以不斷豐富我們的語言,並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

1.正確規範地書寫“樑、惠、禽、詣、乃、曰”等生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通過多種形式的讀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

3.能讀懂文言文意思,感受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4. 初步感知文言文,運用逆向翻譯法增強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掌握一些學習的方法。

重點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文言文,讀懂文章的意思。

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藉助工具書讀準字音。

教師準備:學習課標,通覽教材、教參,細讀文本,在瞭解學情的基礎上預設教學活動。準備一些巧問妙答的小故事。

教具準備:課件、田字格黑板貼、課文紙、練習紙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課前熱身

1.講述幾個巧問妙答的小故事,體會語言藝術的精妙

2.白話故事導入

a.師講述白話版《楊氏之子》。

b.點名複述。

c.同桌互講。

一、導入課題

1.這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故事,想不想看看古代的文言文如何講這個故事的?文言文是我國文化寶庫中一筆巨大的財富,今天,我們走近《楊氏之子》去感受一個古代孩子的智慧。這篇課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編寫的《世説新語》一書。(板書:文言文。課件出示文言文和《世説新語》介紹)

2.板書課題。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10.楊氏之子)

3. 理解題意。課題是什麼意思?指名反饋。

我是姓敖人家的女兒,那我就是敖氏之女,你能用這樣的語言形式來介紹自己嗎?指名反饋。

二、初讀文言感知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字字準確、句句通順。(課件出示課文)

2.指名朗讀:根據學情強調多音字在本文中的正確讀法,使學生學會根據文意判斷多音字讀音的方法:(課件出示多音字用法)

為wèi設果 兒應yìng聲答曰

3.學生自己根據語感劃分節奏讀。

4.出示正確的劃分,教師範讀,生小聲跟讀,讓學生初步掌握文言文聲斷氣連的讀法。(課件出示帶節奏線文本)

重點練習:“孔指以示兒曰”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為什麼是“家/禽”而不是“家禽”)

5.再讀,評價。

三、文白對譯,疏通字詞句。

(一)文白對譯,疏通句意。師説白話文,生讀對應文言文。引導發現文言文語言精簡的特點。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難點字詞。

1.同桌合作學習:一起讀讀古文,完成練習——理解難點字的意思(“甚、惠、詣、乃、曰、示、禽”等)。

生彙報並反饋學習方法,師相機板書。

2.指導規範書寫本課生字。

四、精讀品味對話之精妙

(一)把文章讀短

1.引導學生回顧白話文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濃縮成一句話、一個詞。(課件出示下劃線。板書:聰惠)

2.從哪裏可以體現出楊氏子的“聰惠”?(相機板書:會聽 反應快 會説)

(二)把文章讀長,理解人物間關係,體會語言精妙

1.話説這孔君平去拜見楊氏子的父親,可誰知他父親不在。這不約而來,可以看出他們兩家的關係怎麼樣?生反饋。

楊氏子知不知道來人是誰?從哪看出他知道?那又一次證明他們兩家……生反饋。

2.理解人物內心:楊氏子為孔君平端來了水果,這水果裏有楊梅,孔君平看着這楊梅心裏想到了什麼?一句“此是君家果”是有意刁難嗎?如果你是那聰慧的楊氏子,聽到這句“此是君家果”又會怎麼想?

比較句子“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體會語氣的不同,從“未聞”中感受楊氏子的委婉、禮貌及句子的言下之意。

3.學生反饋,教師隨機點撥。

引導學生讀懂孔君平拿楊氏子的姓氏和楊梅的“楊”字做文章,楊氏子是用同樣的方法拿孔君平的姓氏和孔雀的“孔”字做文章,這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是楊氏子的聰惠表現。(相機板書:楊梅 楊家果 孔雀 孔家禽)

4.若來者是柳君平、黃君平、李君平、梅君平呢?楊氏子又會怎樣應聲答?扮角色演一演。(課件出示相關句子)

5.趣味練習:看白話説文言。(課件出示練習,視學習情況出示)

五、熟讀成誦

生讀沒有標點的、豎向排列的課文;背誦。(課件出示)

六、自選課外拓展

1.發揮想象將《楊氏之子》擴寫為一則生動的白話文故事。

2.收集有趣的巧問妙答故事、經典的廣告語等,與同學交流。

3.閲讀《世説新語》中感興趣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七、總結

板書設計:略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詣、禽”2個生字,會寫“樑、詣”等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藉助註釋理解詞句,瞭解課文內容,體會故事中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我們每天都在用語言交流。精練得當的語言,能使我們有效地與人溝通;機智巧妙的語言,能幫我們擺脱可能出現的尷尬局面;幽默風趣的語言,能愉悦談話雙方的身心。古代有一個九歲的孩子,他機敏聰慧,回答別人時語言更是風趣機智、妙趣橫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文《楊氏之子》吧。

2.讀題,解題。

(“之”相當於“的”,“楊氏之子”意思是姓楊的人家的兒子。)

二、讀通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藉助拼音把字音讀準確,讀通課文。

2.檢查讀通情況。

(1)着重強調以下字的讀音:惠、詣、為、曰、應、禽。

(2)引導學生讀準節奏。

樑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句子中的“家禽”不同於現在的“家禽”,這裏的“家”和“禽”各自獨立表達意思,因此中間要停頓。)

(3)反覆讀課文。

三、理解文意。

1.參考註釋,自學課文。

要求:將註釋中重點詞語的解釋批註在文中,據此初步理解句意。

2.學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詞。

以下字詞比較陌生或古今差異較大,學生可能提出:

(1)其父:他的父親。其,他。

(2)為設果:小兒(楊氏之子)為他擺出水果。設,擺放,擺設。

(3)此是君家果。此,這。君,您,古代對對方的尊稱。

(4)未聞:沒有聽説過。未,沒有。聞,聽説。

(5)夫子家禽:先生您家的鳥。夫子,古時對年長而且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這裏指孔君平。禽,鳥類。

以上問題,可讓學生通過同學之間討論自己獲取答案,如學生能夠回答,教師則應追問學生是怎麼知道的。學生無法回答,教師可以適當提示,讓學生明白字詞義。

3.説説每句話的意思。

四、體會語言精妙。

1.這個故事最精彩、最吸引人的是哪句話?為什麼?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用“沒有聽説過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鳥”來應答,妙趣橫生。楊氏之子才九歲,卻能迅速領會孔君平表達的內容和技巧,可見他聰明機智,應對能力強。)

2.如果楊氏之子回答“孔雀是夫子家禽”,與“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相比,你認為哪一句更好?

(“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更妙。“孔雀是夫子家禽”顯得生硬,有頂嘴之嫌;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轉對答,既表現了應有的禮貌,又表達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鳥,楊梅豈是我家的水果”這個意思,反映出楊氏之子的機智與幽默。)

3.想象一下,孔君平聽了孩子的話會是什麼反應?

設計意圖:通過想象表達,進一步體會楊氏之子所答言語的妙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五、拓展延伸。

1.鼓勵學生閲讀《世説新語》中的其他小故事,大體瞭解內容,體會語言妙處。

2.感受中國語言的魅力。

(1)蒐集積累在表達上有特點的語言,如歇後語、諺語等。

(2)蒐集和擬寫提示語、廣告語等。

(3)收集相聲、評書或影視劇中的精彩對白,試着演一演。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從讀入手,引導學生結合註釋弄懂文言文意思,品讀對話體會語言的巧妙,並且通過拓展環節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搜集、發現、積累、運用精妙的語言的能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12自然段,從中領會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從孫臏獻計中,領會到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準備:多媒體投影機。多媒體課件。紙馬。

課型:

閲讀探究課。

第一課時安排:

1、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介紹兩次賽馬的經過。

2、懂得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部分學生有更多啟發)

3、有感情朗讀課文3—12自然段。能積累一些詞語。

第二課時安排:

1、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學習本文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3、“動腦筋”故事交流會。

[課前激趣]玩紙牌

出示兩組牌,紅心10、8、4,草花9、7、3。上來的同學當然挑紅心。同學先出結果老師總以2比1獲勝。由此得出在戰爭中,在比賽中,有時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關鍵看弱的一方能否掌握主動權。

一、引入、揭示目標

★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齊國,當時齊國的貴族很喜歡賽馬,有一名大將叫田忌,他特別喜歡賽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歷史故事。

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齊讀課題。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田忌和誰賽馬?賽了幾場?怎麼賽的?結果怎樣?……)

2、揭示學習目標(出示,指名讀):

①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介紹田忌賽馬的經過。

②從田忌賽馬這件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③有感情朗讀課文。能積累一些詞語。

二、學習“兩次賽馬”部分

(一)找出兩次賽馬的段落。

1、有誰知道本文寫了田忌幾次賽馬?每次賽了幾場?

(兩次,每次三場)

2、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一下全文,看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第一次賽馬?從哪兒到哪兒寫的是第二次賽馬?

學生快速瀏覽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學這兩部分

★這兩部分內容,孔老師不講,相信大家通過自學和四人小組合作學習能搞懂。能不能完成任務?(能!)

1、出示學習要求:

學習要求

①各人大聲朗讀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説一説田忌兩次賽馬的經過。

第_次賽馬的時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接着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最後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由於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③四人小組中,選一人説,另選一人用紙馬演示兩次比賽過程。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

①老師要檢查大家自學的情況了。先請人來讀1—2自然段。認真聽,讀完了,我要請人到台上來講一講第一次是怎麼賽的。

指名讀。讀一讀1: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②一生上台講説第一次賽馬過程,教師演示課件。

③指名讀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台講説第二次賽馬過程,教師演示課件。

★表揚:説得真有條理,我們今後説話寫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表達。

三、質疑,推理

1、啟發質疑:

看了兩次賽馬,你覺得有什麼奇怪的地方嗎?

板書: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2、順勢設問:

(出示問題1)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為什麼不一樣?

3、默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

(出示):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

齊讀這一句。

板書:調換順序

這個計策誰想出來的?

板書:孫臏獻計

4、這個順序可以隨便調嗎?

我們來做個實驗。請四人小組長拿出信封裏的紙,四人小組討論一下,假如我們不按孫臏的計策,換一種方法安排出場順序,結果會怎樣呢?用筆在紙上照樣子寫一寫,推算一下。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快。

5、學生推算。教師巡視,找出一兩張推算結果多的紙。

6、(展示台)展示學生推算結果最多的代表作品。

★小結:實驗證明,孫臏安排的這個順序不是亂調的。孫臏真是__________。用一個詞形容一下。(神機妙算、計算精密……)

四、學習“孫臏獻計”部分。

1、這麼好的主意,為什麼田忌想不出來,齊威王也想不到,孫臏卻想出來了?(出示問題2:孫臏為什麼能想出這個好主意?你從中能體會到什麼呢?)

請大家帶着這個問題,按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語氣。

比較:誇耀——誇獎

2、四人小組練讀——指名四人讀(先説説你給同學出了什麼主意)——評價——全班齊讀。

3、為什麼孫臏能想出這個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關句子,用筆劃出來,想一想。

(出示)

①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善於觀察)

②“齊威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於思考)

③齊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誇耀自己的馬。

(知己知彼)

4、小結:

誰連起來説一説“為什麼孫臏能想出這個好主意呢”?

(①善於觀察②善於思考③知己知彼)

五、總結、積累

1、總結全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田忌賽馬》,這篇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初賽失敗,孫臏獻計(板書),再賽轉敗為勝的故事。

2、(出示學習目標2)田忌賽馬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麼啟發呢?

(①善於觀察②善於思考③知己知彼④從全局出發,不怕犧牲局部利益⑤遇到困難,不灰心⑥驕兵必敗……)

板書: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3、(出示學習目標3)學了這篇文章,我們認識了三個歷史人物。現在請你來評價一下這三個歷史人物,你覺得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預案: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孫臏:神機妙算、智勇雙全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田忌:有勇無謀、屢敗屢戰

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齊威王:夜郎自大、盲目樂觀、驕兵必敗

你想對孫臏説一句什麼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對田忌説一句什麼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想對齊威王説一句什麼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節課大家學會的詞語可真不少。老師準備了一張詞語卡片,大家齊讀一遍。

(課件出示)詞語卡片:

神機妙算、胸有成竹、知己知彼、智勇雙全

有勇無謀、垂頭喪氣、屢敗屢戰、勝不驕、敗不餒、

得意洋洋、目瞪口呆、夜郎自大、盲目樂觀、驕兵必敗、

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4、課外作業:(課件出示)

找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動腦筋的故事讀一讀,準備參加班級故事會。

(預案:四人小組先交流一下,你有哪些故事,回去收集資料。)

板書設計:

15、田忌賽馬

調換順序

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孫臏獻計

(善於觀察、善於思考)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5

一、課題名稱:草船借箭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 正確讀寫本科生字詞

② 瞭解故事起因、經過、結果,並用自己的話來概括

③ 朗讀課文,自讀自悟,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2、過程與方法:情境教學法、閲讀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

①激發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通過對故事情節的瞭解,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教學難點:通過具體語句感受人物的特點

四、教學準備:時代背景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

1.聊故事,創氛圍

師:我們國家有着燦爛的歷史文化,我國的“古典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古典四大名著”是指的那四本書嗎? 舉手回答

生:《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三國演義》

師:沒錯,就是這四本書。其中啊,《三國演義》被稱為智慧之書和謀略之書,誰來説説自己都知道這本書中的哪些故事呢?

生:……

2.揭題

師:剛才大家講了“……”這些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進入《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這個故事。(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伸出自己的手跟老師一起寫課題)

3、齊讀課題

師:好,現在請大家用自己最洪亮的聲音把課題讀一遍!

4、簡介時代背景

師:話説在東漢末年的時候,天下三分,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其中曹操的實力最強。於是,在打敗了劉備以後,曹操繼續南下攻打孫權,準備掃平江南。為了抵抗曹軍,劉備和孫權決定聯手,於是劉備派遣諸葛亮至孫權那裏,幫忙出謀劃策。故事就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了,想知道故事的內容是什麼嗎?趕緊把課文讀一讀吧!在讀的時候看到注音的字多讀幾遍,不會的字問一下會的同學。想一想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你能用一句話分別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檢查作業,請學生用一句話概括內容。

師:大家説得非常好,那麼現在老師想讓大家從智慧和謀略的角度來給課文中的四個人物排一下名次。(最終無論其他人怎麼排,諸葛亮都會是第一,引出諸葛亮是最聰明的)

師:諸葛亮是最有智慧的,這是大家讀了一遍課文以後達成的共識,非常好!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的地方很多,現在老師想請大家再把課文仔仔細細的再讀一遍,把你認為寫諸葛亮的智慧,寫諸葛亮的謀略寫得最精彩的地方找出來,仔仔細細的讀一讀,讀出精彩!明白嗎?好,開始,放聲讀!

師:好,同學們讀的非常投入,尤其是你認為寫得好的地方讀得更加有味道。咱們現在來交流一下,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寫諸葛亮的謀略和智慧什麼地方寫得最精彩,把你覺得精彩的地方讀給大家聽!(生讀課文,教師進行點評,引導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體會人物的智慧與謀略)

師:大家讀得都不錯,這節課我們先分享這麼多,下一節課再接着分享,請同學們做好準備。下課。

六、板書設計:略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學習本課詞語,理解其含義。

2、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內容,瞭解孫臏的足智多謀,學習他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正確的思想方法。懂得做事要開動腦筋,尋找最佳方法。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瞭解兩次賽馬時雙方三匹馬出場順序的不同,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教學準備:

1、投影片

2、標有不同顏色的六匹馬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1、導入: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我國古代一個關於賽馬的故事。

2、板書:15、田忌賽馬

二、初步瞭解課文內容,理清教學重點

1、出示課題

思考:圍繞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麼?

2、生討論

3、師綜合;綜合同學們剛才提出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出示投影片1)

a、田忌和和誰賽馬?

b、一共賽了幾次馬?

c、賽馬最後的結果是什麼?

4、師過渡:下面請同學們帶着這三個問題快速閲讀課文。

三、講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提問:田忌和齊威王一共賽了幾次馬?

2、生答

3、指名讀第一次賽馬的部分。

4、思考:

①田忌和齊威王在比賽前做了些什麼?

②第一次比賽的經過怎樣,結果怎樣?

5、生討論,指名上台用圖片演示,板書。

6、提問:

a、這次比賽齊威王為什麼能贏?(出示投影片2)

b、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這個“強”字指什麼?

c、第一次比賽齊威王贏了,田忌表現怎樣?

d、“垂頭喪氣”是什麼意思?假如你是田忌,你會怎樣想?

e、田忌失敗後,想了嗎?從他身上,我們想到失敗了應該怎樣辦?

7、指名答

8、師過渡:田忌垂頭喪氣,準備離開賽馬場,這時候出現了什麼情況?

9、指名讀孫臏的話。(出示投影片3)

10、齊讀孫臏的話,提問:從孫臏的話中,能看出什麼?學生相互討論後作答。

11、師過渡:面對田忌的再次挑戰,齊威王説了什麼?指名讀句子,從齊威王的話中能看出他的表現怎樣?從齊威王身上我們想到,面對勝利應該怎麼辦?

12、指名讀第二次比賽的經過和結果。

13、思考:

a、第二次比賽,孫臏想了個什麼辦法讓田忌轉敗為勝?學生用圖演示比賽過程。

b、理解詞語:目瞪口呆

c、齊威王為什麼目瞪口呆?

14、師過渡:同樣三匹馬,比賽結果為什麼完全改變了呢?齊讀課文最後一句話。(出示投影片4)

四、體會中心,明白道理。

1、思考:

a、為什麼這個辦法田忌想不出來,孫臏能想出來?

b、從這個故事中懂得了什麼呢?

2、生討論(出示投影片5,結論)

五、鞏固練習,當堂反饋。

1、數學遊戲導入新課。

(5)<(6)()?(6)

(7)<(8)()?(8)

(9)<(10) ()?(10)

(轉敗為勝?)

六、以“轉敗為勝”為切入口,再次深入理解課文。

1、田忌第一次賽馬為何敗?

2、田忌第二次賽馬為何勝?

3、孫臏憑什麼斷定田忌第二次比賽一定能勝?

數學遊戲提示:

(7)>(6)

(9)>(8)

(5)<(10)

七、小組討論會,認識人物。

田忌、孫臏、齊威王三個人中你最喜歡誰(最不喜歡誰)為什麼?

八、懸念作文。

(1)田忌贏了賽馬,非常高興,正想與孫臏回家暢飲一番,忽聽齊威王在背後大喊:“孫臏,慢着!”……

田忌將如何應付?孫臏還能幫得上忙嗎?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續寫課文。

(2)假如你是齊威王的謀士,你有什麼辦法幫齊威王在第二次比賽中仍然獲勝嗎?請同學們拿筆將第二次比賽改寫一下。

板書設計:

15、田忌賽馬

田忌(輸)第一次齊威王(贏)

上上

中中

下下

田忌(贏)第二次齊威王(輸)

下上

上中

中下

《田忌賽馬》教學後記:

這節課的重要教學目標之一是讓學生通過課文學習,懂得做事要開動腦筋,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為了達成這一教學目標,這節課分四個部分進行了教學。

一、學生質疑,理清思路。

首先引導學生圍繞田忌賽馬這一課題質疑,提出自己想弄清的問題,教師經過歸納整理,引出學生的學習目標,告訴學生這就是本節課要掌握的內容,讓學生明確了學習的方向。

二、自主學習,明理育心

這一部分的教學主要分成四個步驟:

1、學生觀看錄像,養成仔細觀看的習慣,教師通過讓學生揣度田忌失敗的心情,談自己的看法,明白怎樣正確對待失敗。

2、學生細讀人物對話,瞭解人物性格,教師引導學生互相討論“應該怎樣對待勝利”這一問題。

3、學生自己動手擺馬,思考取勝的辦法,教師再演示孫臏的做法,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4、學生討論“孫臏為什麼能想出辦法而田忌卻不能”這一問題,明白“做事要注意方法,講究策略”這一道理。

以上幾步,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既明白了道理,又受到了良好的心理薰陶,在有效地進行了學科心理教育,從而體現“協同教學”的基本思想。

三、鞏固練習,當堂反饋

通過“摘李子”這一遊戲,訓練學生抽象思維的能力,讓學生進一步懂得課文所包含的道理。

四、改寫故事,培養思維

齊威王必須調換出場順序,才能贏田忌,可怎麼調方法不止一種,讓學生想辦法,大大培養了創造思維的能力。

總之,這節課教學中充分體現了以教師主導,學生為主體這一教學原則,自主學習、討論、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受到各方面的教育。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胚、禍”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弄清楚“我”發現的過程。

3.找出自己覺得有趣的部分談感受,並體會作者童年時善於提問、樂於探索的精神。

4.説説自己有過的“發明與發現”,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童年是人一生中最天真爛漫的時節,在玩樂的時候常常有一些有趣的發現。今天,讓我們走進童年,去回憶童年的發現吧!(板書:童年的發現)

2.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大家都是愛動腦筋的好孩子,讓我們帶着這個疑問走進課文,去尋求答案吧!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同學們讀得都非常認真,文中的生字詞你們都認識了嗎?誰來當小老師向大家介紹一下這些生字詞?你們都會了嗎?讓我們開火車來讀好不好?看來大家預習得非常好,老師為你們感到自豪!

2.作者童年的發現是什麼?他又是怎樣發現的呢?一起走進課文去看一看吧!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有關的句段,畫出集中描寫“我”童年的發現的句子。

三、理解發現。

1.大家讀完課文了嗎?誰來向大家彙報一下你找到的句子?指名答。

課件出示句子:人是由細胞構成的……從細胞變成小魚,經過了很長時間……正好是九個月。

請大家仔細地讀一讀這幾句話,並試着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2.再次讀課文,找一找文中有沒有這樣一句話:説的是相同意思,但是表達更簡潔。指名説。

課件出示句子:母腹中的胎兒再現了從簡單生命進化成人的過程。

請大家把這兩句話分別朗讀一下,看看這兩句話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

3.師小結:我們在平時寫作時,就應該注意表達的具體和概括。

四、瞭解過程。

1.“我”那非凡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呢?老師擬定了學習計劃,請大家按要求分小組合作學習。

2.課件出示:(1)找出有關的句段。(2)理解有關的句段,把它概括成一個四字短語。(3)在白紙上畫出四字流程圖。

3.小組彙報,課堂交流。

師:剛才大家的合作學習真是熱火朝天呀。現在請每一組用一個詞來概括髮現的過程。

一組,夢見會飛。(板書:夢見會飛)

二組,請教原因。(板書:請教原因)

三組,痴迷研究。(板書:痴迷研究)

四組,發現原理。(板書:發現原理)

師:大家真會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大家的合作探究進行得非常棒!

4.從“我”的發現和發現的過程中,你覺得“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

(根據板書回答:敢於提問、不斷探究、大膽想象)

5.同學們,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受到了什麼啟發?有沒有什麼想對作者説的呢?

五、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1.是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的眼睛。給自己一雙善於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吧!生活是這麼豐富多彩,只要你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種現象,你就一定會有新的發現。説不定,你還會成為未來的發明家、科學家呢!

2.課後請大家交流一下自己在學習生活中的發現,並把它寫出來。

板書設計

童年的發現

夢見會飛 請教原因 痴迷研究 發現原理

敢於提問 不斷探究 大膽想象

教學反思

《童年的發現》一文,語言和故事情節都充滿童趣,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我課前預設學生在課堂上自學時一定有話可説,才放心地把課堂交給學生。教學本課的難點是引導學生入情入景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感受人物的特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重點詞句,感悟人物思想感情,並充分利用課前蒐集的資料,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8

一.聽寫詞語

(“詞語盤點”中“讀讀寫寫”裏的詞語.)

二.讀“三哭”.感悟真情

1.讀課文,畫出有關描寫外祖父哭了的語句,讀一讀,共有幾處? (共有三處:教我讀詩詞時;得知不能回國時;送“我們”上船時.)

2.學生聽錄音跟讀第2自然段,交流體會外祖父第一次哭時的情感 a.瞭解外祖父教我吟誦的三句詩的出處,讀懂它們的意思.

b.體會外祖父教我讀唐詩宋詞的用意所在.(這三句詩都表達了遊子對家鄉的思念之情,外祖父教“我”的目的在於借詩句表達他對家鄉的思念.)

c.説説“外祖父哭了”的原因.

(因為這些詩句觸動了他思鄉的情感,教“我”讀着詩句,他心裏湧動的是對家鄉、對家鄉親人的懷念,淚水就不知不覺流了下來.)

3.探究外祖父的第二次落淚,體會他無法回到家鄉的傷感.

a.教師朗讀這部分內容,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看見了什麼?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b.你能理解這位老人此刻的心情嗎?

久居異鄉的外祖父日夜思念着自己的家鄉,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他無法回到故里,於是他將這種思鄉之情寄託在某種事物之上,請大家再認真讀讀課文,想一想:

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外祖父對梅花的珍愛?找到有關的句子讀一讀,讀出體會和感受.

“唯獨書房裏那一幅墨梅畫,他分外愛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4.出示一個句子進行比較:“書房裏那一幅墨梅畫,他很愛惜.”

5.説説這兩個句子的異同,哪個句子更好?為什麼?

“有生以來,我第一次聽到他訓斥我媽:‘孩子要管教好,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嗎?’訓罷,便用保險刀片輕輕颳去污跡,又用細綢

子慢慢抹淨.”

6.從外祖父的話中你感受到了什麼?從外祖父的動作中你看出了什麼?你能讀好這句話嗎?

7.品讀外祖父送畫時的話,體會老人對梅花別樣的情感.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開花,她卻不一樣,愈是寒冷,愈是風欺雪壓,花開得愈精神,愈秀氣.”

a.這句話中哪個詞用得最多?

b.再讀一讀這句話,説説有怎樣的感受?

c.此刻,在你的心目中,梅花具有怎樣品格呢?用外祖父的話來回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靈魂、最有骨氣的!)

“他們就像這梅花一樣.”

d.“他們”是指誰?為什麼把他們比喻成“梅花”?

8.你知道中華民族有哪些有氣節的人物?學生交流之後指導朗讀. “一箇中國人,無論在怎樣的境遇裏,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9.作為一箇中國人,你怎樣理解外祖父的這句話?

a.在外祖父的眼裏,梅花代表着什麼?

(外祖父把梅花看做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徵,是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的“魂”.他珍愛梅花,讚美梅花,實則是在表現他那顆拳拳愛國之心.)

10.美讀昇華:你能像外祖父般把他的這番話讀出來嗎?

11..在何情況下,外祖父第三次掉淚?讀一讀,深人體會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a.哪個詞使我們感受到了老人的“哭”?(淚眼朦朧.)

b.外祖父把珍愛的梅花圖及手絹送給“我”,是不是不再思念家鄉了?你如何理解外祖父的這一舉動?

三.品語句,昇華情感

1.從外祖父的一言一行中,我們不僅深深體會到了他對梅花的愛,對具有梅花秉性的中華兒女的愛,更體會到了他的愛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愛,是對祖國的深深的眷戀.請你有感情地朗讀外祖父説的話和外祖父為作者送行的有關語句.

2.面對這樣一位身居異鄉的老人,我們的心中能不對他產生敬意嗎?讓我們飽含敬意朗讀課文中首尾兩段.

四.迴歸整體,理清層次

1.讀到這裏,你發現課文首尾兩個自然段有什麼聯繫嗎?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呢?

2.嘗試分段,説説每部分的意思.

五.注重積累,延伸拓展。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新詞。

2.理解課文的內容,感悟武松的倔強豪放、機智勇武的性格。

3.激發與培養學生閲讀名著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武松打虎一部分內容。

難點:感悟人物的性格特徵。

教具準備:

小黑板,DVD,電視機。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看過電視劇《水滸傳》嗎?談一談你對《水滸傳》的瞭解。

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景陽岡》,去認識打虎英雄--武松吧。

板書課題:景陽岡 (解題)

參照“閲讀提示”,明確學習要求:

⑴找出具體描寫打虎的部分多讀幾遍。

⑵除了打虎,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它們與打虎有關係嗎?

⑶武松給你留下了什麼樣的印象?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課文讀通讀順,把字音讀準確,不懂的字詞可查閲工具書進行解決。

2.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⑴小黑板出示:嚇唬、詭計、踉踉蹌蹌、腰胯等詞語。

⑵指名朗讀。

⑶重點指導個別字詞的音、形、義。

⑷説一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重點寫了哪些內容?(板書:喝酒,上岡,打虎,下岡)

三、再讀課文,重點研讀“打虎”片段。

1細讀打虎的內容,説説老虎和武松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用橫線畫下來品析。

3展示交流

打虎:

⑴引導學生抓住老虎傷人的三招以及武松對付老虎的三閃來學習。

老虎:一撲 一掀 一剪

武松:閃在青石旁 閃在大蟲背後 又閃在一邊)

⑵武松的這一系列的“閃”能否換成“躲”,説説理由 。

⑶找出武松打虎的動作描寫(掄 劈 揪 按 踢 提 打 ),感受武松的英勇無畏。

⑷讓學生試着表演武松打虎的精彩過程,師生共同點評。

⑸請同學們欣賞一下電視劇《水滸傳》中《武松打虎》的精彩片段,再次感受武松的機智勇敢和打虎時驚心動魄的場面。

⑹有感情地朗讀。讀出老虎的兇猛,讀出武松的機智勇武。

⑺學生展示自己的朗讀。

喝酒:

⑴引導學生抓住武松喝酒時的語言與動作描寫來學習。

⑵感受到武松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倔強豪放)

4.教師小結過渡:

剛才我們重點交流了打虎和喝酒兩個部分,已深切感悟了武松的倔強豪放與英勇無畏。除了這些,課文還寫了哪些內容(上岡,下岡),它們與表現文章中心有關嗎?

四、總結

同學們,通過《景陽岡》一課的學習,我們認識了一個怎樣的武松?

倔強豪放,機智勇武

五、探究延伸

學了這一課,武松打虎的英雄氣概給我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但有同學説:“現在要保護老虎,武松打虎的內容不該讀了。”你同意嗎?説説你的看法。

1.學生討論

2.學生暢談,師相機點撥

附:板書設計

20 景陽岡

打 虎

機智勇武

上岡 下岡

喝酒

倔強豪放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

2、學會11個生字,認識5個生字,掌握“矯健、嫉妒”等詞語意思。

3、引導學生了解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和火把節的紀念意義,體會彝族人民歡度節日是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品德 。 教學重點:課文的第二、三部分,體會火把節時彝族人民無比歡樂的心情和彝家人勤勞勇敢。 教學難點: 從火把節的傳説中體會彝族人民的勇敢與堅強。 課文重點:第二、三部分; 朗讀訓練點: “來吧,到我們大涼山來吧,„„”的四次反覆,朗讀全文的時候,要在這四句話的引領下讀出節奏,從火把節的精心準備,到火把節的盛況展現,再到火把節的紀念意義,使學生的理解逐步加深,感情逐步加強讀寫結合點:寫一段慶祝節日時的場面描寫。

教學準備

課件、學生蒐集民間故事。

教學時間

三課時 預習提綱

4、火把節 導語:我們有56個民族,很多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節日。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涼山,走 進彝族的火把節去感受那盛大的節日氣氛吧!

1.根據常規預習要求預習課文。

2.讀讀記記下列詞語,並在文中標畫出來。 滿山遍野 不約而同 人聲鼎沸 興高采烈 日上三竿 不屈不撓 企盼

3.抄寫課文中的生字詞,比一比誰寫得正確又美觀。

4.結合上下文(或查工具書)解釋詞語。(寫在課本上) 矯 健 數不勝數 不屈不撓 人聲鼎沸

5.概括課文內容。

6.讀課文完成以下問題。 (1)文中反覆出現了一句話,你能找出來,並談談它的作用嗎? (2)第1—4自然段:為了歡度火把節,彝家人做了什麼準備?用橫線畫出有關語句批註。 (3)課文描寫了火把節哪幾個場面?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你最喜歡哪一個?在課本上寫寫自己的感受。 (4)説説火把節的來歷,從火把節的傳説中,你想到了什麼?

7.通過上網、查閲圖書或詢問長輩、朋友等方式,收集火把節的相關資料,更多地瞭解彝族的這一傳統節日。

8.質疑。(至少提出2個問題,並在文中做好標記)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火把節”是那個民族的節日嗎?(彝族)你知道那些和火把節相關的知識? 簡介彝族及火把節,出示相關圖片: 彝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佈在四川、貴州、雲南和廣西。火把節是彝族最盛大的節日的傳統節日,一般於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公主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三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兩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大涼山,走進彝族的火把節去感受那盛大的節日氣氛吧!

二、成果展示

1、認讀詞語:蒿枝 犄角 頭帕 披氈 山寨 矯健 摔跤 嫉妒 蝗蟲 宰牛羊 熊熊烈火 激情四溢 數不勝數 不屈不撓 人聲鼎沸 興高采烈

2、形近字: 寨( )矯( )跤( ) 賽( ) 嬌( )狡( )塞( )驕( )寒( )

3、近義詞:矯健——強健 激動——感動 反義詞:矯健——柔弱 激動——冷靜

4、聽寫詞語:披氈 山寨 嫉妒

5、理解詞語説説課文主要講了為什麼?(主要寫了彝族火把節熱烈場面和火把節的來歷)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分段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同桌交流。

2、默讀課文,想想文章可以分成幾部分?試概括出每部分的內容。 (同桌交流)各組派代表説一説課文寫了哪幾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1——4)寫歡迎人們到大涼山和一家人一起歡度火把節。 第二部分:(5——10)寫火把節是激情四溢的盛典。 第三部分:(11——13)寫彝族火把節是一家人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象徵,是極具紀念意義的節日。

四、讀句子

出你認為能充分體現彝家人的熱情的句子朗讀並體會一下。

1、出示句子:“來吧„„„„來和我們彝家人一起歡度火把節。” 要求:小組有感情地朗讀,談談自己的感受。 (體現出彝家人的熱情、好客和他們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2、學到這裏,你是什麼樣的感情,是否被彝家人的熱情和火把節熱烈的氣氛所打動?談談自己的感受。 説説課文主要講了為什麼?(主要寫了彝族火把節熱烈場面和火把節的來歷)

五、細讀課文,深入感悟

1、彝家人為了火把節都做了哪些準備?找出相關的語句。 “我為你„„” A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這些句子充分表現出彝家人的熱情和對火把節的盼望) B指導朗讀:熱情、盼望、興奮地。

2、課文描寫了火把節的哪幾個場面?在小組內説説你最喜歡哪些場面、情景?想象一下當時的情景,説説自己的感受。 A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準備節日的飯菜;鬥牛;摔跤;點燃火把;圍着篝火跳舞 B出示圖片,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內容。

3、默讀文章第三部分,文章講述了一個什麼樣的傳説,表現出了彝族人民的哪些品質?(彝族火把節的來歷。表現了彝族人民勇於戰勝惡勢力,彝族人民具有戰勝災難的勇敢 堅強、不屈不撓的優良美德。)

4、文中反覆出現了一句話,你能找出來,並談談它的作用嗎? “來吧,„„” (這個句子把全文內容串聯起來,向我們展示了激情四溢的彝族火把節。這個句子反覆出現,使文章的感情更加強烈,讓人們迫切的想到大涼山歡度火把節,同時使文章的首尾結構有一種迴環之美。

六、總結全文

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感受到了彝族的民族風情,知道了火把節的來歷,知道了火把節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節日,更是彝族人民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徵。

板書設計

1、穿上節日的盛裝,熱情準備節日的飯菜。 不懼惡勢力

2、鬥牛。 火把節

3、摔跤勇敢堅強

4、點燃火把 不屈不撓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1

[學習目標]

培養獨立閲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能通過評點的方法與文本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閲讀感受。

[重點難點]

1.通過閲讀,訓練學生運用評點的方法來深入理解課文的能力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學生第一次評點課文,有一定的難度。課堂上老師可介紹方法並進行示範,來指導學生評點課文。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月是個永恆的母題,伴隨着人類的腳步,關注着蒼生的冷暖,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此之中傾注了他們的愛恨情愁,寄託了他們的悲歡離合,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象徵意義十分豐富。她是美麗的象徵,創造了許多優美的審美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類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託了戀人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在失意者的筆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徵,引發了許多失意文人的空靈情懷。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因而成為永恆的象徵。當我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遐想。我們自然會想到與月相關的詩句:“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經•陳風•月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姮娥應斷腸”(李商隱《月夕》)……關於寫月的詩,不勝枚舉。

杜甫有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二、簡介作者

季羨林,山東清平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曾任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等。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1935年秋進人德國格廷根大學學習印度古代語言。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並應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東語系教授、系主任。他曾長期致力於梵文文學的研究和翻譯,翻譯了印度著名的史詩《羅摩衍那》。在佛典語言、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著作等身,成為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此外他還創作許多散文作品,已結集的有《天竺心影》、《朗潤集》以及《季羨林散文集》等。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整體把握內容與特色。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鄉思之情,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覆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第1小節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説“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後説“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説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第2、3、4、5節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對家鄉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鮮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美麗純潔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後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敍述顯得更加動人。

第6、7、8三節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情感的親疏深淺只有通過對比才能顯現出來,故鄉的小月亮為什麼那麼美,除了親切而温馨的回憶外,作者還通過與其他場景進行對比來表現,從濟南到北京,一直説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要説景色,比故鄉那只有在童年看來才有浩渺之勢的葦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處兩處,但在作者看來,哪一處的月都不及故鄉,故鄉的月亮越美,越發勾起作者的鄉思鄉愁。作者指出,對一個異鄉人來説,對故鄉的思念常常構成他不可缺少的精神生活,思鄉是他生命的組成部分,有故鄉可思,甜,思而不得,苦,正是這種複雜的滋味顯示出鄉思特有的情感色彩。

最後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敍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几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文章的風格與一個人的年齡有着密切的關係,一般來講,老年人的文章都寫得古拙、質樸,所謂由絢麗而歸於平淡。季羨林的這篇《月是故鄉明》就體現了這一點,它寫得非常平實,採用的大都是短句子,也沒有什麼華麗的詞藻,娓娓道來,甚至不時流露出返老還童般的天真,但越是這樣的質樸自然,越是能見出作者對故鄉的至情至愛。

四、通過評點,研讀課文。

1.什麼是評點?

評點是古人研讀文章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在閲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等)和寫作方法進行評論與分析,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從方法上講,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實際上,在閲讀中,作品的局部與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對整體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礎上的,而且,從閲讀的過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體次第展開的,有時,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實際上關係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體的關鍵。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眼”有的關係到全篇的結構,有的關係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轉換,甚至是給全篇寫作方法和風格定調子的地方,我們在評點時就要注意到。另一方面,對局部的理解又離不開作品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與心中”,這些詞語,有時是實指,有時又是比喻,有時又是在實指中寄託了另外一些涵義,如果不從全篇的立意出發,不從文章特定的語境出發,是很難搞清楚的。

與文章對話的進一步就是與作者對話,孟子講“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説可以通過對作品意義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以《想北平》為例,由文章就會想到老舍,想到老舍與北平的關係,老舍為什麼愛北平?為什麼愛到了與愛母親相提並論的地步?愛到了“説不出”的地步?這就是從文章過渡到作者了。還有,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個人的一己之見,而文章是不會只有一種看法的,因此,點評時應該會想到別人怎麼看。這實際上就是在與文章的其他讀者展開對話。

2.示例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開篇點題。)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過渡,由月到山、水,從而寫到故鄉的水。)

至於水……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寫童年往事,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下面還有許多充滿童趣的細節。)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對比,為的是突出故鄉月亮之美,同時又是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隨着年月的增加,思鄉之情更增一番蒼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這也是對比,又是襯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與故鄉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對故鄉的思今是充滿了惆悵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鄉可以思念,並且擁有一份温馨的回憶,又是幸福的。)

3.學生進行評點,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五、小結

評點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古人講讀書不動筆等於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因此,評點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讀書的好習慣,要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六、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相關練習。

2.預習。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指導書寫生字“矛、盾”和理解“誇口、張口結舌”等詞語。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指導學生精讀課文,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理解成語的寓意,懂得做人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通過具體語言材料,理解成語的寓意,養成良好的積累知識的習慣。

教學準備:

投影片 教學過程 :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成語了,你能説幾個給大家聽聽嗎?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讀幾個成語故事。(板書:8、成語故事) 誰來告訴大家,什麼樣的詞稱為成語?引出《自相矛盾》。

二、初讀指導

1、佈置課內預習。

★輕聲讀成語故事《自相矛盾》,邊讀邊圈出文中的生字。

★拼讀生字表中生字,想辦法記住字音、字形。

★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畫出文中不理解的詞,在有疑問的地方做上記號。

2、檢查自學情況,指導書寫。

三、精讀與感悟《自相矛盾》。

1、自由輕聲讀課文,想一想這個故事講的是件什麼事。

(寫古代一個人賣盾和矛,先誇盾好,什麼也戳不破;又誇矛好,什麼都能戳破。旁人問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麼樣?那人啞口無言)

2、成語中的矛和盾僅僅是指那個楚國人買的兵器矛和盾嗎?

3、細讀課文,抓關鍵詞句,在交流討論中感受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預設: “誇口”是什麼意思?(説大話)文中是誰在説大話?他説的是什麼大話呢? 指導朗讀好人物語言。

這個楚國人給你留下什麼印象? 結果怎樣? “張口結舌”是什麼意思?(張着嘴巴説不出話來) 那人為什麼張口結舌説不出話的呢? 周圍人怎樣看他?

你又怎樣看他? 你能説説“自相矛盾”的意思嗎? 文章為什麼到這就結束了? „„„„

4、聯繫實際説説自己有沒有犯過與此人同樣的錯誤,你周圍有沒有人犯過這樣的錯誤,讀了這則故事你知道了什麼?

四、小結

五、拓展與延伸

1、用今天學到的學習成語故事的方法,學習《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這兩個成語故事。

2、閲讀《成語故事》,積累更多的成語。

板書設計:

成語故事

盾堅固 都戳不穿 自相矛盾 矛鋭利 都能戳穿

説話前後牴觸 矛戳盾 會怎麼樣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l 體會作品表現的人對家、家園和故鄉的刻骨銘心的依戀之情極其深刻內涵。

2學會從大處着眼,小處落筆的評點方法,記下自己閲讀作品時的感受、理解、評價和質疑,與作品展開對話。

3嘗試以散文的形式表達你自己對故園的情懷。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課間播放《彩雲追月》)

(上課前3分鐘)上課!(起立、問好)剛才大家聽到的歌曲是 ?欣賞了這首美麗的歌曲,這讓我們想起了 ?誰能告訴我主題是什麼?

很好,思鄉之情。古往今來,思鄉的作品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表達思鄉之情的散文,最富有詩情畫意的《月是故鄉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一般而言,故鄉就是自己的出生地。自己的童年乃至自己生命中的許多歲月都是在故鄉度過的,這裏不但有自己的家、親人,更有自己家族的記憶。一個人的經驗積累以及情感與性格都與家鄉的自然風貌和文化積澱有着密切的關係。可以説,故鄉是一個人的根。正因為如此,人們對故鄉都有一種割不斷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的出發地,也是人的歸宿。因此,一個人擁有故鄉,不僅是指具體的、有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的,無形的。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口的流動越來越頻繁,但是對一個人來説,不管走到哪裏,身在何方,故鄉都在他的心中,都體現在他的行為方式上。由於這種特殊關係,故鄉常常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也有了多種多樣的美稱,(提問:列舉對故鄉的美稱)如故土、家園、故園、故里、桑梓、歸宿等等有時指的都是同一個意思。在比喻的意義上,它們往往指向人們的精神家園。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思鄉之情,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有的景物因為被反覆書寫而成為思鄉的文學意象,如柳、月、炊煙、鄉音等等。季羨林的《月是故鄉明》就是以月作為抒情線索,通過對故鄉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憶,特別是對故鄉月色的動人描寫,抒發了作者對故鄉永遠的思念與牽掛。

二、看人看眼睛,讀文讀題目。我們還是先看文章的題目——月是故鄉明。看到這個題目你都能想到什麼?

1、 有可能想到主旨是“思念家鄉”。

2、 有可能想到出處: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課件)

全詩為:“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收兵。”這首詩寫於安史之亂時期,抒發了杜甫離亂之際對故鄉親人的懷念。對自然事物的感覺有時因主觀情緒而改變,在文學作品中,這樣的寫法特別多,月亮其實無處不明,但杜甫偏説“月是故鄉明”,從而突出了對故鄉的感懷。由於杜甫這句詩特別能引發人的鄉思共鳴,因而被廣為傳誦。

3、 有可能聯想到其他詩句:(學生課前準備)

李白的《靜夜思》

“長安一片月,萬户搗衣聲。”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九齡《望月懷遠》)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蘇軾《明月幾時有》)

同學們,散文鑑賞有三點不可忽視:題目、作者和註釋。瞭解了題目,我們再來看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誰?

季羨林是一位什麼樣的人物呢?下面我們就來認識一下:(課件展示)

三、作者簡介:

北京大學教授、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生於1911年,山東臨清縣人。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季羨林、金克木、鄧廣銘、張中行四位老先生,因為都曾在燕園居住,人稱“未名四老”。四位先生實則住在未名湖的後湖,那地方叫朗潤園。所以又稱 “朗潤園四老”。

季羨林老先生已然功成名就,為什麼還念念不忘那個僅僅生活了六年的小山村?

四、朗讀課文

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這篇散文,走進季老的內心世界。現在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分男生、女生部朗讀,讀的同時請把你認為優美的段落作上標誌)

同學們讀得不錯,男生聲音洪亮,女生感情細膩。這裏有幾個詞語需要特別注意。(投影)

浩渺 篝火 旖旎 絕倫 惆悵 耄耋

嚼爛 慨然 恍然大悟 離鄉背井

(學生認讀)

五、課文內容層次簡析

1.第1小節對“月是故鄉明”這句思鄉名句作了簡單闡釋。“月是故鄉明”是一句流傳很廣用以表達故園之思的詩句,它出自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本文的第一段,實際上就是對這句詩的解釋,最後説“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正是説明它表達了一種普遍的感受。

2.第2、3、4、5節是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第2小節是一個過渡,由月到山,到水,進而過渡到家鄉的山水,過渡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作者對家鄉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雖然只在故鄉呆了六年,但兒時的記憶連同那少年的夢境與感受仍新鮮如昨,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揀鴨蛋,這些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構成了美麗純潔的鄉村生活圖景,經過幾十年後一位耄耋老人的的敍述顯得更加動人。

3.第6、7、8三節寫作者離開故鄉之後的生活,通過他鄉月亮與故鄉月亮的對比,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

4.最後一小節是對前面的呼應,也是作品在對故鄉與童年的回憶和在他鄉對故鄉的思念的記敍與描寫之後,情感的自然迸發。雖然短短几句話,卻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六、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文章哪些段落寫得非常優美?

(學生站起來朗讀並稍加分析,3-4個人)

我也找了兩段,大家看看能不能把空填上?

我看過許許多多的月亮。在________的瑞士萊芒湖上,在________的非洲大沙漠中,在________的大海中,在________的高山上,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説都是________的,我都異常喜歡。

此地既然有___,有___ ,有___ ,有___ ,有___,每逢望夜,一輪當空,月光閃耀於_____之上,上下___ ,______,而且______, ______,真不能不説是賞月勝地。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

這麼好的段落大家應該記住,現在,我們試着不看課本,一起來讀一下。

評點是古人研讀文章的一種重要方法。就是在閲讀文本的基礎上,對文章的內容(作者的思想、觀點、情感等)和寫作方法進行評論與分析,從而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從方法上講,評點的要義是對話,是交流,是再創造。評點作為對話,是讀者與文本、與作者、與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讀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對話的第一個對象,與文本的對話是構成其他對話的前提和基礎。

在與文本的對話中,要注意局部與整體的關係。實際上,在閲讀中,作品的局部與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因為對整體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礎上的,而且,從閲讀的過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體次第展開的,有時,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實際上關係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體的關鍵。古人講詩有“詩眼”,文有“文眼”,説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些“眼”有的關係到全篇的結構,有的關係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轉換,甚至是給全篇寫作方法和風格定調子的地方,我們在評點時就要注意到。

另一方面,對局部的理解又離不開作品的整體,局部只有在整體中才能理解,整體是局部的語言環境。

與文章對話的進一步就是與作者對話,孟子講“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説可以通過對作品意義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2.示例

每個人都有個故鄉,人人的故鄉都有個月亮,人人都愛自己故鄉的月亮。事情大概就是這個樣子。(開篇點題。)

但是,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什麼“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勝數。(過渡,由月到山、水,從而寫到故鄉的水。)

至於水……比白天用嚼爛的麥粒去粘要容易得多。(寫童年往事,故鄉往往與童年連在一起。下面還有許多充滿童趣的細節。)

在濟南住了十多年,……我的小月亮,我永遠忘不掉你!(對比,為的是突出故鄉月亮之美,同時又是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

我現在已經年近耄耋。(隨着年月的增加,思鄉之情更增一番蒼茫。)

荷塘月色的奇景,就在我的窗外。(這也是對比,又是襯托,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與故鄉的“小月亮”相媲美。)

流光如逝,時不再來,在微苦中實有甜美在。(對故鄉的思今是充滿了惆悵的,有時甚至是痛苦的,但人有故鄉可以思念,並且擁有一份温馨的回憶,又是幸福的。)

評點是讀書時常用的方法,古人講讀書不動筆等於不讀書。讀書不是純粹單向的、被動的接受,同時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隨時記下來,書的天地邊角空白處都是記錄的地方,因此,評點不僅僅是一種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種習慣,一種讀書的好習慣,要能養成這樣的好習慣。

八、重點探討: (佈置課前預習)

1。既然作者如此熱愛想念自己的家鄉,為什麼他不常回家看看呢?

學生甲回答:季老年齡大了,農村的條件比較艱苦,回家不方便……。

學生乙回答:季老的家鄉沒有親人了,所以沒有回去的必要了……。

學生丁回答:季老思念的是他童年的那個家鄉,而不是現在的……

大家的回答都有可能,我們的理解,只是從文章本身出發來分析。我們的分析與季老的內心所想是否完全一致呢?就很難肯定了。

2.他的家鄉沒有山,為什麼還寫山呢?

生答:過渡,文章第二自然段中説中國古代詩文寫月亮需要山水的陪襯,所以下面提到了山,還寫了水,使人聯想起故鄉。

3.作者明明是寫家鄉的月亮為什麼寫那些童年趣事呢,是不是多餘?

生答:這些童年趣事也是圍繞着月亮來寫的,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夢、撿鴨蛋都跟月亮有關,不是多餘,反而更能表達出對故鄉的思念……

4.為什麼除了寫故鄉的月色,作者還寫到了那麼多地方的月亮?既然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豈不讓故鄉的小月亮相形見絀?

生答:這是對比,文章中明確提到了“對比之下……”。我覺得這樣寫更能突出作者對故鄉月色的喜愛,更能表達作者對故鄉的眷戀,以及對故鄉的思念之情……。

這個同學的回答非常好。是啊,情感的親疏深淺只有通過對比才能顯現出來,故鄉的小月亮為什麼那麼美,除了親切而温馨的回憶外,作者還通過與其他場景進行對比來表現,從濟南到北京,一直説到世界上三十多個國家,要説景色,比故鄉那只有在童年看來才有浩渺之勢的葦坑美得多的怕不是一處兩處,但在作者看來,哪一處的月都不及故鄉,故鄉的月亮越美,越發勾起作者的鄉思鄉愁。正如作者所説,“然而,每值這樣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卻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5老師提問:那在作者眼中,思鄉到底是什麼滋味呢?同學們齊讀一下。 (倒數第二段)

故鄉不是一個抽象的語詞,而是由許多人、景物、故事和場景構成的,是融匯了許多內容的情感和記憶。所以,思鄉類的作品往往都是從一些具體的東西出發,由眼前之景激起鄉思之情,即平常我們所説的——借物抒情。因此,即使許多平常的人事景物也會因為融匯了鄉思而具有了特別的意味。

在《月是故鄉明》中,這種事物就是——月亮!那我想問: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什麼是它的抒情線索呢?

很好,是月亮!文章雖然寫了很多看似無關的事物,但卻都是緊緊圍繞月亮展開的。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

(解惑結束後,重申三個問題:對比、借物抒情、形散神不散。)

九、總結文本:

季羨林老先生即使功成名就,即使身在他鄉,還念念不忘自己的故鄉。

季羨林先生走出了魯西北那個小村莊,走出了國門,但沒有走出那植根心底的愛國情結;他走進燕園,走上了大學的講台,但沒有走出那融入生命的鄉土情結;他走上了社會的高層,步入了人生的輝煌,但沒有走出那刻骨銘心的平民情結。有評家稱他為“平民中的大師,大師中的平民”。(為一名大學生看行李。)

十、寫作實踐:(可安排在課前完成)

同學們,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應用知識,提高能力。現在我們一起來做個訓練——寫作實踐

有許多事物能喚起我們對家鄉的懷念:老樹、老街、老房子、門前的池塘、一塘的荷花……想想夕陽的餘暉和裊裊的炊煙,想想母親呼喚兒女的聲音……請置身於某個情境,寫一個片斷。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認識“渺、篝”等13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燕”。

2.默讀課文,説説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用對比的手法來表情達意的方法。

4.再蒐集一些思鄉的詩文,和同學交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同學們都見過月亮,看到彎彎的月亮,我們總會脱口而出:彎彎的月亮像小船。那麼,又大又圓的月亮,又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呢?(圓盤、月餅、中秋)哦——中秋節,在這個傳統佳節,我們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餅,欣賞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賞月,僅僅是在看月嗎?(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會想起自己的故鄉及親人。)所以,詩中説得好啊——月是(故鄉明)。(板書課題)

2.介紹作者:季羨林(1911—20__),山東清平(今併入臨清)人。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在中印文化關係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學和比較文學等領域,創穫良多,是享譽海內外的東方學大師。一生創作了許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選集》等。

季羨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個小鄉村,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與季羨林一起回味那故鄉的明月吧。

二、初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生字)學生練讀,師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園) yàn(燕子)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思考: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可分為幾部分?

2.提出問題: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課文第1自然段的描寫有什麼作用?(開篇點題,引出下文)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愛(故鄉的月亮)。

(2)作者為什麼説“如果只有孤零零一個月亮,未免顯得有點兒孤單”?(因為太單調了。)所以,古詩文中,月亮常用什麼東西當陪襯?(山、水)想到這裏,作者便回憶起了小時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鄉在哪?(山東西北部大平原上)因為平原地區沒有山,所以他從小沒有見過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麼樣子的?(圓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時候望月,從不與山聯繫起來,就連詩中説的情景,他也無法想象。(補充蘇軾《前赤壁賦》資料)

(4)作者沒有見過山,那有沒有見過水?(有,他故鄉的小村子裏到處都是水。)那麼他和水之間有什麼趣事呢?(夏天黃昏後,他就去坑邊場院裏數星星,在古柳下搖知了。)還有沒有別的趣事?(更晚的時候,去坑邊看水裏的月亮,晚上做夢還夢見兩個月亮疊在一起。)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愛月亮,而且,他總能圍繞着月亮,找到許多樂趣。

四、精讀課文,情感昇華。

1.朗讀課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經歷?產生了哪些內心感受?

(1)往事:數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夢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鄉,幾個大葦坑佔了村子面積的一多半,坑邊的月景給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給他的童年帶來了無限的樂趣。通過對故鄉往事的回憶,體現了作者對故鄉的眷戀與懷念。

(2)經歷:①作者離鄉背井,在世界各地見到過許多美妙絕倫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還是故鄉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潤園景色優美、環境優雅,是賞月的勝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鄉葦坑裏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無論是在萊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還是在高山上,都看到過美妙絕倫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潤園這樣的賞月勝地見到的奇景,都無法撼動故鄉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見作者對故鄉月亮的懷念,對故鄉的懷念。

2.在回憶這些往事的時候,作者多大年紀?(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齡。耋,七八十歲的年紀。這時,他早已不在故鄉,而是住在朗潤園,這裏的環境怎麼樣?(此地有茂林修竹……賞月勝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懷念的是故鄉葦坑裏那個平凡的小月亮。

3.齊讀最後一個自然段。

這段話只有短短二十多個字,卻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麼情感嗎?(作者渴望回到故鄉的迫切心情和通過月亮寄託的思念之情。)

五、佈置作業。

蒐集有關思鄉的詩句,與同學交流。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重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僅起到輔助作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情感,真正意義上把課堂還給學生。但是由於時間有限,故文章一些詩句來源不能一一點出,只能留給學生課後探究學習。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認識“譯、愧”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澄、着”。

2.默讀課文,説説你對金字塔有了哪些瞭解。

3.瞭解兩篇短文分別採用了怎樣的方式來介紹金字塔,兩種方式有什麼不同。

4.根據兩篇短文介紹的金字塔的知識,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介紹金字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出示金字塔的圖片。學生髮言,説説自己對金字塔的瞭解。

2.今天,我們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一下不同的作者對金字塔的介紹有什麼不同。

二、品讀感悟,體會情感。

1.《金字塔夕照》

朗讀課文。課文是什麼體裁?結構是怎樣的?(寫景散文。“總—分”結構。)

(1)第1自然段總起全文。

(2)第2自然段寫金字塔與周圍的景物構成了一幅開闊雄渾的畫卷。

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金字塔比作金山。

“一幅多麼開闊而又雄渾的畫卷啊”是感歎句。改為陳述句是:真是一幅開闊而又雄渾的畫卷。

(3)第3自然段寫作者對“金字塔”這個漢文譯名來歷的思考。

(4)第4自然段寫大漠夕照中金字塔的色彩令人難忘。

全文描寫了金字塔在夕陽照耀下的美麗圖景和作者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金字塔這一人類建築奇蹟的讚歎之情。

2.《不可思議的金字塔》

本文是一篇圖文結合的非連續性文本,是一篇説明性質的文章。

(1)本文由兩部分組成:

①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讀非連續性文本,要注意讀圖和篩選信息。説一説你從這一部分中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1:胡夫金字塔重量約600萬噸,體積約258萬立方米,塔底面積約52900平方米。

生2:胡夫金字塔位於開羅郊外的沙漠裏。(引導:讀圖,有駱駝説明是在沙漠裏。)

生3:金字塔歷史悠久。(建於公元前2700年左右。)

生4:金字塔外觀雄偉。(“共用230萬塊石頭建成,平均每塊重2.5噸。整個胡夫金字塔相當於50層樓高,塔底面積有126個籃球場那麼大,體積是1萬多個教室的總和。”)

(引導: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的説明方法,説明金字塔的雄偉。)

生5:工藝精湛。(“中間沒有任何水泥之類的黏着物”“至今仍很難用一把鋒利的刀刃插入石塊之間的縫隙”。)

(引導:舉例子的説明方法。)

生6:設計巧妙。(兩個“正好”突出了這一設計的巧妙。)

②建造金字塔時的古埃及

利用前面學過的方法,篩選概括信息。

這一部分主要講了古埃及悠久的文明和取得的成就。

有哪些成就?

(建造了金字塔,在天文學、數學、幾何學、地理學等方面的成就,精湛的造船技術、採石技術、造屋技術,石窟陵墓、神廟等建築成就。)

(2)金字塔是古埃及人的智慧的結晶,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謎,你能蒐集資料,回答課文中提出的問題嗎?(答案不唯一,重點引導學生體會金字塔是一偉大奇蹟,體會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這篇課文包含兩篇短文,體裁各不相同,描寫的都是金字塔,但角度各異。從中我們可以學習到描寫一處景物的方式有很多。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方式,查找相關資料,試着介紹一下金字塔吧。

板書設計

金字塔

金字塔夕照(寫景散文)——金色的

教學反思

1.課前設置預習方案,讓學生蒐集金字塔的資料,瞭解金字塔的基本情況,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非連續性文本是閲讀文本的一種,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學會了讀圖和篩選信息。在教學時,讓學生自主發現、自主總結,培養了他們閲讀非連續性文本的興趣和能力。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瞭解課文內容,體會工程宏偉、精巧的特點及作者描寫的方法。

3、從本課語言文字材料中感受古埃及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4、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具準備:

投影片、掛圖。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1、中國的首都是北京,在北京可以看到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你們可知道,埃及的首都在哪裏?埃及又有什麼名勝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埃及的金字塔)

3、埃及的金字塔在哪裏?它為什麼叫“金字塔”,怎樣建造起來的?我們學了這篇課文就知道了。

二、初讀指導,疏通詞句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讀通句子,一邊讀,一邊畫出生字。

(2)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

(3)寫出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2、查自讀效果。

(1)學生彙報自己勾畫的生字詞,教師用投影儀映示,學生朗讀。

(2)指出下列詞語所在的句子,輕聲朗讀,重點領會。

埋葬:掩埋屍體。輪廓:物體的外緣線條。

精巧:精細巧妙。結晶:比喻珍貴的成果。

摩天大廈:指高聳入雲的大樓。

(3)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師生當場查字典或聯繫上下文理解。

(4)指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並思考每個自然段説了什麼?

三、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思考

(1)金字塔在哪裏?

(2)金字塔的外觀有什麼特點?

(3)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

(4)為什麼叫“金字塔”?

(5)為什麼説“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2、根據上面的問題,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代埃及金字塔所處的地理及概貌。

第二段(第2、3自然段):介紹埃及金字塔的外觀和結構的特點。

第三段(第4、5自然段):介紹這樣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

第四段(第6自然段):點明埃及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和古代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果。

3、根據段意,指名試説課文的主要內容。

4、小結。

四、指導書寫

1、投影映示生字。

2、指導學生注意字各部分的比例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學生臨寫。

4、師生評價。

5、強化練習。

五、佈置作業

1、抄寫詞語。(課後習題3)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1、“舉世聞名”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2、為什麼説埃及的金字塔是舉世聞名的?

(從結構、建造等方面簡單地加以敍述)

二、講讀第一段

1、輕聲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回答

(1)“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在哪裏?

(2)“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外觀如何?

2、看圖,品味文字。

(引導學生從“金黃色的沙漠”是埃及金字塔的背景,“巨大的角錐形”是金字塔的外觀,“巍然屹立,傲對碧空”展示了金字塔不凡的氣勢。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埃及金字塔。)

3、朗讀課文第一段。

三、講讀第二段

1、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思考

(1)金字塔的外形具有什麼獨特之處?

(2)以胡夫金字塔為例,作者具體寫出了這一工程的哪些特點?

2、指名回答金字塔的外形有什麼獨特之處。

(1)金字塔為什麼叫“金字塔”?

(2)第2自然段寫金字塔的外觀是否和前面的“角錐形”一致?

(3)朗讀第2自然段的第4、5兩句話。

3、輕聲朗讀第3自然段,回答:胡夫金字塔具有哪些特點?

(1)胡夫金字塔外觀上具有哪些特點?(高大、重)

(2)胡夫金字塔在結構上具有哪些特點?(平整、緊密)

4、理解重點句子,體會課文是怎樣描寫金字塔的外觀宏偉與精巧?

(1)投影映示句子

“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

(2)指名讀這兩句話。

第①句是用什麼方法來説明胡夫金字塔很高?(列數字)但146米究竟有多高呢?同學們想象得出嗎?第②句也是如此,究竟是怎樣的平整與緊密呢?我們看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

(3)投影映示

按課文內容填空

A、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

B、這些石塊磨得很平整,石塊與石塊之間砌合得很緊密,。

(4)邊讀邊想,補充後的句子與前面出示的句子相比,好在哪裏?

(用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方法,把我們與遙遠的金字塔拉近了距離,對金字塔的宏偉和精巧有了更深的瞭解)

5、小結説明方法。

為了説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作者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方法。默讀課文第2、3自然段,找出用上述説明方法的句子。

指名讀有關句子。

6、指導朗讀第二段。

四、講讀第三段

1、默讀課文第4、5自然段,思考:這一段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討論回答這一段中的兩個設問句。

(1)投影映示,指讀兩個設問句。

①如此宏偉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呢?

②開始砌金字塔了,當時沒有起重機,怎樣把這麼多巨大的石塊壘起來呢?

(2)輕聲讀課文,回答上述兩個問句。

(3)朗讀課文第4、5自然段。

3、小結。

建造金字塔是一項非常浩繁的工程,花費的心血和汗水是無法計算的,僅從古埃及人運石頭、壘石塊這兩件事,就足以表現埃及人的勤勞和智慧。

五、練寫片斷

運用列數字、作比較、舉例子的手法,寫一個片斷,介紹校內的雪松,要寫出雪松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講讀第四段

1、默讀課文,思考:最後一個自然段寫了什麼內容?

2、最後一段內容與前文有什麼關係?

為什麼説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徵,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結晶”?

①為了建造這座金字塔,經常有10萬人在烈日曝曬下幹活兒。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時間。

②勤勞而聰明的埃及人想出了許多科學的方法。

3、總結課文。

學了這篇課文,你有什麼收穫?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佈置作業

閲讀有關埃及金字塔的課外書。

五年級下冊語文《楊氏之子》精品教案 篇17

教學設想:

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化的平台,提供一些有利學習的資源,如聽課教師的指點、網絡社區資源的利用、學生特長資源的開發等,讓學生開心快樂的學習。在學生已經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藉助課外補充材料,讓學生感悟鄉村生活之美。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詞,學習詩歌理解內容。

2、個性化體會詩歌情感,用朗讀表現自己的理解。

3、提升學生對詩歌的解析能力,並發展對詩歌的喜愛之情。

教學重點:

1、能正確、流利、有節奏的朗讀並能背誦這首詩。

2、能想象並説出《村晚》所描繪的景象。

教學難點:

個性化理解詩歌。

教學道具:

大黑板,大型音箱,每人一份表格,一個網絡交流社區“資料室”欄目下的《村晚》

教學設計:一、遊戲引入,營造情境

1、我們先玩個遊戲。

舉個例子,我這兒有個詞:樹,我給它前面加個詞兒:

高大的樹

大家懂了嗎?好,現在開始,準備,想到了就站起來説。

草——青青的草

池塘——碧綠的池塘

水——清澈的水

山——巍峨的山

落日——紅紅的落日

放牛娃——快樂的放牛娃

牛——悠閒的牛

……

2、很好,現在換一種方式,把要加的詞放在後面,比如:樹——樹長得根深葉茂

學生説。

3、我們再加大難度,現在把所給出的詞語前後都加上一些修飾性詞語,大家願意接受挑戰嗎?

學生説。

二、初感詩歌,激發疑問

1、我們今天要去領略的是宋代鄉村的一段美麗風光。這段風光是一位詩人帶給我們的,他的名字叫——雷震(板書)。

指名解題:看了詩題,你想到什麼?

(“村晚”意思就是鄉村的傍晚,可以知道這首詩是描繪鄉村傍晚景色的。)

這首詩老師想請我們班書法最棒的一名同學寫在黑板上。

學生上黑板板書古詩: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其他同學可以先打開書本,自己來讀讀這首詩,要求:讀流利,有問題可以在書上做個記號。

學生自由讀古詩,可分組討論或同桌共同學習。

2、好,詩已經寫完了,現在誰能願意來為大家讀一下這首詩呢?

(指名讀)

讀完後教師組織學生評點一下朗讀情況。

3、激發疑問。

讀了這首詩,誰有問題嗎?

讓學生闡述自己想到的疑問,教師則在黑板的詩歌上用紅粉筆打上相應的記號。

問題假設:

1)、詩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樣嗎?(明白它們的意思是相同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邊上的岸上兩部分)學生找出詩句中和圖畫上想對應的地方,看看圖,再説説詩句的意思,理解這一行詩寫出了水草豐美的樣子,寫得生機勃勃。

2)、這一行裏的“山銜落日”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詩句的意思。(意思是山叼住將要落下去的太陽)為什麼要用“叼”字呢?找出社區動畫上和詩句內容相對應的部分,並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3)、理解寒漪,(指的是清涼的水面波紋。)“浸”是什麼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從圖畫上能看出這句詩的內容嗎?為什麼?你能相象出這部分的圖畫嗎?(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比如可以説説圖畫上沒有的內容是怎樣的) 4)、“牧童”是指什麼人?(指放牛放羊的兒童,這裏指的是放牛娃。)“歸去”是指去哪裏?(去村裏)“橫牛背”是什麼意思(看圖理解該詞的意思。)看看牧童在牛背上幹什麼?哪一句詩和這個畫面是對應的?(理解“短笛無腔信口吹”,明白這句的意思是:手裏拿着短笛不成腔調地在吹。)聽一支牧童短笛。

師:好,還有問題嗎?(肯定已經沒有學生再有問題了)如果沒有,那我們就要開始運用我們的智慧來解決這些問題了。

三、指導學法,理解詩歌

1、同學們,研究問題就好比打仗,一切只有運籌帷幄,最終方能決勝千里。讓我們想一想,怎麼才能解決這些問題呢?誰有好的建議?

讓學生講講解決的辦法。

比如,查字典、同桌討論、查找課外資料、結合課文插圖其實,還有很多辦法,荀子曾説過:“君子生非異也,善借於物也”,今天我們周圍有許多老師,我們也可以問問他們,更要告訴大家的是,李老師已經為大家準備好一個網絡社區,上面稍微有一些資料和動畫,可供大家學習時參考,你們可以把自己通過各種不同方式解決的問題答案回覆到社區裏,這樣,我們大家資源共享了,呵呵~

學生開始嘗試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問題。

2、集體交流。

3、誰能將自己對整首詩的理解説説看?

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講述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四、深入誦讀,表達感悟

1、詩歌講究音律美,我們讀詩時應該注意什麼呢?(指名説)

2、提出要求:應該把這首詩的韻腳“陂、漪、吹”讀得清晰、響亮。

3、學生自由練讀。

4、指名讀,學生評議。

教師根據評議在社區中劃分出這首詩的節奏:

村晚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5、教師分行領讀,學生跟讀。

草滿池塘——

山銜落日——

牧童——

短笛——

6、指名有感情地朗讀。

7、背誦古詩。

五、拓展延伸,善加積累

《村晚》這首古詩描寫了夏末初秋傍晚時鄉村的景色,給人一種無限的遐想。課前,老師曾讓大家蒐集了一些像《村晚》一樣描寫鄉村景色的古詩,併發到了社區中,現在派上用處了,讓我們一起來瞧一下吧。(打開相關網頁瀏覽)請同學們分成小小組進行交流:

A、選取你們組喜歡的一首詩,並討論:你從中感受到

了怎樣的美景?再完成表格。詩題季節描寫的景物感

B、嘗試着吟誦好這首詩。

(如果學生來不及做,就將它留作課外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