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精選22篇)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

一.指導思想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精選22篇)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所教四年級2個教學班。這些學生對科學學科的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三.全冊教學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24課,其中第23、24課是活動課。從知識內容分為五部分

(一)我們吃什麼:本單元從學生的飲食這一最基本的生活經驗切入,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收集和整理信息等手段,探究人類需要哪些營養;知道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做到合理飲食;會從合理,全面飲食方面設計食譜;養成科學飲食的好習慣。逐步從探究科學飲食的多種活動中意識到要珍愛生命;善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通過本單元的學習為學生以後探究人的生長髮育等方面知識打下基礎。(包括1、2、3、課)

(二)水裏有什麼:本單元是在繼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后,又一次以水作為探究對象,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質,水與其他物體的混合和分離等特點的單元。在三年級上冊水的科學單元學習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分析整理信息等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積極合作交流,體驗成功的樂趣,意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深度用學到和科學知識改善生活,進一小提高實驗,蒐集整理信息,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探究有關水的其他特徵奠定基礎。(包括4、5、6、7課)

(三)植物的生活:本單元是在學生認識常見植物的基礎上,對植物的各部分進行細緻的研究。由於學生已經有了一年科學探究的經歷,對科學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了一些簡單的科學探究方法。所以在進行本單元的觀察,實驗,查閲資料,整理信息,表達與交流,藉助工具對事物進行定量觀察,利用對比實驗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實踐基礎。再加上學生對植物比較熟悉,有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進行本單元的科學探究並不困難。本單元在本冊書中編排體現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習本單元,能為後續研究植物與土壤的關係,植物與環境的關係,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植等問題打下探究技能與知識的鋪墊。(包括8、9、10、11、12課)

(四)空氣和水的力:本單元主要從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入手,通過學生的猜想與假設,對比實驗,觀察研究及動手製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空氣及水的力,拓展學生的探究空間,密切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聯繫,為後續的科學探究活動奠定基礎。(包括13、14、15、16,17課)

(五)熱的傳遞:本單元主要選取了熱的傳導,對流和輻射現象,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引領,如杯子變熱了,煮稀飯時米粒在水中游動等進入相關的研究主題,引導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並在其過程中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包括18、19、20、21,22課)

(六)探究與實踐:引導學生嘗試運用已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初步培養學生認真細緻地觀察和積極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四.教材總的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 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 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 觀察能力:觀察植物的身體結構,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 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加快溶解的方法了,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説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

3 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瞭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對植物實施環割有哪些益處。

6 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 動手能力:學習製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在德育方面,主要向學生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教育:

1 通過講述火箭的發明及我國現代火箭的發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 通過指導學生認識植物的蒸騰作用,光合作用,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植物的重要性。

五.教學進度安排

周次

日 期

內 容

1

9月3日—9月7日

1我們的食物

2

9月10日—9月14日

2我們的營養3飲食與健康

3

9月17日—9月21日

複習

4

9月24日—9月28日

4水變鹹了5怎樣加快溶解

5

10月1日—10月7日

6做一杯飲料7水裏有什麼

6

10月8日—10月12日

複習

7

10月15日—10月19日

8植物的身體9植物的根

8

10月22日—10月26日

10植物的葉(一)11植物的葉(二)

9

10月29日—11月2日

12植物的莖

10

11月5日—11月9日

複習

11

11月12日—11月16日

13熱氣球上升的祕密

12

11月19日—11月23日

14充氣玩具裏的科學

13

11月26日—11月30日

15小火箭16瓶吞雞蛋的祕密

14

12月3日—12月7日

17水流有力量

15

12月17日—12月21日

18杯子變熱了19水變熱了

16

12月13日—12月19日

20它們會生熱嗎

17

12月20日—12月26日

21誰熱得快

18

12月27日—1月2日

22太陽能熱水器

19

1月3日—1月9日

複習

20

1月10日—1月16日

複習

21

1月17日—1月23日

複習

22

1月24日—1月30日

學期結束工作,1月26日(農曆十二月二十三)寒假開始

六.評價工作安排:

(一)注重學生平時的製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並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二)成立互助小組,由班級中優秀學生輔助學困生。

(三)建立學習組織,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人盡到自己的努力。

七.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一)課題名稱:《培養學生科學實驗設計能力,助推學生科學素養》

(二)研究措施: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八.教研課安排

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安排開展聽評課活動,採取個人講課與聽課相結合的方式,講公開課不少於1節,聽課不少於15節,學習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提高授課水平。

九.業務學習

(一).第一週學習學校教學計劃與教研組計劃

(二).第二週學習本冊科學教材

(三).第三週學習科學課程標準

(四).第四周—第二十週學習給教師的建議1—17條

十.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 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 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十一.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即通過科學教育使全體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於探究,熱愛科學,並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全體學生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解決自身學習、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根據學校及教研組的指導,科學實踐活動安排如下:

第九周食物裏的有害物質 第十四周 太陽能熱水器的發展與使用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班學生17人,進人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非常喜歡,並能以自己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強。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因此,本學年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逐漸養成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電”“新的生命”“食物”和“巖石和礦物”。

“電”單元是從“什麼是電”開始的。學生對靜電有比較豐富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適當地瞭解一點有關電荷的知識,可以使後續課中電流、電路的學習更有基礎。這一單元將通過與電相關內容的實驗、交流、預測、檢驗、測量和推理、解釋等活動,使學生形成關於電的初步概念,同時獲得一些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單元是從“觀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的系列觀察活動,過渡到動物的卵、繁殖的觀察和研究,從而使學生獲得植物和動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認識,並形成關於生命的一系列發展性概念。教科書中的觀察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有關生命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生命的理解。

“食物”單元通過對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憶和分類,引起學生對飲食的關注,發現自己在飲食中的不良習慣,並在以後的生活中,能科學、合理、均衡地飲食。食物的變化和獲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幫助學生進一步認識事物的特徵及其變化規律。

“巖石和礦物”單元是學生初次對構成地球固體物質的探究。通過對巖石、礦物的觀察、分類和描述,使學生形成關於地球物質的一般性概念,並對保護、開發和利用地球資源的重要意義有進一步的瞭解。

三、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主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的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

2、指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和描述。教科書中涉及了大量的觀察、比較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幫助學生髮現觀察對象在屬性、結構、功能、關係等方面的特點,是學生建構科學概念的重要認識基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的記錄觀察到的現象,並隨時提示他們將自己的記錄與小組同學的記錄進行比較、修正,教師每週都要對學生的記錄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彙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活動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指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尤其要重視學生在觀察實驗過程中,從證據、表格、圖形獲得的一些科學信息,並引導他們合理地使用這些信息做出科學解釋。

五、教學進度安排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3

一、任教班級概況:

班級:四(1)學生人數:48人。

學情分析:進入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度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天氣”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並堅持較長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天氣日曆”則是觀察記錄的載體。教科書中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觀察天氣現象、如何記錄展開的;對記錄的統計和分析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處理數據方法,並建立對天氣新的認識。

“溶解”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並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佈等問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問題實際上已經向着溶解度這一概念發展了,但是在這裏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温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與慢”問題中,温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聲音”單元的各組實驗意在形成一系列發展性的概念。從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開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聲音,直至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書中的各種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聲音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的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的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便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撐概念建立的過程性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沒有人為的“偽證”。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教科書中有多處涉及了這類實驗,如“溶解的快與慢”“比較聲音強弱、高低的變化”“探索尺的音高變化”“觀察上肢的運動”“測量心跳和呼吸”“體驗心臟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級引入控制變量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量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已經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天氣”單元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堅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教科書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如“描述洗髮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描述物體是怎樣產生聲音的”,等等。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比如“天氣”單元中,需要學生對所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計進度表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進取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本事,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我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異常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4、堅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取知欲,構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景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本事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本事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教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本事、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資料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貼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自然法庭的聽證會

本單元是《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本冊訓練重點為“觀察提問——猜想假設——實事證據——模型解釋——表達交流”科學探究過程中“實事與證據”這一重要環節。本單元分為三個課時“你以往……”,“假如我們是……”“聽證會”。以易於激發學生興趣的活動為載體,強調了教學資料的可實踐性和學生的參與,使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初步瞭解和實踐事實與證據的蒐集過程。

第二單元我們怎樣呼吸

《我們怎樣呼吸》是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培養學生蒐集事實與證據本事的第一個綜合活動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能借助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蒐集相關事實與證據,能用語言或圖畫描述所觀察到的事物。”本單元將經過一系列的觀察、實驗、調查讓學生在探索中學習人體呼吸、空氣污染等相關知識,為他們樹立正確的科技觀和強烈的社會職責感奠定基礎。本單元由《我們在呼吸》、《趣味的呼吸器官》、《還我清新空氣》三個主題探究活動組成。

第三單元植物在成長

《植物在成長》是四年級下冊的第3單元,屬於“綜合過程本事訓練單元”。二級目標是:能經過長期實驗、觀察、記錄,認識事物,並能用圖或文字表達事物的發展變化過程。為了較好地達成二級目標,本單元用一個完整的長期種植活動貫穿始終,由《種子發芽了》、《茁壯成長》和《碩果累累》三組主題探究活動組成。

第四單元太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太陽給我們帶來了什麼》是四年級下冊的第4單元,屬於綜合探究單元。這個單元的“二級目標”是“能用測量工具進行定量觀察,採集數據,並做簡單記錄”。圍繞培養目標,教材設計了“認識太陽”和“太陽,我們的朋友”兩個探究性活動。

第五單元生活中的機械

《生活中的機械》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由《機械是什麼》、《製造平衡》、《我能撬起地球》、《我的滑輪》四組綜合性探究活動組成。

第六單元揭開燃燒的祕密

《揭開燃燒的祕密》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單元承擔的二級目標是“能做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實驗,並做實驗記錄”。由《火與生活》、《蠟燭會熄滅嗎?》和《探究燃燒之謎》三組綜合性探究活動組成。

第七單元飛上藍天

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單元,二級目標是“能夠經過多種途徑蒐集事實與證據”。本單元教學,要結合“飛上藍天”這一主題,主要訓練同學們綜合運用以上途徑來收集事實與證據的本事。本單元由“誰在天上飛”、“它們怎樣飛行”、“飛行的祕密”三組活動組成,它們構成了科學探究的完整過程。

第八單元青蛙的一千個朋友

“青蛙的一千個朋友”單元安排了三項教學資料:“一千個小偵探找青蛙”、“科學小偵探通關記”、“做青蛙的朋友”。本單元的教學資料,在本冊中是一個綜合本事訓練,在今後的科學認知過程中,僅僅是一個開始。教師在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時,要關注更多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家庭延伸到社會,這是本單元的更高要求。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忙、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我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我得出結論,並把自我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5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1、本冊內容情況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天氣”、“溶解”、“聲音”和“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2、本冊的主要活動

(1)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分別進行觀測。

(2)對身體結構的研究,瞭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結構,以及運動情況,並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同時瞭解食物在口腔內的變化及與牙、舌頭、唾液的關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6

一、教學內容

《科學》四年級上學期教材共由五個單元組成:

有生命的物體、溶解、天氣、磁鐵、聲音,分別涉及新課程標準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部分。教材設計了多個探究活動、專題研究,使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研究的問題,懂得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解決不同的問題,並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比較和評價。

2、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和課外經歷一些有意義的科學探究活動過程。

3、學習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進行有系統的科學觀察訓練。

(二)、情感態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好奇、愛問、愛想象。

2、讓每一個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都能體現自我的價值,嘗試成功的喜悦,建立學習的信心,激發學習科學的興趣。

3、學習傾聽別人的見解,尊重他人説話的權利;能運用各種方法記錄與表達自己的事實。

(三)、科學知識

1、瞭解有生命體的共同特徵、建立生物的基本概念。

2、圍繞“溶解”的主題,運用對比思想研究觀察物質之間的相互混合、溶解的現象,進行溶解的觀察實驗,進一步擴展學生對溶解現象的認識。

3、認識天氣的最基本要素,引導學生用各種方法去開展對天氣現象的研究活動。

4、探究磁鐵的方向特性,磁鐵的兩極,不同磁鐵之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規律。

5、研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區別聲音的大小和高低,區分樂音和噪音

三、教學實施要項

1、要求教師儘可能提供時間、空間,創造學生學習的情境,使學生積累和掌握某一科學事物的有關知識和觀察經驗,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2、重視學生進行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加強學生對事實收集和表達的指導與訓練,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要求學生使用科學的測量方法,要求學生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有關的現象。

3、在觀察和收集信息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並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抽象概括,從而形成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概念。

四、教學評價

(一)第一單元《有生命的物體》

1、小組形式開展對一種動物較全面的觀察;

2、能系統地描述觀察到的結果,並在班級進行交流;

3、能在觀察的過程中,有目的地尋找資料,解釋觀察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並進行整理;

4、能在討論中,提出新的、有意義的問題,根據事實陳述自己的見解,並樂於傾聽別人的'意見;

5、能完成植物根莖的實驗,並做出自己的解釋;

6、能對動植物的共同特點有正確的認識,能初步形成生物和非生物的概念,瞭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二)第二單元《溶解》

1、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善於提出新的、有意義的問題,樂於以不同形式參與一系列的觀察研究活動和對問題解決中,獲得各種觀察研究活動經歷;

2、學生能在小組或班級裏交流自己的觀察研究發現,並能大膽想象,做出自己的解釋;

3、學生能按要求進行過濾和加熱蒸發的實驗操作;

4、學生能在課外自覺地進行觀察更多的其他物質之間的溶解和不溶解活動。

(三)第三單元《天氣》

1、以小組或個人形式參加對雲和雨的觀察、記錄活動;

2、主動積極地討論用不同的方法測量降水的多少;

3、用簡單的方法進行降水多少的測量;

4、以簡單的方法對風進行觀測、記錄;

5、比較好地堅持測定、記錄一週的氣温情況,並進行簡單的分析;

6、瞭解各種各樣的天氣給我們帶來的不同感受,並簡單描述四種以上天氣的名稱和特點。

7、在經歷各種活動的過程中,能較好地參與討論與交流,與同學分享。

(四)第四單元《磁鐵》

1、積極參與研究磁鐵性質的實驗活動,能提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

2、能根據研究的目的設計實驗,操作實驗;

3、能與同學協作共同完成實驗和製作任務;

4、能準確使用科學概念;

5、能解決實驗和操作中出現的問題;

6、能進行小磁鐵、磁力小車、指南針等實踐活動。

(五)第五單元《聲音》

1、應用以前學過的概念和技能參與對聲音的產生、傳播、控制的探究活動;

2、利用比較的方法分辨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分辨聲音的變化;

3、用不同的方法探究物體發聲的方法和原因;

4、能設計一個對比實驗,驗證聲音在液體中可以傳播;

5、能通過控制聲音的研究,提出自己在控制噪聲方面的想法。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7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成功之處:通過過去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

2、不足之處:上學期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限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

二、教材內容簡析

本冊共分四個單元,共32課。

第一單元《微小世界》

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中,眼睛能獲得比其他感官更豐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視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體。放大鏡和顯微鏡的發明大擴展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走進微小世界,去發現生命世界更多的奧祕。

第二單元《物質的變化》

我們生活在物質構成的世界裏,所有的物質都在不停地運動,還會發生變化。這些變化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嗎?在我們學過的內容中,已經涉及很多物質的變化。物質的這些變化非常奇妙,一直以來,人們總在探索其中的奧祕。這個單元,我們將初步研究這些不同的變化。

第三單元《宇宙》

宇宙是物質的,是可以被觀察和認識的,人類已對宇宙有了越來越多地認識,但還有許多沒有被認識的問題。宇宙是龐大和有序的。宇宙中的天體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現象是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大多數天體都有自己的運動模式,都處於規則的可以預測的運動中。

第四單元《環境和我們》

人類是環境中的一部分,我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之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是我們共同的責任,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三、學習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

2、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培養學生利用書籍、報刊等查閲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四、主要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景模擬科學設計和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欣賞科學遊戲參觀訪問家庭科技活動科學幻想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8

一、教材分析

四年級主要圍繞“運動與變化”這組統一概念,整合課程標準中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及科學態度、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本冊圍繞“變化”統整教學內容,共設五個單元,25個課題。

本冊以“變化”為主線,進一步幫助學生意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運動的世界,運動產生變化,因此我們又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裏。

二、本冊總目標

通過本冊學習,使學生:

1、能根據以有的生活經驗並通過觀察和實驗,對周圍事物的變化過程和特點進行觀察、記錄。能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事物變化的信息,利用簡單工具(包括自制的)對一些變化進行定量的測量。能利用語言或圖表描述、展示各種天氣、生物生長、物質狀態等變化,並能通過分析數據或圖表,找出變化的規律。能通過親歷各種活動,蒐集各種變化現象的有關資料,並嘗試探究、解釋變化的原因。

2、能從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仔細觀察周圍常見的變化,並有興趣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願意與同進行分工、合作,體驗討論與交流的樂趣。能實事求是的記錄觀察或實驗結果。願意參與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尊重生命、珍愛生命,能從自然界中獲得美的體驗。能積極開動腦筋,創造性的完成設計任務。

3、能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天氣變化,列舉天氣變化對動物行為、人類工作和生活的影響,能描述植物、動物、人生長髮育的過程和主要變化,能説出不同生物的生命過程的區別。能説出物質有固態、液態和氣態,温度可以使物質的狀態發生變化。通過實驗發現物質的變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能説出有一類變化僅僅是形態的變化,不會產生新物質。而有一類變化則不僅是形態變化,還會產生新物質。

4、開始認識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不斷變化的。願意嘗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如熱脹冷縮、去鏽、去污。能舉例説明科學技術的發展對天氣預報及農業生產的影響。

三、本冊的重點和難點

1、激發學生對科學課的興趣、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

2、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操作能力、實驗能力。

3、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用科學感情。

4、落實三維目標,體現素質教育,實現本學科的素質。

四、本冊的教學方法

1、用新課程的理念指導教學。

2、使用新課程的教學策略。

3、採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創新發展。

4、搞好各種活動,做好每個實驗。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9

一、教材分析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天氣”、“溶解”、“聲音”和“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組成。本冊教材是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本事。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學習的資料,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

二、教學目標

本學期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彙總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1、要求學生能夠自我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3、要求學生不僅僅關注收集和了解事實,並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三、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經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構成較強的科學探究本事。異常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我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我的假設。

五、學生情景分析

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必須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學生已掌握許多的科學知識和科學的方法,對科學探究活動十分喜歡,並能以自我的方式觀察到許多細節的地方,興趣濃厚,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本事,動手本事。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本事得到大大的增強。

但由於學生年齡的侷限,觀察的深度、準確度還不夠,觀察或描述的方法還不會實踐運用。大部分學生知識面不廣,勤於動腦的同學佔的比例不是很大。還有的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六、教學措施

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量。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異常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做出正確的教學確定,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量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圖表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對學生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耐心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構成正確的解釋。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教學資料

1我們關心天氣

2天氣日曆;温度與氣温

3風向和風速;降水量的測量

4雲的觀測;總結我們的天氣觀察

5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物質在水中是怎樣溶解的

6國慶放假

7液體之間的溶解現象;不一樣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本事

8溶解的快與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鹽

9分離鹽與水的方法;機動

10聽聽聲音;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1聲音的變化;探索尺子的音高變化

12聲音的傳播;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13保護我們的聽力;機動

14身體的結構;骨骼、關節和肌肉

15運動起來會怎樣(一);運動起來會怎樣(二);

16食物在體內的旅行;食物在口腔裏的變化

17相互協作的器官;機動

18複習

19考試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所教年級學生現狀的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年級學生經過低、中年級的自然學習,對自然科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學生基本情況:

1、可喜之處:通過三年級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八、教學進度

按教研室的進度進行。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1

一、教材簡析。

本冊教材共有五個方面的資料。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6課時。第二單元,冷和熱,8課時。第三單元;奇妙的王國,5課時。第四單元,吃的學問,5課時。第五單元,排序和分類6課時。本冊資料是科學課的深入,既可培養學生的動手本事,又可培養學生的創造本事。

二、目的要求。

1、經過本冊教學,使學生經過觀察、實驗、思考,對現象或結果作出合理的解釋,進行有依據的推測。

2、使學生進一步明白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3、初步學會認識事物的性質。

4、初步學會認識事物的變化規律。

5、初步學會按照必須的標準將事物按必須標準排序和分類。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培養學生排序和分類的本事。

3、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本事。

四、學生素質分析。

學生已經學了一年的科學課,初步接觸了科學探究,對大自然,對身邊的自然事物、自然景象充滿了強烈好奇心,喜歡問個為什麼,愛提問題,這將驅使他們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的作科學探究。可是在此刻的大環境下,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和家長對這門學科不是很重視。

四年級5個班的學生,尊敬教師,多數學生學取性高,對科學課有濃厚的興趣。存在問題是班級中有幾個同學好動,講小話,對學習不記不背,影響他人的學習,自我也學不好。

五、教學措施。

1、帶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體驗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2、加強學生動手、動腦,做好探究實驗。

3、培養學生按照必須的標準對事物進行排序和分類。

4、教師要認真備課,在課堂上下功夫,根據科學課要求,讓學生更加喜歡科學課,學好這門課程。

5、多開展實驗教學,狠抓課堂紀律。

6、讓每個學生學有所獲,都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

六、教學進度。

第一課空氣的性質2課時

第二課熱空氣和冷空氣1課時

第三課空氣有什麼2課時

第四課空氣也是生命之源1課時

第五課冷熱與温度1課時

第六課熱的傳遞2課時

第七課加熱和散熱1課時

第八課吸熱和散熱2課時

第九課水加熱、冷卻後2課時

第十課聲音的產生1課時

第十一課聲音的傳播1課時

第十二課我們是怎樣聽到聲音的1課時

第十三課不一樣的聲音1課時

第十四課歡樂的小樂隊1課時

第十五課我們吃什麼1課時

第十六課怎樣搭配食物2課時

第十七課食物的消化1課時

第十八課我們的食物安全1課時

第十九課排序3課時

第二十課分類3課時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2

一、全冊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主要以科學現象和科學事實為依據,遵循“問題引領下的科學探究”及“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過程”的理念,圍繞讓學生進一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技能、方法、步驟”的目標,注重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融合,以學生生活經驗引領下的資料綜合化,建構了《我們吃什麼》、《水裏有什麼》、《植物的生活》、《空氣和水的力》、《熱的傳遞》、《研究與實踐》六個單元,共24個課題,32課時。

各單元均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中:《我們吃什麼》單元從吃飯入手,由食物到營養,在延伸到飲食與健康,經過對食物進行分類、檢測並進行營養搭配,結合自身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髮現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構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使學生感悟到科學能夠服務於生活、服務與人類,生活處處皆科學;《水裏有什麼》單元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引領,讓學生針對現象提出問題,並對問題進行猜想與假設,在經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探尋問題的答案,對現象進行科學的解釋。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基本的方法、步驟,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植物的生活》單元以身邊常見的植物為觀察點,培養學生細緻觀察、精心做科學引導學生借鑑已有的生活經驗,利用“解暗箱”的方法對植物的內部結構進行猜想與假設,再經過直接與間接的科學實驗,認識植物身體的構造功能。

經過對植物生活的研究,讓學生體驗到直接與間接獲取科學知識的方法,掌握從事物的表象探究其內部構造的方法,對植物各個器官的功能有較深的瞭解;《空氣和水的力》單元以“力”為探究點,展開觀察、實驗、記錄、整理、製作等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科學、做科學的興趣,增強學生關注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時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的力量,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的融合;《熱的傳遞》單元以“熱”為載體,展開觀察、比較實驗等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認識熱在不一樣物質中傳遞的方法,驗證太陽能熱水器所選用的材料、擺放的位置與熱的關係,體會到利用科學知識的重要性。經過探究活動,使學生熟練掌握各種探究方法,具備獨立做科學的本事;《研究與實踐》單元,選用與本冊研究密切相關的“食物”與“太陽能”知識,引領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科學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讓學生走入社會生活,深入探究生活中的問題,關注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善於思考、善於動手實踐的科學態度。

二、教學目標

1、認識食物的'主要種類,瞭解人類需要哪些營養;明白人們需要的營養物質大致包含在哪些食物中,懂得營養合理全面的重要性;明白如何做到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會從合理、全面飲食方面研究設計食譜等探究活動,能夠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並深入探究人類生命活動中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對生命的本質上升到新的高度。

2、以水為研究對象,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認識水對其他物質的作用,引領學生進一步提高科學探究本事,使他們逐步養成關心科學、認識科學、主動探究科學的良好習慣,從而促進科學素養的構成與發展你。

3、研究植物各種器官的作用,使學生感受植物世界的豐富多彩,藉助學生也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親近自然、親歷探究的過程。

4、能列舉一些生活中常見的力,如壓縮空氣的彈力、反衝力、大氣壓力、水力等;明白空氣是能夠被壓縮的,同體積的熱空氣比冷空氣輕性質,瞭解人類對空氣和水的力的利用。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樂於試用日常生活中的科技產品,關心與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

5、明白熱總是從高温物體轉向低温物體;明白液體和氣體主要靠對流傳遞熱,瞭解熱對流的應用;瞭解保暖和散熱材料的性質和用途;認識不一樣顏色的物體吸收太陽光的本事不一樣;明白太陽能熱水器吸收利用太陽能的特點;瞭解人類對太陽能的利用。想明白、愛提問,喜歡大膽設想,願意合作與交流,明白科學是不斷髮展的。

6、引導學生嘗試自主運用已經掌握的探究方法和科學知識,經過調查研究,揭示生活中的現象,發現科技產品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培養與人合作、交往的膽量與本事;增強自主進行科學探究的本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

三、重點、難點

1、水能溶解物質。能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

2、常用的傳熱和隔熱的方法。

3、製作小火箭,培養動手本事和創新本事。

4、能選擇自我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5、能反思自我的探究過程。

6、從:“這是什麼”“為什麼會這樣”等角度對周圍食物提出問題。

7、能用放大鏡對物體進行細緻的觀察,並能用圖和文字表達。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主體性、探究性原則。要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基礎,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要學習活動,設計典型的探究資料、過程和方法,為學生進行探究性的學習供給有利的指導和幫忙,真正成為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材料。

2、突出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

3、科學、技術與社會有機結合。引導兒童關注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生命羣體的生存與發展,關注自然環境的變化,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對人類、社會環境的影響,使他們學會把科學即使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嘗試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去反洗、解決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中的問題。

4、趣味性。對學生學習活動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感受科學學習活動是妙趣橫生、樂趣無窮的科學的活動。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3

一、教材分析: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指導學生更進一步的瞭解空氣的 相關的知識。

第二單元:冷和熱,通過一系列的對比實驗,指導學生探究冷 和熱的變化,以及冷和熱對物體形態的影響。

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指導學生了解聲音的產生、傳播、 強度等相關的知識。

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瞭解日常生活食物的營養搭配,瞭解 食物的消化,學會怎樣搭配基本的食物。

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培養學生的一種科學的思維方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第一:四年級的國小生已經有一年接觸科學課的時間,有一定 的科學知識,已經具備初步的觀察、實驗的能力,以及初步地自主探究的能力;從年齡結構和心理特徵來看,學生對一切事物都充滿 着好奇心,有較強的求知慾,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能主動開展探究 活動。

第二: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比較薄弱,能主動開展的學習 的學生比較少,比較依賴於教師的教導;

第三: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法來表述自己的觀點以及合作研究 學習的能力與意識比較薄弱。因此科學課的教學要積極地發展學生探究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願意用自己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認識與觀點。

三、教學措施:

⒈加強理論的學習,特別是國小科學課中關於“科學探究學習” 的理論和實際操作技能的思想;

⒉深刻領會並認真貫徹執行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和新課程標準的 要求;

⒊加強自身素養和業務能力的提升以及不斷提高實踐能力;

⒋認真鑽研教材和各類教學參考書,瀏覽網絡、雜誌等,學習 先進經驗,科學設計教學策略;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良好氛圍;

⒌潛心解讀學生、瞭解學生、知道學生認知規律;

⒍積極收集、準備各類探究活動材料,發展學生蒐集各類活動 資源和素材用探究活動;

⒎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特長,努力開發學生的潛能,發 展學生的多元智能,注重學生自主性探究和個性特長的培養。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4

一、任教班級概況:

班級:四(1)學生人數:48人。

學情分析:進入四年級以後,學生對科學課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求知慾和參與科學活動的願望明顯增強。因此,這一學年度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至關重要的時期。教學中要因勢利導,積極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尊重客觀事實、注重證據、大膽質疑,逐漸養成良好的科學品質和思維方式,真正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和學習質

二、教學目標與內容概要:

本冊教科書有四個單元:“天氣”、“溶解”、“聲音”、“我們的身體”,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和地球與宇宙科學三大領域,具體為:地球與空間(地球和天空的變化)《天氣》;物質科學(物體與材料的特性)《溶解》;物質科學(光、熱、電、磁)《聲音》;生命科學(生命體的結構與功能)《我們的身體》。

本冊教科書中的每個教學單元都有七個課題,這七個課題即是學習的內容,也反映了科學概念和過程與方法雙向發展、螺旋上升的過程。一般每個教學內容為一個課時,但在具體教學中可對典型的過程和方法展開充分探究,不以1課時為限制。

“天氣”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習並堅持較長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天氣日曆”則是觀察記錄的載體。教科書中基本上是圍繞如何觀察天氣現象、如何記錄展開的;對記錄的統計和分析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的處理數據方法,並建立對天氣新的認識。

“溶解”單元是從觀察溶解現象入手,建立溶解的一般概念。這個概念可以看作是前概念水平,並沒有涉及分子的運動與分佈等問題。“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問題實際上已經向着溶解度這一概念發展了,但是在這裏主要還是想滲透溶解是物質的基本屬性。物質溶解的多與少和很多因素有關,如壓力、攪拌、温度等,溶解與析出往往是可逆的。在“溶解的快與慢”問題中,温度對溶解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而方糖的溶解從本質上與攪拌加快溶解是一致的,只不過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説明增加物質與水的接觸面(所謂咬碎)可以加快溶解。

“聲音”單元的各組實驗意在形成一系列發展性的概念。從物體的振動產生了聲音開始,到用音量和音高來描述聲音,直至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以及耳的功能等。教科書中的各種實驗,特別是一些探究性的實驗,都是在支撐聲音概念的建立,並在此過程中使學生獲得對科學的理解。

“我們的身體”單元旨在認識自己的身體,倡導健康的生活。當學生開始關注身體的結構、身體各種器官的功能和工作時,他們對健康便會有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具體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每個教學單元都有概念的指向和一些支撐概念建立的過程性活動,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概念形成過程中的思維變化,才能做出正確的教學判斷,並避免客觀事實與學生的想象混淆,甚至用想象代替事實,以保證觀察和實驗中獲得證據的有效性,沒有人為的“偽證”。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教科書中有多處涉及了這類實驗,如“溶解的快與慢”“比較聲音強弱、高低的變化”“探索尺的音高變化”“觀察上肢的運動”“測量心跳和呼吸”“體驗心臟的工作”,等等。在四年級引入控制變量的實驗,可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科學的本質,瞭解控制變量的實驗的重要,並正確地看待誤差問題。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教科書中已經給出了各單元相應的記錄表,並提示學生用文字、數據、簡筆畫、氣泡圖、網狀圖和柱形圖等進行記錄。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在“天氣”單元教學中還要指導學生堅持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每週都要進行督促和檢查。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教科書中需要學生進行描述的內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實驗過程的描述,如“描述洗髮液在水中的溶解過程”“描述物體是怎樣產生聲音的”,等等。這種描述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學思維能力,教學中應耐心引導。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比如“天氣”單元中,需要學生對所記錄一個月的天氣現象進行分類的統計和分析,還要利用柱形圖等做出關於這一季節天氣變化的一般規律。

四、教學設計進度表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5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現有三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情況: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有生命的物體”、“溶解”、“天氣”、“磁鐵”和“聲音”五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2、本冊的主要活動:

(l)、對有生命物體的與研究。

(2)、從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開始,引導學生進入對溶解現象觀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動之中。

(3)、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分別進行觀測。

(4)、對磁鐵的觀察與實驗從學生已有的經驗開始,用實驗的方法觀察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磁鐵的兩極,兩極的相互作用。

(5

)、對聲音的探究從傾聽周圍的聲音開始,通過對發聲物體的觀察的實驗,研究的探討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是怎樣傳播的,以及如何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四、學生科學素養培養的重點

1、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出辦法來增進對研究對象的瞭解。

例如,對於空氣是否熱脹冷縮,要求學生想出一些觀察的方法。包括用什麼方法把空氣裝起來,怎樣才能不使空氣跑掉,怎樣才能看到空氣遇冷或遇熱後的體積變化。在探究活動中,要求國小生自己想出觀察的方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他們要在積累和掌握了對這一事物的有關知識和一定的觀察經驗之後,才可能做到。由於學生在三年級已經學習了“空氣”單元,並已經掌握了觀察液體熱脹冷縮的方法,所以在這裏對學生提出這個要求是適時的。我們希望在其他活動中,也對學生在探究活動中的自主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2、要求學生提高觀察的準確性和精確性。

三年級的觀察認識活動以定性為主,很少涉及物質的量。在本冊的活動設計中,不僅要求學生更為準確和細緻地觀察物體,而且在很多情況下,要求使用測量的方法,並選擇適當的詞彙、數據和圖表來描述物體和有關現象。例如,雲量和雨量、氣温、天氣、磁性的強弱、聲音的高低等。在溶解、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等活動中,也對學生的觀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要求學生不僅觀察收集和了解事實,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

這也是本冊教材在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觀察和收集事實上只是探究活動的一部分,在此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事實進行加工、整理、抽象和概括,以形成新的認識才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全部。“有生命的物體”單元就國小科學四年級上冊教學計劃要求學生廣泛收集事實,嘗試着進行加工和整理,並運用抽象概括的方法最終形成生物的概念。

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提高,以及對科學的理解是漸進的,需要我們引領他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才能逐漸獲得發展。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6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徵:三年級有學生年齡大都在9週歲左右,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與渴望,想了解身邊的各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濃厚的探求知慾。

2、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狀況新—課—標—這一階段的國小生總是瞪大好奇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使勁用腦子想但好像總也不明白,所以老是有“咦,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那樣?”等看似荒唐,但卻很認真的問題,有時候家長或老師也會被問的難以解釋;同時他們具有了一定的閲讀和表達能力,這都為“科學”這一對他們來説新的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也有少數學生觀察事物不全面、不仔細、不認真,滿足於一知半解?

3、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他們喜愛主動參與、善於觀察,為學好本科的課程打下了基礎。通過本學期的“科學”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都能熱愛科學、學會觀察、學會提出問題、學會簡單的探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後者如《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蒐集證據”。老師們可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相應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空氣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性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於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營養搭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蒐集證據”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昇華和提煉。

三、教學目標

(一)本學期應達到的總目標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知道科學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與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二)

1、基本知識目標,認識科學,瞭解科學,想辦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能針對問題進行觀察、收集證據,能用清晰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瞭解水的有關知識,會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多渠道、多種方法收集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知道物體是有不同的材料製成的。

2、基本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交流等基礎過程的技能,並運用語言或畫圖來描述所觀察事物的特徵,能利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會用文字、圖畫來表達,能利用身邊的簡單器材來做一些小的試驗,能理解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試驗。

3、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樹立起我能成為科學家的堅定信念,感受並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

5、形成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中國的情感。

四、採取措施:

1、認真研究教材、鑽研課程標準、深切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好教材。

2、仔細閲讀有關本教材的資料,學習課改新理念,落實好“三環節”教學模式,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做好筆記,多學習促進步。

3、尊重孩子、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以身邊發生的“小”事為切入點,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4、全方位多角度的給每位孩子進行科學評價,既關切學習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品質。

5、加強培優轉差,獲得總體豐收。

6、鼓勵學生善於觀察、大膽提出問題、勇於探究;培養主動參與合作的能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7、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擴大學生視野,緊跟科學前沿?

五、教學建議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麼回事情,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其實不然。“用教材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對於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教材教。

2.注重孩子們的預測。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測的機會,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猜想,在沒有得到證據前不要對孩子的猜測妄加評論。而且還要關注預測背後的深層內涵,即孩子們為什麼會這麼想。接下來我們要對這些猜想加以分析處理,組織學生去找證據。

3.注重證據的合理性和可重複驗證性。本冊探究的綜合技能的着力點就是“假設與蒐集證據”,所以在找證據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們注意證據的合理性,即我找的證據能不能支持我的假設。如果不能則要讓孩子們學會思考,是我找的證據不對,還是我的一開始的假設就有問題,學會反思,然後要再實踐。其次,要注意證據的可重複驗證性,即我找的證據是能夠經得起多次驗證的,並不是偶然的。證據還要充分,有時還需多找一些,這樣更合理一些。

4.講究評價的策略。評價一直是我們做得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評價時要做到公平、公正。可以採用自評、互評、教師評、家長評的形式,在每一節課上有我們的評價,這學期尤其將單元評價單獨列了出來(見教學進度表),我們要充分利用好教材後面的評價表,自己還要做一些評價表。要讓孩子感覺到評價也是一件樂事,這不得不讓我們對評價的方式作一些深入地思考。可以採用心情曲線、填合作餅圖、項目標星的方法,不僅關注做了沒有,更關心做得怎麼樣,與同學的合作,自己在情感態度價值觀上的提升等等。

六、教學進度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7

一、實驗方式的安排

四年級下冊教材中實驗很多,我們能做的有8個,分別是:土壤裏有什麼、各類土壤的保性、想辦法研究我們收集的石頭、探究植物的向光性、熱是怎樣在固體中傳遞的、小米粒為什會在水中游、它們會生熱嗎、凸透鏡成像。土壤裏有什麼、各類土壤的保水性、想辦法研究我們收集的石頭、探究植物的向光性、凸透鏡成像五個實驗採用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熱在固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小米粒水中游、它們會生熱嗎採用老師演示的方式。

二、合理組建實驗小組

小組合作實驗是本冊書實驗的主要形式,因此小組合作不能流於形式,要在管理上下硬功夫。我計劃把四個人分成一個小組,四個人都有各個的職責,一個人是組長,負責全面協調工作且重點管理組內的紀律與評價。一個是材料管理員,負責安排帶材料。一個是實驗員,負責做實驗時的分工與操作。一個是記錄員,實驗是專門記錄實驗的情況。實驗時要求小組成員各司其職,教師每節課都要強調安全,包括帶材料也要注意安全。

三、課堂上精心指導學生實驗

1、指導學生設計實驗。要讓學生在假設的基礎上擬定實驗的計劃,再根據計劃制定實驗步驟,還要讓學生明白每一步的實驗目的和實驗的總的目的。

2、精心指導學生實驗。學生不知道怎麼做時幫助學生,學生做錯了實驗時幫助學生找到實驗出錯的原因,如果實驗失敗,要分析失敗的原因,給學生一個解釋。

3、讓學生認識儀器,並學會使用儀器。因此,每次實驗前向學生介紹儀器的名稱和使用方法。

4、對整個實驗教學做好記錄,寫好總結,以便發現實驗中的問題,有哪些不足,哪些困難,來改進自己的實驗教學。

5、教會學生收集實驗的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分析。

6、組織學生交流實驗情況與結果,豐富他們的實驗。

四、合理評價

可讓學生自評,再在小組內評,最後在班裏評,評價要以激勵為主,可發放小獎章。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8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四年級學生共80餘人,l兩個班。通過三年級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説、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從他們在三年級的科學測試成績來看,有的班級學生兩極分化現象比較嚴重,如4.3、4.5 ,在新學期的教學中應注意分層次教學,認真備課。

二、教材分析:

1.本冊教科書遵循《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注意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基礎的、適於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在能力培養上,注意了層次上的變化,較三年級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識切塊”式組建單元的做法,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了《旗杆與影子》《尋訪校園裏的動植物》《明天的天氣會怎樣》《我們在校園裏運動》4個單元,共21個課題。以國小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教會學生科學地對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19

一、本學期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

1、提問——嘗試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並用一定的方式表述;能對提出的問題進行初步比較和評價。

2、猜想與假設——能對觀察的現象進行猜想;能對提出的問題做出假設性解釋,會根據觀察的現象對將來的事件做出初步的推論;能用“如果……那麼……”對猜想作出初步的假設。

3、觀察和實驗——能按觀察對象的變化,培養細緻、敏鋭和長期觀察的能力;會藉助工具間接地觀察物體;知道對某些被觀察對象進行簡單處理;嘗試制定簡單的調查、實驗或觀察計劃;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控制變量實驗;會使用直尺、量筒、指南針等工具進行定量觀察,採集數據,並作簡單記錄。

4、製作——根據教材要求,在教師指導下或他人幫助下進行簡單製作。

5、數據收集與處理——能讀懂淺顯的文獻資料和簡單的二維圖表;能根據事物的顯性變化特徵進行分類;能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有目的地室內採訪和室外調查,獲取有效信息;能在教師指導下用簡單的表格統計處理數據,並用簡單曲線圖表達。

6、表達與交流——學會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觀點;能初步構建自己的觀點,並能用語言、文字、統計表等方式將自己的研究過程、結果、觀點表達出來;知道怎樣描述自己的實驗;根據觀察的結果,嘗試對現象做出解釋。

7、評價——知道感官在觀察中存在侷限;能針對別人的研究結論提出質疑;知道不同的問題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能針對研究的問題提出它的缺點或不完美之處;知道結果可以重複驗證;尊重證據。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通過“我們來養蠶”的活動,形成對生命週期的認識,獲得珍愛生命的豐富情感體驗。

2、從“變化的天氣”等單元的活動中,體驗科學與生活的聯繫、科學與社會的聯繫。

3、在“冷與熱”、“磁鐵的奧祕”、“多彩的光”等單元學習中,激發起對物質世界探索的興趣和好奇心,在求證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4、在閲讀科技史的過程中引發更多的情感共鳴。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温度是表示物體的冷熱程度,常用的温度單位是“攝氏度”;知道物體一般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不同的材料傳熱的本領不同。

2、知道各種不同的天氣現象,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以測量的量來描述;知道風有風向和風力的不同;知道雨的大小是根據雨量來判斷的;知道天氣預報的有關知識。

3、知道蠶的一生要經過卵、幼蟲、蛹、成蟲四個生長階段。

4、知道磁鐵有磁性,有磁極;知道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知道鐵釘等可以被磁化。

5、知道什麼是光源;瞭解影子產生的條件;知道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知道鏡子能反射光、能成像;知道陽光是七色的,瞭解彩虹的形成。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從兒童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規律出發,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重點訓練學生的實驗能力、實驗過程的描述能力,圍繞認識事物的變化和性質,引領學生學習“冷與熱”、“變化的天氣”、“我們來養蠶”、“磁鐵的奧祕”、“多彩的光”等內容。

本冊教材在“指南車”卡通人的引領下,通過遊戲、觀察、測量、實驗、調查、製作等活動方式,讓學生認識物體冷熱變化的特點、天氣變化的特徵,瞭解蠶的生活習性、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磁鐵的性質、光線傳播的性質,學習實驗描述、長期觀測和記錄的方法,提高實驗技能,並滲透珍愛生命、敢於質疑、尊重證據、持之以恆、認真細緻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為後續的科學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一單元(冷與熱):教材從自然界、生活中的冷和熱現象導入,引出温度計並由此展開對熱脹冷縮現象的研究,接着進行熱傳遞現象的研究。安排了“感覺冷熱”、“測量温度”、“自制液體温度計”、“空氣是否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研究鐵軌間為什麼留縫隙”、“生活中的熱脹冷縮現象”、“物體怎樣傳熱”、“測量變化的水温”、“材料的傳熱本領”、“自制保温盒”等10個活動。

第二單元(變化的天氣):本單元以“總——分——總”的結構來構設教材,按“各種天氣現象——觀測天氣——天氣預報”的順序來組織教學,設計了“多姿多彩的天氣”“測量氣温”“觀測風”“雨下得有多大”“怎樣預報天氣”等5課。通過“觀測氣温”、“觀測風”、“觀測雨”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知道天氣可以用一些可測量的量來描述,指導學生運用温度計、自制簡易風向儀和雨量器進行觀測,指導學生蒐集有關數據並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處理,得出結論。

第三單元(我們來養蠶):教材以蠶的生長、發育、繁殖、死亡的生命歷程為主線構建單元,重點讓學生親歷飼養的全過程,瞭解怎樣照顧蠶的一生的飲食起居並記錄蠶一生的變化,總結歸納昆蟲的特徵,培養學生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細緻而敏鋭的觀察能力和堅持不懈長期記錄的科學研究態度以及珍愛生命的美好情感。

第四單元(磁鐵的奧祕):本單元以認識磁鐵的基本性質為線索,通過學生探究性的實驗來幫助學生了解磁鐵的知識。分“神奇的磁力”、“司南的啟示”、“磁鐵遊樂場”3課,設計了“探物遊戲”、“哪裏磁力大”、“自制指南針”、“磁極間的相互作用”、“調查磁鐵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沙裏尋針”、“辨認磁極”、“製作玩具”、“我們還能應用磁鐵的性質解決生活、學習中的有關問題嗎”等活動。

第五單元(多彩的光):本單元以光和材料為研究對象,通過觀察、研究光照在物體上產生的現象和光通過放大鏡、稜鏡、水等材料產生的現象,引領學生設計、觀察實驗,描述實驗過程,解釋實驗現象,讓學生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及日光的色散想象,在親歷“沒有光的世界裏”的活動中激發學生善待盲人、保護眼睛的意識。本單元指南車信箱中呈現有關皮影戲、古代潛望鏡、神奇的激光等科技史資料,意在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意識到科學技術會給人類和社會發展帶來好處。

第六單元(我愛做實驗):這是湘版科學教材的特色單元(每冊都有),都是對全冊教材的探究技能訓練重點的回顧與總結,並用又一次的活動來進一步強化、提升,而本冊教材是在總結了實驗技能和方法之後,通過“怎樣才能讓降落傘降得更慢”的活動來鞏固、提升的。

三、教學措施

1、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依據學生的實際開展教學活動。

2、落實三年級下冊重點訓練項目——實驗、描述過程的能力。實驗過程中,要求記錄實驗情況;實驗結束後,組織好同學之間的表達和交流。

3、精心設計探究性的求證活動,引領孩子們經歷一個又一個具有科學意義的探究性學習活動,主要從引發衝突、自主求證、佈設“迷宮”等方面着手,讓孩子們在求證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4、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長期觀察所面臨的困難,對學生的評價以激勵和診斷性評價為主,促使學生保持飼養、管理、觀察、記錄的興趣。

5、充分發揮教材所凸顯的科技史特色資源的優勢,如創設情境、進行方法引領、情感薰陶等。

四、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週 常規教育、民選組長和科代表、上期試卷講評、翻閲新書、學習《多姿多彩的天氣》

第二週 《知冷知熱》、《熱脹冷縮》、佈置養蠶的任務

第三週 《熱的傳遞》、《蠶寶寶出生了》、養蠶第一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四周 《蠶寶寶在長大》、養蠶第二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五週 《誰的傳熱本領強》、《測量氣温》、

第六週 《觀測風》、《雨下得有多大》、

第七週 《怎樣預報天氣》、前兩個單元的學習小結、養蠶第三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八週 《神奇的磁力》、《蠶寶寶大變樣》、養蠶第四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九周 養蠶第五次集體展示、交流和評價、

第十週 《昆蟲》、第3單元學習評價

第十一週 期會考試

第十二週《司南的啟示》、《磁鐵遊樂場》

第十三週《光與影》教學研究(本期重點研究課)

第十四周《光照在鏡子上》、《透過玻璃的光》

第十五週《與水有關的光現象》、《光線與視覺》

第十六週 第

4、5單元學習評價

第十七週《我們怎樣做實驗》、《科學自己做,我也能成功》

第十八週 第6單元學習評價、複習

第十九周 複習

第二十週 期末考試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20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情況:

《科學》四年級上冊由“天氣”、“溶解”、“聲音”和“我們的身體”四個單元組成。在三年級上、下冊的基礎上,本冊教材將繼續引領學生經歷一系列有意義、有價值的科學探究活動,使他們獲得更多的學習體驗,加深對科學的理解,增進科學探究的能力。

2、本冊的主要活動:

(1)對天氣的觀察與測量從天空中雲的形狀和變化開始,對構成天氣的四個要素分別進行觀測。

(2)對身體結構的研究,瞭解骨骼及肌肉的功能和結構,以及運動情況,並建立保護心臟,保護肺的意識。同時瞭解食物在口腔內的變化及與牙、舌頭、唾液的關係。

3、教學重點:

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活動的設計,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4、教學難點:

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10、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今年我的教學計劃如下:

一、學情分析

這一學期我將要擔任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1班2班科學教學工作。三個年級學生不同,有的已經有兩年的科學學習經歷,有的還沒有任何一點學習科學的經驗。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還好教一點。而對於高年級的同學已經有一些基礎性的科學知識,學生已經比較習慣於原先的教材的學習思路和學習方法,現在卻要改成新的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會不適應。為此必須讓他們認識到科學知識無處不在,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從而為學生對本學科學習打下重要的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條件。

二、教材分析

現在教材是以整套教學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徵,體現比以往教材不同的風格與特點。教材遵循《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順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基礎性的、淺顯的科學活動作為學生探究活動的主題,同時注重對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知識的整合。以國小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

為讓學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發展自己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做計劃如下:

三、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1,所教三年級學生共三個班,學生對問題的深入思考方面可能非常缺乏,動手實驗時,常常是在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去玩,想出辦法了再玩。因此學生課堂上常常表現的是玩完後,一問三不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製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2,所教四年級共有三個教學班,這些學生經過一學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本學期還要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生活、生產、社會實際的聯繫。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3,所教五年級共有2個教學班,這些學生經過兩學年的科學學習,對科學知識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本學期必須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教學內容,注重內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遵循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處理好內容的深度廣度,做到難易適度,分量適當。注意發展兒童的智力,更加註重培養兒童動腦和動手的能力。

四、教材分析。目的、重點、難點

教學目的:從科學課的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範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重點:《我們怎麼知道》、《天氣與我們的生活》、《水的科學》

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

教學的重點、難點:在能力培養方面,主要培養以下幾種能力:

1、觀察能力:學習用目測方法觀測風向、風力,用測力計測力。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教給學生用顯微鏡觀察葉的內部構造。

2、實驗能力:學習使用酒精燈加熱水,以及做彈力、摩擦力、熱傳導、熱對流、根吸水、莖運輸水分等實驗,鞏固對比實驗方法,學習設計説明根有吸水作用的實驗、雨的模擬實驗。

3、探究能力:學習運用探究的方法,認識水蒸氣凝結的條件,水的三態變化。

4、分析綜合能力:學習運用分析綜合的方法認識水的三態變化、水在自然界裏的循環及熱傳遞的方式。

5、推理能力:學習運用演繹推理和類比推理的方法,認識露、霧、雲、雨、雪、風等天氣現象的成因。

6、想象能力:在觀察、實驗的基礎上,想象蒸發的本質,葉、莖的內部構造。

7、動手能力:學習製作植物動物標本等。

五年級教材由“微小的生物”、”認識自己”“光與聲”、“物質的變化”、“機械與運動”五個單元組成。

《微小的生物》單元從最小的病毒開始,再研究細菌,要求知道真菌是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一類生物。意識到科學要尊重證據,學會欣賞,平價他人的作品,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

《認識自己》單元首先引導學生們瞭解生命世界;瞭解骨骼,肌肉及其作用,瞭解人體的消化,呼吸,血液循環的過程。能認識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

《光與聲》觀察光的傳播(直線傳播和反射)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識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震動產生的,知道聲音要通過物質進行傳播,瞭解噪音的危害與防治辦法。

《物質的變化》單元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知道物質的變化有兩大類;物理和化學變化。有的變化可逆,有的變化不可逆。

《機械與運動》。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瞭解一些簡單的機械。能進行測量並記錄一個沿直線運動的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知道描述物體的運動需要位置,方向,快慢。

教學目的:

1、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冊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

2、通過學習讓學生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

3、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

4、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參觀訪問競賽

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科學幻想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

六、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七、基本措施:

三年級措施∶

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並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四年級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課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課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五年級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為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充分利用好學校的科學實驗室,儘可能的去科學實驗室上課,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21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徵:三年級有學生年齡大都在9週歲左右,處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活潑好動、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與渴望,想了解身邊的各種事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濃厚的探求知慾。 2、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狀況新-課-標-這一階段的國小生總是瞪大好奇的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使勁用腦子想但好像總也不明白,所以老是有“咦,怎麼會這樣?怎麼會那樣?”等看似荒唐,但卻很認真的問題,有時候家長或老師也會被問的難以解釋;同時他們具有了一定的閲讀和表達能力,這都為“科學”這一對他們來説新的學科的學習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但也有少數學生觀察事物不全面、不仔細、不認真,滿足於一知半解 3、學生的學習策略和情感態度:他們喜愛主動參與、善於觀察,為學好本科的課程打下了基礎。通過本學期的“科學”課的學習,培養學生都能熱愛科學、學會觀察、學會提出問題、學會簡單的探究方法。

二、教材分析

四年級上冊教材從知識覆蓋面年,覆蓋了生命科學、物質科學、地球科學三大領域,各領域的知識或以綜合主題單元的形式,或以獨立單元的形式呈現,前者如《冷和熱》單元,後者如《奇妙的聲音王國》單元。從探究技能的覆蓋面看,既覆蓋了單項的初級過程技能,又出現了綜合過程技能中的“假設與蒐集證據”。老師們可以對照教材所設計的活動,考查諸活動中提供的探究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相應

指導。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覆蓋面也很寬泛,覆蓋了“對待科學”,“對待自然”,“對待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等方面的內容。

第一單元《我們周圍的空氣》涉及的核心概念有4個——空氣的性質、空氣流動的規律、空氣對運動物體的影響和對生命的影響。這個單元的學習中,學生的動手機會比較多,他們對好多都會感到驚奇、感到有趣,教師要抓住好學生的興奮點進行教學。第二單元《冷和熱》。這是一個綜合性較強的單元,包括的核心概念有熱傳遞的方式、物體吸熱散熱性能、物質三態的變化及其變化條件、熱脹冷縮、霧雨露霜的成因及蒸發、凝結等。這個單元探究的問題比較多,且探究的要求比較高,教師要讓孩子先學會訂計劃,學會與他人合作,講究操作的.嚴密性。第三單元《奇妙的聲音王國》,包含的核心概念有聲音來源於物體的振動,聲音能穿過許多物質,耳朵聽聲的機理,聲音的音色、音強和音調,樂音和噪音等。這一單元與原先的自然課本里有好多相似,但也進行了相應的修改,注重了活動性和趣味性。第四單元《食物與消化》包括的核心概念有:食物的主要營養成分及其作用。食物金字塔——營養搭配、消化器官的認識及食品安全的知識。教學時要從價值觀上入手,讓學生養成合理的飲食習慣,要讓孩子們意識到吃得合理、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第五單元《假設與蒐集證據》,是專門的探究技能練習單元。本冊教材前面的諸單元大量滲透了“假設與蒐集證據”的活動,本單元是對這一過程技能的昇華和提煉。

三、教學目標

(一)本學期應達到的總目標通過本學期的學習,知道科學

探究是為了解決與科學有關的問題而展開的一系列活動;知道生活中處處有科學,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與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二)1、基本知識目標,認識科學,瞭解科學,想辦法去尋求問題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體分為有生命的和沒有生命的,能針對問題進行觀察、收集證據,能用清晰的語言陳述自己的觀點,瞭解水的有關知識,會選擇適合自己探究的問題,多渠道、多種方法收集證據、做出合理的解釋,知道物體是有不同的材料製成的。 2、基本技能目標:培養學生觀察、交流等基礎過程的技能,並運用語言或畫圖來描述所觀察事物的特徵,能利用簡單的工具(放大鏡)對物體進行較細緻的觀察,並會用文字、圖畫來表達,能利用身邊的簡單器材來做一些小的試驗,能理解控制變量的簡單探究性試驗。 3、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掌握探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4、培養學生對科學課產生濃厚的興趣,體驗合作交流的樂趣,樹立起我能成為科學家的堅定信念,感受並體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認識到科學發展的日新月異。 5、形成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中國的情感。

四、採取措施:

1、認真研究教材、鑽研課程標準、深切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用好教材。

2、仔細閲讀有關本教材的資料,學習課改新理念,落實好“三環節”教學模式,積極參加教科研活動,做好筆記,多學習促進步。

3、尊重孩子、呵護孩子的好奇心,以身邊發生的“小”事為切入點,讓孩子真切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4、全方位多角度的給每位孩子進行科學評價,既關切學習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學習的品質。

5、加強培優轉差,獲得總體豐收。

6、鼓勵學生善於觀察、大膽提出問題、勇於探究;培養主動參與合作的能力,採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7、運用多媒體教學,提高課堂效率,擴大學生視野,緊跟科學前沿?

五、教學建議

1.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

通過一年的科學教學,好多教師認為會教了,科學就是那麼回事情,於是出現了一些對“用教教材”的誤解。他們有的任意的增刪教材,或不用教材,或放大教材,認為這樣就是“用教材教”。其實不然。“用教材教”是一種思想,在“用教材教”前必先教好教材。對於我們在用教材教的時候考慮到的一些問題,編教材的專家們他們都會有所考慮,有的比我們考慮的還要全面,還要具體。所以我們在拿到教材時必先領會他們的思想,他們所要表現的意圖。只有把握了這一點,也只有先教好教材,我們才會真正的去實現用教材教。

2.注重孩子們的預測

猜想、預測是做科學的第一步,它反應了孩子們某一問題的看法,反應了孩子們的已有知識經驗。課堂上我們應該給孩子這樣預測的機。

教科版四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計劃優秀 篇22

一、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四年級現有三個教學班,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學習習慣較差。他們普遍習慣於被老師和家長牽着走,而不善於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並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瞭解上,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雖經過一年的科學學習,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學生的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和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國小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他們樂於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1、本冊內容情況:

39.12-9.18〈形形色色的動物〉、〈植物怎樣生存〉

49.19-9.25〈植物的根和莖〉、〈形形色色的植物〉

59.26-10.2〈動物和植物〉

610.3-10.9〈食鹽在水裏溶解了〉

710.10-10.16〈怎樣加快溶解〉、〈一杯水裏能溶解多少食鹽〉

810.17-10.23〈分離鹽與水的方法〉

910.24-10.30《觀察更多的溶解現象》、《雲和雨》

1010.31-11.6〈風的觀察〉、〈氣温的變化〉

1111.7-11.13《我們關心天氣》

1211.14-11.20〈磁鐵的磁性〉

1311.21-11.27〈磁鐵牧郊〉?

1411.28-12.4〈做一個小磁鐵〉、〈指南針〉

1512.5-12.11〈聽聽聲音〉

1612.12-12.18《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712.19-12.25《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1812.26-1.1《控制物體發出的聲音》

191.2-1.8〈製作我們的小樂器〉

201.9-1.15鞏固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