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地理教學計劃

高一上學期由於學生剛進入學校,對地理學科的認識在停留在國中“副科” 這一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重新認識地理學科,地理教師應該如何制定教學計劃?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關於高一地理教學計劃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高一上地理教學計劃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篇一

一、本學期教學任務

(1)完成高中地理(必修2)教學。

(2)讓學生學會利用身邊的例子來學習地理。

二、教材分析

“地理2”的主題是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其核心內容是人文地理環境的研究,包括地球上的人類狀況(人口問題)-人類居住在什麼地方(城市問題)-人類幹什麼(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人類活動的地域聯繫四部分。有以下特點:

1、從公民的素質教育出發,不追求學科知識的系統性

2、為高中地理課程學習打下必要的知識基礎

3、採取案例學習的思路安排課程內容

三、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共兩個班,每個班都有60人以上。因為地理不參加會考,學生進高中前已放棄了一年,基本上每個學生高一地理都是從零開始。

四、科學制定地理教學進度

教學進度的安排體現出教學時間利用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關係到本學期教學工作的成敗。我在參照以前的教學進度基礎上,結合本學期工作上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教學進度表。

第一週與學生探討地理在現時生活中得運用,激發學生的興趣;第二、三、四周學習第一單元:人口與地理環境;第五、六、七週學習地二單元:城市與地理環境;第八、九、周學習第三單元一、二節並帶領學生複習已學知識為其會考做準備;第十一、十二週學習第三單元三、四節並分析期中試卷;第十三、十四、周學習第四單元一、二節並複習為月考做準備;第十六、十七、十八週學習第四單元;第十九周總複習,為期末考做準備。

五、教學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學大綱和教材,針對學生實際情況,認真備好每一堂課,並寫好教案。為充分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益,精心備課,抓好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基礎上要加強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要求,充分挖掘大綱,進一步處理好重點和難點,地理教學中強化落實知識重點及難點的解決途徑,加強教學的針對性。

2、運用生產和生活中 “案例”,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課文、插圖、閲讀材料、活動等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輕鬆愉快地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佈置適當的課外作業(主要是《世紀金榜》),並及時批閲、講解作業。教會學生閲讀和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地理數據,地理事實材料去認識實際問題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

4、要求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基本技能去認識、分析、 解決實際中的問題。

5、適當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上課,並補充課外知識,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6、針對當前的大學聯考改革,加強學科內和學科間的滲透,注重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方法。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篇二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我們主要學習地理必修一,這部分內容是立足於國中地理的相關內容的基礎上,選取了自然地理中經典的幾個要素,如大氣、陸地、水環境、地質等與人類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幾方面,探討人地關係中“地”的有關地理理論基礎,通過這些自然地理理論的學習,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我們身邊的事物,將生活中的地理融合到教學過程中,並逐步樹立起“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與此同時,掌握地理的有關讀圖析圖繪圖的方法和技巧,並教會學生如何運用現實世界的境域性知識,解決有關地理的重大問題。使地理學習做到學有價值、學以致用。

二、教學內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至第五章。

三、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高一新生共有一百三十多名,分四個班級,其中四班會考成績在300分以上,一、二、三班成績在300以下,因此相對而言四班情況較好一點,但他們中絕大多數都是在中學階段被認為是學習成績較差,能力較低,不願意主動學習的學生。再加之雖然學生在國中已經學過兩年的地理知識,但由於地理科目不參加會考等原因,學生的地理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普遍較差,而國中地理知識又是進一步學習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因此,高一學生會感覺地理難學,高一地理教師也會感到地理難教。面對學生的這些情況,我們應該用“賞識”的眼光對待我們的每一位同學,增強學生的自信心,用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教學,使每一位同學在每一節課堂上都有所獲。

四、高一地理必修一總體教學目的

1、學生獲得比較系統的自然地理基礎知識。

2、培養學生的地理基本技能、地理思維能力,以及地理探究能力;能夠獨立和與人合作,運用地理科學觀念、知識和技能,對人類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五、教材分析

本冊共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讓學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運動,以及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讓學生懂得宇宙作為人類生存的地球的環境,和人類自然有着密切的關係。

第二單元“大氣”主要讓學生了解大氣的物理化學性質和變化特點。大氣是天氣現象發生的載體,大氣的性質和氣候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聯繫。氣候的形成變化依賴於大氣的運動變化和地球在宇宙中的自身運動特點。讓學生明白保護大氣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第三單元“陸地和海洋”主要讓學生了解陸地環境和海洋環境的地理特點。使得學生明白陸地和海洋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保護陸地和海洋環境是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

第四單元“自然資源和自然災害”是本學期最後一個單元也是一個總結性的單元。這個單元讓學生在前面學習的基礎上活動認識到:人類的活動離不開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為人類提供的資源。如氣候資源,海洋資源,陸地資源等環境資源。然而自然環境也有破壞人類活動的時候。發生一些人類暫時無法抗拒的環境災害。比如氣象災害:颱風;地質災害:地震。人類在地理環境中應該利用好各種環境資源,同時也要預防各種環境災害。

第五單元:“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主要講解地理環境的地域特徵和各個地區的差異性。

六、教學重點、難點

1、地球自轉、公轉的地理意義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作用

3、全球氣壓帶和風帶

4、水循環、洋流分佈規律

5、氣候類型分佈、特點及判讀

6、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七、教學措施

為更好落實學校教學目標,體現新課程改革的思想,服務學生全面發展,從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兩個方面着手來進行教學。

(1)強調學習過程,培養良好習慣。 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要求學生落實基本的學習過程及課前預習,課堂高效聽講,課後複習整理三個基本環節。 ①課前通讀教材,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基礎知識梳理。發現問題,標記問題為課堂有針對性的“解惑”做好準備。 ②上課時,活躍思考,認真聽講,踴躍發言,使“疑惑”在40分鐘內真正排除,切實提高教學效果。 ③課後再次通讀教材,整理課堂筆記,特別是對預習過程出現的問題要細緻的做好記錄。獨立完成配套教材的自測自評試題。

(2)落實活動實踐,激發學習興趣。 結合人教版教材的特點和我校學生的知識水平,將大力推進教材活動實踐。為此,將公佈本學期的地理活動安排。學生分組做好活動項目的選擇、準備、實施,特別是學生活動的指導和成果的展示工作,在一定層面上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關注身邊的地理現象,合作探究,積極思考,激勵學生努力學習,使興趣更濃厚。

(3)注重知識小結和單元測試的講練,有效提高學習效果。 每單元結束後,將引導學生對單元知識進行重難點的複習,幫助學生構建單元知識的網絡化體系,並鼓勵學生以書面形式呈現出來。精選單元測試題,結合學生學情反饋,做好試題的講解和薄弱知識點的講練。

(4)研究教材和教法,提升業務素質。

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材只是教學的一種資源,不是必須嚴格遵循的標尺。立足課標,研究教材挖掘其有效性和分析“活動”、“閲讀”的針對性,合理選“材”。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學生現有的知識體驗層次,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

資源,從學生生活體驗中尋找資源,有效補充是教材本地化、通俗化,與學生在學習和認識過程中達到共鳴。本學期也會通過網絡學習,同行交流,師生討論等多渠道下功夫,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八、教學進度(見表格)

九、課外活動

活動內容: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的考察和分析,切實理解並感受到內、外力作用的緊密聯繫及對陝北地勢地貌的影響。並寫出總結報告。

活動時間:10月——12月

十、教研教改方向及措施

1.多與組內老師之間的交流,互相聽課,取長補短,加強組內教學交流風氣。積極參加市教研室組織的各種活動,借鑑其他兄弟學校老師的寶貴經驗。

2. 通過進行學情調研和教情調研,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確定教研課題,課題研究方案,明確分工,人人蔘與,通過看書、查資料、討論、聽課、進行試驗、收集數據、反思等等方式,不斷探索解決突出問題的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成為全面發展型教師。

高一地理教學計劃篇三

一、高一地理教材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指出:“地理學是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目的是通過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球上的地理環境——大氣、水、生物、土壤等對我們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以及人類的活動對地理環境所造成的影響,培養學生遵循地理事物發展的規律,按規律辦事,保護地理環境,珍惜地理資源,探索地理奧祕,尋求可代替的地理資源,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冊主要是側重自然地理的學習,由遠及近先介紹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意義,地球上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四大圈層從而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四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從而在地球上形成了一定的分佈規律,使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千差萬別,從而對人類活動產生制約。因此,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就需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地球上的一切自然資源,最大效能地發展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本章主要由四節內容構成:地球在宇宙中、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地球的運動、地球的圈層結構。其中地球的運動是後面章節大氣的運動、洋流的分佈等內容學習的基礎,同時也是本章的難點和重點,也可以説是整個高中地理學習的一大難點,在大學聯考中的分量也是最大的,因此本節內容應至少分3個課時來完成,力求使學生弄懂,否則後面章節的內容學習將無從理解。學生在這方面面臨的困難是立體幾何知識尚未建立,空間想象能力差,因此,教師應儘量通過實物直觀、多媒體課件來演示,讓學生初步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地理探究的慾望,使學生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樹立科學的宇宙觀。

第二章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本章是在前一章瞭解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內容的基礎上,以更近的視角來了解地球表面四大圈層的基本運動和轉化規律,目的是通過運用學生國中階段學過的知識,聯繫日常生活的所見所聞,揭示三大圈層的物質運動規律和能量交換規律,從而初步培養學生對地理問題的探究能力。本章由三節內容構成:大氣的熱狀況與大氣運動、水的運動、地殼的運動和變化。其中全球大氣的基本運動規律和天氣的形成機理、洋流的分佈和成因、外力作用和內力作用塑造了地球表面千姿百態的地貌形態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應設計至少8個課時來完成。學生在本章學習中需要克服的是抽象的地理理論、前章知識的運用、大量知識點的記憶、空間想象力的建構、物理知識的運用等等,理科性相當強,甚至比第一章的難度更大,是本學期的重中之重。教師應想盡一切辦法使學生理解這些地理規律,加強同數學、物理科的遷移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自己動手動腦總結出規律。同時,還應強調三大圈層的內在聯繫,為下一章內容自然環境的整體性打下基礎。

第三章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本章由兩節構成:影響氣候的因素及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差異。本章是對第二章知識的總結和昇華,也是第四章“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已學知識的能力,從中發現規律,在處理人地關係時,要遵循客觀規律。同時還要學會本章的用意,就是要學生理解自然因素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中所起的主導作用,人類活動起着不可忽視的次要作用,培養學生抓主要矛盾的哲學觀,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其中,氣候的成因及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分異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但較之前兩章,本章相對容易,教師應注重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知識遷移和創新能力。

第四章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本章由四節構成:地表形態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分佈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影響、並以寒潮為例來説明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着重引導學生在認識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學會尊重自然,按規律辦事。對學生而言,本章內容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有比較多的感性認識,教師應充分挖掘日常生活中學生比較熟悉的案例,啟發其思維。在本章節中,第一、三、四節是重點,第一節同時也是難點。因為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要求學生要有很強的總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本章可分為5個課時來完成。

二、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身體和心理處在快速發展的時期,思維能力也正迅速從形象直觀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轉化,但高一上冊的地理第一、二章的教材特點就需要學生馬上建立起抽象思維、空間想象能力,這對於處於轉化期的高一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因此教師要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大膽刪去那些學生聽不懂的太抽象的內容,儘可能採用直觀圖像或模型展示給學生,以幫助學生建立空間想象能力。

我所帶的六個班是1、2、3、16、17、18班,各班人數都是40人,由於會考時沒有單獨的地理科,地理知識滲透在歷社和科學兩門學科之中,因此不能精確地瞭解學生的基本學情。但通過入校時的總成績分析可以看出:總分在300分以上的佔20%—30%左右,大部分成績處在260—300分之間,少部分低於250分,因此就總分而言,優秀率不高,學生整體成績偏低,在全區排名中處於中下等。對於這部分差生,教師在教學中應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主,講解難度降低,使每個學生能聽懂學會即可。

三、本學期提高教學質量的主要教學措施:

1.備課時重點研究教材和學生,圈出難點、重點,把知識分為了解層次、識記層次、掌握並運用層次,針對學生的現有知識結構做到有的放矢,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掌握重點,記住常識。

2.重點放在課堂教學上。要做到先管後教,以提高學生興趣和積極性為主,運用多媒體和直觀教學手段,以及學生所見所聞的現有知識,激發其學習熱情,啟發其積極思維,開拓其動腦、動手能力。

3.課堂練習應緊扣課堂講解的內容,從易到難,深入淺出,循序漸進,以中低檔題目為主,做到有梯度有層次地推進教學,使學生能在識記、聽懂課堂內容的前提下就能做對,從而達到消化課堂內容,體驗成功的感覺。

4.作業批改時教師應做好總結,把那些學生得分率低的地方記錄下來,以利於改進教學方法,總結教學經驗,查漏補缺。同時,教師要做到認真批改,對那些掌握得好的學生不吝表揚,差等生鼓勵支持,中等生促進加油提高,批示時注意語言的感召力,起到潛移默化的激勵作用。

5.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抓好“記憶改變學習計劃”,開展班級競爭,激發其學習動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積極性,教師應通過適當的知識競賽讓學生參與競爭,達到成績總體提高的目的。

四、校本教研:

我校開展先周集體備課和學案式教學模式,為校本教研打下了基礎。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這個平台,發揮集體的力量,各抒己見,充分討論,各取所長,相互學習,達到最佳的教學方法和策略,組織好每堂課的教學,課後做好總結,以利於下次改進。由於各班的學習情況有異,每堂課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及時觀察、記錄、反思,以研究更好的方法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