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精選18篇)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精選18篇)

知識與技能

1.瞭解郭沫若及其創作情況。

2.認識鮮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徵。

過程與方法

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屈原深沉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重點難點

重點

理解劇中的戲劇衝突所反映的社會矛盾,認識屈原鮮明的人物形象。

難點

賞析文中運用的修辭手法、象徵手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學方法

分角色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力求從讀、演、評三個方面培養戲劇欣賞能力,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究意識。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歷史劇《屈原》,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歷史劇的相關知識。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有這樣一個人,他身材魁梧,飽經風霜的臉上愁眉不展。腰繫博帶,佩陸離長劍,戴切雲高冠,着雪白羅服。瑟瑟秋風下,踱步遠方,似行吟澤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

二、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1978),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劇作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代表作:詩集《女神》,歷史劇《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漸離》《南冠草》。

三、文本鏈接

1.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戰國時楚國人。他用楚辭的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了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懷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心仍系國。楚國被攻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2.《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為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感知劇本內容。

2.《屈原》全劇分五幕,雖然只寫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卻具有高度的歷史概括性。課文節選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場,是全劇的高潮。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情節。

屈原被囚禁在東皇太一廟,含冤被屈,悲憤填膺,在雷電風雨交加的夜晚作風、雷、電的頌歌。嬋娟逃脱囚禁來見屈原,誤飲靳尚暗害屈原的毒酒而身亡。屈原與前來救助他的衞士一起出走,潛往漢北。全劇在悼嬋娟的《禮魂》歌聲中結束。

五、課文精讀

1.閲讀課文中的舞台説明,談談其作用。

舞台説明為舞台上屈原的動作、形象、外貌做了一個必要的交代,為讀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鋪墊。我們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個堅持真理的愛國者,是一個受到奸佞殘酷迫害的形象。

2.課文一開始,靳尚和鄭詹尹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主要內容是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他們的陰謀把他們和屈原的矛盾推到了頂點。

3.文中作者將很多的事物賦予了其他的含義。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殊的含義?這又是一種什麼手法?聯繫作者的寫作背景談談戲劇的創作主旨。

風、雷、電:象徵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眾。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土偶木梗: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這是象徵手法。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的熱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4.本文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方法,請品讀下面的句子,指出其所用的修辭方法,並賞析其表達效果。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這幾句運用了呼告、反覆的修辭手法,強烈地表現了屈原對風的熱切期盼和對黑暗勢力的痛恨。

(2)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運用呼告、比喻、反覆的修辭手法,熱切地讚美電這種自然界的偉力,表達屈原想要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決心。

(3)鼓動吧,風!咆哮吧,雷!閃耀吧,電!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懷裏的東西,毀滅,毀滅,毀滅呀!

運用了呼告、排比、反覆的修辭手法,呼喚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閃耀着的偉大自然力來毀滅這黑暗的社會,表達了必須徹底毀滅黑暗社會的決心,體現了他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4)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把你這雲中君燒燬了吧!他們這些土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麼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通過反問、反覆、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產生社會黑暗的根源——昏庸無能的統治集團,欺民惑眾,壓迫人民。表達作者鞭撻一切污穢、橫掃一切邪惡的頑強戰鬥精神,與黑暗勢力決鬥到底的浩然正氣。

5.屈原的獨白激情澎湃、氣象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1)內心獨白想象奇特,聯想豐富,氣勢宏偉,表現作者浪漫主義的激情。(2)運用象徵的手法,將作者難以言表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3)比喻、擬人、排比、誇張、反覆、呼告、反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感情色彩。(4)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體現屈原憂國憂民、英勇無畏的偉大精神。

6.作品塑造了一個怎樣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徵意義?

屈原是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體現和概括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歌頌他所堅持的爭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風亮節,歌頌他為捍衞真理與正義剛正不阿、奮不顧身的意志言行。

六、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的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雷電頌。共分兩層。

第一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激憤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層: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七、文章主旨

這篇戲劇(歷史劇)以奇特的想象、宏偉的氣魄、火一般熾烈的語言和雷霆萬鈞的氣勢,塑造了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光輝形象,表達了作者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八、寫作特點

1.想象瑰麗奇特,意境雄渾壯闊。

文中的獨白想象奇特,氣勢恢宏,體現了革命浪漫主義的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展開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風喚雷,運用誇張、象徵等藝術手法,讓屈原同宇宙間偉大的自然力——疾風、怒雷、閃電結合在一起,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毀一切黑暗的力量。

2.運用象徵手法。

作者賦予一些物象以具體的象徵義:①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②洞庭湖、長江、東海:象徵人民羣眾。③無形的長劍:象徵堅定的信念。④沒有陰謀、沒有污穢、沒有自私自利的沒有人的小島:象徵對社會現實極端憎惡而祈求寄託靈魂的一方淨土。⑤“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手法的運用,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使作者難以言明的思想情感表達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練。

3.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語句的氣勢。

本文通篇運用擬人、呼告的修辭手法,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表達效果。運用反覆、排比等修辭手法,增強了整個獨白的抒情效果,具有詩的形式美,迴環往復,蕩氣迴腸,朗朗上口,鏗鏘有力。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瞭解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辭手法和象徵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效果。 3.學習屈原的愛國愛民思想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 【情境導入】

每年農曆端午,我們都會划龍舟、吃粽子,同學們知道為什麼會有這一風俗習慣嗎?那是為了紀念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郭沫若的戲劇作品《屈原》,走進這位偉大詩人的內心世界。屈原正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呼喚風、雷、電,那他期盼的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戲劇《屈原》。

【新課解讀】

一、整體感知——理思路

(一)給文章劃分層次,並概括大意。 明確:

第一部分:寫靳尚和鄭詹尹稟承南後鄭袖旨意,欲密謀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寫屈原的內心獨白,表現了屈原的忠貞不屈和正氣浩然的英勇悲壯形象。 (二)讀“雷電頌”部分,回答問題。

1.請同學們自由誦讀全文,談談自己的誦讀感受。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引導、補充:

(1)從文章形式看——全文都是屈原的內心獨白。

(2)從語言特點看——是一首激情澎湃、氣勢雄偉的散文詩。

(3)從創作風格看——文中的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雄偉的自然力量融合,想象奇特,氣勢宏偉,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

2.結合本文的創作背景,分析屈原的內心獨白表達了哪兩個方面的思想內容?體現在課文的結構層次方面是怎樣的?

教師講述創作背景:《屈原》創作於1942年。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反動統治極為黑暗的時候。半壁河山淪於敵手,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並悍然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的軍民,掀起反高潮。郭沫若面對這樣的政治現實義憤填膺,創作了《屈原》,以鞭撻國民黨反動派的黑暗統治,他説:“全中國進步的人們都感受着憤怒,因而我便把這時代的憤怒復活到屈原的時代裏去了。”

小組交流,教師提問、明確:

這段獨白表達了屈原歌頌風雷電、怒斥神祇的兩方面的思想內容: 第一部分(從“風!你咆哮吧!”至“把這包含着一切罪惡的黑暗燒燬了吧!”):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量,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第二部分(從“把你這東皇太一燒燬了吧!”到篇末):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3.教師小結:

二、深入探究——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

1.課文開頭的舞台説明是:“東皇太一廟之正殿……各室均有燈,光甚昏暗,室外雷電交加,時有大風咆哮。”設置這一場景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室內空寂昏暗,室外雷電交加,大風咆哮,為屈原的內心獨白——“雷電頌”提供了自然背景,增添了悲壯的氣氛,同時也推動了情節的發展。

2.鄭袖、靳尚設下毒計要毒死屈原,執行者就是鄭袖之父鄭詹尹,他千方百計勸屈原飲下那杯酒,急於毒死屈原。請簡要分析鄭詹尹的形象。

明確:邪惡的化身,他卑鄙、狡詐、膽怯。他是朝中奸佞的幫兇。 (二)第二部分:

談到《屈原》的創作,作者曾説:“我是借了屈原的時代來象徵我們當前的時代。”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再次聯繫寫作背景,思考下面的問題:

(1)作者在文中賦予了很多事物特殊的含義,請你做一下歸納、整理,體會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2)這篇獨白的創作主旨是什麼? 學習小組交流研討結果,教師明確: (1)

事 物 風雷電 洞庭湖、長江、東海 無形的長劍 “土偶木梗”的羣像 特 殊 含 義 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 人民羣眾 堅定的信念 無德無能、欺民惑眾的官僚統治集團 這種寫法叫“象徵”。

教師補充講解“象徵手法的表達作用”:

象徵手法的運用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説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而且化抽象為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地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2)屈原在文中藉助謳歌偉大的自然威力,抒發了對摧毀黑暗的渴望及對追求正義、光明的偉大力量的熱烈讚頌。

三、合作研討——評人物

同學們,通過前面的朗讀及對文意的分析,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教師提問、明確:

屈原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光彩熠熠、雄渾悲壯。

四、賞讀語句——品語言

1.《雷電頌》既然是屈原的內心獨白,那麼我們就能夠從這些話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聽,並説説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情感。

同桌之間相互展示、交流,全班展示,教師引導、明確: (1)“風!你咆哮吧!咆哮吧!盡力地咆哮吧!”

賞析:對風的呼喊,流露了屈原對風的急切的渴盼。風是改變黑暗的變革力量,對風以及後面的雷、電的呼喚,實際也就是對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的呼喚。朗讀時應把握急切、渴望之情。

(2)“發泄出無邊無際的怒火,把這黑暗的宇宙,陰慘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劈開,劈開,劈開!”

賞析:一連串的反覆,“爆炸了吧!爆炸了吧!”“你劈吧,劈吧,劈吧!”“劈開,劈開,劈開!”一個比一個強烈、一個比一個堅決,我們朗讀時語氣應不斷加快、加重,以表達屈原想衝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斷的決心。

(3)“火!你在天邊,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這熊熊地燃燒着的生命,我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難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瞭嗎?”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學習本文記敍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三)掌握本課的文言常用實詞;熟記通假字“離”、“反”、“濯”、“見”、“指”,“絀”“質”、“被”,正確理解古今異義的詞,複習鞏固判斷句與被動句。

(四)理解課文運用的修辭手法。

二、難點、重點分析

(一)課文第一部分寫屈原由見“任”而見“疏”。第一段首先簡介屈原的姓名、官職和傑出才能,説明“王甚任之”。王怎樣“甚任”之?為什麼“甚任之”?

分析:王甚任之:“為左徒”,“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左徒:楚官名。相當於上大夫而次於令尹。在國王左右參預政事,起草詔令,是相當重要的職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兒子,受封於屈,因以屈為氏,是楚國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後來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傑出的才能:“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明、嫻,形容詞用作動詞,這兩句狀語後置。)

(二)王為什麼怒而疏屈原?

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讒之”,根子在於“爭寵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一句有兩種理解。《教學參考書》的譯文是:“上官大夫看見了就想改動,屈平不贊同”。與課文註釋相左。依教材對“奪”、“與”的註釋,應譯作:“上官大夫看見了想搶過去(看),屈原不給。”

“因讒之日:‘……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資料認為,“曰”、“以為”重複,疑有衍文,此説似不妥。如重新標點,作“……平伐其功,曰:‘(王)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理解,文辭便可貫通。聯繫上下文,可補出“以為”前省略的主詞。

(三)屈原為什麼作《離騷》?

分析: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館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這四個主謂短語都是“疾”的賓語。

(四)第3小段包括幾層?作者是怎樣對《離騷》進行記敍和議論的?

分析:分兩層。

第一層從本段開頭至“蓋自怨生也”,第一句記敍屈原“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以下幾句就“憂”“怨”展開議論,分析產生優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對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層第一、二句“上稱帝嚳……靡不畢見”記敍(概述)幅規的主要內容,以下幾句就其文、辭、志、行進行評論,評價其藝術成就,讚揚屈原的“泥而不滓”“與日月爭光”的高貴品質。

(五)詞語提示:

(1)“齊與楚從親”:從:同“縱”,合縱。親:親善。

(2)“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又因厚幣”後省略動詞“賂”。“而”後省略主語(靳尚)。“於……鄭袖”:在鄭袖面前,狀語後置。

(3)“秦,虎狼之國”:虎狼,像虎狼一樣,名詞作狀語。

(4)“奈何絕秦歡”:歡:友好。

(5)“亡走趙,趙不內”:亡:逃亡。走:跑,現代的“跑”古代稱“走”;現代的“走”古代稱“行”。內:同“納”,接納,收留。

(6)“復之秦”:之:動詞,到。

(7)“雖流放,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戀。顧:念。眷顧:眷念。繫心:掛念。反:同“返”。冀幸:僥倖希望:“一悟”的“一”:副詞,一旦,一經。“一改”的“一”:副詞,都,全部。這句話的意思是:雖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國,惦記着懷王,不忘要回(朝廷中)來,盼望懷王一旦醒悟,風氣全都改變。

(8)“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他保全君王振興國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變過來。

(9)“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無:無論。自為。 自佐:既為自,佐自,賓語前置。

(六)本文寫作特點是什麼?

分析:

(1)思想內容:課文通過記敍屈原的生平事蹟特別是政治上的悲慘遭遇,表現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國的興衰存亡攸攸相關,讚頌了他的愛國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為屈原立傳,按時間順序,以“任、疏、細、遷、沉”為線索,處處圍繞屈原的“志”寫:第一部分以評介《離騷》“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國家危難突出屈原“眷顧楚國,繫心懷王”,“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漁父讓屈原抒發矢志不渝的信念。

(2)寫作特色:和從《史記》中選入中學課本的其它幾篇人物傳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鴻門宴》、《信陵君竊符救趙》、《毛遂自薦》)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選材上,《屈原列傳》不具備曲折、生動、完整的故事情節,而是根據文獻記載,粗線條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蹟;

②寫法上,記敍和議論相結合。全文四個部分都有“傳”有“評”,因“傳”而“評”,以“評”點“傳”。議論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為評價式,第二部分為結語式,第三部分為陳述式,第四部分為比照式。

③語言上,本文具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敍中有情、傾向鮮明;議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運用對偶、對比、排比、反覆、比喻等修辭手法,增強了語言表達效果。本文堪稱“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檢查預習情況,導入新課。

做法:指名學生朗讀1、2自然段,説説自己的段落劃分情況和本文寫法上的主要特點,以瞭解學生的預習情況,然後作如下導語:

屈原,是我國第一個偉大詩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他的作品,流傳下來的有《離騷》、《九章》、機規、《天問》、《招魂》等,我們曾讀過他《九章》中的一篇:《涉江》。從《涉江》裏,我們知道他即使在晚年放逐到沉湘蠻荒之地,也仍在關心楚國的朝政,眷戀祖國,仍然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節操,寧死也不與朝中的佞臣同流合污。這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端方正直的品格,兩千多年來曾經影響我國千千萬萬的仁人志士。今天,我們要進一步學習《史記》中的崛原列傳》,這是我國曆史上出現得最早的一篇記載屈原事蹟、思想、人品的文獻。它有着很高的史料價值,後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為出發點: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學價值。魯迅曾稱讚《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篇傳記就能體現這一特色,今天我們研讀這篇課文,在寫作方面,應充分注意這一特點。

(二)説明本文是史傳“變體”,明確研讀方法。

做法:仍從檢查預習入手,指名學生説説這篇史傳文與我們學過的《廉藺列傳》、《信陵君列傳》、《鴻門宴》、《毛遂自薦》等篇在寫法上有何顯著區別,為什麼有這種區別,然後教師作如下點撥、提示。

關於史傳“變體”:

這篇史傳的顯著特點,就是它不像其他史傳文那樣,“寓論斷於敍事”,而是“以議論行敍事”(明茅坤語),所以前人説它是“太史公變調”,即史傳中偶然出現的一種“變體”。作者為什麼要採用這種寫法?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但主要原因恐怕還不在這裏,而在於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燔毀六國典籍後,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關於研讀方法:

根據上述情況,我們學習這篇列傳,不能採用一般學法,要把精力用在議論部分,即把評介《離騷》、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與漁父對話三處作為研讀重點,看作者怎樣通過這三處議論,揭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至於記敍部分,弄懂若干難句,能夠疏通文意,理清行文脈絡就夠了。此外,這是我們中學階段最後講讀史傳文,學完以後,還要抽出一些時間來歸納、拓展一些史傳文知識。

(三)逐段解釋難句,編寫內容提綱。

做法:這一步驟的目的,是疏通全文,瞭解屈原的事蹟,為重點研讀議論段作鋪墊。為了贏得教學速度,議論節段可暫時擺下。具體步驟是先與學生一道分好大段,然後按大段,在朗讀的基礎上解釋難句,理請行文思路,編出內容綱要。在這個過程中,應相機提些問題,但問與答都應力求簡明。

1.關於第一大段。

(1)難句解釋:

“屈原者,名幹,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讓學生明確:在先秦,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分支有因封地得氏的,有因先祖的滋號得氏的。楚國王族姓舉(m?),屈原先祖暇,因受封於屈地得氏。“左徒”,在楚國是一種僅次於“令尹”(宰相)的官職,多由王室親族充任。後文“三間大夫”,是一種掌管屈、景、昭三氏事務的官職,屈原也曾充任。

“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草稿本定,上官大夫見而欲壓之,屈乎不與。”

— —讓學生明確:上官大夫公然要搶奪屈原所寫憲令草稿,在情理上説不能,因此郭沫若提出一種別解:“奪”,作“改動”解;“與”,作“同意”解。按:這樣解釋很合理。一方面,它符合古代“奪”、“與”的常用義之一;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屈原所作“憲令”具有改革的進步意義,觸犯了上官大夫等守舊官僚的利益,所以他們要篡改。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

——讓學生明確:用了“曰”,又用“以為”,語意欠順通。按:歷來研究者認為這兩個詞,必有一個是衍文,即因傳抄錯誤產生的多餘的詞語。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點撥:一共寫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讒見流的緣由,預示楚國的國事將不可為。板書:

因才能卓越重用

寫屈原初次被疏 因上官進讒被疏遠 “讒”、“硫”、幽怨,統率全文綱領

因憂愁幽思作《離騷》

2.關於第二大段。

(1)難句解釋:

“惠王患之,乃令張儀佯去秦,厚市委質事楚……”

搏踩醚生明確:“佯”,假裝;“去”,離開,“厚市委質”,課文註釋沒説清楚,“厚市”,是指豐厚的禮物,“市”,禮物。“委質”,前人研究是指另再呈獻信物,古代別國重臣投靠新主,“必先書名於策(竹簡),委死之質於君,然後為臣,示必死節也”。“委”,呈獻;“質”通“蟄”,但作信物解。這種信物,不是禮物所能代替的。

“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讓學生明確:“以”,。介詞,用、憑的意思;“當”,抵得上;“往如楚”,“往”,去;“如楚”,到楚國去。句意謂:憑我一個張儀就可抵換漢中地,請讓我離開秦國,到楚國去。

“如楚,又因厚市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讓學生明確:要注意“因”是介詞,憑藉;“用事者”。“臣”,均為“靳尚”的同位語;“於……鄭袖”是狀語後置,即向懷王寵姬鄭袖説假話:設“詭辯”的主語是靳尚。據被記》中《張儀列傳》的記載,張儀一到楚國,懷王就把他囚禁起來,靳尚對鄭袖的詭辯是:“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秦王甚愛張儀,而必欲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賠楚,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誆者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

(2)行文思路:

提問:這一大段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屈原本人的事蹟寫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懷王受騙,以致最終客死於秦的史實,為什麼?

點撥:寫了三方面的內容:懷王受騙,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關心朝政,系必懷王; 頃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穿插這麼一大段史實,而這些史實,都是在屈原“既細” 以後發生的,這就説明屈原的去留,關係着楚國的命運。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饋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穿於朝廷,所以最後終於自沉淚羅。板書:

寫懷王屢受秦騙,至死不悟

寫屈原由見

絀到見遷 屈原雖遭流放,仍眷念君國 屈原去留關乎楚國的命運

楚襄王接受讒言,怒遷屈原

3.關於三、四兩大段。

(1)難句解釋:

“乃作《懷沙》之賦。於是懷石,遂自投汩羅以死。”

——讓學生明確:《懷沙》是屈原投水前的絕筆。“懷沙”二字,舊時解作懷抱沙石,即下句的“懷石”。但也有人解釋為“懷念長沙”。長沙為楚之先王始封之地。古時長沙包括的地域很廣,淚羅也在其內,屈原在淚羅投水,也就是要歸死先王故居之地。“自投淚羅以死”的“以”,連詞,錶行為的結果,和用作連詞時表目的不同。

“然皆祖屈原之從容辭令,終莫敢直諫。”

——讓學生明確:“祖”,摹仿、效法的意思,古代“祖”是個多義詞。“從容辭令”,課本注為“説話得體,善於應酬。從容,言語舉動適度得體。”這是一説;另一説,認為“從容”是指“委婉藴藉”,也通,屈原的辭令本也有委婉的一面。

(2)行文思路:

提問:這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它們是分別從什麼角度來寫屈原的?

點撥:第三大段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處世準則,即寧赴清流而死也不與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潔品格。第四大段是寫屈原死後對後世的影響,即從繼承者對照的角度,來説明屈原敢於同邪惡作鬥爭的精神很不容易為人企及。這一段的寫法實際上是寓議於敍。

(四)重點研讀評介《離騷》一段。

做法:先講明這一段為什麼要重點研讀:難度最大;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歷來評價《離騷》的最重要文字(按:原是淮南王劉安所作《離騷經傳》中語,太史公採入《屈傳》內,原作已佚)。然後引導研讀,具體過程是:(1)簡介《離騷》內容;(2)疏通文意和難句;(3)思路分析;(4)反覆朗讀,要讀出詠歎語氣。

(1)關於《離騷》的簡介。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共373句,2490字。這篇浪漫主義傑作,迸發出了詩人崇高理想和熾熱感情的燦爛光彩。全詩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敍述自己的身世、德才和理想;他關心楚王朝的命運而把改革的希望寄託在楚王身上,終因楚王變心而理想不能實現。接着又敍述自己和朝廷中讒諂“黨人”的深刻矛盾,對他們作了尖鋭有力的揭露,表示自己雖然被楚王疏遠,仍然要進一步修養自己的品德,堅持原來的理想。第二大部分作者以浪漫主義幻想的方式,設想一個老大姐式的人物——女?,勸誡他不要那麼端方剛直,不要那麼堅持自己美好的節操,既然別人都結黨為朋,你也不妨隨和一點。他聽了不服氣,就去向古帝虞舜陳訴。當他認為已得到公正的評判之後,便滿懷信心周遊太空,上求天帝,下京佚女(美好的女子),探尋實現理想的途徑。然而天庭同人世一樣混濁,天帝無法接近,下索佚女也因種.種原因沒能成功。這是以幻想的方式表現自己在現實中的追求和遭遇。第三大部分寫作者請靈氛占卜,巫咸降神,以求得啟示,決定行止。在絕望中,他聽從靈氛的勸告,選定吉日,駕着飛友,出國遠遊,到別的國家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可是當他在光明的天空中遨遊的時候,突然望見了下面祖國的大地。這時候,“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他再也不忍離開祖國,最後以殉國的決心結束全篇。

在(離騷》裏,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和端方正直的品格。面對那些貴族羣要把祖國引上“幽昧”、“險隘”的道路,他要鬥爭,他“豈餘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難道是我個人害怕遭殃嗎?我怕的是楚國這輛大車會顛覆)。他深切關懷人民的疾苦,説自己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一再提到堯、舜、禹、湯、文、武。劉桓公,是要引導楚懷王走上謀求楚國富強的道路,因而他勉勵懷王:“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導夫先路。”即使在被疏遠以後,他仍在追求理想的實現,説:“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明知直言冷諫,會招來禍患,但他的態度卻是“餘固知春客(忠言直諫)之為患兮,忍而不能捨也”。面對那些貴族羣的謠言中傷,面對他們的工讒善媚和背離法度,他決不妥協,決不同流合污,堅定地表示:“寧溢(?,突然)死以流亡兮,餘不忍為此態也。”“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餘心之可懲!”由上可見,《離騷》,不但是一篇空前絕後的傑作,就是它所反映的屈原的品格,在整個封建時代,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2)關於整段的文意和難句。

先指導理解段意層次。板書:

(一)作《離騷》的緣由(……“蓋自怨生也”)

(二)《離騷》的主要特點(……“故死而不容”)

評介 內容:明道德、治亂

《離騷》 寫作特色:文約辭微

(三)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雖與日月爭光可也”)逐層疏解,以第二層為重點。

“人窮則反本,放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但,未嘗不呼父母也。”

——讓學生明確:這句提出屈原作《離騷》的緣由之一:“窮”,處境困窘,走投無路。由“窮”必然生“怨”,所以下句寫“怨”。“勞苦倦極”,課本未加註,從它與下句“疾痛慘但”四字對舉看,“極”,應解作“困憊”,“極”的這個義項,古時常用。

“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讓學生明確:這句承“上稱(稱道)帝嚳”等句,進一步説明《離騷》的內容。“明”是“闡明”。“道德”,在這裏不但指個人品格,還指政治上舉賢授能的善政(按:古代“道德”本有此義,見《禮記·王制》)。“條貫”,條理,加以推演,指道理,再進一步推演,可用來指因果關係。整個這句可以譯為:“(作者)闡明瞭‘舉賢授能’的道德的崇高偉大,國家治亂的因果關係,(所要説明的道理)無不完全揭示了出來。”“見”,通“現”,表現,表達。

“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

——讓學生明確:這句是總説《離騷》寫作特徵,下面“其稱文”數句是這句的具體解説。課本註釋解釋“約”為“簡約”,“微”為“含蓄”,似欠妥帖。因為《離騷》的文辭並不簡約,相反,它在反覆申説;並不含蓄,相反,它是淋漓痛切。按這兩句是同義反復,意為“它的文辭迂典深微”。“約”的本義是“纏束”,可引申為“迂曲”,“微”的義項之一是“深微”。整個這句話應譯為:“它的文辭迂曲深微,它所表達的志趣是高潔的,所表達的品格是端方正直的。”

“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速而見義遠。”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互文見義,承卜“文約辭微”加以申説。課本已有註釋,要補充説一説的是,這兩句是説明《離騷》的“引類譬喻”這一表現手法,如用“善鳥香草,以譬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虯龍駕鳳,以託君子,飄風去霓,以為小人”(王逸語),等等。

“其志浩,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讓學生明確:這兩句承上“志潔行廉”進一步申説,並用它來轉入下一層的評論屈原的偉大人格。“稱物芳”,具體指屈原修養品格,堅持節操,多用蘭惠費桂等芳香草木來説明自己的愛好。這兩句可譯為:“由於他志趣高潔,所以作品中多引用芳香之物;由於他行為端正不苟,所以作品中表達他即使至死也不為讒館小人所容。”

“自疏擺淖污泥之中”至“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讓學生明確:“自流’以下五句,表達的意思重複,而且句式、節奏不很協調。據前人考證,可能有“異文竄入”,加上詞語解釋,説法甚多,是全段的難點。因此,我們只要藉助註釋,大致弄清文意就行了,不必追求譯得很順暢。

(3)關於這段的思路:

——讓學生明確:就段內來看,作者的目的是借評介《離騷》來論述屈原的偉大人格,歸結點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與日月爭光”。因此,寫創作緣由,特別揭示“疾”、“窮”。“怨”三字,其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更為眼點句;寫《離騷》內容和創作特色,特別指出其“明道德之崇高,治亂之條貫”,而歸結到讚美屈原“志潔行廉”。就全文來看,這段議論是全文綱領。由“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引出文章的第二大段寫屈原的去留關乎楚國命運;由“志潔行廉”引出第三大段寫屈原與漁父的對話,自沉淚羅。

板書:

“疾”

信而見疑

“窮” 引出第二部分:楚國命運

忠而被謗

“怨”

明道德 志潔 與漁父對話

引出第三部分

明治亂 行廉 自覺汨羅

(五)重點研讀就懷王客死於秦抒感兩段。

做法:先疏通文意和難句,並分析兩段的行文思路;最後介紹點司馬遷的政治遭遇,講明議論中寄託着司馬遷本人的政治幽憤。

(1)關於文意、難句的疏通:

“屈原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語,俗之一改也。”

——讓學生明確:“雖放流”,意為“即使流放在州’。有人解釋“放流”為“放浪”,從文字學角度看,尚欠根據。從這句看,屈原一生曾流放兩次,第一次是懷王入秦或頃襄王即位時,這一次是流放在漢北,後文“頃襄王怒而遷之”,是再一次把他流放到更荒僻的沉湘一帶。按:此處敍事脈絡不夠清晰,前人曾指出這是由於有“錯簡”(竹簡散了,整理時發生錯誤)形成,不必深究。“不忘欲反”,指屈原不忘要返回朝廷,“反”,通“返”。“冀幸”,“冀”是希望,“幸”也有希望意,指存有萬一的希望。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讓學生明確:“存君”的“存”,意為關懷;“反覆”連用,意為挽轉過來,“反覆之”即挽轉楚國的局面。下面的“然終不可反”的“反”,仍通“返”,指屈原終於不能返回朝廷。“一篇之中三致志焉”是句很重要的話,説明這段所論屈原的心跡,仍同評介《離騷》一樣,是從屈原作品中概括出來的。

“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

----讓學生明確:“聖君治國”,應看作聯合短語,即聖明的君主,治平的國家。“累世”,猶言“多少世代以來”。“而不見者”的“者”,表提頓的助詞,引出下兩句的解説。

(2)關於這兩段的行文思路:

——讓學生明確:這兩段議論,從全文的脈絡來看,它是緊承懷王三受秦騙,客死於秦的記敍,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二語,並把議論推進一層,’指明“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的原因,就在“其所謂忠者不忠,賢者不賢”。這個見解非常深刻,它融合了作者個人的體驗在內,寄託着作者個人特有的政治幽憤,特別值得注意。從這兩段本身的脈絡來看,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敍,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太君“不知人之禍”。兩相結合,在文筆上就顯出往復迴環的特點。

板書:

從全文 緊承前面記敍

脈絡看 遠接評介《離騷》中“信而見疑,忠而被謗”

就懷王

突出“存君興國”

客死於 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

從本段 寓議於敍

秦抒感

脈絡看 突出“不知人之禍”

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4

一.新課導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發表白話詩九首,開創了中國新詩的先河。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他發表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説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這首詩在文學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麼樣的魅力呢?

二.作者簡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代表作《月夜》《落葉》《三絃》等。

三.背景資料

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 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

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便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四.細讀感悟

1.讀出節奏;感受意藴。

2. 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你用自己的語言將它描繪出來。

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3. 如何理解“霜風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

表面上寫的是一個冬夜,環境是蕭森的,人物是孤獨的。實則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

(注: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實則運用象徵的手法,藴含深沉的情感和思緒。 )

4. 詩中“樹”有什麼象徵意義?“我”和樹之間的關係體現了“我”怎樣的精神?

要點:“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

“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

“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

“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5.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強大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5

一、導入新課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適的八首白話詩之後,白話詩迅速引起轟動,優秀的白話詩作不斷湧出,當時任教於北大的沈尹默的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講,正是因這首詩的存在,中國首次面世的這一小批現代詩歌作品才可以説是真正地顯示出現代性。那麼,這首詩究竟寫了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二、教學新課

目標導學一:《月夜》 1.認識作者,把握寫作背景。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傑出的學者、詩人、書法家。五四運動時期,沈尹默作為北大名教授,和魯迅、陳獨秀等人輪流主編《新青年》雜誌。1917年,正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亂的年代,卻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發的時代,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新詩誕生了。新詩之“新”首先在於其精神和靈魂的新,即思想的現代性,追求“科學”與“民主”,人的個體的覺醒,思想解放、個性獨立遂成為這一時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國人有了主體意識。我國傳統詩歌中,是沒有“我(指獨立存在的意識)”的(除了屈原),

只有在新詩中,“我”才大量地出現,例如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僅是新詩誕生的一個標誌,也是真正的新文學誕生的標誌。

2.朗讀詩歌,理解象徵意象與主旨。

(1)這首小詩描繪了一幅月夜圖景,請用你自己的語言將這幅月夜圖描繪出來。 明確:霜風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風寒月的冬夜中,頂天立地的高樹與獨立不倚的“我”並排站立着,充滿了美的意藴。

【教學提示】

抓住詩中景物特點來寫。

(2)這是一首很隱晦的詩,看似是紀實,簡單地描寫記錄當時的某種場景,但這何嘗又不是對當時現狀的描寫?請你結合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説説對這首詩的象徵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明確:象徵意象:這首詩反映了五四運動之前的一個社會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的某種社會相。“樹”象徵着古老的觀念,傳統、穩健、根基深厚、固執而迂腐。“並排立着”是思想的並立。“沒有靠着”是掙脱、是倔強、也是追求獨立。“我和一株頂高的樹並排立着,卻沒有靠着”象徵着詩人獨立不倚的堅強性格和奮鬥精神。

主旨:在嚴寒下不妥協,在孤獨中不退縮,這首詩表現了“五四”時期覺醒的一代知識分子追求獨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識和探索真理的精神與人格。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瞭解孟子“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瞭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複習。

教學重點

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理論證等方法。

教學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理解文中的“義”“本心”的內涵,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由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引出生死觀,導入孟子的《魚我所欲也》,瞭解孟子關於“捨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作者作品簡介

1、孟子(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人,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僅次於孔子,後世常以“孔孟”並稱。他生活在兼併戰爭激烈的戰國中期,政治上主張“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學基礎上,提出了系統的“仁政”學説,主張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曾遊説樑、齊等諸侯國君,均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説。其言論和行動的記載,保留在《孟子》一書中。此書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集。其文氣勢充沛,感情洋溢,邏輯嚴密;既滔滔雄辯,又從容不迫;尤長於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與語言,説明覆雜的道理。對後世散文家韓愈、柳宗元、蘇軾等影響很大。

2、題解

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側隱之心、羞惡之心、禮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禮智”。本文就是從這種理論出發,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捨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事情來。他對比了兩種生死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生動形象;排比鋪陳,氣勢恢弘。體現了《孟子》一書的文筆特點。

三、初讀感知

1、朗讀課文。注意不讀錯音,讀好句子的節奏和重音,要讀得流暢,朗朗上口,讀出語言氣勢和感情。

2、注音

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3、學生自讀、理解

四、精讀理解

1、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所欲] “所”動詞,相當於名次,意為“喜愛的東西”。

[得兼] 同時得到

【有甚於】比……更重要

【苟得]苟且得到,這裏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麼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

2、齊讀全段。

3、請學生概括本段大意,即分析引論部分,説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第一段論證了人皆有羞惡之心,應該並且能夠做到“捨生取義”。

4、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捨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捨棄生命選取正義。這裏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5、提問:“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這裏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6、提問:“所惡有甚於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並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裏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7、提問:“故患有所不闢”“患”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8、提問:“非獨賢者有是心“是心”指什麼?

討論並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

心。

9、分析本段是如何展開論證的?

本段首先由設喻引出論點“捨生而取義者也”,接着運用嚴密的的的邏輯推理展開分析論證。這個推理過程分兩步,第一步是通過對喜愛的東西和厭惡的東西的分析闡明瞭為了“義”(有甚於生者)可以“捨生”(不為苟得),即使死掉(患有所不避),也不做無“義”的事。第二步是假設推理,設想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如果人們説厭惡的沒有比死亡得厲害的,那麼只要保全生命,躲避死亡,就什麼事都能幹出來。通過正反兩方面的推理分析,得出了“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有甚於死者”的結論。最後進一步指出,“義”不只是少數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所不同的只是賢者“求之”,所以“能勿喪耳”,而愚者“舍之”,所以就不再具備了。

五、落實背誦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

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第二課時

一、美讀吟誦

二、精讀理解

1、請學生研讀第二自然段,注意以下的重點詞語。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着給他(吃人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着。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願意接受。

【萬鍾】鍾: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ú)四鬥為一鍾。萬鍾: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 (有)什麼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裏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為身死而不】鄉,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2、齊讀第二段。

3、研讀本段、分析以下問題:

1)提問:傳説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捨,最後寧可餓死。課文第2段用的就是這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並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2)提問:孟子曾有一句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麼“萬鍾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並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3)提問:為什麼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説明。

討論並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説,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共產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説,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説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幹部是寧死不為的。

4)提問:文中説得了“萬鍾”是為了什麼?

討論並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5)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並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6)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讚揚了什麼樣的人,斥責了什麼樣的人?

討論並歸納: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7)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並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

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

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4、研讀第3段

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麼句式,有什麼好處?

討論並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細讀分析

鑑賞孟子散文的説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説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怎樣提出來的?為什麼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後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後,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捨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後説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苟得,惡死而有所不闢”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説,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麼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為物慾所蔽。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説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後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鍾之祿,這就是物慾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捨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慾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説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2)師生討論,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捨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鍾”,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説:“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於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於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於斯焉。” (《四書章句集註》)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的。

五、品讀賞析

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明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地説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説明飲食對飢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於“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人。最後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鍾”作對比,讚揚了捨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於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六、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

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於生命,人應該有捨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徵利”的戰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後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捨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説理僅止於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侷限性。

隨着時代的發展,“義”的內涵發生了變化。我們現在所説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於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七、課堂小結

本文闡明瞭義重於生,義重於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捨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讚揚了那些重義輕生、捨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苟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計劃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7

一、教材分析

《山水畫的意境》節選自當代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談山水畫》一文。文章探討了山水畫的歷史、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和意匠問題,課文節選的是作者集中探討意境的部分。本文處於統編教材9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課文是一篇較為標準的文藝論文,從語文素養的培育上看,這篇文章有四個方面的學習價值:其一,把握“意境”的內涵。學以致用。其二,學習、借鑑作者的論述思路。其三,構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其四,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見解。因此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引導學生圈點勾畫出關鍵詞句,引導幫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結合的方式,用圖表形式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還要引導學生分析體會作者論述觀點所用的材料與觀點之間的契合性,以及更深入地理解課文並從中借鑑學習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另外還要引導學生適當拓展閲讀,提升對意境的認識,形成自己具有批判性的看法。

二、學情分析

國中生首次接觸文藝論文,文章內容涉及一定的專業知識,學生閲讀時有較大難度,尤其對於基礎較差及藝術審美能力不足的學生會覺得晦澀難懂,甚至難以產生興趣進行深入閲讀。因此教學應該把理解性閲讀放在首位,教師要將之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三、教學目標

1、識記並積累生字、生詞,瞭解作者的相關知識。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3、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4、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5、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四、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瞭解概念間的關係,理解作者的觀點。

2、梳理文章的論述思路,分析作者所舉實例,體會實例與作者觀點的關係。

3、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4、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五、教學難點

1、借鑑文中的理論方法,學習鑑賞文學作品和山水畫作。

2、拓展閲讀,質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六、教學準備

1、佈置學生蒐集一些山水畫名作,認真觀摩欣賞,同學間交流,分享對山水畫審美追求、技法特點等的初步認識。

2、教師印發資料: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

七、教學時數

2課時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多媒體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嬌》)

師:這幅畫是關山月、傅抱石他們共同合作專門為裝飾人民大會堂而繪製的大型山水畫。

問:看畫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詩詞?

生回答。

全班齊誦毛澤東的《沁園春雪》: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山舞銀蛇,原馳蠟象,欲與天公試比高。

須晴日,看紅粧素裹,分外妖嬈。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師:結合詞,再看畫面,你有什麼感受?

生回答。

師:同學們對畫面的這種感受屬於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範疇,即“意境”。關於“意境”,

當代山水畫大家李可染先生曾做過專業論述,同學們想不想跟隨他去了解一下呢?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山水畫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理清思路

任務一:初讀課文,抓核心要素

【出示任務】

默讀文章,在閲讀中圈點勾畫,注意圈畫出以下要素:

1、核心概念;

2、主要觀點;

3、所用實例;

4、所做結論。

【反饋指導】

本文是一篇文藝論文,同學們第一次接觸這種類型的文章,但其實文藝論文作為議論性文章的一種,閲讀的方法和一般議論文一樣,只要抓取了以上幾個要素,一篇文藝論文的基本內容就基本理解了。

任務二:再讀課文,把握結構

【出示任務】

1、再讀課文,勾畫出每段關鍵句。

學生讀課文,完成任務。

2、分小組合作探究,梳理出文章的論述思路,每組以提綱示意圖的形式呈現。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並展示。

【反饋指導】

每段關鍵句和提綱示例:

教師小結:

從提綱圖示中可清晰看出,文章層次分明,遵循“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的寫作思路進行論述。這既是議論文的常用思路,也符合人類認識問題的一般思路。在議論文寫作時,也可以借鑑這種思路來組織文章。

任務三:細讀文本,研究實例

【出示任務】

1、本文探討山水畫的意境,為闡明觀點多處引入實例,請分別找出來,並説説它們和作者觀點的關係。

2、根據第3段的觀點,請你再舉一個古詩的例子,模仿課文的寫法,寫一段文字作為補充的論據。

學生回答、寫作。

教師點評。

【反饋指導】

實例分析是論述觀點的重要輔助,分析中要緊扣觀點關鍵詞,希望作者分析實例的方式能給同學們的議論文寫作予以啟發。

(三)課後作業

閲讀課前下發的三篇文章:袁行霈《論意境》、顏景龍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談學山水畫》。,用提綱的方式梳理論述層次。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同學們完成了對《山水畫的意境》論證思路的梳理和實例的分析,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李可染先生的這篇文藝論文,更深入地理解意境的內涵,並學以致用。

(二)思考探究

【出示任務】

請在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探究回答以下問題。

一、作者為什麼認為“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意匠與意境是什麼關係?

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總有一些共通之處,彼此往往能夠互相借鑑,下面這些山水畫創作的心得體會,對你的寫作有哪些啟示?

1、對客觀對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畫不出好畫。

2、一棵樹、一座山,觀其精神實質,經過畫家思想情感的誇張渲染,意境會更鮮明;,木然地畫畫,是畫不出好畫的。

3、一個山水畫家,對所描繪的景物,一定要有強烈、真摯、樸素的感情,説假話不行。

4、有的畫家,沒有深刻感受,沒有表現自己親身感受的強烈慾望,總是重複別人的,就談不到意境的獨創性。

(三)積累運用

任務一:賞析山水畫,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本文中有關的“意境”的論述,從課前準備的山水名畫作品中挑選一副做賞析(如李可染畫作《萬山紅遍》;黃君璧的畫作《飛瀑雷鳴》等)。請小組合作探究完成。

學生完成任務並分組彙報。

任務二:賞析古詩詞,品味意境:

【出示任務】

運用課文中有關“意境”的論述,選擇一首自己喜歡的古詩詞進行賞析。完成一段文字。

學生寫作。

教師點評。

(四)拓展延伸

【出示任務】

勾連同單元課文,橫向對比悟“意境”:

在《山水畫的意境》一文中作者説“説假話不行”,在《無言之美》一文中作者説:“美術作品不能説謊”,其含義是否一致,其中體現了哪些共同的藝術追求?又比如《山水畫的意境》和《驅遣我們的想象》都有關於意境的論述,其認知是否一致,是否可以互為闡釋?

(五)課後作業

思考並總結:學完課文,你認為文藝論文的閲讀策略是什麼?應該怎麼讀?有哪些閲讀方法?請將感悟整理成一篇文字。

(六)板書設計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題。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世界。

過程與方法

1.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文本戲劇衝突。

2.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台詞,並代入情景,有感情地朗讀台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崇尚真善美、鞭撻假惡醜的品質。

重點難點

重點

學習通過矛盾衝突刻畫人物、推動情節發展的寫作方法。

難點

朗讀台詞,體會人物的內心感受。

教學方法

1.情景導入法: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介紹作者、寫作背景及《天下第一樓》的劇情。

2.圈點勾畫法:讓學生通過圈點勾畫文中的關鍵語句,賞析文中人物個性化的語言,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

課前準備

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天下第一樓》,注意與課文有關的情節內容。

學生:預習課文,蒐集有關話劇的相關知識。

作者簡介

何冀平,中國劇作家,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十屆全委會委員。1988年,何冀平創作的《天下第一樓》演出後轟動京城,演出場次

文本鏈接

名噪京師的烤鴨老字號“福聚德”創業於清同治年間。傳至民國初年,老掌櫃唐德源因年邁多病而退居內室,店業全仗二掌櫃王子西協助兩位少掌櫃慘淡經營。怎奈兩位少爺與鴨子無緣,大少爺迷戲玩票,二少爺崇尚武林,鬧得店鋪入不敷出,王子西幾次向老掌櫃推薦他的換帖兄弟盧孟實來操持店業。

生性聰慧的盧孟實立誓要幹出一番事業,以泄人間不平。面對勢如壘卵的“福聚德”,他絞盡了腦汁,結果在不長的時間裏竟使這三間老屋翻蓋起了二層樓。盧孟實之所以能使“福聚德”東山再起,除了靠他本人的精明幹練,還得助於與他相好的青樓妓女玉雛姑娘,更靠技藝超羣的廚師羅大頭和善於迎來送往的堂頭常貴。

歲月如歌,十年彈指一揮間。後來,“福聚德”內憂外困,最終走向沒落。

四、整體感知

1.分角色朗讀,把握戲劇的矛盾衝突。

2.速覽課文,找出文中主要寫了哪些人物,情節圍繞什麼矛盾衝突展開的?

盧孟實,王子西,羅大頭,常貴,唐茂昌,唐茂盛;主要圍繞“福聚德店堂”的即將衰落展開情節的。

五、課文精讀

1.瀏覽全文,梳理出主要情節,並用自己的話概括。

(1)唐茂昌強行要錢,王子西勉強應對。

(2)克五以羅大頭藏煙土為要挾騙吃喝,遭盧孟實趕出。

(3)盧孟實處罰不成器小夥計,厚賞成順。

(4)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自大,侮辱盧孟實並撂挑子離開。

(5)唐茂盛藉機要錢,挖走堂頭常貴。

2.文中哪句話最能概括情節?結合課文內容,説説你對“福聚德”的衰落原因的認識。

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是對情節的概括。

3.分析“福聚德”走向衰落的原因。

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裏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

究其根本原因,可以説,這是勤勞務實的人與東家少爺、克五這樣混吃混喝的人的矛盾,是平民與欺壓平民的官僚之間的矛盾。這矛盾,才是“福聚德”真正衰落的原因。

4.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裏只是説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仗着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賠着笑臉。

(2)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5.本文出場人物極多,但是許多人都給我們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象,這得益於作者對人物的個性化刻畫。請你認真閲讀文章,挑選出幾個你喜歡的人物,分析其人物形象。

【盧孟實形象】①盧孟實在未出場時就通過王子西等人的評價,“咬牙跺腳地幹”,側面表現出他是一個務實勤勞的人。②盧孟實一出場,便不屑與克五這樣的遊手好閒之輩打交道,且將事物安排得妥帖,這就説明了他是個精明能幹的人。③訓斥夥計,賞成順,讓成順體面一點,又表現了一個勞動者的自尊,他不僅關心着自己的自尊,同時也關注着夥計們的自尊。④而與羅大頭的對話中,又體現了他是個不固執的人,對陳腐該改的規矩力圖改之。⑤不過,從他對待羅大頭的過程中,又能見其剛直的性格。這與後來東家二少爺出場時似有所矛盾,對待這位東家二少爺,盧孟實依然要陪着笑,這是這個時代階級之分下樸實勞動人民的悲劇。

言而總之:盧孟實是一個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着屈服於社會環境的人。

【羅大頭形象】

①羅大頭是福聚德的烤鴨師傅,從“別忘了你們當初是怎麼把我請回來的”一語中,可以看出羅大頭的技藝精湛,是店裏的“頂樑柱”之一。

②但是他固執、不變通,如強調不到七十不傳徒弟;自恃技藝精湛,心胸狹窄,容不得人,動輒要撂杆子走人。

③脾氣也十分火爆。不過,他的火爆脾氣與他的性格之真是連貫的,他看重自身的價值與名譽,絲毫瞧不起克五那種混吃混喝、人品卑污的“爺”。總而言之,羅大頭是一個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直率,不屑與小人為伍的人。

【其他人物形象】常貴:同情他人,老實厚道。福子:仗勢欺人,諂媚姿態。

六、文章主旨

本文以中心人物盧孟實在與少東家、克五、飯店夥計等人的一系列矛盾中展開情節,道出了福聚德由盛到衰的直接原因:一個人幹,八個人拆。展現了舊社會平民百姓自我奮鬥但最終無法實現自我價值的悲劇。

七、寫作特點

語言富有方言特色,充滿着濃郁的京味。

例如,王子西説:“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裏窩着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説“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裏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因為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9

一、題解

1、口占

(1)不打草稿,口頭述説出來:~電文。

(2)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誦出來:~一絕。

“口占”表明,這首詩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不是刻意為之的,而是情感的沉澱和文學的素養聚合在一起產生的一種“裂變”,一種“反應”。特定的時代、特定的場景、特定的傾述對象、特定的心情,這些要素匯流在作者的筆下,由此一揮而就,成就了不朽篇章。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以“口占”為題的詩,很少採用現代詩的形式,下面非常有名的兩首,都是以古典詩歌的形式出現的。

口占一絕:李大釗

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

何當痛飲黃龍府,高築神州風雨樓。

(1916年春,日本,李大釗先生送摯友幼衡回國所作。)

被逮口占:汪精衞

慷慨歌燕市,從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

( 1910年3月31日,汪精衞和同盟會同志刺殺攝政王載灃事敗被捕,清法庭判汪精衞“大逆不道,立即處斬”。汪精衞在獄中寫下此詩,表明他革命的決心。這首“口占”,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汪精衞,一個烈士,一個革命者,所以,人是很複雜的。)

2、蕭紅是誰?

(1)蕭紅,民國時期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迺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蕭紅、石評梅、張愛玲)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

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蕭紅一生命運極為悲苦,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

1935年,在魯迅的支持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説《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説《呼蘭河傳》。

(2)1942年1月22日,蕭紅在香港的一家法國醫院去世(1月12日日軍佔領香港 ),時年31歲。1月24日,蕭紅遺體在跑馬地背後日本火葬場火化後,葬於淺水灣。

(3)展現一組蕭紅的老照片。

(4)推薦兩部電影:

①電影《蕭紅》(20__年3月上映)為紀念蕭紅誕辰百年拍攝,霍建起執導,宋佳主演。故事講述了民國四大才女之一的女作家蕭紅悽美的愛情和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 ...

本片主演宋佳因主演蕭紅一角先後在金雞獎、中美電影節、温哥華華語電影節中共三次獲得影后桂冠。

②電影《黃金時代》劇情介紹:

上世紀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國,那是一個民氣十足、海闊天空的時代,一羣年輕人經歷了一段放任自流的時光,自由地追求夢想與愛情,有人在流離中刻骨求愛,有人在抗爭中企盼家國未來……蕭紅(湯唯主演),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一路流亡,從北方到南方,從哈爾濱到香港,一邊躲避戰亂,一邊經歷着令人唏噓又痛徹心扉的愛情與人生。對生的堅強對死的掙扎在她筆下穿透紙背,她的人生亦是如此。

20__年4月19日,第34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許鞍華執導的蕭紅傳記片《黃金時代》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術執導、最佳服裝造型設計五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

《蕭紅墓碑口占》賞析(教學設計)

3、蕭紅的墓在哪裏?

(1)1942年1月22日,蕭紅病歿香港法國醫院,遵照她的遺願:身後要能看到大海。在蕭紅去世後的第四天,端木先生帶着筆、墨和裝有蕭紅骨灰的一隻花瓶來到淺水灣的一個山坡上,他把骨灰瓶深葬之後,親筆題寫了“蕭紅之墓”的木牌立於墳前。

(2)1957年8月15日,中國作家協會廣州分會將蕭紅骨灰從香港遷到廣州銀河公墓,重新安葬。

(戴望舒先生寫這首詩的時候,他去探望的當然是位於香港淺水灣的山坡上的蕭紅墓。)

二、關於作者

1、戴望舒簡介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出生於杭州,祖籍南京。1950年在北京病逝,享年45歲。安葬於北京西山腳下的北京香山萬安公墓,墓碑上有茅盾親筆書寫的“詩人戴望舒之墓”

戴望舒能在文學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創作的優秀詩歌,他本人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為其風格獨特的詩作被人稱為現代詩派“詩壇領袖”。

1927年,他的詩《雨巷》顯示了新月派向現代派過渡的趨向,而1929年所創作的《我底記憶》則成為現代詩派的起點。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0

本學期九年級語文新課的教學任務即將完成,為迎接會考,為系統地複習好語文知識,使學生牢固地掌握和靈活地運用,增強學生會考應試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特制定該複習計劃。

本期教學時間約18周,用五週時間完成新課,十一週時間複習。三月到四月底進行第一輪複習,五月分進行衝刺練習,六月餘時就熱點題押題和考前準備。

一、分冊複習(用時兩週)

會考考綱規定考課內字詞和文常。梳理整個中學階段1-6冊語文課本的知識,使之系統化,使以前零散雜亂的知識有條有理,便於學生記憶、掌握。

複習要點:1、課文的字、詞

2.掌握其它文學體裁的常識,如散文、小説、

3、掌握重要的文學常識,側重於一些名人大家,如魯迅、唐宋八大家等。

二、專題複習(三月下旬和四月共六週)

(一)依據中學語文教材編排,文體分類,進行專題複習(大概用時五週)

1.古詩文專題複習(兩週)

2、記敍文專題複習

3、説明文專題複習

4、議論文專題複習

5、語言運用其他專項練習

(二)作文訓練(一週)

讓學生熟悉假期收集的大量寫作素材

學習優秀作文,摹擬其謀篇佈局,刻意選材新穎,內容新奇,力爭讓每位學生寫好記敍文,能把人或事件完整地交代清楚。

找一些典型範文,引導學生分析,從審題立意、選材等入手進行詳細評講,讓學生拿到題目不盲目下筆。舉出一些作文內容,適用於哪些題目,讓學生作文不離題,能找準方向,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作文訓練除專題外,同時堅持每週一個作文訓練)

三、模擬衝刺(三週時間)

此時離會考的時間已不多了,應對學生進行強化訓練,應多發試卷讓學生大量練習,提高心理素質,沉着應考。教師必須把握題目的量和度,認真批閲,準確評講,注重方法和技巧的訓練。模擬考試增加考前的觀場感,讓學生能不躁不急地回答完所有題目要求。

四、猜題、押題(六月餘時)

再次落實一些熱點問題理解,輔之以試題,針對性更強,目標更明確,一切為了分數,考前對學生進行答題技巧的培訓。

附:教學指導思想

本學期語文的教學重點是複習迎考,如何更優化、更有效地做好複習工作是本學期教學工作的難點。現備課組有如下思考:

一、突出學習習慣的培養,學生做到今日事今日畢。

對於九年級學生來説,多半已有了自己的學習習慣,但極少部分沒有養成。所以教師指導督促學生有每天的學習計劃、目標,並對應過手的知識進行自測和師測,做到今日事今日畢,千萬不能拖帳滾雪球。

二、功夫用在每一節課上

九年級下學期的時間本身就很緊張,指望學生課下在語文上花很多時間是不可能的。為此,要特別注意當堂的學習效果,突出重點難點.務必要求學生掌握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諸如第一輪複習當中,堅持當堂聽寫默寫,發現問題及時補救。

三、不忘學科的特殊性,注重語文的人文性

1、雖然在九年級的語文教學中,“填入”式的傳授不可少,但還應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才能形成真正答題能力,應對85%主觀題目的考試。

2、在教學中,始終突出語文的人文性。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思想,對生活對社會有更深的認識,才能寫出高水平的作文。

四、教會學生學會分析歸納的能力

在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讓他們成為一個學習上“會思考”的人,能和老師一起從大量練習題中歸納出答題的規律和技巧,真正擁有答題的絕招。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1

實用教案

【創意説明】

這是一篇洋溢着濃郁鄉土氣息的小説,語言大多是民間口語、俗語,活潑伶俐。因此,本創意的設計是:多層面的誦讀小説,感受、觸摸和積累語言。

【教學步驟】

一、變體式閲讀小説(即把本文節選的兩章節當作寫人敍事的記敍文來讀)

1、指導學生擬如下小標題: 何滿子與奶奶何滿子與爺爺

2、學生通讀全文,完成字詞疏解。

3、積累詞語:

咬牙切齒人高馬大膀闊腰圓兩肋插刀三顧茅廬腰纏萬貫

咬文嚼字望影而逃天倫之樂如坐鍼氈望眼欲穿影影綽綽

一氣呵成妙手回春斷壁殘垣芒刺在背榮膺膩歪坍塌

戲謔捯氣

二、選讀描寫人物的文段,感受特色語言

1、漫畫式的人物外貌描寫:

寫何滿子:如“剃個光葫蘆頭,天靈蓋上留個木梳背兒;光屁股,兩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

寫奶奶:如“大高個兒,一雙大腳,青銅膚色,長滿老繭的大手……”

寫爺爺:如“人高馬大,膀闊腰圓,面如重棗,濃眉朗目,一副關公相貌。”

寫老秀才:“手拿一杆斑竹銅鍋的長杆煙袋,整天板着一張陰沉沉的臉。”

2、評書式的人物介紹:

寫奶奶:“嗓門也亮堂,罵起人來,……就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她還會扎針、拔罐子、接生、接骨、看紅傷……。”

寫爺爺:“好戴高帽兒,講排場,擺闊氣,編起故事來,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

3、妙用純鄉土味的比喻凸顯人物:

寫奶奶的潑辣:“一丈青大娘罵人,像雨打芭蕉,長短句,四六體,鼓點似的……”

寫縴夫被打的狼狽:“像風吹乍蓬,轉了三轉……”“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紛紛落水。”

寫何滿子的玩劣:“長到四五歲,就像野鳥不入籠……

寫老秀才的嚴肅:“只覺得頭上壓着一朵烏雲,叫人喘不過氣。”

寫爺爺的胡茬:“就像根根松針……”

4、趣用壓韻和對偶的民間口語、俗語,讀來抑揚頓挫,有節奏感:

排比對偶並用:“何滿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葉子,眼珠子,命根子。”

句中短語對偶:“轉了三轉,擰了三圈,滿臉開花,口鼻出血,緊一口慢一口倒氣,高一聲低一聲呻吟。”“又燒香又上供,又拜佛又許願”;“嘮叨這個,嘟噥那個”;“有枝有葉,有文有武,生動曲折,驚險紅火”;“房無一間,地無一壟”;“頭髮長,見識短”;

學生還可以自由選點,讓例句與賞析更豐富多彩。

三、總結與歸納

備學教案

【創意説明】

本課活動安排學生先從文中找事例支撐人物性格,然後簡短的口述一段自己身邊某人的典型形象或事例。

【教學步驟】

一、通讀全文,熟悉小説情節

二、在線閲讀,瞭解劉紹棠及其作品

劉紹棠(1936~1997),當代作家,北京人。1949年中學時開始發表小説,作品深受孫犁的薰染,擅長鄉土文學的創作,作品反映農村的背景閲讀,瞭解小説。

時間:抗日戰爭的年代。 地點:京東北運河畔一個普通人家

構思:沒有章回體,但浸潤着古典文學色彩。採用兒童視角。

語言:生動活潑,讀來朗朗上口。

歷史和風土人情,格調清新淳樸,文筆通俗曉暢。自稱作品是“為粗手大腳的爹孃畫像”。作品有短篇:《青枝綠葉》《中秋節》;中篇:《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獲首屆全國優秀中篇二等獎)長篇:《春草》《京門臉子》等。

三、感受人物形象與性格

何滿子: 好動玩劣,聰慧靈秀;

好學好問,伶俐可愛;

疼愛爺爺,有愛憎立場,有男子漢氣;

何大學問: 剛正不阿,仗義輕財;

慷慨豁達,俠肝義膽;

能説會道,嫉惡如仇;

一丈青大娘:口苦心甜,寵愛孫子;

身強體壯,能幹潑辣;

信神拜佛,思想守舊;

直腸直性,愛憎分明;

性格豪爽,勤勞善良;

學生從文中組合語言,支撐以上説法。可概述事件,可直接摘引。還可由教師示例或按照句式完成説話。

四、説説身邊的“他”或“她”

1、自由回憶與醖釀。回憶身邊有典型特徵的人。

2、具體描述他(她)的一兩個生動有趣的細節,不超過100字。

3、表達、交流,學生互評,教師點撥。

五、聯展閲讀,擴大視野

1、趣談中國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綽號。

例:《水滸》中林沖、魯智深、孫二孃、宋江、吳用、李逵等。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

鼓勵有能力的同學講述與綽號有關的趣事。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蒼茫、膽怯、翡翠、精靈、蜿蜒”等詞語。

2、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把握“海燕”的象徵內涵。

能力目標:

1、反覆誦讀,領會文章的詩情、詩理和詩味,品味本文激情洋溢、音韻鏗鏘的特點。

2、體會象徵、比喻、擬人、反覆等手法對錶達思想情感的作用;理解對比、襯托的運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

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結合實際,運用發散思維,使學生把握“海燕”的精神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領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在文中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2、提問法;3、練習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課前準備】

自學生字;認真預習,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蒐集高爾基的有關資料;複習《雷電頌》中有關象徵手法的知識。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們常説:温室裏長不出擎天大樹,暴雨裏才顯出雄鷹的羽翼。是啊,生活中有和煦的愛的陽光,但更多的是狂風暴雨,驚濤駭浪的考驗,而生活的暴風雨,只能將我們摔打得更結實、更睿智、更堅強。“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海燕在狂風暴雨中翱翔,那便是一種挑戰的姿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海燕》一文,去領略海燕的風采。

二、檢查預習。

1、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①讓學生根據自己查閲的資料,與同學作交流。

②教師補充,總結。

2、檢查字詞的學習情況。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播放FLASH朗讀。

要求:學生不要看書,看屏幕,仔細聆聽,發揮想象,靜心感受。

思考:用一句話概括你聽到了什麼內容?

2、學生快速閲讀課文,進一步感知課文內容。

思考:用“這是一隻 的海燕。”的句式,説説自己感受到的海燕形象。

提示:矯健勇猛 心情歡快 鬥志昂揚 無所畏懼 高傲

四、品味探究,賞析藝術形象。

1、默讀課文,思考並討論。

本文是一首充滿戰鬥激情的散文詩,作品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章以暴風雨的漸次逼近為線索,請同學們想一想,按海面景象的發展變化,先後描繪了哪幾幅畫面?在不同的畫面中海燕都有什麼樣的表現?

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全文給我們展示了三幅畫面,海燕在這三幅典型環境中活動,其形象逐步完整、鮮明:第一幅,風捲雲集,海燕高翔,渴望暴風雨的到來;第二幅,暴風雨迫近,海燕搏風擊浪,迎接暴風雨的到來;第三幅,暴風雨將臨,海燕以勝利的預言家的姿態呼喚暴風雨。

2、在這三個場景中,你更欣賞哪一種情景中的海燕形象?

提示:體會越是在險惡的環境中越能突出海燕勇敢無畏、樂觀、堅定的品格。

3、選讀課文中描寫海燕的文段,進一步概括“海燕”特點,並説説從哪些詞句看出來的?

【板書】

高傲

海鴨 海燕

企鵝

4、除了海燕外,課文還描寫了哪些海鳥呢?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描寫這些動物的句子,用雙曲線劃出表現其精神的關鍵詞語。

【板書】

海鷗

海鴨 恐懼

企鵝

5、本文的主要形象是海燕,文章為什麼還要寫海鴨、海鷗、企鵝等海鳥?

提示:對比,把海燕與他們面對暴風雨時形成鮮明的對比,突出海燕的英勇樂觀的形象

【板書】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 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比 |

6、暴風雨來臨前,海上是一番怎樣的景象?這一描寫對刻畫海燕的形象有什麼作用?

提示:狂風吼叫、雷電交加、烏雲翻滾

描寫各種自然景物是為了給海燕的活動創造典型環境,並以此為背景,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卻愈來愈高漲,這就突現出海燕這一形象。

五、小結。

全詩通過對海燕在暴風雨來臨時勇敢、樂觀、大聲疾呼的形象描寫,再現了一個勇敢堅樂觀自信、富於獻身的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者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師述:上節課,我們在作者描繪的三幅畫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麼作為詩的語言,又是怎樣來表達作者的感情的呢?本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這一問題吧。

二、研討課文,理解象徵意義。

1、理解本文深刻的寓義,即象徵手法的運用。

(1)學生回憶在《雷電頌》中所講的象徵手法。教師強調:本文作者也運用了象徵手法。

(2)討論:文章採用象徵的手法,請找出全文中相應的描寫,並指出各自的象徵意義。

討論明確:

“海燕”象徵英勇善戰、大智大勇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暴風雨”象徵1905年俄國革命前夕一觸即發的革命形勢,一場醖釀中的推翻沙皇獨裁統治的無產階級革命;“大海”象徵廣大人民羣眾的力量。“海鷗、海鴨、企鵝“這一組意象羣象徵害怕革命會破壞他們的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烏雲、閃電、雷聲、狂風”這一組意象羣象徵黑暗勢力,寫它們的猖狂是為了點明海燕所處的險惡的環境。

2、理解詩歌不能侷限於一種手法。

問:高爾基的海燕自問世以來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天,我們拋開時代背景,你能賦予“海燕”什麼新的象徵意義呢?

三、研讀與賞析。

1、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朗讀,學生之間互相評價。

2、研讀第三個場面,探究多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

3、“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一句有什麼深刻含義?為什麼用它作全詩的結束語?

提示:

l 革命先驅者向人民羣眾發出的召喚,

l 對無產階級革命的渴望和期待;

l 預示無產階級革命風暴的即將到來

l 表現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瞻遠矚、堅定不移的革命精神。

富於鼓動性和戰鬥力,鼓勵和號召人民羣眾積極行動起來,投身革命,推翻沙皇的專制統治。

四、拓展練習。

假如你是搏擊長空的海燕,你想對海鷗、海鴨、企鵝説些什麼呢?

例:假如我是海燕,我將對海鷗説收起你對暴風雨的恐懼吧,因為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要想擁有光明的生活就要敢於承受風雨。

假如我是 ,我將對 説 ,因為 。

請以上面的形式,把你想説的表達出來。

1、學生説。

2、教師點評。

五、小結。

我們在美的享受中解讀了作品,感覺到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時空的壯美。作品運用多種手法,使全詩集詩情畫意、理趣於一體,成為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瑰麗的明珠,其產生的現實意義和深遠意義是巨大的,同學們,讓我們在生活的暴風雨中也做那勇敢飛翔、搏擊長空的海燕吧!

六、作業。

1、課外薦讀:

鄭振鐸 《海燕》

席慕蓉 《燕子》

2、課外練筆:

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考驗。面臨生活的暴風雨,你該怎樣做暱?試就這個話題,寫一篇300字的小短文。

【板書】

(革命先驅) (假革命或不革命者)

高傲 海鷗

勇敢 海燕→暴風雨←海鴨 恐懼

敏感 企鵝

| 對 比 |

象 徵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詞,默讀課文,梳理主要故事情節。

2、勾畫描寫句,分析人物,品讀句子表現效果。

3、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品讀句子

教學難點:

提煉主題,探究死因,體會情感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激趣

從《范進中舉》進入學習,范進是活悲劇,但他起碼還考中了舉人,命運發生了根本變化,在舊社會等級森嚴的考試製度下,比他更可悲的人(半個秀才都撈不到)的大有人在。今天就讓我們走近魯迅先生和他筆下的《孔乙己》。

二、學前檢測

1、小説的三要素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

2、小説的故事情節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3、小説的環境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__ 。

默讀、通讀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給課後生字詞注音(點生上台)

2、劃出課文中帶笑的句子(讀出來)

3、誰為我們帶來了歡聲笑語?如果請組一個帶笑字的詞來形容這些笑聲,你會組哪些詞?

4、找出反映下列內容的語句並揣摩其含義

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孔乙己的地位:

孔乙己的結局:

你發現什麼規律?

(孔乙己身上體現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特質,他是一個很有用意思的人)

(1)穿長衫卻在櫃枱站着喝酒,

(2)給孩子分豆,卻又説不多也,

(3)明明每次去都被人嘲笑,卻每次都要“據理力爭”不許取笑。

(4)明明身無分文,喝酒卻從不賒賬

(5)結局:大約的確

5、在笑聲裏,魯迅寫了關於孔乙己的哪些事兒,請你幫我歸納一下。(字數越簡潔越好)

(1)偷書為竊書;

(2)奚落考試不中;

(3)教我認茴字;

(4)給孩子分豆;

(5)斷腿買酒。

四、讀懂課文,分析人物

1、齊讀課文第一二自然段,説説你從中獲得了哪些有用信息?

2、魯迅為什麼不一開始就讓孔乙己出場,連一個被掌櫃責罰的小夥計都敢笑他,説明了什麼?

3、合作探究:孔乙己除了地位低下以外,還具備了哪些性格特點?請你找出你認為最生動傳神描寫句子加以品讀。(點撥:既可憐,又可悲,還可恨)

五、讀深課文,提煉主題

最終孔乙己消失於眾人的笑聲中,你覺得是什麼害了他?請你幫忙分析悲劇的原因:

(1-5小組分析個人原因,6-10組分析社會原因)

格式:孔乙己的沉淪源於______因為______

(社會:看客心態,麻木不仁,唯利是圖;個人:不學無術,不知變通,死要面子)

從深層次講,你覺得是什麼促使孔乙己這個人身上產生了這麼多自相矛盾的特性?(社會邊緣人階層,高不成低不就,融不進”圈子”)

六、讀透課文,領悟感情

1、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作者借小夥計之口交代了孔乙己的結局?你如何理解這句話?(大約指的是 ,的確指的是)

2、學完課文,結合文章內容,你覺得深究孔乙己到底死沒死,對魯迅來説重要嗎?因為不管他肉體是否還存不存在,他的什麼已經死亡了?

3、對於孔乙己精神的死亡, 你覺得起決定性因素的原因是什麼?談談你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七、小結全文

魯迅先生用犀利的目光,精準的文字,深刻揭露了舊中國下中國人“獨特”的社會國民性,和被封建教育制度下所殘害的類似孔乙己這樣一大批屢試不第的社會邊緣人階層。

八、補充作業,情感延伸

以《孔乙己走出酒店之後》為題,展開合理想象,續寫本文

字數 不少於300字;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4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閲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並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德和諧發展。

二、教材分析

九年級語文下冊是按照新課程標準所編寫的一套全新的語文教材,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豐富的語文資源,向師生展示了語文世界的廣闊天地和無限風光。全書共六個單元:

1.詩的激情2.文學魅力3.關注自然和生命

4戲曲欣賞5.古文詩詞6.古文詩詞

三、學生分析

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願望和合作探究的欲求,部分學生對語文知識較感興趣,但離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着眼於將來的學習動力還有待進一步的激發。此外,學生的層次參差不齊,存在兩極分化現象。優秀生有一定的基礎,上課願意積極參與,但大部分人比較懶散,沒有很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較好的學習態度,上課就當小和尚,對作業是抱着敷衍的態度。口頭能力和寫作能力一般。

四、教學策略

1.堅持上好教材上的閲讀課,充分尊重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輕鬆、對話交流、互相協作的師生關係。

2.堅持在複習階段充分發掘語文教材資源和身邊的教學資源,注重突出語文的綜合性和實踐性,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社會生活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利用好小組的作用,把培養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作為教學的最終歸宿。

4.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藉助先進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信息的時空跨越和交互反饋,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5.充分重視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取向,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較高的素養。

6、充分發揮講學稿的導向作用和複習作用,使它既是學生學習的好工具,也是複習迎考的好幫手。

五、主要教學工作

(一)在上期已經提前完成了一二單元的教學的基礎上,完成九年級上冊其餘四個單元的語文教學的任務。(略)

(二)指導學生進行國中畢業水平考試的系統複習和模擬考試。(詳)

這是本期的重點,也是整個國中語文學習成果的最終體現,因而我制定了較為詳細的計劃。如下:

1、認真研究《湘教考苑會考總複習》,明確考試的範圍與目標,對出題動向和題目類型作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以便在複習的過程中能做到有的放矢。按課程標準要求進行知識點的歸納、總結,掌握每課的重點、難點,輔之以少量的練習;並不斷地由課內向課外延伸。複習中,精選有代表性的訓練題和模擬題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有計劃地進行兩次模擬考試,針對學生考試當中出現的問題,查漏補缺,及時鞏固。並且指導學生能靈活、創新地掌握知識,

3、更多地關注那些基礎不紮實、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提出不同的要求,優等生可適當“放”,中等生宜“引”,後進生需“扶”。

4、大膽取捨複習內容,打破逐冊複習的方法,確定好重點的冊,然後再分體裁複習。分體裁複習時確定好重點的單元、重點的課文及語文知識,然後讓學生進一步明確要求,避免學生盲目複習。同時就這些內容一般怎樣考,會出現哪些問題及怎樣應對,讓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

5、分階段進行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5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3、學習文章的寫法。

4、培養學生複述、翻譯、朗讀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複述、解釋、翻譯、朗讀、積累。

2、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文章主題

【教學難點】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瞭解人物形象。

【教學過程】

一、文學常識

1、關於《戰國策》。

《戰國策》是末年根據戰國時事的記錄整理編輯的,共三十三篇,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衞、中山十二策。

2、時代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被秦國所滅,其餘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了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國是魏國的附庸小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後,一度還保持着獨立的地位。秦國想用詐騙手段吞併安陵,於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國談判。

二、通讀──解決字詞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出感情。

2、請同學們注意下列字詞的讀音:

雎( )怫( )跣( )搶( )祲( )縞( )傀( )撓( )

請寫下你認為還需注意的字詞讀音。

3、請同學們説出下列詞語的意思:

加惠 怫然 免冠徒跣 搶地 休祲 色撓 謝諭

請寫出你認為重要的詞語及意義。

4、找出通假字並解釋。

⑴故不錯意也

⑵倉鷹擊於殿上

5、理解詞類活用,然後翻譯句子。

⑴輕寡人與(輕,形容詞用如動詞,意動用法,

⑵請廣於君(廣,形容詞用如動詞,使動用法,

6、難句翻譯。

⑴“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於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

⑵“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

⑶“若士必怒,伏屍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縞素,今日是也。”

三、深入感知

1、請同學們結合註釋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能準確地概括出文章的主旨。生思考後師提問。)

3、請用自己的話複述課文內容。(要求:在準確的前提下,能複述出人物的精神特質。)

4、學生分角色讀課文。(敍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擔任,要能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

⑴演讀分兩組,每組各找兩位同學分別飾演唐雎和秦王。

⑵演讀內容分別為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

⑶演讀地點設在講台。

⑷要求飾演者能在充分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礎上,演讀出人物的精、氣、神,能融入角色中。

5、以句子為單位讀一段課文,每讀一句,翻譯一句,把握關鍵詞。

四、文章結構內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寫。

第二部分(第2、3段)寫與進行鍼鋒相對的鬥爭。這場鬥爭有兩個回合,可分兩層。

第一層(第2段),寫。

第二層(第3段),寫。

第三部分(第4段),寫鬥爭的結局。

五、閲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第一段:

⑴細讀秦王的話,體會一下,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於好心嗎?

⑵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麼?請恰當推測一下。

⑶安陵君用什麼理由拒絕了秦王的要求?

2、第二段:

⑴細讀秦王對唐雎説的話,回答:秦王認為自己對安陵君是什麼態度?安陵君對他又是什麼態度?

⑵你認為秦王説的是真心話嗎?為什麼?

⑶唐雎是如何反駁的。

⑷注意比較一下:唐雎的理由和安陵君的理由有何異同。

3、請你仿照上面的問題,針對第三段第四段各設計兩個問題:

第三段⑴;⑵。

第四段⑴;⑵。

六、知識應用

每個同學以“……表現了……”(或“……寫出了……”、“……反映了……”)説一句品析課文語言的話。如:

1、“秦王色撓,長跪而謝”,表現了秦王的外強中乾;

2、“寡人慾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寫出了秦王盛氣凌人、以強凌弱的心態;

3、“挺劍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強暴、寧死不屈。

4、。

5、。

6、。

七、修辭手法

1、人物的對話主要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説明。

誇張:。

排比:。

對偶:。

2、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有什麼作用呢?

八、課文小結

這篇記敍文,寫了唐雎 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九、作業

聯繫練習三,總結古今異義。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瞭解作者,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意境,品味詩歌語言,理解詩歌主旨。

2.學習詩人運用想象和對面着筆來表情達意的寫法。

3.培養學生在比較中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探究、分析、煉字、比較、揣摩等過程來賞析詩歌,採用學生自學,合作交流,教師啟發點撥,比較鑑賞等方法,完成學 習任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教讀本詩,激發學生熱愛 祖國的傳統文化,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品味語言,賞析詩歌意境,把 握詩歌主旨。

2.通過比較掌握對面着筆的表現手法,提高鑑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品味 比 較探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出示背景資料: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入潼關,玄宗南逃,杜甫帶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在靈武即位(今屬寧夏)。杜甫得知肅宗即位的消息後,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為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啟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困在淪陷後的長 安,在一個 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千古傳誦的名作《月夜》。

學生説杜甫:

(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積累,説説對杜甫的瞭解。)

(多媒體展示)

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又稱“杜工部,他的詩被稱為“詩史”,他被後人稱為“詩聖”,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二、品讀詩歌,讀準讀暢。

1.學生自讀,注意字音和節奏。

2.出示難讀字字音,正音。

3.聽錄音範讀,(指導學生把握節奏、語速及語氣。)

4.指名學生讀。

三、自主學習,梳通詩意。

1.自己對照課下注釋和相關資料自譯。

2.説給同桌聽,合作解決疑難詞句。

3.學生自主展示。

(教師點撥指導。)

四、精讀細品,探究新知。

(一)整體感知,初步 體會意境。

學生自讀詩歌,思考:詩人在詩中共寫了幾個場面?

妻子思念丈夫的場面(想象)

詩人與妻子團圓的美好場面(想象)

詩人思念妻子兒女的場面(現實)

(教師適當點撥並板書,引導學生初步感知思念之 情。)

(二)研讀詩歌,探究情感。

1.細品妻子思念丈夫的場面(想象)

(1)探究:妻子明明有兒女在身邊,為什麼説是“獨看”呢?

(學生抓住“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思考分析。)

教師適時點撥明確:

(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不懂得思念遠在長安得父親,也不理解母親對父親的思念,所以,妻子只能“獨看”,突出了那個“獨”字。)

———活動:設身處地的揣摩妻子“獨看”時的心理活動。

(教師以寫作背景和杜甫被困的處境加以引導)

(當長安淪陷,一家人逃難到了羌村的時候,與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憶長安”,更是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亂軍之中,妻子“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那“憶”就不僅充滿了辛酸,而且交織着憂慮與驚恐,進一步映射出了是人的心理。

(2)賞析:妻子獨看時的的情景“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

①再説説詩句的大意,思考:最能體現佇立之久的字,進行賞析

②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濕”和 “寒”的精妙之處。

③學生展示,教師點撥。

(突出了妻子望月之久,思念之痴。)

———明寫妻子思夫至深,暗寫作者的思妻至切,突出了作者的思念之苦。

2.細品團圓的美好場面(想象)

學生自讀詩歌,思考:作者通過想象團圓幸福的情景來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想象一個團 圓的幸福場面反襯作者思念之情。

———與《夜雨寄北》比較,理解“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的異曲同工之妙。

(教師出示《夜雨寄北》,進一步分析藉助團圓的美好反襯分隔兩地的思念之苦。)

——與杜甫的《述懷》比較,進一步深層探究主旨。

(出示《述懷》的相關詩句,通過分析《述懷》,結合寫作背景及杜甫濟世情懷點撥學生進一步研讀詩歌主旨。)

“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

“寄書問三川 ,不知家在否”;

“幾人全性命 ?盡室豈相偶!”

(明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裏,不僅表現了對妻子思念之情,也浸透着天下離亂的悲哀;在“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詩人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五、鑑賞比較。

(教師出示《望月懷遠》,進 行鑑賞比較)

1.學生自主學習,把握詩意

(1)藉助資料,學生自譯。

(2)交流展示。

2.學生自讀,思考:同為思念之作,兩首詩在構思上有什麼不同之處?

(教師以表格點撥引導學生,在比較中鑑賞體會作者獨特的構思。)

(明確:作者主要通過對方着筆、借人映己的表現手法,通過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畫面,突出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深。)

六、拓展運用,自主提升。

出示《邯鄲冬至夜思家》,學生自學,進一步學習對面着筆的寫法。

1.簡析“抱膝燈前影伴身”一句,並説出作者當時懷有一種什麼樣的心情。

(明確:“抱膝”二字生動地勾畫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態,坐在“燈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又將“影”和“身”聯繫起來,抱膝呆坐的“影”陪伴着抱膝呆坐的“身”,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的孤寂心情。)

2.作者是怎 樣寫“思家”的?寫得怎樣?

(明確:作者主要通過借人映己、對方着筆的表現手法,通過想象家人思念自己的畫面,突出自己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深。)

七、課後 小結

以“月”為線索,貫通全詩,採用對面着筆、借人映己的表現手法,通過寫詩人對妻子的思念,反映了亂離時代人民的痛苦,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嚮往。

八、佈置作業

1.背誦《月夜》。

2.蒐集關於“月”的古詩名句,製作名句卡片。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7

教學目標

1、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體會岳飛的英雄氣概,感受詞中雨涵的愛國主義思想

2、 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3、 激發學生誦讀詩詞的興趣

教學重點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

教學難點

全班同學都能準確優美地朗誦《滿江紅》。體會岳飛的英雄氣概,感受詞中雨涵的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過程:

師:今天由我和同學們完成這節校本課

師:播放《精忠報國》。

師:聽過這首歌后你有什麼感受?可以從內容上説一説,也可以從歌曲的情緒上説一説

師:關於岳飛,你都瞭解些什麼?

預設: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

關於岳飛,我知道一個小故事

師:同學們説的都很好,老師也來和同學們分享一下老師瞭解到的岳飛

岳飛是南宋著名抗金將領,在南宋時期抵抗金人的侵略,保家衞國,是後世景仰的民族英雄。 (課件出示)

師: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岳飛這首《滿江紅》(板書課題)

師: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讀,聽清楚每一個字音,並且想一想,這首《滿江紅》與我們之前學過的古詩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預設:句子比較多。 每一句的字數不同,長短不一。分為兩段

師:這就是與詩並稱雙絕的,叫做詞。

詞:是一種新體詩歌,句子有長有短,便於歌唱。詞有詞牌,即曲調。詞分為上闋和下闋。 滿江紅是著名的詞牌名之一。傳唱最廣的是岳飛的《滿江紅·怒髮衝冠》。

師:你們想不想自己讀讀這首詞。

師:請同學們自己讀,不認識的字可以問問同桌,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指名讀,並且糾正字音。

師:還有誰想讀?

師:那請你把這首詞讀給你的同桌聽一聽,如果你的同桌讀的字音準確,流暢,就請你向你的同桌豎起大拇指。

師:老師剛才看到很多同學豎起大拇指,看來你們的字音都讀的很準確呀!

師:同學們都知道,無論是讀詩或者讀詞,都應該有停頓和重音的地方,請你自己讀一讀,邊讀邊把停頓的地方用 / 標出,重音的字下面加點。

師:老師也把自己的停頓和重音畫出來了。(課件出示)

師:誰願意再來讀讀這首詞,你可以按照自己停頓的方式,也可以按照老師的停頓方式。其他同學認真聽他的停頓在什麼地方,重音在什麼地方。

師:指名讀,找兩個學生 ,指導重音和停頓、師:重點指導: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高昂)

師:這句話的意思什麼,誰能説一説?

師:這首詞的意思就是期待着這一天吧,讓我們從頭收拾好舊日的山河,向祖國獻捷!

師:岳飛為什麼會發出這樣的感歎呢?

師:這首詞是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已經逼近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之勢。但就在岳飛勝利在望的時候,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回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

師:既然懷有這樣的情感,那我們的情緒、語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語速:緩慢的

情緒:悲傷地 後來是信心滿懷,高昂的

指名讀,評價

師:那我們一起來聽聽著名播音員方明老師的範讀,注意他的語調、語速和情感。

師:同學們你們能像播音員這樣讀一讀嗎?

1、找一人讀 老師給你配上音樂

2、再找一人讀

3、再找四人讀 (你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詞)

4、老師也想跟大家讀一讀這首詞,我獨上半句,你們齊讀下半

5、男生讀上闋,女生讀下闋

6、 試着全班背一背

7、 我們試着每組一句來讀一讀, 讀的時候要起立,最後一句要全班齊讀,讀兩遍。

師:岳飛不僅是一位民族英雄,但他也有留下了後世傳唱的文章,除了這首《滿江紅》,同學們課下也可以讀一讀那首《小重山》

九年級語文下冊《屈原》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1.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

3.品味語言,揣摩具有深刻意義的台詞,有感情地朗讀台詞。

4.瞭解故事背景,深入理解主題。

【教學重點】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內心。

【教學難點】把握戲劇衝突。

【教學時數】一課時

【課前預習】1.認讀“讀讀寫寫”中的詞語;2.結合課後習題一,寫節選部分故事情節。

一、導入新課

俗話説:“家和萬事興”,一個家庭,只有團結和睦,心往一處想,使往一處使,才能家庭興旺發達。家庭如此,一個集體更是如此。當一個集體有所成就時,要是處處有人拉後腿,便預示着這個集體將走向衰敗的道路。今天,我們將走進“福聚德”更加深刻地感受該道理,請同學們翻開課文《天下第一樓》第三幕。

二、教學新課

(一)瞭解背景資料。

背景資料:具體參見《基礎訓練冊》“常識介紹”,略。

在“背景資料”裏特別注意“福聚德”由衰而盛的原因:盧孟實的精明能幹和眾人的團結聚力。

(二)給文中人物分類,梳理主要情節,把握戲劇衝突。

1.課文節選部分寫了許多人物,有的人物對“福聚德”昌盛做出了貢獻,有的人物行為導致“福聚德”走向衰落。下面文中人物,哪些是福聚德的功臣?哪些是福聚德的剋星?

王子西、福順、常貴、唐茂昌、玉雛兒、克五、羅大頭、成順、盧孟實、修鼎新、小夥計、唐茂盛

⑴福聚德的功臣 --盧孟實 王子西 玉雛兒 常 貴 羅大頭--團結、勤勞、能幹。

⑵福聚德的剋星 --威脅敲詐、不守規矩、索錢要人--唐茂昌  克五 羅大頭 唐茂盛 (看落子的)小夥計

2.教師指導學生完成課後習題一,把握戲劇衝突。

明確:從全文來看,唐茂昌與唐茂盛是隻知出不知入的二世祖,成心要錢揮霍,且二少爺直接挖走店裏的得力助手,這比坐吃山空的後果更加嚴重;羅大頭是烤鴨一把手,克五又知道他藏着煙土,這無疑是羅大頭將要出事的信號。且羅大頭自恃烤鴨技藝離去,這對於“福聚德”無疑是有打擊力的;此外,連小夥計都不成器。種.種跡象,幾乎都指向“福聚德”即將衰落。再加上克五這些人的欺壓、敲詐,“福聚德”必然走向衰落。

修鼎新的一句話“一個人幹,八個人拆”既是對情節最好的概括,也點明瞭“福聚德”即將衰落的原因。可以説本文戲劇衝突是圍繞“福聚德”的即將衰落展開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結合“習題四”對羅大頭形象的分析,讀“羅大頭撂挑子要挾盧孟實”的片斷

總結:恃才自傲,迂腐固執,心胸狹窄,容不得人,脾氣火爆,同時又一身正氣,真率,不屑與小人為伍。

2.結合故事情節,分析盧孟實形象。

總結:務實勤勞、精明能幹、自尊自強、關心夥計、拒絕陳腐不變通、剛直卻又不得不學着屈服於社會環境。

(四)理解含義深刻語句

1.本文語言十分具有方言特色,甚至有些方言運用比較低俗。

明確:如王子西説:“要不孟實這麼咬牙跺腳地幹,心裏窩着口氣”,一個“窩”字將方言特徵凸顯無疑;又如盧孟實罵小夥計時説“瞎話!”“下作的東西”,這裏不僅方言味十足,且顯得比較低俗。但是,呈現出這樣的語言特徵是比較必要的。首先,作者選取的是北京的“福聚德”,倘若不用方言,便失了京味。其次,話劇所表現的是真實,“福聚德”絕不是一個雅文化的聚集地,文中的語言正是當地真實的語言,還原場景語言最真實的特徵,而也正是以方言表現其真實性,才將話劇中的諸多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

2.文中用語簡單明瞭,符合真實生活,但也有不少語言含義深刻,請你找出幾句,並做簡要分析。

(1)克五: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嬉笑)得了,給倆鴨脖子還不行?!

分析:“煙太多我就聞不出來了”,煙多為什麼會聞不出來呢?這明顯是個反諷的句子。作者看似在這裏只是説克五一人,事實上是諷刺了一大批欺軟怕硬的人,他們佔着自己有一丁點地位就欺壓樸實善良的民眾,而面對惡勢力,卻又諂媚地陪着笑臉。

(2)披紅掛綠,騎馬坐轎子,怎麼紅火怎麼辦。讓那些不開眼的看看,福聚德的夥計也是體面的。

分析:盧孟實罵小夥計,是想夥計們能爭口氣,即使社會地位低下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而讓成順將喜事辦得有面子,也是為了維護尊嚴,體現出了勞動人民的傲骨。

三、課堂小結

矛盾衝突明顯 情節曲折

人物形象鮮明 台詞生動

語言富有地方色彩

四、作業

《基礎訓練冊》習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