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年度第一學期國小五年級自然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學年度第一學期國小五年級自然教學計劃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任課教師:邰情剛

1、在知識方面,劃分為六個教學單元:

(一)水的三態變化:包括第1、2、3、4課。在低年級學生認識了水的物理性質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水的蒸發、沸騰,水蒸氣的凝結、凝華,冰的融化、昇華,以及露和霜的成因;進而指導學生認識水在液態、氣態、固態之間是可以相互變化的。

(二)空氣:包括第5、6、7課。在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了空氣的物理性質、空氣的熱脹冷縮、大氣壓力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熱空氣的性質、風的成因及風的觀測。

(三)植物:包括第8、9、10、11課。在低中年級學生認識了根、莖、葉外部形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根、莖、葉的生理作用。

(四)力:包括第12、13、14、15課。繼“平衡”、“輪子”、“壓縮空氣”之後,指導學生認識彈性、摩擦力、反衝、學習使用測力計測力。

(五)熱:包括第16、17、18、19課。指導學生認識熱傳遞的三種方式——傳導、對流、輻射,以及保温和散熱的方法。

(六)水:包括第20、21、22課。在學生認識了水的三態變化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認識雲、霧、雨、雪的成因,以及水在海洋、天空、陸地之間的循環運動。

2、能力方面

(1)、實驗能力:實驗操作方法、對比實驗、模擬實驗。

(2)、思維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製作能力、創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通過講述我國的珍稀生物、我國古代在天文科學方面的成就,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通過自然知識的教學使學生體會到自然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可以瞭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相關措施任課教師:邰情剛

1、根據自然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自然課仍然要加強直觀,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作。

2、重視指導學生認識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變化規律和原因。

3、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如探究各種自然變化規律、原因的採用“問題——觀察實驗——思考——結論——應用”或“問題——假設——觀察實驗——結論——應用”的結構;以培養學生技能為主的課多采用“認識構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覆練習”的結構。

4、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加強與生活生產社會的聯繫。

5、注意發展兒童智力、培養能力。

6、注意與其它年級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

五基本活動: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