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精選16篇)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精選16篇)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在朗讀中理解並積累所引用的經典、格言,體會演講詞語言的特點。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的行文思路,分清觀點和材料。

3.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是如何用事例和道理來闡明觀點的。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以讀促思。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進行大膽質疑,辯證地理解課文觀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深入領悟“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引導學生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全文的思路,作者是如何運用事例和道理來證明觀點的。

2.引導學生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聯繫實際用敬業樂業的精神對待學習和生活。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所提出的敬業和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實際正確認識職業與人生價值的實現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採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自主學習,將自學中遇到的難詞、難句摘下來質疑問難,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加以解決,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

3.在課文解讀中設置好問題角度,激發學生多向思維思考問題。引導鼓勵學生大膽交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引起興趣

導語:在一次奧運會中,馬拉松比賽慶祝勝利的典禮早已結束,坦桑尼亞的選手艾克瓦里才吃力地跑進了已經幾乎空無一人的奧運體育場,他是最後一名抵達終點的選手。他的雙腿沾滿血污,綁着繃帶,他努力地繞完體育場一週,跑到了終點。著名的紀錄片製作人格林斯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問艾克瓦里,為什麼要這麼吃力地跑至終點?

這個年輕人輕聲地回答説:“我的國家從兩萬多公里外送我來這裏,不是叫我在這場比賽中起跑,而是派我來完成這場比賽的。”他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敬業和責任的深刻內涵,同時他也贏得了人們的尊重。

《敬業與樂業》就是宣講人應該怎樣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一篇文章,這是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先生在職業學校對在校的學生所作的演講詞。讓我們去聆聽先哲的教誨,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展示課件並展示艾克瓦里的圖片素材。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一個人應該如何對待自己所從事的事業。

(二)整體感知,梳理思路

學生默讀課文,並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作者所認為的“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中的“如此”是指怎樣的生活?

2.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的?

3.劃出文中表明各段之間起過渡聯結作用的語句,梳理全文的行文思路。

【設計意圖】用問題引導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把握全文思路。

(三)深入探究,領悟品味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進行品味。

1.作者在論證“要有業”“要敬業”“要樂業”這些觀點的時候列舉了哪些例子?講了哪些道理?

2.文中引用了大量經典語句、格言,找出並理解這些句子的意思,並説説這些材料所證明的觀點分別是什麼。

3.品味本文演講和口語特色。

(1)文中在引用古籍名言時,怎樣用通俗的口語進行解釋的?還有哪些語句如話家常?

(2)作為一篇演講稿,文中哪些內容體現了作者很注意和聽眾進行現場交流?

【設計意圖】1.通過分析作者證明觀點所運用的方法,進一步理清觀點和材料之間的關聯,從而理解敬業與樂業的內涵。2.通過品味語言,瞭解這篇演講詞的語言特點。

(四)質疑問難,思辯拓展

1.教師導語並設計問題:文中作者在談到“要樂業”這個觀點的時候寫到“‘做工好苦呀!’這種歎氣的聲音,無論何人都會常在口邊流露出來”,我們的身邊也常常聽到同學抱怨“學習好苦啊”,如何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來勸導他要樂學。

2.文中作者認為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是同一價值,你同意他的觀點嗎?不同意見的小組擬定一個簡單辯論提綱,展開辯論。

3.小組內交流:你未來的理想職業是什麼?你將怎樣對待這份職業?

【設計意圖】1.通過解析作者的論證過程,引導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表明自己的觀點,並進行充分有力的論證。

2.讓學生能盡情地參與討論,發表看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3.在思辯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佈置作業

對家人或熟悉的人進行訪談,瞭解他們對自己職業或學習的態度,思考自己在學習生活中如何做一個將責任和趣味統一起來的人。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2

一、學習目標:

1、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2、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 據。

3、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4、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二、重點:

朗讀課文,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難點:

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四、預習提綱:

1、 藉助工具書疏通字詞。

2、 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揭題

由一幅漫畫導入(老師先板畫,後結合着漫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他們中的一位是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與“樂業”的文章。

二、學習目標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領悟“敬業與樂業”的主旨。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自學指導(一)

1、 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① 請同學們認真聽老師朗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

② 請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句段,試着學着有感情地朗讀(誦讀)。

(師範讀課文後,生自讀,然後師指名學生表演朗讀,其餘學生評議。)

點撥:教師要做朗讀指導。如:語調、語勢、語速,語氣的把握等。

③ 想一想:你從老師的朗讀中體會到了什麼?

2、 弄清本文的主要觀點及論證思路

① 學生自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

(師引導每個學生動起來,去找去圈點勾畫,師抽查幾名同學看一看能不能找到。)

② 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讓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同學獨立解決,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③ 請學生速讀課文,將文章分為三個部分,説説這樣分的依據?

(生獨立思考4分鐘,四人一組討論,然後試着把結果展示。要求: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點撥:理清思路是閲讀文章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

(二)領悟“敬業與樂業”到主旨

自學指導(二)

生帶着問題再次朗讀課文,問題如下:

1、 文章開始,作者就提出了“敬業與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 課文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讓一二組的同學帶着第一個問題;三四組的同學帶着第二個問題,去自由讀文,獨立思考5分鐘後,各組長就本組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四、當堂訓練

1、 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2、 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請把你的感受和觀點寫一寫。

五、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附板書

第二課時

一、導入揭題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的思路,還感知了先哲的思想風采,關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今天讓我們再來提煉本文,再學一些知識好嗎?

二、學習目標

1、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2、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3、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三、學生自學,師生互動,精講點撥

(一) 初步理解舉例論證和道理論證的方法,能找出本文所使用的論據。

自學指導(一)

1、 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讀這篇課文,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讀一讀,體會一下。(引導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2、 同桌合作,邊讀邊找邊想:

①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是用了什麼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② 課文為了説“敬業與樂業”的觀點時,作者用了哪些論據來證明的?你能不能找得到?

(生獨立思考3分鐘後,各組長就問題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薦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

(二) 理解積累相關詞語、經典語句、格言。

自學指導(二)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義深刻的句子。

2、 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句話,按照“我欣賞______,因為它具有_______美,體現在_________”的句式説話。

(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分組交流發言,要求:有自己的看法)

(點撥:文學的審美是一種個體化的活動,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眼睛去欣賞,用自己的思維去考慮,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

(三) 瞭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自學指導(三)

1、 生仔細研讀課文,完成下面問題,一、二、三、四組的同學分別帶着一、二、三、三、四個問題,每組完成一題,在完成本組的問題後可繼續完成剩下的問題:

問題:①如果有人問你:“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你怎麼回答?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③你該做哪一種勞作呢?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⑤不願做逃得了嗎?

⑥“凡是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

(同學們獨立思考2分鐘後,各組長組織同學交流得出最佳答案,然後推舉代表在班上展示自學成果。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做適當引導)

2、 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引導學生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四、當堂訓練

如果你的好朋友學習不專心,有較強的厭學情緒,你怎樣用梁啟超文中的觀點來勸導朋友?請寫下你想説的話。50字左右。

五、小結

通過本文,作者告誡人們:對於所作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腳踏實地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從容地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戰勝一切困難,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附板書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敬業與樂業》是一篇宣講人生與事業關係的演講詞。本文緊扣中心“敬業樂業”展開論述。開始援引古籍提出中心論點,闡明“敬業樂業”的主旨;接着論述有業之必要,再轉入論述主體,分別從敬業和樂業兩方面逐一論述;最後用“責任心”和“趣味”總結精神旨意,收束全文。全文主旨鮮明,層次清晰,語言通俗,文短意長。從情感態度價值觀維度看,學習課文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先哲的思想風采,品味哲理,深入思考人生問題,豐富個性內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敬業樂羣、安居樂業、斷章取義、不二法門、言不及義、褻瀆、強聒不捨”等詞。

2.體會演講詞的文體特點。3.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能力目標

1.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

2.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品味與領悟“敬業與樂業”的精神。

2.建立快樂學習觀:尊敬學習,就是尊敬自己。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仔細體會演講和口語特色的巧妙結合。

2.指導學生了解“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性,並聯系自己的實際,用敬業與樂業的態度對待生活。

突破方法:通過範讀、跟讀、自由讀等方式體會演講詞的特點。本文教學擬設一系列緊扣文本又貼近生活的話題,在對話中推動學生的閲讀、思考和探究。

難點:對“敬業與樂業”精神的真切領悟與質疑問難。

突破方法:結合練習四,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和辯論;還可以結合練習二提出的兩種論證方法,進行小論文或辯論提綱的寫作。領悟作者精神旨意時,結合學生的生活、學習體驗,同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定背景,來領會梁啟超提倡“敬業與樂業”的良苦用心。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篇演講詞語言表達通俗淺顯,大量引用經典、格言。教學中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整體把握課文主要觀點和思路,體會演講的口語特色。

2.研討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研討,深層理解“敬業與樂業”的主旨,同時對文中的觀點大膽質疑問難,辯證理解人生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判質疑能力。

第1課時

一、問題設計、情景創設

設計(一)

由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體驗導入:問:你什麼時間最快樂?(學生談自己的體會)

問:雷鋒日記中有一句話“對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熱”,你從這句話中想到了什麼?

問:牛頓在實驗室作實驗時忘了吃飯,居里夫婦在艱苦的環境中經過無數次的試驗終於發現了鐳……這些科學家們為什麼能這樣?(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回答)

小結:他們不僅有偉大的理想,更有一種執著的敬業精神。他們以勞動為快樂,以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人類創造財富為快樂,這是值得每一個人學習的可貴的敬業精神。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教我們“敬業”“樂業”的文章。

設計(二)

米盧在擔任中國足球教練時,曾講過一句話“態度決定一切”,啟迪的不僅是奮進中的中國足球,更引發了人們對生活態度、處事原則的深層思考。“態度”是一切事情能否成功的至關重要的因素,我們的學習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演講詞——《敬業與樂業》,讓我們在感知先哲思想風采中,觀照自己的學習精神和生活態度,領悟人生價值。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先讓學生簡單介紹自己瞭解的梁啟超。由學生交流各自準備的有關梁啟超的資料,然後教師做適當補充,並點明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並做好標記。

多媒體投影需要注意的詞語,讓學生讀寫:

(1)敬業樂羣:對自己的事業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2)安居樂業: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

(3)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句或一段。斷,截取。章,篇章。

(4)不二法門:比喻最好的或獨一無二的方法。

(5)言不及義:指淨説些無聊的話,沒有一句正經的。及,涉及。義,正經的道理。

(6)褻瀆:輕慢,不敬。

(7)強聒不捨:嘮叨沒完沒了。

在讀寫的過程中,可以採取幾種方法幫助學生儘快、正確地掌握,比如讓學生自己尋找最容易寫錯的字詞並提問,或者個別同學在黑板上聽寫,也可以是同桌兩個人相互提問的方式。

教師介紹有關演講的常識。學生邊記邊思考,並且聯繫在電視中所看過的大學生演講比賽等節目來體驗、理解。

2.自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學生自由讀課文,圈點勾畫文中表現作者對敬業與樂業看法的語句。對文中作者的觀點體會最深的是哪一點?請結合自身的學習生活,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表對作者觀點的感受,小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提出的問題,先讓學生來解決,因為有的問題,這個學生不會,可能別的同學恰恰理解得比較到位。找一個小組把組內梳理的文章結構提交全班,有不同意見可討論。教師可以借梳理文章結構,解決學生的疑惑點,加強學生對議論文結構的認識。

分析:本文共九段,總體結構是“總—分—總”式,開頭部分總起全篇,然後分別論述敬業與樂業,兩個分論點平行並列;最後總結全篇。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題目的來源,揭示全篇的論述中心。

第二部分(第2~8段):論述敬業與樂業的重要。本部分是全文主體,分三層進行論述。

第一層(第2~5段):論述有業的必要。

第二層(第6~7段):論述敬業的重要。

第三層(第8段):論述樂業的重要。

第三部分(第9段):總結全篇,勉勵人們敬業樂業。

學生分小組聲情並茂地朗誦這篇演講詞,甚至可以走上講台做模擬演講式朗讀。試找出並積累幾條自己認為論述敬業與樂業最精彩的警句,讓學生體會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課文論述為什麼要敬業時,舉大總統和拉黃包車這兩件事論證;論述怎樣做到敬業時,舉木匠做成一張好桌子和政治家建設一個共和國、挑糞的把馬桶收拾乾淨和當軍人的打勝一支壓境的敵軍這兩組例子,以兩種差距懸殊的職業作比,對比鮮明,説服力強。試仿照這種舉例論證的方法,為課文第3、4段再寫一組類似的論據。

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學生體會舉事例的論證方法。

三、學生再讀全文,思考探究問題

學生再次帶着問題朗讀課文,然後討論,全班交流,學生互相評論補充,明確問題要點:

(1)演講開始,作者就開宗明義提出了“敬業樂業”的主旨,説它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接下來,文中圍繞主旨談了哪幾個問題?它們之間有着怎樣的邏輯聯繫?

(2)演講最後,作者言簡意賅地把“敬業與樂業”總結為“責任心”和“趣味”,説“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那麼,你認為“人類合理的生活”應該是怎樣的?

(3)本文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有哪些?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梁啟超引用《禮記》和《老子》中的格言,“斷章取義”歸結出“敬業樂業”的主旨後,分別談論了“有業”“敬業”和“樂業”三個問題。

“敬業樂業”的前提是“有業”,“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強調了“有業”是做人之本。“敬業”的含義就是專心致志、心無旁騖,“敬業主義,於人生最為必要,又於人生最為有利”。僅有“發憤忘食”的“敬業”還不夠,“樂以忘憂”的“樂業”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價值。

(2)“合理的生活”,首先是有一份正當的職業(或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能“飽食終日,無所用心”。對於所做的事情,要生出敬意,從而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忠實地把它做好;要從專心做事中發現樂趣,不是皺着眉頭、滿腹牢騷地叫苦,而是達到“樂以忘憂”的境界。

(3)寫作特色:論證説理,引經據典。

語言特色:語言通俗淺顯,準確周密,生動有力。

四、小結

這一節課,我們的學習目的主要是理清作者的思路,體會作者怎樣層層深入地論述自己的觀點;初步學習舉例子和講道理的論證方法,瞭解演講詞的文體特點。

五、佈置作業

1.文章告訴我們敬業樂業“是人類生活的不二法門”,在作者眾多的觀點中,你是否有自己的疑惑或者不同見解?

2.反思自己在學業中的種.種態度和做法,談談學習本文後的啟發。

第2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落實上節課的作業入手

上節課同學們靠自己的力量疏通了文意,理清了文章思路,還感受了演講詞的寫作特色和語言特色,這堂課我們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看大家能否談得更真切、更精彩。

二、精讀課文,深入感悟

學生仔細研讀課文,品味語言的巧妙之處。

先是學生髮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別的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可作適當引導。

1.首先是設問巧妙:

①倘若有人問我:“百行什麼為先?萬惡什麼為首?”我便一點不遲疑答道:“百行業為先,萬惡懶為首。”

②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人類一面為生活而勞動,一面也是為勞動而生活。人類既不是上帝特地制來充當消化麪包的機器,自然該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認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

③至於我該做哪一種勞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

④怎樣才能把一種勞作做到圓滿呢?惟一的祕訣就是忠實,忠實從心理上發出來的便是敬。

⑤不願意做逃得了嗎?到底不能。結果還是皺着眉頭,哭喪着臉去做。

⑥“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繼續做下去,趣味自然會發生。”為什麼呢?第一,因為凡一件職業,總有許多層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變化、進展的狀態,最為親切有味。第二,因為每一職業之成就,離不了奮鬥;一步一步的奮鬥前去,從刻苦中將快樂的分量加增。第三,職業性質,常常要和同業的人比較駢進,好像賽球一般,因競勝而得快樂。第四,專心做一職業時,把許多遊思、妄想杜絕了,省卻無限閒煩惱。

2.其次是語言的妙處:“今天所講,敬業即是責任心,樂業即是趣味。我深信人類合理的生活總該如此,我盼望諸君和我一同受用!”

有一種不可辯駁的力量,但話又説得很委婉;“我深信”“我盼望”,沒有生硬的號令,但誰又能不聽他的呢?作者將“敬業”和“樂業”轉化成了“責任心”與“趣味”,去生就熟,去繁就簡,全然一智者形象。

三、學生合作研討,質疑問難

1.學生默讀課文。

2.學生自由提出問題,把自己的疑惑點提交小組,討論思考。鼓勵其他同學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師可作適當引導。預設學生的疑惑點有:

(1)作者所論述的“敬業與樂業”中的“業”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嗎?

(2)文中説,人必須“為勞動而生活”“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你贊同這種説法嗎?聯繫現實生活説説你的理解。

(3)品味“凡職業沒有不是神聖的,所以凡職業沒有不是可敬的”的表達效果。?

學生研討探究,教師相機點撥:

(1)文中“業”的含義並不僅侷限於狹義的職業。正如作者所言:“凡可以名為一件事的,其性質都是可敬。”所以,“敬業與樂業”的意義,就不只限於正式的謀生職業,也可以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價值的事情,不只限於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學生的學習。

(2)作者“勞作便是功德,不勞作便是罪惡”的説法值得質疑。人類或個體的生活,並不都是隻有“勞作”,“休閒”也是人生的重要內容。而且,隨着社會的發展,休閒在生活中所佔的比例,還在不斷提高。正如“人不是為吃飯而生活”一樣,人也不是“為勞動而生活”。其二,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其職業地位、從業心理就不可能不受社會環境的制約。在特定的時代,拉黃包車的,即使再敬業,也要飽受欺凌、困苦卑賤(如《駱駝祥子》中的祥子),與大總統的生活判若天壤。這時要求拉黃包車的要安心、樂於拉車,可能嗎?合理嗎?梁啟超認為,木匠與政治家、挑糞的和軍人,大家同是替社會做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現實社會中,還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能夠在意識領域裏真正消除等級的鴻溝。

(3)品味:就是“所有的職業都神聖,所有的職業都可敬”。前句是由上文事例得出的結論,後句是由結論得出的觀點,自然回答上文設問:“業有什麼可敬呢?為什麼該敬呢?”雙重否定句更顯立場鮮明。

3.教師發問:文中説“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種勞作做到圓滿,便是天地間第一等人”。依據作者的這一標準來衡量,你能從身邊也發現一兩位這樣“天地間第一等人”嗎?請聯繫自己的實際談談我們中學生該如何去做。

學生即席發言交流,鼓勵學生討論,踴躍作答,其他學生評析。教師適當點撥:那些普通人做的瑣事,很多都忠實圓滿地完成,他們都可以稱為“天地間第一等人”。這樣的例子在我們身邊有很多。

四、體驗反思(多媒體出示)

1.課文中説:“事的性質,從學理上解剖起來,並沒有高下。”又説:“我信得過我當木匠的做成一張好桌子,和你們當政治家的建設成一個共和國家同一價值。”然而,有人卻引用拿破崙的話説:“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討論一下,對這個問題究竟應該怎麼看。

此問題意在激發學生的逆向思維和批評判疑能力,辯證地理解人生問題。所討論的問題比較複雜,應根據學生的理解水平來把握討論的深度。

組織辯論賽:

教師依據學生情形,組織辯論雙方,由班級學習委員擔任本場辯論主席,教師作適當點評。辯題:想當元帥的士兵是好士兵,安於職守的士兵是好士兵。

小結:課文中,作者認為任何職業不分高下,是勸告那些“坐這山,望那山,一事無成”的人們,要腳踏實地、勤懇敬業,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進而體會職業的樂趣和人生的價值。從現實的個人生活幸福考慮,只有這樣,才能安身立命(儒家),獲得心靈的寧靜與平和(佛家)。

拿破崙的名言,則是為了激勵人們樹立遠大抱負,努力挖掘自身潛能,勇於向命運發出挑戰。另一方面,在特定的社會歷史階段,職業分工的確有“尊卑”之別,任勞任怨地“敬業”未必能保證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與獲得尊重。這時候,還要讓職業卑賤者“敬業樂業”,不僅不太可能,而且有維護既有等級秩序之嫌。拿破崙的話也有問題:在一支部隊裏,元帥只能有一個,士兵卻需要千千萬,如果每一個士兵都不安心做士兵,都懷揣着元帥夢,那麼這支部隊的戰鬥力也大為可疑。畢竟,社會所提供的“元帥”職位是少之又少的,如果大多數“士兵”想當“元帥”又當不了士兵,人生豈不盡是一場失敗?

可見,兩種説法適用的語境有所不同,反映的人生觀也有區別。如果説,梁啟超教導人們要忠於本職、不可好高騖遠,體現了隱忍而自斂的中國人生哲學,那麼,拿破崙鼓勵士兵要爭當元帥,則是典型的西方個人本位的進取型、外向型人生觀。

2.通過對本文的學習,説一説什麼是真正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快樂。學生談體會。

本環節採用學生辯論的形式進行,教師作適當發問、引導、點評。

五、拓展延伸,以讀帶寫

1.找出文中自己喜歡的句子或含意深刻的句子,製成資料卡片,要註明出處以及閲讀感悟等,書寫要清楚規範。

2.結合“學習是我們學生的職業”這個實際,深入解讀,談談感受。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體驗進行自省式閲讀,鼓勵有獨特見解,進行個性化表達。

3.請為“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幾個例子。

教師可以自己的教育快樂觀證明職業是有趣味的:“在淺薄浮躁與急功近利的今天,語文給我回腸蕩氣的情感,給我美的昇華,語文是我生活裏一幅永恆的圖畫。在語文園地裏耕耘,我快樂!”同時,引導學生樹立快樂學習的觀點。

六、佈置作業

1.作者教我們怎樣感受職業中的趣味,你平時有這種感受嗎?説出來與大家分享。

2.作者説“凡職業都是有趣味的”,你同意嗎?既然這樣,你如何看待跳槽現象?

把上面的感受和觀點寫在練筆本上。

資料鏈接

作者資料: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子、哀時客、飲冰室主人、自由齋主人等,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十七歲中舉,後隨其師康有為參與維新變法,事敗後流亡日本,在當地創辦《新小説》雜誌,並與孫中山等革命人士來往密切。回國後又曾組織進步黨爭取憲政。1920年後,脱離政界,先後在清華、南開任教授,並專心著述。梁啟超興趣廣泛,學識淵博,在文學、史學、哲學、佛學等諸多領域,都有較深的造詣。一生著述宏富,所遺《飲冰室合集》計148卷,1 000餘萬字。為後人留下了豐厚的學術遺產,成為一代宗師。梁啟超是清末民國中國文壇上影響最大的一個人物,他自1899年起提倡的文學革命開闢了近代文學理論探索和文學創作的新局面。

二、演講的基本知識

演講是以口語表達的方式面對聽眾,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觀點,闡述某一事理的活動。演講不僅是宣傳和動員羣眾的手段,而且還是闡明理論觀點、發表學術見解的一種手段,同時又是鍛鍊和培養青年口才的一種手段。演講時應注意以下幾方面要求:①認清對象。確立主旨。這裏講的是針對性。演講是直接面對聽眾交流思想和感情,所以必須瞭解聽眾對象,認清環境場合,明確演講的主旨。“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對於演講尤為重要。②思路清晰,節奏明快。③感情充沛,例證動人。④語言準確,形象生動。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4

教材解讀:

《論教養》是一篇議論文。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深入淺出,富有現實意義。作者不泛泛而談,而是從對眾多事例的比較、分析中,自然而然地得出自己的結論。文章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

本文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是值得中學生一讀的,也值得師生共同探究。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較好的範文。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反覆咀嚼、品味本文中精闢的論斷和格言式的語句,理清文章思路,辨析並學習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

教學目標:

1.通讀全文,理順文章的論證思路。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3.明確作者的觀點,學會做一個真正有教養和優雅風度的人。

教學重難點:

重點:1.理解作者的觀點,梳理文章的論證思路。

2.理解本文使用的舉例論證和對比論證的作用。

難點:學習本文舉例論證時舉例加分析的具體論證思路。

教法與學法:

教法:鑑賞品味法:在教學中,要藉助於學生世界觀剛要形成的良好契機,引導學生學習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並用文章的觀點指導學生的言行。

學法:對比閲讀鑑賞法:文章本身就有着許多前後對比之處,如先列舉無教養的例子,再説什麼是真正的教養,這樣引導學生對比閲讀,通過比較得出結論,能更快地理解作者的觀點。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含有預習檢測、問題引領、板書設計、課堂檢測等內容的課件。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蒐集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解決“讀讀寫寫”中的生字讀音和生詞意思。

課時安排:

1課時

探究新課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學策略 設計意圖 教師隨筆

一、導入課文,激趣引思。(約3分鐘) 導入法一:(主題導入)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沒有任何東西能比人類的愛更富有智慧、更復雜。她是花叢中最嬌嫩的而又最質樸的、最美麗的和最平凡的花朵,這個花叢的名字叫教養。”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也説過:“教養是有教養的人的第二個太陽。”那麼,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呢?獲得教養的途徑又有哪些?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利哈喬夫的《論教養》一文,一同探討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導入法二:(背景導入)

曾為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的德米特里•謝爾蓋耶維奇•利哈喬夫是當代最卓越的學者、作家。首先,讓老師來介紹他的著作《善與美書簡》。這些“書簡”沒有具體的收信人,而是面向所有讀者。這本書是寫給年輕人的,旨在告訴他們走善良的道路是最可行的道路,也是一個唯一正確的道路。讀完這本書,讀者就知道他的勸告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讓人從中受益。這是一本充滿智慧的書信集,是高尚導師的傾心話語,其才華在於循循善誘,擅長跟學生進行推心置腹的交談。《論教養》就選自利哈喬夫的《善與美書簡》。 引述關於教養的名言警句,引出課題,有助於學生直接進入課堂學習環節,有助於學生精力的儘快集中。

通過簡介《善與美書簡》,讓學生大致瞭解了該書的主要內容,同時瞭解了將要學習的這篇文章的內容傾向和讀者羣體,為學生更好地瞭解文章主旨奠定了基礎。

二、初讀課文,暢談感受。(約15分鐘) (一)檢查預習,瞭解常識。

(教師課件出示本文的生字詞,注音處留白,重點詞語的意思處留白。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邊討論邊解決。教師最後點撥,明確。)

1. 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恪守(kè)允諾(nuò)自持(chí)

汲取(jí)扭捏(niē)箴言(zhēn)

貿然(mào)尷尬(gān)涵養(hán)

矯揉造作(jiǎo)絮絮叨叨(xù)

附庸風雅(yōng)

大發雷霆(tíng)彬彬有禮(bīn)

自吹自擂(léi)

2. 解釋下列詞語。

(1)貿然:輕率地,不加考慮地。

(2)彬彬有禮:形容文雅、有禮貌的樣子。彬彬,原意為文質兼備的樣子,後形容文雅。

(3)漠不關心:態度冷淡,毫不關心。漠:冷淡。

(4)隨心所欲:隨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幹什麼就幹什麼。隨,任憑;欲,想要。

(5)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別人的勸告,頑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6)自吹自擂: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噓。擂,打鼓。

(7)矯揉造作:形容過分做作,極不自然。矯,把彎的弄直。揉,把直的弄彎。

(8)附庸風雅:為了裝點門面而結交文人,參加有關文化活動(多含貶義)。

(9)徒有其表:空有其外表,不實在。

(10)隨機應變:隨着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機,時機,形勢。

(11)扭捏作態:具有矯揉造作或誇張的性格;不是天然或自然的。

3.組內交流蒐集的相關作者的情況,教師補充。

(課件出示)

作者簡介: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1906—1999),是20世紀俄羅斯著名的知識分子之一,政治家、作家、文藝理論家。他生於聖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歲時進大學學習人類學與語言學。1938年,入列寧格勒的俄羅斯文學研究所。參加過慘烈的列寧格勒保衞戰。從1946年至1953年,在列寧格勒大學任教授。1971年,被推舉為蘇聯科學院(現俄羅斯科學院)院士。1986年,他開始重新尋找俄羅斯文化之根。蘇聯解體後其地位相當於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為文化大師,他把他的一生都獻給了他的祖國,成為20世紀俄羅斯的知識象徵。

(二)整體感知,初識文本。

(學生初讀課文,圍繞着如下問題,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哪裏?

明確:作者認為教養首先體現在家裏。

2.第5—10段主要論述了什麼?這幾段的論述有什麼共同點?

明確:第5—10段主要從反面論述了一個人沒有教養的表現。這幾段的論述都是先假設一個人在外面表現得彬彬有禮,但是在家裏卻表現得不尊重家人。在對比中反映了一個人怎樣做才算有教養。

3.怎樣理解本文的題目?

“論教養”中,“論”這個字,確定了文章的議論性質;“教養”是本文的論題,也隱含着文章的論點即“有教養”“真正的教養”等。 檢查預習的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在課前預習的成效,為教師及時瞭解學情、調整教學重點做好鋪墊。

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感知文本,初步梳理文本思路,這樣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認知,有助於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把握。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約20分鐘) (一)再讀課文,梳理結構。

梳理本文的論證思路,劃分結構層次,並概括層意。

(組內合作完成,教師巡視點撥,交流後明確。)

明確: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一層(3—10):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事例。

第二層(11、12):從正面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二)研讀文本,深層探究。

(以小組交流的形式,圍繞如下問題展開討論,深度研究文本。)

1.第二部分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明確:這樣對比起來寫,有利於突顯什麼是真正的有教養。尤其在列舉了大量事例和現象後,讓讀者在對比中瞭解了“有教養”是一個怎樣的表現。

2.文中作者由論述“教養”轉向論述“風度”,它們二者之間有什麼內在聯繫?

明確:教養是風度的基礎,風度是教養的外在表現形式。

3.作者在論述“風度”時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

首先由談論“風度”的書籍談起,提出待人接物的問題,然後批駁錯誤的觀點。接着解説風度的緣起。接着列舉有風度的現象,論述養成優雅風度應遵循的準則。最後得出結論:必須以尊重的態度對待別人,才能保持優雅的舉止。

(三)賞析語句,重點探究。

(教師引導學生反覆誦讀下面的語句,然後結合文章的主旨和前後語句的關係理解重點詞語或語句的表達效果。小組討論,班內交流。)

品味亮點詞語:

(1)品味“切記不要互相妨礙”中加線詞語的作用。

明確:“切記”是務必牢記的意思。這裏既是一種警告,又是在表明自己的觀點。

(2)理解“如果你懂得了這一點,再加上幾分隨機應變的智慧,那麼風度就會自動來到你的身邊”中加線詞語的表達效果。

明確:“如果……再加上……那麼……”這一組關聯詞語表明了句子前後的邏輯關係,也恰當地論述了“風度”怎樣才會得來。

(3)“假如一個人已經進入成年,仍把接受父母的關愛看作理所當然的事情,與此同時卻看不到父母也需要關愛和幫助,那麼同樣不能説他是個有教養的人。”這一句中的關聯詞語起着怎樣的作用?

明確:“假如……那麼……”構成了一組假設複句。這裏表明這種現象是假設的,不一定真實存在;通過假設起因,推理得出假設的結論,符合人們的思維;映射某種社會現象,讓個別有類似現象的人覺醒。 此環節的三個步驟是層層深入的,即由整體到局部認知文本,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梳理文章的思路。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互補,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課堂、獨立思考、表達見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四、對照梳理,積累運用。(約7分鐘) (一)探究主旨

1. 舉例説明本文主要的論證方法。

明確:(1)舉例論證。本文的第5—10段、第17段都進行了集中舉例論述。第5—10段集中列舉了“無教養”的例子,第17段集中列舉了“優雅風度”的具體表現。這些例子都鮮活地證明了怎樣才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

(2)對比論證。本文多處使用了對比論證方法。第5—10段每一段都是通過假設、對比,列舉了沒有教養的表現,體現了沒有教養的具體指向。第二部分的前兩層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這樣對比起來,更能體現真正的教養。

2.説説本文的主要內容。

明確:本文透過眾多“有教養”及“無教養”的現象,探究“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的本質,對眾多事例進行了比較、分析,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讓我們瞭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教養和優雅風度,指導我們努力做一個有教養的人。

(二)拓展延伸

結合自身實際,談談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小組內交流,講時需結合自己的例子。一名學生講完後,其他學生再評價、補充。)

(三)師生總結

(學生先談收穫,教師再補充。)

本文行文活潑、靈動,思路清晰,從討論教養本身,到剖析教養的重要表現——“優雅風度”,其中貫穿着作者的基本見解:教養的本質是尊重。作為一篇寫給青少年的“書簡”,文中既有探討問題的邏輯和推論,又有大量生動的事例。加上精闢的觀點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覆咀嚼、品味。尤其本文所闡述的道理更值得每一位學生學習,從而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和與別人的交往中做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 此環節主要引導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並引導學生談談對“有教養”的認知,讓學生真正認識到怎樣做才算是有教養。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1、2):開門見山,引入論題。

8.論教養第二部分(3—12):先談“無教養”的例子,再談“有教養”的表現,論述什麼是“有教養”。

第三部分(13—18):通過列舉事例和現象,論證什麼是“優雅風度”。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深入體會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2.學習寫駁論文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體會魯迅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精神。

2. 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層含義。

3. 領悟文章的寫作技巧。

教學方法:

2.自主學習法。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答或同學幫忙解答,不懂才由老師解答。

4. 多元探究法。在討論的基礎上,對某個或某幾個問題變換角度思考,拓展思維。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導語設計:

有一場戰爭使我們刻骨銘心,有一場有關民族精神大討論在激烈地展開,中國人是失掉自信力還是沒有失掉自信力,當時,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頑強的戰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這一切,一次次振臂吶喊、一次次衝鋒陷陣——他,就是魯迅先生。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板書課題),來感受一下在民族危急存亡之時的民族精神。

(解説:從身邊事説起,親切。而且魯迅的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建設的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二、解題

本文是一篇駁論文。這種文體一般是先指出對方錯誤的實質,或直接批駁(駁論點),或間接批駁(駁論據、駁論證);繼而,針鋒相對地提出自己的觀點並加以論證。從廣義上來看,這又是一篇雜文,雜文短小精悍、寫法靈活。魯迅的雜文有“投槍”“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窺見魯迅雜文風格之一斑。

本文寫於“九一八”事變三週年之後。中國近代本來就國運積弱、屢遭欺侮,“九一八”事變又在許多中國人心中投下失敗的陰影,國內悲觀論調一時甚囂塵上,然而魯迅卻憑着對社會現狀的洞悉,發出中國人當自信自強的吶喊,實在難能可貴。

課題《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聚焦當時社會的熱點問題,把要談的對象——“中國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嗎”直接放在標題上,能引起讀者的思考和閲讀慾望。再則,它以這種問句的形式出現,懸而不論,這是很巧妙的。若用陳述句或反問句,則太直白,沒有張力;而現在的標題既有對錯誤論調的反詰,又有對己方觀點的自信,或也包含投向大眾的關切和詢問……而這幾方面內容又是交織在一起的,這就使標題內涵非常豐富。魯迅向來擅長在標題上做足文章,這篇也是一樣。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讀準下列加點字的字音,並理解下列各字詞的含義:

搽 玄虛 省悟 自欺欺人 渺茫 脊樑 誆騙 懷古傷今

(解説:初讀課文,須掃清障礙。可讓學生自查工具書解決。)

2.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什麼?作者為什麼認為它是錯誤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什麼?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是什麼?

明確:對方的錯誤觀點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因為信“地”信“物”信“國聯”,從來就沒有相信過自己;而現在的求神拜佛,則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觀點是“中國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因為有過去和現在的事實為證。

(解説:這是讓學生整體感知,迅速篩選信息,攝取要點。學習議論文,整體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讀時迅速圈畫出觀點和論據。)

(二)具體研習,突出重點、難點

1.誦讀第1~5段,討論探究:

(1)作者既然認為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為什麼還要一再承認對方説的都是“事實”?

明確:首先承認對方説的是事實,但通過分析事實後,發現對方要説的其實不是自信力的問題,這樣,對方的觀點就不存在了。這叫歸謬法。

這是駁論的一種方式,由真實存在的依據推導出錯誤的結論,從而證明對方的觀點是錯誤的。指出對方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不成立,在論證方法上這是駁論證。它欲擒故縱,先“抬”後“貶”,好像抖包袱,吊起讀者的胃口,達到諷刺的效果。

要駁論證,關鍵要能透過現象看本質,因為對方或因為己方利益或因為認識上的侷限,往往用事實掩蓋了真相,這就需要作者能撥亂反正。因此駁論證比駁論點、駁論據更能體現智慧和力量。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認識到事實有時並不等於雄辯。而對方羅列的事實卻在為作者服務,這是極具諷刺效果的。通過思考,學生訓練了推理判斷能力,培養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意識。)

(2)第5段有一段加點的文字,國民黨檢察官曾刪掉這段文字,這説明什麼?

明確:“求神拜佛”恐怕是國民黨在山窮水盡時自欺和欺人的最後一招。魯迅是個現實感很強的人,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嚴重後果,這自然觸到了國民黨的痛處,並且,讓他們陷入捉襟見肘的境地。所以,檢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從加點文字也可以看到魯迅的境況,但魯迅卻不憚於在槍林彈雨中為民眾奔走呼號,其無私無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解説:這樣設計可以讓學生認識到“自欺力”的表現和實質,並孓解當時的社會現狀。)

2.品讀第6~9段,討論探究:

(1)“中國的脊樑”指什麼人?為什麼他們的犧牲不能為“大家”所知道?

明確:“中國的脊樑”是指腳踏實地地為民族的進步而奮鬥的人們,他們是使中國挺立起來的“脊樑”,他們往往來自下層或代表着廣大民眾的利益。但由於中國長期的專制奴役統治,“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值,至多不過是奴隸”(《燈下漫筆》),許多事情自然無權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來的許多社會變革多缺乏對廣大民眾的宣傳發動,這樣一來,對於為他們的自由尊嚴而犧牲的先驅者,他們多半表現出“看客”的心態,不能知道在某種程度上演化成不願知道了。對於這一點,文中雖然沒有提到,但結合當時的社會現狀,不能説沒有這個因素。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2)“狀元宰相”、“地底下”的含義分別是什麼?

明確:“狀元宰相”是指統治階級的御用文人,魯迅曾評述御用文人“他的幫法,是在血案中而沒有血跡,也沒有血腥氣”,他們的功能就是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變革社會的積極力量,因為它來自民眾,故稱“地底下”,在當時,這股力量指中國共產黨。把“狀元宰相”、“地底下”相對比,可看出魯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解説:這樣可以讓學生結合背景深入揣摩語句的深層含義,並學習用形象生動的語言揭示深刻的道理。)

(三)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學習了駁論文的一種寫作方法,理解了魯迅關於“中國人自信力”的闡述,“中國的脊樑”在當時的社會曾大大鼓舞國人的士氣,在今天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同時,魯迅雜文的語言技巧和諷刺手法的運用也極大地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解説:小結時須言簡意賅、提取精要,勾畫本節課的輪廓即可。)

四、佈置作業

閲讀下列一段文字,説説它和本文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什麼異同。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年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樑。

(魯迅《這個和那個》,收《華蓋集》)

(解説:有助於鞏固課文內容,並深入體會魯迅關於“中國的脊樑”的論述。)

板書設計: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魯迅

樹靶子 擺論據: 誇地大物博 只有“他信力”

求國聯

擺論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

打靶子 直接反駁:(駁論據)信“地”信“物”信“國聯”是“他信力”

信“神”信“佛”是“自欺力”

間接反駁:提觀點:有並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

論據:古代 現在

得出結論:自信力有無,要看地底下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瞭解作者、作品以及寫作背景。

2、朗讀詩歌,積累生字生詞,把握朗讀節奏。

3、理解詩歌的內涵,體會感情。

4、分析詩歌的寫作技巧。

學習重點:目標2、3

學習難點:目標4

學習流程:

一、自主學習:

自學指導(一)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同樑思成一起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説、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2、背景資料

這首詩發表於1934年4月的《學文》1卷1期上,關於這首詩有兩種説法:一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心中對兒子的希望和兒子的出生帶來的喜悦。樑從誡先生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説:“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後的喜悦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説起過這件事。”對於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樑先生説得很客觀。故這首詩有可能是一首情詩,是為已在天國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個母親,有着對孩子強烈的母愛,為孩子寫一首這樣輕快靈動的詩也是絕對可能的。

自學指導(二)

1、朗讀課文,積累生字詞:

(1)請給下面加點的字注音。

娉婷( )鮮妍( )冠冕( )呢喃( )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美。

鮮妍:鮮豔。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2、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朗讀課文:

1. 小聲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並嘗試劃分詩的節奏和重音。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朗讀指導:(1)停頓要得當;(2)朗讀的節奏要緩急適當;(3)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4)注意重讀的詞語;(5)讀準字音,讀出情感。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笑響/點亮了四面風;輕靈

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

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

黃昏/吹着風的軟,星子在

無意中閃,細雨/點灑/在花前。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整體感知:

1、 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麼作用?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3、詩中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帶給你怎樣的閲讀感受?

二、合作探究。

1、 副標題“一句愛的讚頌”有什麼作用?

2.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為它美在哪裏?

3.詩人為我們呈現出了什麼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4.詩歌為什麼運用第二人稱來表達自己的感情?

三、展示質疑。

學生展示以上內容,發現疑難,討論解決,老師點撥。

四、 總結提升:

1、再讀詩歌,分析詩歌的寫作手法和技巧。

2、 歸納本文的主旨:

五、當堂反饋:

1.給加點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創造,渴望有一幅輕líng( )的翅膀,擺脱這沉重肉體的束縛,在無際的天空自由地飛翔。

(2)被雨洗滌過的花兒,更顯得鮮yán( )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麗動人。

(3)荷花們都沉醉在月色當中,娉( )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氣,那優美的姿態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當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樣衝破命運的苛刻設定,艱難地走出恆久的死寂,從而擁有飛翔的快樂時,你就一定會覺得那一頂“帝王”的冠冕( )真的是非它莫屬。

(5)燕語呢喃( ),蝴蝶翩躚,風箏高飛,濃濃春意瀰漫在潔白的雲朵間。

2.填空。

(1)《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作者是( ),是我國當代著名的( )、( )、( ),新月派詩人之一。

(2)《你是人間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 )”“( )”

“( )”“( )”“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

“( )”,突出了“你”嬌柔、( )、靜雅的特點。

(3)在這首詩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這些詞語給人一種( )、( )的感覺。

3.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寫兩個句子,使整個語段構成排比句。

倘若我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親必是那重重夜幕裏一盞温柔的燈光,遠遠的為我亮着,輕喚我遲疑的腳步;【示例】倘若我是自怨自艾的蹩腳演員,母親必是那冷清舞台下一陣熱烈的掌聲,久久的為我響着,撫慰我自卑的心靈;倘若我是

, 母親必是 ,

, 。……

3、 林徽因是“新月派”詩人,請你課外蒐集其他新月派詩人的詩歌誦讀,並説説“新月派”詩歌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參考閲讀: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新月派”詩歌提倡新格律詩,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繪畫美(辭藻)、建築美(節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會考鏈接:

課外拓展題:

一、詩人紀伯倫曾經説過:“人的嘴脣所能發出的最美好的字眼就是母親,最美麗的呼喚就是媽媽。”是呀,母親如花,裝點着我們的生命;母愛如陽光,讓我 們的世界倍增温暖。班級為此開展了以“感受母愛”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踴躍參加吧!

(1)在開展此次活動前,班上做了一次調查,仔細閲讀表 格,談談你的發現。

問題 願意陪媽媽一起逛街 一天見不到媽媽會想她 媽媽累的時候會為她揉揉肩、捏捏腿 媽媽批評時會頂嘴 當媽媽沒準備你需要的東西時會發脾氣

我的發現:

(2)為了讚美深深的母愛,有同學擬了一副對聯。請你根據上聯寫出下聯。

上聯:兩鬢白髮嚐盡人間疾苦

下聯:

(3)老師要求每位同學蒐集一篇反映母愛的散文,並編輯成書。請你給本書擬定一個書名並闡釋理由。

例如:

書名:《母親的心》

理由:俗話説“言由心生”,母親對子女的點滴關愛,無論是語言還是行動,都是母親內心對孩子愛的表現,用“母親的心”做書名概括性更強。

答案: 書名:

理由: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品味寫雪景語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賞景的深沉之情。

3.學習白描寫景的手法。

學習重點:1.品味寫雪語句的精妙。

2.學習白描寫情手法。

學習難點:感悟張岱的深沉之情。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自古風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頭的悸動,特別是遇到潔白的大雪,更是能觸動他們容易騷動的心。你所學過見過的詩詞中帶有雪的你記有多少呢?(學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師要多鼓勵,多讚揚)喔!同學們掌握的還真不少,足見大家的知識的淵博。在剛才大家所展示的詩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為覺得寫雪最為突出,現在大家一起來吟誦一下吧!

(學生吟誦)很好!大家從詩中看到了什麼樣的雪景?(學生可能説出多種情況,教師最後總結。)這真是: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呀!從此雪景中你體會到了作者什麼樣的心境呢?(提示學生可以參考剛學過的《小石河潭記》的作者介紹)孤獨,淒涼,因被貶而悲傷的情感。同樣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們今天來看看清朝的張岱是什麼樣的心境呢?

二、明確學習目標(學生讀記)

三、作者簡介。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為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愛繁華,好山水,曉音樂,戲曲,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為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四、踏雪賞景

1.現在我們就跟隨張岱一起來領略西湖雪景的美麗吧。請齊讀課文(學生齊讀)找出文中張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

學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

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雪景吧!

“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讀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詩?

學生答: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這句寫出了西湖的什麼的雪景?

學生會到許多答案,教師總結:天無飛鳥、路無行人,天寒地凍,萬籟俱寂。些兩句的意境是多麼的相似,可見此二人都有什麼樣心境?

學生答:孤獨。

3.我們來看“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一句

句中“沆碭”是什麼意思?白氣瀰漫的樣子。

句中三個“與”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囉嗦呢?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去掉。

學生答:(三個與字把天雲山水連在了一起,更能顯示出天地之間的蒼茫。如果是去掉了,就顯得界線分明,沒有蒼茫之間意了。)

你説的太好了,大家給他鼓掌!

4.我們再來看“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一句。

我們平時來説長堤應該用一什麼?亭子用一什麼?船用一什麼?人用兩三什麼?

學生説:一條、一座、一艘、兩三個。

我們能把這些量詞換掉嗎?

學生答:不能,用痕、點、芥、粒,顯示出這種景物在天地之間的蒼茫,渺小,如果換掉了就顯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説得真好!大家給他鼓掌。

五、賞雪悟情

1.張岱能寫出這麼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個字來評價他的話是哪一個字?

學生答:“痴”

那我們能從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們小組之間可以做適當的交流。

學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的情況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後去看雪。(更定:時間上是晚上七、八點鐘)

張岱在這種情況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獨與清高。

2.等張岱來到湖心亭,亭中已經有人了,這真是:莫道君來早,更有早來人呀!

如此説來,亭中早到之人,也應該是“痴”於雪景了。

那麼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學生小組討論作答。

比張岱來的更早,準備有酒食,預計停留時間很長,在時近年關,卻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見到張岱是怎麼説的?

學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用自己的話怎麼説?

學生答: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這樣的人?

我們把句中的這樣空白,你能填上什麼樣的詞語?

在湖中怎麼還能碰上 的人?

學生可自由發言,鼓勵不同的評價,教師要做適當的引導。

3.張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為什麼金陵人邀張岱飲酒,張岱卻“強飲三大白而別”,(強做何解釋?強是勉強)而不是多喝幾杯?

學生答:張岱獨自賞雪的興致已經沒有了,所以也就沒有繼續停留的想法,就離開了。

你説得真好。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張岱還真是一個獨立特行的人,也足見其不願與他人為伍的孤傲。

4.張岱見到亭中之人,問其姓氏,卻答是“金陵人”,這不是所答非所問嗎?難道是他們有問題?(學生小組討論作答)學生可能很難抓住重點,教師此處經總結一下。

這更顯出張岱對故國的思戀之情,還文章開關,用崇禎的年號,張岱是清朝人,卻用明朝的年號,在簡介中還有,張岱明亡後不仕,這都説明張岱的遺世獨立,以及對故國的思戀。

六、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跟隨張岱,賞了雪景,也理解了張岱情感,現在就讓我們就一句話來概括張岱的特點吧。請用好一個 的張岱來作總結。

七、佈置作業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8

課時目標:

1.品味修辭手法的妙用,體會這首詩寫景、抒情的特點。

2.體會並分析這首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階段:學情診斷

1.導入: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林徽因的《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領略了林徽因至美的語言。她寫愛,用“人間的四月天”來形容,可謂匠心獨運,極具創造性。人們對愛情、親情、快樂和夢想的所有一切感悟盡在這四月天中。這首詩的魅力和優秀並不僅僅在於意境的優美和內容的純淨,還在於形式的純熟和語言的華美。這首詩可以説是新詩“三美”原則的完美體現。

2.賞析

寫作中,寫景貴在情景交融,分析一下這首詩中的景和情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總結:

全詩以温馨舒緩的筆調細細地描繪一幅四月天的風景,詩裏猶如飄散着一種淡淡花香般末春與初夏之間的韻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是景,四月的時令裏,黃昏時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裏有輕風、有細雨、有百花、還有云煙。細雨花前,風動雲煙,花開千樹,樑燕微喃。這般美景本是天成,經作者的刻畫來得更真切,好似馬上就要躍出紙面。

其次是情,靈動與輕盈的風景融入一春的爛漫與幸福。春風一夜花唱響,自由迷戀愛飛翔。有些飄逸,同時也是温情四溢。字裏行間詮釋着愛與希望,點點滴滴閃爍着春的光芒。

【設計意圖】進一步落實教學目標,加深對本文寫法的理解,進而進行知識遷移,培養寫作能力

第二階段:自主探究

1.提問:這首詩是用哪種人稱來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我説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讚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響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將四月天裏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着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温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2.提問:本詩可謂是運用了多重比喻繪“你”的形象,具體説説詩中都把“你”比喻成了什麼。

“你”如“四月早天裏的雲煙”,變化萬千,是或喜或嗔的形象寫照;“你”像“雪化後那片鵝黃”,温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3.提問:上節課,我們已經交代了“通感”是本詩修辭上的一大特色,結合上節課的知識,再分析一下“通感”的運用有何作用。

運用通感,傳遞愛意。在林徽因的筆下,愛變成具體可感的事物,它是視覺上“一樹一樹的花開”,它是聽覺上燕子在房樑間的“呢喃”,它還是觸覺上微風吹拂而過的“柔軟”。詩人調動多種感官,充分表現出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間的四月天”是詩人構築的愛的空間、暖的住所、希望的棲居地。

【設計意圖】品味本詩修辭上的妙處,拓展學生的知識儲備,為學生學詩、寫詩奠定基礎,拓寬學生的寫作思路。

第三階段:合作探究

説説整首詩除了內容純淨和語言優美之外,還有哪些其他藝術特色。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以小組方式呈現探究結果:

示例:

1.間接抒情的表達方式。本詩寓情於景,借景抒情,運用“四面風”“雲煙”“星子”“細雨點”等意象來表達詩人對“你”的喜愛之情。

2.動中有靜的描寫方式。例如詩句“輕靈在春的光豔中交舞着變”,將一幅生動的春風靈舞畫卷展現在讀者面前。此外還有風煙星雨圖、月夜花開圖、雪後新綠圖、花開燕語圖等,都為讀者展現了動中有靜、情景交融的美妙場景。

3.搖曳多姿的修辭手法。“你是四月早天裏的雲煙”“你是天真,莊嚴”“你是夜夜的月圓”,清新婉麗的意象通過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現,伴以音樂般的明快節奏,朗朗上口,易於吟誦。

4.層層深入的結構形式。從“早天的雲煙”“點灑的細雨”“雪化後那片鵝黃”到“初放芽的綠”,詩人的情感通過各種意象層層推進,於末尾發出了“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極致,並與詩的開頭相呼應。

【設計意圖】這首詩堪稱經典之作,國中生在理解上可能有點困難,本階段的設計意圖是引導學生感受這首詩的藝術特色,品味語言,鼓勵學生髮表獨到的見解。

第四階段:檢測小結

一、基礎題

1.從押韻的角度,指出這首詩運用最多的韻腳是什麼,都有哪些字是押韻的?這首詩在押韻上有什麼特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在寫作中都運用了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有什麼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詩中都描寫了哪些聲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語段閲讀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節選)

那輕,那娉婷,你是,鮮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莊嚴,

你是夜夜的月圓。

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

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

在樑間呢喃——你是愛,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4.詩中都運用了哪些意象?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這首詩句式優美,配合着整齊的韻律,讀起來錯落有致,滲透着一種和諧之美,試從詩中找出一個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請嘗試以“人間四月天”為主題,寫一首現代詩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檢測小結答案:

1.示例:“an”韻,如“天”“變”“煙”“軟”“閃”等。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2.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鮮妍、鵝黃、綠、白蓮”,讓讀者有温暖的心理感受,帶給人們一種温潤的美感。

3.畫面和聲音是交織在一起的,在鵝黃和白蓮之間有人們笑的聲音、風舞動的聲音、雨滴灑落的聲音、花開的聲音、和陽光一起浮動的流水的聲音、樹兒花開的聲音以及那春天最不可缺的燕子的聲音,在潔白温暖的畫面上,這些聲音喧鬧起來,給人一種歡快、快樂的感覺。

4.“鵝黃”“新鮮初放芽的綠”“柔嫩喜悦”“花開”“燕在樑間呢喃”,表現了詩人四月天裏內心的喜悦及對未來的希望。

5.示例:“雪化後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動着你夢期待中白蓮”以異於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閲讀美感。

6.示例:

四月的夢

四月的月亮偷走我的聲音,

歌聲把我引到窗櫺。

垂柳搖曳的身姿,

在睡蓮的縫隙間倒出你的影。

我想輕呼你的名,

魚兒擺擺手,

攪碎一池燦爛的星,

裝點了初夏的夢境。

板書設計:

4.你是人間的四月天

——一句愛的讚頌

笑聲勾勒畫面

黃昏暈染早春

圓月構築美滿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愛”

暖色點亮詩情

希望温暖春天

教學反思: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將內容與形式巧妙結合,將中國詩歌傳統中的音樂感、繪畫感與對韻律的追求和諧地串聯。可以説這是一首能夠反覆吟誦、不斷生長出新意的天籟之作。但作為九年級的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特別是對這首詩藝術特色的理解,需要教師有耐心地細緻引導。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這首詩的主題“愛”,告訴學生全詩從不同角度寫“人間的四月天”,正是為了全面表現愛之深,情之切,意之密。反思整堂課的教學,對於這首詩寫作特色的講解不是很成功,如果在講解之前,教師先出示講解內容,然後讓學生自己找實例作輔助理解,最後再深入理解,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9

【新課導入】

請同學們説説“什麼是創造”,再結合自己的親身體會或別人的經歷具體説説你對“創造”的理解。(旨在引發學生思考,激發 他們“創造”的積極性)

那麼生活在20世紀的我們的教育家,又是怎樣理解“創造”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陶行知的《創造宣言》。

【教學目標】

1.鞏固駁論文的知識,培養學生自讀課文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查閲資料與文中的人物近距離接觸,感悟自信。

3.領會自信心與創造力的因果關係及自信心對個人發展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作者簡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是我國近現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實踐家。他早年留學美國,歸國後,他終身致力於中國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國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實踐經驗都十分豐富。他在實踐中創立的“生活即育”、“教學做合一”“社會即學校”為中心的教育理論,是我國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豐碑,是為世界所知曉的中國教育家。

“五四”運動後,從事平民教育運動,創辦曉莊師範。1934年7月,正式宣佈將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為“行知”。陶行知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一生著作宏富,論述精當,堪稱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寫作背景】

本文寫於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創造”的種.種錯誤看法,提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激勵每一個人時時、處處要去創造。

【標題的含義】

“宣言”是一種演講辭,既是演講,那它一定具備演講稿的特點——文辭優美、感情充沛、説理生動、鼓動性強。

【讀準字音】

崇拜(chóng) 傷痕(hén) 中傷(zhòng)

塑像(sù) 遁詞(dùn) 啞口無言(yǎ)

魯鈍(dùn) 自暴自棄(qì) 走投無路(tóu)

玄奘(zàng) 懦夫(nuò) 屋檐(yán)

樵夫(qiáo) 豢養(huàn) 陡然(dǒu)

煙囱(cōng) 繁殖(zhí) 灌溉(guàn)

懶惰 lǎn duò

中傷:誣陷或惡意造謠,旨在毀壞人的名譽。

遁詞:指理屈詞窮或不願吐露真意時,用來支吾搪塞的話。

魯鈍:愚笨,不敏鋭。

道統:是儒家傳道系統的一種説法。

懦夫:軟弱無所作為的人。

走投無路:無路可走,已到絕境。比喻處境極困難,找不到出路。投:投奔。

眾叛親離:眾人反對,親人背離。形容完全孤立。叛:背叛;離 :離開。

【整體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後的感覺是什麼?文章中的材料涉及哪些方面?

大量的人 、事和很多經典的句子。

文中的材料取自古今中外,涉及圖畫、雕塑、文學、音樂、數學、物理、地理等領域。

2.本文屬於駁論文,作者主要針對哪幾種錯誤觀點進行反駁?

在文章中,作者圍繞五種“不能創造”的藉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批駁。這五種錯誤觀點是:①環境太平凡;②生活太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⑤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 ,等死而已。

3.作者是怎樣對錯誤觀點進行批駁的?

作者主要運用了典型事例與名言警句來進行反駁。也就是説,此文主要運用了舉例論證和引用論證這兩種論證方法。

4.文章中有作者的正面觀點嗎?如果有,是什麼?

作者在批駁了五種錯誤觀點後,直接提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鼓勵人們進行創造。

5.文章題為《創造宣 言》,那麼作者的宣言是什麼?

作者在文章結尾,充滿激情地道出:“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層次劃分】

6.這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第一部分(1~3):由藝術家造石像談起,引出教育家的創造不同於前兩者,“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

第二部分(4~10 ):作者羅列出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以一連串的不可爭辯的實例,一一予以反駁,從中確立起“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

第三部分(11~15):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

第四部分(16):作者以排比的手法,發出創造宣言。

【深入探究】

1.第一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麼?

美術家(羅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作者認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學生先生合而創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2.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文中批評了哪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作者得出的結論是什麼?

八大山人朱耷揮毫畫幾筆便成為一幅名貴的傑作;法國企業家雷塞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彝士運河;不識字的慧能據説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偶聽人講經,頓悟佛理,後來 成為禪宗的南宗開創者;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

作者用這些例子來駁斥五個錯誤觀點:①環境平凡;②生活單調;③年紀太小;④太無能了;⑤陷入絕境。

結論:説明處處都需要創造,天天都有創造的機會,人人都可以創造。

3.“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點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以萬像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畫龍點睛。”這裏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麼?這句話怎麼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像”比喻眾多教育對象。“畫龍點睛”比喻使眾多教育對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當,可能使眾多受教育者被毀,教育方法得當,可以使眾多受教育者成材。

4.東山樵夫的故事是怎樣的?(快速看這個故事,然後讓學生複述)你覺得東山樵夫可愛嗎?這個故事説明了什麼?這個人物還讓你想到誰?

東山樵夫將泰山的茅草連同樹苗帶回家裏焚燒取火。以東山樵夫的故事為喻,説明喪失創造力的可悲下場。想起了相比之下富有創造精神的愚公。

5.從文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的感情是怎樣的?哪些句子明顯表明了作者的感情?

作者渴望創造,熱切呼喚:“創造之神!你回來呀!只要你肯回來,我們願意把一切——我們的汗,我們的血,我們的心,我們的生命——都獻給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

陶行知用生動的事例證明了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懶惰者、平庸者卻不屑於創造,還為自己找出種.種藉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誡我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向着創造之路邁進吧。”

【課堂小結】

創造宣言

駁—        舉例        —立

環境太平凡   (石頭——不朽的塑像)   時時

生活太單調  (監牢裏——《正氣歌》)  處處

年紀太小  (莫扎爾特——音樂家)  人人

太無能了  (慧能——傳黃梅教義)

走投無路  (玄奘——取得佛經)  創造

【寫法探究】

1.有破有立,既擺出錯誤觀點,又有自己明確的觀點主張。

文章首先列舉了“環境太平凡,生活太單調,因而不能創造”的兩個藉口,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選 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選出不單調”的主 張;接着,作者又針對“年紀太小,太無能,山窮水盡、陷入絕境”這三個不能創造的原因,明確了“人人是創造之人”的觀點,最後發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繁殖創造之森林”的創造宣言。

2.敍議結合,以議為主。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3.運用大量的排比、比喻。層層深入地剖析了缺乏自信的危害,鼓勵我們樹立自信,勇於創造,具有很強的説服力和鼓動性。

【課堂小結】

本文作者通過運用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對五種“不能創造”的錯誤觀點進行了有力的批駁,從而得出了“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的結論。強調創造是人類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激勵我們發掘潛能,創造美好未來。

【品味語言】

品味文章語言,分析文章所採用的修辭手法及其作用。

1.“有人説……不能創造”五個段落。

總結:運用排比,突出強調缺乏自信的危害性。

2.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國際歌》。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 在單調惡劣環境中一樣可以創造出驚世之作。

3.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倫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出了《安魂曲》。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有志者排除萬難就可取得巨大成就。

4.是的,生路是要勇氣探出來,走出來,創造出來的。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開闢生路首先靠的是勇氣。

5.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創造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潛能。

6.汗幹了,血幹了,熱情幹了,僵了,死了。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沒有創造力就如同沒有了生命力。

7.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熱情,便是 創造之神所愛住的行宮,就能開創造之花,結創造之果 ,繁殖創造之森林。

總結:運用排比,強調任何一點的創造力,都會促進 成就的取得。

8.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

總結:運用比喻、排比,在這句話中,作者把勇氣比作斧,把智慧比作劍,把信念和意志比作金剛,説明當陷入絕境,走投無路時,只有勇氣、智慧、信念與意志,才能使人絕處逢生,闖出一條生路。

9.文章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結合課文加以分析。

文章主要運用了敍議結合的表達方式。記敍主要指文中擺出具體事例時所運用的表達方式。議論則是對事例進行分析或表達觀點時採用的表達方式,如批駁了第二個錯誤觀點後的簡單總結,又如批駁了第五個錯誤觀點後的分析。

【結束課堂】

同學們,大家看到了,也聽到了許多環境不如我們,健康不如我們,或者和我們一樣平凡的人,都創造出了自己的不 平凡的人生。所以只要我們有勇氣,有自信,敢創造,同樣也能書寫出屬於我們自己精彩的人生篇章。當然,正如陶行知先生在文中所言,除了勇氣、自信之外,要創造還得有智慧。而智慧,主要就來源於學習。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好好努力,為將來更好地創造奠定厚實的基礎。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掌握本文生字詞。

2、掌握閲讀小説的方法,理清本文敍事線索和故事情節。

3、賞析景物描寫的作用

自學指導一:比快速默讀課文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1、説説本文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又是以什麼為線索來組織故事情節?

小説以時間為序,以“我”在故鄉的見聞感受為線索,

2、梳理情節結構,講講每部分寫了什麼具體內容?

依據這個線索可以分為“回故鄉 ——在故鄉——離故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5)描寫了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7)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

第三部分(78——88)寫“我” 離開故鄉時種.種感觸和矛盾心情。

3、如果用一個字概括課文的內容,應用哪個字較為恰當?請簡單説説理由。

自學指導三:比精彩回答問題。

1、故鄉的環境在變,何以見得,從哪句話可以看出來?時隔多年,重回故鄉,你能想像“我”漸近故鄉時的心情是如何的嗎?

先用一個感歎句“阿!”再用一個否定的疑問句。這樣寫是因為故鄉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產生懷疑,但又的確是“我”的故鄉。對懷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複雜思緒,沉重的心情,為下文作鋪墊。在文章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作用。

2、第2段運用了什麼描寫?能體會其作用嗎?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寫出衰敗荒涼的農村景象,襯托“我”悲涼的心情。

3、見到故鄉時,我的感受是怎樣的?用文中的話來回答,説説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故鄉本也如此,——雖然沒有進步,······本沒有什麼好心緒。

眼前蕭索的景象與“我”記憶中的故鄉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涼,只得自我安慰,實則流露出一種憂憤之情。

4、第四段説“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但要我記起他的美麗,説出他的佳處來,卻又沒有影像,沒有言辭了。”“我”真的記不起了嗎?在什麼地方寫有?找出來後説説“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怎樣的?美在哪時?這也是一段景物描寫,又有何作用呢?

第12段 少年閨土月夜刺猹圖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景物等描寫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2、掌握課文運用對比來表現主題的寫作手法。

自學指導一:比精彩回答問題。

1、你怎麼看記憶中的少年閏土?

2、時過二十年,少年閏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什麼原因使閏土前後判若兩人?

小結:表層原因:多子饑荒苛税兵匪官紳

深層原因: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封建帝制,可是由於它的不徹底性,封建主義仍然壓迫着勞苦大眾,還有帝國主義也在入侵中國,加上眾多的苛捐雜税,造成了農村經濟衰敗,農民生活的貧困,封建傳統觀念(即禮教、等級觀念)毒害,使閏土發生了鉅變。

3、生活在城鎮的楊二嫂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她為什麼也發生這麼大的變化?説説作者塑造楊二嫂這一形象的作用是什麼?

農村經濟衰敗、生活的貧困讓她養成了小市民勢利貪婪(或:市儈)的惡習。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造成的禍害已經波及城鎮。

4、 小説怎樣刻劃楊二嫂形象的?與描寫閏土的方法有何異同?

同:都通過人物外貌、語言、動作的描寫來表現人物;都寫出了人物的前後變化。

異:寫閏土是先回憶,再眼前,因為少年閏土的美好形象已經在“我”頭腦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寫楊二嫂則是先聞其聲,再見其人。這更符合楊二嫂尖利、潑辣的性格。

自學指導二:比精彩回答問題。

一、結合以下問題,分析“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1、“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這是為什麼?

因為“我”對故鄉的現實(即人與事)感到失望,故鄉沒有給“我”留下好印象。

2、“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見的高牆,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中的“高牆”指什麼?

指封建思想,等級觀念毒害下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冷淡隔膜。

3 、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文中説“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麼樣的生活?

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4、(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為什麼“害怕”? (2)為什麼説“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1)因為“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新生活,但願望能否實現是未知數,“我”不知道,所以想到希望的能否實現,自然便害怕起來。

(2)閏土的願望只是希望眼前能過上幸福生活,所以説“切近”,我的願望是普天下的人都過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願望能否實現還是未知數,所以茫遠。

5、課文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表現了什麼?

海邊奇異的圖畫是“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

6、“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我”是小説中又一個重要人物。小説中的“我”並不等於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個人物。結合以上問題説説“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二十多年前遠離故鄉,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回到故鄉,看到故鄉的衰敗蕭索,看到故鄉人的生活窮困悲苦,看到故鄉人純真人性的扭曲感到痛苦悲哀而失望。但“我”並不絕望,“我”憧憬着美好的故鄉,“我”希望故鄉人過上新的生活。所以説“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關於主題: 小説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對比手法的運用,表現閏土和楊二嫂在二十多年裏發生的巨大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後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願望。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1

一、工作前的動員

作為語文老師同時作為班主任,我知道沒有比我更適合去動員我們班的這些大孩子們了。雖然他們有時候很調皮,但是我們老師們都知道,在他們頑皮下掩藏的,都是對學習的熱情!只要我們好好的引導,同學們的的潛力都不可限量。

作為班主任,我最需要做的就是先將這股熱情激發出來!在這國中的最後一個學年,如果不能從始至尾的好好學習,那麼就算是再好的潛力也無法發揮出來。

二、對班風的掌控

在這九年級的第一個學期,最重要的就是管理好班風。無論是班上的大小事,還是學習上的問題,無時無刻不在反映着班級的問題。要是不能在施加了壓力之後好好的對班風進行引導,意志力不堅定的同學很容易會在壓力下被其他的事情吸引注意力。

這樣的話,不僅是自己,連其他同學的學習也會被影響到。要是不及時止住,甚至會進一步發酵。所以,做好引導工作是下學期的首要目標。

三、語文的教學

語文的主要學習方式在於累積,古詩、古詞的背誦自然是少不了的,但是對於語文考試來説,閲讀理解是最常出現的丟分點,作文也是常常難以達標。這兩個都是在九年級這一學年都要不斷加強的地方。

尤其是作文,作為語文分數的的一題,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題,也是最容易那分的地方。為了強化作文能力,不僅要增加寫作的作業佈置,對字跡的要求也要趁着還有時間做些提升。

四、結束語

作為老師,這也是一場對教學能力的考驗戰,作為班主任,這會是對我管理能力的大考驗,雖然考驗雙雙落下,但是我相信我能做好!希望同學們,也能不要辜負我們老師和家長們的期待,將這三年變成無悔的回憶!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瞭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讚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雪嗎?你們知道有哪些描寫雪的詩句呢?——“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今天我們學習毛澤東的《沁園春.雪》(板書題目作者)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

1. 讀課文,糾正讀音

2. 接下來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a.這首詞描畫了一幅什麼圖畫?(通過初讀,我們不難看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描寫了北國的雪景,展現了我們祖國的壯麗河山。)

b.那我們來進行具體問題以具體分析,大家看上闋寫了什麼內容?

上闋主要描寫北國雪景。

哪個字在上闋中起到了引出主要內容的作用?

“望”字。在古詩詞中,這叫“一字領起”,俗稱“領字”。一般上下闋各有一個,讀詩詞要注意找出領字。

那麼,“望”字在文中領起了哪幾句話?作者抓住哪些具體的事物來寫的?

從“長城內外”到“試比高”。長城、大河、羣山、高原。

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展開想象,最好是閉上眼睛想,把詩人所描繪的雪景由文字變成形象的畫面在“大屏幕”上呈現出來,然後再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來?

(可以讓學生先在小組中説,然後再在全班描述。)

祖國的江山正因為如此的多嬌,才引得無數英雄競相為之傾倒,作者對他們又是怎樣評價的呢?

討論並歸納:

“惜秦皇漢武……射大雕”

作者在文中評論的歷代帝王中,你都瞭解他們嗎?能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

(請幾位學生簡單介紹,其他同學和教師都可作補充。)

作者在評論這些帝王時又用了哪個領字?管到哪句?

討論並歸納:

“惜”。統領到“只識彎弓射大雕”。

結合原文與你自己的理解,體會一下這個“惜”字都有那些意味?

先分組討論,請部分學生代表小組發言。

學生的發言可能不夠全面,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體會重點字詞的方法全面的看問題。如:從“略輸文采,稍遜風騷”、“只識彎弓射大雕”,我們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在武功方面還可以,但在“文學才華”方面就差一些。從“略輸”、“稍遜”又可看出作者在文中也肯定了這些古代帝王的豐功偉績,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他們曾起過一定的作用。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傑。還包含着後來者必然居上的偉大氣概。

在下闋中,作者有沒有直接抒發這一觀點的句子?

有,“俱往矣……今朝”。

作者是怎樣將上闋的寫景與下闋的議論有機的結合起來的?(從文中找出)

討論並歸納:

“江山如此多嬌……折腰。”

這句話在文中其了什麼作用?

討論並歸納:

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班齊讀全詞,讀出感情。

背誦比賽

《沁園春雪》詩意充沛,有聲有色。全詩熔寫景、抒情與議論於一爐,從而收到強烈的藝術效果。認真朗讀品味,會給人留下淳美的藝術享受。下面我們進行背誦比賽,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背熟課文。

總結全文

上闋寫景,句句都表現出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下闋評論古代帝王和抒寫革命抱負相結合。

佈置作業:背誦全詩,理解詩中藴含的情感。

板書設計

沁園春 雪

毛澤東

上闕:寫景——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下闋:議論、抒情————論古英雄的不足

贊當代革命英雄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孤獨之旅》節選自曹文軒的長篇小説《草房子》。課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戰勝了恐懼和孤獨而成熟、堅強的成長曆程。孤獨,是生活給予人生成長的一道美麗又殘酷的題目,小説命名為“孤獨之旅”,藴含深刻意味。在體驗欣賞過程中。既能擴展學生視野、豐富情感,又能激發學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態,樹立奮進的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

文中杜小康這一人物形象,是在他的成長過程中豐滿起來的。而小説中出色的自然環境描寫(如鴨羣、蘆蕩、風雨)又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教讀課文。重點在於引導學生體會環境、細節描寫對人物刻畫、主題表達的重要作用。

為此,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自讀中圈點勾畫,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讀中進入情境,體會作品意藴;在研讀中聯繫實際,體驗成長的感受。初步把握鑑賞小説的一般原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厚實、嬉鬧、乖巧、驅除、歇斯底里、一落千丈”等詞語。

2、理解小説內容,體會標題的含義。

能力目標

1、理清故事情節,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課文主題。

2、體會小説中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對錶現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鑑賞小説的方法。

3、品味小説精美傳神、意味深長的語言。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悟人物的成長曆程,擴展視野,豐富情感體驗,樹立奮進信念,培養戰勝困難的勇氣。教學重點

梳理主人公的成長曆程,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重要作用。

教學難點

聯繫生活實際,深層感悟小説意味。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小説的語言平白、樸實,沒有過多的文采修飾,符合少年主人公單純、簡單的生活。文中出色的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和主題起重要的作用。引導學生通過反覆誦讀,進入作品情境,理解課文內容。

2、點撥法 教學中通過設置疑點,引導學生質疑思索,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自主探究,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如對文題“孤獨”含義的深層領悟。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誦讀,整體感知文意。梳理情節,領會標題含義。品味語句.體會環境描寫和細節描寫的作用。聯繫生活實際,拓展感悟。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合唱《陽光總在風雨後》)

同學們,歌詞意藴豐富。的確,人生旅途,並非時時一帆風順,往往充滿辛酸,飽含痛楚與淚水,其實生命也就是在這樣的鍛造中成熟豐滿的。如果説這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的話:那麼“孤獨”也應是我們無法迴避的人生題目。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曹文軒的《孤獨之旅》,去體驗少年杜小康在牧鴨生活中所經歷的一段孤獨生活。(板書文題、作者)

二、資料鏈接

作者簡介:

曹文軒,1954年生於江蘇鹽城農村。1974年入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後留校任教。現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作家協會理事,北京大學教授、現當代文學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教研室主任。著有長篇小説《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紅瓦》,學術性著作《中國八十年代文學現象研究》《面對微妙》《曹文軒文學論集》《患維論——對文學的哲學解釋》等。小説《草房子》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1999)。電影《草房子》獲第19屆金雞獎最佳編劇獎、1998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第4屆童年獎以及影評人獎、第14屆德黑蘭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金蝴蝶”獎。

三、整體感知

1、學生速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疏解下列字詞。

投影:

(1)注音

軒(xuan1) 嬉鬧(xi1) 凹地(ao1) 雍(yong1) 摻雜(chan1)

膽怯(qie4) 撅(jue1) 給予(jj3 yu3) 覓食(mi4) 撩逗(1iao2)

(2)釋義

厚實:豐富、富裕。

嬉鬧:嬉笑打鬧。

撩逗:挑逗、招惹。

茫然:①完全不知道的樣子。②失意的樣子。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討人喜歡。②機靈。

驅除:趕走,除掉。

一落千丈:形容地位、景況、聲譽等下降得很厲害。

置之不理:放在一邊兒不理不睬。

歇斯底里:形容情緒異常激動,舉止失常。

2、學生自由誦讀,用小説的三要素概括課文內容,並談談你閲讀課文的感受。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小説講述了杜小康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的故事。

(1):小説中杜小康面對陌生的自然環境。心理由恐慌、孤獨走向堅強的經過,體現了人的力量:人克服了困難,戰勝了困難,取得了勝利;並且使自己在鬥爭中成熟堅強起來。

(2):課文告訴我們:人除了要戰勝大自然外,更重要的是要戰勝自我。

(3):小説啟迪我們:少年要面對困難,而不是躲避困難。最終贏得了勝利,會有一種自豪感和成長感。

生(4):人由幼稚到成熟,這是生命中的一種渴望與追求。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長的催化劑,使人成熟、奮進。

3、學生默讀文中有關杜小康的語段,體味有關的細節描寫,思考:

(1)在離家牧鴨的生活中,他的心理活動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而完成“孤獨之旅”的?

(2)請找出文中體現“孤獨”的詞句,並體會其表達效果。

(3)文題“孤獨之旅”,對杜小康這樣的孩子來説,“孤獨”的含義是什麼?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1)心理活動的發展:①想上學(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②現在,佔據他心靈的全部是前方:還要走多遠?……前方是未知的。③他害怕了……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④最大的敵人……它就是孤獨。⑤開始想家,並且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哇哇大哭起來……⑥在心裏清楚了這一點: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不再忽然地恐慌起來。⑦杜小康搖搖頭:“還是分頭去找吧。”説完.就又走了。⑧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⑨望着異鄉的天空……但他沒有哭。他覺得自己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⑩驚喜地發現鴨下蛋了。杜小康在放鴨的生活中,經歷了出發時的茫然、恐懼,到達蘆蕩時的害怕、膽怯,安頓之後的感到孤獨,時間久了的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後天晴的突然地長大了、堅強了,走過了“孤獨之旅”。

(2)如“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從未見過的面孔。“沒有其他聲音,天地又如此空曠” “寂寞”“已無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煙”“想聽到聲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這不可能”“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他們已根本不可能迴避孤獨了”——離鄉背井的孤獨、別離母親與夥伴的孤獨、空曠浩茫環境的孤獨、單調乏味生活的孤獨,對於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產生大反差打擊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隨父放鴨生活中還要承受這種.種孤獨無異於雪上加霜。他內心的苦痛、迷惘與掙扎,在文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3)可以概括為兩點:①杜小康因為家道中落,不得不失學。離開同學、學校,對一個少年來説,是無比痛苦和寂寞的。失去一起長大的夥伴,也就等於失去成長道路上的朋友、依靠。不僅如此,離開小夥伴.也等於失去了充滿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隨父親去放鴨,離開了村莊、人羣,等於失去了人文環境。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就失去了感情、文化以及物質之間的交流,在精神上會感到痛苦,甚至是一種折磨。 放鴨生活中,父子之間一種看似默契的“省略”,其實是一種空虛、貧乏生活的表現。

②杜小康和父親離家去放鴨,來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感到一種恐懼。這樣的恐懼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自然環境的恐懼。“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眼中露出了一個孩子的膽怯”。大自然的空闊與未知,對一個幼小的心靈具有強大的壓迫力,由此帶來的心理上的“恐慌”讓杜小康“遲遲不能入睡”;二是對前途的恐懼,去放鴨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還要走多遠?前方是什麼樣子?這不僅是對放鴨而言,更代表了他對前途的迷茫和無奈。

四、品味語句

1、學生細讀全文,體會精美傳神的語言。請找出並點評你認為文中形象生動、富含深意的語句。

學生踴躍發言,教師歸結:

(1)“蘆葦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寫出蘆蕩的廣袤,“綠色的浪潮”不僅可見其色,更可見其動感與生機,將景物寫活了。

(2)“蘆蕩如萬重大山圍住了小船”:蘆蕩愈幽深繁茂愈反襯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種“永遠逃不走的感覺”才愈為真切。

(3)寫暴風雨一段“一早上。天就陰沉下來。……千萬支蘆葦被風撅斷的咔嚓聲”:寫景如在眼前,讓人彷彿身臨其境,將暴風雨的狂暴之勢表現得淋漓盡致。

(4)“鴨羣在船前形成一個倒置的扇面形”一段。寫景狀物準確、細緻,描寫周到入微。

(5)“杜小康聞到了一股鴨身上的羽絨氣味。他把頭歪過去,幾乎把臉埋進了一隻鴨的蓬鬆的羽毛裏。他哭了起來,但並不是悲哀。他説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想哭。”少年杜小康戰勝孤獨,適應了環境。並在維繫着家庭生計繫於一身的鴨羣面臨滅頂之災時,不顧艱險疲憊,不惜受傷流血,找回了鴨羣,顯示了一個小小男子漢的力量、毅力與責任感,他長大成熟、堅強了。他意識到了這一點,內心翻湧着波濤,這是喜悦的淚。欣慰的淚,領會了成長真諦的淚。

(6)“鴨們也長大了”一段,描寫生動、形象,映襯出主人公成長曆程,具有超出語言層面的隱喻意義。

2、文中的自然環境描寫很出色,為人物成長提供了廣闊的背景。請找出幾處,體會這樣的描寫對錶現杜小康成長的重要作用。

學生髮言,教師歸納:

(1)有關鴨羣的描寫。鴨羣向蘆蕩行進,偶爾“朝着這片天空叫上幾聲”,烘托出杜小康無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鴨羣“將主人的小船團團圍住”。時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覺。鴨子的恐懼感襯托出杜小康的恐慌,可以説鴨子是杜小康成長的藉助。

(2)有關蘆蕩的描寫。蘆蕩“如綠色的浪潮直湧到天邊”,無邊無際,給人以極大的心理壓力。讓杜小康“害怕”“膽怯”。當杜小康習慣了孤獨的生活,“再面對這浩浩蕩蕩的蘆葦”,就不再“恐慌”了。恐懼只是心理的折射。蘆蕩見證了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

(3)有關風雨的描寫。蘆蕩的暴風雨是極其可怕的,“雷聲”“如萬輛戰車從天邊滾動過來”,“暴風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彷彿世界已到了末日”。暴風雨沖垮了鴨欄。驚散了鴨羣。杜小康表現了成人般的勇氣與堅強,在暴風雨中搏鬥。暴風雨給了他一個成長的機會和舞台。

3、合作探究:

小説主人公是杜小康,但作者以較大的篇幅來寫他父親和鴨子的用意是什麼?

學生小組研討後回答,教師點撥:

寫父親和鴨子,對完成杜小康這個形象的塑造有不可或缺的襯托作用。如:寫父親拼命趕鴨子,“不肯給它們一點覓食或嬉鬧的可能。彷彿只要稍微慢下一點來,他也會像他的兒子一樣突然地對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懼,從而也會打消離開油麻地的主意”“父親顯然也是有所慌張的。但他在兒子面前,必須顯得鎮靜”。寫鴨羣“十分乖巧”“它們把嘴插在翅膀裏,一副睡覺絕不讓主人操心的樣子”。作為成年人,經歷了生活滄桑的父親對前途未來都深感茫然和恐懼,何況小小少年杜小康?作為低等動物的鴨子,離開了熟悉的環境,尚且感覺孤獨害怕,何況是作為人的杜小康?因此對這二者的描寫,使得杜小康的孤獨感受顯得更為真切,能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小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五、體驗拓寬

學生合作交流下列問題,聯繫生活實際,擴展語文學習。

1、困難和挫折,往往是人生成長的催化劑。結合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談談你對此的認識。

2、講述你所體驗的孤獨的情景和心理感受。

3、就杜小康父親的教子方式,談談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課堂小結

成長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歡樂喜悦.也有悲哀煩惱,這就是生活,在我們的人生中,成長是永恆的主題。祝願我們同學們都能譜出一首健康的成長歌。長成一棵堅強獨立的大樹。

七、佈置作業

請以“成熟”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文章。

八、板書設計

孤獨之旅

曹文軒

人物:杜小康(經受磨難,逐漸成熟、堅強)

鴨羣

環境:蘆蕩 人物成長的廣闊背景

風雨

活動與探究

1、收集整理有關“磨難”的名人名言,並選擇其中的一二則作簡短的點評。

2、請以“成長的腳印”為題,寫一篇400字左右的記敍文。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理解解詩句含義,領悟詩的意境。

2、理解詩歌《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悽切而不衰颯”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目標2

教學方法:通過對詩人經歷的瞭解和和背景的把握,學生可以就詩意自學,然後老師點撥,通解詩意然後背誦默寫。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和韓愈同是唐代古文運動領袖柳宗元引入新課。)

二、結合註釋瞭解作者及背景(學生先讀書下注釋,後教師補充)

1、韓愈,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三歲喪父,由嫂氏撫養成人。提出“文以載道”的觀點,與柳宗元倡導古文運動,反對駢文,提倡散文;詩歌創作亦力求獨創,不避險僻,以文為詩,形成宏偉奇崛的特點。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諡號“文”,又稱韓文公。在文學成就上,同柳宗元齊名,稱為韓柳.

他三歲而孤,受兄嫂撫育,早年流離困頓,有讀書經世之志。20歲赴長安考進士,三試不第。25~35歲,他先中進士,三試博學鴻詞科不成,赴汴州董晉、徐州張建封兩節度使幕府任職。後回京任四門博士。36~49歲,任監察御史,因上書論天旱人飢狀,請減免賦税,貶陽山令。憲宗時北歸,為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歲,先從裴度徵吳元濟,後遷刑部侍郎。因諫迎佛骨,貶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歷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職。政治上較有作為。

思想淵源於儒家,但亦有離經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統自居,反對佛教的清淨寂滅、神權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讚孟子闢排楊朱、墨子,認為楊、墨偏廢正道,卻又主張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貴王道,賤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擊二王集團的改革,但在反對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主要問題上,與二王的主張並無二致。這些複雜矛盾的現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2、背景知識補充: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發展的鼎盛時期,佛教的傳播也盛極一時,法門寺是史書所載中國境內珍藏佛骨的四大名剎之一(或稱十九座寺院之一),自然成為唐代皇室所敬重的佛法聖地。從唐貞觀年間開始,一共舉行了7次迎送佛骨的活動,第六次迎佛骨的時候,韓愈上書諫迎佛骨,觸怒了憲宗,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左遷,古代貴右賤左,故將貶官稱為左遷。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送行。韓愈當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了這首名篇送給韓湘,抒寫忠而獲罪的憤慨、為國除弊的決心和眷戀朝廷的心情。

三、鑑賞詩歌

1、誦讀全詩,理解大意:

早晨向朝廷呈上一封奏章,傍晚就貶往八千里外的潮州。

一心想替皇上消除國事中弊政,哪裏肯因為老病而顧惜殘年餘命。

陰雲遮蔽秦嶺,不見家鄉何處;大雪阻塞藍關,征馬不願前行。

我知你遠道而來的心意,好為我收屍於瘴氣瀰漫的嶺南水濱。

2、整體感知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

頷聯:書“除弊事”表剛直不阿之態。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

尾聯: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3、討論交流

(1)詩中直接抒情的是哪一句?表明了什麼?(“肯將衰朽惜殘年”,表明自己凜然無悔、剛直不阿的品格。)

(2)仔細體會“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這兩句詩。詩人是怎樣融情於景,抒寫途中的感受的?(這兩句借景語言情思。詩人忠而獲罪,遠貶潮陽,拋妻別子而南行,心中是極其傷痛的。這兩句詩就是通過景物描寫委婉地表達這種情感。雲橫秦嶺、雪擁藍關語意雙關,明寫天氣寒冷,暗寫政治氣候惡劣。上一句是回顧,詩人不獨繫念家人,亦傷懷國事。下一句是前瞻,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因而徘徊不前。“馬不前”其實是人不前,三字中流露出英雄失落之悲。)

四、拓展延伸:

比較柳宗元與韓愈的貶謫詩在思想感情上的差異

明確:

韓、柳這兩首詩歌,雖然都是貶謫詩,但在思想情感上卻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作於詩人初到柳州的時候,這一次的嶺南之貶,比十年前的永州之貶更加使詩人感到前途渺茫,因此,詩人面對自己在仕途上的再次挫折和“百越文身地”的惡劣環境,其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的,但同時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是韓愈在離京去貶所,到達藍田縣時寫的,此時詩人的怨憤尚有餘息。此前,韓愈已是刑部侍郎,經過多年的歷練,其仕途正是通達之時,而且是抱定“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但皇帝不察忠心,幾至殺身。故此,詩歌中充滿了不平之氣。“不平則嗚”,所以詩雖出以悽切之語,卻不衰颯,有一種“忠犯人主之怒”的豪氣充斥在詩歌中。

五、作業佈置:背熟《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板書設計:

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韓愈

韓愈——文以載道 古文運動 宏偉奇崛

首聯: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

頷聯:書“除弊事”表剛直不阿之態。

頸聯:就景抒情,情悲且壯。

尾聯: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差異:

柳:情感基調是愁思瀰漫、悽苦無比,也有對惡勢力的控訴

韓:“為聖明除弊事”的政治理想,力闢佛教,充滿了不平之氣

“不平則嗚”,“忠犯人主之怒”

賞析:

韓愈一生,以闢佛為己任,晚年上《論佛骨表》,力諫憲宗“迎佛骨人大內”,觸犯“人主之怒”,幾被定為死罪,經裴度等人説情,才由刑部侍郎貶為潮州刺史。

潮州在今廣東東部,距當時京師長安確有八千里之遙,那路途的困頓是可想而知的。當韓愈到達離京師不遠的藍田縣時,他的侄孫韓湘,趕來同行。韓愈此時,悲歌當哭,慷慨激昂地寫下這首名篇。

首聯直寫自己獲罪被貶的原因。他很有氣概地説,這個“罪”是自己主動招來的。就因那“一封書”之罪,所得的命運是“朝奏”而“夕貶”。且一貶就是八千里。但是既本着“佛如有靈,能作禍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論佛骨表》)的精神,則雖遭獲嚴譴亦無怨悔。

三、四句直書“除弊事”,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申述了自己忠而獲罪和非罪遠謫的憤慨,真有膽氣。儘管招來一場彌天大禍,他還是“肯將衰朽惜殘年”,且老而彌堅,使人如見到他的剛直不阿之態。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壯。韓愈在一首哭女之作中寫道:“以罪貶潮州刺史,乘驛赴任;其後家亦譴逐,小女道死,殯之層峯驛旁山下。”可知他當日倉猝先行,告別妻兒時的心情若何。韓愈為上表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淚。

此兩句一回顧,一前瞻。“秦嶺”指終南山。雲橫而不見家,亦不見長安:“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詩),何況天子更在“九重”之上,豈能體恤下情?他此時不獨繫念家人,更多的是傷懷國事。“馬不前”用古樂府:“驅馬涉陰山,山高馬不前”意。他立馬藍關,大雪寒天,聯想到前路的艱危。“馬不前”三字,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結語沉痛而穩重。《左傳。僖公三十二年》記老臣蹇叔哭師時有:“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之語,韓愈用其意,向侄孫從容交代後事,語意緊扣第四句,進一步吐露了悽楚難言的激憤之情。

從思想上看,此詩與《論佛骨表》,一詩一文,可稱雙璧,很能表現韓愈思想中進步的一面。

就藝術上看,此詩是韓詩七律中佳作。其特點誠如何焯所評“沉鬱頓挫”,風格近似杜甫。沉鬱指其風格的沉雄,感情的深厚抑鬱,而頓挫是指其手法的高妙:筆勢縱橫,開合動盪。如“朝奏”、“夕貶”、“九重天”、“路八千”等,對比鮮明,高度概括。一上來就有高屋建瓴之勢。三、四句用“流水對”,十四字形成一整體,緊緊承接上文,令人有渾成之感。五、六句宕開一筆,寫景抒情,“雲橫雪擁”,境界雄闊。“橫”狀廣度,“擁”狀高度,二字皆下得極有力。故全詩大氣磅礴,卷洪波巨瀾於方寸,能產生撼動人心的力量。

此詩雖追步杜甫,但能變化而自成面目,表現出韓愈以文為詩的特點。律詩有謹嚴的格律上的要求,而此詩仍能以“文章之法”行之,而且用得較好。好在雖有“文”的特點,如表現在直敍的方法上,虛詞的運用上(“欲為”、“肯將”之類)等;同時亦有詩歌的特點,表現在形象的塑造上(特別是五、六一聯,於蒼涼的景色中有詩人自己的形象)和沉摯深厚的感情的抒發上。全詩敍事、寫景、抒情融合為一,詩味濃郁,詩意盎然。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5

學習目標:

1.瞭解作家作品,積累字詞。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通過古典小説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羣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祕密呢?想要深入瞭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一、引導自學(8分鐘)

明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讀課文,瞭解作者及作品。

(二)畫出生字詞語。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二、展示反饋(時間:7分鐘)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説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2.作品:《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説,也是歷史演義小説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卧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二)生字詞語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倖(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裏。形容人的名聲大。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理清情節

1.釋題:三顧茅廬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脱困境的事。

2.情節

開端(①):劉備力排眾議,決定三顧茅廬。

發展(②):劉備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

高潮(③):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謀興邦定國之策。

結局(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講點撥(時間15分鐘)

(一)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並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正面描寫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麼作用?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後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穩重、顧全大局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三)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智大勇。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脱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説説,“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明確】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歎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明確:淡泊名利,喜愛躬耕的閒適.

(二)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説“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托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結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張飛:性格暴躁、魯莽。

關羽:穩重、顧全大局。

諸葛亮: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

關心人們疾苦。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明確或點撥。

作為一篇小説,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典型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四、梳理歸整(時間2分鐘)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五、拓展延伸(時間2分鐘)

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學生談,考慮不到的教師指點

明確:

1.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2.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師小結(時間2分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徵,才能收穫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後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天。

九年級語文上冊《敬業與樂業》優質教案 篇16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結構,學習本文寫景與抒情自然結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寫作用。

2、 理解作者遊覽山水的樂趣及其與民同樂的情懷。

3、 學習掌握文章中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句法。

教材分析:

這篇著名的遊記,是歐陽修任滁州太守時所作。貫穿全文的主線是“樂”字。“醉”和“樂”是統一的,“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因此在課堂上要牢牢抓住“樂”這條主線,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是如何圍繞它層層展開記敍的脈絡。抓住了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也就能順利理清文章的結構層次,這樣的學習也幫助學生理解了“醉”與“樂”之間的關係這個難點。

本文采用了敍事與寫景、抒情相結合的寫法。要引導學生理解景物描寫中藴含的情感,領會本文情景交融的藝術魅力。對於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説是學習的難點所在,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體會本文抒發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鬱的複雜感情。

本文語言有很大的特色。駢散相間,多為散句,但也間有駢句,韻味濃郁,流暢優美,從容婉轉。本文還有一些千古傳誦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等等。因此誦讀、背誦是教學的重點之一,在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積累重點的實詞、虛詞及名句。

教學設想:

《醉翁亭記》是一篇美文,應注重語言的品味與誦讀,積累文言詞句,通過示範朗誦、自讀和齊讀等環節,掌握“也”和“而”字的語氣,瞭解本文語言駢散相融,節奏富於變化的寫法。

本課設計在教學過程中循序漸進,先讀懂課文,解決文言知識的問題,再理解鑑賞文章內容,兩者彼此關照,相輔相成,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以“醉”字為切入點,理解“樂”的情懷。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並採取知人論世的教學方法,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個人被貶的經歷,幫助學生體會“樂”的情感,體會作者文中藴含着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

教學課時:

兩課時。第一課時要求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以誦讀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結合註釋,疏通全文大意。師生共同總結本文的重點實詞、虛詞和重點句式。

第二課時以讀貫穿,把握文章結構,理解作者較為複雜的思想情感。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今天我們要學習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遊記《醉翁亭記》,請同學們説説你知道的歐陽修。

明確:歐陽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他四歲喪父,家境貧困,母親用荻稈畫地教他識字讀書。後來他考取進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參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樣。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範被罷官,歐陽修不顧個人利害,憤然上書斥責有關的權臣,他因此也遭到貶謫。《醉翁亭記>就是他被貶到滁州(今安徽滁縣)當太守時寫的。

歐陽修在歷史上以獎掖後進著稱。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還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門下,得到過他的栽培。

歐陽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詩詞、文評也有很高的成就。歐陽修還是著名的史學家。“二十四史”中有兩部是他編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書》,歐陽修稱得上是飽學之士。他一生對我國的文學、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二、一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

1、學生朗讀後,正音正字。

滁(chu) 壑(he) 琅琊(langya) 潺(chan)釀(niang) 僧(seng) 輒(zhe)

霏(fei) 暝(ming) 朝(zhao)而往 傴僂(yu)(lv) 洌(lie) 蔌(su)

射者中(zhong) 弈(yi) 觥籌(gong) 翳(yi)

2、兩人互讀,正音正字

三、合作學習,疏通大意。

根據預習,結合註釋,小組合作交流,疏通文章大意,教師投影重點詞語作為學習參考。

難點提示:

(1)第1自然段。

環滁皆山也:環滁,環繞着滁州城。皆,都是。

林壑尤美:壑,山谷。尤,尤其,特別。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草木茂盛的樣子。深秀,幽深秀麗。

山行六七裏:山行,沿山而行。

峯迴路轉:回,曲折迴環。轉,盤旋彎轉。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翼然,像鳥兒張開翅膀一樣。指亭四角飛檐翹起。臨,靠近。

名之者誰:名之者,給亭起名的人。

太守自謂也:自謂,自稱,太守用自己的別名(‘‘醉翁”)來命名。

飲少輒醉:輒,就。

故自號日醉翁也:自號,給自己起了個別號。

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

山水之樂:欣賞山水的樂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之心,領會在心裏。寓之酒,寄託在飲酒上。

(2)第2自然段。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若夫,文言裏承接上文而引出另一層意思時常用,近乎“要説那……”“像那……”的意思。林霏,樹林裏的霧氣。 ”

雲歸而巖穴暝:雲歸,雲霧聚攏在山中。巖穴,山谷。瞑,昏暗。

晦明變化者:晦,昏暗不明。

野芳發而幽香:野芳,野花。幽香,清淡的香氣。

佳木秀而繁陰:佳木,好的樹木。秀,枝葉繁茂。繁,濃密的。

風霜高潔:即風高霜潔,形容秋高氣爽,霜色潔白。

(3)第3自然段。

至於負者歌於途:至於,連詞,多用於句子開頭,承接上文,表示另提一事。負者,揹負着東西的人。

傴僂提攜:傴僂,彎腰駝背的樣子,這裏指老人。提攜,拉着手行走,這裏指被拉着手走路的小孩。

泉香而酒洌:互文,即泉洌而酒香。洌,水清。

山餚野蔌:山餚,野味。餚,葷菜。野蔌,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然,錯雜。陳,擺放。

宴酣之樂:酣,盡興地喝酒。

非絲非竹:絲、竹,指音樂。絲,絃樂器。竹,管樂器。

射者中:射,投射,宴飲時以飲酒為賞罰的一種遊戲。

弈者勝:弈,下棋。

觥籌交錯:觥,用犀牛角做的酒杯。籌,酒籌,宴會上行令或遊戲時飲酒計數用的籤子。交錯,交互錯雜。

蒼顏白髮:蒼顏,臉色蒼老。

頹然乎其間者:頹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樣子。這裏指醉醺醺的樣子。

(4)第4自然段。

已而夕陽在山:已而,過了一會兒,不久。

樹林陰翳: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鳴聲上下:上下,樹上樹下。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樂其樂,樂他所樂的事情,意思是自有他的樂趣。第一個“樂”字是動詞,第二個“樂”字是名詞。

醒能述以文者:述,記述。以,用。文,文章。

太守謂誰:謂,為,是。

四、聽讀課文,結合句意,注意體會“也”所表達的不同的語氣。

五、再讀課文,嘗試着讀出作者的情感。

學生讀,師生評,初步感受作者的“山水之樂”的情感及用貫穿全文的“樂”的主線。

六、作業

1、總結本文詞類活用的現象.(附答案)

山行六七裏       在山上,名詞作狀語。

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   像鳥兒的翅膀,名詞作狀語。

名之者誰        命名,名詞用作動詞。

自號曰醉翁也      取名,名詞用作動詞。

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前樂)以……為樂,動詞。(後樂)樂趣,名詞。

2、説説下列“而”的不同用法。

泉香而酒洌 (表並列)

太守歸而賓客從也(表承接)

雜然而前陳者(表修飾)

而不知人之樂(錶轉折)

3、翻譯重點句子:略

4、 思考:你是如何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的意義和作用的?

第二課時

一、 導入新課,提出問題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在文章中哪些地方得以印證呢?

明確:課文第一段寫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第二段寫了醉翁亭所在的山間朝暮之景和四時之景,表現出山水之美,顯示出山水之樂。

二、合作研討,説説文章如何表現山水之美,顯示山水之樂的。

討論後明確:

課文第一段是從遠山落筆,立足於滁州,先是定點觀察環視,然後把焦點對準西南諸峯,點出瞭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接着動點觀察,景隨步移,山行六七裏,先聞水聲,後見泉水,最後峯迴路轉,推出了泉上的醉翁亭,寫出了亭的環境,按照由遠而近的順序,寫完景過後層層設問,通過作亭者誰,名之者誰,引出了命名之意: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感情。

課文第二段作者眼中醉翁亭山間朝暮四時無一不美,清晨,日驅之霧,怡紅快綠頓現眼前,傍晚谷歸山各,讓人遐想神弛。春天,野花香氣無處不散,夏季綠樹成蔭,微風習習。秋天天高氣爽,霜色潔白,冬日裏的嶙嶙怪石令人感受到的是另一種詩情畫意,真是美不勝收,難怪作者抒發到"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總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樣看來,“醉”只是表象,“樂”才是實質。

三、誦讀欣賞,用朗讀表達作者的山水之樂。

學生讀,大家評。注意: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讀出陶醉山水的樂趣。

四、學習第三、四小節,感受作者情懷。

1、思考: 若僅表現山水之樂,第一、二小節的山水畫似乎已經足矣,那麼第三、四小節是寫什麼內容呢,請用精煉的語言概括。

明確:我們看第三自然段共有四句話(一個也字一句),若每一句話為一幅圖時,我們可命名為:滁人遊圖、太守宴圖、眾賓歡圖、太守醉圖。

2、 思考:這幾幅圖畫與“醉翁之意不在酒”有怎樣的聯繫呢?(提示:可以聯繫時代背景思考)

太守周圍的人情事物無一不讓他愉悦動情,駝背彎腰的龍鍾老人,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絡繹不絕的遊人,一切都那麼有生氣有色澤。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

3、思考:在第四小節中,列出了四種“樂”,分別是山林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太守之樂。 很顯然,文章着意表現的是“太守之樂”,結合全文來看,請你總結他的“樂”所包含的具體內容。

明確:太守的“樂”有目接山水之樂而樂,耳聽禽鳥之聲而樂,眼見滁州遊人之樂而樂。作為被貶至滁州的太守,作者娛情山水排遣內心的鬱悶,確也得到山水之樂,更主要的是在他所治理的滁州這一方水土,可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樂業,快樂無比,太守自然也就樂得其醉了,他沉醉於這方山水之樂,也更沉醉與民同樂之中,“與民同樂”是他的理想,這正是他在失意中仍堅守自己的理想之後所得到的心理慰藉。這種“樂”也許並不為別人全知曉,也不需要別人都知曉,而他自己卻願意自得其樂。

五、朗讀三、四小節,讀出作者自得其樂的那份愉悦。

六、總結文章結構,感悟文章構思的奇妙。

1、你認為文章中的那一句話有着提挈全篇的作用?並簡要分析。

明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這句話從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樂”字,而“醉”是表象,“樂”是實質,寫“醉”就是為了寫“樂”。 到全文結尾處,更用“醉能同其樂”一句將“醉”和“樂”統一起來,畫龍點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所以山林之樂、宴酣之樂,禽鳥之樂、遊人之樂最後都統一在太守之樂中,“樂”才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2、太守一詞全文出現了九次,在醉翁亭得名時就有“太守自謂也”但太守謂誰,暫且不表,直到全篇結句在點出,這樣有何作用?

明確:使文章曲折有致,,收到收尾照應之效。

七、自由朗讀,選擇喜歡的段落背誦。

八、作業

1、翻譯並理解重點的句子作用。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3)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2、默寫文中描寫春夏秋冬景色的原句。

3、完成課後作業二。

板書設計:

醉 翁 亭 記

歐 陽 修

山水之樂:山水、朝暮、四時

遊人之樂

宴酣之樂

禽鳥之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