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工作計劃簡述

一、本論文課題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論文工作計劃簡述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隨着對素質教育及新課程改革實施情況的總結與反思,在教育界中對教育本質的認識也漸漸迴歸到關注人的發展上來。作為學校教育最終落腳點——學生,這個無論作為單獨個體的“人”還是作為整體的“人”,也成為了不少教育工作者及教育研究者重新思考的焦點。具體到學校管理過程中,如何做好學生的管理,更好地發揮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主動性,也成為了學校管理者無法繞開的一個管理話題。而班幹部作為學生管理中的一個重中之重,就尤顯關鍵了。令人遺憾的是,從筆者任教過的學校及接觸過的中國小校所瞭解、掌握的情況看,對學生班幹部這一特殊羣體的管理現狀,多停留在我們平常所説的“老師的助手”這一定位,主要就是為了幫老師做班級管理的事務工作。因而在學校管理者心目中,更多的是着眼於對其使用和培訓上,以便達成更好地幫助學校或者班主任做事的管理目標。大多數學校並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和研究,作為班幹部角色的這一羣體自身的心理需要。尤其當任班幹部後對其學業成績是否有影響等情況。因而在學校實際管理過程中就呈現出不能很好地適應這一羣體特點,來改善學生管理策略的現象。

筆者在查找“學生班幹部”有關歷史研究資料過程,發現極少有對學生擔任班幹部後對其學業成績方面有何影響的相關資料。我在中國期刊網上所查找到的真正涉及過此問題的僅有: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謝宜鵬、王靜、宗琴珍所寫的一篇論文《大學生擔任班幹部情況及其影響作用的調查分析》,其論文是從大學生班幹部的角度來進行對其影響作用的初步研究。其研究是從對大學生的心理及學業成績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是該研究僅是對10名曾經擔任班幹部大學生3年來的追蹤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較初步的研究分析,沒有深入去展開及論述。而所搜索到的其他關於班幹部方面的研究中,對於中國小班幹部角色對其學業成績的影響情況,卻鮮有人涉及。

在中國期刊網上用全名搜查“學生班幹部角色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的影響”沒有相關資料,使用關鍵詞方式查找“學生班幹部角色”也沒有相關研究條目,再用“班幹部”搜尋,則約有4500多條相關信息。筆者對其中約850條相關條目進行查詢,發現大多數文獻資料屬於經驗性文章,而且所涉及班幹部的情況多隻是從班級組織架構建設,班主任的視角或者如何培訓、管理、使用班幹部的角度來談論或研究的。而有些學位論文則是從學生的自主管理方面提及對班幹部問題。極少有研究是從擔任班幹部角色對學生本人學習方面影響的探討和研究。從蒐集到的資料看,尤其是中國小方面,更加側重的是班幹部使用和培養,極少關注到學生班幹部本人內心的心理需要及其可能碰到的學業問題。

在思考論文選題過程中,對學生擔任班幹部後是否會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造成影響,開始引起了筆者研究興趣。在隨後進行的搜尋和查找資料過程中也發現,這一問題其實是在日常教育教學管理過程經常會碰見的教育問題。本研究是從中國小這個層次來調查學生擔任學生班幹部角色後,是否會對學生本人的學業成績造成影響的角度進行。筆者在對此思考中覺得:中國小生的自理能力相對其他層次學生更弱一些,而其所擔任班幹部工作也更加瑣碎,相對來講具有比較典型的意義,這也是為何要選擇中國小這一層面的原因。因此,本研究是個真實教育問題的研究。

(二)選題的由來

在思考選題方向時,我原來的構想不是本選題的。先期考慮的是學生評語分析,原因是覺得現在評語雖有改善,但是現實中由於網絡的發展,很多班主任是採用網上下載評語後參考寫成的。我就想了解這樣寫成的評語的真實狀況,考慮進行調查研究。但是本學期教學過程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我的想法:開學初某一位班幹部悄悄地找到我,然後低聲向我提出不想當科代表的想法和要求。當時我覺得驚訝,因為這是我教學生涯所沒有經歷過的。在我心目中學生能夠當班幹部是一種榮譽和優勢,尤其在當今社會風氣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家長都以自己的孩子能當上班幹部為榮的。於是我就與該名學生詳細交談,從中得知原來她當了科代表2周後,發現每天很多雜務要做,比其他同學少了做作業和學習的時間,因而擔心自己的學習成績會受影響,而且她的父母也有這樣的想法。

瞭解情況後,在安撫學生過程中,我突然發現這是個很真實的教育問題:究竟當了班幹部後,學生本人的學業成績有沒有受到影響呢?這引起了我好奇心和研究的興趣。在思考這個問題時,我對學校班幹部的情況作了一個簡單的調查,發現有不少的班主任也曾經遇到過我這樣的情況。她們做法一般不是另外重選,就是通過口頭安撫、鼓勵學生繼續當班幹部。可是沒有人會特意去關注班幹部角色是否會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造成影響。

在調查中,我感到以往對學生的簡單教育並不能夠持久地消除學生班幹部對個人學業成績影響的焦慮。如果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地研究,不但能夠找到實證數據,而且通過對調查結果分析與討論,還可以為班級管理者提供另一個角度來做好班幹部的管理工作,同時引起其他教育工作者對此類教育現象的關注。因此,我選擇了“班幹部角色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的影響”作為本人的學位論文。

(三)國內外概況和文獻綜述:

1.國外研究概況

我們日常所説的班幹部,其實際上是在學校管理過程中,班級管理者為更好地建立班級組織,形成班集體的建設目標,通過指定或學生選舉等方式產生了班委會,以協助學校或者老師進行班級管理,參與並行使班主任工作中的一部分班級日常事務管理職能。而班幹部就是所組建的班委會中承擔這些職能的具體成員。從查找中,筆者發現在國外並沒有“班幹部”這個專門的稱呼。但在國外,關於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問題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理論和實踐。具體體現為學校管理中學生自治的思想。林礪儒在《 關於自治》 一文中談到了學生自治的正式起源:1531 年,宗教革命領袖路得的好朋友Trazendorf 在德國Golblerg 中學校創行學生自治制,令學生們選出委員,擔任維持校規,砒礪品行及補助課業等事;又選出裁判員十數人處理同學間爭執事件.這是學生自治之始.18 世紀末葉,大教育家Salzmaun的泛愛學校,其訓練方法也採用自治主義。不過因為時期過早,未得一般人贊同採用.至1897年,美國人W . Gill用學生自治制改良紐約一個校風極劣的學校,博得一般人驚歎,此制便流行起來了。

賀德芬在《大學中學生自治的涵義和實踐——兼論台灣的實況》 中也提到學生自治在近代德國的發展:19 世紀初,德國“學生聯盟”(Burschenchaft ) 的形成進一步推動了德國學生自治的歷史發展。然而,就立法論而言,二次大戰結束之後,前西德若干邦才於憲法中規定學生得參與大學自治,使“學生自治團體”( Studentenschaft )得以與大學中之其他團體或機構一般,在一定之經濟、社會與文化任務上,獲有獨立性的法律地位。

關於學生的自治,張雪蓉在其博士論文《以美國模式為趨向:中國大學變革研究(1915-1927 ) 》中有如下介紹:現代大學的學生自治制度淵源於英國,發達於美國。作為一個民主共和國家,美國社會制度和政治組織無不發揮自治的精神,教育也是如此.美國學校中,學生自治制是其教育上最重要的特色之一,為了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和訓練共和國民的生活,訓練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觀念,美國學校往往模擬社會的方式,將學校視作一個小型的共和國,從學生中選出種種職員,按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制度設立管理機構,或把一個學校視作一個市,配置各種職務,有所謂學生州、學生市等市政機關和商店、農莊、新聞機構、工廠等社會部門,讓學生自己來治理,參與各種公民生活,在這個過程中熟悉社會,訓練學生做公民的職責和培養勤勉節儉、自治獨立的良好習慣。可見,美國的學生自治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形式上仿照政治制度來設置、操作,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體驗和訓練共和國民的生活,形成民主自治的能力和觀念。這種形式也體現在美國的中國小學生管理過程中。如薛湧在《美國孩子們的“班幹部”怎樣產生》一文中,以其小孩在美國上學為例,提到從學前班到國小,從來沒有聽説過班幹部這個詞。而其對女兒在美國國小上學過程中發現了在美國並沒有學生幹部説法。而學生要成為班裏的“小領袖”就必須通過自己組建各種俱樂部的形式,吸引同學的參與,獲得同學認可而獲得權力,其實這種做法也是學生自治的一種體現。

而關於學生自治的享項方面,學生自治的事項與學生自治的實現有關。已有文獻對此雖無系統性的論述,但也有原則性的規定或簡略的概括。如陶行知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 一文中指出:學生自治應以學生應該負責的事體為限;事體之愈要觀察周到的,愈宜學生共同負責,愈宜學生共同自治;事體參與的人愈宜普及的,愈宜學生共同負責,愈宜學生共同自治等。

概括來講,國外是從學生自治的角度來實行學生的自我管理,而且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理論和操作方法。

2.國內研究概況

從筆者查找資料中發現,我國早期學校教育其實也是沒有班幹部這個稱呼的。學校的班級管理最初也是學習和借鑑國外關於學生自治管理的思想來進行的。就我國而言,幾千年的中華文明留給我們無盡的精神財富。然而,幾千年的封建“臣民”社會也造成了我們“被動”的民族病。直至近代,隨着“洋務運動”、“歐美留學”、“五四運動”等歷史事件的出現,社會風氣才逐漸開化.西方民主、科學思想逐漸傳人我國,在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學生自治也於此時在我國正式登上了歷史舞台.陶行知先生可謂我國系統研究學生自治問題並付諸實踐的先行者之一。早在1919 年10 月他就在《新教育》上發表《學生自治問題之研究》一文,較系統地談到了學生自治的定義、需要、規定學生自治範圍的標準、學生自治與學校的關係、施行學生自治應該注意的要點等問題。隨後,他積極地將這一理論付諸應用。正如伍德勤在《陶行知關於學生自治的思想與實踐》 一文中所言:“他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從事鄉村教育時,在鄉村學校裏就始終貫徹‘自立,自治,自衞’的方針,在三十年代創辦工學團時,則以‘工以養生,學以明生,團以保生’為宗旨,這更體現了他的學生自治的思想.尤其是1940 年他親自制訂的《育才學校公約草案》,進一步發展了他的學生自治的理論.《公約草案》共十四章七十一條,並由此來組織育才學校的生活,將他的學生自治的思想全面地付諸實踐。”與此同時,還有蔡元培、蔣夢鱗、陳鶴琴、鄭曉滄、廖世承、林礪儒等學者、教授也相繼發表了一系列關於學生自治經驗、問題的文章或演説。

《教育大辭典》中關於學生自治有這樣的概括説明:我國自1919 年五四運動以來,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成立的學生自治會對進步的學生運動起過積極作用。特別是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一套學生自治理論並付諸實踐,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學校基層黨組織領導和學校行政組織指導下,學校的學生會以及學生的共青團、少先隊、班委會等組織,都貫徹了自治精神,其內部事務的處理和各項活動的開展,均根據民主集中制原則由他們自己研究決定.目的是培養學生民主意識和主人翁精神,使之具有民主管理、自我教育和獨立工作能力.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意義的學生自治在我國的正式開端是五四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學生自治會改稱學生會,至於為什麼要這樣改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新中國建國初期,由於50年代的政治氛圍及環境,中國只能偏向當時同屬社會主義國家的蘇聯。在全面學習蘇聯老大哥當時的建設經驗同時,也把其教育制度及經驗照搬過來。依此,筆者在這大膽猜想,現行班幹部名稱的產生和形成,是新中國成立後才出現的,班幹部也就在那時而產生並形成制度的。

陳桂生主編的《到中國小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動研究”的嘗試”(修訂版)》談到在班級中設置班幹部制度目的,是旨在使孩子們從國小會過民主生活,培養民主意識與民主作風,學會自我管理。其中對班幹部問題的研究是針對班級管理及班幹部學生存在的“幹部作風”思想問題的角度,開展了“班級小主人行動”課題研究方案。其研究是針對班級民主制度和班幹部作風的改進開展討論的。也有一些研究是從當前的班幹部輪換制度方面來思考班幹部問題,其做法是學生輪流當班幹部。目的是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自覺參與班級管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而有些研究也有觸及到班幹部內心需要的問題,如王愛兵的《班幹部工作倦怠現象心理分析及對策》,是從班幹部工作倦怠的表現入手,來分析其心理因素。其研究着重於從理論方面來分析,並沒有進行相關實證方面的研究。也有研究者是從班幹部角色教育方面來進行一些反思的,但多是一些經驗性的反思。

跟本研究的論題班幹部角色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的影響方面比較接近的研究有,安徽醫科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的謝宜鵬、王靜、宗琴珍所寫的一篇論文《大學生擔任班幹部情況及其影響作用的調查分析》,其論文中是從大學生班幹部的角度來對其影響作用進行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是從對大學生的心理及學業成績方面進行了初步的探討。但是該研究僅是對10名曾經擔任班幹部大學生3年來的追蹤研究,而且只是做了比較初步的研究分析,沒有深入去展開及論述。此外,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羅雯瑤在其《國中生的班幹部角色認知調查研究》一文中,是從班幹部對自身在班級的地位、擔任班幹部的優缺點、對班幹部特徵的認知及班幹部與非班幹部的比較這四方面來進行調查分析,主要是為幫助教師更好地進行學生幹部觀的教育和改進選拔培養班幹部措施方面來提供一些參考的。

總的看來,當前對於班幹部現狀的研究以及由此開展對學生管理方面的研究,雖然研究的人很多,文章也不少,但多數是一些個人的經驗總結與主觀分析。從筆者查閲到的相關研究文獻看,多數分析的層面不夠具體,也缺少系統性、全面性;而且當前許多研究,對班幹部角色分析角度大多是從對其作用、管理和使用、培訓上進行,忽略了作為整體的“人”這個角度來分析班幹部的心理需求及其學業方面的需要。對其角色對學生本人學業成績影響方面的研究更少,尤其是一些實證方面的研究。因此有待研究者對此開展研究與討論,引起學校管理者及研究者的關注。

3.研究的假設

根據所研究的問題,筆者對此作出假設,即學生擔任班幹部後,生班幹部角色會對學生本人的學業成績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成績提高很大。

4.研究方法

本論文采用調查研究,主要是對蒐集到的學生班幹部學業成績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其角色會對學生本人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包括適當的觀察、訪談,並輔之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