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圈建設發展計劃

重慶直轄以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xx“314”總體部署,把重慶加快建設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重大戰略部署。大足作為一小時經濟圈的組成部分,迎來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契機。

經濟圈建設發展計劃

一、發展基礎和形勢

(一)發展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全縣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解放思想,真抓實幹,經濟社會發展邁上了新台階。

1、經濟發展。XX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地方財政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為73.3億元、9638元、3.2億元、29.5億元和22.9億元;工業總產值達92.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23.9億元;旅遊資源豐富,快速發展的基礎初步奠定。XX年接待海內外遊客134萬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6億元;商貿重點市場日趨活躍,城鄉商貿流通上檔升級。全縣經濟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上。

2.社會事業。“兩基”成果得到鞏固,高中教育瓶頸開始突破;文化事業不、發展,公共衞生體系不斷完善;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初步建立,社會保障能力逐步提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民主法制建設取得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XX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9183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完成3529元。

3、基礎設施。公路建設“125”工程全面完成,主要出境公路全部通暢;北環二路、縣城污水處理工程和城市垃圾衞生填埋工程建成投用,南環二路等重點項目順利推進,城鎮供水、供氣、供電、通訊等配套設施逐步完善,城區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發展承載能力和配套服務功能基本滿足需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展順利,農民生產生活環境不斷改善。

(二)面臨的形勢

面對新形勢,機遇凸顯,挑戰並存,必須要有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憂患意識,全力參與,發揮優勢,突出重點,開創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1、發展機遇。一是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國際和國內東部地區資本、產業向西部加速轉移的趨勢也越來越強;二是國內政治穩定,國家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完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加快,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不斷升級;三是成渝合作聯手打造的成渝經濟區將成為未來全國的第四增長極,大足將成為成渝經濟區的戰略支點和融合川渝經濟發展的重要平台;四是重慶市成為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將重點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進步等重方面加大政策、資金支持,為大足加速構建和諧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機遇;五是縣域特色資源優勢明顯,旅遊、五金鑄造等重點產業和成渝輔助通道(渝大高速公路)等重點項目列入市相關規劃。隨着玉灘水庫開工建設及成渝輔助通道、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等重點項目前期工作順利推進並相繼開工建設,水資源、區位等制約瓶頸將相繼取得突破。

2、制約因素。一是交通區位優勢不明顯,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主城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二是基礎資源特別是水資源嚴重短缺,制約了縣域經濟快速發展;三是產業實力不強,主導產業發展不突出,特色經濟效應未能充分發揮;四是城鎮規模偏小,城鎮體系和基礎設施不夠完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強;五是城鄉發展不均衡,就業和再就業壓力大,社會保障能力較弱,收入分配矛盾突出,社會利益關係處理難度加大;六是人才資源不足,科技與智力支撐不強。

二、發展思路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按照“把握一條主線、實現兩大突破、打造四大品牌、推進三項建設”的發展思路,以統籌城鄉發展為統攬,以招商引資和項目推進為抓手,以創新機制、體制為動力,以“加快”和“率先”發展寶郵路特色經濟帶為戰略平台,突破制約瓶頸,加速實施農業產業化、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旅遊帶動戰略,梯次推進、錯位發展,帶動全縣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二)基本原則

1、政府引導與市場調節相結合。既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要素的基礎性作用,以市場為導向,促進人口轉移、產業聚集和城鎮發展;又要充分發揮政府優化發展環境、制定規劃政策的引導作用,強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產品和發展公益事業的責任。

2、發揮效率與促進公平相結合。既要加快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集聚產業和要素,壯大特色經濟規模;也要充分發揮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作用,統籌城鄉協調發展,促進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水準。

3、重點突破與全面發展相結合。既要全力打造寶郵路特色經濟帶,做大做強組團城市規模,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也要協調推進縣域 其他城鎮建設和產業發展。既要着力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也要着力於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4、上級支持與自力更生相結合。既要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和資金支持,把大足作為成渝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支點,為加速發展創造更加廣闊的空間;也要立足自身努力,解放思想,勇於開拓,開創一條符合自我發展的道路。

(三)戰略定位與發展目標

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城鄉統籌取得重大進展,力爭一年一變樣、三年上台階、五年大發展,把大足建成“國際旅遊勝地、五金汽摩重鎮、現代農業基地、生態宜居城市”,全面提升直轄市“窗口”和“門户”形象,2015年實現城鄉統籌的小康社會目標。在XX年基礎上,分階段主要預期目標:

—— XX,經濟社會發展“瓶頸”制約有效緩解,產業支撐體系初步確立,城鎮結構和功能更加完善,生態縣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統籌城鄉發展能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28.0億元,年均增長15.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6750元,年均增長14.8%;地方財政收入達到7.9億元,年均增長25.0%;城鎮化率達到42.1%。

—— 2015年,全面建成城鄉統籌發展的小康社會,生態縣基本建成,經濟社會實現科學發展,直轄市“窗口”和“門户”形象全面提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1.0億元,年均增長14.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2700元,年均增長14.0%;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9.72億元,年均增長18.0%;城鎮化率達到56.1%。

—— 2020年,國際旅遊名城、五金汽摩之都、現代農業基地基本建成。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83.0億元,年均增長14.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2560.0元,年均增長13.9%;地方財政收入達到45.1億元,年均增長18.0%;城鎮化率達到70.0%。

三、加速推進城鎮化進程

(一)優化城鎮佈局

以縣城龍水為組團中等城市,以萬古、郵亭和三驅為中心城鎮,積極發展珠溪、中敖等一般建制鎮,構建級次分明、結構合理、有機統一、開放發展的城鎮空間結構體系,引導和加快實現人口城鎮化,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

(二)強化城鎮支撐

1、做強組團城市。依照“規模做大、實力做強、環境做美、結構做優”和“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高速度發展”思路,以大郵路、大龍工業大道等道路為連接,形成縣城(龍崗、棠香)和龍水的組團城市。到XX年,組團城市城區人口達到22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到2015年,組團城市城區人口達到35.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32.0平方公里;到2020年,組團城市城區人口達到45.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45平方公里。

——龍崗組團。按照“快速東移、重點南拓、適度西展”的發展思路,以舊城區為依託、瀨溪河為紐帶、南北山為翠屏,舊城片區與新城片區相對集中又有機聯繫的城市空間形態,塑造獨具特色的具有石刻文化和佛教文化內涵的建設風貌,建成功能優化、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的縣域政治、金融、商貿、文化中心,最佳宜居國家級山水園林城市。到2020年,城區人口達到25.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25平方公里。

——龍水組團。按照“重點北移、相機西拓、適度東進”的發展思路,以舊城區為依託,沿大郵路和組團城市連接大道雙向發展,形成以瀨溪河為紐帶的城市空間形態,塑造獨具一格的川東民居風格,建成中國西部最大的五金汽摩零部件生產、銷售集散基地,大足工業經濟中心。到2020年,城區人口達到20.0萬人,建成區面積達到20平方公里。

——特色小城鎮。因地制宜,突出風貌建設,積極推進城鎮化建設,把寶頂、智鳳、玉龍、寶興建成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到2020年,城區人口分別達到0.5 ~1.0萬人,建成區面積分別達到0.5 ~1.0平方公里。

2、加速中心城鎮建設

強化萬古、郵亭和三驅鎮在區域內的區位優勢,發揮次級支撐和帶動作用,着力於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壯大城鎮規模,完善城鎮功能,增強人口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力。到2020年,把萬古建成東部經濟、商貿流通中心、渝大高速公路的重要承接點,城區人口達3.0萬人;把郵亭建成工業發達、商貿活躍、功能完善的南部經濟重鎮,成渝高速公路的重要承接點,城區人口達3.0萬人;把三驅建成農副產品加工、手工製造業和生態經濟為主的西部經濟中心,大榮公路的重要承接點,城區人口達2.0萬人。

3、推進一般建制鎮建設

堅持合理規劃、突出重點、強化功能、增強特色、繁榮經濟、集聚人口的原則,促進一般建制鎮的有序發展。在現有城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強化優勢,突出特色,重點以礦產資源及農副產品加工、發展現代農業為切入點,推進城鎮化建設。

(三)提高城鎮管理水平

堅持規劃先行的原則,高標準、高質量地推進縣域建制城鎮規劃編制及相應的修編工作,提高城鎮重點地域和標誌性建築物的規劃設計水平。強化對城鎮廣告、各服務行業經營主體經營行為的規範管理;推進龍水組團等城鎮的衞生城鎮創建工作,加強城鎮生態、人文培育,打造城市優美環境,不斷改善城鎮居民生活環境。加強城鎮居民公共道德教育,引導城鎮居民形成健康良好的社會公共行為;完善城鎮管理體制,增強城鎮服務功能,提升城鎮整體形象。

(四)促進農村人口轉移

大力推進城鎮化、工業化進程,進一步完善户籍、就業、入學、安居、社會保障等政策,為人口轉移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和定居條件,促進農村人口向城鎮集聚定居和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加快東西部地區人口向中南部轉移步伐。到2020年,全縣城區人口達到54萬人,其中:寶郵路城區人口達到50.8萬人;城鎮化率達到70%,其中:寶郵路城鎮化率達到82%。加強對農民工轉移就業指導,促進農民工向產業技術工人轉變;在進行勞動技能培訓的同時,加強城市文明觀念培訓,促進農民順利融入現代城市生活。

四、做大做強主導產業

優化產業佈局,加快工業化、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實施旅遊帶動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一)優化產業佈局,推進區域錯位發展

以重大交通幹線和經濟發展為基礎,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資源,全力推進寶郵路特色經濟帶建設,打造重慶市最具特色的城鄉統籌發展的經濟帶,進而引領和帶動東部、西部地區加快發展,最終實現城鄉統籌、區域協調發展。

1、發揮優勢,突出重點

寶郵路特色經濟帶,包括縣城(含龍崗、棠香)、龍水、郵亭、寶頂、智鳳、玉龍、石馬、寶興、珠溪等城鎮。依託寶郵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佈局,重點發展以五金汽摩為重點的工業、現代服務業和生態觀光農業,形成產業密集、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高的特色經濟帶,在經濟增長質量和速度、城市核心競爭力、統籌城鄉發展水平以及社會和諧程度等方面,處於全縣領先水平,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平台,XX年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目標。

——到XX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96.9億元,年均增長19.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8492元,年均增長14.7%;城鎮化率達到55.0%。

——到XX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57.8億元,年均增長17.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7348元,年均增長13.4%;城鎮化率達到62.2%。

——到2020年,主要經濟社會發展人均指標超過一小時經濟圈平均水平。地區生產總值達到446.0億元,年均增長16.0%;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2052元,年均增長14.9%;城鎮化率提高到82.0%。

2、梯次推進,錯位發展

充分發揮寶郵路特色經濟帶對東部、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力,實現產業和功能向東、西兩翼的輻射轉移和拓展,促進全縣經濟社會共同發展。

東部地區,包括萬古、雍溪、國樑、金山、回龍、拾萬和古龍等鎮鄉,依託大(足)銅(樑)路、 大(足)國(樑)路和成渝輔助通道,以萬古鎮為中心,近期重點發展是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資源加工型為主的工業、商貿流通業、標準農業;中長期隨交通區位瓶頸的突破,以承接主城輻射轉移產業為主。增強區域內的空間聯繫,快速提升城鎮化水平,逐步形成全縣經濟新的增長極,帶動城鄉經濟全面發展。

西部地區,包括中敖、三驅、鐵山、季家、龍石、高升和高坪等鎮鄉,依託大(足)安(嶽)路、大(足)榮(昌)路,以中敖、三驅、鐵山為重點,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及手工製造業、以邊境貿易為重點的商貿服務業、生態農業,逐步形成以生態農業、邊境貿易和手工製造業為主的生態經濟區,推動全縣城鄉經濟協調發展。

(二)實施新型工業化戰略,建設五金汽摩之都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優化工業佈局,加強企業管理,推進技術進步,強化保障措施,實現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XX年,實現總產值200億元,增加值55億元,其中: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 65億元,增加值16.9億元;2015年,實現總產值490億元,增加值135億元,其中: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220億元,增加值63億元;2020年,實現總產值1140億元,增加值300億,其中:規模企業實現總產值620億元,增加值160億元。

1、做特作優工業園區經濟。認真實施工業園區發展規劃,優化佈局園區產業,形成各具特色的專業分區;引導產業向園區集中發展,限制一般鑄造加工工業,提升園區產業層次和競爭能力;努力拓展投融資渠道,加快道路、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和標準化廠房建設步伐,全面提高園區的吸納和承載能力。XX年,力爭進入重慶市工業園區十強行列,建成面積達5.0平方公里,產值150億元以上。

——建成五金汽摩產銷基地。以重慶汽摩產業為依託,充分發揮大足五金和雙橋重型汽車工業優勢,以大足工業園區(a區、b區)和雙橋(車城)工業園區為基礎,整合區域產業優勢,與雙橋聯手打造重慶五金汽摩產銷基地,構建龍水、雙橋、郵亭“三點一線”、以機械及五金汽摩產業為主的工業經濟帶。加強相關產業鏈接,形成以名牌產品為核心、關聯產品為支撐的產業羣體,促使五金機電及汽摩零配件工業集羣發展,培育中國西部五金汽摩產業發展新的增長極。

——做響“西部五金之都”品牌。建設完善五金創新服務中心、淬火、電鍍、鑄造和模具中心;通過多種方式,培育一批有較高素養、懂管理、敬業的企業家;實施龍頭帶動戰略,引進或支持組建3-5個資金、技術雄厚的大型五金汽摩生產銷售企業;實施名牌戰略和質量經營戰略,重視馳名商標的培育和發展,加強質量和計量保證體系認證工作。到2020年,力爭創國家級名牌3-5個,重慶市名牌4-6個。

2、做精做靚資源加工工業。隨着成渝輔助通道的建成,適時拓展棠香-智風工業園區和萬古-雍溪工業園區,承接主城的工業企業轉移。棠香-智風工業園區作為縣城組團工業發展區,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節水、低耗、無污染工業為主;萬古-雍溪工業園區以礦產資源深加工型產業、化工和機械製造業等為主。

——進一步延長鍶鹽產業鏈。加大碳酸鍶產品的深度開發,積極引進企業、技術、人才,在生產高純鍶鹽產品的同時,實現鍶鹽產業鏈的進一步延長和鍶礦綜合利用,保持和提升大足鍶鹽工業的國際競爭力。

——做大農副產品加工業。充分發揮農副產品資源優勢,圍繞糧食、生豬、水果、茶葉、筍竹、冬菜、蓮藕等優勢農副產品,發展壯大農副產品加工和石雕、竹木、根雕等旅遊紀念品開發生產,基本建成重慶西部地區重要的農副產品和旅遊商品加工基地。做大現有企業,引進規模企業,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等品牌的認證申報工作,規劃建立農產品加工工業園(區),創市級以上品牌5個以上。

——積極發展建築建材業。圍繞石灰石、石英砂、頁巖等優勢礦產資源,積極策劃、實施一批建材業結構調整項目;適應經濟發展和城鎮化建設需要,積極發展牆體材料、玻璃、陶瓷、鋼模板和化學建材等為主體的現代建築材料產業。

3、大力發展新興產業。採取與大專院校、科研機構聯姻和與大企業合作等方式,積極發展線纜、納米材料、電子信息、醫藥化工、生物工程和生態環保等新興產業,不斷擴大工業發展領域。

(三)實施旅遊帶動戰略,建設國際旅遊名城

充分發揮人文、生態兼有的旅遊資源優勢,“背靠大集團、規劃大手筆、開發大市場、投入大氣魄”,以寶頂山、南北山為主體,打造石刻藝術人文旅遊區;以玉龍山、龍水湖為主體,打造生態休閒旅遊渡假區;通過寶郵路、組團城市連接大道(縣城-龍水-玉龍)串聯,構建大足黃金旅遊經濟帶,使旅遊產業結構從低水平向高水平轉化、使過境遊向目的地遊轉化、使目的地遊向國際旅遊名城轉化,形成中國西部旅遊業發展重要的增長極。2020年遊客達到600萬人次,旅遊總收入達到35.0億元。 ,

1、建設西部佛教聖地。充分發揮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在重慶旅遊中的地位和作用,堅持文物保護與開發相結合,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逐步擴大寶頂山石刻景區面積,建設寶頂仿古鎮,加大宗教文化旅遊等產品開發力度,把寶頂山和北山大景區打造成中國西部佛教旅遊聖地。

2、打造創意產業基地。加大影視文化旅遊、森林旅遊、湖泊旅遊、温泉旅遊等產品開發力度,把玉龍山-龍水湖打造成為中國西部知名的會議休閒度假中心和集“石刻王國、温泉故里、影視創意、萬國風情”於一體的國家級創意產業基地。

3、推進旅遊聯合促銷。加強與周邊旅遊資源富集的省、市聯合,儘快形成一批跨地區、跨省市的旅遊線路,聯手構建跨區域旅遊線路;加強與旅行社的聯合,強化“精美石刻”品牌宣傳與促銷,在鞏固發展國內市場的同時,加大國際市場促銷力度,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促銷格局。

4、建設完善旅遊設施。推進寶頂至銅梁雙山鄉二級公路、龍水湖環湖二級公路、玉龍山旅遊二級公路等旅遊公路建設。在加快推進縣城高檔次賓館建設的基礎上,合理佈局寶頂古鎮和龍水湖三星及以上賓館3家,及時配套建設水、電、氣和信息等基礎設施。

5、提高旅遊服務水平。堅持旅遊服務標準化,不斷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水平。規範旅遊景區導遊解説詞,加強景區導遊的文化素質和職業道德培養,不斷提高導遊服務水平。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六大環節,完善接待程序和服務制度,加強對飯店、賓館、旅行社,商店、歌舞廳等服務場所的規範管理。採取“請進來、送出去”的辦法,有計劃地選派旅遊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到各地學習培訓,積極開展旅遊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工作,全面提高管理人員和從業人員的管理、服務水平。

(三)實施產業化戰略,建設現代農業基地

堅持“優勢農業集中連片,生產要素向優勢區域集中,重要農產品分區佈局”的發展思路,走土地經營規模化、農業主體組織化、農業經營產業化、農業生產標準化、農業模式生態化、農業耕作機械化發展道路,大力推廣運用現代農業技術成果,不斷提高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綜合生產能力。到2015年,農用地集中度達到40% 以上。加快發展節約型循環農業,提升產業層次。扶持發展各種農村合作組織,不斷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

1、打造現代農業基地。依託良好的生態和旅遊資源,全面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以寶郵路為軸心,建設觀光農業示範區。重點發展城鎮園林、花卉基地、山坡綠化、環境美化的景觀農業和休閒娛樂、旅遊觀光、農耕體驗的休閒農業。建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生態旅遊農業園區和農家樂,把寶郵路沿線建成全縣的綠色通道、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和生態觀光農業示範帶,成為重慶市農業對外開放和展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窗口。重點發展伏淡季水果、優質稻、無公害蔬菜、觀賞花卉、畜禽規模養殖、特種水產等產業,以荷蓮、枇杷、筍竹、冬菜調味品和生態綠茶等品種為主。

——以大銅路、大國路為雙軸心,建設標準農業示範區。重點發展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的精品農業、設施農業、循環農業,以黃金梨、茶葉、優質糧油、精細蔬菜等為主。

——以大榮路、大安路為雙軸心,建設生態農業示範區。重點發展滿足市民對農產品多樣化、個性化的精品農業、生態農業、特色農業,建立蠶桑、花椒、水果、優質稻、中藥材、草食牲畜等農副產品原料生產基地。

2、推進集約化經營。正確處理結構調整與糧食生產的關係,採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保護種糧農民的積極性,穩定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大力探索土地流轉的新機制,提高土地經營集中度和產出效益。堅持走龍頭帶基地、公司+龍頭帶農户發展之路,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股份合作、引資嫁接、兼併收購等方式做大做強,重點扶持科技型、加工型、勞動密集型企業。加大資金扶持力度,繼續實行農業項目資金打捆投入,強化招商引資,儘可能運用市場機制解決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資金需求。

3、推行標準化和新科技運用。大力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逐步與國際通行標準接軌,加快各類農產品生產、加工、檢驗標準的推廣應用;加強農業生產資料質量監管,推廣使用經過無害化處理的有機肥和有機複合肥;加強產地環境評價和環境質量監測,建立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實施農業品牌戰略,強化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等品牌的認證申報工作。大力推廣良種良法、規範化栽培、畜禽養殖、疫病防治等新技術,加強與農業院校和科研單位的交流合作,引進轉化科研成果,扶持發展一批科技型龍頭企業和農業科技示範户。

(四)實施集羣發展戰略,建設現代服務行業

以開拓市場特別是農村市場、擴大消費為主線,推進傳統商業經營方式向現代流通方式轉變,傳統流通格局向大市場、大貿易、大流通轉變,堅持建設有形市場與發展無形市場相結合、培育大型商貿流通企業與搞活中小商貿流通企業相結合,提升流通現代化水平和增強區域聚合輻射能力。

1.培育重點商貿市場。依託寶(頂)郵(亭)路,構築重點商貿流通市場:

——以現有大足商城、大足商貿中心、新世紀超市、重客隆超市、唯一連鎖超市等基礎,加強城區商貿生態調整,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建成規模宏大、功能完備的縣城綜合貿易圈。

——以寶郵路為軸,以南環二路、南環三路和渝大高速公路建設為契機,整合現有石雕藝術等資源,推進城南旅遊商貿城、旅遊文化城(石刻藝術總館)等重點項目,配套建設1-2個農產品批發零售市場及凍庫、電子商務等相關設施,銷售以五金系列產品、石雕系列產品為主及寶頂冬尖、工藝紙傘、工藝摺扇、竹雕、根雕、竹蓆等各類旅遊產品,逐步形成規模經營,把城南建成門類齊全、品種繁多、重點突出、特色顯著的旅遊商品集散基地和購物中心。

——全力整合龍水五金市場資源,以五金機電、汽摩配件產業發展為基礎,提升擴大龍水各類五金規模和檔次,建設完善大型商貿會展、電子商務平台等基礎設施,形成輻射西南、影響全國的龍水五金市場羣;以發展倉儲、運輸、裝卸等物流配送為重點,大力發展倉儲運輸業,完成2-4家五金機電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成為中國西部最大的五金汽摩產品及原材料集散基地。

——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物流技術,在郵亭建設現代物流所需的配套性、系統性、標準化、專業化的硬件設施,以運輸、倉儲、裝卸、包裝、分撥、配送發等為基礎,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形成聯繫川東渝西、輻射周邊的現代物流基地。

2、完善商業流通網絡。加快組團城市、城鎮和鄉村(社區)三個層次商業網絡建設,鼓勵商貿企業向農村延伸。在郵亭、萬古、三驅、鐵山、中敖、龍水等鎮分別建水果、竹編、黑山羊、綠色蔬菜批發交易市場。改建“農貿超市”,推進農貿市場上檔升級。大力實施鄉鎮建超市、村社建商店的“雙建”工程。

3、發展現代服務業。積極引進各類金融機構,支持建立覆蓋城鄉的多功能金融服務網絡,培育完善資本和保險市場。以網絡服務、電信服務、廣電服務等為重點,大力發展信息服務業。積極發展獨立公正、規範運作的諮詢、會計、評估、審計、房介、職介、法律服務等各類專業化市場中介服務機構。以資源、要素整合為手段,以培育支柱產業為目標,構建以廣播電視業、演藝業、文化娛樂業為支撐的文化產業體系,壯大文化產業。

以城鄉社區居民為主要服務對象,面向社會,服務社區,鼓勵社區服務業發展,重點開拓家庭服務、維修服務、上門服務、接送服務、幼兒服務、養老服務、保健服務、文娛服務,為社區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務、為特殊羣體提供社會福利服務、為屬地單位提供社會化服務;瞄準農村生產和生活相關環節,努力發展農村服務業。

五、強化基礎設施保障

加強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設施水平,完善設施功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基礎支撐和保障。

(一)建設綜合交通網絡

以對外大交通建設為重點,完善區域骨架公路,加快農村公路建設,提高交通服務通達能力 ,形成以公路、鐵路為主的綜合網絡體系,迅速提升區位優勢。到2020年,全縣公路總里程達3300公里,公路硬化率達100%,通村通暢率達到100%;其中:寶郵路經濟帶公路里程達1400公里,東部和西部區域內公路里程均達到950公里。

1、對外大交通。加快成渝輔助通道重慶段前期準備工作,力爭XX年底前開工建設,提升主城對大足的輻射帶動能力;積極推進建設武勝-潼南-大足-榮昌(連接成渝、渝遂、渝南和主城至大足四條高速公路)和永川-大足-銅梁-合川高速公路。

力爭建設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起於重慶北站,經壁山、大足進入四川內江、簡陽連接至成都)大足段和潼南-大足-榮昌城市鐵路,全方位推進前期工作,力爭早日開工建設。

2、區域骨架公路。改擴建潼瀘路大足段、合龍路大足段為一級公路;新建通往永川的郵紅和渝隆、通往銅梁的大新(復)和平玉、中敖至安嶽、季家至安嶽、中敖至潼南新勝二級公路等12條骨架公路260公里,加快與周邊地區的合作。

3、縣域農村公路。到2020年,組團城市至周邊城鎮、城鎮至城鎮之間,全部實現二級及以上公路,其中縣城-寶頂(政府所在地)、縣城-智鳳、龍水-玉龍和縣城-寶興段公路改擴建為一級公路;城鎮與中心村之間全部實現三級及以上公路;中心村與中心村實現四級及以上公路連接。

4、交通場站建設。改擴建郵亭貨運場站;配套建設成渝城際鐵路客運專線龍水換乘汽車站,建成3個一級汽車站、6個二級汽車站、6個三級汽車站、14個四級汽車站和242個農村客運簡易站;建設36個處內陸碼頭。

(二)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

全面規劃、統籌兼顧,開源節流並重,以解決資源性缺水為重點,充分利用水資源,合理佈局水利設施,完善供水設施管網,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水源工程。加速推進玉灘水庫改擴建工程建設步伐,切實做好瓊江調水銅(樑)大(足)引水工程前期準備工作,力爭“xx”期內開工建設;擴建勝天湖、響水灘等水庫為中型水庫,擴建玉河水庫等7座小(二)型水庫為小(一)型水庫;擴建大埝溝水庫等19處小(二)型水庫,新建新橋、龍家溝、龍井等14處小(二)型水庫;大力新建或改擴建山坪塘、石河堰河電力提灌站。加快全縣78座病險水庫整治工作,其中“xx”期間完成35座水庫病險整治,XX-2020年期間完成43座水庫病險整治。

2、飲水安全工程。加快縣城供水直輸工程建設步伐,擴建清明橋水廠供水規模,縣城日供水能力達到5萬噸。整合大郵路特色經濟帶的供水能力,建設大足城南15萬噸供水中心及連接縣城、龍水、(雙橋)和郵亭的供水主幹管網28公里,確保水資源的合理調配和安全使用。實施新勝、高洞子、十里溝和紅旗水庫聯網運行,擴大郵亭鎮供水能力;完成20個城鎮自來水廠及配套管網改造與擴建,全面提高城鎮飲水保障;加速推進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35.58萬農村居民飲水問題。

3、節水工程。重點做好瀨溪河灌區(大足灌片)、窟窿河灌區續續建配與節水改造和小型灌區建設;積極推廣先進實用的綜合節水灌溉技術,改原有的深水漫灌為淺水濕潤灌溉,大力推行成片“淺、濕、曬”、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結合技術改造和產品的更新換代,採取循環用水、一水多用等節水措施,大力開發和推廣節水技術,提高工業節水水平。着力推廣安裝使用節水器具,減少供水環節的跑冒滴漏,實現由單一的污水處理達標排放向污水綜合利用轉變,推進城鎮生活節水工作。

(三)加強市政設施建設

按照統籌協調、銜接配套的原則,加強城鎮道路等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城鎮功能,提高城鎮對人口和經濟的承載能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1、城鎮道路。加快組團城市連接道路、南環二路、南環三路、北環二路西段、龍水環城路、龍溪大道、縣城主中心東部新區道路網絡等城鎮道路及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全面完成組團城市(縣城、龍水)城區主次幹道瀝青路面和人行路面改造;加大對組團城市以外的其他城鎮的道路投資力度,增大城市路網密度,改善路網結構,提高路網效率。

2、市政設施。建成設龍水、郵亭、萬古、玉龍、寶頂等城鎮污水處理系統和東部垃圾處理場,推進西部垃圾處理場前期工作,完善各城鎮排水管網和垃圾收運系統,妥善處理城鎮危險固廢;完善城鎮路燈、消防、文化、體育、休閒娛樂等設施配套,加強城鎮園林、綠化、公園和城區景觀綜合建設,美化市容市貌,改善城鎮生態和環境質量,為羣眾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

(四)加強能源設施建設

堅持節能優先,統籌電、油、氣、煤等能源建設,建立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激勵機制,構築安全可靠、經濟清潔的能源保障體系,提高能源保障能力。

優先發展電力。規劃建設220千伏大足復隆變電站、110kv萬古變電站、110kv城南變電站建設,實現分龍崗、龍水、萬古三大片區運行;完善35千伏網絡結構,增加輸、變電容量,調整各變電站供電區域;根據上一級變電站的位置及負荷分佈,10千伏中壓配電網形成若干相對獨立的供電分區,並保證足夠的聯絡容量;解決線路陳舊、線徑小、供電半徑大、線損高、可靠性差等突出問題。提高場鎮線路絕緣化水平,提高配網設備配置水平,提高可靠性、減少設備維護量。

建立燃油儲供體系,合理佈局燃油加油站點。建設完善天然氣配送網絡,進一步拓展天然氣用户市場,擴大天然氣普及率。實施煤炭井田的補充勘探和礦井挖潛改造,整合煤炭企業,保持煤炭產量穩定;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積極推廣生物等新型能源。

(五)信息基礎設施

以先進技術為基礎,以應用技術為核心,推動各種網絡互聯互通和升級改造擴容;繼續完善農村通信網絡,逐步擴大農村信息網絡覆蓋面,實現農村地區的普遍接入;加強基礎信息網絡和重要信息系統的安全基礎設施建設。

大力開發、整合信息資源,搭建信息處理和應用平台,不斷推進全縣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基礎電信、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絡普遍服務,提高信息服務能力。加快數字電視普及步伐,積極推進數字電視整體轉換。

六、強化生態環境建設

堅持環境保護基本國策,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經濟、生態環境、生態人居、生態文化、生態支撐體系建設為重點,通過全面實施藍天、碧水、綠色和潔靜工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

1、生態建設。全力推進大足生態縣建設。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南北山生態建設、石漠化治理等重點工程,確保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實施森林防火阻隔帶、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堅持依法治林、保護森林植被安全;在中敖、高坪地區實施水資源涵養工程,在玉灘、上游、龍水湖水庫等流域為重點的水土保持工程,不斷提高瀨溪河流域的水資源涵養能力和供給保障能力。抓好礦山生態恢復與重建工程,嚴格管理開山採石,治理地質災害,促進生態植被的保護和恢復;廣泛發動羣眾植樹造林,加強生態建設,擴大城鄉綠地面積,確保全縣生態環境明顯改善。XX年、2015年和2020年,森林覆蓋率分別提高到30.0%、40.0%和45.0%。

2、環境保護。堅持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並重,建立健全水環境污染、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地質災害防治體系。以增強和維護“三河”、“五庫”的水域生態環境功能、保護河湖水質及飲用水安全為中心,以瀨溪河及小安溪流域綜合整治為重點,實施流域城鎮截污治污、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河岸生態防護和飲用水源保護等工程,全面推進水環境整治;繼續加強大氣環境整治,有效控制治理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粉塵、油煙等大氣污染,推進清潔煤和清潔能源替代工程,實施餐飲油煙及其他廢氣塵綜合治理;加大聲環境保護力度,控制工業、交通噪聲,加強商業噪聲監督管理,全面推進功能區噪聲達標建設和“安靜小區”建設,有效防止噪聲擾民問題。

抓好農村沼氣和改水改廁工作,建設一批集約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能源環保工程;加強村莊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建立垃圾、人畜糞便、秸稈綜合利用和村莊容貌管理制度,積極開展生態鎮、村、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初步形成農村環境保護體系。

3、監督管理。加強各類區域地質、環境、土地和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為國土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依據。建立全縣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和信息管理系統;健全法制,加大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執法力度,依法管理生態環境。

七、全面發展社會事業

以構建統籌城鄉一體的公共事業服和社會管理服務為重點,全面推進城鄉社會事業發展,逐步實現基本公共個服務均等化,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1、促進科技事業進步。逐步提高科技投入在財政總支出中的比重,切實保障科技三項經費佔當年財政支出1%以上,構建、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管理機制;立足於解決行業和產業關鍵技術,支持重點產業發展所需應用技術的自主開發,引進消化共性技術、先進實用技術,探索建立企業技術開發中心;大力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業,建立健全技術評估、技術服務、管理諮詢、技術認證、專利代理等科技服務體系;積極開展科技培訓、中介、諮詢、交流合作,組織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開發、示範和推廣。鼓勵科技人員把實用的經濟、科技信息帶到工廠、農村,與業主形成經濟共同體,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採取資金、技術入股的方式共同經營,推動產業化的實現。

2、優化城鄉教育發展。切實構建學前教育到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教育新體系,形成教育資源優化、硬件設施完善、師資隊伍精良、辦學特色鮮明的新局面,整體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優化教育佈局,積極推進農村中國小標準化學校、寄宿制學校和遠程教育工程建設,進一步理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增強財政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能力,探索農村教師補充和提高新機制,進一步提高農村教師的師資水平,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均等發展。大力發展高中階段教育,重點發展中高等職業教育,逐步普及XX年義務教育。積極創造條件,採取多種形式,爭取外地高校來縣試辦高等院校,為我縣經濟發展培養急需的實用型、高技能型人才。

3、豐富城鄉文化生活。挖掘和弘揚石刻文化、五金文化和民俗文化,着力打造特色文化,促進社區文化、校園文化、廣場文化健康發展。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等建設工程,完善縣、鄉鎮(街道)、社區(村)的文化設施。加強基層文化工作,推動文化資源向農村傾斜;積極引導社會力量發展農村文化事業,扶持發展農村文藝團體,形成一批特色文化鄉鎮和文化品牌。全面貫徹“全民健身計劃綱要”, 廣泛開展羣眾性體育活動,促進城鄉體育協調發展。全面實施廣播電視無線數字“村村通”工程,加速數字化電視建設進程,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功能。

加強石刻保護,將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更名為大足石刻研究院,建成石刻藝術總館、石質文物保護中心和石刻數字化工程;建立世界遺產動態管理信息系統和預警監測系統,進行石刻文物區環境綜合整治,逐步建立起較完善先進的石刻文物綜合保護、研究和管理體系,提升石刻文物保護管理水平。

4、推進衞生醫療發展。健全公共衞生服務體系,加強農村、社區公共衞生管理和服務,提高公共衞生保障水平。健全縣、街(鎮、鄉)、村三級醫療網絡,完善醫療配套設施。推進醫療衞生體制改革,建立政府購買公共衞生服務新機制,提高財政對公共衞生和基本醫療服務的保障能力,完善農民大病醫療統籌制度,實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促進城鄉醫療衞生資源公平分享,實現城鄉居民普遍享有公平、安全、便捷、經濟的公共衞生基本醫療服務。建立健全縣、街鎮鄉、村三級生殖健康服務體系,加強人員培訓,搞好人口計生服務工作,不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

5、完善城鄉就業機制。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擴大就業,提高就業吸納能力。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努力拓寬就業渠道。積極實施城鄉統籌的就業政策,完善城鄉統籌勞動力市場、就業服務、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全面落實城鄉就業優惠政策。加大財政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投入力度,加強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切實提高勞動力素質和就業能力。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係和諧發展。

6、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保障人民羣眾基本生活、醫療需求為重點,建立完善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礎養老、醫療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和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標準;建立以個人賬户為主、保障適度、繳費靈活、可隨參保人員轉移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業務和基金管理機制;探索土地承包權換社保的有效形式,全面建立進城務工人員的社會保險制度;建立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將城市居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户和五保供養對象納入救助範疇。逐步解決城鎮各類勞動羣體之間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政策銜接問題,實現不同勞動羣體之間社會保障政策的有效銜接。

7、強化社會公共安全,堅持監管、預防、懲治相結合,建立統一指揮、資源共享、快速高效的公共安全保障網絡和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災害、社會安全預警機制,增強公共安全預警能力和搶險救災能力,確保社會穩定和人民安居樂業。

八、規劃實施保障機制

(一)深化改革,創新機制

全力參與重慶統籌城鄉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積極推進城鄉户籍制度、城鄉土地管理和使用制度、公共財政制度、農村金融制度和城鄉行政體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斷增強改革發展的新動力,

1、完善公共財政體制。建立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推進城鄉財政分配公平公正。調整財政支出結構,以基本公共服務均衡為目標,向“三農”、弱勢羣體和社會事業傾斜,逐步提高財政對公共服務的支出比重。大力培植財源,強化税收徵管,集中財力,打捆用活各類財政資金。

2、改革户籍管理制度。推進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管理制度,調整户口遷移政策。自願選擇就業居住地落户,放寬直系親屬投靠遷移入户限制。推進“城中村”農村居民以徵地方式成建制地轉為城市居民,推動進城務工經商農民向城鎮居民有序轉換,逐步減少農業人口比重。完善流動人口管理制度,對流動人口實行以流入地為主的管理。

3、創新土地流轉制度。放開農用地不改變用地性質的流轉,促進農村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在保護和尊重農民土地承包權和宅基地權益的基礎上,探索對農民進城後自願退出的宅基地和承包地回購、置換等政策,採取土地換社保、提供免費培訓、廉租房或給予住房補貼、子女免費義務教育、享受城鎮最低生活保障等多種政策措施,鼓勵農民自願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建立對進城農民自願退出的承包地和宅基地統一規範管理的制度及整合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有效機制,最大限度發揮土地效益。對生態環境脆弱地區農民退出的土地,主要實行退耕還林,減輕生態環境壓力。

4、拓展投資融資渠道。鼓勵創辦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組織,創新農村信貸抵押擔保機制。開展金融機構支農貸款營業税減免試點,建立農業保險體系和農產品收購期貨交易。做大做強政府性融資平台,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盤活存量資產,提高國有資本運作水平。建立融資擔保機構,加強與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等金融機構的聯繫與合作,鼓勵各金融機構增大信貸投入,激發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構建多元化投資格局。

(二)優化環境,加強合作

1、優化發展環境。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全面建設服務型政府。充分發揮市場對基礎資源配置的作用,確立企業在市場的投資主體地位,減少生產要素的行政配置,整合優勢資源,建設區域統一市場,積極推動要素流動和重組,實現資源共享,促進城鄉產業聚集發展。深化“執政為民,服務發展”活動,進一步簡政放權,繼續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規範各種收費、審查和檢查,建立健全服務體系,營造透明高效的服務環境。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障礙,進一步拓寬投資領域,完善融資擔保、市場開拓等服務平台,鼓勵各種經濟成分平等發展,形成各種資本積極參與建設的新格局。

2、突出招商工作。有效利用國家推進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優惠政策,重點引進工業、農業產業化、旅遊資源開發和現代流通服務企業;積極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醫療衞生、教育、環保等項目招商建設,完善招商方式,優化招商環境,靈活招商手段,落實招商政策,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打牢招商引資基礎;加大對外宣傳,積極推進組團招商、特許招商、股權招商,努力擴大對外招商的影響,促進招商引資工作取得顯著實效。

3、加強區域合作。抓住國家建設成渝經濟區、固定資產投資向中西部地區傾斜等重大機遇,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構建區域統一市場、產業關聯發展為切入點,加強橫向交流與區域合作,完善渝西川東八區縣合作機制,積極推動縣內外企業的橫向聯合與重組,搭建起承接東部地區產業梯度轉移和主城“退二進三”的合作平台。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支持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繼續實施出口商品、市場和方式多元化戰略,力求與國際綠色標準接軌。

(三)努力爭取,強化投資

1、爭取上級支持。加快大足經濟社會發展,既需要全縣人民艱苦奮鬥,負重自強,開拓創新,形成合力,推動經濟持續、高速和健康發展,儘快形成自我積累發展的能力,加快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同時,也離不開國家及市裏的大力支持,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和投資傾向,針對區位不佳、資源缺乏、社會事業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主動爭取上級資金的扶持;針對特色產業、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優化發展環境等問題,主動爭取上級政策的支持,全力以赴,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2、夯實項目支撐。牢固樹立以項目抓機遇、以項目促發展的觀念,以重點項目為支撐,按照“完工項目抓運行、在建項目抓質量、前期項目抓開工”的思路,每年分解出具體工作任務,明確責任,健全機制,加強監管,切實推進重點項目的建設。積極策劃能夠加速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項目特別是產業發展項目,完善重點項目儲備庫,滾動實施,及時優化調整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為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四)加強領導,完善考核

1、強化組織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專門領導機構,每年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解決承接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中的重大問題。完善縣級領導重點聯繫和指導區域發展的工作制度。縣級各部門要把承接一小時經濟圈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從本部門職能出發,制定政策措施,緊緊抓住重慶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大好機遇,加強與上級部門溝通銜接,爭取更多優惠政策和資金,為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步伐建設創造良好條件。建立縣級部門聯繫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發展中的規劃、土地、環保等具體問題。

2、建立公平激勵的人才機制。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圍繞人才使用、培養、引進三個環節,落實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分配、獎勵和醫療保障等政策,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激勵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促進人才聚集,增加人才總量,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堅實的人才保證。切實加強人才教育培訓,積極培育人才市場,全面提高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加大對優秀人才創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探索知識、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實現形式。打破人才市場發展的體制障礙,建立各類人才市場,促進人才合理流動。

3、完善目標考核。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類考核指標體系,建立促進科學發展、激勵先進的考核評價機制,獎勤罰懶,並將考核結果作為對領導班子評價和幹部任免的重要依據,形成憑實績任用幹部的正確導向。

4、強化規劃監管。規劃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對政府實現宏觀調控職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法辦事,依規劃辦事,是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途徑和根本保證。加強規劃之間的銜接和協調,嚴格依規劃辦事。根據規劃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分解制定出切實可行的年度發展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確保圓滿完成。

抓住重慶建設一小時經濟圈機遇,加快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任務十分艱鉅,需要全縣上下團結一心,共同努力。全縣各部門、街鎮鄉要把思想統一到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戰略部署上來,大力培育和弘揚自強不息、開拓開放的精神,繼續深化效率革命,主動成為建設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推進全縣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的參與者和推動者,奮力開創加快大足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