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每一天目標計劃書(通用3篇)

高中每一天目標計劃書 篇1

1、高一上半學期是一個國中走入高中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積極適應各科老師的教學方法,迅速吸收新知識,同時穩住腳跟,一步一個腳印地進步。所以我這個學期的目標簡單來説就是四個字:適應、穩定。

高中每一天目標計劃書(通用3篇)

2、高一下半學期是一個適應後的尋求及養成期期。這個時期由於對自己的學習態度、方法、能力有了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因此對各學科特點有了一定掌握。這個時期的主要目標是:重點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做到循序漸進地、有規律地學習,全面發展,形成自己的優勢學科。簡單來説就是:養成、規律。

3、高二上半學期是一個定位起飛期。此時,高中生活早已適應,學習方法、習慣已經成熟,所以,這個時期就要開始有所突破。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進入一本梯隊。

4、高二下半學期是一個穩步發展期。有了高二上半學期的起飛和突破之後,又要開始穩住腳跟了,這時要全面地、客觀地看待自我和他人,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目標是:穩定自我水平,基本確定自己在年級的學習地位。

5、高三上半學期是一個紮實複習期。經過高二的認知後,自己的學習地位也穩定下來,不再輕易後退。就要完全靜下心來穩紮穩打地複習。此時也要注意調整心態,擺正主觀態度。時刻保持新鮮的自信心、堅韌的性格。不要受客觀環境的影響,履行自己的計劃,做到步步為營。

6、高三下半學期是一個加速衝刺期。可以適當地做些拔高。要全面解決自己所面臨的問題,查缺補漏,掃除殘敵,不留後患。還有此時心理素質也很重要。時刻擺正心態,注意情緒的變化,做到自我及時調整,自我鼓勵和認定。就如愛迪生所説:“自行是成功的第一祕訣”。

高中每一天目標計劃書 篇2

週一至週四 :

1、每天在小筆記本上記下10~15個單詞(包括新舊單詞),利用自己的課餘時間將其背熟,一定要掌握,而且經常拿出來複習。

2、晚飯前,先打開平台,在“知識強化”欄目中找到當天課堂所上過的內容,認真複習,該記住的要記住。

3、晚飯後,稍作休息,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注意:把回家作業當考試做)

4、某一學科的一單元內容結束,應及時進行總複習,然後完成 “在線測試”裏的題目。完成的不夠好的,複習一遍後重做,有做錯的題目及時掌握。

5、預習第二天要上課的內容,認真做好記錄,把不懂的問題帶到課堂上認真聽老師講解。

6、聽“同步聽力”和“在線聽力”10~15分鐘,培養一種語感。

週五:

2、將學習過程中留下的問題在“名師答疑”中提問。

3、有空時可以先放鬆一下自己,聽點輕音樂、看些課外的書(通過平台或自己買的都可以)。

週六:

1、早上起來先做些運動,鍛鍊身體,然後朗讀英語或語文的文章,把一些該記的內容記住。

2、繼續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

3、下午可打開“名師面授”,選擇一些自己薄弱的知識點聽幾遍,適當地多做一些在線測試。

4、把一週所學的複習一遍,通過“在線測試”欄目來檢查自己是否掌握。如果基礎不好的科目,學習“知識強化”。

5、針對自己的學科狀況針對性地選擇“名師答疑”的“精華區”中的問題,把它當作自己的問題,先做一遍,再看老師的解答。

週日:

除做週六的內容外,早晨或下午到分校進行學習方法交流、測試、鞏固,晚上預習下週一的課程內容。

持之以恆,每天進步一點點,

成功一定屬於你! 答案補充 還有這個

早上八點起來,先吃早飯,洗漱後休息約十分鐘

做寒假作業約一小時

户外運動半小時

做課外練習至吃午飯

然後你可以上網看電視四十分鐘左右

户外運動半小時

再做適量作業,課內課外都行

這森於得時間你可以自由安排

高中每一天目標計劃書 篇3

一、 設計理念

《拿來主義》選自魯迅先生的雜文集《且介亭雜文》,魯迅先生雜文的特點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能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揭露最深入人心的社會本質。《拿來主義》這篇課文主要批判了國民黨反動政府的賣國行為和對待我國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闡明批判繼承傳統文化及外來文化的中心論點。讀起來淺顯易懂卻引人深思,發人覺醒,給人啟迪。該課文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在課前的單元導入中提出“閲讀時從文章結構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怎樣把觀點與材料緊密結合來。”本文的設計理念也是從文章的篇章結構出發,引導學生通過文本細讀把握作者的語言特點和寫作思路,理清作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脈絡。同時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習本文,品味雜文語言的犀利與嚴密,探討文章思維的深邃與發散,感受文章極強的思想衝擊力。還要通過拓展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敢於發表個人見解,善於在課文的基礎上聯繫自身的學習經歷、生活體驗等開拓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二、 前情分析

1. 學情分析

本次教學的對象是高二的學生,要認識到授課主體的主要特點。第一,高二

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已經達到一個較為成熟的水平,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不應該是本次教學的重點,透過現象看本質,發掘作者字裏行間的背後藴含的深刻寓意才是高二學生應該有的水平。第二,經過前期的學習,高二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經具備一定的基礎,教師要在此基礎上有規律地進行引導,逐步深入,層層遞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第三,高二學生對議論文的基本特點與寫作手法有所掌握,學習本文應該不會遇到太大的障礙,文章結構思路分析的難度不至於過深。最後,高二學生有足夠的自主思考和研究的能力,他們思維活躍,表現欲強,所以課堂應以學生為主體,給予他們更多的表現自己的機會,設置合作探究的環節加強課堂互動。但這個階段也存在不少學生有想法卻不懂怎樣去更好地理解與表達,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做點撥,啟發學生的思考方向。

2. 教材分析

《拿來主義》這篇文章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四第三單元第一課。作

者是20世紀中國重要作家,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這一單元還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熱愛生命》《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信條》等課文。《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是一篇説理性的議論文,文章結構安排巧妙,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同時又具有一定的文學性,文中運用不少貼切到位的比喻來論證作者想要闡述的中心觀點。本文的教學應該抓住文章的語言、結構、思維、探究這幾個重要的環節,培養學生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敏感程度,指引他們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質疑或闡發,那學生也就接近或進入了更高的境界。

3.教學重難點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和結構佈局,把握作者所要論證的中心觀點,品味雜文語言幽默、犀利、深刻的特點。學習議論文寫作中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寫作技巧。

本文的教學難點是分析作者的思維脈絡,學習作者“以小見大”的寫作方式,結合現實社會實際情況思考“拿來主義”所藴含的深邃意義。引導學生思維發散,多角度思考,培養他們敢於質疑、敢於闡述個人理解的自主學習探究能力,在他們心中樹立正確對待文化遺產以及外來文化的觀點與態度。

4.教學準備

(1) 教學學具:多媒體課件

(2) 教學方法: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激勵法、評價法、合作探究法等

(3) 教學資源:教材、課件、圖片、課內教參、課外資料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熟悉魯迅先生《拿來主義》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

2. 理解魯迅先生在文中所表達的批判地吸收外來文化與批判地繼承傳統文化的觀點。

3. 理清這篇雜文的寫作結構與思路。

4. 認真揣摩這篇文章語言的生動、幽默、犀利與含蓄,把握雜文語言的基本特點。

(2)過程與方法

1. 掌握文章中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的議論文寫作技巧。

2. 研習文章説理議論與文學性兼併的文本內涵。

3. 結合文章寫作背景理解“拿來主義”的含義及其實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發展學生對於文本內容和現實生活的嚴密邏輯思維能力。

2.指導學生樹立正確對待文化遺產及外來文化的觀念和態度,學會批判地吸收與繼承。

3. 啟發學生多方面思考問題,勇於質疑、闡發,將文本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繫起來。

四、教學過程

(一)材料導入

【設計意圖】

學生學習這篇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必須先熟悉這篇雜文的寫作背景。只有瞭解了該文的寫作背景,才能夠真正領會魯迅先生在本文想要闡明的文章主旨。所以本設計在導入部分就展示《拿來主義》的相關寫作背景,既能與文本密切聯繫,也對學生理解文本做好相應的鋪墊。

【設計內容】

1934年,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東北三省後,野心膨脹,妄圖吞併整個中國華北地區,中華民族危難深重。然而,當時國民黨反動政府卻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反~政策,對日本侵略者實行不抵抗主義。蔣介石還提倡以“四維”(禮、義、廉、恥)和“八德”(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為基本內容的“新生活運動”,以此來鞏固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對外出賣國家領土,對內實行軍事“圍剿”和文化“圍剿”。

由於這個時期帝國主義長期的經濟侵略、軍事侵略和文化侵略,當時在對待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問題上,實際存在着兩種錯誤態度:一種是全盤肯定,全盤吸收;一種是全盤否定,盲目排斥。同學們,面對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態度,你們是如何評價的?或者也可以回答老師的另一個問題,讀完了上述展示的材料,你們內心有什麼想法?(這兩個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重點在於學生個人的自由理解與發表意見,教師要鼓勵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的感想,將課堂的氣氛活躍起來。)

這兩種態度,都是不利於我國革命文化的發展的。魯迅先生針對敵人破壞新文化發展的種.種罪行,針對革命陣營內部某些人對待古代文化和外國文化的錯誤態度,用他犀利的筆墨寫下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論“舊形式的採用”》,闡明正確對待古代民族文化遺產的態度;一篇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拿來主義》,着重闡明對待外國文化遺產的態度。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拿來主義》這篇經典雜文,去感受其中深邃的思想。

(二)初讀感知

同學們,請自由地閲讀課文,閲讀時請注意這篇課文的語言特點。(學生閲讀課文期間,老師要寫好課文名稱與作者的板書)

同學們自由閲讀完以後,教師要提幾個較為簡單的問題,檢驗學生的閲讀效果。

(1)同學們這篇文章屬於什麼文體?(議論文)

(2)本文的論點是什麼?(拿來主義)

(3)請同學們用原文的一句話來回答什麼是“拿來主義”。(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設計意圖】

學習《拿來主義》這樣的議論雜文時,學生的學習動力相比學習散文、小説等這類文體要薄弱許多。很多學生在文本學習時會遇到障礙,明顯感到難度的加深,不知從何學起。教師的任務在於把複雜的文本內容簡單化,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整體把握文章的框架,初步體會作者論述的中心觀點,為接下來深入探究文本奠定學習基礎。

【設計內容】

(1)作者在論述“拿來主義”之前,先寫了哪些主義?作者對於這於這些主義持有怎樣的態度?作者是如何批判這些主義的?

(答案預設:作者在點明拿來主義之前,論述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作者對這些主義都持有否定、批判的態度。閉關主義——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許來。閉關鎖國政策。結果“給槍炮打破了大門”“碰了一串釘子”,遭到多國侵略,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送去主義——國民黨反動政府賣國行為。“發揚國光”,作者列舉“古董”、“梅蘭芳博士”“尼采”為例論述送去主義,結果是資源耗盡,子孫後代失去生存下去的根基。送來主義——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經濟文化的侵略佔有。其後果是整個中國社會被外來文化控制束縛,傳統文化遭受嚴重的危機,導致一些人對外文化完全偏激的排斥拒絕。)

(2)作者在哪一節提出“拿來主義”的中心論點?(這個問題很簡單,第七節,全班一起回答)作者為何要先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送來主義,在提出拿來主義呢?教師引導:這些主義之間有何關係?注意有一個關鍵詞的運用。

(答案預設:關注提出中心論點時“所以”這個詞的運用,前後論述表明了因果關係,也就是作者文章先寫的是為何要提出“拿來主義”的主張。)

(3)那麼順着我們上述分析出來的思路,作者在第八、九段又在論述什麼呢?(論述我們如何實行拿來主義)最後一段又寫了哪些內容?(最後一段是對之前所論述內容的總結與昇華,不僅總結了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還闡明瞭主張“拿來主義”會有怎樣的成果,同時更提出了拿來主義的最終目的——創新。)

(4)同學們,講過上述問題的梳理,你們是否已經把握了文章的寫作思路呢?請一位同學來總結概括一下。

(答案預設:第一部分(1—6):為什麼要實行拿來主義;第二部分(7):拿來主義的內涵;第三部分(8—9)如何實行拿來主義;第四部分(10)全文論述的總結深化。)

(四)精讀文本內涵研習

【設計意圖】

前一步教師引導學生理清而來整篇課文的寫作思路,這一步就要引導學生去品味文本內容的內涵。魯迅先生的文章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藴,讀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拿來主義》這篇雜文更是需要精讀分析才能夠幫助學生領會文字背後所藴含的深刻內涵。但是精讀文本也並非將文本中所有的內容都一一拿出來解讀,因為課堂的時間畢竟是有限的,所以教師需要從中選取不叫重要的內容指導學生進行深入分析,並要求他們用類似的方法在課餘時間繼續分析文本其他內容,訓練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

【設計內容】

(1)原文第一段:

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到現在,成了什麼都是“送主義“了。別的且不説罷,單是學藝上的東西,近來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但終“不知後事如何”;還有幾位“大師”們捧着幾張古畫和新畫,在歐洲各國一路的掛過去,叫作“發揚國光”。

問:這裏“別的暫且不説吧”這一句話有什麼作用?

(答案預設:這一句話框定了作者所要論述的現象的範圍,只講學藝上的事,論述方向清晰明確。而且只針對一個方面進行闡述,使得作者所要揭露的社會現實更為深刻。再從另一個方面思考,單是學藝方面的送去主義就已經造成嚴重後果,可見國民黨政府所奉行的賣國主義政策帶來的中華民族帶來的空前危機。)

(2)原文第四段、第五段

這種獎賞,不要誤解為“拋來”的東西,這是“拋給”的,説得冠冕些,可以稱之為“送來”,我在這裏不想舉出實例。

我在這裏也並不想對於“送去”再説什麼,否則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們再吝嗇一點,“送去”之外,還得“拿來”,是為“拿來主義”。

問:這裏作者用了第4個意思較相近的詞語,我們有必要辨析它們分別的含義。請一組同學來分別解釋一下這四個詞的意思:拋來、拋給、送去、送來。

(答案預設:“拋來”是指把無用的東西拋掉,或者無代價地送人或施捨,一般不懷什麼不良的動機或目的。“拋給”是指有目的的,帶惡意的輸出。“送來”是被動接受,是國民黨政府自欺欺人的説法,其實是帝國主義文化對我國的侵略。“送去”這裏是諷刺國民黨反動統治推行賣國主義政策,任由帝國主義列強侵犯我國的主權和領土,不抵抗,懦弱。)

(3)原文第七段

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

問: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

(答案預設:有思考,有鑑別,有選擇。“運用腦髓”是指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要有我們自己的選擇。“放出眼光”是指要有辨別精華與糟粕的能力,有對事物的洞察力。“拿來”更是凸顯出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吸收借鑑外來文化,挑選出有用的東西化為己用。)

(五)文本結構分析

【設計意圖】

《拿來主義》這篇雜文的一個突出的特色,就是其巧妙的行文結構安排技巧。學生們通過上一個環節的文本分析已經對文章內容具備了一定深度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引導他們分析文章的行文結構,學生能比較容易領會寫文章的結構技巧。對於高二的學生來説,思維已經稍顯成熟,再經過前段時間的學習討論,這一環節的難度有所降低。

【設計內容】

(1)文章開篇為何沒有直接寫“拿來主義”主義這個中心論點,而是先寫了“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呢?

(答案預設:這是一種先破後立的行文結構。作者先不談“拿來主義”,而是先論述“閉關主義”、“送去主義”,是為引出“拿來主義”做鋪墊,作者通過前文批判閉關主義、送去主義,自然地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表面上像是在繞彎,其實是先破後立,破中有立。再從另一個層面講,“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都是作為拿來主義的對立面,文章這樣的結構安排是為了突出對比鮮明,可以更加襯托出“拿來主義”的中心論點。)

(2)文章第五段中正式提出了“拿來主義”的觀點,為何在行文結構上沒有就這個觀點直接進行論述,還要論述一段“送來”與“拿來”呢?

(答案預設:從本文的結構安排上看,作者在第五段先提出“拿來主義”的觀點,確立本文所要論述的中心思想,第六段是為了釐清“送來”與“拿來”的關係,強調“拿來”的真正含義是有選擇的取捨,再引出本文的主旨,也就是第七段。然後繼續論述“如何拿來”,邏輯嚴密,條理清晰。)

(六)合作探究

【設計意圖】

語文課堂的教學形式應該具有多樣性,不能只侷限於講解法、提問法這樣的教學模式,否則語文課堂教學就會失去活躍的氛圍,學生也會失去學習的激情,進入消極的狀態。所以課堂上需要設置學生合作探究的環節,共同探討文本中的內涵與技巧。以小組為單位,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共同分享學習成果,通過小組合作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分析理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

【設計內容】

(1)《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是邏輯思維嚴密的議論文,請同學們以四人為單位自由組成小組,我們一起來合作探討一下,本文有哪些論證方法?(給學生5分鐘的時間自由交流討論,然後每組選派一位代表來回答討論結果。)

(答案預設:1.比喻論證法。將大宅子比喻成文化遺產,將魚翅比喻成文化中的精華,將鴉片比作文化中的糟粕。通過比喻論證以窮青年對待大宅子的態度來闡明我們對待文化遺產應有的正確態度,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先挑後佔。形象生動,這樣論證易於讀者理解。2.對比論證法。將“送去”與“送來”進行對比,“送來”何為“拿來”進行對比,通過對比論證進一步深化“拿來主義”的內涵,使全文的中心觀點更加突出,我們要積極主動有選擇地“拿來”。3.類比論證法。課文中第三段作者將政府一味奉行的“送去主義”與尼采進行類比。尼采自詡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予,不想取得,可是尼采最後的結局是發瘋了。通過這樣的類比論證來説明奉行“送去主義”不會帶來好結果,它只會使我們國家資源耗盡,子孫後代難以繼續生存下去。這樣的論證方式更具有説服力。)

(2)《拿來主義》這篇雜文語言特點鮮明,請同學們再重新回到文本中,去細細品味魯迅先生雜文獨特的語言風格。還是按前一個問題所組成的四人小組為單位,大家一起來品析一下語言特點。請回答問題的同學找出文中具體的例子一起加以説明。

(答案預設:抓住本文的關鍵詞句,鑑賞作者精準的詞句運用。比如“送去”“送來”“拋給”“拋來”“拿來”這個個相似詞的辨析應用,可以看出作者語言運用的縝密。再比如“自從給槍炮打破了大門之後,又碰了一串釘子”“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説,也可以算得顯現出一點進步了”這樣的語句,極具諷刺意味,顯示出文章語言的幽默、犀利。文章中還運用了許多貼切的比喻,“孱頭”“昏蛋”“廢物”這些詞都準確精當地比喻了面對文化遺產的錯誤態度與觀點,文章語言更為生動形象。諸如此類的語言在文本中還有許多,引導學生自由尋找並抒發自己的語言體會,最重要的是他們小組合作探究後的獨特的解讀成果。)

(七)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

經過上述的教學過程,同學們應該可以基本上掌握《拿來主義》這篇課文,在此基礎上就要設置“文本與世界”相聯繫的環節。這個環節的主要目的是將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指導學生能夠從所學文本出發引發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思考,發散他們的思維,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從不同角度考慮現實問題,提出質疑、見解,闡明自己獨特的觀點。

【設計內容】

展示一段材料:

近代的中國歷史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屈辱史和血淚史,也是中華民族的奮鬥史和抗爭史。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西方列強的半殖民地,西方列強開始在各個方面對中國進行侵略滲透。這種侵略滲透對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文化的變遷影響巨大,至今依然存在歷史的餘響。

當今中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特別深,年輕人喜歡用蘋果電子產品、喜歡喝可口可樂、喜歡過西方節日、喜歡看好萊塢大片、喜歡NBA等等,卻將將傳統的戲曲、民俗、聲樂、節日等傳統文化視如草芥,難逃崇洋媚外的嫌疑,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正面臨失傳的危險。

魯迅先生所主張的“拿來主義”,對於今天的中國仍有非常深刻的現實意義,請同學們發散你們的思維,來談一談“拿來主義”在文化全球化的當今社會其真正的實質與內涵又如何理解?(拓展探究問題考驗的是學生走出文本,切合現實的思維能力,該問題沒有任何答案標準,也沒有預設的方向,給予學生充分的空間自由發揮,任何形式的答案都具有個性化的價值,都值得教師肯定。)

五、形成性作業

【設計意圖】:

教師引導學生鞏固拓展、自主思考、研究發現、創新解讀,在掌握相關文本的同時,通過形成性作業完成一個有效的教學評價,從而根據教學效果合理改進教學過程,進而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

【設計內容】

1.完成《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相應的課後練習與作業。

2.通過學習本文的論證方法,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要求學生選擇一個當下熱門的現實問題為主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論文。

六、板書設計

七、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文的學習,我們通過自由朗讀,獨立思考,問題研究,小組討論等學習過程,理清了《拿來主義》這篇課文清晰的寫作這思路,分析了其“先破後立”的行文結構,掌握了其多種形式的論證方法,品析了文本中形象、含蓄、犀利的語言特色。本文以小見大,用細緻貼切的比喻來闡明“拿來主義”的科學觀點,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到解決問題,透過文字表面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在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中國已經位於全球發展的中心圈,面對多元化文化的發展,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仍然具有啟迪作用,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