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

教研活動是以科學理論為依據,用教育科學方法對學科教育領域的實踐和理論進行有意識探索活動。下面是本站小編帶來關於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的內容,希望能讓大家有所收穫!

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
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一)

一、總體目標

通過研究,探索有效策略,讓幼兒從生活故事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逐步形成數學感和數學意識,並能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的一些問題,感受和體驗到其中的樂趣。

二、現狀分析與教育要求

首先,結合實際研讀《綱要》,我們發現自身數學教育現狀與《綱要》的要求還有較大差距,知識掌握情況不甚理想。究其原因我們沒有立足於從幼兒生活環境和生活經驗出發,我們應重視創設幼兒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導幼兒從實際生活中感知,從中體驗數學知識的樂趣。 另外,數學教學和其它活動相比顯得抽象、枯燥。在教育實踐中,我們常聽到教師在感慨:數學活動真不好組織,孩子們總是不感興趣。而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正是影響幼兒學好數學的一個重要因素,它直接影響着孩子們的學習態度和學習信心。因此,幼兒數學啟蒙中首要的問題就是先要引起幼兒對數學的興趣。只有對數學產生了興趣,才能使幼兒主動去尋找,去探索數學的奧祕! 數學教育的遊戲化、生活化,能使幼兒保持永久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體驗和領悟到數學就在身邊,培養幼兒真正的探究動機,獲得真正內化的數學知識和經驗。並發展幼兒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形成勇於探索、創新的科學精神。而愛聽美妙的故事正是孩子的天性,老師開展教學如果能以故事切入,將故事運用在幼兒數學興趣的培養中,就能克服幼兒對數學不感興趣的現象。

因此,探索如何利用故事、生活和遊戲,讓幼兒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並探索有效策略,引導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數學,理解數學,是我們的研究重點。

三、理論基礎

1、幼兒身心的發展特點及學習數學的特點:

幼兒注意力易轉移,好奇心強,喜歡新穎的事物,活潑好動,喜歡遊戲,有意注意差,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對於抽象的數學概念還不能深刻地理解,幼兒數學概念的形成要經過一個逐步抽象和內心的過程,通過幼兒最感興趣的故事、遊戲活動,以及從生活化的教育活動中學習數學,能使幼兒獲得真正內化的數學知識和經驗。

2、《幼兒園工作規程》和《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3、《綱要》中提出數學教育的新目標和教育價值: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

4、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論。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的範圍和生活的範圍是相等的,到處是生活,既到處是教育。幼兒的生活是感性的,他們在觸摸.運動和生活中認識世界。

四、研究措施: 以觀摩教學過程為途徑,開展教學研究活動。

(1)制定研究計劃,提高研究的有效性。

(2)採取同課異構、一課三研等多種形式,積極有序的進行研究,形成團結、合作的教研氛圍。定期組織觀摩課並進行研討,查找問題,改進方法。每週填寫課後,每月進行學科組討論,定期進行小結等。

(3) 做好“走出去、請進來”工作。安排成員外出聽課、培訓。

五、具體活動安排:

3月:制定計劃

4月:小、中、大班數學研討活動《分類》《找朋友》《相鄰數》《10以內的單雙數》《認識人民幣》《比較長短》

5月、6月:優秀課例學習,安排外出培訓。

7月:總結交流

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二)

一、指導思想:深入慣切實施《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精神,進一步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加強對教學過程的深層理解。

二、主要任務

1、明確幼兒園數學各年齡段的目標和內容,並對教學過程環節設計和組織進行實踐。

2、學習有關幼兒數學學習發展路徑的理論。

3、經驗交流學習,開展實踐研究,從實際出發,在實際操作中研究討論具體問題。

三、活動方式

老師上公開課、平常課堂觀察分析,自主學習、反思與評課

四、活動安排

時間 地點 主要內容

第2——5周 辦公室 按年齡段老師集體研究本期所學內容

第7周 大二大五教室 祁豔玲、胡小蘭上公開課辦公室 老師反思及評課討論

第8周 中一中二 田馮、李春紅上公開課老師説課反思及評課討論 辦公室

第9周 中三、辦公室 王巨光上公開課老師説課反思及評課討論

第10周 小一、辦公室 李殊上公開課老師反思説課及評課討論

第11周 小二、辦公室 廖宇上公開課老師反思説課及評課討論

第12周 辦公室 討論集體教學中幼兒操作活動的設計和組織策略

第13周 辦公室 討論如何對幼兒的操作進行指導?如何評價幼兒的操作等

第14、15周 辦公室 教師的讀書交流會,老師準備一篇與教學相關的文章,進行文章交流

第16周 辦公室 總結本期教學活動及心得體會

幼兒園數學組學期教研工作計劃(三)

一、指導思想。

在深刻領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重要內容下,注重自身的修養,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繼續貫徹執行《幼兒園工作規程》,抓好本組及教研組教師的教學素養,肯鑽業務,最大限度的調動教師的積極性。

二、常規管理。

1.成員組成。

大班組

中班組

小班組

2.教研組活動。

A.單週:每單週一次小教研,活動包括:教研課、文章學習、經驗交流、課例分析、教案研討等,由各個小教研的負責人自行組織。

雙週:每雙週一次大教研活動,其中包括5次由數學教研組的教師向全園開放的園級教研課,地點:開課教師所在班級;兩次彙報活動,地點:三樓多功能室。

B.學期展示。

每學期兩次教研成果展示,期中、期末各一次。形式:教研課彙報、教研沙龍、經驗交流等。

C.文章學習。

教師自行學習數學教育類的文章,摘抄每月500字。推薦文章、推薦課例每學期一篇,附推薦理由。

漂流書一本,教師閲後寫出心得體會。

D.教學案例。

每月一篇數學教學案例。

3.網絡宣傳。

開通數學教研組博客,組內教師及時上傳相關資料。上課教師在課後及時撰寫與上傳活動報道至校內網。

三、目標定位。

小班:

1.邏輯關係。

(1)按物體的屬性求同與分類,建立幼兒初步的“集合”觀念。

(2)發展幼兒“一一對應”的觀念,以及確定兩組物體的“多”、“少”、“等量”關係的經驗。

(3)發展幼兒簡單模式的經驗。

2.數和量。

(1)發展幼兒按順序念數詞和計數的經驗。

(2)發展幼兒給大小系列和長短系列物體排序的經驗。

(3)發展幼兒的時間觀念。

3.空間與形體。

(1)發展幼兒區分空間關係,尤其是以自身為中心指出物體空間位置的經驗。

(2)發展幼兒區分物體平的面與不平的面、封閉圖形與開放圖形的經驗。

中班:

1.邏輯關係。

(1)發展幼兒等量判斷的經驗。

(2)發展幼兒按事物多種內外屬性進行分類的經驗。

(3)發展幼兒按差量給物體排序的經驗。

(4)辨認簡單的模式,並按一定規律排列物體。

2.數和量。

(1)將數量與數字進行匹配,理解10 以內數字代表的基數意義。

(2)知道10以上物體的進位計數方法和讀法。

(3)理解數字代表的序數意義(表示物體位置)。

(4)在數列中發現數目的等差關係和相對關係。

(5)用自然物測量物體,將“量”與“數”聯繫起來。

(6)獲得有關時間的流逝、時間的順序等觀念。

3.空間與形體。

(1)發現平面封閉圖形的邊角特徵,有圖形守恆觀念。

(2)發現圖形之間的關係。

(3)發展幼兒的空間方位感。

大班:

1.邏輯關係。

(1)知道類與子類的關係,形成初步的類包含觀念。

(2)劃分整體為兩個部分或還原各部分為整體,發現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3)有初步的長度守恆、面積守恆的觀念。

(4)發現和創造各種排列的模式。

2.數和量。

(1)發現生活中的數字,理解數字的意義。

(2)在“加”與“合併”、“減”與“拿走”之間建立聯繫。

(3)精確感知物體量的差異,並學習按照物體量的差異排序。

(4)學習自然測量。

(5)知道可用簡單的方法估計時間、有初步的時間觀念。

3.空間與形體。

(1)能夠認識幾何圖形之間的關係。

(2)發現常見幾何體的主要特徵及幾何體各面與平面展開圖之間的對應關係。

(3)發展左右方位感。

四、工作重點。

本學期數學教研的重點放在數學教育生活化。

當前幼兒園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在數學領域中主要體現在目標、價值取向和指導策略的變化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將科學領域的目標之一定位為: “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同時強調:“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即強調幼兒園數學教育應生活化。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可以理解為兩層含義:一是“從生活中來”,即幼兒園數學教育內容、操作材料等來自生活,與幼兒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繫;二是“到生活中去”,即讓幼兒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學習數學、運用數學。

1.教育內容的選擇應聯繫幼兒的生活。

數學知識是非常抽象的。而現實生活為幼兒提供了通向抽象概念的橋樑。為此,數學教育的內容應和幼兒的生活相聯繫,這樣可以藉助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來幫助幼兒理解抽象的數學概念。

教師要善於發現生活中幼兒感興趣的數學問題,將其生成為數學活動。生活中有很多問題是幼兒所關注的,我們應善於保護幼兒的好奇心,抓住他們不經意的提問,將之作為引發幼兒數學學習的好時機。

2.活動目標的制定應關注與生活的聯繫。

幼兒園數學教育生活化落實到具體的教育活動中,教師需關注數學活動目標的制定,要引導幼兒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並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使“課堂中的數學”、“幼兒園中的數學”和“生活中的數學”緊密地聯繫起來。

3.以“生活情境”的導入,引出數學問題。

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內容和幼兒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貼近,幼兒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教師要善於挖掘數學內容中的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生活;要儘量地去創設一些生活情境,從中引出數學問題,並以此讓幼兒感悟到數學問題的存在,引起一種學習的需要,從而使幼兒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探索之中。

4.從現實生活中選擇相關的操作材料。

幼兒園數學活動與科學探究的操作材料不同,不太需要精密的工具儀器,更多地應是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物品、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安全的廢舊材料,這樣一是可以讓幼兒真切地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二是可以讓幼兒學會珍惜和利用資源;三是可以保證數量,做到幼兒人手一套操作材料;四是節約了教師製作教具的時間和幼兒園的物質資源。

在準備操作材料時,教師一方面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來選擇相應的材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幼兒在活動前或活動後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有關材料。

5.創設模擬現實生活的活動情境。

在數學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數學內容、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並借鑑一些常見的生活事件,創設一個個生動而真實的、可親身體驗的、科學而有效的模擬生活的教育情境,讓幼兒與情境中的人、物、事件相互作用,從而建立起連接數學概念與生活的橋樑。

6.數學教育活動應滲透於一日生活之中。

A在生活中感受數學

幼兒的日常生活中藴藏着許許多多可對幼兒產生數學影響的事例,而且這些事例經常反覆發生,教師要引導幼兒感受這些事例中的數學,讓幼兒積累相關的數學經驗,為幼兒學習數學做好經驗的準備。

B在生活中學習數學

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可以理解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於比較簡單的數學知識,可以結合幼兒的日常生活直接對幼兒進行教育,使幼兒在既輕鬆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並對數學產生興趣;二是將數學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尤其是其他領域活動和遊戲活動中。

C在生活中運用數學

數學教育不僅要聯繫兒童生活,“還要引導兒童用數學。讓兒童感受到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和作用”,只有在運用過程中才可以為兒童“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際背景”。

五、考核辦法

1.每月對組內教師的備課、教學具製作、上課、作業批改等方面進行檢查考核,及時總結與反饋組員教研情況,並將考核情況及時上報。

2.組內成員及時上交教學案例、推薦文章及推薦課例。

3.組內成員準時參加每次教研活動,並且積極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