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通用15篇)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通用15篇)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今年,學校提出了新的工作中心:加強師德,規範行為;聚焦課堂,減負增效;注重科研,推進課題;創設氛圍,人人激勵。我們組將緊緊圍繞學校的三十二字工作方針,努力開展好本組的教研工作。要全面貫徹校長新學期工作思路和學部的工作安排,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堂教學為渠道,以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全面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紮實推進課改進程,全面實施語文學科素質教育,努力開創具有本校特色的語文教育教學新局面。

二、奮鬥目標

1.進一步規範語文各項教學常規,確立“向規範要質量”意識。

2.多管齊下,探索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具體策略。

3.以《綱要》為指引提升“新基礎教育”研究水平,促教師更快更好發展。

4.着力做好教研組建設,逐步形成教研組文化。

5.工作作風:團結、合作、務實、創新。

6.教學研究:營造氛圍,不斷深入,做到:有目標,有準備,重過程,有收穫。

三、工作思路

(一)進一步規範語文各項教學常規,緊抓常規落實

全體語文教師應牢固樹立向規範要質量的意識。本學期,將引導教師深入學習縣教研室新的《教學常規》以及我校學科教學常規的有關要求,抓好“教學五認真”(認真備課、認真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認真反思)常規教學行為習慣的養成,使之有利於學生語文學業水平的提高,有利於教師教學行為的規範,為深度推進新課程進一步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

推進策略:每月教研組進行一次教學常規檢查。內容涵蓋:教師備課、作業設計與批改、同一備課組內相互聽課記錄(每週至少1節)或結對聽課記錄(每週至少2節)、每課後的教學反思、每月上傳一篇教學預案和一篇高質量的專題反思等。

(二)多管齊下,探索語文教學“減負增效”的具體策略

教學質量是學校教學的生命線,也是我們語文教研組的重要工作。在目前社會中“減負”呼聲十分強烈的背景下,廣大語文教師必須在如何實現“減負增效”上多動腦筋,才能適應新教育形勢的要求。

推進策略:新學期,將主要採取教師自主研究實踐、加強備課組集體研討、加強教研組層面分享交流以及邀請區教研員、外校優秀教師來校指導等途徑探索“減負增效”的具體策略,促使我校語文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尤其,各年級備課組必須每週認真進行一次集體備課,填寫《集體備課活動記錄本》,期中、期末組織交流集體備課經驗,期末上繳記錄本。同時,還將在上學期“繁星”杯首屆讀書節成功開展的基礎上,着手成立“繁星”文學社,加強我校語文學科特色項目建設。

(三)以《語文學科發展綱要》為指引,提升“新基礎教育”研究水平,促教師更好更快發展。

1.科學制定教研組三年發展規劃、教師三年發展規劃,設計發展“路線圖”。

三年發展規劃無論對於一個團隊還是個體而言,都能起到巨大的發展引領作用。新學期,教研組將集聚本校學科分管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以及新基礎專家等多方力量,科學制定教研組未來三年發展規劃,同時組內教師根據教研組三年發展規劃制定自身三年發展規劃,設計好團隊和個人發展的“路線圖”。

2.改革學習方式,提高《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學習的實效性。

新學期,教研組將力圖改變以往學習存在的盲目性、表面化、形式化等不足,用足、用好《語文教學改革指導綱要》這本書,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將力求做到學習理論和需求結合,學習理論和實踐結合,學習理論和反饋結合。同時,進一步完善學習制度,將確定個體悟學、專家導學、骨幹輔學和羣體互學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學習活動開展的實效性。(具體安排見後)

3.分層推進,強化日常研究。

新學期,根據教研組成員的研究狀態和研究能力,初步擬定劃分為以下三類羣體(見下表)。教研組將圍繞“教師四大新基本功”以及“學生五大新常規”的要求,對三類羣體合理分工,積極互動,分層推進。尤其,要求教師們在日常課堂中重點落實,大組教研活動時將對此集中反饋“教師四大基本功”:在教學目標確定的前提下,首先,以指向目標實現的開放性的問題來激活學生的相關資源,這就要求教師把握好問題設計的開放度;準確把握全體學生的學習狀態,對學生中產生的基礎性資源作出敏鋭的反應,為全體學生提供參與交流的平台,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資源捕捉的敏感度;根據現狀捕捉針對性資源,在資源的處理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結構形成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具有資源處理的整合力;根據課堂中學生的現實狀態,恰當的迴應反饋與及時的過程拓展、歸納提煉,組織有效的互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過程互動的調控力。“學生五大新常規”:包括如學生思維靈活、開放;學生學會記錄;學生積極參與,自主交流;學生具備傾聽、思辨能力;學生會合作、能合作、善合作等“五大新常規”。

4.以課型研究為抓手,促使研究的深入化、日常化、系列化。

新學期,市聯繫學校語文研究的專題將是對原有研究的延續和延伸,主要將致力於“新基礎課型研究”。教研組計劃成立低、中、高三大年段研究小組,圍繞學校大的研究專題進行細化研究,將研究重心下移到各研究小組。教研組將特別加強對各研究小組研究各階段的指導,如參與指導研究組組長制定專題研究計劃,準確把握研究中的問題,改革研究制度,完善評價機制和管理策略等,以此促進研究的專題化、深入化、日常化。

(四)聚焦教研組建設,逐步形成教研組文化。

我校上學期以崗位建設促進教師團隊責任意識形成的實踐,已經成為語文教研組體制建設的優秀個案得到了老師們的充分肯定。本學期,我們將在原有崗位的基礎上,繼續做好、做深這項工作。本學期,具體分工及崗位職責見下表:

學科分管領導:引領、規劃本校語文學科和本教研組的發展。

教研組長:全面負責教研組工作。

備課組長;引領、建設好年級備課組,全面負責年級組日常教學工作、質量管理、課型研究。

五、主要工作

(一)認真學習,大膽實踐,深入推進語文課程改革實驗。加強“學習型教研組”建設。

1.繼續認真學習《語文課程標準》等教育文件,備課組要確立行之有效的組內學習制度,注意吸收課改前沿信息,提倡讀理論專著,讀整本書。圍繞專題,每半月召開一次教研組會議。加強課堂教學的研討。

(1)本學期,以“閲讀教學”為專項內容,進行備課組組內互教輪聽,同年級老師“同上一堂課”研討活動。

(2)開展“高效課堂”教學評比活動,教師自願報名參加,以賽促教,促進新課程實驗研究,促進教師的發展。(詳見行事曆)

(3)隨機達標聽課,組內教師聽課並評課,做好課堂即時指導,對不達標者跟蹤聽課。

2.抓好“校本教研”,如“畫話寫話”等,以嶄新的面貌向學校展示我們語文組的教研活動。

3.倡導案例研究,每月的中心發言將由兩名教師聯繫自己平時的工作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

4.積極開展師徒結對活動,發揮教師以老帶新,以新促老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師的潛能。

5.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多組織青年教師外出聽課,每位青年教師每學期上1-2節研究課或示範課,每位教師一學期聽課不少於15節,組長聽課不少於20節。

(二)悉心指導,優化服務,規範語文教學常規管理。

1.強化常規管理,提高教學效率

(1)備課:將進行全面的改革,注重資源的共同分享,做到備課要“深”。鼓勵老師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備課(電子教案、手寫、備在書上亦可)。鼓勵教師寫教學小故事。

(2)上課:努力提高教學藝術,做到: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媒體,利用網上信息資源,拓寬學習時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3)作業:作業設計要“精”,體現“輕負荷,高質量”的教學思想,批改要“細”,要規範、及時,注重糾錯及情況反饋。

(4)輔導:因材施教,善於捕捉學生閃光點,熱情鼓勵,補差提優,使每個學生都能充分發展。

2.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特別要重視上課專心聽講、按時完成作業、審題、閲讀、寫字等習慣的養成,採取切實的措施經常抓,反覆抓,為學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學部以抽查為主。作業習慣教研組每月進行一次的優秀作業評比,檢查結果作為班風評比的重要內容。

3.加強教學質量監控。

備課組要配合學部做好出卷、批卷、質量分析、反饋等工作,進一步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三)加強特色,有效開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各班開展古詩文背誦大比拼活動。有計劃的背誦“新課標”裏中學生必背古詩,同時有所拓寬。繼續開設語文閲讀課。語文教師必須按課程表開足課時,學校將按課表進行檢查。各班進行“獻五本,讀百本”的讀書獻書活動,班級的圖書角要經常更新,合理管理,要到圖書館去借閲課外閲讀。高段教師要指導學生建立“讀書筆記本”,辦好手抄報,各班期末編好學生的習作班刊。適當時機舉行全校“讀書周”活動。另外,本學期將繼續舉行七至九年級“課外閲讀競賽”。

2.寫字訓練,語文老師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做到時間保證,指導到位。本學期將舉行兩次寫字比賽,不定期寫字教學的督察,以保證我校語言文字工作達標。

(四)抓好常規,集思廣益,促進本工作再上新台階

1.定期開展教研組和備課組活動,注重活動的質量。

2.認真備課,鑽研教材、教法和學法,善於積累相關的資料,注重課後反思。本學期將在期初、期中、期末進行三次備課記錄的檢查。

3.提倡相互聽課,認真評課。每人一學期必須完成12節本學科的聽課任務。

4.認真對待沒一次的周練,要求自行命題,試卷有較強的針對性,難易度適中,呈一定的坡度。鼓勵電腦打印試卷,能附有答題紙。同時,能認真完成每次周練的質量分析表,不走過場,能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

5.認真抓好期中、期末考試工作,考前應有較科學的複習計劃,考後應認真做好評講試卷和反饋工作。批閲試卷應進行流水操作,評分應該公正,準確,不徇私舞弊,弄虛作假。

6.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豐富學生的語文活動,儘量為學生搭建舞台。

7.做好九年級年級語文複習迎考的準備,力爭在升學考中,能在原有基礎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五)抓好課題研究,促進本組的校本培訓工作

1.繼續開展提高學生各類文體閲讀的研究工作,並在實踐中能有所體現。圍繞我校激勵教育這一總課題,我們將根據各組研究的側重點,各備課小組通過集體備課、磨課,分別整理出一份有代表性的教案。

七年級年級:記敍文教學的一份教案

八年級年級:説明文教學的一份教案

九年級年級:議論文教學的一份教案

三個年級:文言文教學的一份教案

(附:以新教材為教學文本,為新一學年全面推行新教材做好準備。)

2.結合學校的展示活動,推出2節公開課。同時開展三課二反思的教學研討活動,反覆磨課,寫出較有質量的課案。通過這些活動,使語文組的校本培訓工作能真正促進教師業務能力的提升。

3.完成本組的校重點課題,定期開展課題小組研討活動。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圍繞市教科所、區教研室及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立足本校實際,思考探索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世紀語文教學理念,嘗試建構適應時代需求及我校實際,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可持續發展的語文教學新體系,推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我校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益。

二、工作要點

1.以備課組為單位,組織學習《全日制普通(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和《語文課程標準》,樹立信息時代新的語文教育和教學觀念,尋找社會發展和學生個體發展之間的張力,教學觀念與時俱進,注重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和教學手段的現代化,增強深化學科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2.開展優化教學設計,優化課堂教學的活動,立足基礎,敢於創新,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向四十分鐘要效益。

圍繞“優化教學目標、優化教學過程、優化教學評價”的課堂教學理念,立足基礎的同時,敢於打破陳規,勇於創新,鼓勵新思維、高效益的個性教學,力求摸索出操作性強,活潑生動,富有生命力,具有我校特色的語文教學實踐模式。

3.抓好備課組的建設,明確備課組長的職責,規範備課組備課研討要求。

備課組是任務實施的最小單位,備課組活動經常,有中心人物起作用,其教學質量就有保證。要定期集體研究教材,集體備課、聽課和評課,鼓勵備課組互相聽課、上公開課,聽課後加強研討,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切實整體使各年級的語文教學質量上台階。

4.要保質保量地落實常規的語文積累工作,完成應有的訓練和作業。

要求所有年級要保證學生一定的閲讀量,對閲讀量有硬指標,每學期至少要把《語文讀本》讀完,每一位學生閲讀不少於一種(本)課外讀物(像《讀者》、《咬文嚼字》和中外名著等),每週一篇課外練筆或剪報、評報。作文,則一定要有堂上作文,且不能少於規定的量:國中作文每學期6篇大作文,高中每學期8篇大作文。要配合閲讀搞好閲讀評價,方法視學生情況而定。

5.關注學科前沿信息,追蹤改革熱點,要緊緊圍繞會考、大學聯考發展的新形勢和要求,搞好年級階段性測試的質量分析,排查教學薄弱環節,制定詳細的彌補措施。

6.深入研究“考試學”,本學期備課組安排專題進行有關命制試題的研究工作,從科學性、規範性、準確性等方面提高檢測的效益。

7.舉辦全校性的語文知識競賽、演講賽和作文競賽,增強學生投入語文積累、提高語文修養的積極性,並逐步引導學生切實提高口頭表達能力以及書面表達水平。

8.建立與校外兄弟學校教學教研工作的聯繫。

擬與同層次學校的語文科結成“兄弟科組”,定期進行教學觀摩、教研交流。本學期爭取安排一次外出觀摩學習活動。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3

本學期根據學校工作計劃認真貫徹新課程改革精神,全方位推行創新教育,全面實施課程改革實驗方案,為了提高教育質量和教學質量,制訂本學期工作計劃:

一、工作思路

本學期主要工作以學習新“課標”、實踐新理念為中心,加深教師對現代教育觀念和課程改革的認識和理解;以研究本學科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學法指導,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 主要工作與措施

(一)抓緊抓實常規教學工作

1、夯實基礎。

①及早下手,注重積累。

語文是一門積累的學問,靠短期強化往往沒有效果,況且從高一到高三,學生的各科學業難度逐漸加深,學習壓力也越來越大,年級越高就越難在語文上投入很多精力,所以,我們強調在高一時就抓緊其語文的學習。

從高一起,我們就注意蒐集關於文學、文化常識和古詩詞名句名篇的材料,讓學生在空餘時間背誦。為了克服遺忘,我們將這部分內容定為每學期開學摸底測驗的必考內容,讓學生在反覆不斷的複習中加強記憶。

高二年級安排一定的時間完成高三的部分教學內容,這樣一來,明年高三就能保證有足夠的時間來複習。

高三應屆班力爭本學期完成高三的教學,有計劃地鞏固有關知識,為明年系統複習做好準備。

②用足教材,以“本”為本。

針對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強調要重視利用教材,按照教材的體例,有步驟有計劃地提高學生的能力。

高一正確處理好必修與選修的關係,本學期完成《語文》〈必修〉第一、二冊。以單元教學為‘點’,以讀寫實踐為‘鏈’,精講‘教讀課’,指導‘自讀課’,重視能力培養,不斷提高語文積累和素質。

高二課內教材全部要上,總體上採取先慢後快、重點篇目慢非重點篇目快的原則,有變化有側重地實施教學。

課內現代文中的必讀篇目我們也是篇篇必上,但教學重點不是讓學生記住對課文本身理解的結論,而是使其瞭解得出結論的思維過程,並將這種思維過程中所用的方法遷移到課外文章的閲讀中去。泛讀課文則是選擇某一側面,以學生討論為主,運用所學方法自主解讀文本。

高三嚴格按備課組制定的計劃執行,集中大家智慧,發揮集體優勢。有計劃、有步驟完成任務。

③有序推進,重視作文。

在作文教學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從夾敍夾議的記敍文開始,逐步訓練論點型議論文、論題型議論文、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克服作文教學的隨意性,形成作文教學的系列性。每一篇作文都認真批改,詳細講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2、廣泛拓展

“留心處處皆語文”,語文學習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進一步樹立大語文觀念。

(1)擴展閲讀課外文言語段。高一、高二,都應補充課外小語段,讓學生閲讀,並配套自編測試題,平時考試抽查學生掌握情況。

(2)提倡以剪報的形式擴大學生閲讀量,把握時代脈搏,積累作文素材。

(3)堅持寫隨筆,抽時間評講,優秀作文印發給全年級。

3、開展活動,激發熱情

突出語文教學的特色,各年級可根據語文學習和學生髮展的實際情況,不拘一格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比如開展古詩文吟誦比賽、作文競賽、課前演講、課外閲讀等特色活動。

4、建立聽課、説課、評課的制度

各備課組本學期安排3—4人開展公開課,要求大家儘量參與活動。本學期每位教師聽課不少於8節。

(二)有序開展語文教研活動

課堂教學的開放主要表現在教材的開放和教學過程的開放,為更好地實施語文教學課內外銜接,積極探討突出人文精神的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我們計劃積極有序推進語文教研活動:

1、積極爭取學校領導和上級主管部門的關注與指導,爭取更多的走出去的機會,加強交流,擴大視野。

2、利用網絡教研的形式充分發揮全體語文教師的聰明才智,凝聚語文教研的集體智慧,營造濃厚的語文教研的氛圍。

3、豐富語文教研的內涵,以校本培訓為抓手,精心設計和組織教研活動。積極開展校本教研的試驗,為校本課程的完善積累素材和經驗。

4、落實教研

我們認為教研組活動關鍵要講究一個“研”字。研究落實教學思想;備課研究學生現狀;開課、評課研究教學創新;質量分析研究教學得失;教學手段研究多媒體整合;校本課程研究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要有質有量,講實效。本學期我們想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開展教學個案研究:備課——説課——上課——研討——反思——再上課——總結。

5、做好大學聯考複習研討活動。組織大家共同開展對20xx年《考試綱要》的學習,對20xx年大學聯考試題的分塊分專題研究,特別要研究在使用新教材後試題有哪些變化,我們應該如何來應對這些新變化。做好20xx年大學聯考信息的收集工作,針對新的變化,採取應對措施。

6、做語文教育的有心人,把教育過程中的感悟與思考,聚在筆端,凝成文字,總結教學經驗,撰寫教學論文。組內成員每學年至少完成一篇教研論文,以教研促進教學能力的提高;紮紮實實搞好語文教學,併力求教學成果再上新台階。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4

個人成長措施:

1、讀書——開拓自己的視野

讀書的過程便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書籍是教師的精神家園,只有愛讀書的教師,才會從自己的書籍中汲取力量,豐富自己,使自己“腹有詩書氣自華”,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理論,讀書看報,廣泛涉獵教育學、心理學思品教學理論書籍,知道最前沿的語文理論研究,瞭解當今思品教學的發展,使自己充分與時代接軌。同時在平日的生活中,為了真正實現大思品教學觀念,我要充分開拓自己的視野,真正實現自己知識的積累,使自己知識的量和麪大幅度拓展,深入瞭解教材之外的思品世界。

2、反思——教師成長的必經之路。

以前的教學中,我是相對懶惰的,對於自己教學中的很多問題、認識、困惑經常是一帶而過,以後的教學我要充分走近學生,瞭解他們的世界,聽他們對於我教學中可取與不可取的認識,及時總結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歸納成與敗的原因,並做好詳細的記錄。把寫教學反思充分堅持下來,避免一曝十寒,養成習慣,形成規律,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對於教學中,自己不懂的地方,經常去詢問同事、專家,養成查閲資料的好習慣。真正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長自己,切實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3、課堂——教師成長的舞台。

努力向專家、名師、優秀教師學習,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在自己的教學中努力改變平庸的課堂教學模式,構建主動學習、主動參與、主動發展的教學模式,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堂課爭取至少有一個亮點,完成從一名合格教師向學者型教師的轉變,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同時積極藉助書籍和網絡,學習他人優秀的教學案例,課堂實錄,課堂教學的視頻,向名師靠近,學習他們教材解讀的智慧,學習他們對於課堂教學的把握,紙上得來終覺淺,要知此事要躬行,積極把自己的所學應用於實踐,使自己對於教學的認識,不僅停留在理論的角度,還要更多的實踐,同時在實踐中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多請同事、教研員、領導指導自己的教學,詢問學生自己教學的不足和改進之處,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上一個新的高度,有更多的精彩解讀。

4、研究——不斷提升自己

以前的教學中,我對於自己的教學缺乏研究,13年的教學以一種自發隨波逐流的方式前進,學習了很多新的知識與理論,也忘記了更多的知識和理論,我曾想自己多年的教學留下了多少足跡,以前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依然感覺棘手,以前自己不能深入解讀的古詩類文體,如今自己依然覺得很難。自己的教案上留下的更多的是教案的模仿。因此以後的教學中,我要不斷研究,從一個教材的“擴音器”,到能真正有自己視角研究自己的教學,在學習他人的長處中,更多的學會能夠做到學以致用,學會合理的消化,與時代接軌自己的教育思想,研究自己教學行為,分析自己課堂中學生的表現,記錄自己教學的點點滴滴,閲讀自己專業書籍的同時,記錄形成自己教育觀點。有自己對於教學教育的認識與體驗。

5、修養——豐富自己,做好自己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育最重要的是育人,在教書時育人,在育人中教書,而且要有一套藝術,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受到潛移默化,這樣的老師才會受到學生的歡迎,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孩子的點滴成長,儘自己最大的努力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樹立起“一切為孩子”的崇高思想。並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自己,加強自身修養,以身作則,用心努力,形成自己良好的個性修養,有堅持、有毅力,有愛心,真心真誠對待自己的學生,用心成長自己的工作。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做一名與時俱進的好老師,關注每一個學生成長的點點滴滴,做好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識修養、理論修養、人格修養,做一名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的合格老師。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5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1、思想狀況

在學習中,同學們對語文學科比較愛學,他們主動找一些課外書籍,課外資料來補充和豐富自己的水平,還有的主動購一些有關寫作知識的書籍來豐富自己寫作水平,發現他們情緒高漲,積極性調動起來了。

2、知識水平

多數同學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口語交際能力,能夠寫記敍文、一般的説明文、議論文及應用文。在國中最後一年裏,有待對他們的綜合能力素質進行培養。

3、智力非智力因素

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的開發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培養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本學期的基本任務和要求

4、思想教育

在國小語文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運用祖國的語言、提高閲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感和思維,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

5、知識傳授

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能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口語交際要講究文明和修養,態度自然、尊重對方、注意對象和場合。能寫記敍文、簡單的説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

6、能力培養

教學中,課上學生能答的問題儘量讓他們回答,培養他們的説話能力,還要注意思維能力的培養,指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聯想和想象力、尤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總之,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非常關鍵。

二、本學期教材分析

1、教學目的

在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的視野,注重培養創造精神。

2、知識結構

本冊書共七單元:第一單元(記敍文、10課時)、第二單元(文言文、16課時)、第三單元(記敍文、11課時)、第四單元(説明文、11課時)、第五單元(文言文、12課時)、第六單元(10單元)、第七單元(綜合單元、10課時)。

3、主要內容

第一單元:鞏固歸納記敍文的有關知識;第二單元:進一步學習文言文的有關知識;第三單元:瞭解一般傳記的一般寫法;第四單元:複習歸納説明文的知識;第五單元:理解古典名篇中舉例子、講道理的論證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第六單元:鞏固議論文的有關知識;第七單元:歸納記敍文的、議論文、説明文的有關知識,總結説不同文體的閲讀規律,提高閲讀寫作能力。

4、重點難點

七年級八年級所學知識,在鞏固的基礎上重在提高,培養同學們聽、説、讀、寫的綜合能力,極早讓學生們適應會考。

三、教學方法和措施

1、要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提高思想認識,陶冶道德情操,培養審美情趣。

2、語文教學中,要加強綜合,簡化頭緒,突出重點,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及知識,能力,情意之間的聯繫,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致力於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3、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指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歸納等方法,發展他們的觀察、記憶、思考、聯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視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4、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要提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啟發式和討論式,鼓勵運用探究性的學習方式。

5、重視創設語文學習的環境,溝通課本內外、拓寬學習渠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

四、教改專題

1、八步教學法 本人導課題:八步教學法。

2、本人主要研究方向

每節課的學習目標一定要明確,要符合大綱要求,要切合教學實際,圍繞目標進行自學,自學以後一定要進行反饋,把反饋中發現學生不能很好解答的問題,或是新授的重點內容弄懂弄清楚,把以上內容擬成練習題加以鞏固,本節課進行自結,佈置適當的作業。

3、研究方法措施

明確教學目標,學習誘導教法,堅持三個為主,過好四道關卡,培養五種意識(即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成功意識、審美意識),採用六種課性型。

4、預期達到目標

使用普通話,能寫記敍文,一般的説明文,議論文及應用文,努力提高同學們的聽、説、讀、寫等綜合素質。

五、課時安排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6

一、設疑

課文預習提示對《紅樓夢》的基本內容作過交待。假如我們從林黛玉進賈府的過程一路學將下來,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可,但是這樣一來,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教習,並沒有擺脱滿堂灌的嫌疑,也不能發揮出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説,不利於發展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在無形中被常規教學所忽視了。於是我想何不就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愛情發展作為講課的一個切入點進行帶點創新意識的教學呢?打定主意,便着手進行。

先設定本課的講習目的:

“通過對課文人物描寫的理解分析,提高學生獲取,提高學生獲取、感受、品味語言的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文學鑑賞能力和綜合語言能力,增強學生對《紅樓夢》的構思藝術的理解。”

教學方法:

“啟發、討論式教學。”然後設定教學的過程,在預讀《紅樓夢》的情況下,請同學談他對《紅樓夢》的初步認識。如全書的內容,藝術價值等,都要求用簡練的語言加以概話。其目的是,通過一切可能的途徑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待學生完成後,教師提示並肯定:魯迅先生説:“自從《紅樓夢》出來以後,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確實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品。自從它行世以來,就不知迷戀了多少讀者。課文所選的第三回就初步展示了《紅樓夢》高超的藝術技巧,從而把學生的學習方位加以確認。

二、激疑

在設疑的基礎上,請同學讀課文的預習提示。讀完後,引導學生注意本段的敍述順序,發現問題:原來,《紅樓夢》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真實而藝術地反映了我中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歷史趨勢。林黛玉與賈寶玉之間的愛情故事原來是小説的主要描寫對象。

本篇課文雖然寫林黛玉初進賈府的所見所聞,但也重點交待了林黛玉和賈寶玉初次相會二人細膩而微妙的感情關係。

可以説,整個《紅夢樓》中林黛玉、賈寶玉的愛情發展能否一帆風順,從這一回裏就看出來了。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感受到這一點,那麼以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情感描寫來感受《紅樓夢》高超的藝術這一教學任務就完成了。

三、析疑

問題擺出來了,就要引導學生去分析、解決。我設計了以下幾個階梯性問題:

提問一:林黛玉與賈寶玉未見面以前,她瞭解到的賈寶玉是什麼形象?

提示:王夫人的介紹,賈敏的介紹都不是什麼好印象:她們都是從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出發來判定賈寶玉的。在王夫人和林黛玉母親的眼裏,賈寶玉的一切行為都與封建正統思想格格不相容的,他是封建階級的一個叛逆,更是一個受到貶斥的人物。但由於他受到賈母的寵愛,在賈府居於無人敢管的地位,所以成了一個特殊人物。(學生從課文中找材料並回答。)

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對他的表哥並不持什麼先入為主的看法,當她舅母數落賈玉玉時,她只是“一一的都答應着”。這裏一方面看出林黛玉的小心,另一方面也看出林黛玉也是一個好新之人。這就她看好她的表哥打下了情感的基礎。

還有,在林黛玉的心裏,賈寶玉無疑是聰明,靈動,有着不拘小節的作風,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他能體會女孩心中的一份隱祕的情感(與女孩關係不錯),估計能與她心有屢犀一點通。這樣,賈寶玉的一切所作為就都為她所理解了。無論王夫人怎麼説賈寶玉的壞話,林黛玉並不發表她的任何看法,都能以一顆平常的心來包容他。這裏既説明林黛玉處事之精,更説明林黛玉對賈寶玉有一定的好感。也正是這份感情,使林黛玉和賈寶玉有了心心相應的可能。

提問二:林黛玉與賈寶玉見面以後,她對賈寶玉的印象是什麼?

提示:這時的林黛玉有一個心理變化過程,那就是,先疑而後驚。

當聽説“寶玉來了!”時,黛玉心中正疑惑着:“這個寶玉,不知是怎生個憊懶人物,懵懂頑童?”——倒不見那蠢物也罷了(點撥:還沒見着,怎麼又想見了呢?矛盾的心理)。心中想着,忽見丫鬟話未報完,已進來了一位年輕的公子……黛玉一見,便吃一驚,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地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點撥:真是見過嗎?沒有見過而説見過,可見林黛玉對賈寶玉有着很深的好感)只見這寶玉向賈母請了安,賈母便命:“去見你娘來。”寶玉即轉身去了。一時回來,再看已換了冠帶(點撥:何以如此快速,他想給黛玉留下良好的印象!)。

教師小結:當賈寶玉出現在林黛玉面前之時,林黛玉得到一個意外驚喜:他就是林黛玉心目中的偶像。這個偶像既是形象上的又是氣質上的。雖然説他他並沒有見面,但是在他們的心裏,他們已經儼然是彼此相知的一對了。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這幾個字,正是十分準確地寫出了林黛玉心中對賈寶玉的默默情懷。

提問三:賈寶玉與林黛玉見面以後,他對林黛玉的印象如何?

提示:賈母因笑道:“外客未見,就脱了衣裳,還不去見你妹妹!”寶玉早己看見多了一個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媽之女,忙來作揖(心有靈犀嗎?)廝見畢歸坐,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寶玉看罷,因笑道:“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賈母笑道:“可又是胡説,你又何曾見過他?寶玉笑道:“雖然未曾見過他,然我看着面善,心裏就算是舊相識,今日只作遠別重逢,亦未為不可。”

教師小結:這一串描寫都是十分見精神的。一者賈寶玉心中有着偶像的影子。不然他就不公大膽猜她是誰。二者,賈寶玉也有相當的判斷力。從情態上和氣質上,他感到林黛玉無疑就是他心中的另一半。所以,文章借賈母的問話道出了賈寶玉心中祕密。從賈寶玉換衣服一事來看,這既是他展現自己的表現,也是他尊重林黛玉的表現。上文説,林黛玉見了賈寶玉,覺得“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寫出了林黛玉對賈寶玉的好感,而這裏又用賈寶玉的“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寫出了賈寶玉對林黛玉的一片真誠。真可謂兩情相悦。也正是這處真誠,寫出了作者的高超技巧。

提問4:賈寶玉與林黛玉見面以後,賈寶玉是怎樣表達他對林黛玉的好感的?

提示:(學生朗讀此段,並注意細節描寫,重點)

寶玉便走近黛玉身邊坐下,又細細打量一番,因問:“妹妹可曾讀書?”……寶玉聽如此説,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別論了。

教師小結:這是文中最為精彩的一段文字。賈寶玉為了向林黛玉表示友好,他極盡表演之能事。但是我們也能從二人的對話中體會到,賈寶玉對林黛玉喜之深,愛之切。而這一段又主要是賈寶玉通過表達自己的見解來獲得林黛玉的好感。林黛玉對此也表示了默認。

提問五:林黛玉和賈寶玉的形象描寫是通過什麼途徑表達出來的?説明什麼問題。(學生討論)

提示:分別通過對方的觀察寫出來。加深印象。使其“情人眼裏出西施”的故事發展有了根源。這是文章中最為精彩的一段。

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林黛玉進賈府已經大半天了,為何到此時才與她的相貌?這正是為讓賈寶玉來觀察林黛玉作準備的。

提問六:從每個性格的角度分析,他們的愛情能取得成功嗎?(重點討論文語言信息)?

從上文中,至少有三方面可以看出兩個青春少年的兩顆跳動的心就要碰到一切了,一是形象上,他們彼此是相容的。二是情感上他們是彼此是相容的。三是見解上他們是相容的。總之他們有着發自內心的真情,這是他們兩情相悦的基礎。

但是這種真情,在他們之間能不能走到一起呢?有沒有可能遇到更大的波折呢?

從他們二人的性格上可以看出他們的情感不可能是完全心心相應的。他們最終的結局絕非那麼理想。他們二人絕不可能走到一起。只不過我們不會輕而易舉地意識到這一點罷了。

教師引導:請從文中找出相應材料證明:

林黛玉聽得多,聽得細。想得多,想得細。行動小心,謹慎。過於多慮,自尊心太強。(對他人不會太關心)

賈寶玉過於頑劣,獨立不羈。(對他人也不會太真心)(當然還有其他原因社會原因。)

正是由於二人之間的這種若即若離的情感寫,增加了小説的無窮魅力。而這一點也是《紅樓夢》的成功之處。

四、解疑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説,我們對小説的藝術構思已經初步掌握了。接着提問:這樣構思的藝術價值是什麼?(重點分析討論)

教師小結:欲合而又分,欲分而又合,分與合之間,故事情節更加曲折多變,生動誘人,構思精巧。

出示材料,深入理解:

《紅樓夢》第三回《林黛玉進賈府》的筆墨技巧(哈斯寶):

文章有拉來推去之法,已用在本回。所謂拉來推去之法,好比一個姑娘想捉一隻蝴蝶作耍,走進花園卻不見一蝶,等了好久,好不容易看見一隻蝴蝶飛來,巴望它落在花上以便捉住,在蝶兒卻忽高忽低,忽近忽遠地飛舞,就是不落在花兒上。忍住性子等到蝶兒落在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蝴蝶又高飛而去。折騰好久才捉住,因為費盡了力氣,便分外高興,心滿意足。為看寶黛二人的姻緣而展開此書,又何異於為捉蝴蝶走進花園?一直讀至本回,何異於等待蝶兒飛來?

(林黛玉)進了榮國府,想這次可要見到寶玉出場了,不料又從賈母説起,寫了邢王二夫人、李紈、鳳姐、迎春三姊妹,還有賈赦、賈政,寶玉仍不出場,這又何異於巴望蝶兒落在花上,蝴蝶偏偏忽高忽低、時上時下地飛來飛去,就是不落在花兒上?忍性等到寶玉出場,急着要看寶黛相會,不料寶玉卻轉身而去,這與忍性等到蝶落花上,慌忙去捉,不料蝶兒高飛而去,又有何異?使讀者急不可耐,然後再出場,才能使他們高興非常,心花怒放。呵,作者的筆是神是鬼?為何如此細膩工巧?

(摘自《〈新譯紅樓夢〉回批》)

從以上材料中,我們不難發現《紅樓夢》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附記:

這一創新設計的考慮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在保持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打破教學的程式化常規,通過逆向切入,給學生以創新的思維模式訓練。

古今中外的愛情故事從來就是一個常説常新的話題。把這個話題交給有一定理智和判斷力的高二學生來討論,可以更多地激發他們的興趣。強化主動學習意識。

本文的愛情描寫無疑是具有高超的藝術水平的,把這個問題解決好了,能增強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

把教師要教習的整個內容包容在學生的閲讀與講座活動中之中。這是訓練學生語感的最好辦法。

注意事項:完成本課的前提必須保證兩條,一是學生對《紅樓夢》這部書多少有一些瞭解。二是預習工作要做得細一些。

這一教案引導學生逆向深入課文,捕捉語言文字信息,進而瞭解文學作品的藝術魅力。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的認知能力放在一個合理的位置,增強了學生活動的自主性,強化了語文能力的訓練。

附板書:

寶細心、謹慎、多慮、自尊:獨立(愛己而非愛人)  分魅

黛林黛玉園中捉蝶 合力

形象相容情感相容其他相容 分

初賈寶玉欲捉不能 合無

會混世魔王、頑劣異常憊懶人物:獨立(愛己而非愛人)分窮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7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殘疾後在地壇的啟示下對生命產生新理解、新感悟的歷程。

2、培養整體感知散文結構的能力,學會有真情實感的口語表達。

3、理解母愛的深沉偉大,理解母親的關愛。

一、導入:

播放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簡介貝多芬失聰而作此曲,並能扼住命運的喉嚨,奏響人生的最強音。

請大家看看這個“人”字,你們知道它為什麼會穩穩地站着嗎?因為它有一撇一捺,因為它有兩條“腿”,正是這兩條腿撐起了每一個人,每一個健康的人。而著名作家史鐵生,在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屬於他的世界轟然坍塌了,他一度失魂落魄,痛不欲生,但他最終勇敢地站了起來。那麼,到底是什麼給了他人生的支點,使他走出了人生的低谷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史鐵生,走進他的代表作——《我與地壇》,用心靈去丈量他從痛苦之中掙扎而出的腳步。

二、整體感知:

問題:課文兩個部分的內容該如何概述呢?

1.第一部分:我與地壇的關係

2.第二部分:對母親的追思,對母愛的理解。(過渡句:第二部分第一段)

三、文本研討:

(一)、我與地壇

1.“我”是以怎樣的精神狀態進入地壇的? 地壇呢?

明確:“我”——頹廢、迷惘。(兩條腿殘廢後的最初幾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間幾乎什麼都找不到了,我就搖了輪椅總是到它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地壇——廢棄、荒蕪、冷落。(我…… 提到過一座廢棄的古園…… 荒蕪冷落得如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記起。)“我”被社會遺棄,地壇被人們遺棄,所以我對地壇產生了一種同病相憐,惺惺相惜的感情。

2. “我”與地壇有着怎樣的宿命?

(1)我家與地壇很近。

(2)我與地壇有着相同的命運。(“園子”荒蕪,“我”殘疾)

(3)地壇頑強的生命力給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氣,讓“我”領悟到生命的內涵。

3、我在地壇裏思考了什麼問題?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嗎?

明確:a、我該不該去死? (死,應該順其自然 )

b、我為什麼要出生? (無須思考 )

C、我應該怎麼去活? (地壇的述説)

4、是什麼給了“我”堅強活下去的勇氣,它們有怎樣的特點呢?

明確:景物的特點:破敗、荒蕪、古舊。寧靜,充滿活力、生氣,體現這古老的園子生命依然頑強,洋溢着生命的律動。

作者的思想感情經歷了一個從苦悶、絕望到充滿希望的過程。正是地壇這種難以言傳的包孕着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寂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的心靈以強烈的震動。文章中的地壇概括地説,令作者感到的便是地壇在看似沉寂、荒涼、蕭瑟、幽深之中的那種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用文中的話即為:荒蕪但並不衰敗。

5、“剩下的就是怎樣活的問題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

明確:第一部分最後一段寫出了一個充滿生機、活力永存的景象。這實際是在回答前文怎樣活的問題——外在的環境是惡劣的,但生命是無法遭到破壞而發生改變的,只要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頑強的活着,你就能坦然地體會到人生的味道。

(二)我與母親

1、為什麼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明確:“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親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還要承受不能將這種痛苦現於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隨時準備接受兒子自殺的噩耗,還要想兒子今後的人生道路該怎樣走。因此,作者説“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

2、母親為“我”做了什麼?她對“我”的關愛有什麼特點?兒子在母親身上讀懂了什麼?

《我與地壇》教案

3、母親離去後,“我”搖着輪椅在園中度過了一天,作者為什麼要這麼寫?

明確:從清晨到白晝,從午後到傍晚,從日升到月升,“我”走遍了這院子的每一個角落 ,一切都像往常一樣,但是母親卻已經離開了“我”,一切都不曾改變,但母親卻永遠不會再來找“我”了。“我”的內心充滿了失落與惆悵,正如當初母親尋找“我”時的焦灼與茫然。到此時“我”已經真正懂得母親那份真摯、深沉、毫不張揚的愛對“我”來説有多麼重要。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作者反覆講“母親已不在了”充滿了痛惜悔恨之情。

——物是人非

4、如何理解“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有過母親的腳印”這句話的含義?

明確:作者回到園子中認識到園中處處都有過“母親的腳印”,處處都有母親的牽掛與關愛。這樣的總結,形象地表現了母親在“我”生命中的重要性,在“我”的每一寸進步中都凝聚着母親的心血。母親與地壇已經合二為一,融為一體,也早與“我”融為一體。

四、課堂討論[自選一個話題]

1.我們的生命完美無缺嗎?我們應該怎樣活着?

2.面對父母,我最痛悔的 ……

五、課堂總結

地壇向我展示了一個鮮活靈動的生命世界,讓我意識到不管怎樣微弱纖細的生命主體都有它自身的價值,都有屬於它的歡樂、悲傷及情趣,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無法替代的。生命的自得其樂促使“我”認識到每一個個體生命都有屬於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當然,人也不例外。

結束語

人為什麼活着?史鐵生沒有把自己悟得的答案昭告於世人。其實,離開了每個人特定的生活軌跡,離開了每個人獨具的人生感悟,這樣的答案近於廢話。他只是説了,園神告訴他,孩子,這不是別的,這是你的罪孽與福祉。而我想説,生與死之間有段距離,這就叫人生;怎樣走過這段距離,這就叫生活。僅此而已!史鐵生在文章的最後説:“要是有些事我沒説,地壇,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我説:要是有話我沒説,史鐵生,你別以為是我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話只適合收藏。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這篇新聞的結構,品味作品中的細節描寫, 理解記者的感情傾向;捕捉作品營造的反差,分析反差效果。

過程與方法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品味細節,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藴和藝術價值。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瞭解奧斯維辛集中營,增強對遇難者的同情,對法西斯的痛恨,對歷史不容遺忘的理性思考;學習優秀新聞記者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學過新聞作品,平常也經常接觸新聞,對它並不陌生,具有一定的閲讀和欣賞能力。

2、情感比較豐富,調動他們的情感體驗,融入悲情題材作品的難度不是很大。

3、已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捕捉、發現作品中極具新聞價值的“反差”,讀懂作者的情感、思考。

教學難點 通過潛心品味語句,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藴,挖掘本則新聞的價值意義。

教學方法

在教師的引領、組織下,學生通過質疑探究、合作表達的學習方式解讀文本。

佈置預習

1.蒐集奧斯維辛集中營的相關資料,小組內加以整合,完成對奧斯維辛的文字介紹、圖片展示工作。

2.初讀文章,概括文章內容。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

1、師生合作完成的對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介紹。

①請學生用一句話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介紹。

②播放幻燈片,幫助學生了解背景知識,營造學習氛圍。老師用低沉、緩慢的聲音對奧斯維辛集中營進行簡介。

這裏是奧斯維辛,有人這樣描述它:這裏是一座平靜的小鎮,也曾經是最恐怖的死亡工廠,這裏見證着人性的墮落,也凝結着一個民族的苦難,這裏是人類歷史無法跳過的一頁,這裏是奧斯維辛。

奧斯維辛是波蘭南方的一個城市,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在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在奧斯維辛城附近,建有納粹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最大的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被稱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大的“殺人工廠”。它建於1940年4月,存在的3年半時間內,曾囚禁過24個國家的民眾和戰俘,共有約400萬人在此被殺害。1945年,德軍為消滅罪證,炸燬了它,現在人們參觀的是經修復後建成的博物館。

2、這些圖片又把我們帶回到半個世紀前那段黑暗的歷史,又讓我們沉浸在遇難者的苦痛之中。奧斯維辛解放14年後,當我們跟着作者羅森塔爾來到這個小鎮,看到的是什麼呢?閲讀這篇課文。

研讀感知

研讀感知

二、研讀感知

1、文章我們已經預習了,那麼在奧斯維辛發生了那麼多悲劇,而作者為什麼還説“沒有什麼”新聞呢?

明確:新聞講求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在課文第五段作者説:“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不再是什麼新聞。

引導分析:

⑴新聞的特點是什麼?明確:事件要新鮮、報道要及時。

⑵奧斯維辛的悲劇是不是當前多發生的?明確:不是。

⑶從文中能不能找到依據? 明確:第五段。

2、那麼作者為什麼還要寫這篇新聞?從文中找到關鍵句子。

明確:課文第6段。

一是記者的使命感;二是緣於一種不安的心情,要對得起在這裏遇難的人。

引導:要抓住關鍵詞句,還要全面,不要漏掉信息。

3、羅森塔爾不僅是寫作者,也是一個拍攝者,在這篇文章中,為我們攝取了那些場景和畫面?

明確:一是奧斯維辛的現在的景象(1、16段),一是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一共三個場景。

引導:場景可能是景物描寫,也可以是人的活動,那些地方寫了?

明確 : 景物描寫(1、16段)、參觀者參觀的畫面(7—15)。

小結:可以看到寫參觀者的見聞,是這篇新聞的主體部分,那麼前面的段落就是新聞的導語部分。

4、下面我們首先來看第7—15節。

問題:參觀者參觀了那些地方?

明確:毒氣室→焚屍爐→死囚牢→女牢房→灰磚房→長廊→地下室。

5、文章結構小結:

導語(1-3):布熱金卡陽光明媚但曾是人間地獄。

背景(4-6):引 入奧斯維辛背景材料介紹奧斯維辛可怕的歷史。

主體(7-15):隨參觀者腳步而行。

結語(16):再次強調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

合作探究

1、讀完這篇文章,假設你是與作者羅森塔爾同行的攝影記者,讓你拍攝一部奧斯維辛的記錄片,你會以什麼顏色作為基調?

------大部分學生都會答冷色調、灰暗色調。

2、在羅森塔爾眼中,奧斯維辛的色彩是不是像我們同學形容得這麼單一?你能不能感受到其他的色彩?這樣的色彩是哪些語言帶來的?

------涉及到暖色調,學生在文章中找出相關語句。

3、冷與暖,灰暗與明亮,色彩的反差使語言藴含了豐富的意藴,帶給讀者更豐富的感受。下面我們就結合語言來分析三組反差的效果,分析中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什麼與什麼構成了反差?②哪些語言強化了反差效果?③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思考和情感?

第一組: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裏居然陽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遊戲。

A明媚---陰暗 嬉戲—殺戮 以集中營周圍明快景物、歡樂小孩反襯當年暗無天日、慘絕人寰。

B居然,還有:意料之外,難以置信。

C含蓄表達內心哀痛、憤怒。美好的生活只有在徹底摧毀法西斯後才能享受,銘記歷史。

第二組: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燬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屍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A毀滅,死亡-----新生,頑強 一邊是戕害生命的毒氣室、焚屍爐,一邊是生機勃勃的生命,兩種反差極大的事物放在一起,這樣的景物確實讓人難忘。

B怒放 不可阻擋頑強抗爭 氣勢很盛。

C控訴法西斯戕害生命的罪行。諷刺納粹刑罰的殘暴阻止不了生命的進程,美好的東西不會被摧毀的。正義戰勝邪惡。猶太民族沒有因為希特勒匪徒的出現而消亡,人類的生命鏈條也沒有因為法西斯的暴行而斷裂。

第三組: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髮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為着一個美好而又隱祕的夢想而微笑。

A微笑---兇殘 希望---絕望。

B温和、夢想、微笑。

C生命的堅韌美好,不向惡勢力低頭。身處絕境,不放棄對自由的嚮往,對生命的渴望。

歸納主旨

反差手法的運用貫穿全文,成為這篇文章最為突出的特點。像文章的題目,“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作者在文中也反覆強調沒有什麼新鮮事情可供報道,可他恰恰寫下了這樣一則新聞。你怎樣理解這裏的沒有什麼新聞?但作者為什麼還是要寫?作者寫些什麼?

------“沒有什麼新聞”是指曾經上演的令人髮指的人間慘劇已成為人們遙遠的記憶,現在奧斯維辛和平而安寧,沒什麼新鮮事。

------(主旨)作者還是要寫下這篇新聞,是為了讓我們“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這就是重大的新聞!

------本文1958年一經發表,就在美國新聞界引起巨大轟動,並獲得了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普利策獎”。這不僅得力於他以敏鋭的職業眼光捕捉到極具價值的種.種反差,更因為他所具有的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和人道主義良知。

延伸拓展

當年羅森塔爾帶着非寫不可的使命感寫下這篇新聞史上的佳作,如果有一天你也來參觀奧斯維辛集中營紀念館,你是否和他一樣有非寫不可的衝動?那麼就請你在紀念館留言簿上寫下些什麼吧⋯⋯

注意:寫法可以不拘一格,你可以選擇你的傾訴對象——可以是遇難者,可以是參觀者,也可以是當今政要,甚至可以是納粹分子⋯⋯

課文小結

從1945年至1958年,這13年間,奧斯維辛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從1958年到現在40多年又過去了,奧斯維辛仍是一派和平景象,沒有什麼新聞,但那默不作聲的毒氣室、焚屍爐、女囚絕育室在警示着人們:為了使明媚的陽光、兒童快樂的嬉鬧不再讓人毛骨悚然,請不要忘記歷史!

同樣,六十多年過去了,哈爾濱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的細菌實驗室也在靜靜地躺着,河北盧溝橋上的石獅子仍然蜷伏看,南京大屠殺紀念碑前每天都會迎來許許多多的參觀者,在那裏,也沒有什麼新聞。但那些地方的一草一木時時都向我們發出吶喊:以史為鑑,建設我強盛之中華!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9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2、理解《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3、瞭解豪放宋詞的風格特點,提高古典詩詞閲讀鑑賞能力。

【難點重點分析】

1、怎樣正確理解《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

《赤壁懷古》融寫景、懷古、抒情為一體,從描繪古戰場的雄奇景色入手,贊一代儒將周瑜的豐功偉績,抒發作者個人的貶謫失意、功業無成的感慨。結尾處“人生入夢”的感慨是作者迅速從惆悵失意中排解出來,表達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

2、作為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蘇軾在寫作上有什麼特色?怎樣理解《赤壁懷古》的藝術特色?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的內容不再拘於傳統的離愁別緒,反映較廣闊的社會生活,拓寬了詞的題材;使詞的形式不再為規定的宮調、身律所束縛,一掃詞的柔弱氣息,開創了豪放詞派。蘇詞氣勢雄偉,一瀉千里,提高了詞的意境。《赤壁懷古》是豪放派宋詞的代表作,詞的主旋律感情激盪,氣勢雄壯。全詞借古抒懷,將寫景、詠史、抒情容為一體,借詠史抒發作者積極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業無成的感慨。

【教學設想】

聯繫餘秋雨的《東破突圍》,引導學生理解分析鑑賞《赤壁懷古》的思想內容,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積極性,加強課文背誦,通過讀課文、看註解、議特點等方法,提高學生宋詞閲讀鑑賞能力。

安排一教時。

【教學步驟與內容】

一、導入

介紹餘秋雨的《東破突圍》,正是由於被貶職,蘇東坡突破了小人們的包圍,使他真正審視人生的真諦,從而寫出了流傳千古的曠世傑作《前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念奴嬌赤壁懷古》歷來被稱為宋詞豪放派的代表作,是蘇軾被貶到黃州期間所寫,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讚美和壯志未酬的感慨。

二、指導朗讀,正音,讀出氣勢

三、研讀課文,學生整體把握全詞內容

1、大將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分析“大”“淘”──-有氣勢

淘盡風流人物,解釋風流人物──無數出色的人才

2、可懷人物那麼多,為什單單懷念周瑜?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

小組討論:

明確:

小喬初嫁了──英雄

雄姿英發──有氣魄

羽扇綸巾──儒將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大智大勇

是個風流人物

3、作者把周瑜放在怎樣的背景下來寫?

明確:景色描寫中──-亂石驚濤浪花

4、這個景色有什麼特點?如何描寫?

明確:氣勢磅礴

穿空────峻偉

卷千堆────浩大

用了比喻、誇張、擬人的手法

千堆雪比喻巨浪。

5、為什麼把周瑜放到這樣一個景色中去?

襯托英雄氣概、英雄風采,景和人相得益彰。

6、討論:為什麼單單懷周瑜?

參考:

⑴ 建功年齡:

蘇軾四十多歲團練副使虛職

周瑜二十多歲就被重用

⑵ 機遇:

蘇軾遺憾沒有碰到這樣的機會

周瑜碰到了孫權這樣的明君

⑶ 赤壁之戰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⑷ 惺惺惜惺惺蘇軾:“知音如周瑜。”

懷古的目的是為了抒發感情。

7、抒發什麼感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笑什麼──多情

多情──多愁善感

愁什麼──被排擠不得志仕途不平大志難以實現

感──惆悵失意

8、但文章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不是蘇軾了。如何理解“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明確:人生如夢,自己一生算得了什麼,在千古人物都被淘盡的大江之畔,想到的不應該僅僅是自己,而應該是千古不變的江月,就把這杯酒敬給了千古不變的江月。

應該説他能迅速從惆悵失意中解脱出來,表達了蘇軾特有的曠達灑脱情懷。這真叫做人生短暫,江月永恆,壯志難酬,豪情長存。

四、總結歸納主旨

全詞由江帶出,景、史、情渾然一體,它洋溢着一種緬懷英雄、追求功業、寄情自然的那種豪放激情,三維一體構成了一種心情,這就是詞的主旨所在。

五、評價《赤壁懷古》的藝術價值,引導學生進一步體味豪放派詞人蘇軾詞作的整體風格

(餘秋雨:沒有黃州被貶,一道天光就不能射向天際。)

六、拓展加深,佈置課後作業

課後查閲一些資料,思考比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赤壁懷古》的異同,就其思想內容或藝術特色寫一篇短評。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0

教學目標

1、 誦讀品味,把握詞人的思想情懷。

2、 體會作者生平遭遇與創作的密切關係。

3、 抓住意象,體驗意境,瞭解李清照詞的婉約風格。

4、通過本詞的學習,掌握鑑賞詞的一般方法,並學會運用。

教學重難點:

1、 瞭解個人生活遭遇與作品創作的密切關係。

2、 學習作者從日常生活中提煉生動感人的意象(借物言情)來表現心境方法。

3、 體會詞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讀一讀,議一議,品一品。教師為學生的情感體驗給予一定的指導,對學生的發言作好點撥、補充和總結,充分發揮教師的課堂主導作用。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眼淚和愁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輕拂歷史的塵煙,漫步文學的殿堂,無數的詞人詩人,寫着無數的悲懷愁情的詩詞。(讓學生回憶有關“愁”的詩詞名句)。教師總結:真是愁有景,愁有聲,愁有淚;國愁、家愁、情愁,怎一個“愁”字了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被詞評家譽為“寫愁第一高手”李清照的情感世界,用心靈來聆聽、來感受濃縮了她一生痛楚的千古絕唱《聲聲慢》吧!

二、 作者簡介,學會“知人論世”

1、先讓學生回答教師做最後總結,強調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嶺。

(出示幻燈片李清照簡介)

(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門世家,父親李格飛師從蘇軾,著名經史學家;母親王氏也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能詩能文;李清照從小耳濡目染,也聰明伶俐,善於音律,能詩作詞。18歲嫁給門當户對的太學士趙明誠為妻。兩人情趣相投,你吟詩來我作對。趙還熱衷與金石的研究,李還與其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夫妻感情篤厚,家庭美滿幸福。

(後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兩年後(1127年)北宋滅亡。從此,李的個人命運也隨着國家命運的改變而改變。李一家被迫南遷避難,兩年後(1129),其夫趙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流下李孤苦伶仃一個人,此後生活一直不如意,經歷了珍藏多年的金石書畫丟失事件、再婚離婚等不幸的遭遇。中晚年的李嚐盡了顛沛流離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國之恨。

李清照的詞前期多寫大家閨秀的生活情趣、閨怨離愁,風格清新婉麗;後期的詞一改其前期清新明快的詞風而充滿了哀婉淒涼,多寫其悼亡之悲、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

2、讓學生分別猜出《如夢令》《一剪梅》《聲聲慢》屬前期還是後期作品,以加強學生對作者早晚期詞作迥然不同的風格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明白,鑑賞詞要聯繫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時代背景,要知人論世,不能孤立地解讀文本。

(出示幻燈片,顯示前兩首詞)

三、整體感知

1、學習詩歌,很講究誦讀。況且《聲聲慢》又是一首詞作。我們知道,詞極具音樂性。先讓學生自由朗讀一下這首詞,邊讀邊揣摩,怎樣朗讀才能表達出詞人的感情。

2、提問:朗讀《聲聲慢》時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學生髮言討論,互相補充印證。

明確:愁苦。

3、讓學生自由發言,歸納出本詞的朗誦方法並作示範朗讀。

4、全班同學按以上幾位同學總結的方法齊讀全詞。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特點。

5、(出示flash朗讀課件),聽範讀,讓學生在對比中明白自己的不足。

教師總結:誦讀不是比誰的氣門長,不是看誰嗓門大。誦讀有一定的藝術性要求。我們應當以一種和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情緒相協調的感情來掌控好我們的聲音。誦讀時還應儘快進入角色,設身處地,想象自己現在就是孤苦零丁、悽婉哀絕的李清照。

四、深入探討,理解意象

1、提問:請大家找出詞中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確:“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2、詞中描寫了哪些場景?面對此情此景,你認為作者當時的心情會怎樣?

明確:

淡酒澆愁

秋風急吹

徵雁南飛

黃花憔悴

獨首窗兒

雨打梧桐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3、過渡:是啊,面對“秋風”“徵雁”“黃花”“雨打梧桐”等極易讓人憂愁的景象,詞人怎能不愁呢?更甚者,連“愁”字都無法表達她憂愁之心。這種把詩歌中的形象、景象與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而形成的藝術境界,我們稱之為“意境”;其中用來表達情感的形象與景象,我們則稱之為“意象”。可以説,在詩詞鑑賞中,通過把握意象來理解情感,是我們詩詞鑑賞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考慮到高一學生較難理解“意象”,在教學中用探討的方式在無意識中讓學生意識到“意象”在整個詩詞鑑賞中的重要地位並學會運用。)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4、 本詞寫了哪些典型意象?怎樣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

明確:淡酒,秋風,過雁,梧桐,黃花,細雨。

教師示範分析“過雁”這一意象後讓學生自己討論解決其他意象是如何表達詞人內心的愁苦,老師適時點撥釋疑。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五、鑑賞品味。

讓學生説説《聲聲慢》裏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或感受最深的意象。

六、師生總結詞的鑑賞方法

1、熟讀成誦

2、知人論世,聯繫詞人的生活遭遇來鑑賞。

3、抓住詞中選擇的意象來鑑賞。

(出示幻燈片,顯示板書)

七、聯想拓展,體驗創造美。

請同學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創造美。1、讀或唱。

2、寫對聯,賞意境。

上聯: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請同學們據《聲聲慢》的意境描寫對出下聯。可以相互討論,集中集體智慧。(多媒體呈現上聯。)

學生討論醖釀後,交流發言。教師隨機評點三至五名。示例並品讀:

月滿西樓,落花流水寄綿綿情思

雁過南窗,梧桐細雨寫點點離愁

(出示幻燈片,顯示佳作)

3.請大家用幾句詩意的話寫寫自己的酸甜苦辣,試着使用“借物言情”的寫法。

八、佈置作業

為了幫助同學更深入地瞭解李清照,我選了幾首李清照的詩詞作品,同學們可以任選一首,運用所學方法鑑賞評析。

九、課堂小結

教師自作一首小詩,師生共讀一遍表達我們對一代才女的鐘愛和敬仰。

冷月花魂李清照

生活不幸詩家幸,

一路坎坷一路歌。

身在江南思歸去,

心向故土度進退。

梧桐細雨藏離愁,

天接雲濤溢豪情。

清麗婉約溢芳馨,

自是花中第一流。

(出示幻燈片,顯示詩作)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鑑賞本詞,讓學生初步歸納掌握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提高詩詞的鑑賞力;瞭解李清照後期的人生際遇對其詞作風格的影響,體會其前後期作品的不同風格;通過有感情地反覆朗讀詞作,來體會詞作表達的感情,能夠當堂成誦。

過程與方法 運用聯想和想象,領悟詞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能通過合作學習的方式,找出詞中重要意象,學習李清照是如何寫愁的,學會抓住詩歌意象去品味詩歌情感。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體會李清照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亂離的哀愁,感悟李清照堅韌、孤高的靈魂。

教學重難點 深入研讀詩歌,抓住意象,體驗愁情,滲透對學生詩歌誦讀的指導;讓學生由詞及人,突破文本的顯性層面,進入到詞人苦悶、複雜的精神世界,感悟詞作愁的深刻意藴和李清照孤高的靈魂。

教學方法 誦讀品悟法、自主合作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初讀,感知“愁”情

1、創設情景、歌曲導入。

播放化用了李清照前期詞作《一剪梅》的歌曲《一剪梅》導入。

2、作家作品知識積累。

走近李清照:請兩位同學以李清照的身份來一個自我介紹

課件展示李清照的簡介。

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並看註釋疏通詞義。

乍暖還寒:忽暖忽寒,氣候變化無常。

將息:調養、保養。

敵:對付、抵擋。

損:詞中相當於“煞”,很、極的意思。

堪:可。

怎生:怎麼,怎樣。

思考:這首詞最能體現作者感情的關鍵字是哪一個?愁。

全詞的感情基調?哀婉、淒涼、愁苦。

二、研讀,品味“愁”心

1、 體會“愁”情。

⑴指名朗讀,要求讀出愁情。

師生評議:語速要緩慢,表情感的詞重音要讀出,斷句要注意,感情要帶出濃濃的愁緒。

⑵請找出詞中直接抒發“愁情”的句子。

清照起筆就哭訴道:“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尋尋覓覓,清照在尋覓什麼呢?

動作:若有所失 尋覓無果。

冷冷清清,是什麼冷清呢?

環境:處境冷清,心境清冷。

悽悽慘慘慼戚,又寫出了清照什麼樣的心理呢?

心理:沉痛淒厲。

所以,清照起筆就給我們定下了一個什麼樣的基調?

悲苦愁絕。

⑶賞析“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在表達情感上的不同以及連用7個疊詞的表達效果。

討論明確:疊詞運用的表達效果:一是直接抒情,極有層次地表達了詞人在遭受重創鉅痛後的愁苦的心情,為全詞渲染了一種的悲涼的氛圍,奠定了哀婉、淒涼、愁苦的感情基調。二是增強詞的音韻效果,富有節奏感和韻律感。

2、品味愁景。

⑴《讀你》引入分析。

秋風蕭瑟,梧桐婆娑,

這樣的黃昏,更適合讀你。

再讀你,如花落滿地,冷冷悽悽。

如何尋覓,那些笑靨(yè)如水的日子?

如何承受,那些痛徹心扉的生死別離?

風住塵香,物是人非,再讀你,

在《聲聲慢》的( )中,讀到了你滿紙悲慼。

⑵思考:能否在空白處填入適合的意象,並試着説明理由。

意象:淡酒 晚風 孤雁 黃花 梧桐 細雨

酒 並非酒太淡,而是愁太濃,酒力壓不住心愁。

風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百鳥飛回。渲染愁情。

雁 象徵悼亡之悲、懷鄉之思。

黃花 喻憔悴的容顏,孤苦飄零的晚境。

梧桐 一葉知秋,牽愁惹恨。

細雨 雨滴梧桐,卻敲碎人心,哀傷﹑愁絲的象徵。

⑶教師強調。

古典詩詞中傳統的意象有着特定的內涵——酒:愁文化。風:渲染愁情。雁:懷鄉之思,音信之盼。黃花:憔悴的容顏。梧桐:牽愁惹恨。雨:哀傷愁絲。

作者的心情不同,相同意象會傳遞不同的情感——黃花:戰地黃花分外香。雁:長空雁叫霜晨月。

⑷、總結本詞的意象、和情感:全詞通過淡酒、秋風、過雁、黃花、梧桐、細雨等意象營造了冷清悽美的意境,傳遞出孤寂愁苦的心境。

3、分析愁因。

當清照沉浸在這種冷清悽美的意境中不能自拔之時,她發出了絕望地呼告:“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的確,“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愁”字可以概括得了的。讓我們突破詩詞的顯性層面,進入到作者苦悶,複雜的心靈,看看作者為何而生愁?到底命運在清照身上刻下了哪些烙印呢,讓時間老人來告訴我們答案吧!

1084年:李清照生於齊州章丘(今山東章丘)。

1101年:李清照18歲,與時年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在汴京成婚,婚後兩人情投意合,共賞文物。

1127年:金滅北宋,夫婦所存的十餘屋金石書畫在戰火中焚為灰燼。

1129年:趙明誠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此時李清照46歲。

1130年:李清照追隨帝蹤流徙浙東一帶,孤苦飄零。

1156年:李清照沒有子嗣,悽然一身,悲苦地離開人世;無人知道死於何時,葬於何處。

由亡國到喪失,可謂禍不單行、孤苦飄零。晚景淒涼,沒有子嗣的清照就這麼去了,帶着一腔悲憤,悄無聲息的去了,無人知道她死於何時,葬於何地。連最公正的時間老人也沒有記錄。

瞭解這些史實之後,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到底《聲聲慢》中的愁是一種什麼樣的愁呢?

明確:情愁--獨居之寂寞

家愁--喪夫之哀

國愁--亡國之恨

三、賞讀,體會意境

1、聆聽多媒體示範朗讀。

2、那淒涼的畫面,那悽切的聲音,那悽慘的詞人,全都濃縮在這首悽美的《聲聲慢》中,我們能把它讀出來嗎?

3.個別誦讀。

3、學生配樂誦讀。

四、擴讀,拓展愁情

清代沈謙讚歎道:“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因此有“詞家二李”之説。清代王士嫘將李清照(號易安居士)與辛棄疾(字幼安)並稱為“濟南二安”。

我們仔細看李清照國亡南渡、夫死孀居階段的詞,就會發現那簡直就是一個愁的天地,就是一個愁的牢籠,可説是愁雲慘淡,愁腸百結。老師讀題目,同學們讀詞句:

悼亡悽慘的《臨江仙》:

感月吟風多少事,如今老去無成,誰憐憔悴更凋零。

感時傷身的《永遇樂》:

如今憔悴,風鬢霧鬢,怕見夜間出去。

思鄉借醉的《菩薩蠻》:

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時燒,香消酒未消。

愁苦無眠的《添字採桑子》:

傷心枕上三更雨,點滴霖霪;點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愁,不僅重得載不動,濃得化不開,也多得數不清,廣得沒有邊。即使浩蕩的歷史長河也裝不下她的無限憂愁——千年之下的我們不還被她的愁情深深感染、感動嗎?因為詞人有一顆“愁”心,所以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就都帶有了愁的色彩,從而無物而非愁,無時而不愁啊!可見,“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已決非平常愁情,實在是詞人無比悲愁的人生最痛苦的哀歎。——所以,在這概括性的語句中,也有“形象”,——那就是無限悽慘的詞人本身!

最後,我想化用她的同鄉,同樣是南渡詞人辛棄疾的詞句,對風華絕代卻命運悽慘的李清照掬一把心酸的敬仰的淚水——“更幾番風雨能消?!”

李清照,你無限的悲愁,要經歷幾番風雨才能消解?

李清照,你絕代的才情,又豈是幾番風雨所能消磨!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目標

激發學生對我國古代悠久的建築藝術的熱愛之情。

四、美育滲透目標

通過學習,提高對我國建築藝術的審美能力。

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難點:

1.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2.通過對課文的一些主要內容和觀點展開討論,提高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引導學生理清作者的説明線索,列出課文的結構提綱。

2.幫助學生弄清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學習本文科普文章的語言特色,並指導學生在説明文或議論文寫作中有意識地學習和借鑑。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北京清華園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稱為這所著名大學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樑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鏡,正微微地笑着,平靜,坦然,好像剛剛走出家門,到他創建50週年的清華建築系去上班。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樑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國建築的特徵》(板書課題)。

2.作者簡介

樑思成(1901—1972),我國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教授,中國共產黨黨員,廣東省新會縣人。樑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生於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學於北京清華學校,1924年赴美留學入康乃爾大學,不久轉學人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1927年獲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築系碩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學美術研究院學習。1928年回國,到瀋陽東北大學創辦了建築系,並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1931年至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研究員、法式部主任。1941年還擔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46年為清華大學創辦了建築系,擔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在這期間,還曾於1946年11月、1947年6月,應美國耶魯大學之聘為訪問教授。1947年1月至1947年6月,作為中國代表擔任聯合國大廈設計委員會顧問。1948年獲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榮譽博士學位。解放後,於1952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9年加人中國共產黨,曾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政協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中央常委等職。歷任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土建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委員、中國建築科學院建築歷史理論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全國科學普及協會北京分會副會長等職,1972年1月9日病逝於北京。

樑思成教授長期從事建築教育事業,對建築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學術研究方面,樑思成教授自20世紀30年代起,對我國古代建築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研究,他生前寫的許多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的專著和論文,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樑思成教授還以巨大的政治熱情,對北京市的城市規劃和建築設計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議,並參加了北京市城市規劃工作,參加了國徽的設計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揚州鑑真和尚紀念堂等建築的設計工作,對建築設計的民族形式進行了探索。樑思成教授,是我國最早用科學方法調查研究古代建築和整理建築文獻的學者之一。他的學術著述,引起了中外學者的重視,他的著述是我國建築界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達成過程

1.感知課文,明確本文的整體寫作思路。

(1)學生讀課文,整理文章的結構脈絡。

(2)小組交流討論。

【明確】中華民族世代生息於亞洲大陸東部,東觀滄海,北依大漠,西阻高原,南接叢林,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環境中,經過數千年文明的演進,創造了光輝燦爛、獨具一格的中華文化。中國建築就是其中最令世人矚目的一種。

本文作者是中國現當代著名建築學家,早年就讀清華大學,後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建築,1947年曾參與紐約聯合國大廈的設計工作,一生遨遊建築天地間,特別是為發現、研究、保護中國古建築傾注了畢生的精力。由這樣一位專家來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是再合適不過了。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國建築體系是獨特的,並從地域和歷史,即空間和時間兩方面作了簡要的説明。地域分佈是廣闊的,不獨侷限於中國境內,幾乎涵蓋了整個東亞大陸:東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歷史則源遠流長,從考古發掘的情況來看,公元前1500年時,這個體系就“已經基本形成了”,並“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歷史中不斷完善。

作者將中國建築的基本特徵概括為九點。這九點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二)説明中國建築的總體特徵。(一)講立體構成,單個的建築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體(房屋)和屋頂三個主要部分構成的;(二)講平面佈局,一所房子由一個建築羣落組成,左右呈軸對稱,主要房屋朝南,整個建築羣有主有從,有“户外的空間”。

(三)至(五)説明中國建築的結構特點。(三)從整體上介紹了中國建築的結構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橫樑”的框架結構,並解釋了中國建築的力學原理,指出這與“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構架或鋼骨架”從結構原則上是一樣的。(四)説明斗拱的作用,先給予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拱是“弓形短木”,鬥是“鬥形方木塊”,它們組合起來稱“斗拱”。它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五)説明“舉折,舉架”的作用,即為了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紹中國建築外觀、顏色、裝飾等方面的特點。(六)介紹屋頂,指出它是“中國建築中最主要的特徵之一”,並在與其他建築體系的比較中,盛稱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七)從着色方面介紹中國建築的特徵,指出“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八)介紹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九)説明中國建築在用材方面的裝飾特點,有色的琉璃磚瓦、油漆、木刻、石雕、磚雕等,無不盡顯中國建築的裝飾特徵。

九大特徵精要地概括了中國建築的特點,既有形象生動的描述,也有理論層面上的解釋,給讀者一個明晰的印象。

然後,作者提出了中國建築的“文法”問題,從更深層次上探討了中國建築的組織風格。這種風格,既有一定之規,“有一定的約束性”,表現出“千篇一律”的一面;又可以靈活創新,“表達極不相同的情感,解決極不相同的問題,創造極不相同的類型”,表現出“千變萬化”的一面。作者以“詞彙”和“文法”為喻,説明了“建築的‘文章”’的構成原理,並進而與世界各民族的建築相比較,説明中國建築一直堅持木架結構法,並把它發展得盡善盡美,不但具有實用價值,還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最後,作者提出了“各民族的建築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指出同一性質的建築,各民族“建築語言”的風格是不一樣的,體現了不同的文化心理,體現出不同的文化特點。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築風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詞彙”為新中國的建築事業服務。

2.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

【明確】這篇説明文具有結構嚴謹、層次分明的特點,把握好本文的篇章結構,便於讀懂課文。全文可分為四個部分:前兩段從地域分佈和歷史跨度方面説明中國建築的影響,可以看作是引論;中間談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對中國建築方方面面的特點予以總括説明;然後,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揭示“為什麼”的問題,進一步深化了談論的主題;最後一段,從古為今用的立場出發,提倡熟悉中國建築的“文法”和“詞彙”,在現代社會把我們民族優良的建築傳統發揚光大,可以看作是結語。中間兩部分,介紹特徵,探討風格,是學習的重點。

(2)作者着重説明了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中的哪幾項?

【明確】作者總結出中國建築的九大特徵,並不是平均用筆的,而是根據重要程度或説明的難易程度有所側重,重點説明的特徵有:(二)平面佈置,表現出中國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結構方法,體現了中國建築結構體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國建築中最顯著的特徵之一”;(六)屋頂,斜坡飛檐是中國建築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膽使用硃紅和彩繪成為中國建築鮮明的特色。

(3)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國建築的‘文法’”?

【明確】這是一種比喻的説法,借語言文字中“文法”的術語來説明中國建築的風格和手法。所謂“中國建築的‘文法’”,是中國建築幾千年來形成並沿用的慣例法式,從建築框架,到整體構成,從台基到屋頂,都有一定之規,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靈活性”,體現在具體的建築上,既表現出中國建築的一貫風格,也具有獨特的個性。

(4)怎樣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築之間的“可譯性”?

【明確】這也是用“語言和文學”為喻。各民族建築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現出來的形式卻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語言,表達同一個意思,語言形式卻不相同一樣。所謂的“可譯性”,是指各民族建築在實質上有“同一性質”,可以透過其紛繁多樣的表現形式解讀出來。

佈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3

1、提高教學質量。要提高教學質量,關鍵是上好課。為了上好課,我決定做好下面的工作:

⑴課前準備:備好課。

①認真鑽研教材,對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話、每個字都弄清楚,瞭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

②瞭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 ,他們的興趣、需要、方法、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

③考慮教法,解決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傳授給學生,包括如何組織教材、如何安排每節課的活動。 ⑵課堂上的情況。 組織好課堂教學,關注全體學生,注意信息反饋,調動學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對穩定性,同時,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悦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瞭,克服以往教學中存在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課堂上講練結合,佈置好家庭作業,作業少而精,減輕學生的負擔。

2、做好課後輔導。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國小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記錯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抓好學生的思想教育,並使這一工作貫徹到對學生的學習指導中去,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尤其在後進生的轉化上,對後進生努力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讚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談時,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

3、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 積極參與聽課、評課,虛心向同行學習教學方法,博採眾長,提高教學水平。

4、培養多種興趣愛好,博覽羣書,多看相關書籍,不斷擴寬知識面,為教學內容注入新鮮血液。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4

指導思想

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堅持教育創新的發展思路,堅持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以教學大綱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全面提高質量,把教材教活,把學生教活。

學情分析

全年級共1100多人,14個教學班,1-4班為實驗班,5-6班為陽光班,6-14為普通班,會考位置分在58.5分以上,只有20多人,在46.4分以上佔700多人,相當一部分在46.4分以下,甚至還有少量的在41.4分以下,大部分學生底子不厚,學生學習習慣不很好,語文教學任務艱鉅。

目標任務

1、規範現代漢語文字、詞語的使用,規範現代漢語語法知識的應用。

2、在國中的基礎上,學習中外文章、文學作品和我國古代散文,着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和閲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3、在寫作方面,引導學生在感受與思考、想像與聯想、個性與創新等方面發展能力。

4、在口語方面,訓練學生大膽開口,引導學生説話文明得體。

措施方法

1、先備課,後上課,追求靈活多變的教法,創造生龍活虎的課堂。

2、分析學生,研究教法,聽課,評課,每週開展一次備課組活動。

3、堅持業務學習,積極參加校本研究,完成上級安排的活動。

4、課外閲讀與課內閲讀適當配合,力求使學生“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教法分析

1、相信主體而不誇大主體。

2、嚴謹自律,為人師表,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

3、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

4、重視規範教育和養成教育。

步驟安排

1、9、10月份完成第五、一、二單元教學,11、12月完成第三、四、六單元教學,1月複習。

2、每單元完成相應的《作業本》練習和活頁練習,完成讀本上的自讀指導。每單元完成相應的作文訓練,作文評講一次。

3、9月進行寫字訓練,10月開展朗讀比賽,11月開展書寫比賽,12月講課比賽。

4、1月份寫教學體會或教學論文,總結,交流。

高中語文教科研工作計劃 篇15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瞭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採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閲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鑑賞。閲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閲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閲讀和鑑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閲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於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於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範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於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閲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及教學重點

(一)教科書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部分,必修共五冊,共用三個學期完成教與學的任務,其他時間由學生按興趣學習選修部分。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部分,即“閲讀鑑賞”“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導讀”。

1、閲讀鑑賞:這是教材的主體部分,內容是反映當今時代特色的作品。學習重點各不相同:有側重對形象性較強的文學作品的鑑賞,有側重對思變性較強的説理文章進行思考和領悟,有側重應用性較強的文章的閲讀和理解。

2、表達交流:這部分包括“寫作”與“口語交際”兩部分。寫作分4專題;“口語交際”共設計五次活動。

3、梳理探究:每冊共有3個專題,學生可據自己的興趣、愛好有選擇的學習探究。

4、名著導讀:每冊有2部導讀。主要是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提高思考能力與欣賞水平。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利用每週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於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於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鑽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於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並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閲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閲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閲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閲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摘抄或剪貼),寫讀後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

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閲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每週課時組合模式:“一二三”分佈式,即每週一節閲讀課,兩節寫作課,三節課文學習。

課前語文活動突出成語、古詩詞、優秀文章等賞析或簡介。

(四)落實“快準美”和“521”措施

語言表達力爭一個“準”字,讀題、審題、思考、解題等力求一個“快”字,書寫、做題步驟、文面卷面等力求一個“美”字。

“521”培優補差要選好苗子、定好調子、走好路子、用好招子,力爭班級大面積豐收。

五、改變做練習的習慣

如何處理練習問題,我們將嘗試採用以下辦法:

1、整合原則。將一部分練習處理融合到課文教學當中,在課堂上解決。因為練習是圍繞課文內容和單元要求而設計的,它對課堂教學起一定的引導作用。因此,決不能將課堂教學與練習的處理分割開來,而應該將二者巧妙地整合。有專家説:“老師在帶領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練習的某些問題能夠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解決。”這樣,既讓學生學得輕鬆,又能節省教學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2、分層原則。新課標在練習設計上富有彈性及開放性,這就為教師和學生自主處理練習提供了靈活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環境和不同的教學對象採用不同的處理方法。此外,教師在處理練習時應留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各取所需,要求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機動地完成(可設必做、選做、附加題)作業。學生可以把練習中的字詞抄上幾遍;可以發揮想象,把這些字詞連綴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書中含有以上字詞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學習實際選擇練習的形式。總之,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不再把練習當成負擔。

3、重視過程。處理練習的傳統方式是注重結果,追求答案的準確性。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常常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後讓學生千方百計進入所謂標準答案的窠臼。這種消極接受的方式,剝奪了學生獨特的閲讀體驗,把學生變成了不善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兩腳書櫥”。而重視過程策略,是呈現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運用過程策略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解和細化。對於一些難度不大的理解性練習,教師也不要急於讓學生説答案,而是先讓他們思考,並將思考的過程説出來,最後再説出答案。運用過程策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教給他們科學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成“會學”。

4、評價策略。評價是一種檢測激勵機制。對完成練習的情況做出評價,能使學生形成競爭意識,激勵他們不斷進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運用評價策略要堅持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過去,我們一味強調終結性評價,用百分制、劃分等級等方法來評價學生完成練習的情況,缺乏形成性評價的意識。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評價學生在完成練習的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參與精神,認真負責的態度,注意發現並及時表揚他們取得的微小進步,淡化學生之間的差異。同時,練習評價的形式要多樣化,克服過去那種學生練習由教師裁決的單一模式,除了教師評價,還可讓學生互相評價,學生自我評價,從而在評價活動中,既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的興趣,又培養評價意識、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和進步的信心。

總之,新教材練習設計的目的不是為了加重學生的負擔,而是為了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課文。課上,引導學生動起來,質疑問難,深入探究,師生一起切磋學問,砥礪思想;課外,通過少而精的作業,積累知識,激發興趣,培養能力。課堂內外,都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