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彙報範例

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大家整理收集的國小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彙報,供大家閲讀參考。

國小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彙報範例

篇一:

各位領導、各位輔導員:

大家好!我代表喬建鎮中心國小就教學常規管理工作方面做總結匯報。

在過去的學期裏,在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下,喬建鎮中心國小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開展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教學各環節管理

1.堅持對村校教學常規管理進行抽查,學期末對各校的教學管理及教師的教案、聽課、學生作業等各環節進行抽查,有針對性地對期末檢測成績偏低的學校和教師進行檢查,並在教師大會上進行反饋。

2.加強喬小教師的示範作用,喬小語文、數學教研組的教研活動面向村校公開,要求各村校教師參加喬小相應年級、科目的教學研討活動。

3.抓好的畢業班備考

(1)5月初召開畢業班全體教師工作會議,教務處對畢業班的複習迎考及學生的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動員畢業班教師加強協作,全身心投入複習指導工作;

(2)召開喬國小生複習迎考動員會,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指導和思想動員,營造備考氛圍;

(3)組織統一檢測,語文、數學兩科都進行統一的檢測近10次(包括縣級2次),並集中學生對檢測進行分析,給成績優秀學生頒獎,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競爭向上的意識。

(4)對村校畢業班實行統一練習,統一測驗試卷。從中心校設計的語文、數學練習中選取適於村校的部分練習印發給村校,增大村校畢業班的練習量,提高練習的質量和效果。

二、教師業務學習方面

1.要求村校教師通過觀看教學錄相課進行觀摩學習,開闊視野,接受新的教學理念,並做好聽課記錄和教學分析。

2.開展和完善專題研討課和專題學習講座活動,促使教師就教學的某個方面進行探索、實踐、交流,引導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展,提高教師的教學理論水平。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上一節研討課,並由指定的教師評課,要求每位教師每學期主評一節公開課,上交一篇評課稿,喬小教師每人每學期至少用多媒體上一節公開課,促進教師課堂實踐能力的提高。

3.教育科研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喬小要求教師人人制定科研課題意向,結合課堂教學實踐開展研究工作,關注學習與本課題相關的理論,收集相關素材,學期末上交研究論文。科研組成員擬定課題研究計劃,定期開展課題研討課活動,並收集課題相關資料素材提供給教師們參閲學習。

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學期至少完成一篇教學論文、教學設計或教學心得體會等有關教學經驗文章。這項工作在全鎮逐步推開,上學期參加隆安縣論文評比52篇,有32篇是喬小,各村校佔20篇。

三、學生方面

1.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通過《農村中、國小六七年級學習習慣銜接的研究》這個課題工作的開展,引起廣大師生、學校領導對學生良好學習習慣養成的重視,通過課題研究課的觀摩、研討、交流,引導教師對語文、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實踐探索,開展主題講座,探討交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方法、經驗,課題組的研究成果之一——《喬建鎮中國小生課堂學習守則》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有重要指導作用。

2.注重課前5分鐘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如語文課前的説話、朗誦、聽寫,數學課前的口算、聽算訓練等學生自主進行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3.上好寫字課,加強學生書寫訓練

從老師做起,每日一練,練字5分鐘,引起教師對書寫的重視,要求認真上好寫字課,培養學生認真書寫的習慣,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

四、取得的成果

1.在20xx年隆安縣低年級學生現場聽寫、識字比賽中2人獲特等獎,1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在20xx年隆安縣國小數學現場操作、解決問題比賽中,4人獲一等獎,2人獲二等獎。

2. 新光國小的羅彩芳老師代表隆安縣參加南寧市農村教師賽課獲得二等獎,喬小潘佳芳老師獲隆安縣首屆國小語文教師美文誦讀比賽二等獎。

3. 20xx年畢業班成績:190分以上20人(鄉鎮最多);數學100分14人(列鄉鎮第二);全鎮語文均分78.3(鄉鎮最高),數學均分81.7(鄉鎮第四);喬小語文均分81.5分,數學均分85分,均列同類學校首列。

4.新課程改理念深入廣大教師心中,自覺化為教學行為,課堂教學呈現豐富多彩的景象,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各年級期末檢測成績穩中有升。

5.國家級課題《農村中國小教學銜接研究》的子課題《農村中國小六七年級學生學習習慣銜接的研究》順利通過結題。

能在這裏總結髮言,這是上級領導和在座各位對我們的一種鼓勵,也是一種鞭策,我們將教學常規工作做得更好。發言完畢,謝謝!

篇二:

我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全體老師的共同努力下,以促進每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根本,以教育科研為引領,以校本特色建設為突破,緊緊圍繞教育教學工作這一中心,狠抓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改革,並取得了初步成效,課堂教學有了明顯的改觀,教學質量正在穩步提升,現將我校教學常規管理工作彙報如下:

一、加大教育投資,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創設條件

1、改善教師辦公條件。為了讓教師安心愉快地工作,我校設立了低段組、高段組和藝術組三個辦公室,不僅為每位教師購置了辦公桌椅,檔案櫃,還為每個辦公室安裝了電腦、空調、飲水機,為教師的備課、批改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環境。

2、改善學生的學習條件。為了更好地利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提高教學效率,我校給每個教室安裝了多媒體教學設備,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教學效果有了明顯提升。為給全校師生營造一個舒適、温馨的學習、生活環境,今年暑假,我校給24個教室和24間宿舍全部刮仿瓷、上漆圍,開學初,又為每個教室投資百餘元進行佈置,極大地改善了學生的學習條件。

二、規範各項制度,為常規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1、嚴格的制度管理是搞好教學工作的前提和保障,為了加強制度化管理,我校實行集體辦公制度和簽到、查課制度,由專人負責檢查登記,並進行量化打分,將結果納入教師年度評估總分。

2、堅持執行集體備課制度。為提高教學質量,我校堅持以教研組為單位,採取同級集體備課形式,集思廣益,各抒己見,研教研學。在討論中,獲得別人對教材的獨到理解,聽取別人對教材的個性化處理,不斷提升自己研讀教材的水平。教師備課要求做到“五全一有,”五全即五個環節齊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具準備,教學過程,教學步驟,一有即課課有教學反思。要求各教研組長定期對備課進行認真檢查與指導,並做到查後有登記,及時瞭解備課情況及教學進度,做到問題當面指出,經驗當眾推廣。為了順應形勢的需要,促進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更新,加強教學經驗交流,更好地利用好現代教育設備,提高備課效率,從去年開始,我校改革了教師備課方法,變傳統的抄寫備課為電腦無紙化備課,電子備課實施以來,大大減輕了教師的機械勞動強度,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教材,批改作業,輔導學困生。

3、建立校長巡課制度。我校在開足、開全國家規定課程的基礎上,還特設了寫字課和讀書課,由校長親自督導檢查,重點檢查是否按課表上課,並採取聽推門課、檢查備課等形式對教學進度進行監控。經過督察與指導,常規管理的規定已轉化為教師自覺的教學行為,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保障。

4、建立教師評價制度和學生評價制度。建立完善的教師發展評價體系。教師的評價體系不單是以教學成績為依據,而是根據各教師的綜合能力、行為規範和教學效果等綜合起來評價每位教師。對於學生的評價也是如此,我校堅決抵制了以分數評價學生的制度,而是從學生的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學期末得到公正公平的評價。平時的作業採用等級+評價,注意恰當運用鼓勵性評語對學生進行客觀評價。

三、從抓教研入手,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樹起航標

幾年來,我校一直把教研工作作為全面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來抓,教研活動的開展,促進了教師專業成長及教育理念的轉變。通過集中學習、集體研討、同級交流、彙報展示、經驗傳授、課例分析等形式,及時為老師指引教育教學方向,不斷為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注入活力。

開學初,由學校教研組成員依據中心校教學工作計劃,在全面分析學情、校情的基礎上,共同研究商榷,制定出我校的語數教研大課題,並圍繞大課題制定出詳細的小課題,每週一按計劃進行語、數、英教研,已成為我校雷打不動的常規。各老師針對每週教研課題充分準備,在教研時把自己的好方法、好思路以及困惑進行交流討論,並認真寫好教研記錄。通過教研,各老師取長補短,互相學習,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另外,教研為我校教師的專業成長搭建了平台。只要有機會,我校經常派老師外出聽課、學習,回來後利用教研時間進行彙報交流,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老師做的很好,每次外出,他們不是抱着遊玩放鬆的心態,而是認真筆記,虛心學習,不斷把好思想、好經驗帶回來,在教研時與全體老師共同分享,也帶動着全校教師不斷進步,迅速成長。每個人外出學習,都會有很多感慨,很多收穫,很大變化。比如孫紅梅老師國培半年回來,她本人的內在素質提高了很多,並且把讀書的好經驗帶回來,在全校很快推廣開來,她引導孩子們在誦讀中理解,在理解後交流,在交流中創造。如今,他們班的學生已經養成了自主閲讀、認真誦讀的好習慣,説的興趣高了,説的話題廣了,語言豐富了,內容充實了,整體素質提高了,她本人也從此養成了堅持每天閲讀、誦讀的好習慣,並帶動起好多年輕教師與書為伴,走進詩歌、走進童話、走進每個孩子的心田。如今,每天晨誦時間師生共同配樂誦讀已成為我校清晨一道靚麗的風景。還有英語老師高偉玲,從北京學習回來,把用英語進行口語表達的習慣傳播下來,在交流中,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使學生的英語水平迅速提高。

教研興校,的確如此。有了學校的大力督促和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我校的教研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如今,教學研究在我校已形成風氣,不論是辦公時間,還是課間休息,經常會看到同級幾個教師在為一個問題爭論不休。這些爭論,真正反映出教研的境界: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成果即成長。

四、以“説、講、評”活動為途徑,使教師在實踐中得到錘鍊。

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課堂育名師,名師創名校,每次“説講評”活動的開展對老師的成長都是一次促進。每一位名師就是在一次次講評活動中得到鍛鍊,不斷成長,不斷成熟起來的。為了讓更多的老師成為名師,很快成長起來,我校每學期都要舉行兩次“説講評”活動,要求任課教師人人蔘與講評。在講評活動中,會發現別人在教學方法、教學藝術上的優勢,彌補自己的不足。也能從其他教師的點評中受到啟發,得到點撥,學到經驗。

新一輪“説講評”活動是新模式實施以來第八次講評活動,也是課堂教學新模式在我校教師課堂中日趨成熟的一次活動。從這次活動中,我們真的可以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成效。從説課中,聽出教師的設計理念變了,注重了讀、説的訓練;從聽課中看到同學們的學習方式變了,成了課堂的主人;從評課中,再也聽不到哪位教師會説:“誰的課講得真生動,把課文分析的真透徹”之類的評價,而是評價哪個班的學生説的好,提的問題精彩,教師引導到位。細細回憶一下,每位老師都有其獨特的一面,都有別人可學習、借鑑之處。走進一、二年級趙萍、劉潤榮、劉文良等老師的課堂,你會聽到細膩温和的語言如潺潺溪水流進孩子們的心田,那一聲聲稚嫩而天真的話語中,充滿了好奇、欣喜與快樂,多麼温馨愉快的課堂呀!五、六年級姚麗、孫紅梅、王芬、盧秀珍、胡志屏等老師的課,又會把你帶入激烈的討論中,一個個尖鋭的問題令人深思,一種種科學的推理令人欣喜,這樣的課堂活而不亂,這樣的課堂充滿活力。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語言嚴謹,邏輯性強,善於化難為易,深入淺出,是張麗、陰玲娟、馮江懷等老師的教學風采。李娜老師一節別開生面的英語課,將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帶到了高潮,使人從中得到享受。儘管還有個別老師沒有真正理解“引導者”的含義,整堂課完全帶領學生跟着自己的教學預設走,唯恐旁生枝節;儘管部分老師還缺乏教學機智,有些自主合作與探究活動還流於形式,效果還不太明顯,但他們比以前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只是步子還沒有邁起來,相信通過這次講評活動,對他們會是一次幫助,一次鍛鍊。

五、以創新特色為突破,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為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我校在開足開全課程的基礎上,注重特色文化創建,除音體美外,還開設了讀書、寫字校本課程,為了保障讀書時間和讀書量,學校配備了專職教師,設立了讀書寫字課,還聘請校外專家定期輔導,針對我校學生的家庭現狀,學校在讀書方面加大投資,為每個學生購置了一本課外讀物,要求師生共同閲讀,這樣既便於老師指導,還利於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這類圖書規定一個月進行一次圖書漂流,保證了每位學生一個學期必須讀到五本課外讀物,為保證讀書寫字效果,我校把閲讀和寫字作為考核學生綜合素養的一部分,注重這方面的考核與評價,以考核促落實,以評價促提高,把培養素養能力和提高文化素質結合起來,取得了明顯效果,除此之外,還設立了腰鼓、書法、繪畫、唱歌、舞蹈、演講等興趣小組。多次舉辦了手工製作作品展、手抄報展、書法作品展、趣味體育比賽等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展示了城內國小師生的素質與才能,使大家在同樂中感受到校園裏濃濃的藝術氛圍,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

六、以“轉作風、樹師德”為窗口,重塑教育新形象

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xx大精神,切實轉變教師工作作風,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重塑教育形象。按照《城關中心校“轉作風、樹師德”活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我校召開了全體教師會議,認真學習了《八項規定》、《六項禁令》、《運城市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十要”規定》、《運城市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十禁”規定》和《城關中心校“轉作風、樹師德”活動實施方案》,並決定從課間操、教師辦公、和放學路隊三方面進行作風整治,具體要求如下:

一、課間操:要求各班整隊迅速、整齊,正副班主任必須跟班做操,正班主任站在隊伍前面,副班主任站在隊伍後面,音體美和英語老師站在大花池的兩側,各老師要做到動作規範,給學生起到好的示範作用。

二、教師辦公:要求各老師按時上課,不上課時間在自己的辦公室認真辦公,早上前三節課和下午前兩節課為必須辦公時間,禁止在辦公室閒聊或上網。有事請假,以假條為準。

三、放學路隊: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1530”安全教育法,明確安全教育的重要意義,嚴格落實班主任和各任課老師的安全責任,要求各班放學後整好隊伍方可離校,每天上最後一節課的老師必須落實好學生人數,把學生送出校門,各值周班級和值班教師積極配合門衞做好監督協調和登記,確保學生安全、有序地放學回家。

總之,在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各項常規工作都搞得紮紮實實且成績顯著,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成績屬於過去,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會克服困難,強化管理,進一步規範和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努力構建高效課堂,是我校的教育教學水平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