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課教研活動總結(精選5篇)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 篇1

本週,我們語文組繼續圍繞“指導學生個性化朗讀,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這一主題進行了教學研討。首先是聽了楊xx老師執教的《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一課,然後針對這節課我們進行了教學研討。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精選5篇)

《高爾基和他的兒子》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記敍文,通過高爾基和他10歲的兒子之間發生的“栽花賞花”以及“寫信教子”兩件生活小事,反映了高爾基父子間的親情和高爾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愛心。作者圍繞一個“愛”字組織材料,先寫了父子間的親情,接着由稱讚兒子留下的鮮花,生髮到教誨兒子要給人們留下美好的東西,最後揭示出:“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生活哲理。寫作由淺入深,寓理於事,用清新的文筆,表達深刻的主題。這篇文章和本單元的其他兩篇文章《在大海中永生》,《艾滋病小鬥士》共同對學生進行“無私奉獻”的情感薰陶。根據教材特點,楊老師制定了三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説出高爾基信中最後兩段話的含義。

3.體會高爾基父子之間的親情,初步懂得人生快樂在於付出的道理。其中,把目標1和2作為教學重點,把目標3作為教學難點來處理教材,然後圍繞目標進行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中,楊老師採用了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挖掘空白處,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等多種方法,緊緊圍繞“指導學生個性化閲讀,提高學生閲讀的能力”主題進行教學,比較成功地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聽完課後,我們針對這節課進行了研討。首先是楊老師進行了説課及反思,楊老師説課環節齊全,過程清晰,還認真地反思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即缺少個性化朗讀指導,語言缺少激情等。接着,各位老師暢所欲言,積極踴躍地談了各自的意見和建議,從大家的發言中,我們總結出這節課的亮點有以下幾點:

1.課堂上努力落實“兩表六要”中的“讀、寫、説”的要求,如兩處補白訓練,培養了學生説的習慣,同時也訓練了生聽的能力。“寫回信”旨在培養學生寫的習慣。

2、導學案設計緊扣問題重點、難點,小組合作探究時間充足,

3、自學探究、作批註的方法好,注重了學生的個性化閲讀體驗。

總之,本節課中,培養學生閲讀能力貫穿本節課始終,結尾處使學生獲得了思想啟迪:奉獻是一件快樂的事。

研討過程中,老師們還提出了合理的建議,如: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朗讀指導,讓學生讀的有滋有味;小組合作不能流於形式,要分工明確;課前誦讀《海燕》和結尾的名言誦讀交換一下,效果會更好。

最後,衞立峯主任作了總結,肯定了楊老師的進步和這節課的成功之處,還針對學生的現狀向我們語文教師提出了要求:國小階段“讀、寫、説”習慣培養要做到“三進”,一進備課,二進課堂,三進評價。平時要指導學生“讀”要讀出味來,“説”要大方,敢於大膽展示自己,“寫”要有指導。尤其是“説”的習慣,平時要加強訓練。為此,我們教研組根據本次研討結果,總結出本週研討話題:“如何培養學生説的習慣”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教學中怎樣才能讓學生敢於大膽發言,並做到言之有序?在“相約星期五”圈子中進行研討。

研討中,大家見解獨到,如劉豔紅老師談到的:讓好的學生帶動組內成員;多積累相關的資料,讓學生有話説;借他人之口,表自己心聲。高娟娟老師談到的:首先要給學生營造一個講普通話的氛圍;其次,教師應多鼓勵學生髮言,不要怕説錯話;最後,學生在表達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表述,不能想到什麼説什麼,培養學生説話時的邏輯性。王麗平老師談到的:老師抓住每一次學生髮言的機會,然後對他進行有針對性的表揚。

從這次教研結果來看,效果良好。把培養學生“説”的習慣,落到實處,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平時的努力,期待今後我們學生“説”的能力有所進步。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 篇2

一月份,我校開展了青年教師聽評課活動。對於此次活動,學校領導高度重視,青年教師們積極參加。現將語文教研組聽課評課活動總結如下: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讀”中盡顯語文魅力。

語文教學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語感。而讀就是培養語感最積極有效的刺激。×教授指出:“抓住語感的培養,語文課的特點才能充分體現出來。”本次活動中,大部分語文教師都能以讀促悟,通過朗讀來體會人物思想感情;或抓關鍵詞句(重點詞語)來反映人物或景物的特點,這點做得非常到位。×等老師在朗讀方面充分體現了“以讀促悟、邊讀邊悟”的語文教學理念。每位老師都能帶領學生充分閲讀文本,從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讀中去感悟課文、感悟人生。“讀”中盡顯語文課堂魅力。

2、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多數教師在教學中重視向學生傳授學習方法。在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注意指導學生閲讀,以閲讀促理解。通過抓關鍵語句體會人物理解內容。如吳麗萍老師在執教《小棗樹和小柳樹》時通過對幾個重點句的反覆閲讀理解,使學生體會到“小棗樹及小柳樹的品質”。

3、教師具有課程資源意識,能夠結合教材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資源。把學生從教材引向生活,從廣闊的社會生活中開發課程資源,拓寬了學生視野,豐富了學習內容。周丹丹老師在執教《伯牙決弦》時,課外延伸介紹了古文的特點,從課文內容延伸到現實生活,讓學生在欣賞古文的同時,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存在的問題

1、教師在課堂中説得太多,真正留給學生的時間較少,不必要的話語、不必要的教學環節過多。

2、獨特教學風格呈現不明顯,喪失了教師的個人魅力。由於課堂教學中的每一步都是這樣的,導致課堂的同一性。如何展示教師的個人魅力是我們要思考的問題。

3、課堂設計過多或不充分,點撥、評價單一、不及時。課堂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設計內容過多,從而出現拖堂、講不完的現象。大部分教師評價單一(好、棒等),不能針對不同學生實行不同的評價語。

總之,不論什麼樣的課,我們都要把學生成長放在第一位置上;不論什麼樣課堂,我們每時每刻都不能忘為師者的責任,這是我們共同追尋的目標。前路漫漫,我們當持之以恆,不斷反思總結,不斷求索進取。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 篇3

為了提高教師的業務水準,加強教學研究,堅持教研興教,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互相探究,共同提高,按照計劃安排,我校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了聽課評課活動,講課老師都能認真鑽研教材,認真備課,認真上課,使聽課老師學到了不少經驗。聽課老師都能暢所欲言,對自己所聽的課説出了真實想法,並提出了合理性的建議。老教師能充分發揮自身特長,教學基本功較紮實,課堂能注重一個“實”字,年輕教師課改理念比較新,教學手段新穎,能有效的吸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教學突出一個“活”字。這次教研活動為每一位教師提供了一次展示自我的平台,一節節生動有趣的課堂,使每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

通過聽課交流教研,總體有以下幾個亮點:

1、教師觀念較以前有了很大轉變,課堂設計新穎,學生容易接受,能按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2、選取的教學問題具有典型性、有效性、注意揭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合理適用教學手段。

3、創設情境及時,呈現的問題具有探索與思考的價值,教師能給每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參與機會,並能組織學生髮現問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鼓勵學生有不同的解法與思考,及時引導學生掌握基本方法。

4、練習容量適當,有針對性、開放性,反饋及時。

5、學習活動方面,學生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有探索和創新意識。教師能組織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採用動手實踐、討論交流等方式組織學生參與活動,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充分。

6、課堂氣氛方面,教師教態自然,能尊重學生,善於傾聽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學習進程張弛有度,課堂活躍有序,師生、生生間能平等交流。

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點:

1、老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方面方法上不夠科學。

2、討論問題時有的老師給學生留的時間過少只停留在形式上的合作學習。

3、有的教師新舊知識聯繫不太緊密,設計教學不能考慮學生的已有學習經驗,以及前後知識的銜接。課堂缺乏深度和廣度。

4、有的教師過渡語銜接不自然,思維不清晰,教學層次安排不合理。重難點把握不準確。

5、有的教師在教學中時間安排欠合理,沒有給學生留作業時間。

建議有以下幾點:

1、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要貫穿於每一個年級,對於每一個年級應該有不同的要求,達到循序漸進,步步深入。要在激發學生學習習慣方面採用科學可行的教學方法,從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2、教師要多方面挖掘教材,改進教學方法,並注意改進教學理念,年輕教師要注重鍛鍊自身的教學基本功和科學處理教材的能力。

3、探究性學習的實效性有待於探究,小組合作學習還要在教學實踐中多摸索總結。

4、教師要有積極創新的思維,努力提高自己的駕馭課堂能力。語言要精煉,表達要準確。

5、練習題的設計選取要多貼近學生日常生活中身邊的事物,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

6、學生能説的、會説的老師不要包辦代替,課堂中要注重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總之,本次交流學習活動,真正起到了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目的。相信在以後的教學中,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將會實現雙贏。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 篇4

為了進一步推進我校的課堂教學改革,更加深入的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從根本上夯實我校“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穩步提高教學質量,從10月28日我校拉開了為期兩週的拉網式聽課暨冬學段評教評學活動。這次活動既有課堂教學改革給我們帶來的欣慰、喜悦和期望,也有給我們帶來的憂慮和不安。現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活動組織呈現了三個字:“長”、“實”和“效”

所謂“長”,就是聽、評活動週期長。以往的評教評學活動每天安排六、七節課,每次只有四、五天的時間,而今次每天只安排四節的課,時間長達十一天的時間,這樣做目的就是讓講課的老師充分備,聽課的老師認真聽,評課活動紮實開。

所謂實“實”,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讓同年級同科授同一內容,避免以往同年級同科授不同內容,讓聽課老師無法進行有效比較的尷尬局面;二是包組領導跟蹤聽課、評課,當天的課當天評,多提建議,少提亮點;三是講課老師説課要有説課稿,評課老師評課要有評課稿,避免以往説課無依據,評課隨意評的現象。

所謂“效”,主要表現在大部分課都能夠運用我校所倡導的“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真正讓這一模式進入課堂,深入人心,有效教學正逐漸常態化。

二、講課教師呈現了“老不服輸”、“中不示弱”和“青有作為”的良好局面。

老不服輸表現在:成月梅老師:老當益壯,聲音洪亮,課堂語言抑揚頓挫且詼諧幽默;張華強老師:流利的英語口語、緊湊的課堂節奏;王軍社老師:認真的板書和準確的語言表述;

中不示弱表現在:馬紅霞老師:圍繞教學重點穩步展開,呈現教學重點逐一突破;郭建兵老師:數學問題生活化,寓教於樂,課堂練習容量大且針對性強;趙永麗老師:心中有課標,教學有目標;

青有作為表現在:田東平老師:吃透教材,深專教參,問題設計疏而不漏;張麗麗老師:課堂教學遊刃有餘,毫不遜色。

三、學生課堂表現積極、活躍,熱情高漲,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

在這次活動中,所有班級的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表現在他們能夠積極的探究問答題,積極的回答問題,積極的小組合作,積極的課堂展示。尤其是97班和102班,老師門普遍反映他們上課回答問題不積極、不主動,但是從這一次聽課來看,他們的表現卻是最棒的。在英語組評課時,我感慨的説:102班的學生是一羣犟驢,就看老師如何去調教,調教好了,個個是人才,調教不好,就不好説了。這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是沒有找到恰當的方法。

四、本次活動暴露出的問題。

1、個別教師思想上不重視,敷衍塞責。表現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重點抓不準,教學思路不清晰,教學語言不條理,課堂練習瞎應付,針對性不強,一堂課下來自己都不知道教了點什麼,更別説學生學會了什麼。

2、教學方法陳舊。活動開始就明確要求用我們學校的“先學後教,當堂達標”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但個別教師置之腦後,隨心所欲,於是就出現了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一節課下來根本看不到學生活動的身影,就是老師滿堂講,學生滿堂聽,製作的課件看不到為課堂服務,只是讓人感到花而不實。

3、與學生關係不和諧。成局長講和諧的師生關係就是教學質量,但個別老師的課堂只能聽到老師的聲音,根本聽不到學生的聲音,任你如何啟發,學生我自巋然不動,為甚?歸根到底就是平時的課堂沒有和諧的師生關係。

4、個別學科的個別教師的它評走了形式,走了過場,沒有真正起到我們評課的目的--通過評課提升課堂教學水平。

五、今後採取的措施:

對於每組最後一名教師採取跟蹤聽課、跟蹤評課。

聽課教研活動總結 篇5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學能手聽課總結

李河

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廣義上説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的整合,但就課堂教學而言,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資源的整合。通過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可以更好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目標、學科教學目標的整合達成,可以更好實現課時教學目標的整合達成。例如,外語教學目標通常有“聽、説、讀、寫”等四方面要求,包含文字、語音和視頻等不同媒體的信息,

二、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實踐中主要採用以下四種整合形式。

1.利用計算機中現有工具進行整合教學。

常規的計算機輔助教學往往要為一節課製作一個課件,課件使用的靈活性不大,而且在實施教學前要作大量的準備工作。其實計算機本身就具有強大的教學功能。例如:利用e_cel來進行數學數據分析、利用圖表工具學習製作統計圖表

2.利用計算機信息加工能力進行整合教學。

計算機具有較強的信息加工能力,利用這一功能可以讓學生對信息進行重整、加工和再應用,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培養信息加工能力和流暢的表達能力,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例如:通過上網查找、下載資料,利用word製作出學習彙報材料;

3.利用計算機進行模擬實驗的整合教學。隨着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為學生的探索和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許多在現實中很難做到的試驗,可以通過計算機來模擬,從而給學生以真切感,促進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例如:利用計算機來進行大量重複的模擬試驗,體驗“概率”的含義,幫助做出正確的決策。由於計算機可以幫助得出成千上萬的模擬結果,也可以快速、準確地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

4.利用網站進行研究性學習和協作學習。

計算機網絡技術為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如:提供豐富的研究資源、創設生動的研究情境、大大地擴充協作範圍,提高協作的效率、改革學習的方式。

三、此次活動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開展起到了一定的推進作用,從教師的參評課來看主要有以下的優點:

1、教師已經有意識的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自覺將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之一,能夠有意識地滲透信息意識的教育。如畢豔秋教師的<感動人物>一課,讓學生在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從而培養信息加工能力和流暢的表達能力,達到對大量知識的內化。暴振江老師的<我的好朋友>一課,利用e_cel來進行數學制作統計圖表

2、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理念,能夠將信息技術作為教與學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於教學過程之中。做的較好的教師如任玉琴教師樑亞麗教師、劉德菊教師、呂敏老師、耿繼新老師等。

3、在導入、講解、提問、直觀演示、多媒體使用、總結和評價學生等環節,參加實踐活動均展示了自己較高的教學技能水平。比較的如蔣凱教師、杜敏教師、張義軍教師、劉玉文教師、張鳳菊教師等。

4、大多數教師能夠體現信息技術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研究性和反饋及時的優勢,並採用了多種形式的教學策略,突出學習主體的主動參與作用。使信息技術的應用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通過這樣的訓練,做到了技術與知識的有機整合。如耿繼新老師、任玉琴教師、劉德菊老師、呂敏老師等。可以看到教師無論採用哪種類型的課件,只要有效的設計好學生活動,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5、此次活動教師均做了精心的準備,課程資源豐富,手段多樣化。如:呂敏的《成長的煩惱》一課錄製家長的視頻、班級成長的幻燈照片都深深的感染着教育着學生。張義軍老師、杜敏老師的複習”採用了幾何畫板製作了動態課件,此類運用充分發揮媒體的交互性作用,凸現學生主動參與。富亞波主任的《生活用電常識》一課採用flash動畫效果逼真,使學生記憶紮實。而其他課程的演示文稿,實物投影,小視頻、卡片結合設計的學生活動演繹教學過程,也都收到了良好的

教學效果。

四、存在的問題

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過程中,表面上信息技術體現為一種手段,但深層次上它卻表達了教師的教育理念,即他運用了信息技術達到什麼教育目的。這一次的評比中,技術的運用還是有些值得我們反思的。一是擺花架子,有些課確實是用了設備與技術,但談不上整合,給人的感覺是弄一點技術與設備作擺設,無助於提高教學效率,有個別教師存在信息技術工具的使用不能有效融入教學過程的現象,也有采用的課件雖然是屬於互動類型的,但由於課堂主體沒有發生變換,使得信息技術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僅僅起到展示的作用。二是利用程度不高。課件的質量有待提高,基本都是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而且畫面的質量、內容的安排等,有的不是太好。;三是教學資源不足。尤其計算機網絡的應用較差,沒有充分利用我校良好的網絡設備、網上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對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理論認識不深,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貫徹這一思想。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標誌,信息技術優勢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可以彌補傳統教學的弱點與不足,實現信息技術與傳統教育的優勢互補。“整合”的教學內容可以基於教材而超出教材,查詢收集豐富的教學資源,補充教學內容在背景材料、拓展深廣度等方面的欠缺。“整合”的教學方式可以打破傳統教學單一的講述與問答模式,輔之以活潑、動態畫面,增強模擬性、直觀性,實現由靜到動,由二維到多維,由微觀宏觀的變化。“整合”的教學過程可以欣賞的過程、實踐體驗的過程、師生合作的過程、教與學有機交織密不可分的過程。通過此次活動,希望全體教師更加重視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不斷的學習新技術能製作更好的生動的“情景再現”的課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加課容量,提高課堂效率。自覺將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自己的教學目標之一,能深層次的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此次活動也有另外一種感觸,就是開展“學案導學模式”的課堂與常規課堂的不同是明顯的,七年級教師內化了學案導學模式”,他們的課堂學生參與的深度、廣度、小組學校的氣氛、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的精神面貌整體上好於其他年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