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素質測評評語

學生素質測評評語

中學生素質測評評語

十多年來,素質教育在探索中不斷髮展,但是,有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什麼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什麼樣老師是好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是好的學生?這三個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對學生的評價有關。

教學評價機制,是對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結果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進行評價的各種標準的總和。其本質上是一個教育價值觀問題,即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具備哪些因素的學生才是素質較高的?由於一定的價值對人們的行為有導向作用,因此,構建科學、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關係到教師行為,學生行為乃至整個教育行為的方向和趨勢,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前瞻意義,然而我們在看待和評價學生的態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一)現行的考試製度改革還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工具性的考試使學習失去了本該應有的童貞和樂趣,成為縛住孩子們雙手的繩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鎖,架在孩子頸項上的冷劍。工具性的考試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一定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結構的需求,伴隨着教育的社會化,教育應當與社會發展更加密切,更加協調,更為洽合。未來社會渴求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不斷湧現。

(二)我們看待和評價當代中學生們受傳統觀念束縛,遭遇困惑在所難免。

現在的校園很難看到過去那種“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風,學生之間建立在金錢上的交往大大增多,集體主義淡漠,個人主義、自我中心是當前中學生的又一明顯特徵。過去提倡“一幫一”,現在學習好成了“個人專利”,幫助別人好像和個人競爭勢不兩立,幫了別人,勢必威脅到自己,誰還肯為提高別人學習成績花時間和精力?現在的中學生缺乏奮鬥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當他們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尤其遇到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考試失敗或學習上遇到難題,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漠。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對當代中學生的認識只能“霧裏看花”,那麼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不知要從何入手?我們國家正處於急劇轉型時期,在這種變化的大環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學生?他們的道德面貌,人格發展有什麼時代特時?這些特點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許多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思想越來越多之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來評價當代青少年,他們確實是充滿矛盾的一代。從整體上看,他們身上可以發現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繼續用固有的現念去看待他們,我們很容易陷入困境。時代在前進,難道中學生就沒有隨着前進?

(三)必須用新視角看當代中學生的時代特徵

當代中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事物,事件和現象,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獨立判斷精神是過去學生所不具備的。當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態度,建立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體系,儘管這種探索是無意識的、不繫統的。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等價交換,自由競爭,其道德體系相應地就是主張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現在,我們的學生就有把自己的舊玩具轉賣給班上同學,還有的同學在街上買了食品之類的東西,再拿到班上加價轉賣。這些行為,教師常常當做反面例子。我們的教育最終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將來也未必就不能適應社會。

(四)正確評價和看待當代中學生要有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生觀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變革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多變的時代特點,賦予了他們極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他們興趣廣泛,知識而廣,善於交際,求真務實,這些優點都是過去的中學生所不具備的,時代的差異導致了現在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其實兩者各有所長,他們的優缺點是他們的生活時代所賦予的,他們的羣體面貌有着各自時代的特徵。如果把過去的觀念強加於現在的學生,用傳統的標準評價現在的學生那顯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難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受舊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影響很深,當面對新的時代觀念的中學生,由過去慣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續下去,必然失靈。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實施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必須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加以完善。當前,應努力實現以下 “五個轉變”。

第一,在目標指向上:由甄別性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當前,由於普通高中招生選拔方式沒有根本改變,導致綜合素質評價圍繞普通高中招生進行的現象比較突出,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仍占主導地位。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甄別與選拔學生,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發展。因此,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核心。學校的一切評價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促進學生髮展這一根本目的來策劃,既要有利於學生當前發展,更要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既要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特長培養。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高度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過程,學生國中入學之時,即是綜合素質評之始,要把評價活動貫穿於學生日常交往與學習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經常性的評價活動中受到激勵、得到發展;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得到發現,並正向影響學生的評價結果;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充分發揮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掌握評價標準和方法,知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措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評價自我評價,充分尊重同學評價,正確看待教師評價。

第二,在評價管理上:由政府掌控向學校主導轉變。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是按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實施,學校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仍不夠落實。當然,政府對綜合素質評價進行宏觀指導和監督保證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各校情況各異,統一的方案和操作辦法很難適應每一所學校。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學校足夠的空間,調動學校創新的積極性。在設定評價方案時,學校要以教育部提出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基礎性發展目標為基本依據,以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評價內容和標準為參考,根據自身實際設置評價內容和評價量標。評價量標要突出生活化、可操作性內容,使評價方案的校本化。在各等次比例劃分上,應根據學校綜合辦學水平下達適當比例,不設統一標準,以引導學校將辦學目標轉移到提高辦學水平上來。

第三,在評價思路上:由評招結合向評招捆綁轉變。《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國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招生要堅持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的評價結果應成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據。”要求“各地應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確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試行優質高中部分招生名額分配、優秀國中畢業生推薦等多樣化的高中招生辦法,以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均衡發展。”我們認為,落實上述精神,要樹立“大評價”觀念,將學業考試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以改變現行的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學業考試成績分別呈現,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基礎條件,以學業考試成績為錄取依據的招生錄取方法,使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業考試由結合走向捆綁。

第四,在評價策略上:由以考促教向以評促改轉變。當前的國中教育中,仍然大量存在着教育教學圍繞升學考試轉的現象,反映在學生評價的內容上,出現了將評價內容進行主次分配,對升學考試涉及的內容重點教;而對升學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則較少關注。加上會考命題改革超前,使本來在師資、設備等方面準備還不夠充分的課改遭遇尷尬,過度開放的試題和過於繁雜的考試,讓學生無法適應,使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降低,影響了家長、社會對學校的信任和對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僅僅依靠會考改革促進教學改革的初衷受到了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確立以綜合素質評價促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對會考改革進行認真反思。會考改革要關注學生學情,適當降低命題難度,簡化學業考試方法,根據學科結束時間安排學業考試時間,使會考化整為零,避免學生患上九年級恐懼症,不讓會考成為加重學生負擔的罪魁禍首。要徹底改革普通高中招生以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依據的做法,用包括學業考試成績在內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普通高中錄取的依據,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的調控功能,讓科學的評價成為教學改革的指揮棒。

第五,在評價手段上:由傳統手工方式向信息技術手段轉變。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量很大,數據處理十分複雜,僅靠傳統的手工方式難以應對,必然導致效率低下。加上部分學科教師(如:美、音、體等)由於任課班級多,不可能對每位學生情況都瞭如指掌,容易產生評價過程的隨意性,使評價結果失真。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依靠計算機系統科學處理數據信息,減輕評價的工作量,提高評價工作的效率。運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加強對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提高評價的保密性和數據的安全性,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在一些關鍵的認識沒有突破、正確的理念沒有形成、改革的政策沒有被深刻領會之前,很多做法都可能會導致表面化和形式化現象。因此,我們尚須克服浮躁情緒和功利主義思想,腳踏實地,認真實踐,才能實現課程改革的遠大目標。十多年來,素質教育在探索中不斷髮展,但是,有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至今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什麼樣的教學是好的教學?什麼樣老師是好的老師?什麼樣的學生是好的學生?這三個問題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對學生的評價有關。

教學評價機制,是對教育教學過程及其結果有無價值及價值大小進行評價的各種標準的總和。其本質上是一個教育價值觀問題,即學生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教學才是有價值的?具備哪些因素的學生才是素質較高的?由於一定的價值對人們的行為有導向作用,因此,構建科學、公正、合理的教育教學評價機制,關係到教師行為,學生行為乃至整個教育行為的方向和趨勢,具有極其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前瞻意義,然而我們在看待和評價學生的態度和方法上存在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

(一)現行的考試製度改革還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工具性的考試使學習失去了本該應有的童貞和樂趣,成為縛住孩子們雙手的繩索,套在我孩子身上的枷鎖,架在孩子頸項上的冷劍。工具性的考試也難以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滿足一定時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結構的需求,伴隨着教育的社會化,教育應當與社會發展更加密切,更加協調,更為洽合。未來社會渴求複合型、創新型人才的不斷湧現。

(二)我們看待和評價當代中學生們受傳統觀念束縛,遭遇困惑在所難免。

現在的校園很難看到過去那種“同窗之交淡如水”的君子之風,學生之間建立在金錢上的交往大大增多,集體主義淡漠,個人主義、自我中心是當前中學生的又一明顯特徵。過去提倡“一幫一”,現在學習好成了“個人專利”,幫助別人好像和個人競爭勢不兩立,幫了別人,勢必威脅到自己,誰還肯為提高別人學習成績花時間和精力?現在的中學生缺乏奮鬥和吃苦精神,承受挫折的能力差。當他們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尤其遇到困難時,適應能力差,不能進行良好的自我調節。考試失敗或學習上遇到難題,生活中遇到不順利的情況時,常常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任信、嬌氣、怕吃苦,勞動觀念淡漠。

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如果我們對當代中學生的認識只能“霧裏看花”,那麼提高當代中學生素質不知要從何入手?我們國家正處於急劇轉型時期,在這種變化的大環境中,我們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學生?他們的道德面貌,人格發展有什麼時代特時?這些特點中,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許多老師認為,現在的中學生主流意識越來越淡漠,思想越來越多之化,因此,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難度也越來越大。站在成年人的立場來評價當代青少年,他們確實是充滿矛盾的一代。從整體上看,他們身上可以發現許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如果繼續用固有的現念去看待他們,我們很容易陷入困境。時代在前進,難道中學生就沒有隨着前進?

(三)必須用新視角看當代中學生的時代特徵

當代中學生對社會上出現的各種事物,事件和現象,敢於發表自己的獨立見解,這種獨立判斷精神是過去學生所不具備的。當代青少年正在以探索的態度,建立一種適應市場經濟社會的道德體系,儘管這種探索是無意識的、不繫統的。市場經濟的核心是等價交換,自由競爭,其道德體系相應地就是主張平等、互惠、公平、公正。現在,我們的學生就有把自己的舊玩具轉賣給班上同學,還有的同學在街上買了食品之類的東西,再拿到班上加價轉賣。這些行為,教師常常當做反面例子。我們的教育最終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做的孩子,未必就思想品德低下,將來也未必就不能適應社會。

(四)正確評價和看待當代中學生要有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新的學生觀

現在的中學生生活在變革時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信息多變的時代特點,賦予了他們極易接受新事物的品格和獨立思考的勇氣和能力。他們興趣廣泛,知識而廣,善於交際,求真務實,這些優點都是過去的中學生所不具備的,時代的差異導致了現在的學生和過去的學生之間的差異,其實兩者各有所長,他們的優缺點是他們的生活時代所賦予的,他們的羣體面貌有着各自時代的特徵。如果把過去的觀念強加於現在的學生,用傳統的標準評價現在的學生那顯然是不公平的,也自然難以奏效。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大都是在應試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受舊教育觀念,教育方式影響很深,當面對新的時代觀念的中學生,由過去慣用的教育方法再沿續下去,必然失靈。

基於上述認識,我們認為實施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必須在實施過程中逐步加以完善。當前,應努力實現以下 “五個轉變”。

第一,在目標指向上:由甄別性評價向發展性評價轉變。當前,由於普通高中招生選拔方式沒有根本改變,導致綜合素質評價圍繞普通高中招生進行的現象比較突出,評價的甄別與選拔功能仍占主導地位。綜合素質評價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為了甄別與選拔學生,而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發展。因此,突出評價的發展性功能是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改革的核心。學校的一切評價活動都必須緊緊圍繞促進學生髮展這一根本目的來策劃,既要有利於學生當前發展,更要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既要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更要關注學生特長培養。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高度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過程,學生國中入學之時,即是綜合素質評之始,要把評價活動貫穿於學生日常交往與學習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讓學生在經常性的評價活動中受到激勵、得到發展;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的“閃光點”及時得到發現,並正向影響學生的評價結果;實施發展性評價必須充分發揮學生本人在評價中的作用,讓學生明確實施綜合素質評價對於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掌握評價標準和方法,知曉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途徑和措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評價自我評價,充分尊重同學評價,正確看待教師評價。

第二,在評價管理上:由政府掌控向學校主導轉變。由於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綜合素質評價主要是按政府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統一部署實施,學校在評價中的主體作用仍不夠落實。當然,政府對綜合素質評價進行宏觀指導和監督保證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但各校情況各異,統一的方案和操作辦法很難適應每一所學校。因此,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應給予學校足夠的空間,調動學校創新的積極性。在設定評價方案時,學校要以教育部提出的道德品質、公民素養、學習能力、交流與合作、運動與健康、審美與表現等六個基礎性發展目標為基本依據,以省市區教育行政部門提供的評價內容和標準為參考,根據自身實際設置評價內容和評價量標。評價量標要突出生活化、可操作性內容,使評價方案的校本化。在各等次比例劃分上,應根據學校綜合辦學水平下達適當比例,不設統一標準,以引導學校將辦學目標轉移到提高辦學水平上來。

第三,在評價思路上:由評招結合向評招捆綁轉變。《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國中畢業考試與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普通高中招生要堅持綜合評價、擇優錄取的原則。學業考試成績和綜合素質的評價結果應成為普通高中招生的主要依據。”要求“各地應依據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確保公正、公平的前提下,積極探索、試行優質高中部分招生名額分配、優秀國中畢業生推薦等多樣化的高中招生辦法,以促進義務教育階段的學校均衡發展。”我們認為,落實上述精神,要樹立“大評價”觀念,將學業考試作為綜合素質評價的內容,以改變現行的將綜合素質評價結果與學業考試成績分別呈現,以綜合素質評價結果為基礎條件,以學業考試成績為錄取依據的招生錄取方法,使綜合素質評價與學業考試由結合走向捆綁。

第四,在評價策略上:由以考促教向以評促改轉變。當前的國中教育中,仍然大量存在着教育教學圍繞升學考試轉的現象,反映在學生評價的內容上,出現了將評價內容進行主次分配,對升學考試涉及的內容重點教;而對升學考試不涉及的內容則較少關注。加上會考命題改革超前,使本來在師資、設備等方面準備還不夠充分的課改遭遇尷尬,過度開放的試題和過於繁雜的考試,讓學生無法適應,使學生學業成績普遍降低,影響了家長、社會對學校的信任和對新課程改革的信心。僅僅依靠會考改革促進教學改革的初衷受到了阻礙。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重新確立以綜合素質評價促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對會考改革進行認真反思。會考改革要關注學生學情,適當降低命題難度,簡化學業考試方法,根據學科結束時間安排學業考試時間,使會考化整為零,避免學生患上九年級恐懼症,不讓會考成為加重學生負擔的罪魁禍首。要徹底改革普通高中招生以學科成績簡單相加作為錄取依據的做法,用包括學業考試成績在內的綜合素質評價結果作為普通高中錄取的依據,強化綜合素質評價的調控功能,讓科學的評價成為教學改革的指揮棒。

第五,在評價手段上:由傳統手工方式向信息技術手段轉變。在實踐中,我們感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量很大,數據處理十分複雜,僅靠傳統的手工方式難以應對,必然導致效率低下。加上部分學科教師(如:美、音、體等)由於任課班級多,不可能對每位學生情況都瞭如指掌,容易產生評價過程的隨意性,使評價結果失真。因此,學生綜合素質評價要充分應用信息技術手段,依靠計算機系統科學處理數據信息,減輕評價的工作量,提高評價工作的效率。運用信息技術,還可以加強對教育教學質量的監控,提高評價的保密性和數據的安全性,提高評價的客觀性。

國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改革的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別是在一些關鍵的認識沒有突破、正確的理念沒有形成、改革的政策沒有被深刻領會之前,很多做法都可能會導致表面化和形式化現象。因此,我們尚須克服浮躁情緒和功利主義思想,腳踏實地,認真實踐,才能實現課程改革的遠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