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五篇

【導語】: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的思想宣傳五篇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一

xxx同志指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中國之問”和“世界之問”,體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提供了根本遵循,為解決人類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

從世界社會主義520xx年中演進而來的社會主義

江河萬里總有源,樹高千尺也有根。xxx同志曾系統深入地回顧總結世界社會主義520xx年的歷史演進,提出精闢的“六階段論”思想,展現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昭示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

在過去520xx年中,社會主義歷經了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從一國到多國的發展歷程。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本。正如xxx同志指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而不是其他什麼主義,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能丟,丟了就不是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僅沒有丟掉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而且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新的重大發展。比如,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優化黨的全面領導的體制機制,強化黨的組織在同級組織中的領導地位,確保黨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佈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用制度體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把人民擺在至高無上地位,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等等。

世界社會主義520xx年告訴我們,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道路走得通、走得對、走得好。經過長期努力和接力奮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偉大飛躍;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

有着“五個得來”的社會主義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我們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正如xxx同志強調的,它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這“五個得來”説明中國選擇社會主義殊為不易,説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説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不容易。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五個得來”從黨和國家的改革史、國家的建設史、黨的革命史、民族的奮鬥史、文明的傳承史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厚的歷史淵源和廣泛的現實基礎,表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植根於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發展進步要求的社會主義,具有無比廣闊的時代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藴,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動力。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歷史,不只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一個事關黨、國家、人民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有些人企圖放大黨的失誤和挫折,詆譭新中國的偉大成就,割裂改革開放前後兩個歷史時期,誤讀中華民族的歷史,甚至抹黑黨的歷史、國家的歷史、民族的歷史,進而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動搖中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所以,xxx同志提醒全黨要高度警惕“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五個得來”的重要論述是對“歷史虛無主義”的根本否定,同時也告訴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是怎樣經過反覆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是怎樣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排除各種干擾,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

堅定和發展“四個自信”的社會主義

xxx同志指出:“當今世界,要説哪個政黨、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自信的話,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這裏所説的自信,就是xxx同志反覆強調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最有理由自信,是因為我們的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具有獨特優勢。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明確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因為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與代表極少數人利益、以資本主導為核心的西方道路有着本質區別。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是各種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的領導者,從而有利於監督權力、調控市場、節制資本,既能有效防止歷史上羣龍無首、一盤散沙的現象,又能有效防止西方政治體制中相互掣肘、內耗低效的現象,有利於避免政府失靈和糾正市場失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着眼於解決當今中國如何走向共同富裕、如何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中國問題”,充滿着中國國情、中國實際、中國實踐、中國經驗等“中國元素”,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既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借鑑古今中外製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能夠有效避免舊式政黨制度代表少數人、少數利益集團的弊端,有效避免一黨缺乏監督或者多黨輪流坐莊、惡性競爭的弊端,有效避免舊式政黨制度囿於黨派利益、區域和集團利益決策施政導致社會撕裂的弊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既有深厚的歷史傳承,又有宏闊的世界眼光,還有豐富的實踐源泉,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於一體,具有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氣度,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了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優勢有機統一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奏響了新時代“中國特色”最強音,承載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也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

堅持“五大文明”整體推進的社會主義

當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歷史性成就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局面。

從事業佈局看,黨的十二大提出同時進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黨的xx大提出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黨的xx大提出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黨的xx大提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明確“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的事業佈局。其中,經濟建設是根本,政治建設是保障,文化建設是靈魂,社會建設是條件,生態文明建設是基礎,共同致力於全面提升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統一於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目標。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堅持“五大文明”整體推進,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有效防止和克服物質上的拜金主義、精神上的虛無主義、政治上的民主遊戲、生態上的透支掠奪、民生上的民粹主義等世界各種“文明病”。這開闢了既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又不同於傳統社會主義道路的人間正道,必將實現人類文明史上新的飛躍,進而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明標識。

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作為自己的使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樣的社會主義自然有着重大世界意義。

當今人類面臨着應對大規模流行性疾病、恐怖主義、自然災害、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由西方文明主導的世界秩序既是其中不少問題的誘因,又在加劇這些問題的複雜性。資本主義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解決全球性問題的無力與無能,人類再次把目光投向社會主義。國外政要紛紛表示,社會主義中國是倡導和推動世界整體性發展的重要力量。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着眼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進程,秉承“世界大同、天下一家”“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理念,致力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近幾年來,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推進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建設,推動共建“一帶一路”,給各參與國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具體實踐。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首倡者和踐行者,xxx同志在20xx年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呼籲:努力建設一個遠離恐懼、普遍安全的世界,讓人人享有安寧祥和;建設一個遠離貧困、共同繁榮的世界,讓人人享有富足安康;建設一個遠離封閉、開放包容的世界,讓人人享有文化滋養;建設一個山清水秀、清潔美麗的世界,讓人人都享有綠水青山。這“四點倡議”勾畫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清晰藍圖,回答了“世界向何處去、人類向何處去”的重大問題。這是中國人民向世界提交的關於人類未來的中國方案,表達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的願望,為人類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二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不曾有過的發展奇蹟。當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今天,我想談的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中國經濟有哪些不變的基本面,又面臨哪些主要變化。

一、三點不變

第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尚未完成,改革永遠在路上。中國的改革,採取的是漸進式雙軌制,即“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老人老辦法,保留了很多計劃經濟時代的干預扭曲,保護補貼原有的大型國有企業,以維護穩定。新人新辦法,激活了一些過去受到抑制、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競爭力強,能創造就業、增加出口的產業。我國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的放開,就是逐步走過來的。農村改革也是如此,一方面,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另一方面,土地是集體所有制,並不像一些國家那樣,將土地私有化。

漸進式雙軌制改革的好處是,既能夠維持穩定,又有利於調動積極性,發揮我們的優勢,促進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從而為我國改革舊有的體制創造了條件,比如,原來的大型國有企業資本密集,違反我國的比較優勢,在開放競爭的市場中沒有自生能力,需要保護補貼,否則難以生存。我國的快速發展,積累了資本,原來很多不符合我國比較優勢的產業,隨着資本積累逐漸成為我國的比較優勢,對其保護補貼就從“雪中送炭”變為“錦上添花”,不再必要,為消除雙軌制遺留的各種干預扭曲創造了條件。所以,黨的xx屆三中全會與時俱進地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消除各種扭曲,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但這是一個目標,諸多要素市場改革尚未到位。而且,隨着經濟發展和人民追求的變化,新矛盾和問題還將不斷出現。所以,我認為,改革永遠在路上,改革要不斷深化,這個基本態勢沒有變。

第二,發展是硬道理,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依然巨大。過去40年,我國經濟平均每年增長9.5%。增速之快,持續時間之長,在人類經濟史上前所未有。從未來的增長潛力看,我認為,未來我國經濟維持較高增長的可能性和空間依然較大,可用資源仍然較多,這個基本國情沒變。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依賴的是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雖然現在中國已是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這個差距,代表的是勞動生產率水平的差距,意味着產業和技術水平存在差距,這説明我國收入水平依然較低,也意味着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更快的發展。

發達國家勞動生產率水平高,其技術和產業均處於世界最前沿,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只能依賴自身發明。中國作為一箇中等偏上收入的國家,有些產業,如高鐵、家電,已處於世界最前沿,要繼續維持領先,必須自己發明。有些新產業,技術創新速度快、週期短,其研發投入主要是人力資本,而物質和金融資本投入相對少,這在互聯網、手機等行業表現最為明顯。比如,小米手機,雷軍創業之初,僅有100多名員工,一年之內就推出小米手機,100多名員工的人工成本並不高。再如,阿里巴巴,當年孫正義投資僅為3000萬美元,摺合人民幣2億元,資金投入不大,但利用的是高人力資本。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中國缺少的是物質資本,而人力資本差距很小,因為人力資本包含兩部分,即天賦和後天的教育,有時天賦比後天教育更為重要。現在,在後天教育方面,中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大,而在天賦方面,中國人口多、天才多,中國又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全世界每年30%的市場增量在中國。因此,對於研發週期短、以人力資本投資為主的現代產業,中國有條件實現彎道超車,自己研發。

但中國還有大量的產業與世界差距巨大。從20xx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覽會可看到,總體而言,中國製造業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比如裝備業,外國一部機器售價可高達500萬美元,而中國類似的機器售價僅為100萬美元,這意味着存在技術差距。我認為,只要充分利用這個差距,我國經濟還有每年8%增長的潛力。這是因為,從歷史數據看,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20xx年人均GDP是美國的21%,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5年的我國台灣、1977年的韓國的人均GDP也是美國的21%。在此差距下,日本、新加坡、我國台灣和韓國經濟都維持了20xx年每年8%-9%的增長。上世紀70年代之前,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以人力資本為主要投入、研發週期短的產業尚未出現,彎道超車機會不多,當前我國比當年的日本、新加坡、我國台灣、韓國等更為有利。在同樣的產業技術水平差距所給予的“後發優勢”的條件下,他們可以實現20xx年8%-9%的年均增長,從20xx年起,我國應該有20xx年每年增長8%的潛力。

當然,把潛力變為現實,需要很多條件,20xx年出現了全球金融經濟危機,國際經濟比較疲軟,中國作為出口大國,經濟增長速度就會受到一定影響。另一個因素是國內的情況,要看供給側的一系列改革開放措施能不能落實到位。但是由於國內的市場大,可迴旋的餘地多,未來20xx年仍有8%的經濟增長潛力,應該可以實現每年6%或者更高速度的增長。中國現在的經濟總規模佔全世界GDP總量的16%,如果中國經濟每年增長6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則為1個百分點。由於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在3%左右,這意味着全球經濟每年1/3的增長來自於中國。

第三,中美關係是最重要的對外關係,維持好的基礎未變。中國現在的人均收入還處於中高端,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繼續向高收入水平前進,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外部環境中,維持好中美關係是關鍵。中美經濟的互補性強,充分利用經濟互補性是保持中美關係的重要基石。

可以從收入水平差距看到中美經濟的互補性。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現在的收入水平約為美國的四分之一。按市場匯率計算,約為美國的七分之一。這意味着中國的平均勞動生產率水平相對較低。平均勞動生產率低,代表所在的產業一般是技術水平較低、資本密集度較低的產業。而美國收入水平高,代表其附加價值高,代表所在產業的技術和資本比較密集。資本密集包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物資資本的密集。因此,中國產品與美國產品在國際上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的少。即使,未來中國的人均GDP與美國相當,產業處於同一水平,經濟合作的基礎將從現在不同發展程度的產業互補,轉變為同一發展程度的專業分工,如同現在美國和歐洲的關係一樣,貿易仍然是互利雙贏。屆時,中國的市場是美國的四倍,美國那些在國際分工中具有優勢的產業也不能失去中國的大市場,中美合作的經濟基礎仍然存在。

雖然中美經濟互補,但隨着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大,將對美國作為世界霸主的地位帶來挑戰,中美之間的摩擦不可避免。但我們要充分利用中美之間經濟互補性這一有利優條件,維持一個較好的合作關係。

二、三點變化

第一,中等收入人羣在國內增加,期望將發生變化,需要趨利避害,深化改革。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追求將發生改變,對生活質量、環境質量、透明度、話語權等的追求越來越多,自主性也逐漸增強。我們的改革必須以人為本,把握中等收入人羣需求和人們追求的變化。一方面,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維持經濟穩定,提高效率;另一方面,社會和政府治理的變革必須提上議程,比如,應建立針對突發事件和羣體性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現在互聯網技術發展迅速,傳播影響力大,若突發事件和羣體性事件處理不當,可能挫傷人們的積極性和認同感。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隨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中產人羣的增加,人們對政治參與、自由度、話語權的要求逐步提高,需要進行相應的上層建築改革。

第二,世界經濟可能陷入比較長期的疲軟,不確定性增加,中國要沉着應對。日本從1991年經濟泡沫破滅後至今,20xx年未完全恢復復甦。歐美髮達國家也可能陷入相當長時間的疲軟。歐洲現在失業率較高,經濟增長1%左右。美國其實也未完全恢復,正常狀況下,美國經濟增長約為3%-3.5%,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到20xx年美國的增長率也不足3%。導致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發達國家在危機之後應推行的結構性改革一直未真正落實。雖然從長期看,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但短期內會降低消費,減少投資,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升高,在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的狀況下,發達國家就很難推動結構性改革。因此,我認為,發達國家可能普遍陷入像日本那樣的長期增長低迷。發達國家低速增長,容易製造外部事件,以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我國面對的外部挑戰將不斷增多。為此,我們要有理有據,但無論採取哪種戰略,都不能以犧牲我國的改革開放和經濟增長為代價。發達國家增長率慢,除了容易對外製造事端外,國內也容易出現各種意想不到的狀況。比如,特朗普上台,英國脱歐,英國保守黨在選舉中失掉多數。其他發展中國家內部也容易出現各種影響政治和社會穩定的事件。這都與經濟增長率慢,就業狀況不好,生活沒有改善等有關,我們需要有應對預案。

第三,國際治理結構面臨調整。“二戰”之後以美國為主導形成所謂“佈雷頓森林體系”,由於制定規則的都是發達國家,很多規則從發達國家的角度看很公平,但對發展中國家不一定公平。之所以當時美國能主導這樣的國際治理體系,是因為美國在“二戰”以後GDP佔全世界超過50%。現在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國際治理結構也要隨之發生調整。美國GDP從佔全世界的50%降到現在不到25%,中國現在則佔16%-17%。中國只要可以維持6%以上的年增長速度,在未來20xx年,不管是用購買力平價計算還是以市場匯率計算,中國的經濟規模就會跟美國相當,甚至超過。當我國變成最大經濟體,國際治理結構轉變時,需要承擔更大的國際責任,如“一帶一路”倡議,不僅有利於改善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更為重要的是,將給世界帶來一套新的、能夠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起來的發展和國際治理理念,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時,帶動“百花齊放春滿園”世界大同時代的到來。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三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體現。xxxxx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的重要講話,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節點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在歷史和現實的緊密結合中,深刻闡述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偉大的時代呼喚偉大的精神。開創新時代的新氣象,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我們在偉大民族精神的高揚中砥礪前行。

自信的底氣和前行的力量

偉大民族精神植根於中華文明的沃土,積藴於漫長的民族奮鬥史。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孕育了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品格和崇高價值追求,構建了中國人民的獨特精神世界。

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一向注重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在不同領域和時期的集中體現進行凝練、概括和弘揚。在新時代的偉大歷史節點上,對中華民族精神作出新的全面闡述,有助於我們更加清晰深刻地認識自身,更有信心和毅力地創造我們民族的新輝煌,更加自覺地為人類文明貢獻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力量。xxxxx的重要講話,明確回答了中華民族為什麼能夠創造出綿延至今的璀璨文明、為什麼能夠成功走出一條不同於世界任何國家的發展新路、為什麼堅信民族復興偉大夢想一定能夠成為現實。這一重要論述,是對中華民族精神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中華民族何以自信的深刻回答,也是對新時代中華民族自信心的再激發。正如xxxxx所指出的那樣:“有這樣偉大的人民,有這樣偉大的民族,有這樣的偉大民族精神,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氣,也是我們風雨無阻、高歌行進的根本力量!”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準備付出更為艱鉅、更為艱苦的努力。這歸根到底要依靠秉承偉大民族精神的偉大人民、偉大民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標示着我們的事業已經達至的新高度,也標示着我們的事業繼續向前的新起點。面對已經取得的成績,我們不能沾沾自喜,滋生懈怠不前的惰性,不能安於現狀、樂而忘憂,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睡大覺。面對前進途中的各種困難、風險和挑戰,我們須有更大的定力、更強的毅力、更足的動力。概言之,在繼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新的長征路上,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高昂向上的偉大民族精神。

以創造、奮鬥、團結、夢想精神成就新時代新氣象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發揚偉大創造精神,開拓進取、辛勤勞作,產生了偉大思想巨匠、發明了偉大科技成果、創作了偉大文藝作品、建設了偉大工程,創造了悠久燦爛的中華文明。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偉大創造精神,順應變革創新的時代潮流,譜寫創新創造的時代新篇。“變革創新是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當今時代,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弘揚偉大創造精神,就是要更大力度地激發全民族的創新創造活力,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貫徹落實好新發展理念,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創新,創造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發揚偉大奮鬥精神,革故鼎新、自強不息,開疆拓土、開墾糧田、治理江河,不畏艱險、勇於拼搏、敢於犧牲,取得了巨大的發展成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偉大奮鬥精神,敢於攻堅克難、全面深化改革,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奮勇前進。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各種突出矛盾和深層次問題都可能集中爆發,要求我們有更大的政治勇氣和奮鬥精神,以勇於自我革命的氣魄、堅忍不拔的毅力全面深化改革,敢於刮骨療毒、破除“中梗阻”,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係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未來,我們還會遇到難以想象的困難,需要一代代的中華兒女接力奮鬥,在奮鬥中接續歷史輝煌、成就美好未來。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發揚偉大團結精神,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打敗了窮兇極惡的侵略者,捍衞了民族獨立和自由,使中華民族以獨立統一的姿態屹立於世界舞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偉大團結精神,團結一心致力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一刻也離不開團結精神在全黨全民族的大發揚。發揮偉大團結精神,需要我們切實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需要我們始終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並廣泛團結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同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努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建和平、安寧、繁榮、開放、美麗的世界,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發揚偉大夢想精神,心懷夢想、不懈追求,不僅形成了小康社會的理念,而且在追夢的路上披荊斬棘。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弘揚偉大夢想精神,勇擔使命、實幹興邦。中國夢凝聚着近代以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是激勵中華兒女團結奮進、開闢未來的精神旗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當前,我們面臨的新時代,既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代,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代。黨的十九大報告描繪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藍圖。把藍圖變為現實,需要全國各族人民自覺承擔偉大時代使命,以堅忍不拔的努力、腳踏實地的勞動,把偉大夢想付諸實踐。

激發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主體自覺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充分發揮黨的引領作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同時也是偉大民族精神的忠誠繼承者和堅定發揚者。在新時代的新徵程中,有效弘揚偉大民族精神,必須切實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持之以恆加強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增強黨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唯有這樣的黨,才能充分發揮時代先鋒、民族脊樑的作用,有力擔起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帶領全國人民將偉大民族精神轉化為偉大社會實踐,創造歷史偉業。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全體人民的共同行動。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歷久彌新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培育的。新時代屬於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和建設者。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中華兒女的每一分子都成為創造、奮鬥、團結、夢想精神的承載者、弘揚者、踐行者。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都應當不斷增強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立足本職、胸懷全局,自覺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業之中。應當不斷增強實幹精神,以時不我待、奮力拼搏的激情,煥發勞動熱情、釋放創造潛能,通過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解決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應當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國家統一安全,以主人翁姿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喚起青春的力量。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春理想、青春活力、青春奮鬥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的生命所在。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既擁有廣闊發展空間,也承載着偉大時代使命。對青年來説,這是最大的人生際遇,也是最大的人生考驗。弘揚偉大民族精神,需要廣大青年在奮鬥中釋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做到理想堅定、信念執着、不怕困難、勇於開拓、頑強拼搏、永不氣餒,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需要廣大青年不斷學習、不斷實踐,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知行合一,努力成為有理想、有學問、有才幹的實幹家,不辱時代使命、不負人民期望,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奉獻者,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匯成永遠青春的國家、永遠向前向上的民族。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四

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博大精深、常學常新。《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包含着人類探索真理的豐富思想成果,體現着經典作家攀登科學理論高峯的不懈追求和艱辛歷程。新時代,我們要學好用好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熟讀精思、學深悟透,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

同時,馬克思主義是隨着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觀察時代、解讀時代、引領時代,用鮮活豐富的當代中國實踐來推動馬克思主義發展,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個偉大事件,而《共產黨宣言》是這一偉大事件的重要標誌。170年前,馬克思、恩格斯公開發表《共產黨宣言》,創立科學社會主義,奠定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石,極大推進了人類文明進程。xxxxx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年來,馬克思主義在世界上得到廣泛傳播。在人類思想史上,沒有一種思想理論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人類產生了如此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馬克思主義儘管誕生在一個半多世紀之前,但歷史和現實都證明它是科學的理論,迄今依然有着強大生命力。

科學洞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於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瞭正確前進方向。

馬克思主義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將唯物主義引入人類社會歷史領域,深刻揭示出人類歷史演進及更迭的規律。《共產黨宣言》坦承“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同時辯證地指出,由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狹隘性,其對社會生產力進步所形成的阻礙正日益顯現,“生產力已經強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它已經受到這種關係的阻礙”“隨着大工業的發展,資產階級賴以生產和佔有產品的基礎本身也就從它腳下被挖掉了”。歷史唯物主義為人們研究把握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成為指導人們工作和生活的科學方法。

《共產黨宣言》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科學洞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充滿鬥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所揭示的人類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的必然趨勢,奠定了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堅守精神家園的理論基礎,在實踐上推動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進程。

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從來都不是一種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理論,絕不會將自身視為“絕對真理”。相反,其在堅持基本原理不動搖的基礎上,始終秉持一種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歷史視野。這正如xxxxx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髮展的開放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通過撰寫序言,不斷及時修正、補充、完善《共產黨宣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始終站在時代前沿與時俱進的開放創新品質。《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對此作了直接明瞭的論述,“不管最近二十五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發揮的一般基本原理整個説來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説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除了強調與時俱進,《共產黨宣言》還強調因地制宜,對當時德國所謂“真正的”社會主義生搬硬套法國的理論作了批判,指出“在德國的條件下,法國的文獻完全失去了直接實踐的意義,而只具有純粹文獻的形式”。可見,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吸收人類全部知識的基礎上產生並且隨着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豐富發展的。正因如此,xxxxx指出,“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

鮮明的實踐品格

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不僅致力於科學“解釋世界”,而且致力於積極“改變世界”。xxxxx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裏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展的”,馬克思主義“以科學的理論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瞭方向”。

《共產黨宣言》誕生於歐洲大陸各式各類革命運動如火如荼、工人階級普遍覺醒及擔當革命主力軍之際,其藴含並彰顯出來的革命性、實踐性不言而喻。《共產黨宣言》指出,“到目前為止的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鬥爭的歷史”,強調“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馬克思、恩格斯對各式各樣的社會主義思潮罔顧現實、消極腐朽的品性深惡痛絕,在《共產黨宣言》中作了尖鋭的批判,指出封建貴族進行的只是文字鬥爭、基督教的社會主義“只不過是僧侶用來使貴族的怨憤神聖化的聖水罷了”,形容“真正的”社會主義為“嚇唬來勢洶洶的資產階級的稻草人”,抨擊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只是矇騙工人的“純粹的演説辭令”、空想社會主義倡導的是“普遍的禁慾主義和粗陋的平均主義”。可見,馬克思主義的革命主張和訴諸革命實踐的意圖是直接的、強烈的。

馬克思主義鮮明的革命實踐品格還突出體現在其堅持實現人民解放、維護人民利益的立場。馬克思主義以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和全人類解放為己任,反映了人類對理想社會的美好憧憬和艱辛探索。《共產黨宣言》宣稱,“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共產黨宣言》集中地彰顯馬克思主義鮮明的科學性和革命性,馬克思主義指引着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在無產階級革命、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不斷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感召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科學如何進步,馬克思主義依然顯示出科學思想的偉力,依然佔據着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

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篇章

中國共產黨是《共產黨宣言》精神的忠實傳人。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初,便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根本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指引中國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康莊大道。xxxxx指出:“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

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前景光明、任務艱鉅,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和科學思想的指導。中國共產黨人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誠信奉者、堅定實踐者,將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髮展視為自身的神聖職責,正在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而執着努力,不斷開闢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新境界。今天,我們重温《共產黨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把《共產黨宣言》藴含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去,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征程中,充分踐行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品質,發揚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實現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復興、為人民謀幸福的不變初心。同時,我們也要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科學,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科學認識新時代思想】五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場深刻變革。它既迴應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要舉措,彰顯了新時代改革精神,具有鮮明時代特色。

1981年以來,黨中央部門進行了4次改革,國務院機構進行了7次改革,逐步建立起具有我國特點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通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制度保障,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改革的目標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這必將有力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各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都對優化黨和國家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提出了要求。比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等,需要加強和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等職能。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深化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必須提高基層機構組織羣眾、服務羣眾的能力,完善基層機構設置和權力配置勢在必行。生態文明建設要跳出“九龍治水”之困,也要優化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可見,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本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不僅在指導思想、目標和原則等宏觀層面作出整體部署,而且在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優化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統籌黨政軍羣機構改革、合理設置地方機構等方面作出具體制度安排,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

xxx同志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本輪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正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典範。比如,明確從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加大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三個方面推進機構編制法定化。其中,完善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藴含了深刻的立法思維,要求加強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制定中國共產黨機構編制工作條例,研究制定機構編制法,增強“三定”規定嚴肅性和權威性等。強化機構編制管理剛性約束和加大機構編制違紀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則分別從積極推進和懲戒制裁兩個層面保證執行黨和國家機構法規制度,藴含了深刻的執法思維。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的必然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