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為民宗旨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講話

為民而生的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根,堅信人民創造歷史、人民是真正英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在建黨宗旨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執政的理念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根本的工作路線上,堅持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下面是關於堅持為民宗旨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講話範文,歡迎大家閲讀借鑑。

堅持為民宗旨踐行黨的羣眾路線講話

為民而生的中國共產黨,與人民同根,堅信人民創造歷史、人民是真正英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對待人民的態度上,堅持以人為本、人民至上;在建黨宗旨上,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執政的理念上,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在根本的工作路線上,堅持一切為了羣眾、一切依靠羣眾,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

(1)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市政廣場的西南角,有一座法國路易十六時期風格的小樓。歷史上這裏曾是一家名為天鵝之家的咖啡館。1847年,年輕的德國人卡爾·馬克思和他的摯友弗里德里希·馮·恩格斯在這裏開始寫作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共產黨宣言》。這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起草的綱領,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第一個綱領性文獻,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誌。《共產黨宣言》在論述無產階級政黨的先進性時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公然闡明瞭無產階級建立政黨的性質和任務就是不斷地為人民羣眾謀利益。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單行本在英國倫敦面世。宣言中的唯物史觀,為無產階級政黨確定自己的宗旨提供了科學思想來源。

(2)1920xx年,中國共產黨召開了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次會議上通過的《關於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中寫道:“中國共產黨應當是無產階級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大羣眾組織起來為無產階級之利益而奮鬥的政黨。” “我們既然是為無產羣眾奮鬥的政黨,我們便要‘到羣眾中去’,要組成一個大的‘羣眾黨’”。這個大的“羣眾黨”至少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這個黨根植於絕大多數的工農羣眾,另一個是這個黨要為絕大多數的勞動人民去奮鬥。這裏貫穿着我們黨為了誰、依靠誰的思想。

依靠人民,組織人民,為實現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而奮鬥的政黨性質,隨着革命鬥爭實踐的發展而不斷明晰。

1944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棗園西山腳下的中央警衞團為一個叫張思德的戰士開了個追悼會。

會上,毛澤東發表了影響深遠的講話,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新中國人民最為熟知的《為人民服務》。毛澤東説:我們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是革命的隊伍。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着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中國古時候有個文學家叫做司馬遷的説過: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他還強調:我們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走到一起來了。我們還要和全國大多數人民走這一條路。

張思德,18歲參加紅軍,走過長征路,犧牲在安塞石峽峪燒木炭的窯洞裏。張思德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蹟,但老百姓通過他,認識了共產黨八路軍是啥,要幹啥;共產黨的領袖更是通過一個普普通通的小戰士,揭示了共產黨唯一的宗旨是為人民服務,揭示了每一個共產黨人當好“人民勤務員”的最高標準和最高境界。在這篇講話中,毛澤東把我們黨的宗旨闡發的越發清晰。

(3)毛澤東這篇著名講話發表7個月後,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論聯合政府》的報告,進一步闡述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唯物史觀。他説: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應該使每一個同志懂得,只要我們依靠人民,堅決地相信人民羣眾的創造力是無窮無盡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難也能克服,任何敵人也不能壓倒我們,而只會被我們所壓倒。

在這次大會閉幕的當天,通過了修改後的黨章。“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具有全心全意為中國人民服務的精神”作為黨的宗旨,第一次被寫進黨章。90多年來,我們黨的黨旗圖案變化多次,而上面代表勞動人民的鐮刀斧頭始終沒有變。從黨的七大到,隨着黨的中心工作的變化,黨章修改了11次,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鐵定不搖。

1954年,“為人民服務”這個對新中國政權性質最簡捷、最準確、最本質的表述,寫進了國家根本大法。

如今,在黨中央國務院辦公所在地的正門,毛澤東手書的“為人民服務”5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始終和新華門前高懸的國旗、國徽一起,面對長安街上川流不息的人流和車流,熠熠生輝!這五個字,是人民政權的宣言,也是一個政黨交給人民的一把尺子。

(4)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人傳承着為民宗旨,發展着為民理論。

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提出了制訂一切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要看“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

xx同志面對黨長期執政的考驗提出了:只要我們黨始終成為中國最先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中國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實代表,我們黨就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永遠得到全國各族人民的衷心擁護並帶領人民不斷前進。

xx同志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提出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我們黨的性質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集中體現,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使我們的工作獲得最廣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羣眾基礎和力量源泉。

同志更加強調權為民所賦,提出:各級領導幹部都要牢記,任何人都沒有法律之外的絕對權力,任何人行使權力都必須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並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理論的發展,為黨的宗旨提供了新註解,推動着為人民服務的偉大實踐。

(5)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依靠人民取得勝利的歷史。我們黨堅信——人民創造歷史、人民是真正英雄。

在天安門廣場矗立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刻着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其中寫道: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這是對人民最為深刻的認識。

在一個甲子的輪迴中,兩件大事詮釋了人民的力量是無窮的。

1948年11月,我們黨在淮海戰場打響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決勝一役。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爭。送衣送糧、車輪滾滾,500多萬民眾築起淮海戰場上的銅牆鐵壁。“戰爭最深厚的偉力在於民眾。”1951年,淮海戰役總前委之一陳毅在向蘇聯駐華大使尤金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時講到,當時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抬傷員的羣眾,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羣眾用小車推出來的。

20xx年,人們同樣看到了,全國人民萬眾一心齊上陣,去實現那中華民族百年期盼的奧運夢想。30萬中國人直接參與奧運工程建設,33萬海外華人華僑、港澳台同胞捐款10億元修建“水立方”,170萬志願者、1300萬北京人、13億中國人傾情奧運、護航奧運。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各類志願者累計服務時間超過2億小時。中國人民書寫了世界奧運史上的輝煌一頁。

人民是我們的力量之源。因此,當年毛澤東就要求每個共產黨員要像和尚叨唸“阿彌陀佛”一樣時刻叨唸“爭取羣眾”,因為“真正的銅牆鐵壁”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羣眾。

(6)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把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的歷史。我們黨信奉——以人為本、人民至上。

鄧小平同志深情地説過:“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這句話表達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人民的敬畏之情。

1958年8月,黨中央在北戴河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週年改建天安門廣場,建設一批大型公共建築,這就是著名的“十大建築”工程。“十大建築”建設之前,因為佔地需拆遷民房21000多間,而週轉房僅有5000餘間,致使4000多户居民要投親靠友自行解決住房。當事人沈勃後來回憶道:“這些居民很困難,他們就給國務院寫信,周看了這個信,周就專門開了一次國務會議。周説,現在好多老百姓居住很困難,不要只圖表面上的繁榮,而不顧老百姓的困難。咱們能不能停幾個國慶工程,而把省下來的材料和人工建成宿舍,解決這些老百姓的困難問題。”在周的指示下,國慶工程停了三個,又把已經動工的國慶工程以外的三個工程加了進來。依然是“十大工程”,但北京羣眾的困難與負擔卻大大地減輕了。

中國的國情決定,只有農民富起來,才能説得上全體人民富起來。

20xx年1月1日起我國廢止《農業税條例》,讓9億中國農民告別了2600多年來種田繳“皇糧”的歷史;九年義務教育,學雜費全免,貧困生給予助學補助;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廣和普及,讓農民看病不再是難題。國家惠農政策的密集出台,使得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xx年,河北農民王三妮用攢下了的七八萬元錢鑄造“告別田賦鼎”。一段銘文這樣寫道:“我是農民的兒子,祖上幾代耕織輩輩納税。今朝告別了田賦,我要鑄鼎刻銘,告知後人。”

老百姓的心,是黨的根。“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這是我們黨與人民羣眾結成血肉聯繫的真諦。

(7)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我們黨懂得,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與擁護。

為人民服務,就是要為人民謀幸福。幾代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組織人民,不斷地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從此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

我們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廣泛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我們創造性地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使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東方大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中國社會變革和歷史進步的巨大飛躍。

我們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創了正確道路。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在長期社會主義建設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國內國際的歷史經驗,經過艱辛探索,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新政策,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在世界社會主義發生嚴重曲折、國內外風雲急劇變幻的局面中,社會主義在中國展現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中國人民的生活從温飽邁向小康,猶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我們黨領導人民奮鬥的崢嶸歲月和光榮業績,如同一幅逶迤而又氣勢磅礴、雄渾而又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世人面前。

翻身是福,温飽是福,小康是福。中國共產黨為民謀幸福的事業在接力,通往實現“中國夢”的道路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

今天,我們既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又要努力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民;既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又要更好地保障人民在政治、文化、社會等各方面的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是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宣言。

(8)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甘當小學生,以人民為師的歷史。我們黨深知,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才能得真知,獲良策,把為民的大事辦得更好。

“羣眾路線”這個詞,是 1920xx年9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給紅軍第四軍前委的指示信》中最早提出的。在革命實踐中,我們黨十分重視“羣眾路線”,最終形成了一條根本的工作路線。

1943年毛澤東在《組織起來》中説:“我們應該走到羣眾中間去,向羣眾學習,把他們的經驗綜合起來,成為更好的有條理的道理和辦法,然後再告訴羣眾(宣傳),並號召羣眾實行起來,解決羣眾的問題,使羣眾得到解放和幸福。”

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毛澤東在他早期的革命活動中,就寫下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在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時候,還寫了《興國調查》,他不但認識到了普通民眾落後的一面,更認識到了他們進步的一面和革命的一面。因此,他才能夠在複雜的社會中認清革命的敵我友。

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征途上,黨的領袖頻頻走到羣眾中間,噓寒問暖、調查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正確的治黨、治國方略。地方與基層的幹部深入一線向羣眾求教,大大提高了決策中的科學與民主。

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繫羣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脱離羣眾。毛澤東曾語重心長地提醒全黨:“在戰時,要密切聯繫羣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這時候,我們有一些缺點,人民還諒解我們。現在是平時,又不打仗,就是訓練,如果不堅持密切聯繫羣眾,人民對我們的缺點很自然地就難於原諒了。”因此,領導幹部要繼續發揚走羣眾路線的優良傳統,相信和依靠、尊重和關心人民羣眾,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人民永遠不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