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精選17篇)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精選17篇)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

20xx年6月,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廳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全省高校“五個思政”建設現場推進會。與會人員觀摩了華中科技大學“深度中國”課程教學。課堂採取主持加兩人同台辯論的教學形式,同時運用了微助教、Hi現場等教輔軟件,得到師生一致好評。

兩年來,湖北省不斷創新思政工作推進機制,建立省委常委和副省長聯繫高校制度,領導幹部與學生同上思政課,開展“五級五類”大調研大督查,不斷豐富學生思政、教師思政、課程思政、學科思政、環境思政“五個思政”的內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湖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王豔玲認為,面對新形勢,湖北不斷創新教育系統思政工作的方式方法和途徑,將“五個思政”作為落實“三全育人”理念的具體工作抓手,重點突出思政工作的針對性、有效性。

探索拓展思政工作途徑

十九大以來,湖北省委高校工委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開展“三個一百”試點工作,即百名輔導員到市州高校“校園巡講”“網絡巡禮”,百名高校馬克思主義學者專家到縣市和企業“理論宣講”“入户宣講”,百所高校對口聯繫百縣面對面宣講。廣大師生通過深入一線接地氣、沾泥土、帶露珠的面對面宣講交流,“四個意識”牢固樹立,“四個自信”不斷增強。

“學生是輔導員最好的名片,激勵我一路向前。”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輔導員靳敏回憶,20xx年11月,作為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她先後前往重慶、四川、貴州、雲南及西藏參加“校園巡講”“網絡巡禮”。在拉薩,早年畢業的學生聞訊趕來,在他駐守的布達拉宮腳下的武警總隊前,和她留下了珍貴的合影。從事一線輔導員工作20xx年的靳敏,曾把處於退學邊緣的藏族學生培養成為屢建戰功的武警戰士,引導性格自閉的學生成為“學生最喜愛的思政課教師”。

湖北高校專家學者,將宣講報告從會議室搬到了庭院裏、操作間、打穀場,説百姓話、議百姓事,解困惑、出主意,實現理論宣講、科技服務、協同育人的有機結合。宜昌市西陵區四方堰社區黨員童顯模説:“專家進社區,話説到了我們的心坎上,大夥幹事的勁頭更足了。”

創新實施思政工作責任

湖北省委高校工委副書記、省教育廳廳長陶宏強調,我們要把黨的領導貫穿於辦學治校各方面、全過程。

“湖北教育系統強調履行履實‘一崗三責’,即黨的建設、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維護安全穩定。”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方向榮介紹,湖北省建立並實施高校落實黨委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測評體系,率先在全國高校開展意識形態測評。20xx年,湖北省委約談了排名靠後的7所高校黨委書記。

為了形成思政工作的力量,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成立安全穩定工作、深化改革、宣傳信息工作等領導小組和綜合調研專班,形成了統分結合的工作推進機制。據瞭解,17個廳級領導聯繫省內128所高校。

此外,湖北建立了從高校黨委到基層支部的黨建工作主體責任體系。特別是推進高校選配教師黨支部書記黨建帶頭人、學術帶頭人“雙帶頭人”和大學生黨支部書記思想政治引領、成長成才引領“雙引領人”,很好地發揮了“頭雁效應”。目前,“雙帶頭人”實現全覆蓋,“雙引領人”覆蓋率超過90%。

湖北堅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推動“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融合,各門課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構建了“知行合一”的實踐育人體系,通過實踐教學、主題教育活動、組建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等途徑,讓思想政治教育下課不下線。武漢大學《思政慕課》“六院士同上一門課”等已形成示範效應。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2

今年5月以來,遼寧凌海市山神村喜事連連:全村畝均成本比去年節省106元,擴種的5000畝水稻找到了婆家,完成產權制度改革,增加集體收入36萬元。

過去組織羣眾底氣不足,服務羣眾腰板不硬,號召羣眾説話不靈的偏僻小村何以出現驚人之變?

村支書郝永德感慨地説:“有了黨建聯合體,幹啥工作都順利。”

近年來,錦州市綜合考慮組織相鄰、產業相關、地緣相近等因素,以村黨組織為核心,黨羣服務站為龍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合作組織為支撐,各種經濟服務組織和村民自治服務組織為紐帶,黨員先鋒服務團隊和志願服務組織為輔助,圍繞佈局網絡化、陣地標準化、要素配套化、功能綜合化、服務便捷化、管理規範化,合理“拼圖”,打造組織設置“統抓”、資源整合“統籌”、民生事務“統管”、互聯互通“統做”的村級黨建聯合體1133個。

提升組織力的“發動機”

“處處有組織,時時有活動,人人受教育,事事當先鋒”,這是黑山縣五台子村黨建聯合體建立後出現的生動局面。

近年來,該村投入42萬元,建成400平方米黨建聯合體之家,合力開展黨務服務、生產服務、科技服務、信息服務、文化服務、法律服務、便民服務,610多個生產生活中的“卡脖子”難題,解決在了羣眾家門口。全村新發展特色高效農業4500多畝,211户有2項以上致富項目,集體收入達到120萬元,人均純收入猛增到1.35萬元。

黨建聯合體的建立,使錦州市的村級黨組織猶如換了一部大功率的馬達,全面提升了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3067名擔當作為好乾部和產業領軍人物及村級後備幹部,在黨建聯合體中挑大樑——升級改造活動場所727個,黨建主題廣場843個,黨羣服務平台和站點8709個;建立產業融合型、項目帶動型、村社共建型、村企結對型、股份合作型、商貿流通型、服務樞紐型黨組織472個,各類村集體經濟,村民自治和村務監督、勞動保障等組織4630多個;設立黨員先鋒崗4200多個,黨員責任區和先鋒項目2100多個,黨的組織和工作在所有行政村得到全地域、全領域、全要素、全時段、全功能有效覆蓋。

強村富民的“保障部”

“如今,咱們的日子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義縣郜家溝村謝成利説起黨建聯合體帶來的變化如數家珍,“53名黨員領建養羊小區和煙葉種植基地,治理小流域1500畝,栽植生態林200畝,投資580餘萬元建立合作社,擴建温室大棚44棟,增加集體經濟收入11萬元,户均增收1萬元。”

在凌海市,新莊子鎮5個黨支部與遼河油田歡喜嶺採油廠5個企業黨支部以組織建設互促、黨員教育互動、黨建載體互用、陣地建設互助、軟件信息互享“五共建”形式打造了新型黨建聯合體。一批有影響力和牽動力的實事,帶着效率和温度快速落地——鄉村公路建設項目完成規劃,5個黨建陣地升級改造“竣工”,服裝加工廠、勞務輸出、產業扶貧、村級集體經濟“造血”等強村富民項目全面啟動。新修1個村部和1個3000平方米黨建主題廣場,100名企業幹部與100名貧困生結對助學全部對接。

去年,全市黨建聯合體孵化帶動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支柱型產業基地450多個,2.3萬名勞動力成為工薪族,“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到739個,年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增加到393個,61個貧困村銷號、2.4萬貧困人口脱貧。

凝聚黨心民心的“強磁場”

連續20xx年實現無刑事案件、無上訪人員、無黃賭毒醜惡現象、無邪教組織活動、無違法犯罪人員、無治安安全事故,被授予全省平安基層示範單位的北鎮市正二村,黨建聯合體實現了“組織全覆蓋、服務全響應”,為村民追討拖欠工資29萬元,為35名孤寡老人提供全天候“四助兩防”,241名留守兒童建起“留守兒童之家”。

黨建聯合體的建立打通了工作落實中的“中梗阻”和“斷頭路”。兩年來,全市9.6萬户飲水安全工程、1.4萬條背街小巷改造、3300公里村內道路硬化、13萬公頃土地流轉等如期順利完成。2327個法律援助點和民調組織,1.91萬名專兼職網格長,補齊了鄉村治理中“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短板。

黨建聯合體實現了“民情直訪、民意直通、民事直辦”常態化,黨羣幹羣關係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廣大農民黨員義務獻工2萬多件,就地化解各類矛盾糾紛5600多起,包辦、聯辦、代辦民生事務8400多件,為羣眾直接節省生產成本支出30%,形成品牌服務項目156個,湧現出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新農村建設示範村573個,先進服務型黨組織441個。

“地基固則大廈堅,地基鬆則大廈傾。”錦州市委常委、組織部長李向毅説,“要幹字當頭、實字為先、效字以求,以組織力的高質量提升,凝聚起錦州鄉村振興的磅礴力量。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3

江蘇句容市推動農村基層黨建標準化建設,着力打造鄉村振興的“紅色引擎”。

句容市出台農村黨建活動陣地建設規範,統一建築外觀、黨旗黨徽等4大類20項形象內容;梳理整合諮詢、調解等6大類30項為民服務事項,形成清單並明確辦事流程;編制村幹部隊伍建設5年規劃,建立公開招考和調整退出兩項機制;分級開展村幹部集中培訓,利用“葡萄夜校”“田間課堂”等載體,每年輪訓村黨支部書記不低於10天,輪訓其他幹部不低於5天;出台《村幹部激勵保障實施辦法》,讓村幹部勞有所得、退有所養、幹有所盼。

句容市建立5大類77項黨建任務清單,編制《標準化操作規範手冊》,採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建立市鎮村三級農村基層黨建標準化即時管理系統,形成“任務統一發布、活動據實管理、結果實時監測、自動考核評分”閉環工作流程。

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基層治理、富民增收等5個重點方面,句容市推動開展“標準化+”品牌創建。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實施“強村富民”工程,並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4

學習新思想,必須做到維護核心、不忘初心、提振信心、凝聚人心……”不久前,遼寧大連中山區社會組織黨組織通過微信公號推送的系列“初心”黨課,吸引了轄區廣大黨員羣眾的關注收聽。這是中山區社會組織黨組織開展學習活動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中山區委針對社會組織形態差異大、成員多元化,黨組織組建難、黨員發展難等實際情況,對轄區內社會組織逐一研判,因勢利導,推進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工作。目前已組建黨總支、黨支部20家。同時,創新構建區非公黨工委、街道非公綜合黨委、社會組織主管部門黨組織、社會組織黨組織多方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協同推進機制,通過“三支撐四同步”模式,有效整合紅色資源,夯實黨建基礎。

“三支撐”即:項目支撐,對有利於黨建服務和社會服務的項目給予經費支持;陣地支撐,為社會組織和社會組織黨組織提供基礎設施服務;人才支撐,為規模較大的社會組織選派組織委員、黨建指導員,抓好黨建工作。“四同步”即:社會組織入駐與發展黨員同步;孵化服務與黨建指導同步;社會組織服務與黨組織成熟同步;社會組織評選與社會組織黨組織評定同步。

工作推進過程中,各級黨組織創新工作思路,改進工作方式,努力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社會組織健康發展的推動力,切實增強黨建工作的凝聚力。區民政局黨委積極構建社會組織黨建工作智慧化樞紐型平台,為轄區社會組織黨組織組建、黨員服務管理、彙集資源服務居民羣眾和助力行業發展提供“一站式”服務和“全過程”保障。各級黨組織還積極引導多元力量參與黨建工作創新與實踐,先後打造義倉手工坊、社會組織訓練營、社會組織微黨校等19項黨建特色品牌;量身定製案例分享、書記講壇、現場教學、團隊體驗等基層黨建培訓,轄區160多家社會組織參加學習;對接社區需求開展服務活動400餘次。全區多次組織召開社區公益項目對接會,促成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對接52個社區300多個公益項目,惠及全區10萬居民羣眾,充分發揮了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凝聚人心的積極作用。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5

近年來,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姚安縣立足事業發展需求和科級領導班子實際,通過“三個着力”切實加強年輕幹部培養選拔,為全縣科級領導幹部隊伍注入了更多生機和活力。

以羣眾公認為導向,着力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發揮幹部羣眾公認度在發現和儲備年輕幹部、拓寬選人用人渠道中的作用,切實走好選人用人“羣眾路線”。定期開展後備幹部推薦,建立了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專業齊全的後備幹部隊伍,20xx年共推薦科級後備幹部453名,其中公務員359人、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94人。通過領導班子定期分析、幹部考察考核、工作調研督查、脱貧攻堅等多渠道、立體式地考察和發現優秀年輕幹部,將幹部羣眾公認的優秀年輕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大學生村官、村(社區)幹部納入組織視野。實行優秀年輕幹部推薦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以按照相關規定負責任地向組織推薦優秀年輕幹部。

以提升質量為手段,着力加強幹部培養鍛鍊。注重教育培訓提素質,紮實開展“萬名黨員進黨校”活動,實現了全縣年輕幹部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覆蓋;制定年度幹部教育培訓計劃,培訓內容涵蓋政治理論、政策法規、業務知識、專業技能等方方面面;積極爭取省州幹部調訓,組織優秀年輕幹部到省內外學習培訓、考察交流,增長見識、開闊眼界。注重實踐鍛鍊提能力,把年輕幹部安排到項目建設、徵地拆遷、脱貧攻堅、綜治維穩等重點難點工作中接受考驗,通過“壓擔子”幫助他們磨鍊意志、增長才幹;讓年輕幹部到生產和基層一線學習鍛鍊,通過直接接觸實際工作、接觸羣眾,不斷提高工作本領,增進與羣眾的感情。注重加強管理改作風,定期與年輕幹部所在單位聯繫溝通,掌握其各方表現情況,通過“優備劣汰”的方式加強年輕後備幹部隊伍動態管理,壓實單位的年輕幹部培養主體責任。

以德才兼備為標準,着力加大幹部選拔力度。採取“備”與“用”相結合的方式,着力加大對優秀年輕幹部的選拔力度,着力疏通領導幹部“下”的通道,讓能力平庸、無心幹事創業的幹部“騰出位子”,為年輕幹部提供更多擔當幹事的空間和展示能力的舞台。細心求證與大膽使用相結合,利用領導班子換屆和領導職數空缺等時機,將經過組織細緻考察的優秀年輕幹部大膽地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20xx年至今全縣共提拔幹部242人次,其中,提拔時年齡在35歲以下的幹部有140人,佔提拔人數的57.85%。在現有470人的科級實職領導幹部隊伍中,35歲以下幹部有93人,約佔總數的19.8%。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6

一、禪城探索實踐區域化黨建背景

作為佛山市的中心城區,禪城區近年來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對基層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新挑戰。一是區域內黨組織共存但融合度不高。禪城區城鄉結合、村居交錯,出現機關、農村、社區和“兩新”組織等黨組織在一定區域內共存的現象,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和作用發揮出現重疊、交錯甚至薄弱、真空等問題,黨組織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黨員管理服務覆蓋面不廣、黨員發揮作用平台欠缺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基層黨建工作統籌推進不足。二是基層社會治理難度加大。隨着社會管理重心的下移以及“小政府、大社會”治理格局的不斷髮展,分散的基層力量和資源難以滿足社會管理需要。新形勢下,外來務工人員和高層次人才不斷流入,社會各類人員流動性不斷增強,人與單位的終身依附關係逐漸弱化,大量不同職業身份、不同隸屬關係、不同利益需求的社會羣體聚居在社區,基層黨組織面對的工作對象呈現複雜性和多樣性。三是市區力量資源較為豐富。在市區中心,除了禪城區自身擁有的黨組織外,還聚集着189個市直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584個“兩新”組織以及176個志願者團隊等,都是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資源。從行政角度來看,政府的職能是有限的,但從服務角度來看,黨的作用發揮是沒有邊界的,這就需要基層黨建工作形成區域化思路,通過實現黨組織、黨的工作和黨員作用發揮的全面覆蓋,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區域社會的能力,帶動社會、企業、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最終實現政府、社會、企業、公民共同治理大格局。

二、主要做法和特點

(一)明確方向,圍繞“堡壘型+服務型”,夯實區域化黨建工作基礎

禪城區通過黨羣工作聯席會議、區域化黨建每週例會、區域化黨建微信羣等工作機制,統籌組織、社工、民政和工青婦、鎮街等工作力量,黨羣互動,上下聯動,共同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針對禪城實際情況,着重抓好“架構、制度、平台”三要素建設。

1、緊扣“1+N+X”,構建核心明確、統籌力強的區域化黨建組織架構。在不打破村居黨組織原有運行機制的基礎上,按照“1+N+X”的模式,選準配強“1”這個龍頭,充分發揮其核心作用,帶頭統籌區域內“N”個黨組織、“X”個區域外黨組織和其他社會組織,搭建區域化黨建組織架構。同時,注重將區域化黨建和整治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結合起來,由工作基礎好、戰鬥力強的黨組織帶動整頓和提升。

2、規範與創新相結合,構建有效凝聚力量、共享資源的制度基礎。出台區域化黨建“1+5”系列文件[ “1+5”系列文件:《關於全面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實施意見》、《20xx年基層黨建工作考核實施方案》、《區域化黨建工作分階評估方案》、《“兩新”黨組織屬地化管理指導意見》、《機關黨組織開展“雙聯繫”活動工作方案(試行)》、《機關黨組織開展“雙聯繫”活動工作指引》。]和工作手冊,確定協商議事、教育管理、溝通服務3類8項基本制度,形成制度清單,規範區域化黨建運行機制。如黨建聯席會議制度促進黨組織力量統籌和溝通常態化,雙聯繫制度促進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力量下沉社區服務基層,兩新黨組織屬地管理制度促進兩新黨員教育管理落到實地、落到實處。在制度規範基礎上,鼓勵根據區域實際,積極創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

3、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構建適應多元需求的區域化黨建工作平台。針對區域化黨建格局中,黨員規模大,類型多樣的特點,以祖廟培德社區、石灣麗豪社區先行試點,搭建基層各類黨組織共建共享,教育、管理、溝通、服務“四位一體”的工作平台。目前,全區統一的黨建信息平台已初步建立起來,並在部分村居先行試點使用。通過“互聯網+黨建”,實現對各類黨員的動態跟蹤管理和參與式教育,以及對區域內羣眾需求的科學分析,使黨員教育管理更接地氣、黨員發揮作用更貼近羣眾,對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8小時”之外的跟蹤瞭解更加有效。

(二)統籌力量,對接需求,推動基層黨組織在溝通黨羣、提升服務中增強凝聚力

以“架構、制度、平台”要素建設為基礎,區域化黨建有效推動力量整合和資源共享,促進羣眾需求與社會服務供給有機對接。

1、統籌整合各種力量促進多元參與。通過區域化黨建,使黨的各類組織在基層結成一張網,既有明確的核心,又能不斷容納新的力量,有效解決了條塊分割、力量分散的問題,“單兵作戰”變成了“兵團作戰”。一批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兩新黨組織、志願者組織成為服務基層羣眾的重要力量,一批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以及“三官一師”成為羣眾工作骨幹。189個市、區直機關事業單位黨組織進駐基層,結合自身優勢和村居實際開展服務,解決基層困難,並在參與服務中探索基層工作路徑。工青婦羣團組織發揮樞紐作用,聯結250個社會組織、176個志願者團隊參與區域化黨建。市區兩級團委組織在禪城實施“青年123社區行動”,開展“農村分紅青年創業就業”項目試點。區婦聯在蘭桂等社區試點,以婦建促黨建,推動商圈黨建取得明顯效果。區社工委以“黨建+公益”的模式,舉辦社區公益創客大賽,吸引社會資金140多萬、公益項目30個下沉到基層。

2、更多渠道掌握社情民意。區域化黨建和一門式行政服務改革、直聯工作有機結合,通過區域化黨建平台,將4個渠道的數據信息:即“一門式”行政服務沉澱的羣眾需求數據、直聯制收集的羣眾意見建議、村居日常工作中收集的問題、參與區域化黨建的各類黨員情況反映進行綜合梳理,分析評估區域內羣眾需求特點和區域治理中的突出問題,形成“羣眾需求清單”,作為區域化黨建推動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目前共形成8類61項“羣眾需求清單”[ 8類需求清單:黨的建設、環境衞生、教育文化、困難幫扶、社會治安、基層治理、市政交通、醫療社保等8類。]。

3、針對需求推送特色服務。針對各區域的“羣眾需求清單”,制定“特色服務清單”,涵蓋困難羣體幫扶、健康醫療服務、入學入園與學生託管、就業創業與培訓、家庭綜合服務、新市民服務等6個類別。不同區域根據需求“點菜”,兩個清單對接,為區域的羣眾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特色服務,如祖廟培德片區根據轄區老年人、殘疾人多的特點,開展“健康培德”服務。石灣紅衞社區針對社區貧困家庭較多的實際,開設“愛心學堂”,為包括外來工子女在內的轄區孩子提供教育服務。由於服務貼近了羣眾需求,多方參與又提供了力量上支持,促使原來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項目。“創客·聚力”、“大數據·微服務”、“健康培德”、“社區公益創客”等服務項目,成為基層黨組織服務羣眾的重要抓手。

4.突出發揮黨組織和黨員作用。通過區域化黨建,整合片區黨建資源,推行黨組織和黨員積分制,推動機關黨組織和黨員、“兩新”黨組織和黨員、流動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服務,開展志願服務等活動,使得志願服務、參與學習等成為黨員的行動自覺。既增強了基層黨員的歸屬感、使命感,也達到了寓教育管理於服務的目的。如祖廟街道鐵軍社區依託鐵軍紅色教育資源,與佛山市委黨校、幹休所等單位黨組織共建合作,組建“紅色教育講師團”,傳承鐵軍精神。同時,注重發揮流動黨員服務外來人口的作用,以南莊鎮吉利村、祖廟街道東昇村和蘭桂社區為試點,積極尋找、教育、引導流動黨員,參與區域內的各類黨建活動,為同籍的外來人口提供針對性服務,提升外來人口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結合區域實際,堅持問題導向,推動基層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發揮核心作用

推進區域化黨建的過程中,禪城區不搞簡單化、一刀切,而是在始終緊扣基層黨組織核心作用的前提下,區分城市社區、農村、城鄉結合部、園區和商圈等5種區域類型,針對不同區域面臨的實際治理難題,有的放矢,有所側重,分類指導,分步推進。

在城市社區,致力於培育社區意識,共建和樂家園。新的城市建成區羣體知識結構相對較高,離退休黨員多,重點是以離退休黨員參與社區服務為切入點,培育“社區家園,鄰里守望”的意識;舊城區社區困難羣體相對集中,重點是整合力量和資源,解決羣眾切身利益問題。石灣的麗豪和祖廟的培德,就是這兩種社區的典型,麗豪社區以離退休人員為主開展“志願服務一條街”活動;培德社區推出長者飯堂、黨員義診室等微服務,解決老年人用餐、醫療等問題。

在農村社區,致力於促進社羣融合、社會和諧。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村居,以兩新組織黨員、流動黨員管理服務為切入口,發揮黨員在外來人口管理中的正能量,幫助外來人口更好地融入生活,增強歸屬感。如南莊的紫南村以揮黨委核心引領作用,產業項目建設和企業黨組織建設“三同步”[ “三同步”:項目引進和黨組織設置同步籌劃、項目建設和黨組織建設同步落地、企業服務和黨員教育管理同步開展],使外來黨員和外來人口加快融入。返鄉大學生和退伍軍人較多的村居,重點抓好返鄉黨團員教育管理,試點開展“農村分紅青年創業就業”項目,引導青年成為村居發展的正能量。

在城鄉結合部,致力於解決區域管理的重點、難點問題。農村與社區“插花”交錯地帶,村與居納入同一片區開展區域化黨建,通過黨組織這個紐帶,建立了黨員教育、就業用工、聯防聯控、安全保障、便民服務等“五大”工作平台,把各種利益關係方、片區資源統籌起來,共謀發展,促進片區和諧。

在產業園區和商圈,致力於凝聚人才,促進創業創新。智慧新城、佛山軟件園和華南電源產業園區開展區域化黨建,把黨員教育管理與服務人才結合起來,在思想引導的基礎上,為來高層次人才提供互動交流、思維碰撞的平台。如智慧新城黨委帶動區域內的“X”組織,打造“創客·聚力”品牌,通過定期舉辦沙龍活動,凝聚、服務區域內人才,為人才的創新創業搭建平台。

三、區域化黨建推動大黨建格局構建成效明顯

通過推進區域化黨建,不僅盤活了機關、“兩新”等黨組織的力量資源,給他們提供了接觸羣眾、服務基層的途徑,還帶動各類羣團參與,推動了大黨建格局的構建,形成了全社會共抓黨建的良好局面。基層黨組織在統籌力量和資源中增強了向心力,在“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中增強了凝聚力,在解決基層治理難題中樹立了威信,鞏固了黨組織在基層各類組織、各類羣體中的核心地位。

(一)基層黨組織自身建設得到加強。一方面,黨組織在基層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地位得到加強。通過推行區域化黨建,將區域內各類黨組織、羣團組織、社會組織納入到大黨建格局,統籌力量、資源,加強橫向聯繫,突破以往“人情式”、“援助式”等傳統型“共建”關係,實現了黨建資源跨行業、跨領域、跨區域融合,形成了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的區域化黨建“共同體”,基層黨組織統籌資源的能力明顯增強,少部分“沉睡”的黨組織也被喚醒,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不斷得到加強和鞏固。另一方面,基層黨員教育管理得到強化。通過區域化黨建,推動機關黨員、流動黨員、“兩新”組織黨員積極參與社區服務,參與區域內組織生活。如南莊鎮吉利村組織開展“黨員志願者尋找身邊流動黨員”活動,今年以來新增編入流動黨員累計20餘名,在參與區域活動、提供服務發揮重要作用,形成“關係在企業、活動在區域、奉獻雙崗位”的黨建文化新常態。

(二)基層黨組織溝通協調機制得到完善。區域化黨建將區域內各黨組織有機聯合起來,打破以往屬地內各黨組織“各自為政”的壁壘,初步實現了村居黨建和社會源配置的優化、組織效能的提升。建立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村居聯合黨委全體成員或聯合黨委委員定期或根據工作需要召開會議,並邀請工、青、婦等羣眾組織代表參加,共同商議村居黨建和社會事務,促進了黨組織力量統籌和溝通常態化。建立兼職委員制度,通過吸收區域內熱心社會事務的企事業單位代表、外來務工人員代表等人員擔任村、社區黨組織兼職委員,參與農村、社區建設管理重大事項的協商和監督。此外,推行“駐點聯繫”和“雙聯繫”制度,更是打通了市、區、鎮、村四級溝通渠道,實現力量和資源的有效流通和精準對接,大幅提高基層治理能力。

(三)基層黨組織聯繫服務羣眾能力得到提升。一是黨員服務羣眾隊伍得到充實。一批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以及“三官一師”積極參與區域化黨建,成為聯繫服務羣眾的工作骨幹。全區村(社區)共成立黨員志願者服務隊219支,擁有6043名黨員志願者。二是統籌資源能力得到增強。一批基層村居黨組織通過開展區域化黨建,統籌資源的能力得到鍛鍊和增強。深村黨委在市委辦團隊協助下,解決環境整治難題;永新村黨委聯合區委政法委,開展安全小區綜合管理服務試點,探索出流動動員服務新市民的新路子;祖廟蘭桂社區黨委聯合共青團力量,推行“嶺南天地誌願導賞員”服務,解決了景區遊客較多、講解服務力量不足的問題。三是陣地建設得到發展。通過整合區域內黨建資源,加大基層黨組織辦公活動場所等基礎性設施建設投入,充分拓展其綜合服務功能,滿足羣眾活動、學習、生活、娛樂等需求,全區成立黨羣活動中心160個,社區服務中心128個。由於服務貼近了羣眾需求,多方參與又提供了軟件和硬件上的雙重支持,促使原來零星的服務活動轉化為常態化的服務項目。

區域化黨建自下而上,發揮各類基層黨組織能動性和工作合力,駐點聯繫自上而下,主動深入基層聽民意、解難題,讓羣眾切身感受到黨組織就在身邊,黨的關懷和服務就在身邊。

四、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的幾點體會

區域化黨建是一項久久為功的長期性黨建工程,需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韌勁,也要有“日拱一卒”的幹勁。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過程中,主要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基層黨組織書記是關鍵。區別於上海以鎮街為基本單元的區域化黨建工作,禪城的區域化黨建是以村(社區)為基本單元。這樣的模式能及時掌握羣眾需求,精準推送服務,但也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衡量一個區域的區域化黨建落實到不到位,關鍵就是基層黨組織的書記必須在思想上高度重視,真正發揮出作用。實踐證明,基層黨組織書記決定了區域化黨建成功與否。

(二)解決問題是重點。開展區域化黨建,強化黨員教育管理,禪城區堅持問題導向,以解決問題為落腳點來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比如深化“駐點聯繫”工作過程中,立足於從三個層面解決羣眾問題:一是解決羣眾反映的具體問題;二是通過羣眾反映的具體問題,去歸納問題,達到解決普遍性問題的效果;三是無法解決具體問題時,做好解釋或安撫工作,進一步密切黨羣關係,提高黨組織在羣眾心中的地位。牢牢把握住解決問題這一重點,區域化黨建才有意義。

(三)現代信息技術是支撐。運用信息技術加強和改進基層黨的建設,是適應新形勢、新變化、新要求,保持基層黨組織先進性,着力提高基層黨建科學化水平必然選擇。禪城區“一門式”政務平台共積累沉澱了約60萬條民生數據,通過對這60萬條“大數據”的挖掘、分析、研判,掌握片區村居民基本情況以及黨建資源,才精準確定黨建工作的發力點,實現區域資源深度融合。

(四)制度機制是保障。推進區域化黨建工作,必須要依靠責任清晰、分工明確、溝通順暢、監督有力的制度。要大力推進制度建設,形成用制度管事、管人的工作格局,實現制度化、規範化、長效化,使基層黨組織自覺落實責任制,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

五、堅持推動區域化黨建縱深發展

下一步,要不斷健全區域化黨建的工作制度和機制,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領導作用,發動更廣泛社會領域的黨組織、黨員參與基層治理,以黨建引領社會基層治理創新。 (一)規範建設,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常態化、制度化、長效化。對我區區域黨建工作情況進行梳理歸納,提煉經驗做法。一方面,完善“制度、需求、服務”三個清單,形成完善有效的日常運行機制。另一方面,利用網絡、媒體、座談交流等形式,加大對區域化黨建典型經驗的內外宣傳,為全區區域化黨建工作樹榜樣,全面推動區域化黨建工作。

(二)擴面提質,建立更多示範點帶動提升區域化黨建工作。推動一批示範點建設,進一步完善規範設施配套,打造標準化建設,增強工作的可複製性和可推廣性,以點帶面,全面提升我區區域化黨建工作;加大各區域黨組織交流學習力度,着力培養一批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用好分階評估機制,強化分類指導,增強工作推動力,提升區域化黨建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三)築牢堡壘,不斷強化黨組織堡壘作用發揮和黨員教育管理。建好用好區域化黨建信息平台,充分對接“一門式”系統、社會綜合治理雲平台系統,建立涵蓋黨組織、社會組織、黨員及入黨申請人等各類信息的區域黨建數據庫。同時,結合黨員教育管理積分制等制度,推動黨建資源整合、黨員教育管理等工作信息化,使黨組織更方便、有效地組織活動,黨員更加便捷、高效地參與。

(四)化解矛盾,統籌各方力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核心地位,凝聚力量、共享資源,紮紮實實做好基礎性工作,保障基層黨組織的“四項權利”(人事安排權、重要事項決定權、領導保障權和管理監督權),從源頭上減少矛盾糾紛和不穩定隱患,努力解決歷史積案,維護羣眾合法權益,推動解決羣眾切身利益問題。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7

一、實施背景

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意見》,為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指明瞭方向。省委強調要以新思路、新機制、新手段謀劃和推進基層黨建工作。作為一所具有鮮明航空國防特色的高等學校,黨建工作亦是南昌航空大學的優良傳統和重要政治優勢。而隨着時代發展,近年來高校出現了黨組織的作用“弱化”、黨員先鋒意識“淡化”的傾向,一些支部書記時常感到無能為力。

二、主要做法

(一)強化黨政協同抓黨建促發展

學校黨委強化黨政協同、共謀內涵發展,加強目標引領,注重政策指導和制度規範,出台了《關於全面推進學校“黨建+”工作實施方案》;以二級學院黨政聯席會議制度為切入口,夯實基層黨委政治核心和監督保障作用,規範黨政分工合作、共同負責的體制機制;對全校27個基層黨委(總支、直屬支部)、297個基層黨支部進行指導、激活,結合學校中心工作尋求突破口,達到基層黨委工作個個有重點、支部工作個個有抓手。基層黨組織紛紛樹立黨建+理念,結合全面深化改革、幹部作風建設、師德師風建設、學風建設、高層次人才引進、博士授權單位申報、高水平學科創新團隊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創新創業教育等方面開展黨建工作。黨政協同和全面整頓促使基層黨組織活起來、黨員動起來,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二)解決問題抓黨建贏得師生支持

學校黨委將黨建工作同羣眾的迫切期盼結合起來。一是聚焦核心問題不散光。通過建立健全和公佈師生員工反映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的渠道和途徑,敞開大門找問題,聚焦核心問題及關鍵所在,使查擺出來的問題讓羣眾認可。二是着力解決問題不拖延。查擺問題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堅持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積極迴應師生員工關切,切實解決師生員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切身利益的問題。三是堅定持久整改不鬆懈。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整改的東西往往具有頑固性、反覆性,不可能短期內消除,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勞永逸。校黨委在實踐中不斷細化制度,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學校黨委每月召開一次基層黨委書記例會、每月召集一次校長和學生見面會、建立了校領導每週接訪日製度、安排專人及時整理師生意見信箱……各基層黨委全面鋪開清單制管理,定期列出需要解決整改的問題,逐項明確責任人、完成時限,取得黨建任務細化、責任硬化、工作落地化的效果。同時,出台了基層黨建工作季度考評體系,既有共性要求也有個性指標,以考核倒逼任務落地、責任落實。例如,機關一總支成立了大學生事務中心,圍繞方便學生辦事、解決學生困難、維護學生權益、幫助學生成才的目標,徹底改變學生服務機關的傳統工作模式,建設高效、便捷的“一站式”學生服務基地。事務中心直接辦理的事項包括:校內活動場地的申請與受理、學生活動懸掛物的申請與受理、學生校外住宿的申請與受理、學生信息(含教務信息、財務信息、獲獎情況等信息)的查詢、學生的相關政審、在讀及學籍等相關證明的開具、失物招領、諮詢與投訴等等。機關黨總支“學生為本、服務至上”的理念得到了師生和家長的廣泛讚譽。

(三)構建網絡體系抓黨建實現全覆蓋

學校黨委主動順應時代潮流、緊跟師生需求,進行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探索,建立起較為系統的網絡黨建平台,目前主要有黨建專題網站、QQ羣、微信公眾號、手機短信羣發平台等等,強調移動網絡與傳統工作形式的結合,兩種黨建工作並行雙管齊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黨建工作的效果。學校黨委建立手機羣發平台,每週2次向全校黨員和上級組工部門發送《昌航黨建快訊》,迄今已發送黨建快訊百餘條、2萬多條次,有力擴大了基層黨建工作覆蓋面和影響力。文法學院黨委通過黨建微信公眾號,定期推送學院黨員師生風采錄,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音樂學院黨委完善網絡平台,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現代化陣地,突破時空限制,加強對離校學生黨員的教育,實現了黨建覆蓋無盲區,實現了校企合作背景下學生黨建工作的無縫對接。

三、經驗與成效:黨建和業務工作雙贏

人才培養有新成效。發揮好黨委領導作用,抓好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先進性建設,聚精會神謀劃人才培養工作,為人才培養工作提供有利條件;以人才培養為內容開展黨建活動,也豐富了黨建工作的形式。如,信息工程學院黨委抓黨建促教風學風,服務學生成長成才成功。組織師生黨員結對幫扶“四困”學生(經濟困難、心理困惑、學習困難、就業困難學生)。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情況,組織各系部黨支部、黨員教師、學生黨員開展學習指導。通過聯動機制,學院80多名教師黨員和120多名學生黨員聯合幫扶了140名困難學生,不少被幫扶學生成績明顯提高,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20xx年,被幫扶學生中97人減少了所欠學分,佔比接近70%,其中最多的從欠59下降到欠25.5,減少了33.5個所欠學分;6名留級同學順利返班。經濟管理學院黨委發揮自身專業特色優勢,組織各教職工黨支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研討會,動員廣大黨員教師帶頭開設創新創業類課程、編寫創新創業類專著和教材、申報創新創業類教改項目,推動全校創新創業教育高效開展。

科學研究有新突破。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和黨組織的教育引導作用,讓科研團隊緊緊團結、充滿活力。特別是年輕的學術骨幹在支部周圍凝聚,形成了以支部為核心的、凝聚力強、合作精神好、業務水平精、學歷層次高、年齡結構合理、黨員比例高的學術骨幹隊伍,學校科研工作取得了新進展。如,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黨員老師發揮科研先鋒隊作用。老黨員杜楠為全院老師舉辦國家基金申報講座,自己更是科研大户。年輕黨員劉俊偉年初急性膽囊炎,病牀上完成了國家基金申報書,併成功獲批一項國家基金。學院先後3名黨員掛職地方科技鎮長,其中董應虎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科技鎮長、徐吉林被評為南京市優秀科技鎮長。20xx年學院獲批國家基金8項,其中黨員獲得4項。20xx年學院人均科研工作量居全校首位,其中黨員教師人均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均高於一般老師。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黨委發揮黨員骨幹科研先鋒隊作用,20xx年學院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項,其中4項由黨員教師獲得;發表的15篇高水平論文,其中13篇由黨員老師完成;SCI I區發表2篇文章均由黨員教師完成。

學科專業佈局有新發展。學校黨委積極探索適應學科發展要求的黨組織設置形式,把支部設在學科上,提升了學科建設的水平。支部設在學科上有利於將政治學習和業務學習結合起來,圍繞學科建設的各項任務開展專題組織生活會,既能夠定期集中交流思想、增進人員和學科之間的瞭解,也有助於在學科交流中觸發靈感和創新。如,測光學院黨委積極探索把支部建在學科上,以儀器學科為基礎,組建了測控生醫黨支部,以光學學科為基礎,組建了電科光電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20xx年南昌航空大學獲批辦學史上首個國家級科研平台——無損檢測與光電傳感技術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可以説,這次申報工作是抓黨建出成效的一次生動體現。申報過程中,以儀器、光學學科黨員為重點骨幹的申報工作組成員封閉在招待所日夜奮戰,有的黨員三過家門而不入,有的黨員拖着病體撰寫材料,有的黨員強忍喪母之痛準備答辯……任務沒有完成,無一人離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充分得以發揮。

人才隊伍建設有新變化。發揮黨的政治優勢,加強人才工作,創新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服務方式方法,在全校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最大限度把廣大人才團結凝聚起來。黨員教師德才兼備,在學術上同樣讓人信服,能夠發揮更大的凝聚作用。黨員埋頭科研的精神、黨員的學術水平、黨員身上體現的先進性,吸引了高層次人才來學校工作。不少黨員利用國際會議、學術交流、項目合作等各種機會,主動尋訪人才,吸引人才加盟昌航。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被確定為首批省級人才工作示範點,成為江西省首批獲此認定的25家單位之一。學校已擁有一支以院士、國家傑青、國家優青、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高校優秀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一批博導教授為首的實力雄厚的師資隊伍。

機關作風建設有新改善。針對羣眾反映的“服務態度有待改進、辦事效率有待提高”的意見,學校機關黨委深刻反思,以機關各黨總支為主體,以網格化黨支部為基礎,下屬22個黨支部全面開展專項整治活動,紮實推進機關作風建設。通過分類指導、跟蹤考評,使機關黨員幹部不斷形成學習自覺、行為自覺;機關黨委下屬各部門黨員教職工掛牌上崗,黨員身份公開,增強黨員歸屬意識;在大學生事務中心、財務處、後勤處、教務處等機關窗口部門實施“微笑服務、星級評價”活動,引入服務評價器、進行滿意度回訪、增設意見箱,並且與個人、單位的評優評先和績效考核掛鈎,工作效率明顯提高,自律意識明顯增強,機關作風明顯改觀。

黨的建設有新活力。領導班子、幹部隊伍、黨員隊伍建設及黨風廉政建設得到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組織引領發展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得到充分體現。學校在崗教職工黨員超過1300人,已達全體在崗教職工總數的65%左右,強大的隊伍匯聚成實現“昌航夢”的強大力量。“連心、強基、模範”工程、黨建帶團建、基層黨建工作項目化建設有序實施。抓基層打基礎的導向進一步明確,各基層黨委(總支)、各支部結合本單位(部門)實際,百花齊放競爭妍,廣大黨員主動性和積極性被充分調動。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8

一、背景情況

陽朔鎮處於中國旅遊名縣-陽朔縣城中心,區域面積75.52平方公里,轄11個村居委,人口4.84萬人,黨員1305人。灕江等著名的景區景點星羅密佈在全鎮轄區範圍內。隨着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和全域旅遊政策的傾斜,陽朔發展速度、項目速度、旅遊速度的增進,宜居宜遊宜業的生態示範品牌日益凸顯,鄉村旅遊日益火爆,灕江·千古情等各大旅遊項目也紛紛被吸引進來,服務招商引資、服務項目建設、服務羣眾需求、服務遊客諮詢的需求日漸增大,而原有的單一的黨建陣地、各自為營的黨員羣眾,已無法滿足黨羣多元化的利益需求與服務推動陽朔“經濟速度”的遞增。

如處於山水秀麗的遇龍河畔的驥馬村委,憑藉得天獨厚的山水環境吸引着眾多外來投資業主和過往遊客,僅3.4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遍佈着各類農業觀光休閒園地、中高端民宿酒店、特色農家餐飲、雙語教學基地、太極拳館等一百餘家,年接待遊客量近300萬人,總人口僅20xx餘人超過半數村民從事旅遊服務行業,黨員幹部7人組成的村級“兩委”幹部班子日常服務能力顯效甚微。如何才能發揮黨建凝聚幹羣作用,凸顯基層黨建服務實效,依託傳統村落改造、中華文化體驗等多樣化的旅遊元素,以少數人羣的優質服務覆蓋多數人羣的中外遊客,推動旅遊產業持續發展和村民收入穩步增收是陽朔鎮各基層黨組織急需解決的難題。 針對上述問題,陽朔鎮黨委以驥馬村為試點,創建“黨羣綜合服務中心”,以黨建領航延伸服務理念,實行敞開式、“一站式”服務,打造黨員之家、羣眾之家、遊客之家。

二、主要做法

陽朔鎮創建驥馬村綜合服務中心緊緊抓住“黨建領航服務”核心主題,立足旅遊業態特色,以規範基層黨組織建設、服務轄區羣眾遊客為重點,以“科學化、制度化、規範化、品牌化、信息化”建設為原則,突出特色亮點把陣地資源進行整合,綜合涵蓋黨務、計生、社保、民政、教育、科技、綜治、就業、文化等服務領域,提供一個全新的集黨員羣眾教育培訓、管理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服務平台,實現公共資源共享,培樹基層黨建服務品牌,做到熱情服務全天候、場所開放不間斷,不斷優化和提升服務羣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實現服務黨員羣眾“無縫隙”,確保“問題第一時間答覆、政策第一時間傳達、感情經常聯絡、幹羣關係融洽”。

(一)科學化合理佈局,建設黨建陣地“加油站”。結合旅遊服務業態,整合現有資源,重新規劃設計村委辦公樓各功能區域,實施“1+1+6” (即一個村委辦公樓,一個一體化黨羣綜合服務接待中心,六個功能活動室)提檔升級改造。實行服務重心下移,打造面向黨員羣眾及中外遊客的一體化黨羣綜合服務接待中心,將公共閲覽圖書室、公共法律服務室等場所進行全天候公開,科學設置村級辦公室、健康診療室、黨代表聯絡工作室、多功能會議室等,統一定製規範各類牌匾門牌,打造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管理規範的服務陣地。

(二)規範化公開服務,拓展黨建功能“管理器”。圍繞“村級就業、社保經辦、教育助學、衞生健康、羣眾文化體育、法律”六項服務不出村目標,將“一站式”服務事項、辦事程序、完成時限在服務接待大廳進行上牆公開,由村級幹部身着“紅色元素”工作制服輪流坐班,實行工作日“公開服務”,踐行“旅遊諮詢、衞生管理、秩序維護、安全防範、環境保護”等“五項服務承諾”公開,設置崗位監督牌、黨員示範崗,製作粘貼“黨員包片聯户責任圖”“黨員聯繫服務卡”“黨員連心幫扶卡”等,亮身份真服務,樹立幹部形象,提升羣眾認同感。

(三)制度化管理監督,提升黨建發展“加速器”。建立聯繫、溝通、服務、反饋“四項機制”,推行日常服務“工作交接制”“跟蹤反饋制”,村級幹部按自然村及各自所在區域進行網格化分片管理,做到“三活四清五到家”(即村級幹部對責任網格的工作對象和工作資源準確掌握,建立活户籍、活檔案、活地圖;做到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區域設施清、隱患矛盾清,經常走訪到家、各類意見聽到家、建立感情心到家、細緻工作做到家、好事實事辦到家),優化村級治理模式。嚴格村級幹部服務監督考核,鎮黨委定期對服務接訪辦理情況進行抽查,開展民情走訪、民意調查,對民主評議較差的幹部進行約談提醒,着力提升基層黨建服務水平。

(四)品牌化搭建載體,優化黨建服務“連心橋”。結合旅遊產業發展和地域文化特點,彰顯服務的主動性、多元化、個性化,驥馬黨羣綜合服務中心積極開展“黨建+項目建設、黨建+鄉村旅遊、黨建+生態建設、黨建+志願服務”等主題服務活動,以村黨組織和黨小組組長、黨員為主體,組建黨員義務服務隊,定期進村入户進行走訪,發揮黨員帶頭遵守村規民約、增收致富等領域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帶領羣眾開展農技服務、惠農宣傳、環境整治、文體娛樂、扶貧幫困等志願服務,實時更新打造黨建星級化管理牆、黨建紅色足跡牆、村級集體榮譽牆、黨務政務公開牆,增強黨員羣眾認同感,實現日常服務常態化、特色服務效能化,着力提升基層黨建服務水平。

(五)信息化資源共享,發揮指尖黨建“穩定器”。健全村情、組情、民情檔案,創新為民辦事服務方式等功能,建立“宜居驥馬”微信公眾號,設置政策信息公佈、服務流程導覽、黨建知識學習、就業培訓信息等欄目,實現黨羣綜合服務中心的優質服務“一點通”。拓寬民意溝通渠道,創新推進“黨羣e線牽”工作模式,把黨組織建在微信羣上,以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為架構,分設總羣、分羣、支羣,支委成員負責與聯繫包幫的10-20户羣眾建小羣,黨羣綜合服務中心收集彙總羣眾反映強烈的基礎設施建設、旅遊、農村基層矛盾等問題,及時研究進行處理答覆,實現“線上線下”溝通無遺漏、聯繫全覆蓋、服務零停滯。

三、主要成效

(一)“黨建+服務”,展現黨員“形象美”。黨羣綜合服務中心堅持以辦事方便、公平公正、羣眾滿意為評價工作實效標準,實行“一站式”集體着裝公開服務,開通了羣眾辦事的“直通車”。在鎮、村、羣眾“三者”合力監督下,黨員幹部身份認同感、使命感顯著提升,作風明顯改變,心齊氣順,團結奮進。黨員幹部進行網格化聯繫羣眾和投資業主,由以往的“開門接待羣眾”變為“上門聯繫羣眾”,由羣眾“跑腿”變成幹部“跑腿”,辦事程序快捷方便,對遊客及羣眾均能做到熱情接待、耐心解釋,妥善化解矛盾20餘起,基本實現大事小事不出村,羣眾、遊客和外來投資業主滿意度顯著上升。

(二)“黨建+公益”,實現村風“風尚美”。黨羣綜合服務中心積極引導羣眾自治,通過修訂村規民約,完善民主管理機制,組織村民議事會、黨員民主評議會,清潔城鄉理事會等,引導羣眾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羣眾知榮辱、樹新風的自覺意識明顯提升,黨員羣眾自發成立醫療、教育、扶貧、旅遊服務等10餘支志願者隊伍,紅色身影遍佈於村莊各個角落,村容村貌乾淨整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授予“無糞便暴露村莊”稱號;社會治安文明和諧,榮獲“桂林市文明衞生村”稱號;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榮獲“廣西優秀村屯文藝隊”稱號,精準扶貧任務如期完成,開創了黨羣同心攜手共建美好家園的新局面。

(三)“黨建+旅遊”,助推特色“產業美”。村級黨羣綜合服務中心堅持以產業發展帶動鄉村建設,找準黨建與宜居鄉村建設結合點,積極整合資金,帶領黨員羣眾發展休閒觀光農業,打造縣級首個農家樂合作社,實施道路硬化、飲水淨化、村屯綠化、庭院美化“四化”工程,形成了轄區內6個自然村“一村一風格、一村一特色”景觀,打造集旅居遊、騎行遊、休閒養生遊、文化體驗遊為一體鄉村旅遊產業格局,實現了“村在林中、院在綠中、人在景中”生態宜居家圓夢,圓滿完成全區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和廣西特色旅遊名縣工作現場會參觀點任務,成功吸引墨蘭山舍、太極拳館、喜鵲咖啡、聽山陶吧等50餘傢俱有代表性的中高端人文休閒客棧紛紛入駐驥馬,促進了鄉村旅遊發展。農家經濟創收平台增效,村內古宅及房屋租賃日漸搶手,村民自辦經營農家樂效益客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0%。

(四)“黨建+項目”,構建鄉村“和諧美”。黨員們以責任擔當、勇於爭先的政治使命,主動出面化解調徵地羣眾與台商投資的遇龍河“香草森林”項目、“灕水千古情”項目的徵地問題,建立服務檔案,合理疏導迴應被徵地户羣眾的訴求期盼。僅一個月時間,全面完成“灕水千古情”項目百餘畝的徵地工作,實現地塊無遺留問題淨地出讓;停滯許久“香草森林”項目開工進展順利,實現以熱情服務迎來遊客、以真情服務吸引投資的良好局面,形成黨員優服務、羣眾得實惠、黨建添助力的多贏格局。

四、探討與啟示

隨着陽朔旅遊業迅速發展,投資業主和常住外國友人日益增多,服務需求也明顯提高,現有村級黨羣綜合服務中心主要工作人員自身知識水平有限,受條件和經驗的制約,有些代辦服務、信息傳達、技能培訓等活動開展不夠。村級處理事務權限有限,更多需要遞交上級有關主管部門進行辦理,如何更便捷將村級辦理事項直接通過信息系統進行傳達反饋並跟蹤落實,切實發揮“黨羣服務綜合中心”服務羣眾、服務遊客、服務社會的實質作用,還需持續深化。

(一)強化資金保障,實現建設標準化。要加大對黨員羣眾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的資金支持,積極爭取引導本地企業、社會人士反哺鄉鄰,形成“社會捐資一點、村經濟支一點、職能部分出一點、各級財政補一點、結對單位幫一點”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同時,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辦事的可用資金,不斷加大對服務中心軟硬件設施投入力度,為村級黨羣綜合服務中心的標準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金保障。

(二)強化功能整合與提升,實現服務常態化。加強黨羣綜合服務中心的隊伍穩定性建設,將網格員、大學生村官、村級後備幹部、入黨積極分子等素質高、能力強、作風實的青年納入服務隊伍,施行掛牌上崗。探索退伍軍人、退伍老幹部和老教師加入志願服務隊伍。創新工作思路,開展無職黨員認領公益崗位制度,把服務中心徵集到的羣眾難事、熱點事進行歸類,建立多個崗位,讓無職黨員進行認領,年底根據公益崗位踐諾情況進行評優評先。加強黨務與政務業務培訓,加強綜合服務中心黨員幹部思想理論、黨務知識、產業發展、法律法規等方面內容的培訓,邀請農業、民政、衞生、計生等相關部門到綜合服務中心進行業務培訓,為羣眾提供諮詢、指導、協調、幫困等日常管理和綜合服務,實現服務常態化。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9

一、背景

位於廣東的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雅圖仕公司)屬香港利奧紙品集團成員,現為全球最大的提供一條龍服務解決方案的印刷廠商之一,20xx年出口額達25億元。該公司於20xx年10月成立黨總支部,20xx年6月成立黨委。公司黨委下轄8個支部,現有黨員308名。多年來,雅圖仕黨委緊緊圍繞黨建核心問題,找準着力點,將黨建工作融入企業生產經營各個環節,充分發揮了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力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為什麼有的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邁不開腿,而雅圖仕公司作為一家港企,黨建工作卻做得有聲有色,充滿活力?鶴山市委組織部聯合廣東省委黨校、江門市委組織部聯合開展深入調研,剖析其黨建創新成功做法,探尋新時期非公黨建規律。隨着發掘的深入,各大主流媒體先後刊發雅圖仕黨建的相關報道。

二、做法

(一)創新工作體制,強化政治功能,引導助推企業健康發展

1、明確新定位,找準黨建着力點。自覺避免陷入“就黨建抓黨建”的傳統模式,將自身定位為企業經營發展中的“政委”,結合港企和勞動人口密集的特點,將黨建目標與企業發展需要相融,將黨建工作與企業經營發展緊密結合,堅持選擇信念堅定、業務過硬、有羣眾工作能力的優秀黨員擔任黨委書記;自覺擔當企業主、經營管理者和員工三邊利益的協調者,促進企業和諧發展;積極參與新生代農民工培養髮展計劃,策導促成公司與高校聯辦高等學歷教育、印刷管理高級課程,為員工搭建成長平台,為企業培養人才;在20xx年的企業人事制度改革中,牽頭廣泛收集職工意見,建議召開職代會表決等,使改革方案有效維護職工權益,也保證了企業新政的實施——新制度受擁護並調動起員工積極性,促進了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2、創設和委會,融合力量創和諧。作為黨和國家在外企中的政治代表,為有效引導員工,推動實現企業與員工的和諧共贏,黨委在指導工會成立職工互助會、職工和諧關係委員會基礎上,動議並於20xx年4月組建“幸福和諧企業創建委員會”(簡稱“和委會”),動員各方一起構建幸福和諧企業。和委會由集團公司最高層掛帥,由黨委正、副書記擔任統籌人,將高層管理人員納入,整合企業內部治理力量。黨委依託和委會,啟動職工宿舍關愛探訪、春節慰問等活動,邀請董事長與黨羣組織班子成員、部門主管、職工代表等組成探訪團,工餘走訪員工宿舍,蒐集意見建議,解決實際問題,如推動公司改善降温系統,新建孕婦食堂,開設自助洗衣服務等,提升員工滿意度和對企業的忠誠度。

3、創設廉委會,開闢黨建新領域。自覺成為企業廉潔正風的引導者,對因員工誠信問題造成的企業損失等深入調研,於20xx年策導成立“廉潔管治委員會”(簡稱“廉委會”)。廉委會由企業最高管理層任總指揮,黨委書記任廉潔監察專員,主要執行崗位均由黨員擔任,將董事局成員、高管吸納進來一同發力,並聘請紀檢和公安部門人員任顧問,深入推進企業廉潔文化建設。這是企業內部治理的創新,也是黨羣工作領域的拓展。黨委主動作為,發揮作用,更通過成立招標中心,讓公司的錢花在明處,為企業節省採購成本4000多萬元,贏得業主、員工等多方認同與支持。這催生了公司紀委於20xx年成立。20xx年10月,雅圖仕公司入選廣東省非公企業防治腐敗工作聯繫點。

(二)創新工作機制,強化服務功能,推動先進企業文化建設

1、注重模範引領。將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與先進企業文化建設有機融合,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保障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創新性地加強黨委自身建設,嚴肅組織生活,利用網絡新技術等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提升黨員政治素養和政策水平,加強與企業決策層溝通,引領企業發展;做好黨員、業務骨幹“雙培養”工作,打造業務精、技術強、作風好、活力足的高素質黨員隊伍,服務企業發展;實行黨員佩徽上崗,通過各類活動凸顯黨員的專長與優勢,培養他們的標杆帶頭作用;號召黨員帶頭,在年輕員工中開展“讀一百本好書”活動,營造健康尚學企業文化。

2、統籌黨羣引領。創新黨羣一體化工作機制,統籌黨工青婦隊伍管理、工作謀劃、經費使用及載體建設,活化羣團組織,助推先進企業文化建設:精心挑選黨委書記人選,確保黨委與企業主溝通緊密,黨委能統籌黨羣組織整個隊伍管理;選拔黨員幹部擔任羣團組織負責人,注重羣團組織成員“推優入黨”,目前企業工青婦組織負責人,都在黨組織任要職。建立黨羣共建聯席會議制度,黨委牽頭抓總,實現黨羣組織信息互通、設施共享、共同規劃、共同發展,確保羣團工作開展服務企業發展大局。黨委注重將上級黨委政府資源、社會資源、企業力量等深度融合,服務企業、服務黨員、服務員工。黨羣聯動匯聚了眾智,使黨羣活動更接地氣、更受歡迎,將廣大員工凝聚在一起。如,黨委助團委建立“青年之家”陣地,指導女職工委員會開展關愛女性活動等。

3、創新激勵引領。大膽借鑑現代企業管理激勵方式,強化政治與精神激勵:建立入黨積極分子、黨員量化考核積分評議機制,按“細化指引,量化指標”的原則,創設黨羣活動參與度、企業及社會榮譽等定量考核指標,對入黨積極分子進行量化評分、PK展示,確保新黨員質量;以積分管理方式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進行考評,每年表彰優秀黨員、先進黨支部,鼓勵大家對黨組織建設及企業發展作貢獻,同時邀請企業主到場頒獎,讓獲獎者深感榮耀。對企業優秀員工,除強化年度物質激勵外,黨委與董事局成員一起,每年新春遠赴其家鄉設宴慰問、表彰,令員工受鼓舞、家屬感安慰。牽頭辦好《利奧風采》雜誌,弘揚先進企業文化,表彰利奧勞動模範、優秀員工等,引領員工朝着“成為全球印刷通訊行業領導者”這一企業遠景邁進,平均每期贈閲量達2萬份。

(三)創新工作載體,強化社會功能,助推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1、在轉型升級和環境整治中勇擔當。找準黨組織發揮實質作用的重要着力點,適應市場需求,融合精益理念,推動生產、管理變革,助推企業轉型升級和環境整治。如,發揮人才優勢,牽頭組建廣東省印刷新材料及新技術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動黨員技術骨幹開展節能減排、清潔生產的科技攻關;推動集團公司投入2500萬元建成利奧創新科技研發中心;推動企業研用RFID技術改善物流,全廠人均產值提升15%以上;推行全員提案、全員5S等,推動企業基本實現零廢料、零排污。

2、在服務社羣和整合資源中敢創新。創新社會工作載體——創設“利奧義工隊-雅圖仕分隊”,走上大街小巷服務社羣、服務員工,累計為社會義務服務總計超過17000小時。把義工服務時數作為考察入黨積極分子和黨員評優的量化考核項目之一,激活黨員參與社會工作積極性。建立義工愛心服務站,承接興趣社團交流、培訓及辦證、諮詢等公共服務職能,便利員工。設立黨員義工隊,創新社會服務項目,以接地氣的方式,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如每年新春、中秋開展為困難家庭和長者送温暖活動,樹立黨企良好形象。注重牽頭當好社會生活中的利益代表,整合、調度各類社會資源,造福員工、服務企業發展。如,向上級工會申請助推大型文藝表演進公司;不定期舉辦“緣來一家人”相親活動等,造福員工,凝聚員工。

3、在社會和諧和慈善公益中樂奉獻。主動增強完成黨的任務的創造性,積極引導、協助企業回饋社會構建和諧。要求黨員對組織負責,也要對企業、對社會負責,於20xx年成立扶貧助學基金,發動黨員捐資共50多萬元,先後資助100多名貧困學子完成學業。近十多年來,黨委協同公司累計參加公益活動598次,捐款金額6700多萬元,主要用於支持教育、醫療、地方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公益事業,贏得高度讚譽,被中華慈善總會授予“中華慈善突出貢獻單位(企業)獎”。又,參與創建平安和諧社區;帶動供貨商與企業同履廉潔誠信職責,助推誠信、和諧社會建設。

三、成效

鶴山雅圖仕印刷有限公司黨組織自成立以來,自覺遵循黨建規律,圍繞夯實黨的政治基礎,找準外資企業黨建着力點,創新方式方法、體制機制和工作載體,主動融入企業治理體系,使黨羣工作一派生機勃勃,發揮了執政黨基層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與社會功能,促進了企業治理的優化,提升企業競爭力和績效,塑造了優秀企業形象,為廣大職員工營造了和諧幸福、安居樂業的工作氛圍,也服務了周邊社羣。

近年來,該公司和黨委先後榮獲“全國和諧勞資關係企業”、“全國就業與社會保障先進民營企業”、“全國加工轉型升級示範企業”、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兩新’百強”黨組織、全國非公企業“雙強百佳黨組織”等一系列榮譽稱號。黨委書記招偉寧被評為廣東省優秀“兩新”組織黨組織書記。

作為企業的掌舵者,雅圖仕董事長馮廣源由衷表示:“從前沒有成立黨組織的時候,我也有做一些管理工作,覺得非常費心。現在有黨委做了,做得比我更好,更貼近人心,所以我可以騰出更多精力來發展公司,這是一個良性循環。”“企業黨建對公司的健康和諧發展發揮着積極的作用。”“企業黨組織在企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團結凝聚員工羣眾、維護企業和員工利益、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等方面充分發揮了優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得到了內外各方的認可。”今年5月《人民論壇》雜誌以《非公企業發展新引擎》為題刊發雅圖仕黨建創新經驗。今年10月,全國非公黨建第一刊《非公有制企業黨建》“第一訪談”欄目以《給黨員一個“家”》為題刊發雅圖仕董事長馮廣源支持黨建的專訪,引發廣泛好評。

四、探討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巨大挑戰的新形勢下,加強“兩新”黨建工作,提升非公企業黨組織工作層次,創新性地強化非公企業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社會功能,促進非公企業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xx屆六中全會開啟全面從嚴治黨新時代。要在非公企業內實施“從嚴治黨”,發揮好非公企業黨組織實質作用,選準配強黨組織書記和班子成員是關鍵;黨建目標與企業發展需要相融是基礎;黨組織精準定位、主動作為是條件;增強完成黨的任務的創造性是保障;發揚密切聯繫羣眾優良傳統是根本;黨組織融入社會促治理創新是必需。

就政治功能而言,非公企業黨組織與所在企業是一種共生關係,黨組織作用的發揮必須遵循黨建和企業發展規律,將黨建目標與企業發展需要融合,將黨的思想政治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融合。黨員在企業員工中佔比不高,為提高政治引領作用,雅圖仕黨委將黨的治理創新理念與企業內部治理相融合,創設“和委會”、“廉委會”,踐行黨的羣眾路線,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創新性地推動了黨建目標的實現。

就服務功能而言,雅圖仕黨委把“服務發展、服務黨員、服務員工、服務社會”作為黨建工作基本內容,強化自身建設,以“黨羣一體化”實現黨、羣、社工作統籌謀劃,很好地動員廣大員工羣眾為完成黨的中心任務而奮鬥,同時整合黨、政、社資源與企業力量,形成服務企業發展合力……其黨建工作中的小、微創新隨處可見,新技術、新辦法被快速應用,並建立黨員積分考核辦法,大大提高了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

就社會功能而言,新形勢下黨的社會工作目標是凝聚黨員、凝聚羣眾、凝聚社會,黨組織應樹立開放發展理念,既立足企業做好工作,又走出企業、融入社會,與周邊村(社區)、學校、機關等結對共建,統籌使用社會資源,開展開放式黨的活動,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增強黨組織吸引力,樹立企業良好形象。雅圖仕黨委自覺當好社會生活中的利益代表,注重激活黨員的社會工作積極性,創新社會工作載體,推動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整合各方力量為企業發展、為員工和周邊羣眾服務。其黨建工作已提升到優化企業治理、服務周邊社羣、引領社會風氣、推動社會管理創新的嶄新層次。值得借鑑。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0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紮實推進,取得巨大成就,國有企業活力、競爭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進一步提升,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不斷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國有經濟佈局調整持續優化,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進入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任務依然艱鉅。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紮實穩妥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指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改革開放40年來,國有企業改革經歷了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利改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等多個階段,取得巨大成就。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回顧國有企業改革歷程、總結國有企業改革成功經驗,對於進一步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在新時代更好發揮作用具有重大意義。

形成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在計劃經濟時期,國有企業缺乏經營自主權,企業的生機活力受到嚴重抑制。隨着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國有企業改革的大幕也徐徐拉開。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增強企業的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業的活力”“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隨後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黨的xx屆四中全會又提出了股份制改革,即“國有經濟的作用既要通過國有獨資企業來實現,更要大力發展股份制,探索通過國有控股和參股企業來實現”。黨的xx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大力發展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參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使股份制成為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進入新時代,黨的xx屆三中全會把混合所有制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允許更多國有經濟和其他所有制經濟發展成為混合所有制經濟”。20xx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意味着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大政方針基本確立,國有企業改革將按照商業類國有企業和公益類國有企業分類推進。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國有企業改革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化的過程。經過放權讓利、轉換經營機制、推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等艱辛探索,我國創造性地實現了國有企業同市場經濟相融合,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建設深入推進。它是國有企業與市場經濟融合發展的企業制度,以公司制股份制為主要組織形式,使國有企業成為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它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內在統一,堅持工人階級主人翁地位,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與現代企業制度相結合的企業制度。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計劃經濟時期,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主要採取“條條”(中央部委)管理和“塊塊”(地方政府)管理的方式。隨着社會主義建設的推進,這種管理方式存在的弊端顯現出來:政企不分、政資不分、排斥競爭、缺乏激勵、對企業管得過多過死等,嚴重阻礙了國有企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入推進以及人們對國有企業改革認識的深化,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逐漸被提上日程。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加強企業中的國有資產管理,“對國有資產實行國家統一所有、政府分級監管、企業自主經營的體制。”1999年召開的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按照國家所有、分級管理、授權經營、分工監督的原則,逐步建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和機制,建立與健全嚴格的責任制度”,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20xx年召開的黨的xx大提出:“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別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享有所有者權益,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管資產和管人、管事相結合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關係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大型國有企業、基礎設施和重要自然資源等,由中央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其他國有資產由地方政府代表國家履行出資人職責。中央政府和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管理機構。”隨後,國務院於20xx年成立了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各省、市(地)兩級地方政府也相繼組建了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分別代表國家對所轄中央和地方企業的國有資產履行出資人職責。

中央和地方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成立,實現了從中央到地方國有資產出資人所有權與企業法人財產權相分離、政府的社會經濟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所有者職能相分離,意味着我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進入了新階段。20xx年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20xx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發佈,提出要以管資本為主推進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轉變、以管資本為主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以管資本為主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以管資本為主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要科學界定國有資產出資人監管的邊界,建立監管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實現由管企業為主向管資本為主轉變;要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國有資產監管機構依法對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和其他直接監管的企業履行出資人職責,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對授權範圍內的國有資本履行出資人職責。這些改革舉措在堅持國家所有、分別代表、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授權經營原則的前提下,進一步明確了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的主要內容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基本框架,為完善和創新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指明瞭方向。

調整優化國有經濟佈局結構

改革開放前,國有企業分佈廣、數量多,但平均規模偏小、核心競爭力不強、整體素質不高。隨着改革的深入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我國所有制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國有企業面臨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充分發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增強國有經濟整體功能,對國有經濟佈局作出優化調整勢在必行。

宏觀上,着力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黨的xx大報告提出:“要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佈局。對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佔支配地位。在其他領域,可以通過資產重組和結構調整,以加強重點,提高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1999年黨的xx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從戰略上對調整國有經濟佈局以及國有經濟需要控制的主要行業和領域作了基本概括和原則規定。20xx年11月,黨的xx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於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為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佈局指明瞭方向。同時,國有企業優化重組步伐加快,目前由國務院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已減至96家,國有經濟佈局結構得到持續優化。

微觀上,一方面,着力培育實力雄厚、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發揮其在資本運營、技術創新、市場開拓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做強做優做大,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另一方面,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企業,使其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目前,國有企業總户數已顯著減少,每户平均擁有的淨資產(所有者權益)顯著增加,國有大型企業從業人員佔國有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比重明顯提升。

經過40年改革創新,國有企業運營的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國有資產大幅增值,上繳利税顯著增加,一批國有大型企業已躋身於世界一流或知名企業行列。國有企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我們黨執政興國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的地位更加鞏固。進入新時代,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從戰略高度認識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意義,紮實穩妥地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使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承擔新使命、展現新作為、作出新貢獻。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1

一、成立背景

黨的xx大提出“要強化農村、城市社區黨組織建設,加大非公有制經濟組織、社會組織黨建工作力度,全面推進各領域基層黨建工作,擴大黨組織和黨的工作覆蓋面,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帶動其他各類基層組織建設”。為完善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提高黨員黨性意識,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聖街道幸福社區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帶動的形式,成立了劉端元學雷鋒黨員志願服務隊,從而調動基層黨員的認同感和榮譽感,更好地為社區羣眾服務。

二、主要做法

(一) 依靠“支部書記“+“幸福社區”+愛心企業”組建社會公益團隊

一是志願服務隊以劉端元的名字命名,就等於説是一塊活招牌,幸福社區的支部書記,在幸福社區,幾乎人人都知道劉書記,當地的人對志願服務隊便更加信賴,積極加入志願服務隊的行列,他用自己的品德和愛心影響着當地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是志願團隊深入幸福社區,宣導一人“少抽一包煙,少打一盤麻將”,將一年節約下來的錢就可以支援更多的困難羣眾,發動幸福社區的更多成員加入其中,社區成員在志願團隊的感召下,人人踴躍參與,更多的幸福社區人加入了社會公益團隊。

三是志願團隊與愛心企業交心談心,依靠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技術,輸送到偏遠藏區,讓更多的藏區人民有了生存本領,帶動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同時愛心企業贏得了社會尊重,越來越多的企業加入了社會公益團隊。

(二)建立“1金+3項+2類”核心價值觀“公益茶館”,創建遊客幫扶示範

“一金”指通過發動社區內企業支部黨員,社區黨員自願加入志願服務隊,由大家出資60萬元,建立了“錦江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基金”。

“三項”分別是“茶義倉”志願服務項目、“社區友鄰學院”志願服務項目、“孝親敬老評書”志願服務項目。開展“茶義倉”志願服務項目,倡導“錢物不在多少,愛心自古無價,建立起“茶義倉”規範、透明的管理系統,共募集物資842件,總價值約8萬餘元;積極推進社區文化“社區友鄰學院”志願服務項目,倡導鄰里“互幫互助,團結友愛,以茶待客”等,友好、關愛與尊重的價值觀在社區居民之間流動並傳播開來;舉辦“孝親敬老評書”等志願服務項目,倡導親友“以茶敬親、以茶會友、茶上比藝”,傳遞了社區文化,又豐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類”是指倡導茶客在用茶時,5元一杯購買茶,贈送給“老年人”和“殘疾人”。在志願團隊的愛心幫助下,現有200餘名茶客主動捐贈“義倉茶”,近百名老人、殘疾人受到“互助友愛”核心價值觀“公益茶館”帶來的温暖。

通過“1金+3項+2類”核心價值觀“公益茶館”,讓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們的頭腦,植根於羣眾心底,初步找到社會組織協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持續模式。

(三)建立“平台+地方+困難户”,結隊精準幫扶

“平台”指“融新殘疾人關愛中心”,劉端元學雷鋒黨員志願服務隊積極動員社會力量,出資200萬元登記註冊錦江區“融新殘疾人關愛中心”。依靠融新殘疾人關愛中心,通過黨員帶頭作用,入企宣傳,針對有愛心意願的個人及單位15餘家達成幫扶意向。

“地方”指“藏區”,該地較為落後,特殊困難羣體較多。這些困難羣眾家庭人均收入低於該地區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但是他們又因病、因殘或其他原因,使家庭陷入更大的困境,屬於國家低保等政策無法兜底的困難對象,是典型的特殊困難羣體,處於社會關愛的夾心層。

“困難户”造冊,按照當地村委會提供的實際困難情況,志願團隊入户登記錄入70餘户特殊困難家庭,實現一對一幫扶,這些“困難户”其中32户特困家庭已經得到了愛心企業與個人的幫扶。

(四)開展“基地+技術+支援”計劃,讓輸血功能變造血功能

成立“農家樂培訓班”,瞭解到藏區爐霍縣的人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大多數農民沒有手藝,更不擅長如何發展當地旅遊,當地儘管有許多地理資源優勢,卻始終沒有發展動力。志願服務隊動員“三聖花鄉”餐飲企業舉辦爐霍縣農家樂培訓班,利用“農家樂培訓班”這樣一個培訓“基地”,先後幫助300餘名爐霍縣農家樂經營人員掌握烹飪手藝,明顯提升其經營理念和經營水平;

交流景區管理“技術”,邀請爐霍縣旅遊景區從業人員到“三聖花鄉”參觀學習觀摩,系統介紹景區管理經驗,有了團隊管理經驗“技術”,當地旅遊業科學管理,正確打造,合理開發,當地旅遊業得到了科學持續性發展;

積極組織“對口支援”,缺什麼支援什麼。考慮到藏區緊缺電腦、兒童衣物等資源,志願服務隊多次組織“錦江人?爐霍情”慈善幫扶,向爐霍縣委組織部、新都鎮、雅德鄉和斯木鄉捐贈電腦30台,併為全縣貧困學生和孤兒捐贈新衣服200件,累計捐贈總價值80餘萬餘元。

(五)發動黨員,帶上“專家+企業單位+個人”深入社區一家一户

組織電力員工、金融專家和經警現場宣傳和講解,讓大家瞭解日常安全用電知識、非法集資的特徵、社會危害和常見手段。

劉端元學雷鋒志願服務隊組織企業單位下鄉,開展企業單位現場培訓,讓一些沒有經驗的農民學到了許多生產、簡單加工、農業管理的基本知識,實現農產品與企業的聯動對接,更多的農民把產品賣給企業單位,從而提高了當地農民的收益。

向社區居民、景區農家樂、遊客發放宣傳資料100餘份,強調個人回饋社會,號召“鄰里團結我奉獻”“帶頭致富我為先”“旅遊文明我做起”等,讓社會一家一户更加和諧。

志願服務隊以實際行動踐行雷鋒精神,在居民羣眾中樹立了良好的志願者形象,傳播了“學習雷鋒、奉獻他人、提升自己”的志願服務理念,對於弘揚雷鋒精神、樹立社會新風起到了很好的帶動作用。

三、工作成效

組建社會公益團隊。將黨員、社區居民、企業聯繫起來,擴大了公益團隊的幫扶面和影響力,同時集中更大的公益力量,去幫助更多由於各種原因致貧的困難羣眾。

成立公茶館,有了專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地。建立“錦江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益基金”,開展“茶義倉”志願服務項目,倡導“錢物不在多少,愛心自古無價,建立起“義倉”規範、透明的管理系統,共募集物資842件,總價值約8萬餘元,友好、關愛與尊重的價值觀在社區居民之間流動並傳播開來。

錦江區融新殘疾人關愛中心,幫助了一大批的困難羣眾和殘疾人。僅僅20xx年以來,就已經有15家愛心企業和個人達成幫扶意向,捐贈80餘萬元用於定向幫扶特殊困難羣眾。已登記錄入72餘户特殊困難家庭,其中32户特困家庭已經得到了愛心企業與個人的幫扶。

積極對口支援成都市錦江區援藏工作。動員“三聖花鄉”餐飲企業舉辦爐霍縣農家樂培訓班,先後幫助300餘名爐霍縣農家樂經營人員掌握烹飪技術,明顯提升其經營理念和經營水平。

開展了一些列的公益慈善活動,為一大批人送去温暖和愛心。僅向爐霍縣委組織部、新都鎮、雅德鄉和斯木鄉就捐贈電腦30台,併為全縣貧困學生和孤兒捐贈新衣服200件,累計捐贈總價值80餘萬餘元。

獲得多部門認可與讚許,20xx年9月年被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中華雷鋒文化促進會授予成都市雷鋒精神種子志願服務隊。20xx年3月被成都市文明辦、成都志願者全媒體平台、成都晚報社授予志願者學雷鋒社區基地。20xx年12月,被成都市錦江區精神文明辦、社工委評為錦江區20xx年度優秀服務組織。

四、探討

劉端元學雷鋒黨員志願服務隊通過服務羣眾為社會搭建了一個平台,增強了普通黨員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很好地將黨建和服務羣眾有機的結合在了一起,同時,通過志願服務隊的一系列活動,為基層黨組織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合力,為有效聯繫羣眾提供更有效的途徑。通過開展志願服務隊活動切實推進了基層黨組織建設。

(一)基層志願服務隊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其中,黨組織搭建活動平台是基礎。劉端元黨員志願服務隊為黨員發揮作用提供了一個好的載體和平台,有效調動了黨員的主觀能動性。

(二)要確保黨員服務羣眾模式長效持久,基層黨組織全程介入是核心。劉端元志願服務隊是書記牽頭,黨建引領,基層黨組織全程參與,確保了領導核心。

(三)基層志願服務隊要擴寬基層黨組織服務羣眾的渠道。志願幫扶需要涵蓋多方面的內容,同時不能僅僅只是物質上的幫扶,還需要精神上、知識上以及技能上的幫扶,同時,雖然是基層的志願服務隊,但是其觸角不能夠只是集中在社區,還需要向多方面發散,劉端元學雷鋒黨員志願服務隊從多渠道開展志願服務,用實際行動惠民利民。

(四)基層志願服務隊要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羣眾的能力。在推行志願服務時中,有效整合基層黨建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劉端元學雷鋒黨員志願服務隊充分利用錦江區三聖街道轄區的黨員、社區工作者、企業員工、融新殘疾人關愛中心的工作人員以及學生隊伍一起開展志願服務。志願者涵蓋老、中、青三個年齡段,劉端元甚至還帶動了他全家以及自己企業的職工一同參與進來。充分利用社區以及自身優勢,整合各種資源,服務社會。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2

一、背景

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立足國際國內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深刻變化,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放在戰略高度加以重視。不過隨着當前基層黨組織內部和外部環境發生了顯著變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發揮面臨着一些亟待突破解決的問題。

一是對基層黨組織目標和定位認識有偏差,一些基層黨組織錯誤地把領導權等同於經濟權,致使有些基層黨組織被虛化和邊緣化;二是對基層區域黨建資源整合力度不充分,一些地方對黨建工作在具體實踐中“各自為政”,黨建資源難以整合,資源供應不足;三是基層黨員幹部素質能力提升有差距,有些黨員幹部缺乏妥善解決羣眾困難和積極應對棘手問題的能力,理想信念缺失、為人民服務觀念弱化、黨員身份認同感不強、組織紀律散漫;四是基層黨組織的運行機制建立不完善,民主集中制貫徹執行不力,有些黨組織黨內生活呈娛樂化、庸俗化傾向等,導致基層黨組織落實黨內製度有差距,機制運行不暢通。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來,仁懷市按照“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抓黨建”要求,突出全面從嚴治黨主線,強化“抓黨建就是抓關鍵,抓作風就是抓重點”要求,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服務功能和發展功能,有效增強了基層黨組織的整體功能。

(一)圍繞引領作用發揮,着力增強政治功能

一是聚焦黨建主業主責,抓好“過程管理”。嚴格落實黨建第一責任和班子成員“一崗雙責”,強化“三級聯述聯評聯考”,精準過程管理和結果運用,考準考實黨建工作實績。圍繞率先打贏脱貧攻堅戰這一目標,強化黨建引領功能,細化責任清單,用推動發展的實效檢驗黨建工作成效。二是堅持問題導向,抓好“專項整治”。持續抓好“超職數配備幹部”“領導幹部違規兼職問題”等專項整治,以及“一報告兩評議”、經濟責任審計、幹部檔案專項審核和幹部檔案信息化建設等專項工作。採取“完善一個台賬、建好一個班子、規劃一批項目、建立一批制度、培養一批能人、解決一批問題”的“六個一”工作措施,先後調整一批黨委(黨組)書記,分領域累計整頓一批軟弱渙散黨組織,對違紀違法、發揮作用差的黨員進行嚴格處置。按照“穩數量、保質量、嚴程序”要求,抓好黨員發展工作,穩步推進黨員組織關係排查工作,從源頭上治理黨員組織關係“空掛”“失聯”等現象,解決“口袋黨員”“隱身黨員”等問題。三是堅持牢固信念,抓好“典型引領”。圍繞紅色傳承實施“黨員教育”行動,組建“紅色講師團”開展主題宣講,築牢黨員羣眾理想信念,打造平台,搭建載體。截至目前,仁懷市已打造形成“魯班場戰鬥”“茅台三渡赤水”“仁懷紅色文化”三個現場教學點,打造形成“雙創雙帶”“信息化建設”“五好基層黨組織”等45個基層黨建示範點、4條示範帶,圍繞基層一線、項目一線、發展一線、羣工一線選樹一批先進組織和優秀共產黨員,形成了學趕先進、見賢思齊的社會氛圍。

(二)圍繞堡壘作用發揮,着力增強發展功能

一是聚力“兩學一做”。以“做合格黨員·當酒都先鋒”為主題,突出“亮身份,強服務,作表率,促發展”目標,結合機關、農村、社區、企業、社會組織特點,分類制定指導意見。開通“酒都先鋒”微信公眾號,打造“兩學一做”雲平台,建立分層聯學機制。緊扣“大扶貧、大數據、大旅遊”等重點工作,領導幹部帶頭示範,帶着問題學、針對問題改、立足崗位做。二是聚力隊伍建設。建立培育、監管、激勵三項機制,統籌推進“三支隊伍”建設,充分激活“第一書記”和小康駐村幹部內生動力,組織313名“挎包乾部”,在脱貧攻堅最前沿、小康建設第一線傳遞黨的聲音、幫助基層發展、促進羣眾增收。重點扶持培育一批帶富能力強的項目書記、返鄉創業農民工、農村知識青年,紮實推進精準扶貧,實現“培育一個典型、帶動一個村、激活一大片”的目標。目前,全市具有致富帶富能力的黨員有1292人;帶動村集體致富支部書記有133名,同時精選一批大學畢業生、返鄉創業者到村任支部書記,班子結構不斷優化;按照“幹部要沉下去,工作要抓上來”工作部署,以帶領貧困村脱貧致富,軟弱渙散黨組織村改頭換面,選派一批機關優秀幹部到村任第一書記,為基層塑造一支精鋭之師。三是聚力黨建扶貧。堅持“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的工作思路,牢固樹立“黨帶羣、強帶弱、富帶貧”的理念,實行“月督查、月調度、月通報”和“滿意度測評”,確保責任在村落實、組織在村建強、資源在村整合、幹部在村成長、成效在村檢驗,共實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項目80個,投入資金9423萬元,撬動1.2億元社會資金投入脱貧攻堅,帶動2萬多羣眾發展產業項目,人均增收800餘元。四是聚力集體經濟。推進以統籌規劃、統籌資源、統籌路徑、統籌機制為主要內容,以強組織、強發展、強基礎為主要目標的“四統三強”工程,走出了一條黨組織領導下的升級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新路子。採取“縣級統籌、鄉鎮管理、村級實施”方式,整合涉及精準脱貧、“小康建設六項行動”、“四在農家?美麗鄉村”項目,向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傾斜,充分發揮政策“抱團效應”。通過與致富能人合作、抱團發展,採取“支部+公司(協會)+農户”等多種形式,積極培育農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依託農村電商平台,60個村採取“眾籌脱貧”“內置金融”等形式,將溢價部分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積累。目前,仁懷市實施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04個,投入資金3.4億元,174個村(社區)集體經濟積累總量達1億元。

(三)圍繞保障作用發揮,着力增強服務功能

一是打造特色品牌,實現傳承創新。按照“農村黨建抓脱貧攻堅、社區黨建抓服務能力提升、機關黨建抓作風保障、學校黨建抓思想政治教育、園區黨建和新興領域黨建抓覆蓋”要求,分領域打造形成了“雙亮雙提”“雙創雙帶”“雙融黨建”等一批黨建品牌。積極推進“黨建+”行動計劃,採取“支部+x”(羣團、協會、基地、脱貧)和“黨員+ x”(致富能手、駐村幹部、實用人才、支部書記)方式,增強了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積極探索網絡黨組織組建方式,探索運用大數據手段建立集幹部教育、黨員管理、實績考核、日常監督為一體的黨建雲平台,提高了基層黨建工作精細化、規範化和科學化水平。二是抓好陣地建設,夯實黨建基礎。圍繞“新建一批、擴建一批、改建一批”的工作思路,實施“陣地建設升級”工程,按照村、社區辦公陣地分別不低於500平方米和600平方米標準,投入1100萬元新建11 間村室,優化了市、鄉、村、組四級服務網絡。三是拓展遠程教育,實現學用轉化。充分依託遠教平台開展“黨的聲音進萬家”活動,宣講政策法律和黨的惠民措施,傳遞脱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創建要求,實施了創新創業實用技能培訓工程,把遠教平台打造成為了農村黨員開展“兩學一做”的學習教育的主陣地。各基層站點組織黨員幹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集中培訓642期6000多人次,新建遠程教育產業示範基地5個,選派60名鄉土人才充實到專家輔導隊伍。

四、經驗啟示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條件下,強化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核心是政治功能,方法途徑是強化服務功能和發展功能,以系統思維統籌好目標、資源、隊伍、制度等各個要素,從而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創新。

(一)優化基層組織設置,強化核心地位。必須以系統、整體的視角對基層黨建工作進行通盤考慮、統籌謀劃,探索在村居、園區等區域推行以聯合黨委為主要模式的區域化黨建模式,更好地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激活黨組織的“神經末梢”。採取獨建、聯建等方式,把黨支部和黨小組建到民主組織、維穩組織中去,建到經濟組織、產業鏈條中去,實現黨的組織全覆蓋。

(二)把準工作目標定位,打牢基層基礎。牢固樹立“抓黨建是最大政績”的理念,將基層黨組織的功能與中央、地方黨組織的定位結合起來,形成各級領導率先垂範,以上率下落實基層黨建工作責任的良好氛圍。把黨員從嚴管理與黨內民主、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很好地結合起來,把黨員的人生目標與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服務羣眾的組織目標結合起來,為基層黨組織整體功能的發揮提供不竭的動力來源。有針對性地強化農村、城市社區、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管理有力、運行順暢的各類基層黨組織運行管理機制。

(三)創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升履職服務能力。堅持以羣眾需求為導向,創新服務方式方法,以精細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在制度設計時真正問問羣眾需要什麼。充分發揮羣眾工作中心作用,健全市鄉村組四級服務網絡,建設市鄉村三級“黨代表工作室”,廣泛開展全程代理和一站式服務,為實現黨羣互動搭建起有效平台。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有意識地選撥、儲備一批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才充實到村(居) “兩委”、後備幹部、大學生村官隊伍,選優配強基層“領頭雁”,提升基層黨組織負責人的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

(四)嚴格黨內政治生活,整頓軟弱渙散。嚴格執行“三會一課”,認真落實黨員幹部“雙重”民主生活會、民主評議黨員及民主集中制等制度,引領廣大黨員幹部在精準扶貧、項目建設、產業發展、維護穩定等工作中當先鋒、走前列、作表率。嚴明政治紀律規矩,在各種歪風邪氣、腐敗問題和突發事件面前敢於挺身而出,在重大任務和困難考驗面前能夠衝得上、頂得住。選優配強一批敢於擔當、勤政務實、清正廉潔的黨組織書記,充分發揮“關鍵少數”的關鍵作用;堅持一村一策,建立上級黨組織“一把手”掛幫制度,重點解決好黨組織班子渙散、組織活動不經常、民主管理混亂、社會矛盾突出和基礎保障薄弱等問題。

(五)整合區域黨建資源,壯大村集體經濟。探索創新“黨建+經濟”“黨建+治理”“黨建+扶貧”等黨建引領統籌推進基層各項工作方式。統籌協調,推動人力、物力、財力和服務資源向基層集聚,向村居下沉,促進基層“條塊分割”、職能交叉、力量分散、管理死角等問題的有效解決。鼓勵村級組織發展各種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微型企業等,以土地使用權、資產、知識產權等資源參股分紅方式,壯大村級合作經濟,引導村級黨組織選準一批發展前景好、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增加羣眾收入,通過“支部+企業+羣眾”“支部+項目+羣眾”“支部+協會+羣眾”的創帶模式擴大創帶規模,藉助精準扶貧優惠政策積極探索發展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和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辦法和途徑,以村級集體經濟的增長實現農村產業轉型,以產業轉型帶動羣眾脱貧致富。

(六)完善黨建工作機制,創新服務載體。建立各級黨組織及其成員黨建責任清單,強化黨建工作考核評價結果的運用,健全黨員領導幹部基層聯繫點制度,健全黨激勵關懷幫扶機制。把基層黨建的內容方式、目標任務,融合於具體的載體之中,通過黨員亮身份、亮承諾把崗位職責擺出來,通過深入開展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等形式使服務更便民、更親民、更利民,實現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構建“黨建+互聯網”的互聯互通平台、“黨建+電子商務”的網絡平台、“網格黨小組”積極探索黨建工作信息化。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3

一、實施動因

農村集體經濟是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基礎。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對於增強基層組織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一方面,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需要。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利於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農村黨支部要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必須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發揮作用才有可能。實踐證明,一些先進基層黨組織之所以説話沒人聽,辦事沒人跟,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帶領羣眾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處於窮家難當的困境,不但不能為羣眾提供必要的服務,而且在建設基礎設施、興辦民生事業等方面,還要向羣眾索取,甚至村幹部的工資都解決不了,影響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的發揮。另一方面,是破解農村發展難題的需要。由於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窄,相當一部分村集體原始積累底子薄,有的甚至是空殼村,連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難以維持,村級組織開展活動困難,組織和帶領農民發展經濟的能力不強,甚至造成了個別村級組織“軟、散、癱”的狀況,如果不採取措施改變這種局面,勢必嚴重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影響農村基層政權建設。

二、主要做法

(一)示範帶動,強力幫扶,形成推動村集體經濟展的合力。一是強化指導。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組織部長任副組長,縣扶貧辦、縣發改局、縣農業局等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量力而行、分步推進”的原則,制定更具吸引力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推進這項工作開展。二是開展試點。為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根據河店鎮香瓜、西紅柿及大王寨鎮板材產業基礎較好的情況,在這兩個鄉鎮開展了“村村集體經濟收入過3萬元”試點工作,探索形成可複製、易推廣的經驗做法,為全縣產業發展及村集體經濟增收“樹標杆”。河店鎮依託瓜菜產量大的優勢,指導村黨組織牽頭創辦領辦合作社,對種苗、化肥、農產品等統購統銷,目前,全鎮35個村全部都有了農業專業合作社,既促進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又增加了羣眾收入。二是多方幫扶。在省市選派31名第一書記的基礎上,從縣直部門抽調26名素質高、熟悉基層的人員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對63個空殼村,選派後進村整頓工作組進行幫扶,實行全覆蓋,村級產業建不起來、集體經濟收入達不到3萬元,單位不脱鈎,工作組不撤回。駐村工作組吃住在村,發揮資源、信息、技術優勢,幫助村班子制定“產業興村”規劃,確保每個村都有1-2個主導產業。縣政府辦公室駐徐樓村工作組,幫助建立了合作社,流轉土地443畝,發展洋葱、辣椒,目前徐樓村已成為古城鎮露地菜種植示範村。

(二)廣開渠道、配強班子,奠定發展集體經濟的堅實基礎。一是強化激勵考核。制定了《20xx年度全縣村(居)黨組織書記考核獎懲辦法》和《關於推選評定優秀村(居)黨組織書記按副科級幹部工資標準提高補貼報酬的實施辦法》,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村級班子任期目標考核和年度目標考核的主要指標,與村幹部補貼報酬、評先選優掛鈎,讓村級組織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集體經濟和增加羣眾收入上來。縣財政列支20xx萬元作為專項獎勵資金,20xx年村集體經濟超過3萬元的,按增收比例,採取以獎代補的形式,提高村“兩委”成員補貼報酬。拿出村支部書記績效補貼總額的40%,作為激勵資金,專項用於獎勵村黨支部書記產業提升及壯大村集體經濟工作。每年評選出100名優秀村(居)黨組織書記,專門召開全縣村(居)黨組織書記大會,大張旗鼓地進行表彰獎勵。對特別優秀的,經過嚴格考核,按副科級幹部標準落實補貼報酬,積極培樹典型,加大宣傳力度,形成正確的村級經濟發展導向。對工作不力、敷衍塞責的村支部書記人進行調整。二是開展合作社帶頭人和村支部書記“雙向培養”。一方面,採取“幹部訪、羣眾薦”的方式,將政治素質高、責任心強的合作社帶頭人,納入選拔視野,為其成長搭建平台;另一方面,積極引導村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為其提供政策、技術、資金等方面的幫助。目前,全縣有214名村支部書記領辦、創辦專業合作社,從合作社帶頭人中發展黨員後備幹部197名。三是加強教育培訓。針對村產業特點,採取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課堂學習與現場教育相結合的方式,開展一系列培訓活動。今年以來,已組織11批共計371名優秀村支部書記到蘇州、濰坊、濮陽等地參觀學習;先後三次邀請全國知名村支部書記為全縣1116名村支部書記授課,傳經送寶。針對南北農業產業發展不平衡的現狀,積極開展南北對接,組織220名大棚發展緩慢的南部村莊的支部書記到北部瓜果蔬菜發達的河店鎮、燕店鎮、魏莊鎮等地參觀學習,組織了170名有養殖基礎的村支部書記到臨清、東昌府區等地去學習養殖,看項目、看產業。431名北部鄉鎮的“土專家”被邀請到南部鄉鎮村擔任技術指導,新發展大棚20xx多個,有效地帶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覆蓋提升。

(三)因地制宜、選準路子,把握髮展集體經濟的關鍵環節。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則,指導各鎮街在與廣大幹部羣眾深入座談的基礎上,召開專題黨委會,逐村梳理和探索適合各村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途徑:一是針對莘縣集體土地存量較大但相當部分被農户佔用的情況,開展了集體土地清理工作,規範發包合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同時,引導鎮街和村莊,利用集體所有道路、溝渠、坑塘和村中街道閒散地等邊角地塊,開展植樹活動,並制定了樹木管護措施,建立合理、務實、管用的個人與集體收入分成制度,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提供了長效的保證。莘亭街道依託縣鄉公路及生產路,採取村集體與羣眾合作受益的辦法,植樹8萬多棵,採取輪伐的方式,村集體可增收280多萬元。二是積極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莘縣是農業大縣,瓜果菜菌產量大,村黨組織通過領辦、創辦農業專業合作社,統一購銷,為羣眾服務提供服務,增加集體經濟收入。董杜莊鎮西宋村黨支部書記宋慶旺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創辦了柏慶合作社,建設了佔地20多畝育苗廠,直接彌補周邊冀魯豫西瓜苗供應短板,每年使村集體增收10萬元。三是發展服務業增強村集體經濟實力。部分鎮街駐地村通過建設蔬菜市場,開發沿街店面等第三產業,積極推動村企合作對接,找準利益“共贏點”,形成了互惠共贏的良性循環,增加了村集體收入。朝城鎮西關村支部書記孔春煥,為方便羣眾蔬菜瓜果銷售,成立了西關村蔬菜交易市場,利用市場攤位收取租金,村集體收入由原來的零收入提升到現在的3萬多元。四是利用農村社區開發、舊村改造、土地復墾,增加村集體經濟。十八里鋪鎮蘇堂村採取拆舊村建新村、原址建設的模式,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復墾土地156畝,建成高標準的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既提高了羣眾收入,又進一步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四)建章立制、規範管理,形成發展集體經濟的制度保障。堅持用制度管人、管錢、管物的原則,不斷完善各項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依章行事,保證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一是加強村級財務監管,督促各鎮街落實村賬村財“雙代管”,全縣1116個村全部開設公用賬户,督促及時、足額將集體經濟收入存入公户,並制定了一系列財經管理制度,確保村集體資產不縮水、不流失。二是開展強村(居)幹部經濟責任審計。組織部與審計、財政等部門聯合,對村主職幹部進行經濟責任審計,並召開村(居)黨組織書記經濟責任審計工作聯席會議,分析研究解決審計中發現的問題。作為聊城市唯一的縣,率先實施村級審計建立村級工作督查制度試點工作。 在省委組織部、省審計廳召開的專門會議上,我縣作了典型發言。

三、取得的成效

(一)在引領農村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的性質是集體,它的發展不僅使村級集體經濟自身不斷髮展壯大,而且在引領整個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中堅作用,輻射帶動全體村民興業、創業、致富。徐莊鎮羅屯村黨支部立足村情實際成立了專業種植合作社,形成了集約化、規模化的農業發展模式,提高了土地單產,增加了經濟收入。同時,認真開展產業結構調整,建成了佔地260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了成方連片52座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總投資480餘萬元,在全鎮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一步步把羣眾領上了發家致富的道路。

(二)在改善農村生產生活基本條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村集體是投入主體,集體經濟實力強,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證,不斷改善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俎店鎮許村位在省派第一書記袁曉同志的帶領下,村黨支部抓黨建、促脱貧、惠民生,村裏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完成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打灌溉機井16眼,改造了農田用電線路,為村內185户村民安裝自來水,配合修建村內水泥路2公里,安裝照明路燈70盞。

(三)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成果,一方面用於擴大再生產,進一步壯大集體經濟,為村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創業條件,另一方面主要是用於改善全體村民的福利待遇。魏莊鎮焦莊村支部書記周宏現在本村建設了200多畝的蔬菜瓜果示範園,建設200多個大棚發展綠色無公害蔬菜,並通過安裝蔬菜專用APP,幫助菜農瞭解最新的蔬菜價格及種植技術,讓每個菜農都會用“技術”種菜、賣菜,有效地增加了羣眾種植效益。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4

一、案例背景

近三年來,甌海區強化基層黨建陣地保障,區、鎮街、村三級共投入近1億元,新建、改建、擴建了96個村民中心,村級活動場所平均面積達到514平方米,全區所有20xx人以上行政村均建成標準化的“六室兩欄一廳一堂一廣場”村民中心。為了防止村民中心“建而不用”,自20xx年8月開始,甌海區積極推進便民事項“直接辦、代理辦、指導辦”、部門送服務到村民中心、黨員志願服務“紅色集市”等活動載體,最大限度發揮村民中心的政治、文化、服務三大中心功能。經過一年的實踐摸索,找準了村民服務存在的四大短板:一是時間錯位,羣眾作息的時間點與村幹部坐班的時間點錯位;二是經費錯位,各級財政仍以投入基礎建設為主,財政購買服務的能力還十分有限,而村集體經濟又難以支撐,或者捨不得投入;三是主體錯位,村幹部事無鉅細,鎮街幹部有心無力,黨員羣眾難以發動;四是內容錯位,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娛自樂的問題,難以貼近基層羣眾的需求。

針對服務供需的“四大錯位”問題,甌海區大力推進村民中心服務供給側改革,逐步補齊短板,實現村民服務最優化,使村民中心真正成為黨在基層農村服務羣眾、聯繫羣眾,進而影響羣眾、凝聚羣眾的堅強紅色陣地。

二、具體做法

(一)採取“朝五晚九,門常開”,實現村民服務常態化。在保證“朝九晚五”同時,要求基層黨組織根據村民需求靈活延長服務時間,“羣眾什麼時間最方便、哪個節點最需要,我們就在什麼時候提供服務”。村民早晚跳健身舞、孩子放學後閲讀、七年級十五聽鼓詞、“走村不漏户”、村民打證明等,就要求村幹部在“天光頭”“黃昏頭”保證有人在崗,無縫對接村民需求。比如安下村跆拳道訓練營安排在週六,那麼該日就都安排2名村幹部值班服務;楊宅村農曆月底四天開展現場唱鼓詞活動,這四天無論是否節假,都安排2名村幹部現場服務;河口塘村學生四點後到村民中心圖書室開展活動,該村就每天安排1名村幹部四點後到圖書室開展服務。

(二)採取“廣開財路,錢眾籌”,實現資金籌集社會化。採取“政府補、村級投、社會籌”相結合的眾籌方式,廣泛發動各級組織、團體、個人,積極籌措資金,保障村民中心服務持久開展。今年,研究推出了“強村十條”,力爭到20xx年消滅經濟薄弱村,使村村有經營性經濟收入5萬以上,為村民服務提供基礎性經費保障;繼續發揮紅色基金引領作用,加大政府採購服務的力度,做優做大特色服務項目。還鼓勵村組織採取靈活籌措方式,保證村民服務可持續發展。如淨水村“以租代補”,出租閒置物業,換取資金保障;河口塘村“物業置換”,平時將場地提供社會組織使用換取社會組織週末或特定時期免費為村民服務;茶堂村“自主籌措”,將“視聽室”無償提供給村鼓詞協會,由鼓詞協會自主籌措活動資金開展活動等等。

(三)採取“逐村定製,細點單”,實現服務項目清單化。逐村精選“共性+個性”的村民服務菜單,將“配合中心工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改善村容村貌”等服務項目列入“必選”清單,將“週末活動、代辦服務”等服務項目列入“自選”清單,二者結合後形成個性服務清單,針對性開展活動。清單中堅持服務中心和滿足羣眾相結合,突出“三改”即改善人居環境、改良村風村俗、改進生活方式,做到“不離上級譜、唱好本村戲”,倡導積極向上的村民服務“落地開花”。如婁橋街道東風村將城中村改造、河岸治理等中心工作,與村民日常文娛活動一併列入服務清單,滿足羣眾對改善村莊環境和豐富文化生活的雙重需求。

(四)採取“牽頭抓總,引幫手”,實現服務主體多元化。積極引導村黨組織發揮“統攬全局、牽頭抓總”的作用,大膽引進“外援”,大力培育“幫手”,既積極邀請各種社會力量、專業人員入駐服務,讓專業人才做專業服務,又特別注意發動黨員和熱心村民帶頭組建草根社團,大力推進紅色細胞工程,形成村民“自發參與、互助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如潘橋村培育“社會組織促進會”組團進駐服務;茶堂村“村校聯動”與高校結對開展服務;馬橋村邀請鏡心書畫社入駐服務等等。截止目前,已有26個區級部門單位、11個市、區級社會組織和38個規模較大的鎮街社會組織常年進駐固定村民中心開展服務。此外,各村還積極由鄉賢能人、本村熱心人士直接組成草根社團直接開展活動,如茶堂村鼓詞協會、黃嶼村象棋協會、巖一村廣場舞協會等等,截止目前全區共組建民間活動隊伍200餘支,活躍在各村民中心健身廣場上、文化廣場中、文體活動室內。不管是旭日東昇時,還是華燈初上時,各村民中心熱鬧非凡,村民其樂融融。

三、工作成效

通過“供給側”改革,甌海區村民服務項目精細了,活動經費多了,村幹部為村民服務的勁頭也足了;村裏的人氣高了,人心也齊了,各項中心工作在農村基層的貫徹落實也更有力了;村民中心成為基層農村的“政治、文化、服務”中心,成為黨在基層農村宣傳政策、發揮影響、引領發展的堅強紅色陣地。如著名僑鄉麗嶴街道茶堂村,有很多留守老人、婦幼,原來村民活動基本為廳堂麻將、屋前牌桌。茶堂村啟動村民中心服務供給側改革後,有針對性地引入新青年、引入社團、引入文體能人駐村服務,常態化開展老年人最喜聞樂見的鼓詞、婦女喜歡的排舞等活動服務。如今的村民中心每天門庭若市,不少黨員羣眾從“做學員”變為“當老師”,從“被服務”變為“提供服務”,形成了“村民自發參與、互助服務,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性循環。

四、相關啟示

基層組織建設不是空中樓閣、霧中看花,要利用好、發揮好載體陣地,才能把人心人氣聚攏來。村民服務“供給側”改革,堅持問題導向,從解決“供需錯位”入手,定位準、措施實、效果好,加強了基層陣地、基層黨員服務聯繫羣眾服務的能力,密切了黨羣幹羣關係,也給廣大黨員幹部帶來很多新的思考。

一是要以“尊重民意”為基礎,無縫對接農村羣眾的實際需求,圍繞羣眾最需要、最迫切的需求破解“供需錯位”,爭取羣眾的認同,不斷吸引人氣。

二是要以“發揮民智”為依託,廣泛發動羣眾參與,讓羣眾由“被動接受服務”向“主動提供服務”轉變,營造“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良好氛圍。

三是要以“凝聚民心”為目標,將村民服務與中心工作緊密結合,發揮村民中心黨的基層農村的“政治、文化、服務”紅色陣地作用,將人心集聚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等中心工作中來。

歸根結底,羣眾有引力、服務有動力、黨建有魄力、基層有活力,基層組織要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辦民之所需,這樣黨在農村的陣地才夠堅固,黨在羣眾心目中的地位才夠穩固。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5

一、案例背景

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新的經濟組織不斷產生,黨員就業方式日趨多樣化,大量黨員下海經商、進城務工,黨員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結構的變遷,導致基層黨組織所能主導的社會領域的範圍不斷被擠壓、縮減,依託“單位黨建”形成的社會認同度和整合力日漸減弱。最明顯的表現是基層黨組織動員能力下降,在羣眾路線教育活動之前,組織生活會到會率偏低,有的不到50%。即使在機關內部,黨組織的實際運作也由於過於行政化而出現缺乏活力、工作力不從心等問題。因此,為適應社會轉型要求,鹿城區委組織部以鹿城區黨羣服務中心作用發揮為切入點,主動對黨建工作新模式進行了探索,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鹿城區黨羣服務中心(以下簡稱黨羣中心)坐落於温州市鹿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朔門老街70號,面積800多平方米,設有志願者服務中心、百姓劇場、黨員政治生活館、志願服務展覽區、問渠交流中心、書記學院等功能室。20xx年11月,鹿城區委組織部創造性地引進了鹿城區和樂社會工作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和樂),主持黨羣中心的運營工作。這是鹿城區乃至温州市第一次將基層黨建項目委託給非營利性社會組織,旨在運用專業化、社會化和項目化的運作機制,吸收社會領域的價值理念、溝通方式和組織技巧等,搭建了黨建資源共享互補共用平台,促進了基層黨組織、黨員和羣眾功能的發揮。

二、主要做法

(一)通過打造基層組織生活範式,設定特色“標準”輸出,增強黨組織內部凝聚力及黨員活力,形成覆蓋全區的黨建工作新模式。

1、輸出特色組織生活。黨員“每月固定活動日”基本上是讀報紙、念文件、領導講話,組織生活吸引力不強、難以長期堅持,已非常明顯。為此,黨羣中心推出特色組織生活,堅持問題導向,根據黨組織實際情況量身定製組織生活方式,實現1對1的定製服務。如對年輕黨員多的支部,注重增加團隊協作、政治教育等內容,開展青春問政、户外拓展等活動;對老黨員較多的支部則開展送課活動,着重設置紅色觀影、暢談入黨心路等內容。特色組織生活程序上設置了重温入黨誓詞、以身邊模範為鏡等黨性體檢環節,突顯政治屬性;內容上圍繞中心工作,服務大局,把組織生活的特殊成效延續到工作、生活中來。通過創新組織生活形式,使黨員在接受教育的同時增進交流,深化感情,以互動和體驗來加強其參加組織生活的意願。

2、推行黨員發展管理積分制。對入黨積極分子,設置服務指數與積分達標要求,即設學習指數、服務指數、激勵指數三項指數,除激勵指數設限外,學習指數、服務指數不設上限,以激發其學習服務主動性與積極性。要求入黨積極分子在培養期內參加一定次數的公益活動,並將其參與的表現列為成為發展對象的重要參考。通過強化其為民服務意識,確保把先進分子吸收到黨內,也為廣大羣眾搭建入黨的公平競爭平台。對黨員,實行志願服務積分制管理,引導黨員積極參與鄰里互助、志願服務,為羣眾辦好事、解難題,讓羣眾看得見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如黨羣中心累計徵集了7000餘個微心願,在職黨員已認領實現6000餘個,受到了羣眾的支持與好評。

3、構建黨建+網絡+社會服務示範基地。註冊微信公眾號平台,充分運用“鹿城黨羣服務中心”微信號,實現信息實時公開,實時互動。截至20xx年10月,官方微信號粉絲量已達4萬人,共計圖文信息232條,總計送達191.9萬多人次,總計閲讀量27.4萬人次,被轉發58247人次。建立健全區街組工幹部、村(社區)書記和支部黨員三級微信羣,實現了手機網上辦公互聯互通,使日常黨建工作變得方便快捷。目前,已創建三級微信羣280餘個,覆蓋近8000名黨員。立足於便民服務,以黨員志願者隊伍為標杆,通過為公益活動提供場地、技術指導,引領其他有益的社會組織孵化、成長,集聚社會各方資源,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區的黨建+網絡+社會服務體系。

(二)通過黨員引領、羣眾參與、社會協同,傾力建成志願服務總基地。

以社區黨員義工隊伍為根本力量,帶動黨員、入黨積極分子、羣團組織成員、熱心羣眾充實到紅色義工隊伍,打造志願信息交互樞紐、志願者活動之家,形成志願服務“黨員引領、羣眾參與、社會協同”的新常態。

1、引入系列專業公益課程。為提升志願隊伍服務力,拓寬服務領域,提高正規化、專業化水平,黨羣中心採取多種形式孵化培育黨員志願者隊伍。一方面加強綜合技能培訓,如每週針對黨員舉辦一期公益培訓之職場加油站系列課程,提供心理學、組織學、宣傳等線下課程,讓黨員在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方面切實發揮作用。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各種志願服務羣眾活動,讓黨員在實踐中錘鍊能力。如黨員公益系列課程,已有來自基層、機關、高校的15名黨員加入講師團,授課內容涵蓋演講、外語、葫蘆絲、讀經、電子產品掃盲等,密切了黨羣關係。此外,建立黨員在線學習資料庫——線上課程“鹿城紅雲庫”,由黨員志願者上傳、分享、管理學習資料,供黨員進行自學,提升服務水平。

2、實施志願服務對口派遣。許多黨員表示有志願服務意願但沒有合適的參與平台,而社區則反映在職黨員不願意參加志願服務。為了破解這個難題,黨羣中心推行黨員志願派遣計劃,即依託黨建雲平台、微信公眾號、開通服務求助熱線等,定期發佈公益活動、微心願徵集通知,對羣眾的需求、心願進行徵集、梳理,錄入心願庫。以村民中心和社區需求為導向,根據志願者的服務能力、服務項目、服務時間、服務成效進行匹配、深度融合,實行常態化和個性化相結合的派遣服務機制。常態化派遣服務,已在全區103個村和66個社區鋪開,以油畫黨旗、書法黨章、科學實驗等為內容的“快樂星期天”派遣活動1046場次,服務覆蓋黨員羣眾達5萬多人次,切實寓政治教育於趣味活動之中。個性化派遣,如針對藤橋鎮、山福鎮空巢老人多、留守兒童多的實際,重點派遣黨員醫生上門服務、“留守兒童興趣班”等服務活動,有效防止宗教活動向弱勢羣體滲透。

3、建立科學有效管理評估機制。通過建立一系列管理評估機制,規範黨員志願者隊伍管理。實施黨員志願者考核准入制度,經過兩次考核,遴選出400餘名專業性強、忠誠度高的黨員志願者,作為核心團隊。實施志願者激勵機制,根據志願者註冊後參加志願服務的時間累計,將黨員參加志願服務活動開展情況作為其星級評定的重要內容。設立志願服務達人榜,每月對志願者服務時間、成效進行評估,將當月服務之星進行上牆公示。定期舉辦志願者聚會和各類團體活動,將黨羣中心打造成志願者之家,凝聚、回報服務志願者。

(三)對基層帶頭人實現常態化、長效化教育,全力升級基層書記學院。

書記學院採取小班化教學、開放性辦學、高密度集中學習、互動式研討,使其成為交流互動的重要平台和隊伍素質能力整體提升的培訓場所,提升基層帶頭人能力。

1、設置針對性課程。本着“缺什麼,補什麼”的原則,針對調研基層書記隊伍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設置培訓內容,如在黨務教育方面,將黨員發展列為必修課,使書記掌握黨員發展的規範化流程,把好黨員入口關,又如在提高執行力方面設置“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中村幹部應該發揮哪些作用、書記如何執行“五議兩公開”制度等課程,提高其整體工作能力。

2、創新培訓方式。高頻率輪訓,書記學院每週開課一期,每期二天。自20xx年探索運行以來,目前已開辦了12期培訓,對全區社區(村)黨組織書記實現了2輪次的覆蓋。小班制教學,開班前書記學院確定聽課人員的範圍、結構及數量,人數均不超過40名,給書記們更多的學習、展示、交流機會。案例式授課,書記講給書記聽,指定優秀書記作為主講人,讓他們現身説法,開展教學互動。現場教學,帶着書記到先進村開展調研學習,與優秀書記直接對話,比差距、找不足、明方向,強化其的主體意識。

3、實時考核評價。嚴格日常管理,建立學籍檔案管理制度,為每位書記建立學分卡,記錄出勤、學習、考試、效果鑑定情況。每天考察學院的出勤情況,嚴格請假制度,若出現遲到、早退2次視為缺課1課時,每年無故缺席2次以上,向所在基層黨組織進行通報,作為五星爭創扣分依據。實行定期“機考”,對受訓書記開展隨堂考,考核成績直接反饋至書記學院管理系統。考核結果反饋,對其出勤率進行排名,在鹿城黨羣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上公佈,並作為“雙述雙評”考核的重要依據。

三、主要成效

(一)多方位參與,黨建格局由“固化封閉”向“兼容開放”轉變。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基層黨建工作面向社會開放,突破固化的單位組織結構,實行兼容開放的組織構架,才能更好地實現黨組織自身的政治功能與歷史使命。

一在整合服務資源上,黨羣中心集聚了部門機關、城市社區、農村、企事業單位、學校、兩新組織和社會熱心人士等各類資源,社會組織及社會力量被納進基層黨建整體化大格局中來,突破了傳統黨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使得志願服務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活力,實現紅色思想引領綠色公益行動。

二在優化村居後備幹部教育機制上,通過“梯隊培養”項目,黨羣中心承接系列村(社區)後備幹部沙龍、社會工作者培訓等活動,實現社會組織外訓、組織掛職壓擔培養和志願者義務輔導相結合的村居幹部培養機制,進一步提升和促進了村(社區)幹部隊伍的整體質量和梯隊建設。

三在創新組織設置模式上,根據當前各類行政組織、經濟組織、文化組織的類型特徵和屬性,嘗試構築具有很強社會整合力的縱橫結合的大網格組織體系,突破固化的單位組織結構,實現兼容開放的組織構架,在依託現有行政權力的基礎上,更注重直接地面向社會,實現融入社會、服務社會、凝聚社會、治理社會的目標。

(二)細化推進,黨組織服務從“粗放型”向“個性化”轉變。

服務既是黨組織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實現黨的領導的基本方式之一。黨羣中心根據羣眾的需求,充分運用和發揮和樂的專業化優勢,使各項便民服務內容真正落地,更貼近實際、貼近需求的服務舉措匯聚深厚人氣。

1、服務對象差別化。在服務黨組織、服務黨員、服務羣眾過程中,黨羣中心採取有區分、有差異的服務策略。服務黨組織,注重幫助其實現各自領域的黨建工作目標,如通過引導兩新組織黨組織開展“服務基層、回報社會”等系列活動,展現企業的社會價值。服務基本情況差異較大羣眾,有針對性地開展活動,如對老年人、新居民子女分別開展創意手工作坊活動和關愛小候鳥等活動。服務黨員,根據黨員的自身特點和要求,為其量身定做服務活動。

2、需求細分專業化。黨羣中心提供服務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就是從需求出發、做到專門專業。如,為老年痴呆患者提供“陪你回家”公益黃手環、為環衞工人眾籌清涼大禮包和温暖大禮包、為被羈押未成年人舉行“富心”計劃等,受到黨員羣眾普遍歡迎,社會效應顯著。

3、組織生活個性化。堅持個性策劃,摒棄過去“格式化”的組織生活形式;堅持問題導向,調動黨員羣策羣力為化解問題出謀劃策;堅持開放式討論,促使每一位黨員都能在小範圍裏發表各自的意見,一改過去書記唱獨角戲、黨員緘口不言的局面。通過引導參與和支持特色組織生活,激發了黨員活力,提升了黨組織凝聚力,豐富和創造性地延伸了三會一課的內涵。

4、流程管控最優化。由於黨羣中心項目化運行相對獨立,環環相扣、節節相連的服務流程管控,既保證了開展黨建工作“規定動作不走樣”,也為主持運營的和樂創造了更多的空間來探索“自選動作”,進而更好地培育基層黨建工作的創新點。

(三)公益化互動,基層黨員幹部行為從“行政”向“志願”轉變。

就現時期而言,增強公益性是黨組織獲得羣眾認同和社會公信的主要舉措。鹿城區以公益化為軸心,緊密聯繫社會公共事務、公共管理以及公共利益來開展黨建工作,更加註重羣眾利益,促使基層黨員幹部行為從“行政”走向“志願”,在為民服務中贏得主動權。

1、以人為本設置公益服務。黨羣中心解決的主要問題是羣眾日常需求,也包括黨員訴求,主要涉及“講文明樹新風”(如文體活動、醫療衞生等)、扶危濟困(如救助生活困難羣眾、關愛留守兒童、殘疾人等)、大型社會活動順利進行開展(如衞生城市、文明城市創建黨)、應急救援(交通疏散、設施搶修、心理安撫等)等方面開展志願服務活動。針對不同情況,黨羣中心堅持從對象需求出發,設置“小而美”的志願服務項目,組織不同類型的志願者,切實解決了羣眾和黨員的一些困難。

2、在細節中體現為民。志願服務不是強勢對弱勢的施捨,而是有與無的相互給予,黨羣中心對志願者十分強調“自願、無償、博愛、平等”志願精神,在做好細節中體現服務的真誠。如在為新居民兒童眾籌鉛筆和蛋糕券時,為了避免孩子受到施捨情緒的傷害,黨羣中心設計“鉛筆花公益課”的形式,自然而然地把鉛筆和蛋糕送給孩子們的手中。又如在公佈微心願圖片時,細心地遮蓋了需求人的姓名及隱私信息。黨羣中心優質、貼心的服務,把服務他人、服務社會與實現個人價值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層次人們關愛他人、服務社會、展示特長的願望,增強人們尤其是基層黨員幹部的社會責任意識,融洽了幹羣關係。

3、形成黨羣良性互動。一方面,為了使更多的羣眾更方便地享受到公益服務,黨羣中心非常注重項目實施反饋與調整。如創意手工坊項目推出後,很受老人歡迎;但有人反映製作絹花、紙巾盒之類的活動不適合男性老人,黨羣中心及時調整,增加了木工製作等活動。又如,受羣眾啟發,黨羣中心推出“誓言無聲 手抄《黨章》”書法大賽,寓教於樂,喚醒黨員黨章意識。另一方面,建立志願者服務回饋制度。志願者以其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經考核可晉級,晉級後可在志願者學院免費選修若干新技能課程,學成後更好提供志願服務,以此形成良性循環,打造更專業更有針對性的志願服務隊伍。

4、廣泛接納羣眾參與。堅持自願參與和社會倡導相結合,既尊重人們的服務意願,鼓勵人們自主參與;尊重不同社會羣體價值取向,又強調公民的社會責任,進行適當的組織動員。如動員在職黨員到社區為羣眾服務,黨羣中心凝聚了一批具有豐富黨務經驗的黨員志願者骨幹,也吸引了一大批社會上不同單位、不同羣體的羣眾志願加入,不斷擴大志願服務活動的覆蓋面,增強志願服務活動的影響力。

四、經驗探討

實踐證明,社會組織參與黨建工作,不僅豐富了基層黨建工作的方式和內容,拓寬了基層黨建工作的領域和陣地,提升了基層黨建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而且為促進基層社會治理彙集了多元力量。

(一)黨建社會化,有利於提高黨建工作的實效性。

社會組織紮根於羣眾中的,能夠及時瞭解羣眾的需求,可以通過正常的渠道,把羣眾的訴求傳遞到黨組織,為基層黨組織有針對性的開展羣眾工作提供依據。社會組織具有志願性、民間性、自治性等特點,其工作方式更易於羣眾接受,黨的意志也可以通過他們以更加柔性的方式傳遞到社會成員。基層黨建工作在很多領域,需要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支撐,而社會組織在專業技能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黨建工作社會化,不是要以黨的政治性來統合社會組織的社會性,而是要在遵循各自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從而實現彼此之間的同頻共振。

(二)黨建社會化,有助於推進服務型黨組織建設。

基層黨組織的工作應該更多地體現在為羣眾解決實際困難方面,一切工作都要從黨員和羣眾的實際需要出發,而不是從自己的良好願望出發。事實上,由於政府對社會組織長期採取多監管、少扶持政策,造成行政管理與黨建活動、服務能力與黨員訴求的不平衡。通過社會組織廣泛宣傳政黨理念和意識,藉助社會組織來想羣眾之所想,急羣眾之所急,解決民眾急需解決的現實問題,能夠使服務型黨組織的政治理念和政策措施都落實到實處,獲得羣眾的普遍支持。

(三)黨建社會化,要注重發揮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

黨員和黨務工作者是黨密切聯繫羣眾的橋樑,黨建工作社會化,無論以何種具體的方式開展工作,都要通過黨員或者是黨務工作者與工作對象溝通,通過黨員或者黨務工作者的示範引導作用來實現,才能取得羣眾的支持。黨建工作社會化更要注重的是,要發揮黨員和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尤其是充分發揮那些由羣眾選舉產生的黨務工作者的積極作用,因為他們能夠更好地與羣眾溝通,更容易獲得羣眾的信任。

(四)黨建工作社會化,要堅持開放互動的工作方式。

社會化的工作方式,就是要通過社會性的手段施加影響,發揮黨組織的非權力影響力,吸引社會成員主動向黨組織靠攏,使羣眾能夠在潛移默化中貫徹黨的各種決策,在無領導色彩的互動中實現黨的領導。因此,工作方式上就必須強調協調與合作、間接領導、交流和説服,並且主要依靠黨員的人格力量、社會評價、社會關係、情感交流等開展工作。這種開放互動的工作方式,能夠增進黨員和羣眾之間的親近感,使羣眾更能從心理上接受黨的政策和主張,主動向黨組織靠攏,自願以羣眾的名義來配合黨完成組織任務。

(五)黨建工作社會化,要充分發揮黨委政府投入的引導作用。

黨建工作社會化,政府必須在在經費和環境的投入上加強引導。在環境上,要通過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黨組織的自身優勢,為社會組織的發展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源,甚至是營造良好的組織文化環境,促進社會組織的正向功能的發揮。在經費上,要完善政策法規和經費保障,明確購買社會組織黨建項目服務的方式,同時要採取適當方式為開展公益社會服務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積極鼓勵企事業單位、公募性基金會和公民個人對社會公益活動進行資助,形成多渠道、社會化的籌資機制。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6

一、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內涵外延

準確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科學內涵,要在理論和實踐中搞清楚功能定位、適應界限和根本路徑。

(一)功能定位在服務。服務型基層黨組織所指的“服務”,主要包括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社會、服務羣眾、服務黨員。服務羣眾是根本任務、服務黨員是內在要求、服務改革發展是基礎保障、服務社會管理是重要內容,把服務作為基本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的一種基層組織模式和工作形態,保持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正確方向。

(二)適用界限在基層。以直接聯繫和服務羣眾、做羣眾工作為基本職責和首要任務,把握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具體要求,把服務羣眾作為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把黨的羣眾觀點和羣眾路線貫穿始終。堅持用羣眾工作來統攬服務工作,用羣眾標準來檢驗和衡量服務工作,在發動羣眾、教育羣眾、尊重羣眾、依靠羣眾、關心羣眾、引導羣眾中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羣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聯繫服務羣眾的長效機制。

(三)根本路徑在創新。一是創新服務內容,實現從粗放化到精細化的轉變。服務羣眾的視野應立足於全體民眾,走精細化的路子,迴應各階層羣眾的合理訴求。困難户要關心,困難户以外的廣大羣眾也應關心;有訴求的要服務,沒訴求的也應主動服務;找上門來的要解決,沒找上門來也關注。服務項目的設計,要面向廣大羣眾,讓大多數羣眾都能體會到組織的關心。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黨組織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將廣大羣眾團結在黨周圍。二是創新服務方式,實現從單一化向多樣化的轉變。從基層服務型黨組織的內涵來考量,服務應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是集組織羣眾、宣傳羣眾、教育羣眾為一體的全方位、立體化、經常性的工作。不同的羣體、不同社會階層的民眾,需求差異很大、想法各不相同。要改變以往服務方式單一化的做法,根據不同需求對象,提供“適銷對路”的服務,不斷創新和完善基層治理格局。三是整合服務資源,實現從單兵式向區域化的轉變。當前,人民羣眾各種需求日益高漲,任何單靠一方提供服務的做法,都無法滿足羣眾的基本需求。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應立足自身、整合資源,充分運用各類社會資源,發揮區域內各類組織的積極作用,實現服務資源的優化整合和效益最大化。

二、基層黨組織在服務中面臨的問題

(一)服務與需求不對稱。基層黨組織往往只注重服務的提供方式,而忽視了羣眾的接受方式。在調研中,一名村黨組織書記對我們説:“去年有一個單位組織機關黨員到村開展志願服務,看望留守老人,當時花費了很多心思為老人挑選禮物,考慮到老人牙不好就買了一些飲料和補鈣奶粉,等該單位服務活動搞完後,回訪這位老人時,她拉着我們的手説,請他們以後不要買這些甜食來了,我是糖尿病不能吃。”這就是我們當前基層黨組織在服務過程中經常面臨的尷尬,羣眾的需求我們不知道,我們提供的服務,羣眾卻不需要。

(二)服務內容不夠精細。在平時的服務中,基層黨組織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更多地偏重於羣眾生活上的物質需求,對於羣眾的自我發展、精神情感等需求的滿足,既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來認識,也沒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去滿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農業副業化、農村空心化、農民渙散化“三化”趨勢明顯,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三留守”問題突出,農業生產缺勞力、農技推廣缺人才、農村基礎建設缺資金“三缺”現象顯露,“三留守”羣體的精神家園的缺失也在顯現。

(三)服務資源未有效整合。一些基層黨組織過於依靠內部資源,而忽視了內外資源的整合。現有的政策性投入保障,只能滿足弱勢羣體的基本生活需求,還往往出現“不足、不均、不公”等問題。幫扶部門、駐點幹部、區域力量等資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在面臨羣眾的多元化服務需求時,明顯表現出捉襟見肘的窘迫。一些社會組織、服務機構有資源、有意願,卻較少得到有效整合,培育、發展、引導社會組織的工作沒有達到羣眾期盼要求。

(四)服務形式固定單一。當前的基層黨組織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服務羣眾“一陣風”,長效機制不常效,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被服務”現象。不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內容依然侷限於“掃大街、搞慰問、做表演”老三樣的簡單重複,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實際上可能不是很受羣眾歡迎和認可,真正滿足羣眾個性化需求較少。要確保羣眾不“被服務”,必須解決服務供需“兩張皮”問題,關鍵要做好服務供需的對接。首先要摸清羣眾需求,做羣眾需求“明白人”。其次是順應羣眾需求,構建服務需求的“供給庫”。再就是根據供需情況,進行合理調配。

三、探索和實踐

針對羣眾需求的多樣多元化,新洲區立足本地實際,牢固樹立以羣眾需要為導向的黨建工作理念,以羣眾滿意為目標,不斷完善工作體系、創新工作方法,在推進農村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上進行探索實踐,積累了有益經驗。

(一)摸清羣眾需求,明確服務方向。依託“街鎮黨(工)委—村級黨組織—黨小組—網格管理員—黨員”五級組織架構體系,按照發展需求突出發展致富羣體、生活需求突出重點貧困羣體、情感需求突出“三留守”羣體的原則,採取逐一進門入户、電話聯繫外出務工羣眾等方式,進行全面細緻的摸查,既聯繫了羣眾,又系統梳理出羣眾發展、生活、情感等基本服務需求259650多條,並以村為單位進行全面登記造冊,建立服務“需求庫”。同時,651個村在徵集羣眾需求的過程中,形成了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問題的“直通車”和“工作鏈”。

(二)定準羣眾需求,提高服務質量。在街鎮黨(工)委的指導下,各村採取“四民工作法”,對收集起來的羣眾需求,進行研究討論,按照最急、最需、最盼且現實的原則,對不切合實際且與身份不符的需求進行篩選,最後分門別類對各類需求進行彙總,確定了16類102311項服務清單,做到了“三個需求”清單符合羣眾“口味”。鳳凰鎮毛衝村黨支部書記程綱華説:“通過黨員羣眾代表議定清單,排除了過高的需求,鎖定了最急迫的需求,不僅消除了羣眾的爭議,還使我們的工作更有針對性和操作性了。”舊街、陽邏等街道還組織各村將議定的羣眾“三個需求”在村公示,接受羣眾監督,確保了議定需求的公正、透明。

(三)整合資源力量,落實服務需求。組織動員市派小康工作組、區直職能部門、區派小康工作組、街鎮黨(工)委、街鎮所屬部門、村級黨組織、農村黨員、農村志願服務隊、駐村部門、企業、社會機構等力量和資源,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全覆蓋、全方位、全區域的分層認領和落實羣眾服務需求。首先,由村志願服務隊、黨員、黨小組、村委會在村黨組織的領導下分層解決;對村黨組織解決不了的需求,提交街鎮進行統籌研究,發動街鎮所屬職能部門分步解決,汪集街、雙柳街印發《關於開展認領羣眾“三個需求”活動的實施方案》,落實羣眾需求4200多條。對於街鎮一時難以解決的需求,區委發揮機關幹部聯繫服務羣眾工作機制作用,按照黨員幹部個人進村認領針對特困羣體的個性需求、單位集體認領修一條機耕路、安裝路燈等村民共同受益的共性需求的原則,整合市、區80多個部門服務資源,到聯繫村一一認領需求清單。

(四)建立考核機制,確保服務效果。以羣眾評價為根本標尺,分層、分類制定具體量化的考核標準。分類定標。區直部門和街鎮以服務承諾、職能職責為標準,考核所認領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及羣眾評價。黨員幹部以崗位職責為標準,考核需求清單的完成情況和服務態度、工作作風等。分層考核。對區直部門,重點考核惠農強農政策項目到村落地情況、小康工作組到村認領需求清單情況。對街鎮黨(工)委,重點考核黨建重點項目推進和落實情況、街鎮幹部駐村壪解決實際問題情況。對村級黨組織,重點考核“三個需求”摸排情況,落實的對接情況以及服務工作的羣眾評價情況等。強化運用。區委將各單位落實“三個需求”成效作為年終黨建考評的重要內容,區直部門由街鎮和村評分,街鎮黨員幹部由村評分,村幹部按照“一定雙評”由羣眾評分。

四、初步成效

(一)政治核心作用進一步彰顯。全區基層黨組織在落實羣眾“三個需求”的過程中,不僅健全了區域黨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服務體系,實現了黨組織的有形覆蓋和黨的工作的有效覆蓋,而且統籌了城鄉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的力量,有效助推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使得基層黨組織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政治領導核心作用不斷強化。

(二)服務功能進一步強化。開展服務羣眾“三個需求”活動,使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工作更加具體、更加具有方向性、更加貼近羣眾心坎、更富成效,“三個需求”清單為各級黨組織調解糾紛、結對幫扶、服務羣眾提供詳實的信息,提高了服務羣眾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也方便了各級黨委準確掌握瞭解羣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傾向性的問題。一名留守老人的需求被“買單”後激動地説:“我一個人在家,也沒有人説説話,就是希望子女多打些電話回來,想看看他們。村裏幹部知道後,每週五把我接到村部服務中心,通過視頻電話可以看到我的孫兒,還可以説話。我真心感謝村裏的幹部,讓我這個老人心裏有了依靠。”

(三)幹部作風進一步轉變。開展服務羣眾“三個需求”,使廣大基層黨員幹部組織羣眾和服務羣眾的能力得到充分鍛鍊,工作責任感進一步增強,通過進村入户走訪,密切聯繫羣眾的工作作風明顯改進,羣眾對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明顯增強。倉埠街胡彰村村支書雷貴洲帶領村幹部,在水稻種植的育秧、機插、管水等事項上,通過村委會免費為農民服務,不僅解決了農村種糧勞力上、技術上難題,還讓全村200畝撂荒地恢復種植。

(四)治理水平進一步提升。黨員幹部圍繞羣眾的需求,在入户調查、甄別落實的過程中,實現了在第一時間掌握羣眾需求、第一時間疏導羣眾的情緒、第一時間調處化解矛盾糾紛,提高羣眾滿意度,有效促進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建立。鳳凰鎮毛衝村黨員認領責任崗,在全村開展黨的政策講一講、羣眾呼聲傳一傳、鄰里糾紛勸一勸、困難家庭幫一幫、致富技術教一教、房前屋後掃一掃、黃賭迷信管一管的“七個一”活動,贏得村民一片稱讚。

五、經驗和啟示

(一)必須堅持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堅持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既要在思想上不動搖、不含糊,又要在實踐中找辦法、找路徑。在深入推進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中,就是要不斷強化服務功能、拓寬服務領域、改進服務方式、提升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改革、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羣眾、服務黨員,真正打通聯繫服務羣眾“最後一公里”,在迴應羣眾最真實的心聲中,在解決羣眾最關心的問題中,在滿足羣眾最熱切的期盼中體現領導核心地位。

(二)必須強化黨員的主體作用。黨員是服務羣眾的主體。強化主體地位,就是要以黨組織為紐帶,激發廣大黨員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榮譽感,推動黨員帶羣眾、羣眾促黨員,讓黨員在為民服務、自我服務、互相服務、共享服務中感受自身的價值和組織的温暖,使“服務”真正成為主觀的價值追求和自覺行動。唯有這樣,黨的工作才能深受羣眾歡迎,黨的根基才能根植人心。

(三)必須培養素質高的服務基層的幹部隊伍。隊伍強,則服務強。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緊扣“懂服務、願服務、愛服務”的目標,建立“一線鍛鍊、一線考核、一線選拔”的培養機制,促使黨員幹部在實踐中提高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羣眾、服務黨員的能力,進而打造一支服務意識強、服務能力強、服務水平強的服務骨幹隊伍,不斷為服務型黨組織補充新鮮血液。

(四)必須創新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建設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必須針對羣眾的自身實際,圍繞“服務思路清、服務方向明、服務舉措新、服務成效顯”的總體目標,打造形質兼備、內涵豐富的活動載體,做到既遵循客觀規律,又體現創新精神,既切合基層實際,又貼近羣眾需求。服務羣眾“三個需求”就是這樣的活動載體,只有以需求為根本導向,才能讓服務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必須形成功能完善的長效機制。服務羣眾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作為一項長期性任務,服務羣眾就要真誠傾聽羣眾最真實的需求,下力氣為滿足羣眾需求,將服務做到羣眾心坎上。同時建立健全服務羣眾、做好羣眾工作的長效機制,保證服務的常態化和高效率,使基層黨組織在服務羣眾中彰顯生機與活力。

探索創新思政工作實效 篇17

大家好!我是來自收費三隊的。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轉變作風找差距,優化服務促徵收!

前不久,站裏在市局的號召下,開展了“解放思想找差距,轉變作風促發展”活動動員大會,作為一名收費員,我的內心非常的激動。

這次活動動員大會的召開,使我明白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而是成為我們深入思考和實踐的問題,也是找到差距,促進徵收的根本所在。

高樓,何以聳立

大樹,何以參天

根基,決定一切!

而我們的根基,就是我們的作風!

如果,作風不正,作風不實,不但難以成為和諧社會建設的領頭人,反而會影響我們與司乘人員的關係,甚至激化矛盾,影響公路現代化建設。

而我深知,雖然公路人崗位平凡,但肩負的卻是崇高而偉大的事業,我們雖然是一個平凡的人,卻有着一顆不平凡的心。

今年4月7日,一輛三輪車不慎將近2噸價值5000元的盤園鋼筋遺失在路旁,正在值班的文英、老康及時將情況向管隊長作了彙報,並聯系車輛追趕失主,直到失主認領。為了感謝她們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車主贈送錦旗表示感激之情,《安陽日報》對此次事件進行了新聞報道。

這説明了什麼 這説明我們的根基,我們的作風,都是塌塌實實的,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保持這種作風,並且要做到愛崗敬業,樂於奉獻,而且要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維護窗口形象。

“優化服務促徵收”,這不是一句空話。

我們都知道,公路事業的成長髮展是一項長期而艱鉅的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因此要特別注重創新有益的活動,結合我們收費站的實際情況,我站設立了便民服務亭,併為司乘人員供應開水,提供簡易修理工具、急救藥品以及交通旅遊圖等,為過往司乘人員提供便利,贏得了過往司乘人員的廣泛讚揚和一致好評,充分展示了河南公路的風采,塑造了河南公路的良好形象。

過往的成績應該得到肯定,但只有解放思想、創新領域才能拓寬,尋找差距、轉變工作作風,優化服務才能促進通行費的徵收。

所以,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們要做到塌塌實實,認真負責,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責任感做最好的工作,用最好的服務為司乘人員排憂解難,努力構建和諧收費環境,為公路事業添光增彩,為繼續解放思想,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做出新的貢獻!

同志們,讓我們攜起手,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