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通用17篇)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

紅榴根,是老家紅沙土中長岀的石榴樹留下的根。紅色的土,紅色的樹和長出的紅色的石榴果,與家鄉滿山遍野的紅葉,滿天的紅霞,組成的紅色記憶,從小到老,一直鐫刻在腦海深處,永遠不會忘懷。因為,其情其景,一直連着我們祖孫數代人。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通用17篇)

世代居住在巴山深處老家,林多地少,到處都是城裏人説的美麗的風景。當年,如果有照相機,以藍天、白雲、青山流水和茅屋老家為背景,春夏春天,都有迷人的美照。春天,可透過挑李花叢,攝一張“春暖農家”,但別漏了懶睡在春光裏的花狗和黑毋雞啄食喂一羣絨毛小仔;夏天,雨過天晴,櫻挑花滿樹時,攝-張“夏日山莊”,但別漏了笑泉繞屋;秋天,在石榴樹果實壓彎樹腰時,攝一張“山村秋景”,但別漏了母親採摘的笑臉和長串包穀掛滿屋檐;冬天,白雪皚皚,江山一寵統,可攝-張“雪源山民”, 別忘了屋頂的煙窗總是在冒煙。屋內不時有巴山民歌傳出——高高山上二斗平/包穀湯湯漲死人/窮人為啥窮人命/要吃乾飯不得行。其實,這歌詞也只是山民們歷史的回憶,在我知事記事時,父輩們的日子好多了。如果是一幅冬景國畫,可用蠅頭行書,將民歌詞寫於一角,以添其內涵。但是,因條件有所限,加之過早闊別,失去了留照的機會,只是數年後回鄉留下屋前那株與幾棵臘梅簇生的石榴樹簇生的照片,它們是紅榴根的後代。

新中國成立後,剛滿30歲的父親因讀過兩年私塾,便當了互助組組長。有一天,父親從村公所回家,像小孩子一樣,跳跳蹦蹦地,不時舉起右手,嘴裏唸唸有詞,説些什麼。剛上國小的我,總想知道父親心中的祕密,便扭着父親問究竟。父親抱起我,撫着我胸前的紅領巾説:“你入了中國少年先鋒隊,我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拉長了聲音一字一字地説。“什麼是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要入黨?” “就是為窮人、為全中國人民謀福利的黨,我入黨,也是為更多人謀福利。”“我長大了也要入黨。”從那以後,父親要按月繳納黨費,每月5分錢。當農民,當時一分錢也來之不易,吃鹽,燈油,子女學費,都得精打細算。比如每學期開學,要賣兩、三百斤紅薯,買條紅領巾,要賣二、三十斤,因為每十斤紅薯,只值五、六分錢。所以,屋前屋後的果樹的收入,都在計劃內。那一樹石榴每年結果五、六十個,總共收入不到一元錢,家庭會議定,便作為父親交黨費專款專用,決不準挪用。有一年春節,父親對母親大發脾氣:“為什麼要動我的黨費?一點組織觀念都沒有!”“節前沒有錢,買東西用了,我去借錢來還你不行嗎?”從此,再困難,母親再也不敢動用父親賣石榴留存的黨費專款。打這不久,父親被招工,到大巴山中的萬福鋼鐵廠的礦區當了工人,不久,當了工區工會主席、區長、書記,二十年後,到一個鎮銀行營業所當政治指導員,其實,是以一箇中心鎮金融、工商、税務、供銷等幾十名黨員的支部書記為主。但是,無論在什麼崗位,總是按時繳黨費。父親進廠後,母親和子女還在老家,那石榴費的用場卻沒有變。由於爺爺奶奶去逝早,父親與叔叔分家時,姑姑分在我們家,解放時,她十七、八歲,不久,當了村的婦女主任,培養入了黨,1954年就當了老家所在的淸坪鄉鄉長,在沒有工資收入的幾年時間裏,毎年賣石榴的錢又成了姑姑的黨費專用。

在父親進廠幾年後,母親帶着弟妹進了離老家三百里外的工廠。那株老石榴樹漸漸乾枯了,但粗壯的主幹還挺拔着,昂首蒼天。我挖起石榴樹根,有一處像父親粗壯的手,舉起一面旗,較大的根系顯出不規則的兩個漢字“七一”。於是,將其去粗取精,寄放在叔叔家中,並在信上告訴遠方的父親,得到父親的表揚。信上説,物通人性,表達人心,紅榴根,忠誠之根,但願永存。我還和紅榴根一起照了像,留在身邊,成為我永久的懷戀之物。我帶着紅榴根照,到重慶就讀,後又隨同參軍,駐守雲南邊防。1962年8月16日,戍邊剛滿一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父親來信説,我非常高興,因為看到黨和我們家的紅榴根在續傳、延伸!

父親去世後,根據父親的遺願,將其骨灰和紅榴根,一起埋在四面山上一棵大楓樹下。這裏是紅軍時期萬源保衞戰的主戰場。父親在彌留之際説過,和紅軍的忠骨在同一座山上,永遠光榮。

在我做70歲大壽時,攜兒帶孫去給父親掃墓。我、妻子和兒子、兒媳四個黨員,獻上一面黨旗,我的孫子則獻上他心愛的紅領巾,真誠地説:“向祖爺、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學習,我長大了也要入黨!”墳上青草茵茵,其間點綴着五彩的花朵,用搖曳怍歡迎;墓四周,松柏、山棗、山桃,高聳着、簇擁着;最醒目的是,幾棵石榴樹,蓬着墓碑,繁花吐豔,展示生機。紅榴根,根深蒂固,固本溯源,在故土裏,在心靈深處,定會代代枝繁葉茂花兒紅,永世不會消逝。信仰產生力量,力量堅定信仰;信仰的力量和根源,在一代接一代的傳承中,緊繫着千百萬人乃至個民族的靈魂,催生岀改天換地的巨大能量。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2

親愛的老媽:

昨天,孤陋寡聞的我才從花牌上得知,學校花圃裏那種粉的、紫的像小塔一樣的美麗花兒叫魯冰花,於是就想起小時候很喜歡的一首歌——《魯冰花》。魯冰花和康乃馨一樣,是母愛的象徵。今天,接受碩士新生健康教育時,老師讓我們給爸爸媽媽寫一封信,恕我長了這麼大,第一次給您寫下較長篇幅的字句。

從小到大,作為大學教授的您對我很嚴格,鼓勵我做事要堅持。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鋼琴家,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吵着鬧着要您給我買鋼琴,但那時經濟條件不允許,所以直到我上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才開始學鋼琴。不過上了國小之後,我發現很多東西都是很有意思的,比如作文、數學、美術……於是我便不再想好好學琴了。學琴幾年來,您每次都陪着我到老師家做“旁聽生”。我最感謝我您的就是,很多和我一樣大的學琴的小孩到了國中就半途而廢了,那時我也一直擔心彈琴會不會影響我的學業,尤其是考級。但您一直鼓勵我,既然當初是憑興趣選擇了這條路,就要堅定地走下去。我做到了,所以我深深地感謝您。

您是個很有主見的知性女性,常常教育我要有自己的思想。您不愛化粧也不愛趕時髦,但氣質好是您的學生們公認的,您永遠知道什麼是永恆的美。您燒得一手好菜,家裏裝修也是您一人設計的。我最愛您的地方就是,您充分信任我。上學的時候,我是個和男生女生都打成一片的人,因此經常有男生打電話到我家,問我數學題怎麼做,有時還會到我家和我一起看《足球小子》,玩遊戲“超級瑪麗”,您總是熱情地招待我的同學們,讓我的那幫死黨讚不絕口。有個同事對您説:“你就這麼放心你女兒和男生一起玩啊,我接我女兒的電話時可都要問清楚那男生是誰,家裏什麼情況。”您説:“我相信我的女兒有自己的思考力,我們做家長的應該尊重孩子,你越管制,孩子的反叛性就越強,反而以後孩子處處會和你對着幹。”哈哈,開明的老媽啊!

您很節儉,但您始終認為該花的錢一定得花。我和同學出去旅遊,您説,沒關係,不要怕花這錢,學中文的就應該出去走走,這樣視野才會寬。您勸我別吃那麼一點東西,食堂裏有營養的東西就應該買來吃,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嘛。其實在學習上,您過問得比較少,您對我嘮叨最多的就是“要真誠待人”,我們小院裏的人都很喜歡您,做衞生的大娘、賣黃瓜的大叔都認為您是一個特別容易相處的人。有一次,我們院裏掃地的蘇阿姨剛拖完樓道的地,二樓的一户人家就把垃圾堆在門口,爛菜葉、肉骨頭掉得滿地都是,您看見後就主動幫蘇阿姨打掃。我是個很有個性的人,您常常告訴我,有的時候,在堅持自己正確觀點的情況下,説話不可傷害到別人,如果對方錯了,你也不應該罵人,而應該以理服人。

您對我無微不至的關心,我銘記在心,而最讓我驕傲的是,您言傳身教,樂於助人。一個在愛的陽光下長大的孩子,永遠懂得如何去回報,如何去寬容,雖然她拙於言語和文辭。

祝您永遠幸福健康年輕!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3

我父親今年60多歲了,從20歲時起,他就當上了農村生產隊的隊長。生產隊是上世紀80年代農村最基層的組織。平時,他主要的工作是督促生產隊社員開工,記工分,考勤,分配物質等。每天,他早出晚歸,任勞任怨,卻從來沒有給自己多計一個工分,也沒拿公家一點好處。

他為人正直,喜歡説公道話。不管灣裏哪家發生吵嘴鬧糾紛的事,他都會上前去説理勸架,作調解。很多人遇到難解的事,就會找他説理。他不怕得罪人,哪怕是自己兄弟有錯,他也會幫理不幫親。

父親心地善良,不管是過路的還是討飯的上門來,都必定把自家鍋裏的米飯和菜端上一大碗來給別人吃,哪怕自己還沒有吃。

前幾年,村裏搞建設,鋪路、通電、安裝水管。由於村裏的勞動力都外出打工了,在家的只有一些老人和婦女。對於鋪路通電之事,不但要出工出力,還要出錢。父親召集人力去幫忙出路基、抬水泥、拌泥土、抬電線杆、拉電線,上山下河,跑上跑下,在烈日炎炎的太陽底下,累得腰痠背痛,汗流浹背。我們都説他傻,自己年紀大了就聰明一點,把重活留給別人做嘛!他卻説,如果人人都為自己着想,那怎麼能辦成事?對於搞村建設集資,是最難辦的事,要家家户户找人湊錢。有的人不在家,錢湊不齊,就不能辦事。於是,父親就想盡方法,哪怕自己墊出來也要把這個事辦成。

我們那裏山多樹多,每到冬季或清明時節,由於上山砍柴和祭祖的人多,所以容易引發火災。為了保護人們的財產,父親經常破開嗓門召集人上山撲火救樹苗,每次弄得一身黑灰,鞋子都破了好幾雙。有些人去撲了幾次火,沒有好處,就不願意再去。父親最後花錢給每人買了一雙布鞋,算作鼓勵。

20xx年的時候村裏還每年發幾十元的工資,可沒發兩年,這錢就沒了。據説是村裏想節省這筆開銷。可是父親仍然繼續為村裏的人辦實事做好事。因為受到父親的影響,我也經常幫助別人。當聽到別人衝我微笑地説謝謝的時候,我領會到父親為什麼喜歡做好事了,因為做好事真的能收穫快樂和人生的意義。所以,從那以後,我再也不覺得父親傻了。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4

我的爺爺是個普通的農民,他沒有什麼文化,只會寫自己的名字。但是,他正直,淳樸,善良。他對我要求非常嚴格,平時教我懂禮節,對人要禮貌,要做個厚道的人。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

有一回天還沒有亮,我因為好奇,與小夥伴到鄰村偷瓜,不料人家在瓜田守着。一個夥伴不小心碰到他腳,把他碰醒了。那人一個鷂子翻身,抄起一根棍子向我們掃來。我們趕緊逃跑,飛也似的逃回家中。爺爺知道後,沒有多説什麼,只提醒我為人要做到“三貴氣”,就是嘴貴氣、手貴氣、腳貴氣。“嘴貴氣”是不隨便吃人家的東西,“手貴氣”是不能亂拿人家東西,“腳貴氣”是不該去的地方不要去。我那時似懂非懂,卻也記下了這幾句話。從這之後,我再沒有跟小夥伴去胡來。

我的父親繼承了我爺爺的好傳統,很樂意幫助人。那時候,村裏無論誰請他幫忙,他都答應,從未猶豫過。他説,能幫到別人是一種快樂。

父親給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請一個乞討的人在我家吃飯。那天,我們正在吃午飯,突然門口出現一個影子,仔細一看,是一個乞丐。父親起身,盛了一碗米給他,還叫他過來跟我們一起吃飯。那乞丐感動地連連説“好人好人”。

父親用他自己的行為感染着我們兄妹幾個,讓我們明白:有愛,就有温暖;有愛,就有希望。

父親的另一個鮮明品質是公正無私。有一次正是生產隊花生收穫的季節,幾個夥伴趁大中午的無人看守,把曬在竹答裏的花生偷抓了好幾把,邀我一起在樹蔭處慢慢消受。不料還是被發現了,處罰的時候本來沒有我的份,但作為生產隊長的父親得知我也吃了,就主動加罰了自己,跟其他家長一樣,扣了一天的工分。我極力申辯,告訴他我根本沒有去偷,是人家給的,而且我壓根就不知道那花生是從生產隊偷來的。但是父親認為,無論怎樣,我總歸是吃了,身為生產隊長,自己不處罰,如何去服人。雖然當時我並不認同他的觀點,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我漸漸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父親教育我們從來不用打罵的方式,而是温和地跟我們講道理。記得那年夏天的一個傍晚,父親突然把我叫到外面。我不知道有什麼事,心裏很是忐忑。他很平靜地問我,前天下午是不是到水庫洗冷水澡。我聽了心裏咯噔一下,完了,這事還是被他發現了。那是我永生難忘的一個下午,那次洗冷水澡的時候,因為逞能,我游到了水庫中離岸邊較遠的地方,不料突然體力下降,無法游回來,身體不由自主地下沉。要不是同遊的夥伴奮力相救,我恐怕要與這個世界告別了。上了岸後,我還心有餘悸,緊張了很長一段時間。我叮囑夥伴,千萬別把這次洗澡的事説出去。要是被我父親知道了還不知道有什麼暴風雨呢,因為他曾反覆告誡過我,不可以到水庫去洗冷水澡。面對父親的詢問,我小聲地回答了他“是”。我以為接下來是一場狂風暴雨。可是,父親的語氣依然平靜,平靜中滿是慈愛。他不是責備,而是安撫我,叫我以後注意安全。經過這次驚嚇,我哪還敢再去逞能。父親後來打了一碗麪條去感謝那個曾經救我的夥伴。

我的父親是如此平常,他沒有出色的口才,但卻有疼愛兒女的心,温暖着我們的一生。

如今,爺爺和父親都已離去,我已身為人父。我要做一個好傳統的傳承者,讓良好家風一代代傳遞下去。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更是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我有責任,更有義務,把後代培養好,使他走上正確的成長之路。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5

常常想起父親的大口袋。父親穿的自己縫製的衣服上有兩個大口袋,裏面時常有意想不到的東西。

記得那時候剛剛分田到户,父親承包了村裏的17畝水田和10畝旱地,竭力地供養着家裏6個小孩上學。那時我剛讀國小,學校在山的那頭。在我們上學的時候,父親便要替代我們,在家與學校之間的那個山頭上放牛;每當我放學回家路過那山時,便要替下父親,父親總會從他那大口袋裏掏出許多山果呀、草根呀之類的好吃的東西給我,然後下地幹農活。這時我一邊放牛,一邊吃父親留下的山果,一邊高聲唸書,度過後半個愉快的下午。

在旱地花生收完後就進入了秋季,天氣乾旱,那些零星遺落在地裏的花生日曬夜露,即使過一個月不會爛掉、不會發芽。父親邊放牛邊拾花生,待我放學回來時,父親的大口袋都已經裝滿了花生,而且往往地上還堆了一小堆。這時我們和父親坐下來一起吃,又脆又香!父親種了很多花生,也收穫了很多花生,每年也總會扛一蛇皮袋花生給村裏的一位無子女的老人吃。但在小時候的記憶中,只見過父親這個時候吃花生;在我現在的印象中,也只有那種經過日曬夜露的花生最好吃。

父親的大口袋更有令人驚奇的東西。那時農藥化肥施用少,農田裏物種繁多。中午我們下課回家等父親勞動回來吃飯時,父親總能帶回幾條魚什麼的。“耕田時在田裏捉的”,父親淡淡地説。但這幾條魚給了我們一個美好的下午,因為晚上有好吃的了。父親手巧,經常用竹篾編一些籠子或夾子類東西,放在山上或流水裏,待兔或待魚。每次跟在父親後面去看籠子或夾子,總能給我們興奮和驚喜。

現在我們都到城裏上班來了,父親仍在鄉村。父親每次到城裏來看望自己的孩子們孫輩們時,總是要扛着一袋子自己種的瓜蔬或花生之類的農產品,我們總是跟父親説不要太勞累了,下次不要帶。父親總是説,總不能讓地荒着,總要種點什麼的。同父親閒聊,偶爾談起城裏跟父親差不多年紀的人退休工資都兩三千,每天開心地鍛鍊身體,而父親還要在田間勞作時,父親爽朗地説,現在很好,不愁吃不愁穿,你們也都大了,心裏沒有了壓力,田裏做事就是鍛鍊,一副滿足愜意的神情。這時我不禁想:父親衣裳上的大口袋,給童年、少年的我帶來了許多愉快和期望;而父親的勤勞儉樸、善良謙和,卻是已成年的我們伴隨一生、營養一生的人生大口袋。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6

我的外婆生於1920xx年,享年96歲。

外婆是一個非常能幹又節儉的女人,她常教導我們,做人貴在自立。以外婆為例,她從不願意接受子女的回報。她一個人養大了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老年還去做保姆賺錢。

外婆身上有許多美麗的品質,常常教育我們要做一個善良、正直、孝順的好人。外婆還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她教育我們的方式也很特別,她腦子裏總有許多故事。雖然,外婆沒有讀什麼書,但卻幫你悟出人生中的各種道理。

那些簡單玄幻的故事,在千百次的重複之後,也融入了我的血液。融入的不僅是故事,還有故事中傳遞出的正能量。長大的孩子,會懷念小時候父母親人的督導。好在我喜歡讀書,已經養成廣博的閲讀興趣。外婆對子女的教育是開放式、啟發性的,希望我們自立,靠自己的努力擁有自己的人生。

外婆説的每一句話我都記得,我相信外婆並沒有離開我,一直在我身邊的某一個角落看着我,保護着我。

每次看到書架上的書和照片,我都會感念外婆給我的一切。這些美好的回憶,還有外婆的教誨,會隨着我的足跡而延續、存在,這是我對外婆的懷念。

因為懷念,所以幸福;因為感恩,所以值得。外婆的教誨,一直存在我的心中。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7

一年前,80多歲一直身體健康、平時還自己洗衣做飯的母親,突然感到胸口疼痛厲害連走路都變得困難,我們趕緊將母親送到了縣裏的醫院,醫生簡單地做了檢查,馬上診斷出母親是患了急性心肌梗死並立即搶救。幾乎未住過醫院的母親,這次一下子住了近一個月。慶幸的是,經過醫生們的全力搶救最終保住了母親的性命。儘管如此,母親在出院的時候,醫生還是再三叮囑,母親是80多歲的老人了,又患的是心肌梗死的重病,時時都有生命的危險,需要我們做子女的精心照應。

果然,母親出院回到家還沒到兩個月,身上就開始出現水腫,稍微一活動就上氣不接下氣。我們兄弟姐妹商量,還是將母親送到縣醫院去治療。親戚和鄰居們卻説,你們的母親都80多歲了,還去看什麼病呢?反正也是治不好了,這不是把錢往水裏扔嗎?我們沒有聽這樣的話,馬上找來了轎車又將母親送到縣裏的醫院。經過醫院的幾天治療,母親身上的水腫漸漸地消了,身體又漸漸地好轉起來。我們兄弟姐妹曾經説過,一定要好好地照應母親,決不能做出對不起母親的事情,決不能做不孝順的事情。因為母親一輩子勤勞辛苦不説,她還是一個克盡孝道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就説母親侍候奶奶的事。

從我記事起,爺爺就不在世上了,奶奶的吃飯住宿都在我們家。那時,奶奶的身體還健康,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許正因為這,大嬸二嬸經常將奶奶叫去為他們家做事,掃地、做飯、收穀子、曬場樣樣做。奶奶為他們幹完活,就回到我們家吃飯睡覺。

奶奶75歲那年的一天,奶奶給大嬸家揀黃豆,不小心腳下一滑,摔斷了腿。因年齡大了,奶奶從此成了殘疾。大多數時間,奶奶都睡在牀上。這樣,母親肩上的擔子一下子就重了起來,一邊要下地幹活,一邊要照料奶奶。每天,母親做好三餐飯端到奶奶的牀邊,還儘量滿足奶奶的口味。過去大米緊張,母親每次做飯總單獨給奶奶做個米口袋放鍋裏。最不好辦的是大小便了,母親每天要好幾次抱奶奶坐上馬桶,常常累得滿頭是汗。

儘管母親精心照料奶奶,但並沒有感動大嬸二嬸。他們沒給奶奶送過一次好吃的飯菜,反而譏笑母親,説什麼奶奶一年到頭住在我家,幫我家做了很多事,隊裏分給奶奶的糧食都被我們家吃掉了。他們還説奶奶給了我家多少多少錢,奶奶就應該由我們家供養。母親雖然受着很大的委屈,卻從來沒和大嬸二嬸吵過架,生怕傷了奶奶的心。

有一年,我的一位姐姐身患重病住院,母親要去照料姐姐,請求大嬸二嬸將奶奶接到她們家照料幾天,大嬸二嬸都搖頭擺手不願接受。她們還説;“我們家哪有閒飯供給閒人吃呢!”最後,母親差點給大嬸跪下磕頭,再三央求大嬸,大嬸才將大嬸接回家去。大嬸還狠狠地對母親説:“你要快點回來,一回來就將奶奶接回去!”

姐姐住院一個月才轉危為安。母親從醫院回來就去看望奶奶。奶奶一見母親就痛哭流涕,訴説她在大嬸家過了怎樣的日子。奶奶告訴母親最嚴重的一件事是,到大嬸家的第二天,大嬸就感到厭煩了,竟一天沒給她飯吃。奶奶跟大嬸要飯吃,大嬸竟突然抱住她的頭往牆上撞。奶奶邊説邊將撞腫的疙瘩給母親看。母親邊流淚邊説:“從今往後除了我死了,都不會將您送到她們家的!”

從此,奶奶就再也沒去過大嬸二嬸家。奶奶一直在我們家幸福地生活着,活到91歲。奶奶臨死的時候説的最後一句話就是:“我得虧了小三媳婦(父親排行第三)啊!”母親孝敬奶奶的事情在村裏村外傳為佳話。

母親盡心盡力地孝敬奶奶,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我們。父親去世後,我們就不讓母親再下地勞動了,她吃的糧食、穿的衣服、平時的零花錢都有我們子女供給。平時母親有個頭疼傷風的小毛病,只要有個電話,我們馬上就會來到母親身邊或是買藥或是請醫生到家看病。就説這次,母親一去醫院我們兄弟姐妹就立即行動起來。大哥在縣城工作,那天夜裏大哥接到我的電話馬上就聯繫了縣醫院的急診室。我們的車子一進入縣醫院,我就看到大哥站在急診室門前焦急地左望右看,一看到我們的車子立即奔過來接母親。母親入院搶救後不久,其他的兄弟姐妹也連夜趕到了醫院。大家該出錢的出錢,該出力的出力。二哥是鎮國小的一位老師,平時很少向學校請假,請假還要扣工資,但二哥二話沒説跟別的老師調了課程請了幾天假。而三哥和我在農村種地空閒時間多,既然能有更多的時間照應母親,別人沒有空我們就心甘情願地沒有理由地多花點時間。反正,大家的心都是一致的,就是能把母親的病治好。

母親出院後,因為住自己的家習慣,母親先是還要住原來的家裏,我們兄弟就輪流住到母親的家裏,晚上跟母親睡在一個房間,以便隨時給母親端水、倒大小便。這樣做了有兩個月的時間,母親的身體也漸漸地好轉了一些。因為天天有跑路的勞頓,再加上母親住的房間條件不好,生活設施又不太全,我們都希望母親能搬到我們的家裏居住,那樣照應也更方便些,生活條件也能更好些。在我們的勸説下,母親終於同意了。母親習慣在農村生活,既然不願意到城裏的大哥家居住。經過權衡利弊,母親選擇搬到三哥家。日常生活照應主要由三哥家人負責。其他兄弟願意拿出錢來給三哥家,作為給三哥一家人照應母親的酬勞。如果哪天母親不願意住三哥家了,也可以到其他子女家生活。母親平時看病吃藥以及其他的開支費用,由我們兄弟幾個共同承擔。我們兄弟姐妹還約定,只要大家一有空,不管是誰一定要去看看母親,跟母親聊聊天。

現在,母親的生活正漸漸地平靜了下來,身體雖然沒有也不可能恢復到生病之前那樣的狀態,但也不算太壞。重要的是,母親的精神狀態還真的不錯,生病後容易健忘的記憶力竟然還有了不小程度的恢復。我們的心願就是母親能活一百歲。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8

“我家四口人,個個愛讀書;都是教書匠,人人都寫書。”這四句講的是我家與“書”結緣。如何與書結緣呢?

先從兩個女兒説起。上世紀七十年代國中期,孩提時代的兩個女兒,正是學知識的最佳年齡,卻沒有學上。我的夫人東書蘭,當時是中學英語教師,她很有主見,認為時光如流水,逝去不再來。決定自己來教兩個女兒。我既高興,又擔心:家中沒有學校的氣氛,能學好嗎?時間漫長能堅持嗎?可她説幹就幹起來了。除了教語文、數學之外,還教她們英語口語。利用身邊的場景,看到什麼,教什麼。口語練到一定程度,就教她們認、寫英語單詞。規定每天學習2—3個小時,晚上檢查作業。一年四季不間斷。

這樣堅持在家學習了兩三年,1977年學校復課了,我的兩個女兒也上學了。由於家庭薰陶,耳濡目染,她們都喜歡上了英語,而且與書結了良緣,養成了坐得下來、學得進去的好習慣。所以她們在學校讀書不感到吃力,成績總是名列前茅。後來兩個女兒先後考取了華中師範大學和武漢理工大學英語專業。大女兒以優異的成績留校任教,先後考取了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獨立出版了幾部專著,晉升為正教授、博士生導師。二女兒也以優異的成績留武漢理工大學任教,考取了碩士研究生,現旅居加拿大,仍教授英語。

我的夫人東書蘭,更是與書結厚緣。請看她的《自畫像》:

家父起名東書蘭,

從此與書結厚緣。

苦讀詩書十六載,

欣然選擇教書班;

刻苦鑽研勤執教,

喜得教學兩俱歡。

知識經驗多積累,

晝夜寫書樂不倦。

年老退休無暇日,

義務輔導歌舞團。

教歌教舞教英語,

大家快樂我欣然。

老年大學誠相邀,

甘把餘熱獻講壇!

我也與書有不解之緣。大學畢業後,在縣市黨委辦公室和政府辦公室撰寫公文20xx年,處處不離書。我看到“公文”這門學問有數千年的實踐,尚缺系統的理論,決定棄政從教,投身研究。1985年我辭去政府公職,與夫人一起到大學教書。那幾年我們非常辛苦,熬更守夜,索典尋源,終於有收穫,出版多種專著和主編著作,為“公文學”的系統理論奠定了基礎,受到公文學界的肯定,也遂了我寫書的心願。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9

父親是一名有着20xx年黨齡的老黨員,他親歷了上世紀60年代國家最為艱難的時刻,生活的不易讓父親一直保持着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他身上的那件外套雖然已經打了好多個補丁,但他仍然捨不得丟,他時常對家人説,補一補還能穿。他腳上的那雙解放鞋已經褪了色,大家勸他再買一雙,他總是笑着説,洗一洗還能穿。

父親也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兒時,常聽他講,上世紀80年代初,村裏傳來了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原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政策已從小崗村試點,即將在全國推廣開來。得知這一喜訊後,父親充滿了期待。包產到户後,父親渾身上下有使不完的勁兒,他每天早出晚歸,辛勤地耕耘着。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精心呵護下,春去秋來,糧食獲得了豐收。從昔日的吃不飽到現在的不愁吃,父親臉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然而糧食豐收後,有時,家人會把吃剩的飯菜隨意倒掉。父親看在眼裏,疼在心裏,他嚴厲批評了家人的不文明行為。為了讓大家時刻牢記勤儉節約的家風,他還親自到縣裏做了一塊匾,上面刻有“勤儉節約”四個大字。多年來,它始終提醒家人要時刻保持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在良好的家風引導下,我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兒時,每當飯後,父親都要看看碗裏是否有剩飯剩菜。上學以後,雖然家裏每月寄給我的生活費相對充裕,但我並沒有變得大手大腳起來。為了保持勤儉節約的作風,我還制定了每月的開銷計劃,做到精打細算。每到月末,我會把結餘下來的生活費交到父親手中。走上工作崗位後,我每月雖然收入不低,但依舊保持着勤儉節約的生活作風。

去年,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勤儉,我的買房夢終於由理想變為現實。領到鑰匙那一刻,一股強烈的幸福感頓時從心底油然而生,我想這幸福感是源於勤儉節約的好家風吧!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0

我剛工作時,父親勉勵我一生勤奮學習終身受益、知識就是財富;人做事要誠實,不貪財色。家風其實就是道德標準,約束着我們。

我的家住在鄒平最偏僻黃河沿岸農村,母親是地道的農村婦女,父親是初高小文憑。當時儘管不算富裕,生活艱辛,父母還是想盡一切辦法,供我們完成學業。我們兄弟姐妹個個也不負父母所望,工作都很出色。

堅持學習終身學習是我家最突出的家風。我的父親很愛學習,喜歡寫作。1971年我參加工作剛到埕口水文站第一次給父親寫信,全文不到二百字錯別字十幾個,父親沒有責怪我,而是把我給他寫的信進行了修改,又買了新華字典寄給我,勉勵我説:“你還年輕,還有機會重新開始學習。”我牢記父親囑託,學習了國中課程,考取了函授中專、函授大專、本科,從學徒工成為高級工程師。

與人為善是父親要求的另一項品質。我的父親是一個特別善良的人,他健在時,自學了電路修理,會修理鐘錶、手電筒、電風扇等各種生活用品。誰家的燈不亮了、電路壞了,他都會放下家裏的事情去幫忙。多年來,我家與鄉鄰相處和睦,我父親更是贏得了大家的尊敬。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弘揚家風,也是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好的家風是構築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石。從自身做起,承傳良好的家風,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一份力。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1

不知發生了什麼,啪!一個耳光下去,臉火辣辣地疼,頓時淚水湧了出來。我難過極了,可我又不敢出聲,因為我有錯。

其實我早就預感到了,那晚上的煤油燈好像比平時暗淡好多。風從窗縫裏鑽進來,把火苗吹得躁動不安,忽明忽暗。

果不其然,那人來了。門不好,很難推開,所以他推門的動作很大,帶進來的風差點把燈撲滅,我憤怒極了,狠狠地扔下筷子,不吃了。

那年我10歲,頑皮,固執,被父母寵着。那時候的鄉下很傳統,家家户户都掌煤油燈。人們忙完一天的農活,吃個飯,抽袋煙,然後開始串門。串門的原因無非兩個,一是聊聊一天的收成,二是節省,少用一點煤油。

可是,他不一樣,他來借錢,他又來借錢!他低着頭小聲説道,二哥我知道你也不寬裕,可是我實在沒有辦法了,二娃的學費還差好幾十,孩子不能……

沒等他説完,我就繃不住了,起身走到他面前,狠狠地跺了跺腳,然後跑到我家唯一的櫥子旁停了下來。我開始喘着粗氣,挽起袖子,不停地推拉那個爺爺拉過的抽屜,拉開,推回,拉開,推回,拉開,推回……動靜非常大,以至於旁邊的煤油燈被嚇得左搖右晃,就要滅了。

我沒敢看那個人的臉,但我覺得父親肯定同意我這麼做,因為他好不容易才湊齊我的學費,哪有錢再給他。果然,父親沒有責備我,對我的行為也沒有説一個字。讓我不解的是,父親還是答應了他,毫不猶豫地。母親從我的學費裏拿出一些給了他,他低着頭一口一個“會還你的會還你的”走了。

我不記得後來我的學費是怎麼湊齊的,但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耳光——父親唯一打我的一次,疼。那盞煤油燈亮了一晚上,昏昏暗暗的,整個屋子都跟着靜了下來。父親語重心長地説,你記住,人都有困難的時候,人家有求於你就是對你的信任,你要義無反顧的幫助他,這是我們的家風。咱們家也跟別人借過錢,咱們家借錢的時候,人家的孩子沒有像你……

父親沒有再打過我,也沒有對我説過同樣的話,但他卻用一生告訴我,人活着不能只顧自己,要相互幫助。後來家裏條件好了,不再掌煤油燈,但是上門求助的還是會有,只要力所能及,父親從來沒含糊過。

時隔多年,我跟着父親走了更遠的路,幫了更多的人,我們的家風也跟着我們繼續傳承,一代又一代。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2

我是一個節儉到骨子裏的人。諸葛亮把“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作為“修身”之道;朱子將“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當做“齊家”的訓言;毛澤東以“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為“治國”的經驗。作為出生在物質匱乏年代的農家子弟,我深知“好鋼用在刀刃上,千日打柴不能一日燒”的道理。

在貧困的年代,紅色的高粱米粥,黃色的玉米窩窩頭,用山藥面和榆面(用榆樹根的皮磨製而成)做的黑乎乎的“餄餎面”,還有榆錢、槐花、楊樹葉,這些食物恐怕是90後們聞所未聞的。過年的時候才能吃上幾天白麪饅頭。

勤儉是咱們的傳家寶。如今經濟條件已大大改善,但勤儉之風不能丟。受父輩的影響,我養成了不亂花錢的習慣:不嗜煙酒,很少下館子,衣着簡樸、得體。堅持騎車或者步行上班。途中路過一家菜市場,我可以在擁擠的車輛中自由地穿行。

行文至此,也許您會以為我是一個了無生活情趣,花錢就像割肉的吝嗇鬼、守財奴,那可就大錯特錯了。節儉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節衣縮食”,而是一種不為物質所羈絆的也最為簡約的生活方式。節儉不但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質量,反而使我們的生活更温馨、更時尚、更健康。

當別人沉浸於聚會上的狂歡時,我喜歡走進自家的廚房。自制的酸奶、自釀的紅酒,還有親手熬製的山楂醬,每一道用心做的菜,都有家的味道。不但練就了廚藝,為家裏節約了開支,還提升了生活質量。炊煙裊裊,其樂融融。試想,有什麼比一家人團聚在餐桌旁更加温馨呢?

我和妻子常年在健身中心鍛鍊。對於工薪階層而言,或許覺得這有點太奢侈了。公園、廣場在那裏擺着,為什麼要花錢去“買”鍛鍊呢?我卻恰恰認為這也是一種“節儉”。我們每天付出的代價不過是一盒煙錢,卻得到了專業的器材、場地,可以盡情享受運動帶來的健康和快樂。

有時間讀讀書,比用購物、聚餐、搓麻將來填補空虛划算得多。讀書可以開闊眼界、怡養性情,讓你的精神世界更加寧靜、更加充盈。偶有靈感造訪,只管盡情塗鴉。稿費也許微不足道,用來買書還是綽綽有餘的。

節儉、簡單的生活,會真正打開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感到前所未有的富足和快樂!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3

我父親今年87歲,是一名退休幹部。他生活儉樸,從不奢侈,甚至可以説有點吝嗇。比如他每天晚上洗臉後,不換水又接着洗腳,然後用來沖廁所。

父親3歲時,我爺爺就去世了,奶奶一手把他和大伯撫養長大。當時家裏曾祖母還在,生活非常艱難。新中國成立前他在九江讀書,在學校吃食堂,八個人一桌,早晨只有粥吃。下粥的菜只有一小碟泡黃豆。每年寒暑假,他和大伯往返學校都是走路翻山,單程60多裏,渴了就着山裏的小溪喝兩口。

父親一生從事農村工作,深知農民辛苦,糧食來之不易。1950年初他到湖口縣委參加工作時,整個縣委就只有7名幹部,工作非常繁忙。他下鄉土改,到湖口最遠的一個鄉,完全是步行,身上還揹着鋪蓋及一條長槍。早晨從縣城出發,趕到目的地已經天黑了。父親在鄉下蹲點,吃住在老百姓家裏,從不給老鄉添麻煩。老鄉將僅有的一點肉或雞蛋偷偷地藏在他的碗底下,他發現後一定會夾出來,堅決不吃。父親一生廉潔、兩袖清風,從不以權謀私,得到當地百姓的肯定。老鄉們送給他一點東西,他要麼不收,收了必回贈禮物。

父親退休後,他一如既往保持勤儉作風。不捨得浪費一粒米;紙張有空白處便留着寫備忘。勤儉節約,這就是我父親堅守多年,並以之教育後輩的家風!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4

我的母親已故那年,59歲。每每腦海中想起慈祥的眼神、苦口婆心的嘮叨,是一種莫大的內心安慰。送我去縣城第一中學讀書時,説的“與同學相處好,珍惜讀書機會,多識幾個字”的話,至今記憶猶新。

我為有母親的疼愛而幸福,也為有母親的教育而無比欣慰。母親給了我困難面前堅強應對的信心,還有勇往直前的衝勁兒,不甘落後的拼搏精神。母親千叮嚀萬囑咐的“腳踏實地工作”的教誨,時時刻刻敲打着我,給我走入社會的成功意識一步步加註,一點點拓展。

寒窗苦讀忘不了家裏母親佝僂的身影。母親是個農民,靠種菜養活這個家,供我和姐姐讀書。菜賣了、豬換成錢了,自己卻連豬油味兒都沒嚐到,為了我和姐姐讀好書,能成為文化人,她苦了一輩子。

聚在一起的時候,母親不多説話,健康煩惱問完了,總是一個人默默下廚,做好每一頓飯菜。時不時,叫我過來看一下,學一學。母親包粽子、做甜酒等功夫,細膩而快捷,坐在她的旁邊説一些工作、生活上的事,聆聽她和氣的教導。

還記得,母親在送我和姐姐從教的第一天,説了同一句話:“一定要記住,不管做什麼,絕不能多拿一分,一定要老實本分地做事,知道嗎?”有了母親“真誠待人、與人為善和老實工作”的囑咐,讓我20xx年教學生涯,對學生言傳身教點滴於心。

我敬重母親與人為善的胸襟。我和姐姐不到20歲就做了教師,母親總教我謙虛、和氣,叔伯兄弟、鄰里鄰舍要處好關係,給家鄉的親人樹立好形象。

我敬佩母親面對困難永不低頭的堅韌。母親不甘於現狀,種田養殖費心費力,進城做生意從無到有;母親一輩子生活簡樸,勤苦勞作。

母親教給我做人的道理,給了我無價的信念。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5

工作以來我一直堅持閲讀。我認為讀書有兩點很重要:一是時間分配好把握好,有計劃地讀書;二是讀書要動筆,記下自己的閲讀時間、閲讀體會等,若堅持下來,幾年後就是一座很好的個人精神家園,其間心路歷程也就清晰可見了。

“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作家蔣子龍説得好:“書的作用:移植生命、保持記憶、激發思想、傳播知識、交流信息、表達靈感。”

我在想是什麼原因促使我在工作後20xx年間每天都抽時間讀書?這跟幼時父母的引導有很大關係。父親在農村寫得一手好字,刻章也刻得好,是村裏的農民書法家,他拼命幹活供我們兄弟姐妹上學讀書。母親雖然不識字,但愛聽收音機裏的傳統評書,比如《楊家將》《三國演義》《隋唐演義》《三俠五義》。我也在聽評書中獲得了大量的古代文化、歷史知識,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如天下為公、家國天下、仁義禮智信等等。20xx年7月我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懷着到艱苦地方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來到雲南省孟連縣進行志願服務。

20xx年開始,我開始陪同幼兒園大班的女兒讀書,我讀,她聽。有時候,她聽着我的讀書聲就入睡了。開始用了大約4個月讀完600多頁《格林童話》,後來接着讀完《伊索寓言》。20xx年開始讀《西遊記》,女兒覺得這本書故事性強,好聽。眾所周知,《西遊記》是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文中多古白話當然還有詩詞。若不預習、不備課,讀起來也有困難,女兒也聽不懂。我每天讀的時候要把這些詩詞、古文翻譯成現代漢語、大白話,這正好考驗我離開大學近20xx年後,專業知識的掌握水平。

20xx年,按照這種方式我又給女兒讀完了《木偶奇遇記》、《十萬個為什麼》的歷史部分、《三字經》、《百家姓》、《弟子規》等啟蒙讀物。

每天晚上,不論家裏有什麼事,不間斷的是睡前我讀故事給女兒聽,我不在時就由妻子讀。女兒也愛上了聽書。

莫言先生説過,用耳朵閲讀。聽故事書,是一種知識的傳遞,親子的交流,也是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6

俗話講“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良好的家風家訓是一個家庭健康發展的根基,是一個民族文化特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記得不久前,中央電視台曾做過一個關於家風家訓專題的採訪,被採訪的多位普通百姓,有的説重學懂道,百善孝為先;有的説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人講兄弟相親,善待朋友……質樸的話語包涵了深刻的為人之道。這期節目之所以留給我深刻的印象,是因為這些道理父母都曾身體力行地向我傳達過。

我生長在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母親小時家境貧寒,未能上學識字,這成了母親終身的遺憾,所以母親非常重視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父母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辛苦苦一輩子,日子卻過得非常拮据,時常要向鄰居熟人借錢來繳納我們姐弟三人的教育費用。我們不忍心父母如此辛苦,曾提出要退學打工改善家境。母親斷然拒絕,用母親的話説就是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上學。

記得上國小三年級時,我們全家由山東老家轉來農場,我們姐弟就近入讀分場國小,由於户口沒有遷入本地,剛剛開學就要每人繳納300元的借讀費,那時父母兩人的工資加起來還沒有400元,繳費當天大清早父母顧不上做早飯,急匆匆分頭出去借錢。不知借了多少家,終於趕在我們上課之前將錢湊齊。這樣的情景在我們上學的期間發生過多次。後來我們姐弟先後畢業上班,家境才漸漸寬鬆。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們打趣父母,半輩子舉債過活。這段艱難的日子,讓我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死半縷,恆念物為維艱。也真心感謝當日借錢給我們的好心人。施恩勿念,受恩莫忘。

即使自家日子過得如此艱難,父母仍竭盡全力幫助他人。父親在村上是一名赤腳醫生,母親總説別人開診所掙錢,咱家卻老虧本。父親聽之總是寬容呵呵一笑,都是鄉里鄉親的,不好意思要錢。誰誰家丈夫有病,日子一直不好過;誰誰家小孩肚子痛,一片打蟲藥不值多少錢……總之,十人看病九人免費送醫送藥,年底結賬,自然虧損不少。父親自20歲開診所,近40年來,沒贏過利。也很少能睡囫圇覺,每次半夜有人來看病,父親總是有求必應,急速前往。趕上嚴重時,還要陪送醫院。這些善舉為父親贏得了好人緣。

我家的家風在父母的一舉一動中,在日常的生活中,美好的品質隨着歲月潛入心田,融入血液。

關於家風的國旗下講話範文 篇17

母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已退休賦閒多年。説起她的入黨經歷,可謂一波三折,一言難盡。

上世紀30年代母親出生於一户普通農家,到了上學的年紀卻一直未能上學讀書,只是跟着我大舅認了點字。新中國成立後,母親看到村裏一些小孩天天揹着書包去上學,心裏非常羨慕,也想去上學,可外公外婆不同意,而我大舅卻很支持,極力説服二老,母親終於到縣城國小報了名。其時母親已17歲,上一年級不合適,學校讓母親考五年級的試卷,母親居然考及格了,這樣她就成了一個五年級的插班生。後來母親考上了師範學校,畢業後走上了三尺講台,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回顧自己一路走來的經歷,母親感慨萬千,她説是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打敗了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才給了她求學和走上工作崗位的機會,她的一切都是黨給予的。因此她對黨、對國家感情特別深厚,並將這種感情化作了做好教育工作的動力。由於工作勤懇,成績卓著,上世紀50年代末,她被評為省勞動模範。也就是在那時她萌生了向黨靠攏的想法,並虔誠地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然而由於家庭出身,她沒能入黨。她把對黨的深厚感情深藏心底,一如既往地做好黨和人民交給的教育工作。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面對全新的政治經濟局面和喜人的發展形勢,母親第二次鄭重地向黨組織交上了入黨申請書。雖然還是沒有被接收,但她説,組織上入不了黨,但思想上、行動上一定要入黨。她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到教書育人工作中,起早貪黑,不辭辛勞,在課堂裏送走了一個個春夏秋冬,在三尺講台前書寫着自己無怨無悔的人生。一批批學子從她的課堂走向大江南北,走向長城內外,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人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一本本通紅的榮譽證書、獲獎證書忠實地記錄了母親在教育這塊園地上辛勤耕耘所結下的累累碩果。

母親的努力沒有白費,就在退休的前一年,黨組織向她敞開了大門,母親終於圓了一生孜孜以求的入黨夢。那天夜裏睡在牀上,她思緒萬千,輾轉反側,激動得徹夜未眠。

母親退休前夕加入黨組織一些人不理解。有人説:“一般人都是年輕時入黨,然後想着提幹,而你退休時入黨圖點啥?”還有人説:“您是不是生怕退休工資花不掉,準備交黨費?”在母親心裏,是黨把她從一個懵懂無知的農村女孩培養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黨對她恩重如山。加入黨組織,實現了自己一輩子夢寐以求的願望,還有什麼比這更幸福更快樂?

母親對黨堅定的信念,執着的追求,赤誠的感情和對工作持之以恆、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她饋贈給我們子女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經常盤點這筆財富,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們就不會迷失方向,更不會誤入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