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活動國旗下講話範文五篇

多讀書,行萬里路。好讀書,開卷有益。讀好書,良師益友。勤讀書,學海無涯。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國旗下講話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如果你喜歡記得分享給身邊的朋友哦!

讀書活動國旗下講話範文五篇

【國旗下講話範文】一

提起閲讀,我不禁要靜心長思:有多少日子,我已遠離了那種泡一杯香茗,就一盞枱燈,捧一本書靜心閲讀的生活了?我有多少藉口來搪塞疏遠閲讀的尷尬,太多的瑣事佔據了我本就不多的課餘時間,我怎能靜下心來讀經典著作?不知從何時起,繁雜的工作已讓心靈的琴絃懨懨地沉睡,它使得我總是害怕閲讀理論的書籍,以為國小教師沒有必要和能力閲讀深奧而嚴謹的教育理論。我偶爾翻閲學科雜誌,走馬觀花,瀏覽廣告雜誌,純屬消遣。可是,我真的就忙到抽不出時間來與書本約會了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阻止我閲讀的是我的惰性啊!

恰逢20xx年是全市“教師閲讀年”,抱着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我隨意找了一本書“拜讀”起來。漸漸地,書中一個個引人思考的問題,一個個鮮明典型的材料,一段段發人深省的文字逐漸吸引了我的眼球,引起我的共鳴,讓我不得不放慢節奏,一字一句地品味起來。作者的話是那麼慰藉人心,離我們是那麼的近,就如一道強光穿過層層迷霧直射教學的田園,讓人覺得酣暢淋漓。那一串串錚錚然擲地有聲的思想,那閃爍着真理光芒的理念如同縷縷春風,吹進我的靈魂深處,長久地撥動我的心絃……這本由教育大師蘇霍姆林斯基創作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歷經數十載,依然被奉為當代教育的經典論作,依然散發着迷人的魅力,書中的每一條建議每一句話都閃耀着智慧的光芒。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教育大家,書中針對教師的苦惱與困惑,像與教師面對面進行交流,使我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很喜歡書中的這句話:“無論年輕的時候充滿了多麼熱烈而緊張的勞動,但在這個時期裏,總還是能夠找到時間,來逐漸地、一步一步地積累我們的精神財富--教育是明智的。”也許因為年輕,這句話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人生不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嗎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你才有資本去從事你的工作,才能體驗人生中更多的酸甜苦辣。是啊,因為年輕,我們不應該滿懷理想嗎?因為年輕,我們不應該不斷進步嗎?因為年輕,我們不應該綻放光彩嗎?因為年輕,我們不應該活出精彩嗎?……就因為年輕,我們有着太多太多的“應該”了,而能使這些“應該”一一兑現的最佳捷徑,唯有讀書!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言:“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羣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人地思考。”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這就是讀書。讀書是一種手段,關鍵在於從書中汲取營養,獲得啟迪,運用到工作中去,使所讀的書成為有效的嚮導。博覽羣書、厚積薄發是激活教學與科研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體悟教育真諦,更好地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學領域,進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職業生涯,最終超越昨天的自我,完滿地實現教師明天的人生夢想。

可“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蘇霍姆林斯基在書中提到,時間是教師勞動中的一個關鍵,它不僅關係學校的工作,而且涉及教師的家庭生活。教師跟所有的人都一樣,他也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需要時間。我們常常抱怨時間太少,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開會、進修、培訓……這些活動似乎讓我們筋疲力盡,回到家裏,已是華燈初上。我們常為自己找藉口,“和月亮一起回家的人”實在沒有時間做其他事情。第二天晨光熹微,我們一如既往地耕耘於三尺講台,偶爾還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不懂得珍惜時間,好好讀書”。回想自己的教學生涯,我們一直往前方行走,以至於忘了我們最初出發的目的。直至今天,我才停下腳步思索:每天安排時間閲讀了嗎?我像書中提到的那樣帶孩子們到“自然界”旅行了嗎?我讓知識“活起來”了嗎我想方設法爭取孩子們熱愛我的語文學科了嗎?實在汗顏,我的時間哪去了?被自己匆忙的腳步拿走了,被自己散亂的計劃拿走了,還是被自己懶惰的藉口拿走了?

“人的差異在於業餘時間,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這是愛因斯坦的至理名言。如果我們整日忙忙碌碌,毫無閒暇,被日常教育生活所纏身;如果我們的大腦裏塞滿了教育中繁雜瑣碎的事務,我們將難以睜開獨立思考的眼睛,也難以在自己的心中清理出一塊靜心反思的空間。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説:“教師的自由時間是根,它滋養着教育藝術的枝和葉。”除了認真上好每一堂課,還要多讀多思,對照理論反思教學行為,總結教學得失,這樣才能傾聽到內心真實的與眾不同的聲音,才能不斷地提升自我,實現自我。因為“閲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閲讀雖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作為教師,為什麼只能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悲涼形象?為什麼不能像太陽,既照亮別人,也燦爛自己呢?在讀書中成長,在創業中進步,在進步中美麗,我要做這樣的好教師。

“我是一個行者,步履輕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臉上帶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滿陽光,我的行囊中為教育準備了一切.澎湃的熱情、寬容的胸襟、迷人的書香、思考的大腦。”我們應持之以恆地讀書,讀書能使我們的知識變得更豐富。若干年以後,我或者也能像書中一位教師這樣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身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讓我的教師生涯在閲讀中流光溢彩!

【國旗下講話範文】二

自國小開始我就喜歡讀書,可那時候只能讀一些“小人書”而已。放學之餘,燒火做飯時,晚上睡覺前,我經常手拿一本“小人書”看得如痴如醉,愛不釋手。能擁有幾本“小人書”在今天不足一提,但在當時卻是令人羨慕之極。雖然“小人書”不能給我許多知識,但它卻似寶貴的精神食糧,給我的童年帶來了許多樂趣,教我辨別真善美,對未來充滿美好的嚮往。

上中學時,學校有了圖書室,每週對學生開放兩次,還允許借書回家閲讀。因此,我就有機會能讀到許多書。每到圖書室開放日,我絕不會錯過機會,都要到圖書室閲讀自己喜歡的圖書,或者把書借回家。借到書我會迫不及待地看起來,一頁一頁地看下去,一看就入迷,常常忘記吃飯與睡覺。讀書讓我知道了世界上稀奇古怪的事,瞭解了很多科學知識,明白了做人的道理。讀書使我的寫作水平大大提高,我的作文常常被老師作為優秀例文在班裏範讀,當時的我心裏像吃了蜜一樣甜。我嚐到了讀書的樂趣,從此更喜歡閲讀了。

考上師範學校以後,學校閲覽室裏的諸多藏書讓我感覺以前讀的書太少。由於書太多,但看書的時間太少,所以晚上我常常躲在被窩裏打手電筒看書。這期間,在老師的指引下,我開始看一些名著。如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集》、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還有比徹斯陀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同時還讀了魯迅的雜文,老舍、朱自清、冰心、三毛、席慕容等著名作家的散文。雖然有的書只是囫圇吞棗地看完,甚至不太理解故事的含義以及作家要表達的感情,但還是覺得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讀書讓我愉快而充實地度過了三年學校生活,也是我閲讀收穫最大的三年。

畢業後,在新的崗位上,工作開始變得忙碌起來。但不管有多忙,我仍抽出時間來看書,如時常陪伴我的雜誌《讀者》《演講與口才》都給了我很大幫助。《演講與口才》教會我在課堂上如何與學生交流,什麼樣的談話方式才受學生歡迎,怎樣提煉自己的課堂語言。《演講與口才》讓我獲得了知識與技巧,更讓我在教學上充滿了自信。

時代在不斷前進,科技在不斷進步,我越來越感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意識到讀書對於教師的重要性。於是,工作之餘,我不斷閲讀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通過閲讀,我的教學理論知識日漸豐富,教學水平大有提高。工作20xx年來,我依靠自己積累的理論知識努力工作,還發表了不少文章。這些文章分別獲得國家級論文一等獎(一篇)、二等獎(四篇)、三等獎(一篇);省級一等獎.(一篇)、市級一等獎(一篇)等。成功讓我明白,是讀書讓我進步,讀書使我得到提高,讀書催我不斷奮進。《國小語文教師》《國小教學參考》《龍城教育》等書是跟隨我多年的老朋友,從它們身上,我不斷汲取豐富的養分,學到了許多東西,使我逐漸成長為業務比較過硬的教師。xx市教育局把20xx年定為“教師閲讀年”,我為這一做法叫好。我認為這是響應黨中央提出的新時期科學發展觀具體實踐的體現,是順應時代的要求。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渠道越來越多,越來越廣,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網絡……有許多領域是教師沒有接觸過的,教師不知道的事情也許學生早已知道。因此,我們教師的權威性受到了空前的挑戰。課堂內外,學生隨性提出的問題可能會把我們難住,有的問題甚至是當前的熱點和焦點。教師如果要適應這一時代特點,就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以終身學習為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應把讀書學習作為習慣,成為風氣。也許有的教師會説,我們平時的工作已經夠繁忙的了,哪還有時間讀書?讓我們看看朱永新教授是怎麼説的:“教師讀書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源頭,也是情感與意志的衝擊和交流。讀書會讓教師更加善於思考,更加遠離浮躁,從而讓教師更加有教育的智慧,讓教育更加美麗。”可見,我們沒有什麼理由拒絕讀書。其實,只要我們忙裏偷閒靜下心來讀書,多多少少總會有收穫。

結合“教師閲讀年”,我認真讀了《xx培訓讀本》,從中加深了對有關教育法律法規的認識,感到教師責任之重大。我也深深地被“師德楷模”中的同行所感動。從他們身上,我進一步體會到了“靈魂工程師”的內涵。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更應該多讀文學作品,讀一些當代文學作品,特別是有關兒童、青少年的文學作品。當然,閲讀還應該與時俱進,去閲讀學生喜歡的作品,去思考學生所想。這樣才能走入學生的內心深處,才能使學生喜歡你,從而喜歡聽你上的課。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使我增長了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提高了我的業務工作能力,讓我有了自尊、自信和自豪,讓我不斷地成長和提高。讀書,能夠改變教師知識匱乏、貧弱、蒼白的狀態;讀書,能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職業智慧,使教學閃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滿着創造的快樂。

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不僅要面對外部的挑戰,也要學會挑戰自我,以適應教育教學形勢的要求。因此,我還要有計劃地去讀更多更好的書,豐富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讓讀書成為自己生活中的良好習慣和美好享受。教育前輩蘇霍姆林斯基已用實際行動為我們作了證明:教育的真諦在於“做”而不是“教”。教師的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取決於書籍在教師的精神生活中佔有的地位。

讓我們所有的教師都喜歡閲讀,共同成長吧!

【國旗下講話範文】三

小時候,家裏一貧如洗,糧食還常年歉收,父親和母親一道辛苦養活了六個子女,這在缺田少地的山溝裏是十分不容易的事。他們都是明白事理的莊稼人,因為他們深知沒文化的苦衷。爺爺常告誡我,壯年時,他在給大隊挑糞時忒用力,但工分卻讓那些認幾個字的人佔去了,吃了啞巴苦。因此他們下定決心把我們送進學堂,用精神食糧來補充歉收的糧食。

説到我的讀書經歷,還是挺幸運的。首先要從我的名字説起。記得我第一天上學的時候,我的幾個哥哥都要去鄉里的中心國小上課,父母要為農事奔波,我只好自己拿着幾塊錢到村小報名。由於家人從未給我起過學名,我也不知道學名是僕麼東西,因此當老師問我叫什麼名字時,我想都不想就把我的小名報上去,弄得辦公室裏的教師一陣鬨笑。還好,在場的容叔叔根據我家的族譜輩分給我起了個一直用到現在的名字。這雖然已是1981年9月發生的舊事,但它一直激勵我去找尋屬於自己的精神食糧。

在村小讀完一個學期以後,由於生源不足學校停辦了,我們只好到離村子大約有三公里遠的鄉中心國小去讀書。由於當時家裏沒有手錶,加上我學習比較積極,有好幾次在半夜裏雞都還沒叫就出去叫夥伴們起牀上學,弄得整個村裏“雞犬不寧”。為此我只好在人們的一聲聲“神經病”和“假積極”等冷嘲熱諷聲中回家繼續躺着。

父母恨不得把前輩中無一人識字的紀錄由我們來打破,我們兄妹兒個也深深領會他們的意思,因此讀書都自覺賣勁。我上國中時一學期學費才十幾元,但由於大哥還在讀中專,三哥和小妹也都在念書,所以每到開學時父母都要為我們的學費忙得團團轉。為了照顧大哥去外縣學習,我們兄妹幾人的學費往往要緩交。記得1988年1月臨開學時,我們幾兄妹的學費還沒有着落。看着父母愁眉苦臉的樣子,我們都着急了,族人也在為我們想辦法。眼看離大哥返校的日子越來越近,父母終於做出一個驚人的決定,把我們家唯一的一頭壯公牛賣掉。這頭牛在當時可是我們家勞動的重要依靠啊!賣掉它,就像割掉父母身上的一塊肉,以致後來父母常常為這個決定後悔不已。自那以後的幾年間,他們只有去跟村人借牛來耕種,有時還要看人家的臉色行事。萬一碰上那些愛説風涼話的有錢人家説三道四,父母除了碰壁的尷尬外,還會帶着滿腔的委屈回家唉聲歎氣。不過,在那個最痛苦的年代裏,父母的做法還是贏得村裏大多數人的理解,因此他們都樂意把耕牛借給父母使用,有時好心人還會來幫我們家做工,不為別的,只是同情我們一家人。正因為這樣,我們一直到現在都很感激他們,而且是發自內心的。

記得在最難熬的高中生活階段,有時我就隨便在街頭小攤上吃一點,飽一餐餓一餐,渴了餓了就喝自來水,夜深人靜時才像貓一樣悄悄溜回宿舍做一天裏最輕鬆的事--打鼾。第二天天還沒亮,又跑到教室與燭光做伴。我的生命食糧匱乏,但精神食糧還是充裕的。

我的努力沒有白費,雖沒能考上當時流行的中師或中專學校,但是上了高中。後來保送進師專後,我所讀的書越來越多,我所獲得的精神食糧也越來越豐富。工作後,我更不忘讀書,不論是單位的、同事的、自己的,還是網絡上的,都有屬於我的精神食糧,我渴望擁有它們。

書裏有許多我不知道的知識,它們能滿足我求知的慾望。知識是學不完的,知識能時時刻刻給予我歡樂,使我更加充實。它們就是我的精神食糧,我還會繼續找尋我的精神食糧,直至生命終止。

【國旗下講話範文】四

學生時代,我對童話故事和言情小説特別感興趣。1989年從師範院校畢業工作後,我把讀書的重點轉向了文學以及教育教學類。閲讀雜文是為了消磨時間和磨鍊文字功底,提高表達能力。但是我知道,國小數學教師讀此類書籍也只是業餘愛好而已,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必須飽讀教育教學專業書籍。

爸爸在世時一直告誡我們幾兄妹:“好讀書、讀好書、讀書好。”他的這句話無意中成就了我的教書生涯。我總想“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所以只要是專業書,都細細拜讀,參透其中的奧祕。

對教師而言,不管有多麼好的教學設計,不管有多麼高水平的教壇名師,你都不可能真正模仿它,因為那不是你內在的東西。教學是一個人內在文化素養的外化,如果腹中空空如也,教學就只能是個空架子。我非常喜歡蘇霍姆林斯基談及教師讀書時的一段話:“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死摳教科書,那就要讀學術著作。在你所教的那門科學領域裏、在學生教科書裏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對你來説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你的科學知識的大海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這種“我要讀書”之境界正是我教育生涯中孜孜以求的。

記得這樣一個比喻:“教師的知識就像一棵樹,專業知識是樹幹--最細實,樹根就是教師的文化底藴。只有樹根扎得深,樹冠才能枝繁葉茂。”所以,至今我仍執著地默默地努力讓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更穩。

由始至終,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是我的必修課。通過《素質教育全書》《德育原理》《國小數學教學論》《數學課程標準解讀》等專業書籍,我可以毫無顧忌地與名家對話,與大師交流。這讓傳統的教學觀念在我的教學中得以盪滌,先進的教學理念得以萌生。近年來我的教育教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曾多次參加全國科研課題《嘗試教學法的理論與研究》、xx市柳北區科研課題《國小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數學教學中的研究》,理論與實踐聯網、教學與研究並舉;多篇教學論文、教育案例分別榮獲國家級、自治區級和市級獎勵。

書籍是成功的階梯,書籍是精美的食糧。閒暇時讀書,能為你增一點文苑漫步的情趣;憂鬱時讀書,能為你添一份從容恬淡的心緒;困惑時讀書,能為你尋一個柳暗花明的驚喜。朋友,多讀書吧,你一定會收穫多多。

【國旗下講話範文】五

閲讀,是我生活和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它使我增添知識,也豐富了我的情感。

我已年過半百,尚記得幼年時候的事。因為家裏窮,吃飯都成問題,更看不到家裏有一本書。到了開始讀書的年齡,認識了幾個字,就經常跑對門的表哥家。表哥家有幾套古典名著連環圖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幾個小夥伴聚在一起,沒一個人説話,靜靜地邊看着動人的畫面,邊默讀下邊的文字。這就是我童年閲讀的開始。

到了國小高年級,聽好朋友講起了書本上的故事,是關於抗日英雄“史更新、丁尚武”的故事。他講得津津樂道、眉飛色舞,我更是聽得十分着迷。在我的懇求下,好朋友終於將《烈火金剛》這部小説借給我讀。這是我閲讀的第一部大書。讀完了一遍,還不想還書。因那時在家裏,還沒有收音機聽,更不用説看電視了。後來我把那本厚書又讀了一遍。在那個年代,能讀到一本書真不容易。接下來,國中畢業我就“上山下鄉”,幾年以後抽調進城工作。這時閲讀的機會多了,學校有閲覽室,自己辦有學校的借書證,還辦有xx市圖書館的借書證。這階段的業餘愛好還是看書的多,而我讀得最多的是歷史書籍。

轉眼間,幾十年時間過去了,我過的是平常生活,做的是平凡工作,但讀書還是繼續,不過閲讀的方法豐富了,比如有時在網上閲讀。而閲讀的書籍種類卻簡單了,文學類的書很少看,平時看電視多是看新聞、體育頻道和歷史連續劇;閲讀多是業務上的理論書籍,雖説上了些年紀,老眼昏花,但感到業務方面的學習是不能少的。

上了年紀,脾氣倒也倔了起來,有時看書也愛挑毛病。讀報紙上的一些文章,就時常説別人哪些語句説得不好,哪些詞語用得不當。一次和一位做生意的老同學會面,他説起政治理論、法律法規來頭頭是道。細想起來,普通人不能説要把握政策,但理解政策是重要的,慢慢地我也就感覺到,像我們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人,政治、法治的事是完全值得關心的,要不然怎能把工作做到又好又快怎麼能跟上時代步伐?有了思想上的認識,再閲讀一些政治理論書籍,我就不感到枯燥乏味了。

每年的“教師繼續教育學習書籍”徵訂工作一來,我倔脾氣又上來了:是攤派嗎?雖説訂閲自由,不訂行嗎?像目前學生的分數還是那麼重要,那類“新課程”的理論書籍又有多大實效?近期訂了一本《新課程教學設計--音樂》,倒想看看它新在哪裏。翻開書本目錄細細一看,覺得很有新意,挺吸引人的。看第一章“音樂新課程教學目標的把握與落實”,第二章“音樂新課程與教學方式的改變”,第三章“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的體現”,接下來講到“綜合化與生活化”“感受與體驗”“表現與創造”,最後再談到教學評價。僅從書的目錄程序、步驟,我就感到了它具有科學性和新穎性。於是打算寫幾篇“讀後感”,就慢慢地品讀起來。文中從“案例”到“分析”,從“設計”到“再設計”,堅持教學實踐進行論述,有説服力,有引導力,才感到這正是專家的魅力所在。由此感到:在工作中有了困惑,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創新實踐,是多麼重要。閲讀會提高能力,會加深認識,會助你成功。

20xx年是xx市“教師閲讀年”,《xx培訓讀本》又擺在面前,這下可得好好領教xx教育專家的風采了。《xx培訓讀本》篇幅不多,不足200頁,但它收集了教育政策、教育理論、教學實踐等多種內容,內容豐富、題材獨特。該書前三章收集了教育政策、法規、理論等,雖説都有專冊專著,但這裏都能重點解讀、細緻評述,對提高教師的理解能力可以説有獨到之處。我更感興趣的是第四章“教學實踐”和第五章“師德楷模”的內容。平日裏,都感覺英雄、模範遠在天邊、高不可攀,而這裏的每一個教學經典、每一位楷模,多是身邊之人、眼前之事,於是又引起我對自己教學工作的思考--工作做好了,為什麼?工作做不好,又為什麼?看來,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幫助我提高認識。最後我要説一句話:讀書學習,伴我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