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精選21篇)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

説來好笑,已年屆不惑的我居然不會玩,不會打麻將、不會打撲克、不會“鬥地主”……幾乎所有娛樂活動都與我無緣,顯得有些木訥,更有人跟我開玩笑説:“啥也不會玩兒,簡直白活了!”我有時也着急,“三缺一”的時候上不了場,別人眉飛色舞談論打牌時,自己不知所云。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精選21篇)

我的父親就“不會玩”。父親生前是一名山村國小教師,一名普普通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父親幾乎每天都在備課、批改作業,從來沒見他“玩過”。父親不會騎自行車,每天要步行往返6公里山路到村國小上班,經常起早貪黑。有一次,父親到一個輟學的學生家中做家訪,近夜間12點時,才一瘸一拐地回到家。原來,天黑路陡,一不小心崴了腳,可父親卻不以為然,一邊吃飯一邊興奮地講着做家訪的過程:“沒白去,這孩子明天上學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父親所教的班級連年在同類別考試中名列前茅,父親本人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母親是農民,父親忙完工作後自然幫助母親做農活。我們兄弟倆寫完作業後也跟着父母去勞動,撿柴、割草、種地……

父親寫得一手好毛筆字。一進臘月,鄰居們便陸續把紅紙拿來找父親寫春聯。父親專門買來筆墨和《春聯大全》,根據各家不同情況書寫春聯,有時還先念給鄰居們聽,鄰居們都很滿意。由於工作量大,經常要熬夜書寫,我便在一旁“打下手”,裁紙、研墨、念對聯,那淡淡的墨香至今令人回味。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有人勸父親寫對聯時應收費,可父親卻一笑了之。

父親當時月工資幾十元,養家餬口顯得緊巴巴。一次支工資後,父親一數錢發現多出來一個月的工資,全家人高興得不得了。可父親卻冷靜地説:“很可能發錯了。”他步行3公里到會計家核對,確實是多發了,便把多支的錢退了回去。

父親的言行潛移默化影響着我。1992年,我在師範上學時曾撿到60元錢,當時夠我兩個月的生活費。可我還是上交到學生科,為此學校還發通報表揚了我。師範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一所鄉村國中當老師,在學校住宿,業餘時間都用在讀書寫作上,不斷有稿件見諸報端。後來調入縣委宣傳部工作。

父親寫對聯也薰陶了我。我的楹聯作品曾在中宣部《黨建》雜誌等單位主辦的“把楹聯寫在黨旗上”活動中獲優秀獎,在中央電視台等單位舉辦的20xx豬年春節春聯徵集活動中獲獎。

自己這麼喜歡“玩文字”,可能真應了那句老話“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吧。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2

父母是樸實的農民,他們都是黨員。從父母身上,我繼承了一箇中國最普通家庭的傳世家風——孝順、勤儉。

我的外祖父和外祖母一生養育九個子女,卻只留下舅舅和母親兩個。舅舅作為南下幹部隻身留在了湖南,在老家舅媽帶着四個兒女苦苦操持。在那個物質極端匱乏的年代,舅媽養育四個兒女已經不易,奉養外婆的任務便落到了父母的身上。那時父親家中也非常困難,祖爺爺年逾九旬,叔叔、姑姑們都在上學,我和妹妹都是纏人的時候,一家的口糧全靠爺爺和父母三人。但是物質生活的匱乏絲毫沒有減退父母對老人的孝敬,家裏有口好吃的,母親都是一分五份,先打發我跟妹妹分頭送給老人送去,然後我們才能回家共同享用一份,我和妹妹學着母親的樣子,再把那一份四等分,一家人有滋有味地享用那口美味。現在想來,當我的女兒乖巧地把美食奉給爺爺奶奶的時候,這份孝心的根源正是我家的家風——百善孝為先。

不管在家裏還是在單位裏,我都是一個勤快的人,勤勞也是我家的家風。父母用他們的勤勞養育我,我又把這份家風傳遞給自己的孩子。母親經常告誡我們“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爹孃手裏愛勤人”。這樸實無華的語言中藴含着偉大的哲理:勤勞可以興家。生產隊時父母是工分最高的,聯產到户之後我家不僅倉廩豐實,而且還搞起了家庭養殖。農家院中,豬在酣睡,雞在啼鳴,羊在咩叫,牛在反芻。父母用勤勞的雙手換來了老人、子女的衣食無憂。鄰里百家有事的時候,父母總是第一個伸出援手,幫張家蓋房子,幫李家辦喜事。父母的勤勞換來鄰里的和睦,更換來家庭的和美。

父母雖然嘴裏説不出“成由勤儉敗由奢”的話語,但是勤儉持家卻是他們的法寶。生活困難的時候,勤儉讓我們得以温飽;今天生活富裕了,勤儉的家風也不能丟。如今國家提倡反對浪費,厲行節約,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家一個小家事情,更是一個大家、一個國家的事情,只有世代傳承,我們才能家興國旺。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3

我的父親已年近古稀,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父親在工作中勇於擔當,在奉獻中享受快樂。

1964年,年僅17歲的父親國中畢業後,便滿懷豪情地投入到內蒙古保安沼地區大規模的電力線路建設工程中去。

父親是個工作上不服輸,敢啃硬骨頭的人。當年的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是工作的常態。生活狀況難以想象,只能睡倉庫、住菜窖、吃乾糧。經過3年的艱苦奮鬥,父親硬是和同事們一起讓保安沼大地通上了電。

從參加工作之日起,父親就立志成為一名電力技術“達人”。然而,對於只有國中文化的他來説,這談何容易。白天,他泡在車間,檢查設備,研究圖紙,鑽研技術。晚上,他點燈熬夜,攻讀電力專業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技能。

父親有時要爬上電線杆,進行高危的帶電作業。父親怕我們為他擔驚受怕,從來不對我們講工作場景。還是別的同事和母親聊天時,説起了父親長年在“刀尖上跳舞”。帶電作業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慘劇。每次接到帶電作業任務時,父親總是第一個衝上前。

由於變壓器市場供不應求,缺少配電變壓器成為保安沼地區的供電瓶頸。為此,父親從外線班調出,參加了變壓器試製工作。父親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加班加點製造了55台配電變壓器,為保安沼地區的正常供電立下了功勞。

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勞改局東部分局水電處在保安沼地區成立了供電所,父親受命為供電所修試室主任。修試室負責保安沼地區供電設備的檢修試驗工作,保障着供電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在他的帶領下,修試室出色完成了一次次檢修任務,攻克了一道道設備改造難題,為保證保安沼地區電力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20xx年,父親從供電所副所長的崗位上退休。因工作需要,他被返聘做供電設備修試管理工作。退休不褪色,父親依然盡心盡責堅守崗位。

勇於擔當傳家久,敢於負責繼世長,這就是父親留給我的無字家風。當我參加工作後,父親的擔當精神更是無時無刻不激勵着我,讓我做事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當我也成為一名黨員後,面對接踵而來的急難險重任務,我更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4

家,是心靈的棲息地,是生活的加油站,是擋風遮雨的港灣。而對於我來説,家更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爸媽共養育了7個子女,加上小輩們現在總共有30 多人。雖然我們分散在不同的城市,彼此之間卻始終相互牽掛、相互鼓勵、相互扶持。在這個大家庭裏,我們學會了擔當、學會了付出、學會了愛。

記得小時候,媽媽每月工資80元,10元寄給山東外婆養老,10元留給自己在學校吃伙食,其餘的都給爸爸統一支配。爸爸把大部分工資和養豬種地掙的錢,都用來給集體修水庫、建橋樑、買化肥。爸爸離開我們後,媽媽依然和爸爸一樣不捨得吃、不捨得穿,生活非常簡單,一日三餐基本以蔬菜為主,衣服都是買簡單樸素的,把省吃儉用留下來的錢,絕大部分用來幫助他人。在她的影響下,我們全家都養成了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

爸爸媽媽從小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決不利用自己的身份為兒女們謀私利,從小讓我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磨鍊,養成自立自強的生活習慣。年輕時,我們對爸爸媽媽不太理解,甚至有些埋怨。我記得,1974年,我在生產隊當婦女主任,由於勞動積極,肯吃苦,被大隊推薦上大學。當爸爸聽説村裏有位家庭貧困的退伍兵也想去上大學後,當即就給縣裏打電話,硬是把我的名字換成了退伍兵的名字。姐姐當年在單位做檔案管理工作,資料室多年沒人整理。盡是灰塵、又不通風,姐姐長時間待在裏面埋頭工作,慢慢患上了過敏性哮喘,好幾年卧牀不起。即使這樣,媽媽也沒有想到要出面説情,去給她換個工作。有時候,我們兄妹也會在一起議論:“媽媽是不是對我們不太關心呢?”然而,我在幫着整理媽媽的日記時,看到了一段關於姐姐的話後,終於我對媽媽有了更深的瞭解,日記裏説:“平榮的哮喘病今天沒有發作,精神也很好,我吊着的心才放了下來。平榮啊我寧願少活20xx年,也情願換你一天天的康復。”讀到這裏我禁不住淚流滿面,媽媽不是不關心我們,不是不幫助我們,她是把所有的情,所有的愛,全都給了她的學生和困難羣眾,把對兒女的愛,深深地埋在了心裏。

當年,爸爸甘祖昌不當將軍當農民的動人故事傳遍大江南北,近年來,媽媽龔全珍的先進事蹟又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現在,爸爸離開我們已經20xx年了,媽媽帶領我們全家一直堅守着當年的理想和信念,傳承着爸爸的精神和作風。

我們兄弟姐妹都在平凡的崗位上工作,老老實實做人,勤勤懇懇做事。在建好自己的“小家”的同時,盡力服務好“大家”,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帶動身邊的街坊鄰舍,努力成為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分子。對於全家人來説,向身邊有困難的人伸出援助之手也已經漸漸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大妹妹公榮擔任了社區“龔全珍工作室”巾幗志願服務隊隊長,經常帶頭開展志願活動,並先後為貧困學生捐款5萬多元。小妹妹和我的外孫、外孫媳婦都加入了志願服務隊,協助媽媽一同開展革命教育,服務基層羣眾。

家風正則民風純,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社風好。在接見媽媽時説過“我們要弘揚這種艱苦奮鬥精神,不僅我們這代人要傳承,我們的下一代也要弘揚,要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同樣,我們也要把爸爸媽媽留下來的好家風當作“傳家寶”,永遠傳承和發揚,讓它在平凡樸實的生活中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5

爺爺、奶奶給我講述家族的故事,醇厚的家史似一罈老酒,愈久愈醇,使我沉醉其中。

據有關資料,我的楊氏家族起源於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楊姓出於姬姓,源於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我將這個起源説與爺爺,爺爺深表認同。因為他的長輩曾告訴他,我們楊姓來自山西,明朝時遷來武安,先入上團城鄉高村,後輾轉移至礦山鎮東寨坡村。楊姓在寨坡是大姓,我的老爺爺叫楊本裕,出生於清末,少時酷愛讀書,後迫於生計,入藥行為生,彼時武安藥商全國知名。在奔波各地的過程中,老爺爺勤於讀書,也因此多了一份對中國戰亂社會的深刻觀察。苦難的生活促進了思想的警醒。老爺爺接觸了共產黨人,加入共產黨,利用藥商身份,在日偽所佔邯鄲城從事地下工作,為革命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任邯鄲市制藥廠廠長,是邯鄲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當時稱為邯鄲鎮)。

我的爺爺1938年出生,從小在老家寨坡長大,七八歲時由老爺爺接來邯鄲上學,沒多久邯鄲解放了。受老爺爺影響,爺爺也酷愛讀書,後入邯鄲師範,16歲執掌教鞭,教齡44年,相繼在河北、山西等地教書。

我跟爸爸是一中校友,他們那一屆的同學們共同組建了正德基金會,來回報母校。爸爸媽媽師範院校畢業後,都走上了教師崗位。作為長期工作在教育戰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更關注道德、做人、做事等諸多方面的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塑造。他們常對我説,要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友好待人,努力工作,堅持學習。正如我們一中的校訓所説“做學問首先學會做人”。

自悟、自覺閲讀形成的書香家風能夠促進社會風氣的風清氣正,誠如我所看過的《書香,也醉人》中所言“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在作品中,眾多名家以優美的文筆,將人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人與自然、生命的思考、英雄人物的再現、傳統文化的薰陶等一個個主題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多媒體素材的大量普及、互聯網及電視視頻節目的色彩絢麗、電子移動快餐式閲讀的盛行將人們的思維打造得很功利。而醇厚的書香深深紮根於我幼小的心靈間,也給了我人生最美好的精神食糧,讓我在曾經的迷惘、困惑和年少的輕狂中找到人類文明的厚重,給我無盡的前進力量。在一本本書的精神力量的潛移默化中,潛心養神,體驗着平凡中愛與智慧的力量。充實的書香釀就了樸實的家風,在這個大家庭裏,我們都沒有虛度青春,與書香為伴。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6

家風又叫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處事方法和精神風貌,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國如山,家是石,好家風必將促進好的政風和社會風氣。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更應注重家風建設。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風正、行為端,在工作崗位也往往會盡職盡責。家風不正,難出好苗,更難出好乾部。共產黨員家風建設,與“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做一名合格黨員一脈相通。

立德行,內修正氣。加強黨性培養,學習黨章、黨規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修品德,立官德。周氏家訓雲:“唯我周公後,濂溪百世孫。殷勤遵聖訓,篤信守賢文。禮樂千秋仰,圖書萬古存,居身恭儉證,處事厚謙温。報國忠廉潔,傳家孝義存”言傳身教,立德立行樹良好家風。

敢擔當,外修忠骨。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在困難矛盾面前不縮手,在歪風邪氣面前不低頭,在問題失誤面前不諉過,維護做人尊嚴,堅守為官底線,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黨員應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絕不能滿足現狀、僵化停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要開拓創新,用新思路新舉措開闢新道路,解決新問題。

守“三廉”,把“四關”。共產黨員應做到“三廉”,即知廉、倡廉、守廉。增強廉潔從政的思想意識,自覺做好廉潔自律工作。樹立“愛崗敬業、廉潔自律”的良好作風。“四關”即“權力關、金錢關、交往關、交往關”。把好權力關,在於堅持立黨為公;把好金錢關,在於堅持不貪不佔;把好交往關,在於堅持情趣高尚;把好人情關,在於堅持黨性原則。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從弱小到強大的本源。以勤治家以儉持家,戒奢靡,倡廉風。

家風是沉厚積澱的中華文明,是代代傳承的道德經典,是民族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的作用就是通過每個家庭的道德規範作用,來影響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進而達到規範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重拾家風,黨員先行。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7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話。

那時候,家中的晚飯是一天中最為重要的時候:外出勞動的爺爺、媽媽、上學的孩子都會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吃飯。儘管端上來的也只是一盤子菜園子裏的炒大蒜、菊葉湯,但是,操持家務的奶奶總是讓我們必須等到爺爺坐到桌子的最上方動筷子之後,才允許我們姊妹五個端碗吃飯。而且吃飯也有規矩:一不許説話,説是會吐沫星子亂飛不衞生;二不許晃腿;三不許剩飯,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用爺爺奶奶的話説,剩飯是糟蹋糧食。

在爺爺奶奶的薰陶下,我們姊妹幾個在各自長大成人之後,也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的。

“笑髒不笑破”,這是媽媽的規矩。小時候,家裏孩子多,媽媽在社辦企業上班,總是早起晚睡為一家老少漿洗。記憶中的媽媽,都是晚上在燈下為我們縫補衣裳,即便是在物質貧瘠的年代裏,我們家姊妹5個都穿得乾乾淨淨。

爸爸一直在外工作,總是那麼忙碌。小的時候,我很少見到爸爸,直到我上了國中之後,才知道爸爸是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的一名採購科長。在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很有實權的,可是我們家,大姐、二姐的學費永遠都是拖欠,以至於懂事的二姐為了讓弟弟、妹妹夠繼續升學而不拖欠學費,任憑老師上門做工作也不肯繼續上學,16歲就開始上班掙錢幫助家裏分憂解。媽媽既生氣又心疼,衝着難得回家的爸爸發火:人家都説你在外幹部,孩子都沒錢上學。

“工作就要好好幹,不能讓人戳脊梁骨”,這是爸爸的規矩。爸爸在供銷社工作,因為爸爸勤勞、認真,工作踏實,被組織任命為供銷社書記。當了書記之後,爸爸工作依然忙碌而且更加辛苦,總是騎着“二八”自行車披星戴月,家裏的晚飯也總是熱了又熱。

因為爸爸的執拗,還與他唯一的大姐夫(我的大姑父)發生了很大的爭執。當時,大姑父開了個小店,進貨都是從供銷社批發部批發,大姑父想讓爸爸幫他批張條子,想多拿幾條暢銷的計劃外大前門香煙,不想被爸爸一口拒絕之外,還再三叮囑批發部經理,沒有他的允許,不允許任何人私下做主批給大姑父,氣得大姑父當着很多人的面指着我爸爸的鼻子罵:“我看你當一輩子書記!”

是的,爸爸沒有當一輩子書記,但他當了一輩子的老實人,實在做事,實在為人。

良好的家風是心中有規矩,守住小規矩才能守住大規矩。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8

“食官飯,任官辦;食官粥,任官督。”這是幾千年來廣泛流傳在我們客家人羣裏的一句民間諺語,父親常常掛在嘴邊。這句諺語意思是説在其位要謀其政,對工作高度負責任,做到守土有責。父親為人本分厚道,用行動影響和教育着我們,使我們自小就樹立了敢於承擔責任的精神。

我們的老家在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交界的北部灣畔,每年的九十月前後,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都要迎來幾回凶神惡煞的颱風。颱風來臨,狂風呼吼,伴隨的是大雨襲擊,不但對人民羣眾的財產造成毀滅性摧毀,而且對那些在大海上捕撈耕作、堤壩上往來、蝸居在危房的人民羣眾的生命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那一年,我在讀國小,連續幾天的酷熱後,那天又悶熱得使人心煩,天上的烏雲密佈,萬里浮雲一動也不動,木麻黃樹不時地擺動着頂端的尾巴。天剛拂曉,父親草草地吃了兩碗白粥,囑咐一番我們要注意天氣變化,就騎着自行車往他駐點的德耀村而去。德耀村南瀕英羅港,打一個噴嚏也會濺起數點海水。我們到了學校後,學校宣佈放假回家避颱風。回到家後,雨水一點大過一點地往下扔,狂風颳得一陣比一陣猛,母親站在家門口的屋檐下,焦急地模仿着母雞的叫聲,企圖將散落在四周山邊的小雞吸引回家。正好在此時,鄰居的人家冒着雨將成熟的稻穀收割回家,母親一臉的憂愁,埋怨父親在關鍵的時候不在家,眼看好收成的稻穀都成了煮熟的鴨子飛了。午時時分,接踵而來的閃電劃破寧靜的長空,雪白的滂沱大雨急劇而下,狂風呼嘯,不時傳來了竹木“噼噼啪啪”的折斷聲。家門前的那一口山塘也被雨水衝崩了塘基,不遠處山嶺上的尤加利、木麻黃被狂風吹颳得橫七豎八地倒在地上。我們兄弟3人嚇得鑽在被窩中,大氣也不敢喘。因房子的瓦面被狂風吹壞了,母親趕忙將家裏的洗臉盆、木桶、大盤子等拿出來接水。下午時分,颱風夾着尾巴逃走的時候,平時高高地昂着頭的山稔花也低垂着頭,裸露着紅土的村道還在潺潺流水,村子的裏裏外外一片狼藉。母親一直忙個不停,既要急着找雞找豬,又要在屋前屋後忙着排水,防止積水浸崩牆基,還要牽掛禾田裏的水稻。我們都説,如果父親在家的話,就不會這麼手忙腳亂了。

3天后的中午,父親回到家裏,我發現他全身上下留下不少泥巴的痕跡,變得又黑又瘦了。父親興奮道,3天來的努力沒有白費,居住在危房的羣眾遷移到安全地帶了。黨員幹部突擊隊夜以繼日地搬沙包加固沿海危險堤壩,防風工作不留死角,羣眾沒有傷亡,颱風過後及時採取措施,羣眾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由於家裏的稻穀沒有及時收割,減產已經成定局,父親反倒一臉的自豪,母親難免要數落他。父親説:“這是工作責任嘛,我們共產黨人要衝鋒在前,在這關鍵的時刻我能往後退嗎?”

小小年紀的我,記住了父親所説工作責任。參加工作後,無論是在鄉鎮裏還是到市機關工作,我都牢記自己身上的責任,用守土有責來要求和規範自己。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9

1998年我做了母親。看着襁褓裏的孩子,我認真地思考了一個問題:“要把這個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沉靜思量再三,提筆在育兒日記裏我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把孩子培養成一個陽光開朗、積極向上的人。”以此作為我對兒子的培養目標。

時光荏苒,他背起書包走進了校園。生性頑劣的他各種“狀況”不斷。於是有一天,我和他坐下來談心,最終我們達成了共識——“做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這成為我們家每個人的座右銘。同時我與孩子商定,我們彼此支持、鼓勵和監督,力爭做得更好。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在學校的每一件面對學生的工作都徵求他的意見,聽取他的反饋以及同學的評價,並且問他一個問題:“媽媽的表現你滿意嗎?媽媽讓你感到幸福了嗎?”對於他在學校做的事情,我們也這樣評價。當他代表班級國旗下講話,當他發表小作文,當他主持校內外大型活動,當他積極參加社會實踐,當他熱心社會公益……我都把他帶給我的幸福表達出來。後來,他問我:“媽媽,只有在我取得成績的時候你才幸福嗎?”我告訴他,“不是的,你能撿起遺落地面的一張紙屑,能投一個漂亮的球,能和夥伴兒快樂的遊戲,能獨立解決一個問題……我都感到幸福。向日葵追逐陽光,我們也應該追逐陽光,我們的陽光是一種心態,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有這樣的態度,哪怕是暫時的失敗都是幸福的。”這些話對於一個國小生來講,也許他不一定會全懂,但是可以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做着。

升入高中後,高出我一頭的兒子長大了,可以帶着我走北京逛上海。在過馬路時候會細心地拽我一把,一如小時候我拽着他……我們就這樣,都在努力地做着讓家人感到幸福的事。再有三年,他會離開我,去探尋屬於自己的廣闊空間。相信在沒有我督促的時候,他會秉承陽光做人的方向。

家長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榜樣,孩子時刻在模仿中成長,家風的踐行更在於家長的身體力行。去年,我跟他商量,我想報考國家心理諮詢師,作為老師,這門學科對我的工作太重要。兒子聽了拍着我的肩膀説:“汪老師,我支持你。加油,我看好你!”孩子的話語讓我覺得很幸福!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0

自小時候記事起,在我們那個古老村莊——豆村,夜裏都是最美好的。

風清,月朗,燈光如螢。在一片綠色掩映下,炊煙安靜地縹緲而去,順着一縷縷燈光,照射出誘人的美味,如活色活香的古典動畫,把人們都吸引回了家。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家的唯一的燈光,都是如一盞小紅燈籠,掛在屋裏正中,如家中的太陽。常常,全家吃飯圍着那個燈;而冬天的夜晚,鄰居朋友圍爐而坐,也是那個燈。而沿着高大四方的城牆邊走去,西門外護城河外邊那個全村最亮的燈,就是生產隊養育40多頭馬牛的飼養室的燈了。

我們家的燈,只有15瓦,爸爸特意買的最小號的。我們兄弟姊妹四個就是在那個燈光下,學習做作業的。而大一點,要去學校上晚自習,教室沒有電,學生都提着一盞自制的煤油燈。我有時自習回來,會拎着燈,搓着手跑去大隊的飼養室,坐在給牛送飼料的的籠子裏,下面有暖和的草料,頭頂有金碧輝煌的100瓦的燈泡,雖然有牛反芻的聲音、有小馬駒小牛犢戲鬧的聲音,還有温熱的牛糞發酵散發出的特有的味兒,而我只會為在亮堂的燈光下讀書而滿懷心喜,樂在其中。

後來,爸爸知道了,就不讓我去了。説那是公家的地方,不要去佔公家的便宜。

有一年,爸爸負責給生產隊看西瓜。我很高興,老早就喊着要搶負責給爸爸送飯的任務。第一次去,是離村5裏多路的灘地裏,天都黑了,在窄窄的路兩邊,全是高高的玉米,一個人越走心裏越害怕,老擔心傳説的惡狼從秦嶺裏下來,從青紗帳裏突然鑽出來,不時給兩邊偷看,感到頭皮發麻,於是加緊了腳步,一溜小跑似往地裏趕,快到了卻看不見光燈,就一陣大喊,爸爸才點亮了簡易窩棚的燈。那年,送了很多次飯,只有一次中午,碰到生產隊賣西瓜給外地人,和藹的老隊長才給了我一塊西瓜。現在,那個吃過的西瓜裏最甜的味兒還在記憶中。

後來,在縣城最好的學校裏上高中,教室熄燈早,就經常在老師的宿舍外、路燈下,就着燈光看會書。那時,有許多同學三三兩兩的在熱鬧的燈光下,大家也不覺得冷,反而比賽似的成為校園裏的一道風景。而老師們也都細心地等同學們回宿舍睡覺走了,才熄燈。就像家裏的燈光,始終暖暖地為你亮着。

在外工作了、結婚了之後,爸媽來上千公里遙遠的地方看望我們,仍然是那個只讓開一盞燈的習慣。我們這個小家庭也就都習慣了爸爸的規矩。直到現在,我們家蓋起了三層小樓,樓上樓下裝了不少燈,也裝了好幾個電視,爸還是要隨手關燈。通常家裏只能亮起一盞燈,而不同的是全換上了節能燈。

如今,爸媽快80歲了,仍然不願休息,還要經常下點地種點菜。勤儉節約、對人寬容、不佔便宜,成為父母心地開朗身體硬朗,村裏人緣威信好的祕方,一如家裏那盞不是最亮卻永遠温暖的燈光。

我兄弟倆在父母要求下,都積極申請加入了黨組織。我們看到家裏的燈光,就想起了父母的教誨,公家燈光的便宜都不能佔。守護家裏那盞不是最亮,但最温暖的燈光,就是守護住了幸福。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1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和諧家庭是中國構建和諧社會體系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環節,沒有家庭的和諧就不會有社會的和諧。家庭和諧是構建社會和諧的基礎和前提,良好家風有助於家庭成員形成共同價值取向,使家庭成員能以民主平等、團結互助、勤奮好學、艱苦奮鬥、明禮誠信、遵紀守法等家庭行為規範約束自己,倡導科學文明、綠色節儉的家庭生活方式。

黨員幹部在良好家風傳承與發展方面要作好表率作用。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特殊身份和職責所在,其擔任着修身、齊家、治國乃至平天下的重要使命,因而其必須要在家族、家庭成員面前認真做好良好家風的認知、學習和建構工作。

認知。所謂家風,即家庭、家族的風尚習氣,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管理家庭的文化歷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良好的傳統家風。家風是家庭、家族成員人文素養的根基,體現了一個家庭、家族的文化涵養。一般而言,家族、家庭成員一出生便籠罩在一張無形的家風之網內,其必然經過家風的教化才能蜕變成一個社會的人。也就是説,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中,其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信仰、倫理道德、語言及行為規範等都會或多或少的被家風所約束,家風會潛移默化的滲入其心靈,使其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因而,良好的家風,對每一個人的影響至關重要。黨員幹部要具有對良好家風的認知,要有家風意識,在社會大眾、家庭日常生活中尋找良好家風的思想文化資源,為良好家風的傳播開闢更廣闊和深厚的接受空間和受動效果。黨員幹部要積極迴應和主動反應良好家風,積極導引具有感召之力的和社會正能量的核心價值觀,從而把良好家風提升成為積極向上的社會文化風尚。

學習。良好家風是中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精神滋養。由於家庭環境、社會階層、生活方式等不同,使得各家家風呈現出各自的特色。作為黨員幹部,要學習、研究和借鑑各個和睦家庭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不同個人背景、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生活方式等情況下所形成的良好家風。學習各種良好的家風家規,從而樹立行為規範,對一名黨員幹部來説非常重要。黨員幹部在對良好家風的學習中受到春風化雨的思想引導,發揮自我淨化、自我提高的主動性,自覺養成良好作風,並把它們潛移默化到自身的工作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黨員幹部在深入學習、研究和借鑑各地的良好家風過程中,弄清楚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充分認識到加強和改進家風建設的重要性,用良好的家風家規武裝頭腦,指導實踐,從而帶好頭,示好範,推動各項工作開展,形成適合本地各個家庭應有的良好家風觀念和方法,構建適合本地區家庭的良好家風模式,為構建和諧社會夯實基礎。

構建。黨員幹部是羣眾的領路人,對於黨員幹部而言,在良好家風建設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就不能僅僅只顧建好自家家風的事情,還需在立足於自身良好家庭家風的基礎上,通過自身的示範作用,教育引導人民羣眾形成對良好家風的認知,引導人民羣眾在優良家風建設的實踐中,反思各自家庭家風建設中存在的各種問題,不斷調整和建構自己良好的家風模式,進一步形成自身家庭、家族和社區家庭的良好家風互動,構建屬於適合本區域各個家庭獨特的良好家風模式。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2

河的對岸傳來一聲聲“啪嗒啪嗒”的聲音,那是父親打稻穀的勞苦與收穫聲。父親操作着打穀機,穿着解放鞋的雙腳迅速輪換地踩着打穀機踏板,暴起青筋的粗糙的雙手接連拿起一把又一把割下來的帶葉稻穀在進行脱粒,動作靈敏、嫻熟,不停息。父親額上的汗珠嘩嘩流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匯成了一條細細的閃亮河流。

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從我兒時的記憶到現在,父親一直在種稻穀。從選種、播種、出苗、澆水、施肥、滅蟲、鋤草、抽穗、灌漿到收穫的過程中,便是父親最忙、最勞累的時候。他春耕秋收的四季勞作的情景永遠在我心間抹不去。而看着自己親自收割的稻米供全家品嚐並維持着一家的生活時,便是父親最興奮的時候。如今,父親還會説,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綠色食品”。

種田,也很講究,需要一絲不苟。在村裏,大夥兒都誇讚父親,説我們家的田埂子最方正,也沒有雜草。確實是這樣的,在種田的每一個環節,父親都是最認真的。很小的時候,父親還把這種勞動的精神教我們姊妹,教我們學插秧。

天矇矇亮,父親便領着我和姐姐出門了。到了地裏,父親便教我和姐姐用繩子從地的前頭拉到尾,保證第一株是整齊的,大概一人橫排插九株,第二個人接着第一個人繼續插九株順下來。父親教我們上身弓起,雙腳立在泥巴里大概快到膝蓋,左手拿秧,大拇指與食指要分秧,右手大指迅速從左手分下來的秧,捏秧後中指插,保證插下去的秧是立着的。在左右看齊時,人按照三三三的角度依次往後退,保證插的秧橫對齊、豎對齊。父親説,做事要做漂亮。

普師畢業後,我從湖南老家來到了新疆喀什工作,眨眼近20xx年了,在離開父母的時間裏,已年邁近70的父親一直在種稻子。

作為兒女的我們,特別地心疼,一直勸父親不要太勞累。父親每次都説,不種了,不種了,到後面還是誰也阻止不了。還安慰我們説:“我種的少,夠吃就行了,不賣了。”在和父親通電話的時候,父親興奮地告訴我,現在黨的政策好了,你要安心工作,你在新疆工作領工資,我在家種地還可以領到直補金。

我知道,父親是在種田的勞苦與收成中找到了生活的甜蜜。父親用種地這種方式,支撐了一個大家庭的生活,蓋上了新房,送了幾個子女都上了學。這是他一生的樸素希望,和純淨夢想。種地是一門哲學。父親便是那個在土地上給我們傳授哲學的人。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3

“再窮莫偷”,這是母親常掛嘴邊的一句話。母親曾經是村裏的婦女幹部。母親在教育子女方面很嚴厲。從小到大,她絕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拿別人家一針一線,“別人家的東西再好,莫伸手”。

上國小三年級時,有次同桌不小心踩斷了我掉在地下的鉛筆。我很生氣,要他賠。他理直氣壯地説,能怪我呀,你的東西落在我腳下。雖然他不是有意的損壞我的筆,但我心裏咽不下這口氣。放學時,趁他不注意,我偷偷地把他的鉛筆藏進我的書包。晚上寫作業時,細心的母親很快發現了異常。在母親嚴厲的眼神中,我如實交代了“問題”。第二天,母親陪着我將筆還給了同學。

去年,時值八歲的兒子臨近暑假。晚上睡覺前兒子告訴我,學校要求學生自己購買《暑假生活》作業。我將10元錢交給了兒子。第二天,兒子上學後,我發現他居然將買作業的錢忘記在枕頭上了。中午,我們正吃飯時,兒子同學的奶奶來我家串門,説她孫子上學時把錢弄丟了,不等放學就哭着跑回來了。正説着,兒子興沖沖地放學了,手裏揚着本嶄新的《暑假生活》。不等我開口,母親已變了臉色,放下碗就往學校去了。母親剛走,兒子的同學過來找奶奶,一邊擤鼻涕一邊笑着告訴奶奶説他在房間裏把錢找回來了。母親回來時,笑呵呵地。瞅見飯桌上狼吞虎嚥的孫子,母親不動聲色地悄悄地附在我耳邊告訴我,兒子買作業的錢是老師墊付的,她已經把錢還給老師了。

家風是母親的一把戒尺,她時時刻刻鞭策着我、我的孩子,甚至更多的人……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4

30多年來,媽媽一直不忘“教子不貪”,值得我們在抓廉政中加以思考借鑑。

像母親關愛孩子以情抓廉政。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母親説“人窮不能志短”。如今,在機關任職,母親説“做人不能忘本”,這體現了母親重視道德教育的一片苦心,源於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作為領導幹部,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教育機關幹部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引導幹部走好人生每一步;像母親瞭解孩子那樣,掌握幹部思想動態,針對性地教育提醒,讓幹部感受到組織培養、領導關心,自覺形成“只能為組織添彩,不能為組織抹黑”的責任感,自覺增強“幸福來之不易,不能因小失大”的畏懼感,自覺遵規守紀。

學母親以小見大敏感抓廉政。“做賊偷瓜起”、“咬掉母親乳頭”的故事,母親是從一根針、一個瓜、一分錢等小事説起,教育孩子不要貪。貪“小”多了,就想貪大;時間長了,就會上癮。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抓小”,有病馬上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要“抓早”,重要時段和敏感時期,提前打“預防針”,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違紀現象的發生。

如母親以身作則帶頭抓廉政。小的時候,有親戚在外任職,時不時有人提瓶酒上門來,請母親給親戚説情求關照。母親總是説:“東西拿回去,要不我就不説了。”那時候覺得母親不近人情,後來才明白母親也是怕“做賊偷瓜起”。工作生活中,一瓶酒、一包煙、一頓飯的情況,經常遇到,如果不警醒,第一次拿一瓶酒、收一包煙、吃一頓飯,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就會發展到收紅包、收房子,一步步走上深淵。領導幹部就是要像母親那樣,拒絕小恩小惠,不搞下不為例,經得起誘惑和考驗,對得起良心和職業道德。

機關單位就像一個家庭,單位主要領導就要充當好“父母親”的角色,發揮處科室領導的作用,經常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增強他們抓廉政的意識;發揮機關幹部監督作用,經常進行表揚、獎勵,使他們自覺參與抓廉政。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5

家庭是國家的單元、社會的細胞。良好的家庭家風往往能夠成就良好的國風、社風與民風。古今中外的事實已充分證明,凡家風良好者,其家庭成員大多能為國家作出貢獻,反之則有可能成為國家和社會的寄生蟲甚至禍害。因此,良好家風的養成尤為重要。而要營造良好家風,至少應做到如下“四個抓好”。

要抓好學習。古人云:“人不學,不知義。”由於不學導致無知無術,難免就會執意妄為,使家庭成員受到黨紀國法的懲處,家庭也因此會變得支離破碎,令人扼腕歎息。因此,只有讓家庭每位成員不斷學習,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促使他們懂得是非曲直的道理,明白應為與勿為之事,在充實自身的同時,使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能夠較好養成。

要抓好表率。説破嘴不如動動腿。抓好表率主要體現在言行上。家庭中的主要成員,必須時刻注意在言行中作好表率,具有黨員幹部身份之人更應如此。要將做人與做事的遵循説清講細,並帶頭認真遵守。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務必率先做到。要求別人勿為的,自己務必堅持不為。確保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做到言行一致,表裏如一,從而使自己誠實守信的良好形象深深鐫刻在每位家庭成員的腦海中和促成他們自覺效仿。

要抓好和諧。家庭的和諧至關重要。一些家庭,成員之間時常互相指責、互不相讓,有些家庭甚至瀰漫着冷暴力或充斥着熱暴力,使得這些家庭的其他成員長期籠罩在反擊或暴力的陰影中,缺乏和善、温暖和愛。這些不和諧的因素尤其是暴力陰影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帶到家庭成員今後的工作單位和社會上,直接或間接地影響着整個單位的和諧,甚至可能破壞社會的安定團結。

要抓好家教指導。良好家風不僅是國家、社會之需,也是每一個家庭獲得良好發展之需。因此,作為一個國家,應當高度重視良好家風的營造和養成,可以採取在每個社區成立優良家風培訓學校,通過有計劃地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每個家庭都能夠根據自身實際,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育良好家風的教育教學計劃和有效方式方法,讓每個家庭成員都能夠在良好家風的影響下成為遵紀守法、愛國敬業、崇德向善、清正篤誠、立志高遠之人,使整個國家和社會能夠勁吹清正向上向善之風,為更好實現個人價值和更快實現國家發展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6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文化,滋養後代。家風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英才輩出。父母言傳身教,家庭教育勿忘優良家風。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養育孩子歷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養育孩子不僅需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更需要孩子品行端正。

曾看過一則報道,發生在江蘇常州。一對年輕夫婦帶了一名6歲左右的男孩到一家餐廳消費,因為兒子看中了裝飾餐廳用的氣球,父母執意要取走,遭到服務員的拒絕。令人沒想到的是,孩子的母親竟然拿出一萬元要買下氣球。面對兒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理性地面對需求。但遺憾的是,孩子的父母做出了不當的選擇,用鬧事、用萬元賭氣為兒子買氣球。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也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關鍵要看父母怎麼愛孩子,這不僅是教育方法的問題,更是教育理念的問題,還反映了家風問題。

年幼的孩子,看中了佈置餐廳用的氣球並執意要拿走,尚情有可原,而作為父母,怎能一味為了滿足孩子,而置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於不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很容易受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以一副有錢人的張狂面目出現,覺得錢多能買來一切,能擺平一切,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極有可能會種下“金錢是萬能”的罪惡種子。父母以愛孩子之名,公然地破壞公共秩序和正常法理,蠻不講理謾罵服務員,欲強行買走非賣物品,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拳頭就是哥”強盜禍根。

“不就是氣球嘛,有什麼了不起?”霸氣母親拿錢敲打桌面,在孩子面前,在大庭廣眾之下,透出對事態的不屑,無理取鬧,這種缺乏理智的粗暴舉止,更是養成孩子嬌縱任性的不良土壤。孩子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如果父母不懂得進行科學的教育,讓所謂的“愛”衝昏頭腦,無疑會將孩子引向歧途。

常言道:“愚人用流血換來教訓,智人用教訓避免流血。”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學習總結、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父母應以自身言行營造良好的家風,以科學的家教還孩子一個燦爛的明天。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7

父親是一名受黨教育、對黨忠誠的老黨員,他的黨齡比我的年齡還長。他總是把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如今的幸福生活歸功於黨的領導。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航向。回顧自己30多年來走過的人生軌跡,從一名農家子弟考入大學,從部隊軍官轉業到地方機關,除了自身努力外,與父親的“三知”家風密不可分,它總是在我迷茫、困惑、失落時,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給予我温暖的力量。

知書達理。父親常説讀書使人明智。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為人做事不會差到哪兒去。對父親最深的印象便是他求知若渴、手不釋卷。從母親那裏瞭解到,父親從小就愛學習,家裏窮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幹完農活之餘,父親見縫插針抄書。父親所抄的書現在還在,我隨手一翻,字跡漂亮工整。堅持學習的他,知識面很廣,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得入木三分,對四大名著裏的人物如數家珍,對“互聯網+”的理念娓娓道來……每次與他聊天都有收穫。如今,父親已年過六十,退休在家。不愛打麻將、不愛吃喝玩樂,每次回家,他總是手捧着書、架着眼睛、看得入神。

知恩圖報。父親時刻告誡我們,喝水不忘挖井人。父親結婚那會兒,要蓋新房,差300元。有個親戚知道後,冒着雨夜,走了好幾里路,把用報紙裹得嚴嚴實實的300元錢塞到父親手中。父親每每講到這眼睛總是紅紅的。“他是把自家辛辛苦苦養的豬賣了換來的錢呀。”父親説,當時接過錢的一剎那,感到300元是如此的沉重,心裏無比的温暖。時過境遷,33年過去了,當初的300元早就還了,可這恩情卻如同酒一樣,越藏越深。今年,那個親戚的小孩要在蘇州買房,那個親戚來我家借錢,父親把所有的積蓄都借給了他。晚上,母親有點不樂意了,説當初也就借了300元,你現在卻借給別人好幾萬。父親説,滴水之恩就要湧泉相報。沒有當初的300元,我們婚都可能結不成!母親不再作聲。父親的知恩圖報給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人生道路上,指點我、幫助我、鼓勵我的人,我都銘記在心。知恩讓我感到生命中充滿了陽光,圖報為我前進注入了強大動力。

知足常樂。父親常説:“愉快的心情是知足換來的,失落的心情則是盲目攀比而來。”爺爺沒有給父親留下什麼家產,母親經常埋怨,父親便説,我們白手起家,不依靠上一代是好事,我們下一代也該這樣。在工作上,父親説,我幹好本職,過好日子就行了。發現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父親總是能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知足常樂的家風常常把我從思想的牛角尖裏拔出來,從心理的陰暗面拖到陽光下。

父親是個老實人,與母親恩恩愛愛一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沒有掙到多少錢,但每一分錢都掙得硬氣、花得踏實。沒有為我積累多少物質財富,但“三知”家風,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精神富翁,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是多少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8

以廉為寶是我對黨員的基本認識,並一直伴隨着我和我的家庭共同成長。父親教導我們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和勤儉持家、清廉守身作為一種追求和生活的態度。

小時,爺爺是老黨員,又是生產隊長,帶領村民搞集體生產。不管每年他出力再多,隊裏收入多好,他每次都是最後領取大家挑選後分配的物品,不多分一粒米,從來不搞特殊。家裏人都説,我們家是黨員之家,要帶好清廉的頭。

我們全家還特意一起去延安參觀,讓延安“十不準”等紅色基因,在我們思想裏紮根,讓延安精神激勵我們,堅守生活的純真和信仰,體會清廉創造的幸福,珍惜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我也常常用父親的言行審視自己,像真正的共產黨員那樣躬身實踐,時刻提醒自己不迷失方向,不忘記初心,銘記理想和誓言,乾乾淨淨做事,老老實實做人。用勤、儉、禮、義、廉、誠等行為規範匡正自己,為家人子女做好榜樣,讓家庭幸福建立在守廉、護廉、愛廉的共同自覺之中。

我和家人子女經常一起討論身邊的人和事,談對得失的認識、談對金錢的態度、談對幸福的理解、談對理想的堅持,雖然每代人生活圈子不一樣,個人的生活環境有差別,但對真善美的認同是一致的,對幸福家庭的維護是一致的,對優秀文化精神傳統的堅守是一致的。

我們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就是有種幸福叫以廉為寶。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19

爺爺年輕時參軍,參加過抗日戰爭,跟着隊伍南征北走。經過戰友介紹,認識了奶奶,在部隊裏結的婚。爺爺是一個對工作極度認真的人,那時他因為工作原因常年不能回家。家裏只剩下奶奶和孩子們。奶奶獨自一人帶着3個孩子留在了農村老家,就這樣一個人扛着生活的重擔,整整20xx年。

我大姑、父親、二大爺都生了麻疹,沒有親人的幫助,爺爺也不在身邊。麻疹是傳染性疾病,就連鄰居都不敢來幫忙,生怕傳染給自家的孩子。奶奶一個人硬挺着照料3個生病的孩子。説起當時的情況,奶奶眼裏閃着淚光説:“3個孩子一排躺在炕上,自己都不記得吃飯這回事了,只顧着照顧孩子們,這個又拉肚子了,那個又吐了。那時啊,你二大爺病得最嚴重,已經併發了肺炎,小臉憋成了紫色,聽説一旦嚴重了,很少有人能活下來。我照顧不過來,又沒個幫手,還怕孩子們出事,只能咬着牙堅持。大夫讓每四小時打一次針。我就整宿整宿地不睡覺,緊盯着時間,給這個打針給那個喂藥。等你爺爺出差回來了,孩子們病也都好得差不多了,燒也都退了。只有你大姑,突然就不會走路了差點就得了嬰兒癱。你爺爺趕緊把她送到了醫院,連着吊了一個星期的吊瓶才終於好了。”

爺爺的認真,奶奶的堅韌,支撐着這個家。他們的精神也在傳承着。

我師範院校畢業之後分配到一所農村中學,工作勤奮努力,很快就入了黨,提了幹。33歲時,我調到縣城工作,妻子執意把父母接到家裏同住。他們剛來時,母親拄個枴杖,顫巍巍地還能走幾步,沒幾天就一步也不能走了。她的吃喝拉撒,完全要妻子照料。妻子給母親做了三身新衣,單的夾的棉的都有,還做了兩雙布鞋,喜得母親合不攏嘴。

我和妻子照顧好兩個孩子上學讀書之餘,每天還要照顧母親的起居飲食。輪流扶着她在家裏走動,還想辦法把小米加工成最細的米粉,做成麪糊糊給她吃。5年後,母親竟然又能拄着枴杖出門了。

現在父母能自己種菜做飯洗衣,閒時和鄰居打打小牌,不亦樂乎。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20

我的老家在豫東項城一偏僻鄉村,家鄉一帶稱父母為爹孃。前不久回老家,不經意間看到爹在世時使牲口用的鞭子,使我想起過去他老人家教育我和姐姐哥哥時常講的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

爹1940年生於農民家庭,大名叫張義堂,小時候只念過半年私塾,十一二歲時喪父,二十三歲時喪母。上世紀60年代,為了能在大集體拿工分,爹十多歲時就開始學習使牲口,十六七歲就給生產隊趕車,二十來歲成了生產隊裏最年輕的老把式,趕車、犁地、耙地等農活樣樣精通。爹使牲口時雖然經常揚着鞭,卻很少抽打牲口。他常講,牲口通人性,就像人一樣,只要咱們人跟它守信譽,牲口就不會虧待咱。所以,每次出工前爹給牲口上套時,總是逐一拍着它們的脖子,俯身貼近牲口耳邊像許願似的輕聲説,老夥計今個兒好好幹,咱早幹完早收工,多歇一個時辰。經他調教的牲口一下地,個個賣力地把牲口套拉得繃直。爹每次都能像他承諾的一樣提前收工後,讓牲口原地轉三圈打滾休息,再牽到坑塘邊水面潔淨處飲水。這些事辦完後,爹把牲口拴到乾淨通風的樹蔭下,自己在附近背靠着樹蹲下,點上煙慢慢抽起來。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家鄉一帶按照政策把責任田分包到户。那個時代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靠牲口種莊稼成了鄉親們的首選,生產隊解散後家家户户都需要添牲口。為方便農户買牲口,大隊集體從青海購買一批野馬,用火車運到了距離我們村百公里之外的漯河火車站。這是村裏歷史上沒有經歷過的大事,上上下下對這件事都很重視,大隊書記派爹帶着其他人去接這批野馬。聽娘説當時爹勇敢地答應了這項任務,還拍着胸脯給領導保證沒問題。我當時年齡很小,只知道爹要去很遠的地方給村裏辦一件大事。大概三四天之後的一個夜裏,睡夢中的我被娘叫醒後,説爹回來了,同時聽到我家衚衕裏好一陣熱鬧,馬蹄聲、馬叫聲打破了鄉村夜晚的寧靜,後來才知道那是爹帶的馬羣路過我家門前。緊接着,爹又幫村裏給每匹馬編了號、估了價。那一段時間爹一直在忙着馬的事,甚至吃飯睡覺也不回家,生怕出了任何差錯。結果爹帶回來的上千匹馬一匹不少,評的價錢個個公道,辛苦忙碌的成果不但受到大隊書記的表揚,還受到鄰里鄉親的稱讚。整個事情忙完後,村裏分給我家一匹小馬駒,以示對爹的犒勞。從那個時候,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爹在村上是個有分量的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家鄉一帶牲口數量增長得很快,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個牲口,馬、驢、騾、牛等等。我家養着一頭小牛犢,在爹的馴養下差不多能夠配着其他大牲口拉犁拉耙。那一年臨近收秋前,爹又買了一匹雖然瞎一隻眼,但看上去身體很壯、力氣很大的騾子,我家勉強能夠獨自犁地耙地,成了村裏少有的不需“擱犋”的農户,就是不用跟別人搭幫。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田野裏的玉米、大豆、芝麻、紅薯等莊稼次第收割,家家户户開始騰茬犁地、準備種麥。農諺説,種麥的時機把握,“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爹計劃着用這倆牲口輕鬆地把地整好,趕在寒露時把麥種上。可是,一個困難鄰居的求助打亂了爹的計劃。這鄰居喊爹二爺,他是個倒插門的女婿,是為了照顧精神不正常的岳母來到我們村的,家裏很窮,買不起牲口。看着鄰居求助的眼神,爹當即就應允了他的請求,答應幫他家整地種麥。那年由於天氣不太正常,加上小牛犢第一次乾重活,爹又安排先收拾鄰居家的地,儘管起早貪黑抓得很緊,最後還是在霜降前落下自家的一塊地沒種上麥。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一季麥種不上,全家就得少收多少糧食。當時,全家人都覺得爹太傻。每當娘埋怨這件事,爹就撂下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吐了吐沫不能再舔起來”。前年我回家時偶遇這個鄰居,他仍豎起大拇指對我説:“三叔啊,俺二爺一輩子大好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養家餬口和供孩子上學,爹加入了鄰村集上的牛行(其實是交易各種牲口的場所),從養牲口轉身賣牲口。他的主要工作是撮合買家和賣家成交,從中收取一點交易費用,當地人稱之為“説牲口”。依靠誠信仗義的秉性和熟悉牲口的特長,爹很快成為十里八村有名的説牲口行家。

我在家排行老小,從小就比較受爹的寵愛。上國小時逢星期天,總是頭天晚上就寫完作業,第二天再跟着爹趕集上會。因為我知道到了集上不光有好吃的,還常有古裝大戲看。爹經常騎着那輛老式永久牌自行車帶上我。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樑上,屁股下的前樑拴着爹的生意道具——皮鞭。爹用力地蹬着自行車腳蹬子,兩個車輪子飛快地在沙土路上奔跑着。就這樣,我跟着爹認識了他的很多朋友,也學會了很多大戲台詞,還了解了他在生意界守信譽的口碑。

隨着爹守信譽口碑的傳開,其客户也越來越多,就連遠在四五百里外的大別山區紅安、光山、羅山的客户也紛紛找上門來,但爹絲毫沒放鬆對自己信守承諾的要求。記得有一年農曆臘月二十左右,大雪紛紛揚揚一直下個不停,臨近年關賣牛户急着要錢過年。爹説成的牲口交易中,離我家20公里以外的一個客户還欠一萬多元。爹不懼天寒路滑騎車一天,冒雪趕到客户家去拿錢。第二天冒雪趕回家時,爹的黃色軍大衣被雪水浸透,並且沾了不少泥巴,他沒換衣服就忙着挨家挨户去送錢。

雖然爹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但他用言行為我們樹立了守信譽的家風。

2023培養良好家風講話稿 篇21

常言道:懷善心,做善事,一生無愧;懷平常心,做平常事,日夜安寧;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心寬一分,則雲消霧散;讓人一步,則晴空萬里。

我爺爺在世時,曾多次提起這樣一件事。他説,當年家裏很窮,自己在一家旅店當夥計,日子還過得去。一年大災荒,住店的人很少,爺爺的工錢自然也被大幅減少,家中生活勉強維持生計。一天早晨,爺爺發現一位年輕人暈倒在自家門口,奶奶望着爺爺,等着爺爺發話。爺爺二話沒説,攙扶起年輕人就往屋裏走,奶奶立馬去廚房拿出一家人的口糧——三個窩頭,掰成小塊一口一口往他嘴裏送,他興許是聞到了窩頭的香味,一口氣吃下了所有窩頭。接下來的幾天,奶奶把三個人的伙食分成了四份,爺爺每天去後山採摘野菜維持生活,就這樣年輕人漸漸恢復了體能。年輕人走的時候,爺爺塞給了他好幾個窩頭,讓他留在路上充飢,年輕人跪在我家門口磕了三個響頭才含淚離開。爺爺説自己餓一點、累一點沒關係,能做善事總是好的,善心、善行能救人命。

父親時時刻刻踐行着爺爺“常懷善心”的家風。我家鄰居家有四兄弟,老大仗着自家人多勢眾,每年春種時藉機侵佔我家田地,雖説每年佔的不多,但年復一年,我家的田地明顯減少。母親自然是氣不過的,父親寬慰母親想開些,他説咱家人少不愁吃,鄰家人口多,就讓他多種點吧。事件就這樣被父親平息下去。沒過多久,鄰家老大的老婆早產大出血被送進了重症室監護,一天上千的費用讓老大急得似熱鍋上的螞蟻。父親知道這件事後,便商量着母親要將壓箱底的1萬多元給鄰居送去,母親邊拿錢邊説:“你忘了前些日子怎麼對你的嗎?”鄰居老大接過錢的那一刻哭成了淚人,在父親的資助下,老大妻子順利出院,母子平安。父親常説:“人這輩子不容易,仇恨帶不進棺材,常懷善心才能化解恩怨,才能解開心結。”

到了我們這一代,父親也教育我們要心懷善心,與善相違的事不可為。小時候交通不方便,我每天步行上學,一路全是別家高粱地。有一次前晚下了大雨,父親擔心我摔跤便送我上學,一路上高粱苗被風吹倒在路上擋住去路。我沒多想就踩着高粱苗踏過去,哪知還未走幾步,父親的巴掌就落在我的屁股上。“高粱倒了你不扶已是大錯,還踩踏過去,大錯特錯!你踩壞莊稼,人家秋天靠什麼生活?別人踩我們家的莊稼你不心疼嗎?”我第一次見父親發這麼大脾氣,我趕忙扶起了高粱苗。

正是有了這次捱打的經歷,我再也不敢踩踏莊稼,也讓我深刻理解了什麼是心懷善心。心懷善心就是多站在別人的角度,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讓別人吃虧。好家風是當今社會正需要的正能量,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