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

大學畢業典禮演講是學生在大學時代的最後一節“人生課”,其意義重大。下面就是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僅供參考。

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
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一):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武漢大學校園充滿節日的歡愉、收穫的喜慶。我們相聚在這裏,為20**屆畢業生舉行隆重的畢業典禮,和同學們分享桃李的芬芳,共話別離的眷戀。在此,我代表學校,向各位畢業生表示最熱烈的祝賀,向為同學們的成長付出辛勤勞動的各位老師和職工表示最誠摯的敬意,也向始終關注着同學們成長的你們的親友和社會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今年,我校共有12674名同學畢業,其中,本科生7124人、碩士研究生4233人、博士研究生1004人、外國留學生313人。除部分同學繼續攻讀更高的學位或出國深造外,多數同學將進入社會、走上工作崗位。珞珈山下,夏熟秋實;東湖岸邊,冬去春來。幾年前,同學們躊躇滿志地來到武漢大學,在這裏激揚文字,勤學苦讀。圖書館裏曾點燃多少憧憬與渴望,林蔭道上曾記錄多少凝思與遐想,田徑場上曾揮灑多少激情與汗水,課堂內外曾展示多少自信與昂揚。珞珈山下難忘的大學生活奏響了同學們青春的華彩樂章。幾年來,你們不僅在學業和思想上取得了長足進步,而且也在學校發展的歷史畫卷中留下了輝煌的一頁。我為能和你們一起與武漢大學同行而感到自豪,為你們的成長和進步而感到欣慰,更為你們即將走向社會、承擔起崇高的社會責任而感到驕傲!

今天,是你們人生新的起點。在臨別之際,我作為大家的師長,也作為大家的朋友,提出一些寄語和期望:

第一,希望同學們能夠永遠保持一顆進取之心,腳踏實地,追求卓越。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畢業不是學習的終結,而應該是新的學習階段的開始。在社會的大課堂中,你們將會遇到更為艱難的社會考試,將會面對更為深澀的生活考驗。在今後的日子裏,你們要不怕從最基層做起,學會在困難中修身,踏實做事,誠實為人,立足本職,追求卓越;你們要永遠保持學習和思考的熱情,求知若渴,虛心若愚,不斷探求新知、追求真理,永葆思想的活力;你們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長存敢為天下先的勇氣、永不言退的鋭氣和積極進取的朝氣,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在人類文明進步的偉大實踐中,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事業。

第二,希望同學們能夠時刻堅守一份責任之心,甘於奉獻,勇於擔當。

只有對學生、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學校,才能培養出對社會、民族和國家負責任的學生;只有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勇擔責任的學子,才能真正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精英與棟樑。百餘年來,武漢大學的歷史發展無不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休慼相關、緊密相連。我相信,從這所大學走出去的你們,應該有着珞珈有山、雄峙東湖之南、遙踞大江之畔的氣魄,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品格,更有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精神。一個富有智慧和遠見的民族,總是把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投向青年。當祖國和人民需要你們的時候,希望同學們能勇挑重擔、攻堅克難,敢於在最困難、最艱苦的地方大顯身手;希望同學們能甘於奉獻,勇於奮進,自覺地站在時代的前列,像你們的歷屆學長那樣,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的強盛、為人民的幸福、為中華民族的振興、為人類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

第三,希望同學們能夠持久擁有一顆豁達之心,熱愛生活,寬容自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豁達是一種人生的品格,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和藝術。擁有豁達,我們才能珍惜今天的一切,才能真實地熱愛社會;擁有豁達,我們才能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做到樂觀自信,榮辱不驚;擁有豁達,我們才能具有開闊坦蕩的胸襟,做到大度包容,達觀灑脱。我們要懂得珍愛時間和生命,珍愛工作和生活,珍愛親人和朋友,珍愛我們的人民和祖國。我們要不斷強健體格,砥礪意志,錘鍊人格,陶冶性情,以豁達的心態直麪人生的高潮與低谷,以寬容的性情對待人生的失落與坎坷,始終自信地去成就有意義、有價值、有創造的未來。

同學們,今年5月2日,在同中國農業大學師生代表座談時,xx殷切希望廣大青年,把愛國主義作為始終高揚的光輝旗幟,把勤奮學習作為人生進步的重要階梯,把深入實踐作為成長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獻社會作為不懈追求的優良品德。我希望同學們以此為圭臬,“自強、弘毅、求是、拓新”,像你們的學長那樣,以學識和才智奉獻社會,以精神和品格影響他人,使武漢大學因你們而更具魅力,更具風采!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有位畢業生髮的帖子,列出了“畢業之前應該在武大做的最後十件事”,其中包括再爬一次珞珈山,再去凌波門看一眼東湖,再去老圖書館上一次自習,再去梅園小操場看一場電影,再走一次櫻花大道,再在教五樓前的草坪上放一次風箏,再在“國立武漢大學”的牌坊前留一張合影,再向自己最尊敬的老師説一聲再見……幾多歡愉、幾多愁思,幾多成功、幾多挫折,幾多別離、幾多重逢,這一切都將深深地嵌入大家的記憶之中!

請同學們記住:珞珈山是每一個武大人永遠的精神家園!希望同學們常回來看看!母校會永遠關注你們、支持你們、歡迎你們!

最後,我衷心地祝願同學們能唱響新時代的畢業歌,做好今日中國平凡之事,成就未來中華棟樑之材!

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二):

各位親愛的畢業生,

各位導師、各位家長,各位來賓: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們相聚於此,共同見證各位同學從西南交大這所百年名校畢業。首先,我謹代表全校師生向獲得碩士、博士學位的各位畢業生,表示衷心的祝賀!

我提議,請全體畢業生以最熱烈的掌聲,向培育你們的導師、服務你們的教職員工、關愛你們的親人和支持你們的同學朋友,一併表示誠摯的感謝!

今天,是你們人生跑道的新起點。在啟程之際我想跟諸位再聊一聊學習,特別是“深度學習”。或許你們會問,好不容易熬到畢業了,為何校長還要向我們“推銷”學習?而且強調深度學習?

現代社會集中呈現出“學習型社會”的發展特徵,信息與知識急劇增長快速迭代,知識半衰期高度壓縮,創新以一種社會基本需求的普遍存在方式不斷加快頻率,教育也逐步演變成融開放性、終身性、全球性於一體的自我增值過程,因此,學習成為個人、組織和社會的迫切需要。早在1990年彼得?聖吉在他的《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和實務》一書中就強調指出,在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的背景下,組織不僅需要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景,更需要系統思考和團隊學習,從而把組織打造成為學習型組織,並使得組織內的成員成為終身學習者。

眾所周知,21世紀人工智能和類腦機器人的發展令人驚歎,人類已經進入與人工智能共舞的時代。在人工智能的機器學習領域有一項被稱為 “深度學習”(Deep-learning)的新技術,該技術由以前的人工神經網絡(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圖模型發展而來,其動機在於建立、模擬人腦進行分析學習的神經網絡,使機器模仿人腦的機制來解釋數據。

就在今年3月舉世關注的人機圍棋對決中,機器人阿爾法狗(Alpha Go)4:1戰勝世界圍棋冠軍李世石,這是繼1997年 5月“IBM 深藍”經過六場角逐,以兩勝一負三平擊敗世界象棋冠軍後人工智能的又一里程碑。這一事件告誡我們,人類若不深度學習,“人工智能”或將超過“人的智能”絕非危言聳聽,由此也倒逼人類自身的學習必須走向“深度學習”。

另一方面,在以數字化生產為標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風起雲湧的信息時代,淺表化、碎片化、機械化學習大行其道。一些人不能自持、隨波逐流、淺嘗則止、人云亦云,讀書學習蜻蜓點水、不求甚解,樂於將表面化、快餐式、條目般的知識作為茶餘飯後的談資,不知不覺養成思維惰性,弱化了知識的本然價值,鈍化了創造的質感和敏鋭度,長此以往甚或喪失創新能力,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強調“深度學習”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又一原因。

從學習方法的角度,何謂深度學習?深與淺相對,深度學習是深入、深刻、深化、深遠的學習,是不浮於表面、不限於知識本身、不囿於他人所見的學習。本質上,深度學習是一種基於建構主義的科學學習方式,是精準性、批判性、前瞻性的立體化學習範式;深度學習注重學習者的主動性,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基於原有的知識經驗生成意義、建構理解的過程,致力於追求“學習型人生”,進而從根本上解決學會如何學習(learn how to learn)。

如何深度學習?《中庸》有云: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程子進言: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五者廢其一,非學也。實際上,諸如此類的中國古代先賢聖哲博大精深的治學思想,已經為我們深度學習指明瞭路徑。結合當今教育學、心理學和認知科學等領域最新的理論成果和教育實踐,我以下重點談三方面有關“深度學習”的建議,請諸位用心體悟。

一、博學通達

在今天這個大科學時代,任何專業都需要多學科、多領域知識的啟迪與支撐。學不博則知識狹窄、孤陋寡聞、思路不廣、頭腦閉塞。學習若沒有一定的廣度、寬度和跨度,很難有相當的高度、深度和厚度。“深”當以“博”為前提。博者,廣也;碩者,大也。在座的諸位博士、碩士,理當成為本原意義上“廣而大”的“博士、碩士”。在今後的工作學習中,你們既要術有專攻精湛於某一專業,又要避免因知識面太窄而產生的“深井效應”或“隧道效應”。否則,稱“淵士、渺士”可能更加名副其實。

博學忌所學不真。為此,在倡導開卷有益的同時加強甄別、求證十分必要。當然,多讀經典更是值得推崇的方法。經典經歷歲月和時間的檢驗,去粗取精,去偽成真;經典是時代和民族文化的結晶,藴含着先賢聖哲的閎博睿思和學理旨趣,代表了所在時代的最高智慧。經典中自有精華,閲讀經典不僅是為了增長知識,更是要從中吸取精神資源,並擇其善而從之。閲讀經典本身也要廣博,古今中外的經典都要讀,文史哲方面的經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經典都儘可能多讀。而且,儘量讀原著,不要只讀別人的解釋來代替對經典本身的研讀。

博學應通達。博學不能“雜而無統”(朱熹),即什麼都知道一點,但什麼都不求甚解。博學切忌生吞活剝,囫圇吞棗,應追求觸類旁通,融會貫通。“通達”即貫通、通曉、暢達。博學不能滿足於多種知識的無序堆積和簡單疊加,而要在充分咀嚼消化的基礎上,把所學知識條理化、邏輯化、結構化地納入自己的知識集,進而形成通透、系統的知識體系。

當今科技發展呈現出兩個鮮明特點:一方面,學科和專業越分越細;另一方面,各學科領域之間的綜合集成越來越強。阿爾法狗就是人工智能、大數據、深度神經網絡等多知識、多技術充分融合集成的突出代表。機器人學習尚且如此,人的學習更應做到通達:心領神會,舉一反三。學習過程中,還要特別注意古人推崇的“當於無字處求之”,亦即現代著名文學家金克木提倡的“連字帶空白一起讀”。

博學應去“功利化”。有學者説,深度學習幫助學習者構建安心、安寧的學習世界,是最接近本質的學習。如果説過去學習重在掌握知識、方法和能力,深度學習則更重視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治學精神等精神的培養和塑造。古今中外真正的大學問家或成大事業者,都是有情懷、有格局、有擔當之人,在他們身上有一種超越物質、功利的超撥性和純粹性。試想,博學如果只為稻粱謀,或者把學習僅僅當成是升學、出國、找工作、評職稱的途徑,或升官發財、博取功名利祿的手段,這種價值取向下的博學,對自身效用可能不小,可是,對社會、對國家、對民族的意義和貢獻何在?

二、善問思辨

善問思辨是深度學習的題中之義。現在,問題導向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和學習方法,對此愛因斯坦有句名言:發現問題比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本質更重要。善問不僅要有敏鋭的問題意識,還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揭示真問題而不是偽問題。思辨則是通過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對問題的狀況、類別、事理等進行辨別分析。諸位研究生一定有過從探問、追問,到思考、思索,再到分辨、判別的治學體驗,這種體驗正是深度學習所提倡的,深度學習的學習者應將其常態化、習慣化。

善問思辨需要好奇心、想象力和“元認知”。當諸位踏入社會,千萬不要追求所謂的成熟而喪失、泯滅你們寶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只有充滿疑問與好奇,你才會去探索未知,發現問題,在思辨解惑後獲得新知並隨之提出新問題。想象力在工作學習中非常重要,創新和思辨尤其需要想象力,正是得益於想象力和思辨的有機結合,才有可能創造出“羊毛出在豬身上,狗買單”這樣的互聯網商業模式。

近年來,心理學中出現一個關於學習的研究熱點——“元認知”(Metacognition)。元認知是對思辨的昇華,它不僅要求將經驗上升為概念,將概念上升為理念,將方法(method)上升為方法論(methodology),而且進一步要求對這一過程中的認知和思維進行再認知和再思維,即對認知的認知,對思維的思維,從而通過元認知深化思辨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善問思辨需要批判性思維驅動下的反思。“批判性”的希臘文原意有敏鋭、精明的意思,用亞里士多德的話説,批判的目的在於能夠從正反兩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謬誤。批判性思維是“深度學習”的要義所在,卻是當下中國高等教育最缺失的。諸位要注意養成對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進行批判性思維和反思的習慣,凡事多問一個為什麼。

要敢於對故知進行顛覆、解構,同時要善於再造、重構,努力做積極的知識發現者和建構者。同學們還要慣於對已發生、已經歷的事件做“覆盤”式反思。周知,高段位專業棋手都有覆盤的好習慣,他們通過覆盤反思得失以及其他更好的下法。

昨天,英國“脱歐”公投揭曉,一石激起千層浪,世界各大媒體、論壇紛紛發表評論,意見迭出,觀點爆棚。面對潮水般的各種評論、意見和觀點,你的見解是什麼?英國“脱歐”公投是好與壞、是與非之間的抉擇,還是一項“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兩難選擇?“脱歐”對英國與歐盟今後的發展、整個歐洲一體化進程,乃至國際地緣政治格局的衝擊和影響是什麼?對這場公投所暴露、折射和引發的諸多深層次問題,該做怎樣的反思?諸位不必也不應一味地採信充斥於各類朋友圈裏所謂“深度好文”的觀點、數據或論據,也不要膜拜某些大咖的“高論”或“洞見”,不能讓自己的大腦和思維成為別人言論的跑馬場,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三、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認識論和實踐論的命題,也是陽明“心學”的核心內容。“紙上談兵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知和行是辯證的統一體,兩者不可偏廢。但在現實中知易行難,因此身體力行彌足珍貴,這也是孔子為什麼講“力行近乎仁”的重要原因。

深度學習中的知行合一,要求將平時的學習化為行動,融入生活,投入社會,奉獻時代,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窮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踐其實”,就是要勉勵廣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極深研幾、追求真理,又要把理論成果和科技成就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

關於知行合一,還要注意兩點。一是知行合一中的“知”,固然學可求知,更應牢記實踐出真知。多年前毛澤東主席就教導我們:“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諸位畢業後繼續讀紙質書、電子書自不待言,但是,也需用心參悟和品“讀”社會、自然、人性等一部部無字天書。光向書本學習遠遠不夠,還要向實踐學習,向社會學習,向人民學習,在實操中學習,甚至通過挫折學習。

二是深度學習者,既是理論派也是實踐派,既是理想派又是現實派,既是自覺者又是覺他者。深度學習中的 “知行合一”,不僅僅是自身的“知”與“行”,還是影響他人的“知”與“行”,使自身知行與他人知行協同。諸位要在自己深度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團隊深度學習在求道、悟道、證道,以及守道、行道這條生命昇華之道上共同修為,共同踐行知行合一。

同學們,在即將結束“深度學習”這個話題之前,我想起巴爾扎克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人的全部本領,無非是耐心和時間的混合物。在此,我要叮囑你們的是,竢實揚華,久久為功。讓我們以此共勉!

大學校長畢業典禮精彩講話(三):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同學、各位家長、各位親友、同志們、朋友們:

大家好!

六月的廈門,陽光燦爛,萬象更新,一派生機,六月的廈大,歌聲朗朗,笑聲不斷,當然,不時也能看到因離別而不捨的淚水掛在臉頰上。六月是火紅的季節,六月是畢業的季節!今天,我們在這雄偉的建南大會堂隆重舉行廈門大學20xx屆畢業典禮,今年6月,共有8399位同學畢業。首先,請允許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向圓滿畢業、即將踏上嶄新人生旅程的20xx屆畢業生們致以最熱烈的祝賀和最美好的祝福!向所有為你們的成長付出辛勞、默默奉獻的師長、親人和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20xx是一個我們會永遠記住的年輪。在這一年裏,我們剛剛歡慶了我們母校的九十華誕,又將迎來我們偉大的黨建黨九十週年的光輝日子;這一年是我們“xx”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在座的各位親愛的同學順利畢業、奔赴社會、報效祖國的起始之年。這是吉祥的一年,勝利的一年,我想在座的同學們跟我一樣,都會永遠記住這一年。

我知道,在座一些同學再過幾個小時,多數同學再過一天、兩天或幾天就要離開這美麗的校園,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新的人生,新的輝煌。在這道別的時刻,在這每一分鐘都無限寶貴的時刻,我要跟同學們説些什麼呢?這幾天我一直都在想我要跟同學們説些什麼?我思緒再三,我決定我要把我們母校九十華誕慶典的主題詞——“感恩、責任、奉獻”這六個大字送給各位。在籌備母校九十華誕慶典時,在徵集了師生員工上上下下多方的意見與建議之後,學校把“感恩、責任、奉獻”這六個字確定為九十大慶的主題詞,因為大家一致認為,這六個字是對廈大過去九十年艱苦而又輝煌的辦學歷程的最好概括,又是對母校下一個九十年,或下下、再下一個九十年的最高期許。九十年來,一代又一代廈大人都在默默地踐行着這六個大字,為自己的祖國,為自己的民族無私地貢獻着自己的青春、智慧、力量與生命。

在座的各位都知道,我們的校主陳嘉庚出生於1874年。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年代,真是令人不堪回首。1874年,台灣被日本佔領,71年後才回到祖國。陳嘉庚出生時,他的父親已赴南洋謀生,他是母親一人含辛茹苦歷經艱辛撫養長大的。1891年,他年僅十七歲,同樣為了謀生,他奉父親之命冒着生命危險遠渡重洋到新加坡去打拼。可以這麼説,陳嘉庚的童年、少年是在國破家貧、親人離散之中渡過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充滿了困苦和艱辛。但既使這樣,陳嘉庚從沒有抱怨過自己的祖國,他自始至終都無比熱愛自己的祖國。在南洋艱苦奮鬥數十年後,事業有成,他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報效自己的祖國,如何讓自己的祖國擺脱貧困、繁榮強大。他認為中國落後捱打遭列強欺壓的根本原因在於國人愚鈍沒有教育,因此他傾自己的所有力量大力興學辦教育,他獨資創辦廈門大學,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第一人!陳嘉庚為什麼能這樣?因為他懂得感恩,他知道生他養他的是中國人,教他育他的是中國人,不管中國有多窮,這永遠是自己的祖國。所以,他一旦有了能力,他便要傾其所有來報答自己的祖國。陳嘉庚的感恩之心感動了無數的廈大學子,在陳嘉庚的感召下,廈門大學始終是一所懂於感恩的學校,不論在哪一個年代,廈門大學都牢牢記着自己的祖國,記着自己的民族,記着所有幫助、支持過自己的人。

在座的各位也都知道,廈大在八年抗戰最為困難時期的校長是薩本棟。薩本棟上世紀二十年代初由清華選送美國留學,先後畢業於美國斯坦福大學和麻省伍斯特工學院,在美期間他的科研獲得諸多成果,任職於著名的西屋公司。1920xx年,薩本棟年僅26歲被清華聘為物理學教授回國任教。1937年7月1日,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陳嘉庚先生將廈大獻給國家,廈大從此由私立改為國立。7月6日,薩本棟被任命為國立廈門大學第一任校長。在物理學與電機工程學上造詣高深,成就卓越,已在清華任教9年的薩本棟在接到任廈大校長的任命後,曾頗感猶豫,因為此一去對他來説真是道路艱辛,成敗難測。但他最後有感於陳嘉庚愛國興學的偉大精神,有感於他要把廈大建成一所一流大學的宏願,懷着為祖國培養更多一流人才的責任,毅然作出巨大的個人犧牲,到廈大就任。薩校長接受任命的第二天,中國抗戰全面爆發,此後的八年,他把自己與廈大完全連在一起。抗戰八年,廈大內遷閩西山城長汀,在常人無法想像的艱難困苦之中,薩校長奠定了廈門大學南方之強的根基,但他個人付出的代價不僅是學術而且是生命。剛到廈大時,他是個著名學者也是個優秀網球運動員,而八年後離開廈大時他已是一個走路都困難的駝背老人。1949年1月離開廈大僅4年,他病逝於美國加州,年僅47歲。薩本棟為何為廈大如此漚心瀝血、九死而不悔?因為,他牢記自己的使命與責任,他説他一旦決定來廈大,就要儘自己的全力去履行自己的職責,他來廈大就是要盡到把廈大辦成一流為國家培養棟樑之才的責任。是責任驅使他把自己的生命耗盡。

在座的各位可能都知道,我們的蔡啟瑞院士是一位化學家,有些同學可能還知道他是一個催化學家。但可能很多同學都不知道蔡院士到了44歲人已中年才轉變自己已研究了二十年的結構化學去專攻催化化學的。蔡院士1937年從廈大化學系畢業後即留校任教,後於1947年初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後被美國政府阻撓歸國,直到1956年春才得以回到廈大任教。蔡院士從30年代開始就在研究離子晶體的單晶製備、晶體結構和極化現象,並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美國近20xx年的學習與研究,使他的所長得到了系統的加強。1957年的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一則消息,改變了他已從事二十年的研究方向,這則消息是報道説在我國松遼平原發現了大油田,中國急需化學工業與煉油工業的人才。石油化工的基礎是催化,當時我國的催化科學十分薄弱,幾乎是空白。蔡院士得知這一消息後,毅然決然改變自己的研究方向,他為了祖國的石油工業,要放棄自己從事多年的已有研究從零開始轉向催化研究。這樣的一個決定,哪怕在科研手段有很大進步的今天也可以説是一個幾乎令人難以想像的決定,這意味着他要把已有的所有成就徹底放棄,重新開始對一個完全陌生領域的探索。

但我們的蔡啟瑞院士為了國家的需要,義無反顧地做出了這樣的抉擇。1958年秋,他與他的同事們在廈門大學化學系建立了中國高校第一個催化教研室,經過艱苦的努力,廈大催化學科成為中國催化事業最重要的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基地之一。他作為中國催化學科的奠基人,為我國石化工業的發展作出了無比重要的貢獻。蔡啟瑞院士在自己的人生關頭能作出如此重要的抉擇,源於自己他始終懷抱的為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他始終認為,國家的需要,就是科學家責無旁貸的職責,無私奉獻,是科學家應有的品格。

廈大的九十年,是感恩責任奉獻的九十年;廈大對國家對社會的感恩責任與奉獻是所有的廈大學子共同鑄成的。親愛的同學們,在你們即將離別母校踏上社會之際,我由衷地期望各位能牢記廈大的精神弘揚廈大的傳統,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當然,我很希望同學們的感恩能從感謝自己的父母開始,可能有同學至今還沒有給自己的父母買過一盒點心或送過一件禮物,我希望你們領到第一份工資時能給自己的父母買一個小小的禮物。我還希望,你們能把責任與奉獻體現在你們今後每一天的日常工作與生活中。

親愛的同學,親愛的朋友!畢業歌已經唱響,火紅的鳳凰花已掛滿枝頭,你們馬上就要出征了!在最後的一刻,我要再與各位訴説的一句話就是:朋友,請大膽而自信地投入火熱的新生活,用你滿腔的熱忱去實現自己的美好理想。請你們記住,當你們走出校門之後,無論你身處何方,無論你身居何職,都會有一個忠實的、可信賴的朋友站在你的身後,他默默地注視着你,當你成功時,他願意分享你的喜悦;當你受挫時,他願意分擔你的憂愁;特別是當你需要幫助時,他真誠地願意助你一臂之力!這個朋友就是你的母校——廈門大學!

最後,祝各位同學鵬程萬里,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