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五篇精選

來到了小鎮,收穫了一份純淨的感動。這也是我回歸於大自然的真情釋放,也是最原始的觸摸和靈動,我不知道這樣的氛圍會觸動我多久,但是我知道小鎮帶給我的是一種永恆,勇往直前劈風斬浪的情境無法抹去。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五篇精選

【鄉鎮街道範文】一

喜愛江南的水,輕輕柔柔,波瀾不驚,更鐘情江南小鎮那種小橋流水的婉約恬靜,彷彿江南優雅的女子一般,温婉嬌羞,淺笑吟吟。一座曲橋、一排煙柳,一艄烏篷,間或一陣細雨……一瞥眼間,你便會整個身心都陷進這江南的情愫,魂牽夢縈……

烏鎮的水是落入凡間的精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像是害怕驚醒了岸邊人家的清夢一樣,了無聲息地順着河道輕輕的流過,才從這座小橋下分手,又在不遠處的牆角拐彎處相逢,千迴百轉,百折輪迴。河面不寬,河水在轉彎處輕盈的像個內斂的女子,在街角巷尾一扭腰肢便不見了蹤影,只是那婆娑的靈動會如烏鎮藍色印花布的風情一樣勾人魂魄。波光瀲灩的水面上間或會有烏篷船來來回回,竹篙點破河水的靜謐,河面忽然就有了生機,漾開的水波逐夢樣擴散開一圈又一圈深深淺淺的漣漪,輕輕地便將那份水的靈性穿透整個小鎮。也許這就是夢的形狀吧,要不是夢的話又怎會讓人如此沉醉。河岸邊間植的柳樹和香樟四季常青,柳絲兒成景,香樟樹驅蟲,想象着夏夜倚欄納涼的景緻,蒲扇微搖,涼風徐徐,香氣氤氲,原來烏鎮的人家從來就是懂生活的。

走在烏鎮的街巷,腳下的青石板已被歲月研磨得光亮,望着一眼看不到頭的巷口,時間在這一刻被積澱到深遠,只是那一份獨有的寧靜讓人恍惚而迷戀。古舊的房屋,斑駁的門窗,依水而建的房屋竟都像是枕在水面上一般。年華似水,烏鎮就像一隻輕盈的小鳥棲息在江南的水鄉。有陽光的時候,所有的建築物都會透着温暖散漫的氣息,悠閒到讓人感歎江南的時光為何總是如此綿長?只是那半開半掩的門窗後面是否曾經的一段悽美故事依舊在上演。而在細雨飄飛的季節,所有的建築物都會被浸潤在雨中,洇濕如水墨畫一般,細雨如酥,煙雨迷濛,細膩婉約到撩人心魄,這一刻,由不得你不四處張望,尋找在那跨河而過的石橋之上,是否會有一位穿着藍印染花布的丁香般的姑娘撐傘凝望?而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細雨霏霏,在這詩一樣的景緻裏曾經有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讓人聽起來就會淚眼迷離?又有多少次午夜夢迴讓人獨站在石橋上傾聽那熟悉的櫓聲飄過,久久不願離去。烏鎮的石板路適合獨自踱行探尋,烏鎮就是一杯素雅的杭白菊茶或者三白酒值得你輕輕地飲、慢慢地品。曾經的人事已經久遠,曾經的故事依舊甘醇。修真觀、古戲台,皮影戲,梨園曲,典當鋪,印染坊……總會讓你在側目時感受那曾經的悲悲喜喜,卻又是浮光掠影般的如此真實,觸手可及,時光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看着聽着卻猶如一場大夢。

走進了烏鎮,心便再也不捨出來,就像烏鎮走進了心裏,記憶再也抹不去印痕。或者是憑欄訪盧閣,品一杯杭白菊,嘗一口姑嫂餅;或者是醉卧烏篷船,逐波絲滑水面,閒看櫓聲槳影;或者就做一回淳樸的烏鎮人,在那白牆與雕花門扇間享受恬靜悠然。如果説依戀是一場相思病,我願從此一病不起。如果説古巷在雨中寂寞,我願做一把永撐不收的油紙傘。一如枕水入夢的烏鎮一般一夢不醒,任由似水年華和綿綿思緒再也不漂出烏鎮的從容淡定,任由那“咿呀”的櫓聲飄過,再也搖不醒這美麗的水鄉夢……

【鄉鎮街道範文】二

俗話説人生風景,快意理由。去山西旅遊,除了觀景,或者探古訪幽,並不抱有什麼賞得春花的希望。按照我國農曆推算,本月二十號左右應該是農曆的三月,正合着陽春的尾巴,這個時節在我們沂蒙山區的故鄉,各種花兒開放得已接近尾聲,想山西的花事也不過如此,大都到了意興闌珊的時候。令人想不到的是越往深處走,花兒開放的越是較好,越是芳菲無盡。那花樹開得疏落有致,又讓人感覺紛繁熱鬧。它們在我們的行程之中一路點綴,大有迎接我們前往觀賞的樣子,彷彿是為我們這些遠方客人的到來剛剛推遲了花期。

從沂蒙山區徑直驅車西去,一路高速。七個小時之後,我們進入山西境內。下車休整時,發現天空開始下起霏霏細雨,在服務站吃過中飯稍事休息,再上車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這才到達太原市區。第一景點是叩拜晉祠。晉祠建於北宋大聖年間(1020xx年~1032年),是為紀念週初晉國開國諸侯叔虞(周武王次子)的祠堂,始建於北魏,後屢經修葺變遷,至北宋大聖年間追封叔虞為汾東王,併為其母邑姜修建了一座聖母殿。裏面小橋流水、有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珍品——著名的宋彩塑侍女像、難老泉與周柏等,被譽為“北方小江南”。一派北方古典園林的景緻,卻也頗具江南園林之風韻,歷代都被譽為“三晉第一名勝”。

早在陽曆的三月份,我在網上看到幾幅山西朋友拍攝的晉祠裏的花,厚厚的積雪傾壓在一株開放着的海棠樹上。照片上的雪,彷彿想要掩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然而那火卻傾而不滅,依然在毫不畏懼地燃燒着自己,這便形成了紅花白雪,一冷一暖,雪照紅花,花映白雪的特殊景觀,就是照片上,也竟然有種雪壓梅枝的效果,令人稱奇,稱絕。我當時還有些納悶,園裏花開這麼好,怎麼還下着那麼大的雪呢。

目光穿過晉祠裏面的雕樑畫棟,落在古香古色的飛檐櫞櫺,精美絕倫的木閣、照壁之上。高大蒼勁的古老樹種以及低矮修長的幼小花木,成了此行我的觀賞目標。閃過這些建築、樹木,我驚喜地尋找那些花兒——累累的櫻花緋紅着面頰,一邊是怒放枝頭的花朵,一邊是凋零一地的花瓣。花瓣落下的時候,就像天女散花裏的羽舞,飄飄然地落在地上。透過攝像頭去看它們,一瓣瓣閃着雨珠的晶瑩。雨淡化了它們的芳香,卻淡化不了它們的嬌美。

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晉祠的印象,觀景訪古的雅興也便由此開始。而晉祠裏的花,不過是山西之行意外發現的景觀之一。那些靜靜地站立在門角旁邊的淡紫的丁香花,更是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淡雅的美麗。我是一個愛花的人,花在我的眼裏是那麼的神聖。行走在太原的街道上,那深深淺淺的綠色植物,間隔着株紫色的丁香,一團團的紫,一蓬蓬的紫,搖曳在雨中,令人愛憐不已。

我們當晚在太原住下,早晨六點多鐘出發去五台山。山西的名勝雖多,路卻不十分好走,時常遇到石子路,路面泥水翻漿,車身顛簸的厲害,當地的導遊小楮調侃這是“山西式按摩”。這“山西式按摩”可不好受,車身一下歪向右邊,一下歪向左邊,不經幾下腰就疼了起來,只好吃力地握住前面的扶手。正是那些山桃花的迎面而來而去,打破了這一路的顛簸勞頓,為疲憊不堪的我們增添了許多的歡欣。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台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週五百餘里。最高處海拔達3061米,最低處海拔僅624米,為華北最高峯。這裏重巒疊嶂,峯嶺交錯,奇峯靈崖,隨處皆是,據説光著名山峯就達五十餘處,大自然為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因為這裏的氣候白天與夜晚差異很大,夏天十分涼爽,在清代,這裏還稱作清涼山。車子行走在路上,車窗靠近耳邊,能聽得到呼嘯着的寒風掠過,透過玻璃,但見山巒高聳入雲,無數雲霧繚繞在山頭。雨停片刻,我們停車觀賞雨後山峯,一縷縷雲霧纏繞在峯項半部,形成淡淡的嵐煙,讓人有如飄然身入仙境的感覺。

進入五台山區,我們才知道這裏非常的冷,真不愧叫作清涼山。五台山的路邊種柳,灘上種白楊,其它的樹木少之又少。柳樹的枝幹很細,高不過一人;白楊樹卻無芽無葉,枝幹佈滿節痕,有如黑眼白瞳,直刺向高聳雲天,大有與山勢比高的氣勢。在我的家鄉沂蒙山區,目前的柳樹葉子已染上暮春之色,柳林濃得幾乎可以藏鴉,而五台山的柳樹的枝條上才剛剛吐出串串芽苞。遠遠打量那些熟悉的枝芽,恍如季節又進行了一次輪迴倒轉,彷彿我們又進入一個冬去春來的時季節了。這個春天與我們剛剛渡過的那個春天這麼近,那麼相仿而又那麼地令人期待。

【鄉鎮街道範文】三

“一首《八月桂花遍地開》,唱得豪邁而感人肺腑。這紅歌演唱得真好,在家門口就能看演出,真是方便!”昨日,家住老區河南省新縣八里畈鎮長河村的李大娘興奮地對我説。據李大娘介紹,近日,新縣歌舞團、新縣千斤鄉楊柏柳羣眾藝術團和八里販鎮李南衝村的民歌手走進了長河村並組織開展了紅歌會,其精彩演出,着實讓當地百姓在家門口過足了紅歌癮。

河南省新縣,是全國著名、河南省唯一的“將軍縣”。新縣素有“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之稱,她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從鄂豫皖蘇區誕生了349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不足十萬人的老區新縣,就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包括吳煥先、高敬亭等五萬五千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

新縣是一本書,一本中國革命史的教科書。影響幾代人的革命歷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1920xx年桂花盛開的季節,於鄂豫皖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新縣柴山保誕生時首唱,並最終唱紅全國的。這裏還是《紅旗扯起來》、《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紅歌的誕生地,有傳唱紅歌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藴。

筆者在紅歌會現場見到,舞台車上的演員們表演得認認真真、有板有眼,而坐在台下的觀眾更是看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觀眾張大爺告訴筆者:“自3月28日演出團來到我們村開演以來,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按時按點地來到這裏觀看,可以説是場場爆滿,真是豐富了我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一想到再過幾天他們演出結束後,就要離開我們村還真有點捨不得。”張大爺一邊介紹着一邊將筆者帶向後台。

在去往後台的一段小路上,筆者看到了幾間連照明設施都沒有的簡易棚,棚裏鋪設着一張張稻草牀,張大爺告訴筆者,這些稻草牀就是藝術團裏的演員們這些天居住的地方。來到後台,筆者見到了新縣歌舞團團長陳世鬆,當筆者問陳團長,演出期間的住宿條件如此不佳,為何還要繼續堅持時,陳團長笑着告訴記者,這已經是第十年來長河村演出了,20xx年來,每年的3月底都會來到該村演上個十天半月,和這裏的村民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時也因為自己非常熱衷執著於這個行業,每年除了農忙時間沒有演出外,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在外演出。陳團長幹這一行已經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間,他發現,隨着社會的發展,慢慢地唱紅歌和看紅歌表演的人越來越多了,他非常高興,雖然條件困難,但內心裏總是熱血沸騰,總有股熱情和興奮勁。

【鄉鎮街道範文】四

山裏的土家族招待客人有一樣必不可少的寶貝——茶。無論在寒冬,還是在炎夏,無論你是專門造訪的來賓,還是路過的旅人或“背腳”的鄉親(背夫),只要你來到家裏坐下,都有一杯綠茶冒着熱氣,被恭敬地“篩”到你手上,然後燙燙地進入你的喉嚨,温暖你的身體,消除你的疲勞;如果你在這家用過飯,也會有一杯熱茶“篩”到你手中,讓你漱口;在團團香氣的滋潤中,你與主人談事情,拉家常,説知心話,營造出一片濃濃淡淡、甜靜和諧的氛圍。

農村的土家人到離家較遠的地裏勞作時,往往帶上一壺綠茶,放在田埂邊或是樹蔭下,每當挖一會兒田,或薅一會兒草,或採一會兒茶,汗珠子大顆大顆埋到土裏後,就在小憩時喝下一杯或數杯茶,將體內失去的水分補上;在地裏勞累一天後,回到家,也要泡上一壺熱茶,你一杯,我一杯,或濃或淡,或狂飲或細呷,用各自對生存所理解的方式,品嚐生活的苦澀和甘甜,註釋有滋有味的生命。

農村的土家人極少把好茶留給自己飲用。他們自己飲用的,往往是“撿蔸茶”,即夏茶經採摘數次後的最末一茬,已沒有茶芽、只有葉——沒有“槍”、只有“旗”的那種;製作也很簡單,僅在鐵鍋裏爆炒一陣,完成“殺青”,揉一揉,冷卻後即可沖泡,因大小極不均勻,故很不“受看”,但香噴噴的,很“好喝”。不過,他們也喝過一種好茶——秋茶,既有嫩葉,又有細芽,味甜。他們用民謠總結道“頭茶淡,二茶澀,三茶好喝無人折”。“頭茶”即春茶,“二茶”即夏茶,“三茶”自然指秋茶,因秋茶要為來年多發春茶打基礎,不能隨便採摘,故“無人折”。

至於上述三種茶的味道為什麼有淡有苦有甜,是因為茶葉主要含有咖啡鹼、氨基酸和糖,又苦又澀的咖啡鹼含量最大;但三季茶相比較而言,春茶中的氨基酸要比夏茶和秋茶多些,茶質最好,味道卻淡一點;夏茶中的咖啡鹼比另外兩季茶中的咖啡鹼多一些,泡出來最釅;秋茶中含糖相對多一些,自然略甜了。農村的土家人不知道這些彎彎繞繞的“古怪”,卻“曉得”把營養價值高、整齊好看的“旗槍”茶賣到缺茶的地方或城裏,以換取更多的鈔票。

你若到土家小城的餐館裏用餐,飯前飯後都有一杯熱茶侍候。城裏的土家人十有八九,只要條件允許,都會在上班間隙或出差途中,即使開會時,也要帶上茶杯,時不時來一口,以助思索,或消除疲累,或補充體內水分,女子還可收美容之功效,喜愛抽煙的朋友則還能用茶水稀釋一些尼古丁帶來的危害。土家文人則對茶在精神層面的期許要具象一些。明朝著名土家詩人田九齡《茶墅》詩云:“霞外獨嘗忘世味,叢中深構避喧亭。旗槍布處枝枝翠,雀舌含時葉葉青。”

千百年來,山裏的土家人在努力讓“綠米粒”、“紅花朵”一樣的土家香茶鑽入世人眼中、鼻中、口中的同時,總想讓碧玉湯、紅玉湯一樣的土家茶文化滋潤世人的心靈。

【鄉鎮街道範文】五

“晨曦初顯,街上還沒有行人,晨起的老人幾聲滄桑的咳嗽,早起做飯的女人浣衣後的潑水聲,街邊打燒餅的爐子已經生了火、木炭紅彤彤,街巷不知誰家院子裏飄出來的若隱若現的梔子花、月季花的香味,街拐角偶爾竄出來追逐嬉戲的幾條小花狗。整個集鎮就像剛剛醒來急着要出遠門的男人,睡眼惺忪卻又漸漸清醒......”每次想起下塘,腦海裏便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那些再也熟悉不過的情景和經歷讓自己忽然就感覺依舊生活在下塘,那個魂牽夢縈的古鎮。

於是,每次回下塘,總喜歡獨自扎進那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小巷裏,看古樸的柳樹搖擺的風韻和街邊的老人喝茶聊天的悠閒,聽街兩邊院落裏傳出來的麻將聲,婦女呵斥頑皮孩子的吆喝聲。這些聲音聽起來看起來都是那麼熟悉,恍惚間,依稀當年生活的場景,偶爾在經過一家半掩的雙扇門時的一聲狗叫,驚嚇的自己像是大夢初醒一般,才真實的醒悟,原來,自己真的回到家了。

下塘的歷史該是厚重的,厚重到可以溯及北宋時期,而下塘的文化底藴也是厚重到久遠。一九六六年,原國務院副總理、宣傳部長陸定一曾親臨下塘視察,著名詩人、文學家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的下塘中學,如今已經被建成下塘的一道靚麗風景,用最好的教育資源辦最好的教育,該是百年大計啊。下塘人歷來尊師重教,篤信好學,晚清進士李壽臣、撥貢裴書田、黃埔學子李時敏、陶子光......這些載入史冊的名士,千百年來,用他們的潛心向學、博學多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下塘人立志向學。深厚的文化底藴,在小鎮的石縫間生長成枝繁葉茂的綠樹濃蔭,庇佑着下塘的後人。

在下塘,你的夢境都該是透着香味的,有梔子花的清香,有“下塘燒餅”的美味......大清早,叫醒夢境的不是鬧鈴,不是雞鳴狗吠,而是那街邊飄散過來的燒餅的濃香。由不得你不趕緊起牀洗漱奔向街邊的燒餅攤前一品美味,在等待新鮮出爐的燒餅時,看着反扣的鐵鍋,燒紅的木炭,看着打燒餅的人嫻熟的攤餅子、反手劃道弧線扣向鍋口朝下的鐵鍋,看着兩把長柄的鏟子嫻熟地上下翻飛,聞着滿街飄起的燒餅香味,由不得你不口水直咽,驚疑自己是在吃早餐還是在欣賞一幕民間絕活的精彩演示。很多身在外鄉的下塘人吃慣了太多的山珍海味,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原來還銘刻在小鎮的土菜上,才知道,只有這小鎮的土菜才是天底下最獨一無二的美味。只是在品嚐這美味佳餚的間隙,卻不免對“下塘燒餅”這傳統技藝的知識產權和非物質遺產的技藝傳承平添幾許憂心。

下塘人也該是熱情的,每逢傳統節日,下塘的熱鬧處處透着不可抑制的歡喜。“二月二燈會”、“中秋火把節”、“下塘龍蝦節”......“二月二,龍抬頭,吃年糕,剃龍頭,捶鑼鼓,看燈會......”、“剃龍頭,好兆頭,將來當個好君侯。”孩子們口裏吟唱的歌謠,不經意就透露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農曆二月二的那一天,男人們多會帶着孩子去理髮店“剃龍頭”,女人們在家裏蒸年糕、炒年糕、炸年糕,變着花樣滿足全家人的胃口,華燈初上的時候,街上家家户户掛花燈,有蓮花,有哪吒,有福字、有長龍......熙熙攘攘的人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街角處傳來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孩子們拎着花燈穿梭奔跑,花燈,人海,令人目不暇接。這樣的燈會以前大都是民間自發的,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年鎮政府集體組織的那一次。農曆八月十五,是個團圓的日子,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節氣,期待了半年多的遊子們,大多會帶着妻兒一起不遠萬里趕回下塘,因為,那個夜晚,那些跳動的“火把”,那些奔跑的熱情,承載了太多少年人的夢想。夜幕降臨的街市上,車輛已經不能通行,滿街的火把,滿街的人,整個街區都被照亮到如同白晝,街邊的門市乘着人多延遲了打烊的時候,有敲鑼,有打鼓,有唱戲,也有趕熱鬧買了煙花爆竹的在大街上就燃放了起來。附近的鄉村見到集鎮上的“火把”燃起來了,也會遠遠地響應起來,好事的孩子們扛着用“小紅頭”、“老冠金”、“秫秫秸”捆成的長長“火把”在村口點着了,高舉着往事先約好的村外大路上奔跑,風夾着火勢,映紅了孩子們紅彤彤的臉,時間不長,村莊外的大路上就會匯聚了很多點燃的“火把”長龍,也有淘氣的孩子會將塘壩上長滿的已是枯黃的野草點燃,風助火勢,整條壩埂都是火光沖天,宛若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大街、小巷、村莊、大路......處處火光沖天,處處歡聲笑語,場面極其壯觀。如今,隨着集鎮上的居民外出打工、遷居省城的越來越多,當年的“燈會”、“火把節”已經漸漸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和熱鬧,漸漸地被政府組織的“龍蝦節”、“葡萄節”“桃花節”等代替,但是,那些曾被熱鬧包裹着的記憶卻在每一個下塘人的心中塗抹不去。

下塘人也是開拓的,且不説每逢集市的日子,十里八鄉的人“趕集”到下塘,突然間就像奔湧的河水灌滿渠道一樣塞滿了交通街、集貿市場,人潮湧動,摩肩接踵,吆喝砍價,熱鬧非凡。人脈該就是小鎮的血脈吧,要不怎麼有了這些南來的北往的人羣,小鎮就越發顯得勃勃生機了呢?集鎮大了,環境美了,青州公園建起來了,假山石嶙峋突兀,河塘水清澈粼粼,來自大別山區、瓦東干渠的源頭活水帶來了皖南大山的激情,滋潤着下塘二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十萬的人民,河塘煙柳承載着太多當年青州府的夢吧,簾卷西風也述説不盡當年的故事。皖派建築風格的濱水街亮起來了,街心的路燈照亮了下塘的風情,也照亮了下塘人的心,下塘重工業園的道路和項目已經熱火朝天的建起來了,一場崛起的工程早已經拉開帷幕。

如今,重回蝦塘,老街巷以前的青石板現在早已經都被修成了水泥路,破舊的澡堂子已被翻蓋成了兩層的小樓,人們悠閒的生活也被快節奏的步伐代替,一樣熟悉的空氣,一樣淳樸的陽光,只是那一條條幹淨方便的街巷,卻再也找不到當年聞着花香踏着青石板傾聽依欄浣衣的女子捶衣服的乒乒乓乓和孩子追逐嬉鬧的笑聲。倒是那些新建起的高樓,寬敞起來的道路,繁榮的超市和集貿市場,還有那車水馬龍的人羣和擋不住的建設發展熱情,反而更讓每一個下塘人心生驚喜,倍感期待,期待那一天,那一場崛起的大夢早日實現,令人振奮,讓人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