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沒有汽車的橋上安靜極了,橋下江水滔滔,遊船往來,月光照在水面,灑下一片銀輝。對面繁華的街道上傳來時隱時現的越劇聲。月亮是那麼亮,使五彩的霓虹都黯然失色。那麼,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鄉鎮街道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鄉鎮街道範文】一

今年以來,當人們來到國家農業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首屆“江蘇最美鄉村”的東台市樑垛鎮臨塔村內,會聽到這裏有器樂聲、羣眾放歌聲。村民們的文化生活,可謂其樂融融,幸福開懷。

原來,20xx年年初,該村黨總支、村委會注重狠抓農民精神文明建設,着力文化富民,發動村裏的杜民所、楊得勝、楊子榮等十多名退休教師、退休工人和部分愛好文藝的村民成立了臨塔村羣眾文化合作社。他們自娛自樂,不要報酬,經常性到組裏、居民點送戲演出,活躍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

令人值得稱道的是,該村羣眾文化合作社的社員們在春節前夕建立了臨塔村羣眾文藝宣傳隊。他們圍繞宣傳黨的好政策、家鄉新面貌、村民新鮮事、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等內容,自創、自編、自演快板、表演唱、花船民俗、歌舞等各類文藝節目18個,開展新春送戲到農家活動。隊員們克服困難,任勞任怨,放棄與家人團聚和休息的機會,從大年七年級下午開始到本村十個組巡迴演出,其中僅初五這一天就連續性演出三場,豐富了村民的節日文化生活,愉悦了身心。有的村民感慨地逢人便説:“咱村裏頭的羣眾文化合作社搞得好啊,想不到今年春節還搞了新春送戲到農家演出活動,這不是‘歡樂組組行’嗎?!”

2月9日上午9點30分,筆者有幸在村工業園區一家企業大院裏,看到了演員們在載歌載舞地演出表演唱《喜看臨塔新面貌》等文藝節目,受到了附近的企業員工和村民們的歡迎,不時贏來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台上,演員們激情地演出着;台下,觀眾們看的認真、帶勁、會心。他們沉浸在歡樂、和諧、幸福的海洋裏。村民陳龍香説:“村裏頭開展送戲活動好啊!讓我們村民開了眼界,飽了眼福。大夥兒看看,快板‘五老漢誇孝賢’説的就是我們的身邊人身邊事啊,對我們這些做媳婦的村民有教育意義哩。”

鄰近中午,隨着一陣子鑼鼓敲起來,演出結束了,但是觀眾們對演出現場仍是依依不捨。參加新春送戲到農家活動的二胡演奏人員、村幹部杜民富熱情地告訴筆者道:“為村民們送去較好的文化精神食糧,我們心裏頭也高興啊!整過送戲的效果是好的,據我統計,到今天,我們已經演出十一場次,村裏村外有3000多人觀看了我們演出的節目。可以説,正月裏我們美麗鄉村文化年味是濃的。如果今後村民們需要,我們還準備繼續到組裏為羣眾演出哩。”

【鄉鎮街道範文】二

這裏説的“江南”,不是指杏花春雨的大江南,也不是指關山月如鈎、櫓聲輕入夢的小江南,而是指浙江省桐廬縣的一個鎮——江南鎮。

此鎮南接龍門山脈(浙北仙霞山餘脈),北瀕富春江支流,一條大溪鑲嵌於東邊,成為與杭州富陽區的界河。

江南的村莊大都依溪而布。由於離山較遠,村民建房便就地取材,無論是民宅,還是豬舍、牛欄、菜園,一應建築全由溪中的大小石塊堆砌而成。村裏村外四通八達的道路,也都由鵝卵石鋪排而成。大處用大石,小處用小石。外人一進江南,就淹沒在了大大小小的石頭中,在石頭的路上行走,在石頭的屋子裏進出。石頭的村子,特點是乾淨,晴天不見塵,雨天一片亮,路面和牆壁都反射着或素樸或幽微的光亮。下雨天,走在光滑的石子路上,聽檐間滴雨,觀溝渠淌水,跟隨着村姑的斗笠徜徉於棠棣花開的小巷,真有種回到遠古的靜謐與安閒。

這兩年,荻浦村將保留百年的一處松林開闢為公園,又騰石屋為餐館,改豬圈為旅店,翻牛欄為咖啡屋,閉門面蓑笠,開窗對青山,夜來犬吠夢,朝來鵝叩門,帶動了當地的休閒產業。國家農辦的一個“百千工程”項目看中了這裏,投資把村落原汁原味地拾掇了一下。沿溪擴建了瀝青路,使村村貫通,串珠成鏈。溯溪而上,一路領略溪石相依、樹橋相映、花石相生的韻味,從野徑入深谷,直至攀巒登峯,遠望富春錢塘,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聰明的江南人,憑了一溪石頭,幾棵樹,幾抹青山,幾帶花圃,織出了詩畫一樣的田園。

【鄉鎮街道範文】三

10月上旬正午氣温高達30度,夏日炎炎才剛剛與我們拜拜,“秋老虎”氣勢洶洶又來了。儘管動一下就要汗流浹背,可我們旅遊玩耍心態的幹勁並未滅失。這不,安徽天柱山營銷中心的文友一個電話,我們揹着相機立馬趕到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主題自然是“採摘”。

從皖西南潛山縣城向天柱山進發,在13公里處朝右一拐,我們看到了天柱山麓“白雲邊”招牌,再往北上約一小裏,翠竹環繞着的一幢別緻農家樂樓房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掌管天柱山鎮農家樂網站的彭先生,見到我們笑容可掬。他沒有連篇累牘介紹該鎮天寺村農家樂的歷史,卻一個勁為我們沏茶、遞煙,可見彭先生是一位很實在的辦事人。在一樓吧枱對面,4星級農家樂標牌上的金字熠熠閃爍;過道處的牆壁上,貼的不是美女豔景,而是一面面用鏡框嵌着的古今中外錢幣和罕見的契約。經打聽,這是村裏小宋的傑作。農家院展示如此玄妙高深的收藏品,可不是一般人想幹就乾的事。如此“廣告”,勢必吸引八方來客的眼簾,並深深紮在心坎上。

彭先生説農家樂的垂釣有點特色,説要帶我們去看看。從小樓向後走幾百米,小徑兩旁近處的桂花香氣燻人,稍遠一點的便是密密麻麻的竹林,形容這裏竹多似海並不誇張。可倘若以垂釣來説事,我心裏暗暗捏一把汗。我從小愛垂釣,看過縣城釣魚比賽,在安慶飛機場附近釣過魚,在省城合肥植物院拍過釣魚場面,這釣魚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呢?

走着走着,竹林小溪中,忽地豎起一座巨人般水泥鋼筋堤壩,遠處的天柱山恰似舞台上的背景;壩一邊有小亭子,亭子裏排列着整齊的大理石座椅。越過小亭,依着密密竹林腳下,一座靜靜的人工湖,使我心境豁然開朗。只見湖的東側,三五遊客操着現代化的釣具,或拋海杆或專注用短小手竿,目光炯炯有神,嘴角浮着笑意,悄無聲息與湖中魚兒較量,看誰的耐心和本領“技高一籌”……沒想到山旮旯裏有如此佳景,真令人驚訝!我迅速拿出相機,試圖將最好的景緻拍下來。

中午彭先生邀我們吃飯時説,由於前段時間乾旱,不少農家菜沒長好,因此桌上有幾樣菜是買的,但絕大多數是真正的“土菜”,如子北瓜、蘿蔔菜、辣椒炒雞蛋以及紅燒鴨等等。也許是有點餓了,也許菜的味道確實不錯,我們幾乎狼吞虎嚥,一桌菜很快就消得差不多了。我們最大的感受是,農家菜樸實彷彿它們的主人,菜裏絕不是膩油佔據主角。尤其是鍋巴湯,有一種久違的温馨氣息,吃到胃裏大大方方、服服帖帖!

臨行前,我們只感到在天寺村農家樂呆的時間太短,比如海般的竹林沒深入暢遊,散發青春氣息的小菜園沒感受……淺嘗輒止如何能發現農家樂的內涵?彭先生似乎洞察了我們的心思,他笑眯眯説:歡迎經常來,就把“白雲邊”當作自己的山裏窮家吧……

“哈哈哈”,笑聲中小車款款移動了——這既是戀戀不捨,更象徵是一種友誼和真情的告白。

【鄉鎮街道範文】四

四川省三台縣樂加鄉是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是遠近聞名的“川北火龍之鄉”。

燒火龍是樂加鄉老百姓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文化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羣眾都會自發的紮起火龍,由老人領隊,敲鑼打鼓,年輕的壯漢赤膊上陣,揮舞着10多米長的火龍,走上場鎮街頭,接受幾千名鄉親火的洗禮。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聚在一起,放煙花燒火龍,釋放新的希望,祈求新年的幸福安康,祈願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據傳,三台樂加火龍這一風俗起源於清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當地人們為祈禱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以樂加人姚明山為首發起組建了火龍隊,一直流傳至今。

手工製作燒火龍是樂加鄉特有的民間習俗。 火龍由執掌宮燈、排燈、燈幡、燈牌、火龍燈、樂器等各個環節的40多人組成。舞龍時,隊員統統赤裸上身,頭裹毛巾,腳穿草鞋,個個精壯,技藝超羣。火龍龍身用紙竹紮成,包括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共九節。龍寶直徑30-40釐米,嵌於飾有綵綢的寶架中,可以轉動;龍頭直徑80釐米,龍嘴長40釐米;龍角長50釐米,龍鬚飄飄,龍眼外突;龍身長約20米,直徑50釐米。從龍寶到龍尾,扎制都有嚴格的要求,竹條用慈竹,繩子要耐火,上色要按龍的表面着色等,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民間龍燈的超凡技藝。

樂加火龍傳承人蔣斌介紹, 舞龍人很講究,表演前都要先沐浴淨身,舞龍時赤祼上身,穿短褲,頭裹毛巾,足系草鞋……火龍表演分三個環節,首先是“祈龍出海”。每年正月初九是祈龍出海的日子,上午九時許,信眾簇擁着彩龍來到三聖宮,先拜龍王,然後由祭龍者用雞毛塗上雄雞血粘貼在龍嘴的天堂上,默唸咒語,把凶神惡煞打到陰山角落,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接着彩龍在三聖宮每個神像前搖頭擺尾耍一遍,在三聖宮壩子擺陣耍幾番,祈龍出海,上街挨户拜年祈福。 之後是“龍遊天下”,也稱“燒火龍”。耍龍最有價值的是擺陣,包括龍掉頭、滾龍搶柱、龍穿花、龍翻身等,輪番擺陣嬉耍,眾多觀眾用點燃的煙花朝着表演者噴燒,把燒火龍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這種表演活動也被稱為“燒火龍”。正月十五晚,表演隊伍將預先脱掉龍皮的竹龍領到預定地點,數萬觀眾車水馬龍在整條街道等候燒火龍。龍燈隊出遊,觀眾對看龍隊燃放煙花。“燒花啦!”隨着人們的驚呼。燒火龍開始了!一時間,禮花滿天,火花四濺。火龍穿行在喧囂的人羣中,人們喜笑顏開,追逐着火龍。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火龍舞到哪裏,哪裏的人們就要將準備好的煙花點燃,從四面八方向火龍和舞龍者直射,燃得越烈,舞龍人越高興,火龍就舞得越起勁,也就象徵着日子越過越紅火……

最後是“送龍歸海”。正月十五晚燒火龍結束時,先要舉辦收燈儀式。將龍燈隊領向橋頭,在河邊供上香蠟紙錢,由領龍者點燃香蠟,高頌“大蛇小蛇歸洞,是龍請歸大海”,然後鳴炮燎龍皮,送龍歸海。

【鄉鎮街道範文】五

20xx年2月6日,濃濃的春節氣氛中,我們復旦大學“帳篷裏的書聲”志願者小分隊,帶着滿滿20箱書籍、文具和生活用品,從繁華的上海啟程,奔赴偏遠的四川雅安蘆山縣思延鄉草坪村。

從成都中轉、經過一段左側是崖下江水、右側是立面峭壁的山路後,我們到達目的地。四周被佛頭山包圍的草坪村,如果不是因為去年的那次地震,這個小村落會平靜依舊。但因為地震,一切都改變了。災後重建任務繁重,但孩子們的學業耽誤不起。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為孩子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草坪村只有一所學校——思延一小。這裏的孩子們目前還在搭建的板房中上課,這些板房也是我們的宿舍,課桌鋪上被褥就是睡覺的牀。四川的冬天,潮濕寒冷,去鎮上洗澡都成為奢侈的事情。但是和孩子們在一起,其樂融融。

除了平常的外語、地理、體育課,我們還開設了手工、心理學等有意思的課程,更讓孩子們高興的是我們帶來的那些書籍,讓孩子們有了平生“第一個圖書館”。通過短暫的志願活動,培養孩子們的閲讀習慣,教會他們學習方法也許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星霖是個懂事的小姑娘。她的家境不很寬裕,受到地震影響的房屋至今尚未修繕完畢。她在思延一小上六年級,家裏還有一個在鎮中學上高三的哥哥。因為面臨着升學的壓力,她常常心情焦慮,於是,我們就常陪她聊天,讓她明白:只要努力進取,命運之門的鑰匙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慢慢的她跟我們越來越親近,帶着我們翻小山、過田壟,穿過大片油菜地去河邊撿石子,耳聽河水轟響、眼看浪花翻飛。她還領我們到家裏去,名義上是“家訪”,暗地裏是讓我們給她面臨大學聯考的哥哥加油。那些日子,她很早到校、很晚回家,每天一早就從學校低矮的圍牆外探頭張望,校門一開就跑到我們住的板房門外,把家裏的糖果、花生和瓜子拿給我們分享。

為了求得來年順利和豐收,當地在元宵節有“放天燈”和“搶青”的習俗。星霖和父母很早就想請所有的志願者去她的家裏過節,她非常想和我們一起去放燈、吃火鍋。由於怕給她家增加負擔,我們最終決定元宵節在學校的板房裏吃火鍋。但元宵節當天,在板房門口,我們收到了一揹簍新鮮的蔬菜。大家知道那是星霖的樸實心意。臨別時,星霖給我們每個人手繪賀卡、表達感激之情。其實她不知道,她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她和家人以及村民們的踏實、堅韌,也深深地激勵了我們。

元宵節當晚,暗黑的夜色裏,只有膨起、上升的孔明燈發出温暖的光亮,孔明燈上寫滿了大家的心願和期許。身處鄉村,你會發現這裏真正需要什麼。鄉村的文明不只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淳樸的民風,還有最少的商業化和最濃厚的文化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