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掃塵

南方網訊 圍繞着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着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春節習俗:掃塵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每臨春節,家家户户都要清洗傢俱,拆洗被褥,開展一次衞生大掃除,乾乾淨淨迎新春。

掃塵的習俗,由來已久。“帚”字已見於甲骨文。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的銘文。可見,人們在幾千年以前就用掃帚掃除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這説明,人們在很早以前就知道污穢、塵沫與傳播疾病有關。周書《祕奧造宅經》中就有“溝渠通浚,屋宇潔淨,無穢氣,不生瘟疫”的記載。有人認為,早在堯舜時代,我國人民就有了“掃年”(古代把春節大掃除稱為“掃年”)的習俗。它起源於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

《呂覽法》稱:“歲除日,擊鼓驅癘疫鬼,謂之逐除,亦曰木難。”後來,逐漸演變為年終的衞生大掃除了。到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據宋人吳自牧《夢粱錄》記載:“十二月盡……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户……以祈新歲之安。”

民諺雲:“二四掃房屋,二七、二八貼花花。”就是説,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到年終,均為“掃年”時間。“掃年”之風俗,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愛清潔、講衞生的傳統。(編輯: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