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春節習俗美文:記憶中的廣豐年味

猴末雞初,散落在四方的親人齊聚我在信豐的家,大小有二十人,吃了年夜飯,看看央視春晚節目就算過了個大年。

地方春節習俗美文:記憶中的廣豐年味

正月七年級,與親人漫步在信豐街道,花園灣廣場,到處張燈結綵,彩旗飄揚,花團錦簇,美麗而紅火,喜慶而優雅。這些看似充滿年味的圖景卻與傳統的年味相去甚遠。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貼春聯、放鞭炮、看春晚成了千遍一律的年味。每每想起這些,一種與少年時的廣豐年味有着巨大反差的感覺便油然而生。

時光荏苒,月下水影,記憶中的廣豐年味已淡然,兒童時的年痕已漸漸模糊……

百節年為首。迎接新年是孩子們最大的期盼。從歲末臘月開始,大人們就忙着籌劃年貨。一年忙到頭,一年累到頭,一年省到頭,為的就是能過上一個快樂、幸福、喜慶的新年。小孩子也從年前臘月廿四過小年跟着大人忙乎算起,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為止,這二十多天是孩子們一年中最開心最幸福最值得炫耀的時光。

我們這一代的童年生活都是異常艱辛的。一年到頭,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吃的好穿的好看的好玩的。唯有過年才讓我們過上與日常不一樣的生活。

過年期間,能吃上一年到頭難得的美食,是童年最幸福的感受。“雞、肉、魚、子(蛋:廣豐話把蛋叫子)四大葷,粉皮、粉絲、豆腐乾”“花生、瓜子、炒發豆,鹹條、門閂(油炸麻花)、番薯片”。這些美食美味各具特色,盡顯其妙。就説這種番薯片可不一般,先得把番薯蒸熟並搗爛成番薯泥,再把泥狀的番薯鋪開成布狀一樣晾成八分幹,然後把與布一樣薄的番薯片切剪成二指寬的凌形狀,再一次晾乾。最後用菜油炸得又酥又脆,特別好吃。如果在番薯片中灑少許芝麻,油炸後就更顯香脆。別看這些再普通不過的食品,我們的童年只能到過年時才有這樣的口福。現在看來,唯一能讓我情有獨鍾的食品竟然是——炒發豆。廣豐的發豆是很有特色的。鬆、脆、香,即使將它浸在醬油、醋裏泡着,吃起來也是鬆鬆脆脆香香的。發豆的炒作過程很複雜,須先將黃豆浸泡在清水裏幾天,等黃豆全部漲發開後,把黃豆撈出瀝乾,再把黃豆放在熱鍋上炒。熱鍋在炒黃豆前,須把一種叫發豆泥的土先炒燙後,再放入黃豆慢慢炒。這發豆泥可不是一般的泥土,顏色灰灰的,很像水泥顏色,炒熱後有一種特別的泥土芬芳。小時候也不知道這土是從哪裏取的,好像是鄉下有人專門挑這發豆泥土來縣城賣的。黃豆和着這泥土炒,怎麼也不會炒焦炒黑,且越炒越香。等豆子炒熟後,再用篩子把發豆泥濾掉,將豆子涼了便是著名的廣豐發豆。那種又香又脆又鬆又耐嚼的感覺至今不會忘卻,這種味道自離開廣豐後已有四十餘年不曾品嚐到。現在任何超市也買不到這種特別的發豆。

能穿上一身新衣服,也是我們兒時最值得炫耀的。不過新衣服只能在正月七年級那天才開始穿。“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是我們小時侯穿衣服的真實寫照。一件衣服非要穿到補丁疊補丁,直到破得不能再補了才捨得丟掉。可以想像,正月七年級能穿上新衣服的我們是何等興奮啊!正月七年級,當我穿上新衣服時,手剛伸進口袋就摸到了一張嶄新的一塊錢,這是父母給每個小孩的壓歲錢。

廣豐人正月七年級早餐習俗是吃年糕,寓意為生活年年高。蒸年糕是廣豐的特產,分素甜兩種。素的年糕用的是普通大米拌稻草燒成的灰浸泡水,再用石磨磨成漿,放到蒸蘢裏蒸制而成。食用時將年糕切成薄薄的小片,放上青菜一煮即可,清香可口,滑嫩鮮美。甜的年糕又叫糖糕,用糯米磨成漿兑拌一定比例的蔗糖蒸制而成。食用時先將糖糕切成小指般厚,二、三寸寬的方塊,放在鍋裏用油煎成兩面金黃色,晶瑩剔透,外酥裏軟,又香又甜。嚼起來糯糯的卻不黏牙是最好的糖糕。

除了吃和穿,更能凸顯濃濃年味的是正月裏的多種多樣多姿多彩的遊花燈賞花燈鬧花燈活動了。

從正月七年級到初五,各類舞龍燈、踩高蹺、撐旱花船、演街頭古裝戲的團隊多的數也數不清,一撥又一撥,走馬燈式地在大街路口或平台空地輪番表演。孩子們追東逐西,哪裏新奇好看就往哪裏趕。那時的社會治安極好,根本不用擔心小孩走丟走散,也不用擔心被騙走、被拐賣。

舞龍燈的隊伍長長的,高大的龍頭活靈活現,由最壯的漢子舉着它不停地追逐着前方的小綵球,後面舞龍身的也跟着上下翻騰,好看極了。最沒得空的是舞龍尾的小夥子。他一刻也不能停下,就算整條龍在原地休息,他也要擺動龍尾左蹦右跳。因為只要一不小心,就有人伸手摸他的屁股,這是廣豐人的習俗——叫掏龍子(蛋)。不過舞龍燈的隊伍,白天很少見,一般都在晚上表演。一到晚上,一撥一撥的龍燈隊前赴後繼,絡繹不絕。遇有大户人家或有人願給一元錢,龍燈隊便會進你家裏屋走一圈,意為來年帶來好運。如有願多給一些錢的,龍燈隊便會在你家門前或庭院裏來一番騰龍飛舞的表演。

撐旱花船的或演古裝戲的要是有兩支不同的隊伍相遇,就要像對山歌一樣在街頭對唱一陣子。

踩高蹺的隊伍最受歡迎。近兩米長的高蹺捆綁在腿上,人站起來有三米多高,伸手便可摸着街面二樓樓台。高蹺人打扮成不同的角色,有扮成七品芝麻官的,邊踏着蹺步,邊幌動着頭頂上的官帽;有的扮成不同的小丑,一路上淨做些鬼臉和一些滑稽的動作;有的男扮女裝成媒婆,口刁杆大煙槍,腰纏大煙袋,一路嬉皮笑臉……最讓孩子們追捧的是高蹺戲《漁翁與河蚌》。每當“咪唆咪,來哆來;咪唆咪,來哆啦……”高亢激昂清脆嘹亮的旋律一響,孩子們猶如磁性的心碰上吸鐵石全被吸引去了。

兩個高蹺藝人,一個裝扮成白髮齊肩,白長眉毛,白長鬍子,腰繫魚簍,手執魚網的老漁翁;一個男扮女裝成姑娘模樣,全身被碩大無比的河蚌外殼包裹着的大河蚌。在被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羣圍得水泄不通的圓圈裏,老漁翁一見到如此巨大的河蚌,既驚奇又興奮,剛準備伸手撒網,不料,河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牢牢夾住漁翁的一隻手臂。疼得漁翁高蹦雙腳,哇哇直叫,連拖帶甩才以脱手。

人蚌之爭的第一個回合就讓圍觀的人們笑得前仰後合。接下來,漁翁試着用高腳挑逗一下河蚌,不想腳又被河蚌牢牢地夾住了,漁翁只得單腿着地邊跳邊移,足足跳移了好幾分鐘才被甩脱。看得人們目瞪口呆,嘖嘖稱讚漁翁高超的蹺技。

第三個回合更可笑。漁翁想不明白,為什麼這個巨大的河蚌有如此超強的能耐?想一探究竟。可是,當漁翁剛伸出頭,還沒來得及反應就被巨大的蚌殼牢牢地夾住了。疼得漁翁雙腳高高跳起,又狠狠落下,連續蹦跳了幾十下,搖頭搖不動,擺頭擺不了,甩頭甩不開,哇哇的叫聲時斷時續,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脱身。看客們捧腹大笑,掌聲雷動,尖叫聲喝彩聲此起彼伏。人們為兩位高蹺藝人的演藝欽佩不已,更為他倆精湛的蹺技讚不絕口。

經過三次教訓,漁翁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佯裝離開走遠。然後,悄悄地繞了一個大彎,走到河蚌的身後。趁其不備,手起網落,終於把河蚌牢牢網住。

演出雖然結束了,但是看客們一時還不捨得離開。我和一大羣小孩卻一直尾隨高蹺隊後面,直待看到下一個場地的再次表演。在正月的頭幾天,只要上演《漁翁與河蚌》,我決不錯過一次觀看的機會。

從正月初六開始,每個晚上,時不時會有從鄉下進城表演的超長龍燈隊,廣豐人稱這種長龍燈為橋燈。我記得最長的橋燈要數壺橋公社的橋燈隊,足足有千米長。幾百人抬着橋燈,浩浩蕩蕩,來勢洶洶,每塊橋燈板上都點着一根蠟燭,星星點點,延綿不絕,穿城而過。由於橋燈太長,最後只能匯聚在廣豐中學的大操場上,來一番龍騰虎躍的表演。那磅礴氣勢,恢宏場面令人稱絕。

從初六到十五的元宵節,縣城的大街兩旁就陸陸續續掛滿着擺設着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花燈綵燈。

我記憶最深的要數一九六四年和一九六五年兩年元宵節的花燈會了。

廣豐縣在度過艱苦的三年自然災害後,於一九六三年就實現了全縣糧食平均畝產跨綱要的優異成績。因此,在縣政府的大力倡導下,沿街所有的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小集體單位,以及居民百姓家都要在自家門前擺設各不相同、各具特色的花燈。

這些豐富多彩的花燈綵燈,把廣豐縣城當時最繁華的中大街裝扮成花枝招展、五彩繽紛、亦夢亦幻、光怪離奇、變幻莫測的花和燈的海洋。

有造型似“稻子、粟米、高梁、小麥、大豆”的代表五穀豐登的花燈;有造型如“馬、牛、羊、豬、狗、雞”的表示六畜興旺的花燈;有蓮藕荷花燈,並與多種魚燈掛在一起,表示連年有餘;有古代神話傳説中的寶蓮燈、八仙過海燈、哪吒鬧海燈、麻姑獻壽燈、天女撒花燈、嫦娥奔月燈、孫悟空大鬧天宮燈;有造型栩栩如生的獅燈、虎燈、兔子燈、孔雀開屏燈;還有多種不同形狀並代表不同神話故事的走馬燈,如有圓形的裏層繪着唐僧四師徒西天取經的,有六角形的裏層畫着女媧補天、精衞填海、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的,有四方形的裏層畫着西施浣紗、昭君出塞、貂蟬拜月、貴妃醉酒古代四大美女圖的……這些走馬燈在蠟燭的作用下,不停旋轉,煞是好看。

更有驚奇造型的彩燈有:當時廣豐的四大建築之一的關裏水庫,水渠一邊放水,一邊發電,沿途的小電珠一閃一閃;水渠的水推動着小水碓不停地滾動,緩緩地灌溉着千畝良田。

人們在遊賞花燈的時候,也會走到有燈謎的花燈前,猜一猜不同謎底的謎語。

這些花燈綵燈一直要擺放到過了元宵節才結束。

廣豐的年味就是這麼濃,從年前臘月二十四的小年開始熱鬧起,一直鬧到新年正月十五的元宵節才算結束。這就是童年時在廣豐度過的滋潤了我一生,讓我永遠抹不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