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你知道春節的風俗及寓意嗎?今天本站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春節的風俗及寓意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春節的風俗及寓意
春節的風俗

正月七年級

正月七年級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

七年級早晨,人們要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人們早早起牀,打扮整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正月八年級

正月八年級,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但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被稱為“正月不空房”。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八年級還會祭財神。無論是商貿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過去老北京的大商號會在這天大舉祭祀活動,祭品還要用'五大供',即整豬、整羊、整雞、整鴨、紅色活鯉魚等,祈望今年要發大財。

正月九年級

在全國大部分地方,“回孃家”的時間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八年級,但在山東等地,卻是九年級才“回孃家”。

一些北方地區將九年級稱之為“掃帚日”。因為這天可以把大年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自家的掃帚打掃房間了,而且在打掃的時候要從外往裏掃,表示聚財的意思。

春節的寓意

一、貼春聯,貼門神

春聯表達人們對新年的美好願望,門神則有辟邪之用,這都是要在除夕貼好的,門上紅彤彤的春聯,嶄新的門神,都向人們昭示着:過年啦!

二、祭祖:

古人非常重視過年祭祖這一習俗。雖因各地習俗不同,祭祖形式各異,但都表示着後輩兒孫節日之際不忘先人,對先人的追思,並祈求得到祖先的庇佑,一年裏順利吉祥。

祭祖的地方,也各有不同,有的是去祖墳祭拜,還有的是到宗祠拜祖,但為了祭拜的方便,很多人是在家中,將祖先牌位擺在比較重要的位置,每頓飯前先請先人們用過之後,一家人再開始用餐。

三、除夕守歲

一家人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除舊迎新之際,人們要許下自己的新年願望,也要總結一下過去一年的收穫。這個時候,是一家人樂享天倫之時,也是展望未來之際。所以,在外的人們,都要在除夕夜之前趕到家,和家人一起團聚。

四、生旺火

除夕守歲時,屋外點起篝火,火越旺越好,寓意人丁興旺,五穀豐登。

有的地方,把點燃旺火的舉動,稱為“發旺火”,意指旺火一點,新的一年興旺發達。

五、吃年夜飯

傳統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北方人的餃子、南方人的餛飩是必備的,取其形狀如同元寶,寓意來年財源滾滾。“魚”諧音“餘”,也是年飯桌上年年有餘的吉祥菜品。

六、接神

臘月二十三諸神上天向玉帝彙報完工作後,要在除夕夜返回人間,所以家家户户在子夜過後,就開始迎接神靈返回,用此起彼伏的爆竹,指引着方向,請神仙到自己家中,為家人降福。

春節的別稱

我們都知道時間可以使很多的事情都改變,比如服裝每一個朝代都不一樣,節日也是一樣,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歲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