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怎麼過春節

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你知道潮汕人過春節的方式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潮汕人過春節的方式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潮汕人怎麼過春節
潮汕人過春節的方式

摜春盛(挑禮盒)

春節期間,潮汕的一個有特色的民俗活動便是“摜春盛”。這裏的“春盛”,指的是當地一種分成三四層的,有蓋子的竹編禮籃,通常是成對使用,所以“摜春盛”也叫“擔春盛”。

大年七年級,孃家要給出嫁的女兒送禮。過去,這些禮物總是裝在一對大春盛中,由出嫁女的兄弟挑着送去。大舅子來到時,親家要殺雞宰鵝,熱情款待,民間俗語所謂“阿舅來,掠雞”,説的就是這種風俗。

大舅子送來的禮物中,除了大桔子必不可少,還得有數十節甘蔗,大概是暗祝女兒生活節節高的意思。禮物的豐儉程度由孃家經濟情況決定,但一般是剛出嫁的女兒禮物要備得豐盛一點,不然會被親家看不起;而出嫁已久,甚至是當了婆婆的,就不那麼講究了。女兒家收到這些東西,便分送給親戚鄰里,這形成了潮汕春節習俗中的一大特色。

春節裏,鞭炮聲噼噼啪啪,除了拜年者匆匆忙忙之外,還有不少老太婆,提着花籃,託着紅盤,挨家挨户於門外高喊:“阿姆,下物食(大媽,送點心來了)。”因為各家各户都有媳婦,故此,各家各户都必須出動。

從這一風俗中,可以看到潮汕人親鄰睦裏的風尚。此外,如果家中有兄弟分家者,送的人就會按户分送。但是,嫁出去的女兒在這一天不能回孃家。七年級回孃家,俗以為對孃家不利。

回孃家(食日晝)

正月八年級和九年級,嫁出去的女兒們紛紛帶着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女兒回孃家,必備辦一大袋的餅乾、糖果,由母親分送鄰里鄉親,一如過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個女兒的,而這些女兒又不在同一天歸來,那麼,就要來一個分一次,禮物頗薄,四塊餅乾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意卻甚濃,真正的是“禮輕情意重”,它表達了姑娘對鄉親的切切思念。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再掏腰包,儘管在七年級給壓歲錢時已經送了,可這一次意義不同,這習俗在潮汕人之中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

潮汕春節的一些禁忌

不説晦氣話,不做晦氣事

因為正月是一年之始,潮汕人往往將它看作是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禁忌”特別多。

言語方面,凡是“破”、“壞”、“沒”、“死”、“光”、“鬼”、“殺”、“病”、“痛”、“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都禁忌説出口來。也忌嬰兒啼哭,因為啼哭是“沒頭彩”,兆示疾病、兇禍,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或呵斥,以免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端杯、盤、碗、碟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在正月七年級這天,債主不許上門討債,因為人們認為這一天討債對借貸雙方均不吉利。也忌從別人口袋裏掏東西,人們認為,正月七年級的口袋讓人掏了,可能導致一年都被“掏空”的危險。

飲食方面,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嚴禁吃藥。否則,被認為會導致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正月七年級早飯忌吃葷,一種説法是這一頓如果吃齋,其功用等於一年;另一種説法是吃素暗喻指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

潮汕春節七樣菜介紹

七樣菜是廣東潮汕地區的漢族傳統民俗,在潮汕平原,農曆正月初七吃七樣菜的習俗由來已久。每逢農曆正月初七,人們將七種蔬菜放在一起烹調,取個好意頭,謂之能明目,並且財運亨通。這種風俗習慣最早可上溯到晉朝,晉議郎董勛《答問禮俗》載:“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人日也稱“人勝節”。

潮汕風俗,正月初七“人日”,須食一種用七樣青菜作成的餅食,隨着時間的推移,現在的潮汕人不再做餅,直接把七樣菜在鍋中煮熟後於中午吃,稱“七樣羹”。這七樣菜一般取蘿蔔、厚合菜、葱、大蒜、韭菜、芹菜、春菜。

其中,蘿蔔取“清白”之意;韭菜俗稱久菜,與春菜一樣取“長年回春”;葱取“聰明”;芹菜取勤勞;大蒜、厚合取“諸事合算”。在吃這七樣菜之前,長輩總要説:閤家清清白白,新年回春,聰明勤勞,諸事合算,百事無忌。

七樣菜之中的五種一般是固定不變的,就是芹菜、蒜、葱、芫荽(香菜)和韭菜。芹菜的“芹”諧音“勤”;蒜諧音“算”;葱諧音“聰”;芫荽的“芫”諧音“緣”;韭菜的“韭”諧音“久”,這五種菜配合在一起,諧音吉祥,主要為了過年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