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春節做什麼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你知道人們在春節做的事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人們在春節做的事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人們在春節做什麼
人們在春節做的事

祭灶。祭灶習俗,是一項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一般是設有灶王龕或灶王爺的神像,祭灶時還要用麥芽糖糊住灶王爺的嘴。

掃塵。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掃塵搞衞生。

祭祖。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祈求先人的保佑。

吃年夜飯。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

守歲。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放鞭炮。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傳統食物

一、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七年級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二、吃年糕:

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春節吃什麼?交在子時年年高da.jpg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會遺址中發現了稻種,這説明早在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種植稻穀。漢朝人對米糕就有“稻餅”、“餌”、“餈”等多種稱呼。

三、吃湯圓:

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各地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即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習慣在春節早晨都有閤家聚坐共進湯圓的傳統習俗。據説元宵象徵閤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閤家幸福、萬事如意。

四、吃魚:

“無魚不成席”。我國八大菜系,都離不開魚菜名饌。尤其是大年三十晚吃年飯,老百姓更離不開魚。“魚”與“餘”同音,又象徵吉祥物,如鯉魚,寓“得利有餘”;鰱魚,寓“連年有餘”;鱖魚,寓“富貴有餘”。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的情結。起源於對魚的原始崇拜。在除夕年飯中,魚除了象徵年年憂鬱的吉祥意義外,還有隱祕的鎮邪意義。早在漢代畫師所繪門上的扣環,多有魚餙作鎮邪物。唐代的屋門、櫃門、箱門等,都盛行魚形拉手,以示鎮邪的功能。這影響了後世除夕年飯的魚俗。看來,除夕的魚,在餐桌上是招財,餐桌外是鎮邪,只是後一種功能其隱義,逐漸為人們所淡忘了。

春節飲食健康守則

一、節制飲食

春節期間各種美味佳餚擺上人們的餐桌,喜慶的氣氛容易使人們忘記了節制飲食和疾病的禁忌,導致某些與飲食有關的疾病發生或舊病復發,如冠心病、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胃腸疾患、胰腺炎、膽囊炎等,損害身體健康。因此,要避免暴飲暴食、貪食油膩食品及大量飲酒等,應清淡少油膩,葷素合理搭配,飲食有節。同時,要注意飲食衞生,防止病從口入,以免引起肝炎、腸道感染等消化系統疾病。

二、適度娛樂

節日裏親朋好友不免要聚在一起打打牌、玩玩麻將、跳跳舞、唱唱卡拉OK、看看電視及上網聊天、玩遊戲等娛樂活動,增添節日的歡樂氣氛,豐富節日生活。娛樂 有利於人們放鬆心情,但也要把握娛樂“尺度”,謹防由於娛樂過度導致意外麻煩,給歡樂的節日添加不必要的煩惱。特別是愛好上網的人們無節制地玩遊戲、聊 天,喜歡打牌、打麻將的人們沉湎於牌桌、麻將桌前,很容易導致精神疲勞,破壞人體生物鐘及降低機體的免疫力,誘發某些疾病(心臟病、高血壓等)。因此,節 日期間娛樂要選擇適當的娛樂方式,有節制地玩樂,勞逸結合,爭取玩出好身體、好心情。另外,要注意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儘量保持平時的作息習慣,睡眠過多易 導致疲勞和生物鐘紊亂,睡眠不足易誘發某些疾病發作或使病情加重。

三、注意保暖

春節期間,氣温較低,容易引起傷風感冒和加重慢性氣管炎、肺氣腫等呼吸道疾病。因此,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以防罹患感冒或舊病復發。如果患了感冒,最好在家中調養,不宜外出走親訪友和參加娛樂活動,這樣既有利於病情恢復,又能避免將病傳染給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