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春節習俗作文(通用20篇)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

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六家家就開始大掃除,忙的不可開交。把家裏打掃的一塵不染,好在新年的第一天顯出萬象更新的氣象。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通用20篇)

緊接着,家家户户都忙着購買年貨準備過年。

除夕這天,家家都會在家中用豐盛的酒菜祭拜祖宗。因此,在除夕這天,到處都可以聞到酒肉的香味。據説,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在這天都會來擾亂人們的生活,但它們怕紅,如果貼上紅對聯,它們就不會再來擾亂。於是,在除夕這天,家家户户門口都貼上了紅對聯,男女老少穿上新衣。在這天裏,常年在外工作的人們,除非萬不得已,都要趕回家吃頓團圓飯。在這一天晚上,大家都到很晚才睡覺。一些人家家裏燈火通宵,直到第二天早上天亮才關燈。

俗話説:“有心拜年七年級二,無心拜年九年級四”。在正月七年級八年級兩天,大家都會上親戚朋友家拜年,祝願親戚朋友在新的一年裏能吉祥、順心。有的做生意的老闆,在正月七年級開張做生意,即使是幾分鐘也行。也許是因為在一年的第一天裏開張,能象徵着一年裏永遠順利吧。

不久,元宵上市,在這天晚上,都會舉行焰火晚會。於是,家家户户早早的就吃完晚飯,蜂擁而至,到濱江長廊看煙花。這一天,潮州古城會分外熱鬧。

春節差不多在元宵過後結束,孩子們該上學,大人們也該工作。雖然潮州的春節並無農村的隆重,但節日氣氛還是蠻濃的!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2

俗話説:“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由於地域不同,人們的生活方式、風土人情、民族風俗也不同。北京的春節熱鬧非凡;閩南的春節笑聲不斷;東北的春節飯菜可口;而潮州的春節又是怎樣的呢?你們一定很想知道吧!那就隨我一起去了解吧!

潮州人在臘月二十四那天,就開始迎接春節的到來了。潮州的特產特別多,因此,這些特產成了過年時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東西,所以從臘月二十四開始,各家各户都要準備這些東西,其中,潮州人準備得最多的是紅?。紅?是由發酵?包着糯米、香菇等食料精製而成的,關於它的意思有很多,有紅紅火火、五穀豐登等。另外,潮州人還要拜神,以及大掃除。

到了臘月三十,一年中的最後一天,人們就早早地起了牀,開始了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這一天,大家都要祭祖,擺上雞鴨魚肉,插上香燭,便可以祭祖了。祭祖時每個人都要叩三叩,叩頭時可許下來年的願望。人們可以利用祭祖的時間,除舊佈新:貼上紅紅的對聯,傳統的人家還掛上紅紅的燈籠。小孩子貼到別處放鞭炮,一串串鞭炮火花四濺,彷彿要把祝福送進千家萬户。下午大家吃完午飯後,早早地沐浴穿新衣,開始期盼團圓飯的到來。到了晚上,大家高高興興地圍在一起吃一年中最豐盛、最有意義的團圓飯,這一夜的團圓飯,對於在外地工作的人,除非有公務脱不了身,必定趕回家來吃團圓飯。飯桌上,男人們互相敬酒;孩子們開始不停地往嘴裏塞食物,收紅包,圖個避邪求吉;而廚房裏,勤勞的女人們正忙着做菜。吃完團圓飯,大家圍在一起聊天、喝潮州工夫茶,唱潮劇。

正月七年級,這對潮州人來説是一個嶄新的一頁,人人早早的起了牀,有的去拜年,有的在家接待客人,有的趁假日的時間出去遊山玩水,還有些女人拖兒帶女回孃家看望父母。街上真熱鬧:鶴髮童顏的老人們身着節日盛裝,興致勃勃地漫步着,説笑着;高大的青年男子也一改平時的嚴肅,温習着兒時的功課──戴上奇形怪狀的面具;幾個年輕的妙齡少女提着大包小包的禮物,在互相逗趣、取樂;天真爛漫的孩童們,戴着漂亮的圍巾,帽子和手套,穿着各式各樣的棉襖,嬉笑着出入於貨物琳琅的商店、趣味無窮的遊樂場。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對潮州的春節來説是一個高潮。在那天晚上,人們帶着兒女,提着形態各異的花燈,漫步在掛滿燈謎的大街上,大家總要停下來猜猜燈謎,不是為了答對題時有禮品,而是為了一份答對題時的喜悦。潮州的元宵節還有一個傳統:那天晚上,小孩子必須吃甘蔗,據説在這天晚上吃了甘蔗不會蛀牙。

潮州的春節,具有濃厚的傳統味道,它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有快樂,還有家的温馨與美好。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3

歷史上的潮州真是一個奇怪的地方,方圓不過百里,人口不過十萬,卻籠罩着釅釅的獨特民俗,其中最為特殊的是當地的語言、戲劇和飲食習慣。這麼一個小小的地方,其知名度,影響力,在當代中國,實在找不出第二個地方能和她比。潮州話、功夫茶、牛肉丸、潮劇…誰人莫知?話歸正傳。

每年的正月七年級到十五,是潮州人傳統過節的時間,住在城裏的人春節就是春節,元宵就是元宵,春節拜年,元宵鬧花燈,春節是重點,元宵鬧花燈雖也鬧出“元宵燈下看佳人”的<陳三五娘>這齣戲,而真正的元宵節,卻遠沒城外的好玩、熱鬧,城外的,春節照例也要祭祖,走家過户串門拜年,但簡單多了,真正鬧起來的,是元宵節。

潮州城外,一條村是一個姓,一條村裏的人,十幾二十代前,往往都是同一個老祖宗,於是,在元宵節祭祖,就成了全村人的共同節日。每條村都有自家的祠堂,供奉自家的列祖列宗,年前,村裏主事的“老大”就要燒香放炮請示祖宗,用抽籌的辦法,抽某一天出來過節,抽中的時間不一定就是正月十五,可能是十六,也可能是十七、十八…

住城裏人的多數是從城外來的,俺家爺爺就是。所以,俺家的祖宗木雕像現在還高高端坐在城外某地的祠裏。過元宵的日子,凡是子孫後代通通要趕回自家的村裏,此時整條村人頭湧湧,喜氣洋洋,吉時一到,女人都全閃進裏屋,男丁全部集中到祠堂門口的曬穀場,人不分老幼,不分級別,只認各家各户的輩分序列,照例由“老大”先上三根兒臂粗細的香,接着三通炮響,黑鴉鴉的老幼男丁全都就地跪倒磕頭,全村頓時一片寂靜,緊接着鼓樂齊鳴,大吹大擂,每八個壯丁抬一乘轎子,列祖列宗的十幾座木雕像各安坐一乘,從祠堂魚貫而出,形成一支大隊伍,此時全村鞭炮齊鳴,硝煙滾滾,女人們也可以出來了看熱鬧了,安坐轎裏的“大老爺們”由鑼鼓開道,沿着村道,緩緩繞得一圈。

這一天,也是全村數千人人團聚的一天。很久沒見面的親戚一家家串門聊天,互送紅包,喝功夫茶,抽煙,吃炒?條,還吃各種“紅桃?”、糯米?…那種親情,那種熱乎,真是沒得談,誰讓大家都是親戚呢!

一般的遊街是上午一趟,晚上又來一趟,晚上的更熱鬧,又是點篝火,煙火也搬出來放了,接着是唱大戲,請來的潮劇團,在祠堂的對面搭台,演的是通宵戲,風雨無阻地演,全村老少幾乎都在曬穀場過完這一天。

“以家族為單位,高度團結”是潮州人固有的習俗,當年小日本殺到潮州,大家早都逃到鄉下,留了一座空城給他們,小日本到鄉下找吃的,結果是大吃苦頭,最後一步也不敢踏出城門外。

改革開放之初,被禁了近三十年的祭祖活動苗頭重現,窩囊了幾十年的農民早就想抬祖宗出來遊街出來沖沖晦氣,拾回本家當年的榮耀。嚇得當時的地方官員團團轉,先是到鄉里懇求大家別搞,禁不住只好捉人,把“鄉里老大”一個個逮起來,誰知各村祖宗留下的的規矩是倒一個就必須有人頂上,乍捉也捉不完,最後出損招,把祠堂裏的木像全沒收,哈哈,你猜那些農民兄弟乍辦?記當時他們是找個木頭刻個牌又端出來…

住在鄉下的大多早婚,俺七八歲時第一次參加這類迷信活動,當時一邊收紅包,一邊是很多親戚對着俺喊“老舅新年好”。現在要是回去,可能都可以做“祖舅公”了。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4

寒假開始了,轉眼間就要過年了,大人們都忙忙碌碌的準備年貨,而小朋友們也盼望過年。可大家知道過年有哪些習俗嗎?下面讓我來介紹一下吧。

在全國各地,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户户都有打掃衞生、清洗各種器具、被子等,這種習俗被稱為“掃塵”因為“塵”與“陳”諧音,所以新春掃塵有“除塵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户户都要在門上貼上一幅大紅春聯,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聽説這一習俗從宋代就開始了,一直傳到今天。在民間的人們還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人們還喜歡在門、牆、窗花等地方倒貼“福”字。大家知道為什麼要把“福”字倒着貼嗎?因為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到了”,“福氣倒了”。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過年習俗之一。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飯,圍坐閒聊,等着辭舊迎新的時刻。

小朋友們最喜歡的習俗就是放鞭炮和拜年。新年的七年級,人們都早早起牀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小朋友們能收到好多的壓歲錢,不過在此提醒小朋友們:壓歲錢可不能亂花哦!要用在學習上!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5

時間可真是飛逝啊!轉眼間我已經度過了十多個新年了……這不,新年又來臨了。

在除夕之夜,我們全家團聚,吃年夜飯,這是我們普遍存在的除夕守歲的習俗。還有史料記載,這種習俗最早起於南北朝,以後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我國人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屋外時鳴鞭炮,室內圍坐看電視,一家人笑語連連……

據説最早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

我們在過年時還有一道不可缺少的佳餚——餃子。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可又為什麼它是必不可缺的呢?説其中的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意,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裏,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中國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我們在臘月二十八掃完房子後還要貼福字!“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説。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號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后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説:“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户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户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因窗花的購買者多為農民,窗花有相當的內容表現農民生活,如耕種、紡織、打魚、牧羊、餵豬、養雞等。除此,窗花還有神話傳説、戲曲故事等題材。另外,花鳥蟲魚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見。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説。新年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除舊迎新。

爆竹為中國特產,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在我們一般的人都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它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6

中國各地都有各自的過節習俗,而我的老家,位於福建省漳州市雲霄縣,這裏的春節與別的地方截然不同。

在雲霄,春節期間忌講不吉利的話,萬一小孩無知,説了不吉利的話,要用紙巾拭嘴。同時忌吵嘴打罵和摔破碗碟,萬一不小心打破碗盤,要將碎片收集起來放進石臼裏,口中念“歲歲平安”,借“碎”與“歲”諧音來化兇為吉,保持祥和歡樂的氣象。

正月七年級子時新年開始,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稱為“開正”,還要在門前備清茶、糖果,焚香,稱為“拜正”。七年級日人人早起,穿新衣服燒香點燭,祭拜天地祖先。小輩向長輩拜年,長輩隨即賜以紅包。

在“開正”的時候,家人都要吃點紅糖線麪湯。糖,意為甜蜜;線面,意為長壽,即祈求全家幸福長壽。

七年級日不吃粥,以免往後出門遇雨;不往户外倒垃圾,忌“財氣外泄”。此外還有不不討債,不打罵孩子等禁忌。

怎麼樣?雲霄的春節既講究又別有一番風趣吧!除此之外,大家還可以在網絡、書籍上多多瞭解一些異地的習俗,多豐富自己的見識!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7

春節是我們中國農曆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中國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貼春聯,剃頭髮,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着貼,我固然知道為什麼要倒着貼,將‘福’字倒着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説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麼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來,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於“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隻“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後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但是現在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户户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 ,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餚,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説明紅紅火火;“魚”和“餘”諧音,喻意“年年有餘”。最後一道甜食,祝福往後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天我的收穫太大了,知道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不過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彷彿是一種樂趣,只要快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8

蘇州人除夕在飯內放進熟荸薺,吃時挖出來,謂之掘元寶,親友來往,

泡茶時要置入兩隻青橄欖,謂之喝元寶茶,恭喜發財。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子的年糕),則有益壽延年之意(中國台灣)。

湖北團風人春節第一餐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第一餐吃袖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荊州、沙市一帶,第-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9

春節,人們俗稱“過年”。那麼,人們過年一般幹什麼呢?那就要看不同地方的習俗了。

在大城市裏,除夕那天,人人都穿起新衣裳,接着清潔自己的房子,貼對聯,購買年貨,然後把買來的新花草擺放好。晚上,家家都做好豐富的團年飯。人們吃完團年飯後,就在規定的路段上放煙花,或者在家看電視轉播的春節聯歡晚會。

鄉村的除夕是這樣過的:大清早,人們就起來了。換上新衣裳以後,就在自家的門前貼對聯,家家户户的院裏都掛上了紅燈籠。晚上,家家户户的燈籠都亮了,紅紅火火一片。每家門前“劈劈啪啪”都是爆竹聲。人人挨家挨户到處串門,好不熱鬧。

大年七年級,城市和鄉村的人們,都帶着年貨,有的去廟裏上香;有的去親戚朋友家拜年;還有的一家一起出去遊玩。

這就是中國人們過年的習俗。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0

在爆竹聲中,我們迎來了中國人最盛大的節曰——春節,家家喜氣洋洋,掛上紅紅的燈籠,貼上紅紅的春聯,忙忙碌碌……

正月七年級,又是一個快樂的曰子。

以往我都是起得最晚的人,可今天我爭了個第一,因為極想聞聞那香氣撲鼻的爆竹煙味兒。一串串鞭炮在人們手中點燃,聲音真大,四處飛濺,彷彿要把每一個祝福送到千家萬户,一陣陣爆竹聲接連不斷,噼裏啪啦的,熱鬧非凡。

在鞭炮聲過後,就沒有什麼好玩的了。還是吃早餐吧,待會兒出去玩一玩!

吃過飯後,我邀幾個朋友一起去玩,在街上點燃的爆竹在地上開出了美麗的花,漂亮極了,袋裏裝着父母給的零花錢,甭提多高興了。今天的小鳥也出來湊熱鬧,大概它們心裏也很高興吧。

街上不愧是街上,玩的吃的樣樣俱全。看到的大多數是一些小孩,我瞧了瞧,就數麻辣攤的生意最好:

“我要一串年糕!”一個胖孩子叫道。

再去別的地方瞧瞧如何?在一家文具店攤前,我又停下了腳步。那裏有各種玩的東西:飛機模型、望遠鏡、電動汽車……盡是一些玩的東西。我發現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玩的東西。

在其它地方,我還看見有的在賣氣球、手槍、跳繩,有的在賣小吃、點心、水果,穿的用的吃的樣樣俱全,真是無奇不有。

玩了一上午,下午我又要去走親訪友拜新年了,這無疑也是一件高興的事。

今天真是玩得太痛快了!算是一飽眼福二飽口福三飽手福了。最為幸運的是那些賣主了,今天可是生意興隆囉!

真心希望今天全國的小朋友在新的一年裏快快樂樂,沒有煩惱,但千萬不要“玩物喪志”喲!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1

轉眼又到了中國最重大的節日,春節,通常在這個時候,小孩子最高興,因為有紅包拿,當然,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春節習俗,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我們這裏的春節習俗吧。

正月七年級的早上,媽媽都會煮好熱騰騰的湯圓,然後,我們就會和爸爸忙上忙下的搬張桌子出來,在桌子上面擺好8個碗,8雙筷子,整齊的擺放好,接下來,就該把熱乎乎的湯圓盛在碗中啦,最後爸爸就會跪着燒紙錢。祭拜完了以後,我們都爭先恐後的搶吃湯圓,因為吃老祖宗吃的東西不會生病。

其實這只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春節習俗,可是它卻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祭拜,是對長輩的尊重,我們以這種方式來表達我們對長輩的思念,體現了一個孝字。

不管是什麼樣的春節習俗,都應該很好的傳承下去,不是嗎?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2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願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乾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現在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户户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3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在我們家鄉安慶每年的農曆臘月十九就開始除塵。除塵就是清潔污垢,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年這個時候,家家户户都掃牆壁上的灰塵、擦窗户……

過春節當然要買年貨。超市裏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好不熱鬧。到處張燈結綵,洋溢着過年的氣氛。巧克力堆成小山,一袋袋餅乾擺放的整整齊齊。我們挑選着自己喜愛的東西一包包往購物車裏放。不一會兒,購物車就裝滿了,媽媽拉着我回家,可我還意猶未盡。

到了年三十兒,我和爸爸開始貼對聯了。爸爸站在凳子上,把舊對聯撕下來。我在底下忙得不可開交,一會兒遞膠,一會兒遞剪刀,一會兒又要遞對聯……不一會兒,我和爸爸都累得滿頭大汗了。終於,上聯、下聯、橫批都貼好了。頓時,大門煥然一新。

我大聲讀道:“萬事如意步步高,一帆風順年年好,吉星高照”話音剛落,爸爸就哈哈大笑起來。我疑惑的看着爸爸,爸爸一本正經地講道:“對聯又叫門對,它對仗工整,抒發了人們美好的願望,是漢族特有的形式。讀對聯時應先讀上聯,就是右側的,再讀下聯,就是左側的,最後讀橫批。貼對聯時也按這樣的順序!應該是這樣讀: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吉星高照。”

今天真是收穫滿滿,我不僅學會了貼對聯,還學會了對聯的讀法。

“吃年飯了!”隨着奶奶喜悦的語調,我們一家人圍坐到了桌邊。

“哇塞!今晚的菜好多啊!”有清炒芹菜、紅燒鰱魚、紅燒雞塊、圓子湯…… 媽媽給我夾了一塊紅燒魚,嫩嫩的、滑滑的,可好吃了!我又嚐了一塊紅燒雞塊,雞肉酥滑可口。熱騰騰的圓子湯香味撲鼻而來,我盛了一碗,湯味非常鮮美,圓子也香滑無比,一碗熱乎乎的圓子湯喝了下去,心裏立即湧出一股暖流。聽奶奶説這些菜還都有寓意呢:芹菜寓意做事勤勤快快,紅燒鰱魚寓意年年有餘,紅燒雞塊寓意大吉大利,圓子湯寓意團團圓圓……

聽奶奶説完,我連忙拿起杯子向爺爺奶奶敬酒:“爺爺奶奶,我祝你們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大吉大利!”爺爺樂呵呵地説:“好好,也祝你學習進步。”我又開始敬爸爸媽媽:“我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爸爸媽媽異口同聲地説:“長大一歲了,現在懂事了!”年夜飯,我既吃到了美味的菜餚,更吃出了團圓和快樂!

大年七年級是安靜的,大人孩子基本都呆在家裏。但八年級又熱鬧起來了,家家忙着去拜年。我早早地起了牀,爸爸媽媽也拿好禮物,準備去外婆家拜年。我們來到外婆家。門開了,我趕緊説道:“外公,外婆,新年快樂!祝你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外公樂得眼睛眯成了一條縫,感覺好像年輕了許多。外婆更是容光煥發,馬上把紅包塞進我的口袋,轉身就去抓糖果,抓瓜子,忙得團團轉。

這一整天,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房間。外公外婆也忙碌了一整天,他們雖然有些疲憊了,但心裏一定是快樂的!

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4

我國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的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着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為‘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託着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嚮往打算新年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着貼,意示着“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着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説的食俗,大年七年級吃紅豆,寓示着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着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説不勝説,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喜歡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5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着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悦,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創建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着天象,對祖乙説:“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説:“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説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説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6

我國一年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節日,它就是古老的“春節”。千百年來,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如掃塵,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與春節食俗文化等等等等。春節的眾多風俗至今都代代相傳的。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原古時代就記載着春節掃塵的風俗。因為‘塵’與‘陳’是諧音,新春掃塵有除舊佈新的涵義,用意是把一切貧窮,晦氣統統掃地出門,人們寄託着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借掃塵的方法去整理全年來的得失,嚮往打算新年的美好開始。用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等方式來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烘托出喜慶的節日氣氛,把福字倒着貼,意示着“福氣已到,幸福已到”。還有行行色色的年畫,窗花,春聯貼掛,期盼賜予福祿壽,一年更比一年好。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兩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起,吃過年夜飯,等待着辭舊迎新的時刻,當五彩繽紛的爆竹遍地開花,四處響起的時候,新年走到我們眼前,人們都會穿得整齊漂亮,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祝賀。長輩們給晚輩分發壓歲錢,真是其樂融融,新年新氣象啊!春節還有不得不説的食俗,大年七年級吃紅豆,寓示着一年紅紅火火;吃年糕,寓示着一年更比一年高;吃湯圓,寓示着全家都團團圓圓。春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很多,趣味樂事也説不勝説,祝福寓意講不勝講。試問有誰不喜歡這傳統的春節呢?試問又有誰不想傳承這古老的習俗呢?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7

大家肯定都知道過春節是我們中國最隆重的節日,當然,過這個節日也有很多的習俗,比如説:要拜年、放鞭炮、收壓歲錢、貼福字等。但是,關於過年為什麼要這些習俗,你們有可能就不知道了吧!下面,我來跟你説一説。

先説拜年吧!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七年級早晨,晚輩要先向長輩拜年。長輩受拜以後,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互道“恭喜發財”、“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在古代,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當時士大夫交遊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係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僕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明代人們以投謁代替拜年。“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了“團拜”的形式。隨着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電話拜年和手機短信拜年、網絡QQ拜年等。

再來説説收壓歲錢。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説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牀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最後來説説貼福字,為什麼要貼福字呢?因為“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沒想到吧!過年的這些習俗都是有含義的,希望大家多多去了解!過一個快樂的春節。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8

迎神接神: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説,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闆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七年級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婦女不用針線。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19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中國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美好的願望,是我們中國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於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乾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現在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户户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

潮州春節習俗作文 篇20

春節,是人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在我們東北,關於春節的講究就不少。

每年過年我家都熱熱鬧鬧的,今年也不例外。大年三十那天,我早早的起了牀,幫助爸爸媽媽和姐姐貼對聯,掛福字。掛福字也有講究,福字要倒了掛,這樣就表示“福到了”。媽媽每當過年時都為我們做上一桌子的大餐,今年比往年更豐盛。每年媽媽都會做魚,因為魚可以表示“年年有餘”,飯桌子上不僅要有魚還要有豬蹄,豬蹄表示“有抓頭”。

吃飯的時間到了,在這之前一定要放鞭炮,因為這樣可以去除“怪獸”來年保平安。到了晚上,燈要一直點着,這樣可以表示來年前程光明無阻。到了晚上要包餃子,在包的餃子裏,只有一個放有硬幣,吃到這個餃子的人,來年一切事都會順順利利的。到了半夜12點每家每户都要放鞭炮,因為12點後為新年,放鞭炮是喜慶新年,這個時間放鞭炮表示萬象更新,大吉大利,也代表着辭舊迎新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