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冬至節氣養生的方法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小編整理了人們在冬至節氣養生的方法_冬至保暖養生之法,歡迎借鑑參考。

人們在冬至節氣養生的方法

人們在冬至節氣養生的方法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對冬至非常重視,除了當做小年來過,還提到這是一個養生的好的節氣。古人認為冬至是養生的大好時機,主要是因為“氣始於冬至”。因為從冬至開始,陽氣始生,生命活動開始由衰轉盛,由靜轉動。此時養生有助於保證正氣,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那麼,在“一陽始生”的時候,我們需要注意什麼呢?

我們需要注意,保護好陽氣與腎精。

先説陽氣,這個時候的陽氣,就像一個小火苗一樣,此時,開始逐漸旺盛,因此,這個節氣的陽氣的保護,非常關鍵。

所以,我們尤其是要提醒陽虛體質之人,平時本來就手腳冰冷,怕冷怕風,身倦嗜睡,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更加註意保護陽氣,不要令陽氣受傷。

古人説這個節氣要商旅不行,其含義是此時不要觸冒嚴寒出門,這就《黃帝內經》裏面講的冬天養生要“去寒就温”的意思,此時如果被寒氣傷到,則陽根被傷,則陽氣的起點就會比較低,那麼,這一年裏陽氣的生髮則可能受到影響的。

所以,這個時候,霧霾這麼重,天氣濕冷,大家就儘量不要去觸冒這種寒濕之氣了。

另外一方面,陽虛之人,在這個時候,可以藉助這個時機,來培補陽氣,因為這是一年陽氣始生的時候,所以,我們要特別關注這個起點,如果起點標準高,則一年的陽氣都會更容易生髮。

那麼,此時陽虛之人可以做什麼來幫助陽氣的生髮呢?

我覺得方法很多,比如,如果您那裏碰巧是晴天,就可以曬曬太陽,可以在房間裏,窗子邊,讓陽光照射在自己的後背上,這是生髮陽氣的一個好的方法,但是注意不大汗淋漓就可以了。

這個節氣,如果有條件艾灸,則對自己的陽氣生髮也是有好處的。

此時,可以食療,比如,吃點羊肉火鍋,調料裏放入一點辛香之料,或者吃頓羊肉餃子,這都是培補陽氣的好的方法。

肉裏面,羊肉、牛肉、雞肉可以温陽,鴨肉、豬肉可以滋陰。

有人説,我吃素,您總講這羊肉,是讓我很難過的啊,我不吃的該怎麼辦呢?

那我覺得,您吃一頓韭菜餡的餃子,也是極好的啊,話説這韭菜也是温陽的,相信小主吃了,定會身體温暖,氣血調暢的!

另外,我覺得類似的薑糖的產品,也都是可以吃的,在早晨喝一杯,會讓身體温暖,陽氣充足的。

總之,温陽的方法很多,我們之前講過,以後也會逐漸講的,而在冬至這個季節,我們要了解,普通人,不要讓寒邪傷到自己,要保護好剛剛萌生的陽氣。

而陽虛之人,如果能培補陽氣,則對身體的恢復,有非常好的作用。

而另外一個體質,陰虛和腎精虧虛之人,則在這個時候,要考慮另外的養生方法了。

腎精是生命的本源,精本來是一個獨立的概念,但是傳統認為精血屬陰,因此,它雖然是化生陰陽,但是,腎精本身與腎陰更加接近。腎陰不足,與腎精虧虛之人,中醫認為,都會使得身體有滋潤不足的情況。

中醫認為,在腎中,陰陽互生互根,像太極圖裏面的陰陽魚一樣團抱在一起,可是,如果陰的物質缺乏了,則陽就會顯得過剩。

這種情況,尤其是在冬至的時候,會比較明顯,腎精或者腎陰不足之人,會出現陽氣剛開始生髮,就缺乏水來滋養它,因此,它就會顯得“多餘”,這個“多餘”的火,就會向上奔騰,古人形容,腎陰和腎精,如同一個水池,裏面養着腎陽這個龍,如果水池的水淺了,本來游來游去的龍,變成趴在乾燥的池子裏了,這叫“水淺不養龍”,這樣,龍雷之火就會上奔,導致突然出現上焦的熱證。

因此,如果在冬至前後,突然出現上焦的熱證,比如突然口腔潰瘍,突然牙痛,突然咽喉腫痛,突然的頭痛,或者三叉神經痛,眼睛紅腫等等,那麼,就要看看此人的舌頭了,這很可能就是虛火。如果舌質是紅的,平時鬚髮早白,牙齒很早就鬆動,腰痠,手腳心熱,脈搏跳動得快。但是膝蓋的温度卻比周圍腿部的其他地方温度低,則要考慮是否是這種情況啦。

這樣的人,在這個時候,我覺得儘量要用熟地來滋補腎精,或者加點滋陰的藥物,同時照顧陰津。

此時,如果有了這樣的情況,可以用熟地三十克、麥冬六克、茯苓六克、肉桂三克,熬水,當做飲料喝兩天,這個思路,就是傅山引火湯的思路,也是陳士鐸、張景嶽的思路,在明朝的末年,這些來自道家的中醫,用了這個思路來調理腎精虧虛之人,效果卓著,今天,這樣的方子,我覺得更有它的市場,因為在當今社會,腎精虧虛之人非常多,因此,古方今用,一定會造福更多的人。

好的朋友們,今天冬至,我們分析了陽虛和陰虛之人,在這個節氣裏面不同的處理方式,大家可以從這個事情裏面,學習到中醫對待時間的變化,對待不同的身體狀態時,採取的不同的處理方式,這是中醫靈活的地方,我們不是一個尺子衡量所有的人,而是在動態中,保持人體的平衡。

冬至保暖養生之法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説:“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各地食俗不同,但吃水餃最為常見。

中國古代將冬至分為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傳説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着身體;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後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由於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並且温熱。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説,“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着的歌謠是這樣説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漢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説,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後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説明年關將近,餘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唐宋時,以冬至和歲首並重。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