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優秀作文參考

【一】

端午節的優秀作文參考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2008年被國家設定為法定節假日,放假一天。

端午節是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的節日。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20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解粽節、粽子節、詩人節、女兒節、浴蘭節、龍日、地臘等名稱。

對於端午節的由來,各本其源,有屈原説、伍子胥説、曹娥説、三代夏至節説、惡月惡日驅避説、吳越民族圖騰祭説等。其中,在民間影響、範圍最廣的看法,認為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汨羅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

在屈原之前就有“端午節”端午節起源時間要早於屈原專家對端午習俗源自屈原提不同看法端午節又稱“詩人節”

最早是作為“惡日”來過的蘇州端午公祭伍子胥引發端午節起源之爭端午節沒必要爭姓伍還是姓屈

端午節,我們應該紀念誰?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二】

我們還自己親手包粽子嗎?我們在額頭還點雄黃嗎?我們還薰菖艾嗎?我們還掛香袋嗎?我們還去看划龍舟嗎?我們還誦《離騷》嗎?

去年聞知韓國準備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江陵端午祭”為文化遺產時,我國不少官員、專家學者和民眾奮起“捍衞中國傳統民俗節慶”。如今,韓國學

者表示願意同我國共同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時,又有人發聲反對。這些問題,專家學者自然會有結論。但我們不禁要問一聲:當韓國將端午作為重要傳統民族節慶時,我們是如何輕慢它的?今天我們又在怎樣過端午?

許多人或許已經遺忘,端午節和春節、清明、中秋,曾經是我國傳統四大民俗節慶。就在二三十年前,上海民居中還保留着濃厚的端午節慶習俗。那時在江西、湖南一帶的縣城,對端午、中秋的看重程度現在説起來都讓人吃驚,節前節後的五至七天裏,幾乎全城放假,都回老家團聚過節了。

端午節在城市裏是如何被逐漸淡化的?這確是需要認真反思和研討的。不能簡單地歸因於“五四”的“*孔家店”和“*”的“破四舊”,因為那個時候,這些節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仍保持着活力;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西風東漸或“崇洋媚外”,在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市裏,端午節卻是法定假日,傳統節日正在走進年輕人的生活,同樣也不能簡單地歸因為現代生活節奏加快、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更不能説因為紀念屈原而使端午顯得過於沉重和政治化,兩千年來,紀念屈原和全民祛瘟健身一直並行不悖;也不能簡單地責備商家炒作,熱了洋節,冷了中國的民俗節慶,沒有商家炒作,聖誕、春節能有現在這麼熱鬧嗎?要想想為什麼商家會熱炒聖誕、春節,卻冷落了端午;也不必責怪現在的青少年只知道“哈韓”“哈日”,如果他們將來成熟了,説不定會進一步對日、韓在有形和無形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有益經驗也“哈一哈”。將中國重要傳統民俗節慶納入法定假日,有了發展空間,是不是就會水到渠成,就有了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對傳統民俗文化的熱情到底如何引導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