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有飲酒之風,所喝之酒有二,一為首蒲酒,一為雄黃酒。端午節又為什麼一定要喝雄黃酒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們整理的關於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的相關內容,希望你們會喜歡!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和習俗
端午節喝雄黃酒的由來

“端午日,設蒲筋,磨雄黃酒飲之。”

這種雄黃酒,是在酒中加人雄黃。雄黃,又名雞冠,是一種礦物質,也是一種常用的中藥。雄黃的成份為硫化砷,有毒,對於各種皮膚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等有抑制作用,並對毒蟲有驅殺的作用。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雄黃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蟲蛇毒、操涅、殺蟲,驅疚功效。……主治百蟲毒、蛇後毒。”

這使我們想到(白蛇傳》這個民間故事,許仙在端午節拿雄黃酒給白娘子喝,結果白娘子飲醉顯露原形,許仙被嚇昏了。這一情節便是根據雄黃的作用想象出來的。

到了明清,菖蒲酒和雄黃酒合為一種酒。明謝肇制《五雜俎》雲:“飲菖蒲酒也·一而又以雄黃人酒飲之。”這就是説,又把雄黃放人菖蒲酒中同飲之。清顧祿《清嘉錄》中説:“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這種酒需放在陽光下曝曬,有的甚至從五月七年級就開始曬起來。到了端午這天,全家團聚,喝杯雄黃酒,一表慶賀,二為健身。

雄黃酒還可當消毒水使用。《清嘉錄)中説:

“又以餘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堵壁間,以怯毒蟲。”

江南各家則用雄黃浸水蘸書“王”字於兒童額上,這種做法閩俗稱作“畫額”。這樣做,一是借雄黃消毒,二是借猛虎鎮邪,因為“王”字是虎之額紋,而虎又是獸中之王,如今孩子額上有“王”字,如虎一般,故能鎮伏五毒。清蔡雲有一首(吳歇)寫道:

“稱健粽子滿盤堆,好佑雄黃入酒杯。

餘瀝尚堪怯五毒,亂塗兒領噀牆隈。”

“噀牆隈”,即把雄黃酒灑到容易生蟲的角音兄兒,起到消毒作用。俗諺日:“灑了雄黃酒,百病都遠走。”

除了菖蒲酒和雄黃酒,還曾有一種硃砂酒。明人馮應京(月令廣義》中説:

“午日用硃砂酒,闢那解毒,餘酒染額腳手足心,無池蛇之患。又以灑場壁門窗,以避毒蟲。”

硃砂,是一種礦物,又稱丹砂,是提煉水銀的重要原料,有藥用價值。古人曾用硃砂人酒,可能因其效果不及雄黃,至清已被雄黃酒所取代。

端午節喝雄黃酒意義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要説香包先説雄黃和雄黃酒。雄黃許多地方都盛產,人們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用雄黃釀成雄黃酒,《清嘉錄》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飲之,謂之雄黃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黃。雄黃,橘紅色,可入藥解病毒。雄黃酒是端午節的美酒。舊時建寧幾乎家家釀雄黃酒,但多為男人飲,有些會喝酒的女人也飲些,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龐耳鼻手心足心塗沫一番。後來人們就在雄黃里加入艾葉、燻草等原料製成香包供婦女和兒童佩戴。

香包以藥物之味,經口鼻吸入,使經脈大通,祛邪扶正,以達到祛病強身之功效。況雄黃、艾葉、燻草都揮發一種奇異的香味,而蛇蟲聞之遠遁,既減少了傳染源,又可起到殺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這些風俗裏滿含着人們平安過日子的願望,不過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喝雄黃酒對人體是極有害的,即便不喝,只是把雄黃酒塗在孩子的頭上、身上,也不可取。由於雄黃的主要化學成分是有毒的二硫化砷,加熱後經化學發應變成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俗稱的砒霜,人飲用後即會中毒,毫不誇張地説喝雄黃酒實際上等於吃砒霜,所以千萬不要抱着僥倖的心理,想着能不能以雄黃酒之毒攻毒,或者只喝一點雄黃酒不會有事,這樣做都是很危險的。如果為了應端午節令,一定要用雄黃酒,可將其噴一點在牆角,驅驅夏日裏的毒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