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過端午節的日記500字

篇一:過端午節

描寫過端午節的日記500字

今天、是端午節的前一天,媽媽説,端午節到了,我們去買些粽子吃吧,頓時冒出幾聲,“行行”。我説:“今天還不是端午節,買粽子幹啥?”我媽媽説:“對呀,還沒到,這樣吧,我們今天先買些荷包等辟邪的東西準備一下,明天是端午節。”我的表妹、表哥早已忍不住説先給我們買幾個讓我們嘗一嘗好吃不好吃,我表妹也在旁邊吶喊助威,同意同意,雙手贊成、“哈哈,這是多麼有規律的吶喊聲啊!我媽媽無奈,只好帶着我們出去了,到大街上以後,媽媽給我們一人買了一個荷包,聞起來讓人精神氣爽,我們買完以後眼睛尖鼻子靈的表妹看見了買粽子的,我們都還在那裏挑辟邪的東西,陸續我和我媽媽看見了,我們到了那裏買了5塊錢的,拿回家裏後,我們便狼吞虎嚥的吃了起來,我們也幫助爸爸媽媽掛開了辟邪的東西,心中也頓時踏實了許多,就這樣,6月6日到了。

一個正式的端午節到了,這一天,我們早早的起來,媽媽主動帶我們買了許多粽子,我回家後,邊在哪裏吃粽子,邊讓媽媽給我們講端午節的故事,那是一年的6月6日,壞人追殺屈原,結果屈原跳河自殺,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吃屈原,便每年的端午節都把粽子放到水裏面,讓魚兒吃,這就是故事的由來,我們吃完粽子以後,媽媽説:”我帶你們出去,“我們説:”去那裏,“媽媽説:”去看龍舟比賽,我們走到了那,龍有十幾條,好像都是來自各村莊,我到了那裏,各個選手還在準備着,比賽隨着裁判的一聲槍響開始了,擂鼓響了起來,大家都在用力的劃,我們村的了第二名,比賽太精彩了。

這就是我們傳統的端午節……

篇二:端午節

端午節是非常熱鬧的節日。也是非常有意義的節日。這不,端午節還沒到,節日的氣氛就出來了。街上很多老人都有竹竿支了一個攤。在竹竿上掛了許多的香包、花花線、有的還把雄黃一瓶一瓶的拿出來,香包的花樣很多:有的像玉手拿壽桃,有的像老虎頭,有的就是一個小包包。我最喜歡南瓜花了。有些人在過端午節時就像水煮魚似的過個面,他們並不知道過端午節是為了什麼,

下面我給大家説説端午節的來歷。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愛國精神,當然也不知他一個人,還有孝女曹娥和伍子胥的。以前是一二三四五的五,後來慢慢變成中午的午了,端午的端意思是無端,開頭的意思。

我剛才提過端午要帶香包花花線之類的,為什麼呢?因為傳説在端午的早上有“五毒”蟲之類的東西要出來,怕它咬人。所以才用香包裏一種特殊的香氣來把毒蟲薰死。帶花花線是因為這種五彩線繞起來的花色可以迷惑蟲子的眼睛,就咬不到你了。

灑雄黃酒有一個小故事。以前的人睡覺好睡在地上,尤其是夏天那樣會被蟲咬的,正巧有個人喝暈了不小心打翻了雄黃酒的罐子,雄黃酒就灑了他一身,蟲子就沒咬他,後來,他也弄明白是為什麼了,哦,原來是這雄黃酒的緣故,再後來就有了這個習俗。

怎麼樣,現在更瞭解端午節了吧!

篇三:端午節

今天是端午節你們知道今天是端午節但是你們知道端午節有哪些傳統嗎?讓我來告訴你們吧。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説,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不大一樣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説,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其他國家。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這些就是端午的傳統。這個節日來自一個詩人屈原因抱石跳河鄉親們為了不讓魚,吃了屈原就把粽子扔下去餵魚。這就是端午的來歷,你們知道了吧。

篇四:過端午

今天是農曆五月初五,也是“端午節”。陽光燦爛特熱,但絲毫不影響人們過節的熱情。

大街上人來人往,擺滿了過節日的東西。有艾草、菖蒲、雄黃,當然少不了粽子。我和媽媽來到外婆家過節。快到外婆家的時候,我發現家家户户的門上都插着“寶劍”,有幾户人家的門上還插着幾根艾草。我好奇地問媽媽;“媽媽,這些東西是幹什麼用的?”媽媽輕聲地説;“這是用來辟邪的,希望家裏人平平安安的。”到了外婆家,我看見鄰居媽媽在擺弄着一些五顏六色的布,就湊過去看了看,原來是在做香囊。她們把大的掛在小孩的脖子上,小的串成手鍊戴在孩子的手腕上,希望小孩平安,快快地長大。小孩們看着這些漂亮的香囊開心極了,還到處展示。快到中午12點了,家裏有小小孩的人家拿來雄黃酒,用手指沾了一下,塗在小孩的頭上、耳朵上。聽大人們説這也是辟邪。接下來就是享受美食的時刻了。媽媽端來一碗香噴噴的粽子和一碟白糖。我用筷子戳了一個粽子,蘸了一點白糖,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外婆給我講屈原的故事。

屈原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22歲時,就已官居左徒、三閭大夫,輔佐楚懷王。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他在極度悲慟的心境下,於公元前278年(詩人62歲時)農曆五月五日縱身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當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這位賢臣的死去,聞訊後紛紛趕着划船去追他;但追至洞庭湖上,已不見蹤影。這便形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南朝梁時吳均《續齊諧記》中説,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江之後,人們每年這個時候,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據説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他對區曲説:“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後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裏,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葉、蘆葉和五彩絲的。”後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據説就是這一緣故。此後,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我真愛端午絕啊,你愛嗎。

篇五:過端午

今天是端午節,陽光燦爛。“城中城”邀請我們校園記者及家長共慶端午節。我、爸爸、媽媽和弟弟都去了。

我們到了那裏已經有四十三名小記者了,我們分了三組,A組去包粽子去了,B組去玩有獎問答了,而我們C組玩起了親子游戲。規則是:先用長方形的小積木擺出‘25’的字形,然後把第一個積木推倒變成一個連續倒下的‘25’的字形。我們開始擺了,可是剛剛擺好的‘2’字就被我們碰倒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終於擺好了。我爸爸把第一個推倒‘嘩啦啦’的一個連一個得倒下了,但是5的一橫沒倒下,我們沒有獲勝,但是我們玩的非常高興。這時,A組出來了,每個人手裏都提着一個塑料袋,袋裏放着粽子。這都是他們自己包的。該我們去玩有獎問答了,我回答了一個問題,但不是很完整,所以沒有獲獎。但媽媽誇我很勇敢,獲不獲獎並不重要,重在參與。我們洗了手就開始包粽子了,一個、兩個、三個……我們包了好幾個。我們又去了建築工地,在那裏差一點把我嚇出心臟病來。我們照了幾張相才依依不捨得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