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字

篇一:端午節粽子飄香憶祖母

高中生描寫端午節的作文100字

端午節來了。看着超市冷藏櫃裏剛上市的粽子,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祖母,想起了她縛的粽子。

小時候每年過端午節,縛粽子用的蘆葦葉子全是祖母從江邊或河邊親手打回來的。先把葉子煮一下,再洗一下涼幹,同時把大米用水淘洗一下。接着在祖母的帶領下,家裏會縛粽子的人便全部行動起來了。先用三到四片葉子相互重疊着攤成一排,再把葉子頭部捲成圓錐狀,用勺子將米把裏面填滿,再用葉子的剩餘部分將大米裹好密封,最後再用一片葉子沿粽子四周纏繞一圈,用手指摁住餘留的葉子尾,用穿針從粽子中間插進去,再把細長的葉子尾穿進針孔裏,從另一面把穿針慢慢拔出來,這樣就把那細長的葉子尾帶到了粽子的另一邊,再用手慢慢把葉子收緊,一隻又大又好看的粽子就完工了。我總愛捏着那細長的葉子尾,把粽子拎起來看,就像欣賞一件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有時粽子裏還要放些紅棗、紅豆、花生等,使得粽子的品種更加豐富。

粽子一般都是頭一天晚上縛好,端午節一大早祖母就起來煮,煮粽子時還要放些雞蛋或鴨蛋一起煮。等我起牀時,灶房裏早已飄出粽子誘人的香味了。因為縛的粽子較多,多餘的粽子總要放進大瓦缸裏用水養起來,吃較長一段時間。我之所以瞭解如此多的細節,因為那時我是祖母的小幫手,專做插穿針、數粽子之類不需技巧、不用費力的小活。

不僅是粽子,祖母包的包子,捏的餛飩,擀的麪條,煮的紅燒肉、紅燒魚……,哪一樣都是我無法忘懷的美食。但在那艱苦的年代裏,這樣的美食當然不是天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嘗一下鮮。不過祖母醃製的自家產的鹹菜、蘿蔔、醬豆等,倒是每餐必備的小菜。

我從高中寄宿學校以後,就再也沒有時間看祖母縛粽子了。隨着八年前祖母辭世,讓我今生徹底失去了這樣的機會。那全家樂享天倫的情景,只能在一次次的回憶中再現……

我開始記事的時候,還是公社化的生產隊時代。年近五十的祖母已不再參加集體勞動了,掙工分養家餬口的事情,就由父親、叔叔和姑姑們繼承了下來,還有後來嫁進門來的母親、嬸嬸們。不是祖母不想出工,而是繁雜的家務讓她離不開家。那時我們家十好幾口人,祖母在家洗衣、做飯,打理菜園,飼養豬羊和雞鴨,家務活一點不比出工輕鬆。因為人多,我們家自留地也多一些,祖母總是隨季節變遷周而復始地播種、採摘,總會讓全家人吃上時令新鮮的果菜。

再後來,就像分田到户一樣,我們家也由一個大家分成了幾個小家,祖母被安排由二叔家贍養。但平常她依然過着獨立的生活,繼續着忙碌的家務。不願給別人添絲毫麻煩,這是她一生未曾改變的性格。但她對家人的牽掛和關愛,總是默默地落實在行動上。無論農忙還是平時,只要有空閒,祖母常去地裏幫忙;未分家時,中午吃不完的飯菜,總是夏天留鍋裏,冬天裝進碗罐焐在灶堂裏,等在地裏做體力活的父親、叔叔和姑姑們傍晚回來當“晚茶”;分家後,她經常做些自己捨不得吃的好菜,等待寄宿在校的孫子孫女們週末回家改善一下;到我們上班拿工資了,給她一點生活費,她也從來不肯要,説我們要結婚,要買房,在外面出門就要用錢,云云。總之,就是不肯讓我們為她花錢。

祖母長方臉,慈眉善目,一看就是那種讓人信賴、容易親近的人。即使生氣時也常是臉上帶着笑意,換句話説就是她不是真心生氣。她從不羨慕人家的富裕,也不嫌棄別人的貧困,把子女們調教得温文守矩,知書達理。在生產隊裏,她從來沒有爭過份外的利益,倒是經常在生活上接濟隊裏那些困難的人家;那時候家裏很難得開個葷,每逢此時,她都要盛一大碗米飯挾些葷蔬菜送給左右鄰居家;有時菜比較豐盛時,則送一碗米飯一碗菜;把大家都安頓好後,留給她自己的只有那誘人的香味了。

祖母也是從舊社會過來的人,但她沒有纏過腳,一雙勤勞的大腳踏遍了她生活的這方土地。年輕時在生產隊掙工分,年老後仍在自家地裏勞作,操持家務;自己種的多餘的果菜,還一早起來趕到集市去賣;空閒時自己編制魚網,到河裏釣螃蟹和河蝦;上世紀九十年代,七十高齡的她也曾到江邊去撈過鰻魚苗。晚年的祖母還信了教,每次禮拜她都風雨無阻,趕往路程不近的教堂。有時年輕的教友騎車帶着她去,大多數時候則是自己來回走,路上走累了就歇一下。她那雙沒有纏過的大腳,有力地支撐着虔誠的她。

生活中中,祖母也是非常“講究”的人。每每走親戚出遠門,都要洗涮梳理一番。那時候牙膏牙刷還沒走進農村,她總是先用食鹽涮涮口,然後洗臉,再把長長的頭髮梳理一下,綰起來,用黑色的網鬏網起來,用簪子一插,最後換上那身洗得有點褪色的藍布衫,腰間別一條小手絹,臂上挎個小竹籃,遇上下雨天時手裏還要打把油紙傘。這身打扮總給人一股淨雅、清爽的感覺,就像她調理的菜園一樣,一行行、一壠壠,整齊有序,一絲不苟。

祖母的身體狀況向來挺好,除了血壓有點偏高,並無其他患疾。接到父親打來的電話,我立刻感覺到了事情的嚴重,因為平常都是我往家裏打電話,不是重要的事情父親一般不主動打電話給我的。

因為得的是“中病”,事前沒有任何的徵兆,她突然之間便從一個正常人變成了“植物”人。在醫院搶救治理一段時間後,就在醫生無能為力的目光中從醫院轉回了家。自從“中”了以後,祖母便不能吃東西了,除了不間斷的輸液之外,只能通過導管灌輸一點奶粉、米汁之類的流質食物。在祖母生命的最後日子裏,我總算擠出時間陪着她度過了幾個日夜。我坐在牀邊,緊握着她的手,希望她能感覺到身邊的我,更希望她能睜開雙眼,像往常一樣詢問我在外面的情況。但從腳開始慢慢往上體漫延的冰涼告訴我,與祖母的訣別快到了。

那天雨夜的那一刻,恰巧就我一個人在祖母身邊,目睹了她生命的最後一瞬:她突然睜大了雙眼,咽喉間發出一聲悶響,就像平常打了一個嗝,然後就慢慢地合上了雙眼。短暫的數秒,祖母的生命之旅就停止在我的眼前。那一刻,我沒有呼天愴地的痛哭,甚至忘記了痛苦。我平靜地撥打着電話,把祖母走了的消息通知已經疲憊的親人們。因為我知道,祖母這次真的要出遠門了,是去那她一直為眾生祈禱的天堂。

端午前夕憶起祖母,是因為身體裏流淌着的血脈親情,是為追憶淳樸的鄉風習俗,更是盼望代代傳揚那勤勞、善良、寬容的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

篇二:端午節隨想

小時候對端午節的理解,僅僅停留於香噴噴的粽子。而本地的人們,似乎也不大瞭解端午節的來歷。尤其是我母親,既不懂得端午節的內涵,也不記起在門口插上菖蒲、艾枝避邪,倒從未忘記用一雙巧手為一家人包上幾個肉粽和涼粽。在母親的潛意識裏,她是要用一份心意,撐起一片家人團圓其樂融融的天空。我們稚嫩的心,年年都為粽子的清香和家人團聚的温馨而陶醉。

漸漸長大,我才知道,端午節其實是為了紀念二千多年前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屈原出生於湖北秭歸,他自小就樹立了濟世救民的遠大理想。當他目睹民不聊生的社會景象後,決心救人民於危難之中。於是,他乘一葉扁舟,踏着西陵峽的滾滾波濤,走進了自己立志為國的那座聖潔殿堂。然而君主昏聵,佞臣當道,他實在迴天乏力。雖然他知道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路漫漫其修遠兮”,雖然他也決心“吾將上下而求索”。然而在那樣的環境下,他難以力挽狂瀾。面對現實,他只能發出“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的歎息。他只能將他的滿腔憂憤訴諸筆端,為後人留下《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後,抱恨投江,以身殉志,也許這就是千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縮影吧。但他愛國憂民的胸懷情操,卻隨着端午的習俗千古傳承。他堅毅不屈的精神品格,照耀着湘楚大地的巍峨羣山,照耀着楚江的驚濤駭浪,也照耀着中華大地,成為後世典範。

如今,粽子的清香分明已沁入心脾,我對自己説,好好享受那一份祥和愜意吧!我在想,假若屈原大夫能夠穿越兩千年的時空,來到處處繁榮安定的神州大地,他定然不會懷才不遇,定然不會屢遭排擠屢遭陷害,他也斷不會以如此壯烈的方式飲恨楚江吧!

假若他能來到天等,眼見天等政通人和,處處和諧,他一定會倍感欣慰,他也一定忍不住為天等的發展出謀劃策的。不,如果屈大夫目睹天等人才濟濟,能人雅士共同努力讓經濟社會發展保持健康穩定,他也下決心不再從政,那麼我們不妨尊重他的意願。假如願意,他可以在風景秀麗的龍角小天池邊築屋而棲,於端午朗日,面對一池碧波,盡抒詩興。也或者,他來到巍巍四城嶺中結棚而居,於端午佳節,手提一壺美酒,穿過幽靜的八角林,來到山腳下我的家中做客,用天等辣椒醬蘸着品嚐母親親手精做的肉粽,不時與我舉杯暢飲,那是多麼温馨的場景呀!

然而,很快的,我發現了自己的可笑:斯人已逝,忠魂渺渺,屈大夫是永遠也回不了繁華的今世了!

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避免屈原悲劇再次上演,同時好好過端午佳節,靜靜懷念屈大夫,細細品味生活的每一份美好!

篇三:端午節的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又稱端陽、重五、端五節。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蘭而沐”的習俗。但今天端午節的眾多活動都與紀念我國偉大的文學家屈原有關。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着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着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向》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歎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説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此風俗日後演變成賽龍舟)人們紛紛拿出家中的粽子、雞蛋投入江中,讓魚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還有郎中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鬚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有的還在小孩子額頭上寫上一個“王”字,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他們。從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現在國家已將端午調整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樣有利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因為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深厚的歷史背景,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將這些傳統節日增設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有利於弘揚和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發掘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擴大中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增強全世界華人的凝聚力;有利於人民羣眾開展各種與節日主題內容相符的活動,如清明節掃墓、祭祀祖先,端午節的賽龍舟、嘗粽子,中秋節人相聚、賞明月、品月餅等。

希望大家也能牢記傳統節日,勿忘中國傳統文化,讓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得到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