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大家知道農曆五月初五是什麼節日嗎?下面就又小編來告訴大家吧!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端午節的起源有兩種説法,一説是為了紀念屈原,一説源於田文端午立新規。

據説當初屈原投江之後,每到五月五日屈原的祭日,人們都把米飯扔到河裏紀念屈原。一天晚上,有人夢見屈原面黃肌瘦,就連忙上前詢問。原來,百姓投往河裏的米飯,都被魚鼈蝦蟹吃掉了。屈原無食充飢,所以日漸消瘦。他左思右想,不知怎樣才能不讓魚鼈蝦蟹吃米飯。屈原告訴他,如果用箬竹葉包飯,做成尖角的角黍(即粽子),魚鼈蝦蟹見了,以為是菱角,它們就不敢再吃了。那人醒後,就把此夢轉告給鄉鄰。第二年的端午節,人們就照夢中屈原説的方法去做。不久,屈原又託夢給那人,感謝人們送去的粽子。後來,人們都這樣去做,漸漸形成了包角粽的習慣。

老百姓把源於田文的説法都稱為“躲五”。傳説古代的時候,人們把五月稱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此日生的孩子為“五日子”。“五日子”是父母的剋星,誰也不敢撫養。齊國的田文是“五日子”,父親幾次要害死他,多虧母親保護,他才倖免於難。但父親命令他,每到五月初五這天,他必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田文長大以後,做了宰相,便下令改“躲五”為“端午”,説五月五日是個端端正正的吉利日子,此日生的孩子一律不準加害,也毋須到外祖母家去“躲五”。自此以後,便有了端午節。

在端午節的風俗中,除人們熟知的賽龍、吃棕子、插艾蒲、戴荷包、洗藥浴等祭奠、慶賀、文體活動外,還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奇趣。

名稱最多的節日

端午節的名稱在中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最多。究竟有多少,目前還沒有一個準確權威的統計。據統計的資料就達二十多個,但含義不盡相同。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棕子節等等。

同風異俗的節日

同為端午節,全國多在五月初五日過節,唯有福建有些地方是在五月四日過節原因是説五代十國時閩國建立者(即閩王)王審知死於五月五日,故避之。

同為賽龍舟,湖北秭歸(屈原故鄉)正式比賽是在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別的地方是在初五這天。江西一些水淺乾旱之地,不是在水上龍舟競賽奪標,而是在陸上跑旱船、爬高比賽。同是佩符避邪,各地佩帶物也有差異:江蘇女子帶用各色草花做成的五毒花,婦女頭上插絨制虎,兒童背上負綢制虎,而河北豐潤一帶卻用棉花布縫製成小狗、小人、小口袋帶在孩子身上。青海湟源一帶所帶香包,已不單是別處的驅穢作用,而成了愛情的信物,女子精心縫製於端午節送於情人。在各地除了吃粽子風俗外,還有吃年糕、餛飩、油果、鹹甜雞鴨、鵝蛋、蒜瓣等習俗、浙江端午的駱駝蹄糕就很有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