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自己跳到汨羅江,以死酬志,以死報國,表現自己對國家,對人民的一種憂國憂民的愛國之情,據説屈原跳江的時候,老百姓要救他,為什麼要有龍舟競賽?因為大家都比賽,要用最快的速度去搶救屈大夫,搶救屈原,這就產生了龍舟競賽。後來一直延續下來,到第二年,第三年,這已經不是搶救屈原了,就是用這種龍舟競賽表達對屈原的紀念、愛戴,斯人已去,但是這種搶救、營救詩人的這種活動,世世代代傳下來,這就賦予龍舟競賽以新的人文精神,就不是古代先民的那種遺俗了,不是古代先民原來娛樂龍神的意義了,而是賦予它營救屈原的意義。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善良的人民有一種想象:屈原沉江了,掉在水裏了,有許多魚蝦、甚至蛟龍要來吃屈原,我們趕快用竹筒放上糯米,再放一些什麼東西扔到江裏,讓魚蝦、蛟龍來吃粽子吧,不要吃我們的屈大夫了,他們吃粽子,就避免屈原受害。有的人就想象,粽子為什麼那麼黏,為什麼要用糯米做呢?糯米很黏,要是蛟龍、魚蝦吃了粽子以後,嘴巴就給黏住了,就不會去吃我們的屈大夫了,這是老百姓一種善良的願望,一種想象,想象出各種各樣的傳説,反正都跟屈原聯繫上了,從划龍舟、吃粽子,都跟屈原聯繫上了。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

粽子為什麼要用蓮葉來包?為什麼要用五彩絲來纏繞呢?這也有老百姓的傳説,江邊有一個老頭夜裏做夢,屈大夫託夢給他,説你們用竹筒裝着糯米,扔到江裏以後就給其他的魚什麼的吃掉了,我吃不到,那怎麼辦呢?他説你們用蓮葉來包,蓮葉的那種味道,蛟龍、魚蝦他們不喜歡,用蓮葉一包,他們就不吃了,你還要用五彩的絲線來纏繞,為什麼呢?據説有一條龍被一個河邊的老百姓逮上來了,把它摔死放在岸邊曬,曬了以後龍的筋就變成了五彩線,所以如果我們用五彩線來包這個粽子,那些蛟龍一看到這個五彩線,想到是自己同族的筋,它就不敢來吃了,這都是老百姓的傳説,在幾千年的傳説中間,這樣的故事越來越豐富,都圍繞着怎麼營救屈原,紀念屈原,減少屈原所受傷害的可能性,都圍繞着這個。在水網地區這種傳説非常豐富,關於屈原的傳説可以出一本集子。

在流傳的過程當中,在湘西還有傳説,為什麼過端午節?是紀念復國將軍馬援,有各種各樣的傳説。在流傳的過程中大家越來越集中到屈原身上,從眾多的地方的閒人,民族的先賢,大家逐漸把故事集中在屈原身上,為什麼?因為屈原的人格高潔,他的詩歌幫助他傳頌,集中到屈原身上,這是歷史的選擇,是歷代老百姓的篩選、選擇,這中間確實,詩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屈原的詩歌、楚辭,我剛才説了,他是中國古代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我們歷代的詩人都要推崇屈原作為中國詩歌的鼻祖,李白這麼偉大的詩人,李白也是很高傲的,許多詩人都不在他眼裏,但是他對屈原非常崇拜“屈平辭賦昭日月”屈原的詩歌昭日月,跟日月一樣光照萬代,跟日月同輝,屈原的詩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種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的指標,一種標誌。所以世界在1954年把屈原作為世界文化名人,1954年在全世界紀念屈原,他是中國第一個偉大的詩人,是世界文化名人。屈原的詩歌所顯示的人格力量是很豐富的,我在這裏只講三點。

一個是他的憂國憂民的精神,他有一句詩,好像是國小課本里面都有吧“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長太息”,就是歎氣了,歎息,不是一般的歎息,是“長太息”很長的一聲歎息,長歎,不僅是很長的長歎,而且流涕,痛哭流涕,掩就是掩蓋起來,掩着面哭,“掩涕”掩面痛哭流涕,這麼悲傷,為什麼?是為了五斗米嗎?是為了自己的工資不高嗎?“哀民生之多艱”,我們現在不是説要以民生為重點嘛,重在民生,就是百姓的生活,哀,悲哀的哀,為民生之多艱而悲哀。我“長太息以掩涕”,為什麼?為民生之多艱而悲哀。這麼樣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精神,這是屈原精神的第一點。

第二點也有兩句詩為代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不屈不撓的追求真理。追求真理的道路是路漫漫的,我們現在還在講路漫漫,“路漫漫其修遠兮”,修就是很長,遠就是很遠,求索真理的路是很遠,很長的,不僅很長很遠,而且很艱難,我不怕艱難“上下求索”索就是索取的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矢志不渝,不避艱險,是這樣的一種精神。

第三點,也有兩句詩做代表“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心之屬善,是我心裏所向往,所稱善的,是我自己良心所稱善的,所喜歡的、嚮往的、追求的,餘心之所善,是什麼?是我的信仰。“雖九死其猶未悔”我就是死了九次,也不後悔,無怨無悔,只要是為了我的信仰,“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不後悔,這樣一種矢志不渝,追求自己的理想,為着自己的理想奮不顧身、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拋頭顱、灑熱血,也無怨無悔,是這樣的精神。

屈原的人格追求,他自己這樣一種高潔的品格,是歷代詩人所讚歎、歌頌的。每到五月五端午節,許多詩人都寫詩,把屈原精神作為端午節的“節魂”,把紀念屈原這種高潔的品格、愛國精神跟端午節的人文精神聯繫在一起了。成了中國一種傳統,中國詩歌的一個傳統,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傳統,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這是人民的選擇,歷史的選擇,所以我們現在一講到端午節,就跟紀念屈原、跟發揚屈原的這種精神聯繫在一起,這是中國人,中華民族給自己的節日注入的人文精神,過端午節要學屈原的人品,學習屈原怎麼樣做人,所以過去曾經把端午節作為中國的詩歌節,現在我們在端午節還有許多地方都在舉行詩歌朗誦會,詩歌的集會,詩人的集會,這不僅是過端午的一種活動,也不僅是詩歌的一種活動,這是端午的“節魂”,端午節的精魂所在,這個做法充分顯示了中國人的節日是多麼注重人文內涵、文化內涵,它是有自己中華文化的精藴在裏面的,它不只是吃吃喝喝,也不單純是一種文藝活動,它是一種精神追求。過節是一種文化活動,是一種精神活動,它要有物質的載體,而這種物質載體要有精神的內涵,所以過節要過好自己傳統的節日,很重要的是媒體、輿論。

古代沒有報紙,也沒有廣播什麼的,就是通過詩人的創作,老百姓的口口相傳、口耳相傳,把這種老百姓的選擇,端午節應該怎麼過,我們紀念誰,紀念曹娥,紀念伍子胥,紀念屈原,把屈原的精神融化進去,使過節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充實,現在我們過節還是這樣,現在我們媒體非常發達了,條件比古代當然好多了,在古代要寫一首詩流傳開來是很不容易的,要刻印,印出來就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兒了。現在傳播媒體這麼多,我們的媒體怎麼能夠好好的弘揚、宣傳我們中華節日的一些精華,把我們中華節日的文化內涵,把我們中華節日的一些最精華的部分,最精彩的內涵宣傳出來,而且在宣傳的過程當中還要創新,我們中華節日在發展過程中間一些與時俱進的新的精神,新的做法,新的活動,把它傳揚出去,這個媒體的責任是非常重大的。

像屈原精神成為端午節的精魂“節魂”,這個怎麼宣傳,怎麼樣傳播開,讓它成為大家都知道的事兒?就要靠媒體,我們現在開始注重、重視我們的中華傳統節日,現在剛剛開始,因為1XX年之前,我們中國是處於積貧積弱的狀態,被西方的大炮、炮艦打開了大門,當時對比之下,覺得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如人,從而覺得我們自己的文化不如人,所以1XX年來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有一種偏激的情緒,覺得我們的傳統文化太落後,是我們自己中國落後,捱打。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結晶,是活態的傳統文化,是文化的生活形態,它是老百姓生活當中的文化,對傳統文化抱着一種偏激的情緒,所以就影響了對傳統節日也是抱着一種偏激的情緒,辛亥革命以後,要陽曆,甚至把農曆都要廢棄掉,傳統節日都要拋棄掉。但是中國人過年是最重要的,一年三百六十多天,年是一個自然段落,大自然的一個週期,在年節體系裏,年是一個起點,然後下來有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一個節一個節的,年和節,年是“董事長”,下面節只是董事會裏面的成員,年是“頭兒”辛亥革命以後年取消不掉,因為中國人幾千年了都要過年,取消掉不行,其他的節全部拋掉。年也不能叫年了,過去過年叫“元旦”,給了陽曆的元旦了,過年變成了“春節”,把它降格,“董事長”變成“董事”了,就過節吧,春節,其他的節都排斥掉了。

這麼百年的時間對傳統的節日採取這種鄙棄的態度,但是在那些政權力量不強的農村,特別是在比較偏僻的農村,傳統節日仍然是一種“草根文化”,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所以前兩年我看到元宵節就有一種感慨,大家都覺得元宵節的熱鬧程度,大城市不如小城市,小城市不如農村,農村的元宵節還是紅紅火火,但是在北京城,前幾年的元宵節都是無聲無息的,但是在民間,它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當時政府的主流強固的地方,傳統的節日受到排斥,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xx大”以後,這個情況出現了改變,“xx大”提出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怎麼弘揚?怎麼培育?XX年開的“xx大”,XX年春,我有機會跟中央有關的負責人座談,我就説“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重視民族的生活,要重視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民族生活的典禮,是一種民族生活的儀式,要重視民族生活,就要重視傳統節日,中央的有關領導人聽進去了,XX年我在全國政協提案,要給重要的傳統節日,除了過年之外,清明、端午、中秋應該放假,XX年我的政協提案提上去了,當時職能部門還不能接受,XX年我還繼續提,XX年繼續提,到XX年給我的答覆就大大進步了,肯定了我的提案,而且説“我們正在研究方案”,到XX年正式答覆了“我們有方案了”到XX年秋天徵求大家的意見,從XX年開始,除了過年之外,清明、端午、中秋各放一天假,我們今年端午節馬上要放假了,從XX年開始的。

這就標誌着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我們的黨政部門已經開始重視傳統文化,重視傳統節日,“xx大”明確提出要弘揚中華文化,怎麼弘揚中華文化?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活態的活的形態。要弘揚中華文化,不應該振興我們的傳統節日嗎?所以我現在不贊成説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勢微,越來越衰落,三、四年前這樣講可以,現在已經出現轉機了,從“xx大”、“xx大”以後,我們的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重視了,我們的中央有關領導,有關部門非常重視傳統節日了,自從XX年開始清明、端午、中秋放假以後,中央有關部門直接跟地方合作,舉辦傳統節日的示範。

XX年開始,清明節由中央部門跟據説是介子推燒死的地方,山西的介休縣聯合舉辦清明節的活動;端午節在屈原投江的地方,湖南的汨羅由中宣部,中央文明辦、中國文聯、文化部跟湖南省人民政府,汨羅縣政府聯合主辦端午活動,過去歷朝歷代有沒有這麼重視的?中央的幾個部委跟省政府、縣政府聯合舉辦活動?今年也是這樣的,從XX、XX、XX都是中央跟地方合作舉辦紀念活動,這説明我們中央有關部門是很重視了,地方各級政府也開始有許多地方重視了,比如今年的元宵節,好多地方都搞元宵燈會,我的老家福州搞的燈會非常熱鬧,去年的端午就很熱鬧,今年的端午有好幾個地方也都在舉辦各種各樣的活動。

但是事物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有一些地方領導還是不夠重視的,因為領導首先關注着經濟,經濟怎麼發展,如果過這個節對我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有好處,能夠促進我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他就有勁頭,如果看不到明顯的能夠促進我這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直接的效益看不出來的,他就缺少積極性,這是一個比較值得我們重視的,就是各級領導怎麼樣能夠把文化建設,中央所講的弘揚中華文化真正的重視起來,如果這個觀念沒有建立起來,他就不重視那些不能直接推動經濟的節日,作為地方領導人,他首先想“我的gdp能不能上去,我的產業能不能上去”,但是你要看到,一方面文化的建設是軟實力,是我們整個國家乃至我們每個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同時文化產業搞起來,確實也能夠推動經濟的發展。

媒體現在確實也有很多很重視的,中央領導一再要是媒體要重視傳統節日,你看今年的清明節,《光明日報》連着兩天的整版,今天一整版,明天又是一整版來報道、弘揚清明節,許多媒體包括我們網易也很重視,你看這次的端午節,專門叫我來給大家講一講,我們還有許多民間的團體也在促進傳統節日的發展。我們中華文化促進會有一個“節慶中華聯合體”,這幾天一直在致力於推進傳統節日,建設中華節日,最近還要舉辦“七節論壇”,就是中央文件所定的七個傳統節日的論壇,做了很多工作,我們在中國民協還成立了“中國節慶研究會”,我被推選為會長,專門研究中國傳統的節慶,確實要加強研究理論,我們的傳統節日到底有什麼意義,怎麼發展過來的,現在還有什麼意義,要研究,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讓大家明白,這個理論研究也是不可少的。

我現在就發生許多媒體很重視,用很大的版面,比如《光明日報》用一整版,其他的報紙也有一整版的,但是你要是研究的成果很少,學者專家沒有理論的研究,沒有歷史的研究,這些提供給你的媒體的版面,水平就提高不了,比較空,或者就是那些老話,老是重複,所以加強理論研究,這也是當務之急。我們理論研究的水平提高了,跟媒體配合起來,就可以通過媒體把全民傳統節日的認識水平,自覺程度都可以提高。我覺得像網易這樣的媒體,能夠重視我們的傳統節日,是非常好的,其他的許多媒體現在也都非常重視,我們中央還要採取許多新的措施促進中華傳統節日的發展。

順便在這裏説一句,我們中華傳統的節日現在列入中央正式文件的,就是“xxx文化發展規劃”,和第一批第二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裏面有七大傳統節日:中國年,也就是春節,我把春節叫做中國年,中國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傳統節日。這七大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間最重要的七個,最有代表性的七個,七大傳統節日之外當然還有,還有冬至、夏至、七月十五,還有很多,但是這七大傳統節日確實是最重要的,最有代表性的,我們首先要把這七大傳統節日過好。

在這七大傳統節日就是綜合性的,過年是綜合的,有一些特定意義的主題性的節日,因為我們過去歷史上都是綜合性的,沒有特定主題節日,現代生活需要提倡什麼?很明確,需要有一些主題性的節日,比如“母親節”我們中國人從來就是非常孝親的,但是過去傳統都是綜合的,沒有單獨的主題突出的“母親節”,沒有,所以有的人就過美國的“母親節”,甚至我們許多的媒體誤把五月第二個禮拜天,就是美國的“母親節”當做全世界的“母親節”,實際上不是的,那只是美國的。

現在我們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已經有40幾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親節,你看法國文化跟美國文化很接近吧?歐美是很接近的,但是法國在美國1914年定了“母親節”之後的14年,1928年法國定了自己的“母親節”,他們沒有跟美國一樣,美國是五月的第二個禮拜天,法國是五月最後一個禮拜天,歐美的文化那麼接近,他也沒有跟着美國走,還是有自己的,英國也有自己的“母親節”,西班牙、葡萄牙都有自己的“母親節”,我們亞洲國家韓國有自己的父母節,印度尼西亞、泰國都有自己的“母親節”,泰國是1978年定自己的“母親節”,他們定在10月份,也沒有跟着美國走,所以我們中國許多媒體把大家引入了誤區,把美國的“母親節”當做世界的“母親節”了,我們也跟着過。實際上不是那麼回事。

像“母親節”應該是植根於自己民族文化土壤上的節日,我們中國人很長的一種孝親的歷史,重視倫理、重視家庭教育的歷史,我們兩千多年前“孟母教子”的故事,它把母愛提升到母教這樣一個高度,愛子女要教育子女,我們的子女愛母親,要孝親,美國的“母親節”有沒有孝的含義?沒有,我們一方面節日是雙向互動的,母愛、愛母,我們中國的“母親節”把母愛提高到母教;我們把愛母提高到孝母,孝親,這才是中國的“母親節”。所以我們提倡中華的“母親節”,是以孟母做旗幟,孟母生孟子這一天,農曆的四月八年級是中華的“母親節”,現在幾十個城市都在過中華“母親節”,因為一講大家都覺得,我們中華民族這麼一個泱泱大國,幾千年的歷史,怎麼我們自己的“母親節”不過,要去過美國1914年定的到現在還不到1XX年曆史的“母親節”?怎麼把他們的“母親節”當作我們自己的“母親節”呢?台灣台北市的前任文化局長龍應台有一個很形象的説法,他説“中國人過洋節,就像到別人家的祠堂去拜,拜了半天不知道姓張姓李,何方神聖”拜了人家的祠堂也不知道人家姓什麼,我們應該提倡植根於中華文化的“中華母親節”、“中華教師節”、“中華敬老節”、“中華情侶節”。

七月七很快就要到了,過了端午節以後就該過七夕節了,七夕,牛郎織女,這是中國的愛神,七夕從來就應該是中華的“情侶節”,我們何必要去過2月14日西方的那個情人節呢?我看報紙上報道我這個講話的時候用的標題很好“情侶節何必去學人家的浪漫呢?”我們有自己的牛郎織女,有自己的七夕,也是很浪漫的,所以我們也要建立自己的中華節日體系,把我們中華自己的傳統節日和自己植根於傳統文化的主題性節日建設起來,把中華傳統節日,中華主題節日,中華節日體系建設好,這是弘揚中華文化所必須的工程。

我想借這個機會,在講端午節的時候,把我們中華節日的體系提到日程上,大家共同努力,來弘揚中華文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