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慶節閲兵式幾年一次

每逢五、十週年會有不同規模的慶典和閲兵,歷史上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週年、10週年、35週年和50週年、60週年的六次大閲兵。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中國國慶節閲兵式幾年一次_現代最早的國慶閲兵是哪個國家。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中國國慶節閲兵式幾年一次

中國國慶節閲兵式幾年一次:5年一次

新中國成立之後,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決定,把閲兵列為國慶大典的一項重要內容。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1959年建國10週年,新中國每年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一次大規模的國慶閲兵,前後共舉行了11次。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本着"厲行節約、勤儉建國"的方針,決定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閲兵"。

所以,在我國的國慶節慶祝儀式上,每逢五、十週年會有不同規模的慶典和閲兵,歷史上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週年、10週年、35週年、50週年和60週年的六次大閲兵。

據記載,早在公元前的古埃及、波斯、羅馬等國家已有閲兵的活動。在我國,早在春秋時期就有“觀兵以威諸侯”的記載。如在桓公六年8月,曾舉行“大閲”。“大閲者何?閲兵車也。”挖掘出來的秦陵兵馬俑,就很像古代閲兵的陣式。那時的閲兵,通常是在出徵、凱旋或演習結束時,軍事長官調集所轄進行檢閲。

據史料記載,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時期就開始閲兵了。最初的閲兵是以打獵的方式進行的。列好陣勢,最高統治者成長官在陣前先用弓箭射獵禽獸,然後檢閲,所以叫“搜”(春裏打獵)。以後,又發展為定期檢閲或戰車。每年一次檢閲步兵叫“搜”,三年一次檢閲戰車叫“大閲”,五年一次檢閲步兵和戰車叫“大搜”。

統治者這樣定期閲兵,其用意除了檢查兵員裝備狀況外,主要還在於向百姓示威。如春秋時晉文公認為“民未知禮(威儀),未生其共(共同恭)”,於是乎“大搜以示之禮”。

另外,還有在戰前或戰鬥間隙進行的不定期的閲兵,叫“觀兵”或“觀師”。這樣的閲兵,除在戰前鼓舞士氣外,更主要的還在於向敵方示威。公元前620xx年,鄭國由於攻打宋國,遭到各諸侯國的討伐。諸侯把鄭國圍住後,“觀兵於南門”。鄭國懾於諸侯的陣勢,“乃行成”(求和)。

“閲兵”這個名稱是從漢代以後才開始叫起來的。在漢代,定期間閲兵常與立秋之日“祭獸”一起進行,其中增加一些打鬥的內容。以後,各個建朝時間較長的朝代都有類似定期或不定期的閲兵儀式。但到清代,督撫三年一次的閲兵卻仍叫“大閲”。

現代最早的國慶閲兵是哪個國家:法國

每年7月14日舉行的法國國慶閲兵,以其歷史較久(始於1880年),規模較大(一般至少有數千名士兵參加),頻率較高(除一戰二戰等原因中斷幾次以外,每年都如期舉行),花樣較繁多(參閲服飾特點鮮明,且時常有其他國家的參加)為主要特點,十分值得一看。

眾所周知,法國的國慶7月14日是為了紀念法國大革命中巴黎民眾攻陷巴士底獄的標誌性事件。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時期的1880年,7月14日被確定為法國國慶日。1880年7月14日,法國在Longchamp賽馬場舉行了盛大的閲兵式,開啟了法國國慶閲兵延續130多年的傳統。

後來,法國國慶閲兵的地點幾經變化,從1980年之後,固定在香榭麗舍大街舉行,起點為凱旋門,終點為協和廣場,到檢閲的法國總統面前,方陣分成兩半,從兩側退場。同一天,在法國其他地方也會舉行類似的閲兵式,只是規模相對較小。

當然,這並不是説在1880年之前法國就不搞閲兵。實際上,作為一個從中世紀打到19世紀,從巴黎周圍的法蘭西島到世界強權,曾經產生過拿破崙這樣的人物的國家,法國人的閲兵從來不少。

晚清駐英法兩國公使郭嵩燾就於公元1878年9月15日受邀參加了時任法國總統麥克馬洪舉行的盛大的閲兵式,並在其日記中記述了閲兵的盛況,稱當年的法國閲兵“凡共五萬人”。

而當今的法國國慶閲兵,從基本形式上來看,和其他國家的沒有什麼區別,也是由空中方隊、步兵方隊和車輛方隊組成,從順序上來説,法國一般是固定翼飛機的編隊在前,步兵分列式隨後,車輛方隊和直升機編隊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