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告別貧油

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史,也是一部中國科學進步的歷史

發展歷程——告別貧油

1949年,中國靠着西北地區的幾個油田,再加上從一種叫做“油母頁巖”的石頭裏熬出來的油,年產原油一共才12萬噸。這個數量在今天6個小時就開採出來了。然而中國被扣上“貧油”的帽子,並不是因為這12萬噸的年產量。

西方學術界一直認為只有海相沉積盆地裏才能有豐富的石油。因為石油的生成除了温度、壓力和時間以外,還要有大量有機物和良好的沉積層。而當中外學者通過對中國東部地區的勘察發現,中國東部為廣泛的在恐龍滅絕以後形成的地層所覆蓋,基本上是陸相沉積盆地。因此,他們斷言: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

1953年,中國開始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毛澤東同志指出:要進行建設,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沒有石油都轉不動。中國的學者也對中國貧油的斷言產生了疑問。第一次普查對全國大大小小的盆地進行了評價,對它們形成的歷史和石油存在的可能性進行了重點研究。隨後,在松遼平原上一個叫大慶的地方,新中國第一口油井誕生了。中國的石油科學家通過總結歸納,形成了在陸相沉積盆地裏也能產生大型的油田的理論。這就是著名的陸相生油論,它是世界石油開發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中國又先後找到了勝利、大港、遼河、華北、中原等幾個大型油田。到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在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莊嚴宣告:中國石油基本自給。從此,中國摘掉了貧油的帽子。

隨着改革開放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中國石油已經進入了穩步上升的階段。大慶油田含水量逐漸增高,但依然保持穩產20年,年產原油5000萬噸的水平,這依靠的是先進的科技對油田的全面模擬監控。同時,加強科學管理也成為以科技降成本的重要手段

在中國陸上石油上升發展的時候,海洋石油工業也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無論是海上石油工程設計,還是海上平台建造;無論是海上覆雜油氣田開採以及複雜地形鑽井技術的發展,還是海上油氣管道鋪設和海底井口的自動化生產,均已步入世界領先者的行列。1999年,位於北部灣海域的潿西南油田羣正式投入生產,它是中國自行勘探、自行設計、獨立建造並投入生產的第一個大型油田羣,它標誌着中國的海洋石油工業已經走上了一個更高的台階。

中國的石油依靠科技進步走出了一條輝煌的道路,中國人早已告別了貧油,正在譜寫着石油開發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