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表彰大會教師代表講話稿:只問耕耘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們:

教師節表彰大會教師代表講話稿:只問耕耘

節日好!

很榮幸,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能站在這裏,與大家交流分享我的從教之路及感受。與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杏壇寧靜,只問耕耘》。

回顧我的從教經歷,基本可以概括為:當教師必然——當語文教師偶然——當班主任突然——年屆不惑茫然——回首來路坦然。

(一)

兩種偶然中的宿命,讓我成為一名教師似乎理所當然。

我的出身地,是我們教師的鼻祖、大教育家——孔子周遊時曾問路曬書講學的地方——問津書院。我從小曾為此而自勉。

我的父母都是教師。父親是當年中國地質大學的優等生,地質學家李四光的追隨者,無奈遇到上山下鄉運動,只好提前當了一名地質工作者。後來為了4個兒女的讀書教育,毅然改行教書。雖説是半路從教,但父親的紮實的功底與孜孜以求的勤勉,贏得了同行的讚許與眾多學生至今的追憶。父親對教育的兢兢業業,認真負責,耳濡目染了我。至今頭腦裏的畫面,是他每天深夜伏案備課批改的身影。還有他每天端出端進一個鐵青色煤油爐的情景。那是他自制的炊具,用來給學生熱菜的。每次用完,須端到房間外面吹熄散煙。每每回想,湧上心頭的是感佩與敬重。母親是國小教師,語文數學都教。她身體不好之後,家裏曾經是課堂。我幾歲時,經常被母親帶着外出開會,後來還當過母親的助手:敲下課鈴。母親的全能讓我從小非常崇拜。但她對我很嚴厲,責打不少,記憶中對母親更多的是敬畏。大哥選讀的也是師範院校,現在是大學教授。家庭的從師重教的氛圍,都自然的影響着我。

當我選擇教師之路時,在親戚朋友包括我自己看來,是那麼的順理成章,合情合理。

這中間也有曲折。1986年我國中畢業,是當年會考全區的狀元,遠高於全國著名的黃岡高中的錄取線。可以錄到包伙食費並提前參加工作的師範學校。考慮到後者可以減輕些家庭負擔(當時兩哥哥一姐姐都在上大學,母親有病),家人幫我選擇了中師(同時婉拒了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學教授的養助意願)。由此,我人生的命運提早確定並因此變得狹窄固定。一方面,在家人眼裏,我的前途確乎應該更加寬闊光明;加上我多次流露出對黃高的嚮往羨慕以及無緣就讀的深切遺憾,使得重病多年的母親生前常常愧叨不已,多次抱憾的對我説:當年沒讓你讀黃高,對不起你啊!這件事似乎一直壓在好強的母親心頭,一直到她老人家今年匆忽離世。與大人們認為自己決定錯誤,讓我過早的分擔了家庭的負擔並影響了我所謂的前途,常常自責愧疚不同,我卻認為自己挺適合當老師,這既是天意也是父母智慧的安排。

總而言之,我偶然又必然地成為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二)

至於成為一名語文教師卻實屬偶然。

中師畢業,我不願早早工作,於是又下決心參加了大學聯考。因受哥哥喜歡哲學的影響,89年考了黃岡師專政史系,預備成為一名政史教師。92年又繼續參考,以專業第一的成績考上湖北教育學院政史系。因為又創造了一個第一,心裏不免沾沾自喜,就突發奇想轉到了中文系,由此與語文結下不解之緣。仔細想想,變化貌似偶然,實則內心本來就萌生着一個文學夢。當然當語文教師的父親的薰陶也功不可沒。我生平第一次做出一個重大決定:將來教中文。當時的衝動成就了現在的我。當然後來一直後悔不已,這是後話。

畢業後來到省府所在地,走進當年全國負名的水果湖中學,內心充滿了自豪。就這樣,我正式成為了一名語文教師。

也許秉承了父親的嚴謹認真,和一部分母親的聰慧靈活,我的教學之路一直保持着兩個特點:一是對生負責,二是努力創新。

記得餘秋雨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説過:只有具備深厚文學修養的人才能成為大家。語文,它關乎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基礎,造詣高度,人生價值。文學素養應是一個人人生的底色,是一切學問的基礎。文學,散發着花兒般迷人的芬芳。

有着這樣的大語文觀,我的教學很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生命意識和人文情懷,以激發學生對文學的熱愛為長遠目標。我認為,有了熱愛才能激發夢想,激發了學生的夢想才真正實現了教育智慧。

我曾寫過一篇文章《酸甜的語文味》,裏面寫道:作家魏巍對國小老師深情朗誦一首詩的內容和語調,印象非常深刻:圓天蓋着大海,黑水託着孤舟……這影響對他是那麼的持久!我也清晰的記得我的中學老師朗誦高爾基的《海燕》時,那種迅疾猛烈的語速語調和氣勢:在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一道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那種極富感染力的聲音,在教室久久迴盪,深深地激盪着我們的心靈;我當然也記得,父親唱讀《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情境: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那種陶醉的神情,如痴如醉的畫面,至今活現在腦海,難以忘卻。這些美妙的語文教學,帶給了學生無窮的文字愉悦,極大地培養了他們的語感能力,激發了學生豐富的聯想,潤澤了他們幼小純淨的心田。

長期以來,我的語文教學,不遺餘力的追求是:品味語言文字的美妙,感受情感態度的精華,體會豐富哲思的睿智,激發思想智慧的碰撞。我滿懷敬畏地帶領學生學習古代文人宦官“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博大胸襟和慎獨精神;嚴於律己的反躬自省與推己及人;懷才不遇的憂憤嗟歎和自我寬慰;逆境中的不屈勃發與樂觀曠達。儒、道、法、墨的智敏;詩、詞、歌、賦的精萃。古代文學是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我們如飢似渴的吸吮。

現代作品,精美的語言,深邃的哲思,豐盈的情感,無一不是青少年學生的甘霖雨露,玉液瓊漿。帶領學生感受、涵詠、體味,內化為他們的語言、思想、精神的營養品,我深以為責,深以為傲。這才是我追求的歸本歸真的語文教學。然而,在選拔考試的高壓線下,我常常愧不敢當,引以為憾。我們只能帶着鐐銬跳舞。但我深記,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説過:“教育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激發、喚醒和鼓舞”。

教學是永遠遺憾的藝術,我自當上下而求索樂教與樂學的理想境界。

(三)

再説説當班主任的突然。

XX年的分校,一下把我推到班主任崗位。當時兒子幼小,應該説毫無思想準備。當然“既為之,則優之”,連續下來已是第五屆,十幾個年頭。至今,我的班主任工作還一直在摸索中前進,也力求在管理上創新。在這裏我妄陳管見,有請大方指教:

我的班主任工作理念:德育為先,行育為實,智育為中心。

班級管理策略:民主集中,因勢利導,階段目標;創建塔型管理模式,讓學生實現自我管理。

具體的想法做法:

1.目標管理。目標簡潔,醒目,重點突出。例如。上一屆班級目標:在七年級,“雅,勤,紀”。在八年級,“靜,效,能”。在九年級,“搏,競,績”。班訓是:責任、方法與美。

2.措施靈活。因班施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彰顯效果。內容及時變化:主題可有系列,或結合班級現狀及時變更。教育方法靈活: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變,不墨守成規,不可一勞永逸。

3.依靠羣體。成立優困幫扶小組(學習、思想、行為,每週及時反饋小結),利用集體活動契機(校運會,集體比賽,校外實踐活動等),培養信任心理、團體意識、榮譽感、奉獻精神等。

4.公平民主。集體討論產生決議:如手機問題,上網問題,課外遊戲等,執行少費口舌,也巧妙利用了羣體的力量。

5.管理原則: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舉手抬足的行為習慣,為人處事的道德修養,理想情趣培養樹立等的教育一定放在學習要求之前。教育家陶行知説: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的本領,也無甚用處。德育如一盞明燈的指引教育真善美的方向。思想品德教育會讓學生少走彎路,輕裝學習。思想境界高了,同學之間就容易相處融洽,學習的動力就更足了。

我總的體會是:要求要高、嚴;方式要巧,當;情感要真、親。

班主任與任課教師的最大不同在於前者重在班級管理,而後者重在課堂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在管理理念上,一個稱職的班主任必定是將學生當作孩子看,將生命當作花兒養,將班級當作家庭建,將幹部當作信息源,將家長當作協管用,將教師當作陪練使,將成人擺在成才前,將工作當作事業幹。在管理目標上,人格平等是培養情感的基礎,情感建立是實現信任的通道,師生互信是班級和諧的核心。在管理方法上,我堅信學生的問題的根源不在學生自己,而且辦法總比問題多,關愛學生是細活,班風需要學風帶,精品出自勤打磨。

(四)

彈指一揮,年屆不惑。然而我內心的困惑卻隨之而來。

似乎走到了教育教學的瓶頸:激情減少,主動性降低,教研圈狹小,學習觀摩少,自身難突破,就像温室植物缺少空氣,陽光,雨露;渴望有專家特級專業的指導引領,希望有團隊協作的課改教研,攻堅克難,渴望走出校門學習提升。矛盾於既不願做井底之蛙,又恍如夜郎國民。

課改的春風勁吹十多年,那滿園春色既令人豔羨,又讓人覬覦。

四十不惑,人生過半,更多的是對自身惰性的適應,對現狀慣性的順應。何去何從,是靜是動,是進是退,是改是守,是家是校,是子是生,既拷問良心,也拷問責任,無法做到淡然處之。

(五)

從青澀到成熟,從摸索到創新,二十年的工作經歷中,曾有過困惑彷徨,有過倦怠遲疑。一路走來,回望身後,內心還是一份坦然:它來自對心中神聖事業的認同,對肩上教育責任的清醒:教育培養是活生生的人,當一名教師是自己的使命。常年來,有人不甘師者的清貧,有人埋怨教育的異形,有人無奈學生的頑劣,有人妥協職業的韁繩。但我會堅守自己對職業的詮釋:教育=愛+方法。

羅曼•羅蘭説:“要散佈陽光到別人心裏,先得自己心裏有陽光。” 蘇霍姆林斯基也説過:“要成為學生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他們。”現代學者梁啟超也詮釋過教育的責任:教育就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

講到到這裏,內心少了幾許波瀾,多了一份平靜。作家張抗抗有這樣一段話:“風來似一片綠色的海,夜靜如一堵堅固的牆”。用來自勉。

XX屆學生張石亮寫了一張賀卡,一直壓在我的玻璃台板下:“教誨如春風,日日沐我心!在我成長的道路上有巨大影響和難以忘懷的,是王老師的諄諄教導和愛心關懷,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來報答您的教誨之恩!”,這段話,也成為對我無聲的激勵。

雖然,自己的教育教學一路伴隨着遺憾,但我相信“明天的太陽是新的”,我願意以已有的精力和僅有的智慧,奠定學生詩意化的人生。

一路波折,感謝同事們的真誠幫助,寬納提攜!

最後用一首詩與大家共勉:

讓我們來做花的事業吧,把花香散發給他人,

讓我們來做葉的事業吧,讓花兒盛開在頭頂,

讓我們來做根的事業吧,給花葉輸送源源不斷的養分,

讓我們來做土的事業吧,把千萬棵桃李孕育得葉茂根深。

祝福大家:身體健康,事業長青!

謝謝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