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臘八粥的説法有什麼

臘八節 (Laba Festival),俗稱“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稱為“法寶節”,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臘八”這天,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吉祥的傳統,現代人更熟知的是喝臘八粥。那麼,關於臘八粥的説法有什麼呢?

關於臘八粥的説法有什麼

關於臘八粥的佛家説法

臘月初八吃“臘八粥”,是由中國佛教徒紀念釋迦牟尼佛成道而形成的風俗。

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名喬達摩·悉達多,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年輕時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為尋求人生真諦與生死解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

他在雪山苦行六年,常常日食一麥一麻。後來發現一味苦行並非解脱之道,於是放棄苦行下山。這時一位牧女見到他虛弱不堪,便熬乳糜(奶與穀物共煮而成)供養他。釋迦牟尼的體力由此恢復,隨後於菩提樹下入定七日,在臘月初八,夜睹明星而悟道成佛。

據此,漢地的佛教寺院每年臘月初八都要予以紀念。

這天,各寺院舉行法會,效法佛陀成道前牧女獻乳糜的典故,用香谷和果實等煮粥供佛,名為臘八粥。

也有的寺院於臘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持缽,沿街化緣,將收集的米、慄、棗、果仁等煮成臘八粥散發給窮人。大家認為吃了可以得佛陀保佑,所以貧窮人家稱它“佛粥”。

一般,寺院的佛粥既美味且量多,以滿足來寺院參加紀念法會的善男信女需要。有些信眾專門奔“粥”而來,認為臘八供養佛陀的粥吉祥,不僅自己食用,還帶回家供家人享用。

年復一年,寺院做臘八粥的傳統便廣泛傳播到民間。由此而誕生了“臘八節”。

關於臘八節的説法

農曆臘月初八是中國傳統的“臘八節”,民俗專家表示,臘八源自上古時代祭祀神靈、祈求豐收的習俗,由於其主旨與春節相通,時間又與春節臨近,故而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説法。

由於與春節臨近,臘八過後,大多數家庭都開始準備過年。所以在民間,還有“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的説法,等到臘月二十三小年一過,就完全進入了“春節時間”。

在我國上古時期,人們將冬季祭祀神靈、祖先稱為“大臘”,而舉行冬祀的日子被稱為“臘日”。除祭祀之外,傳統臘八民俗中祛病、祛邪等習俗,也暗合了春節辭舊迎新的主題。

此外,作為中國傳統節日,臘八的傳播對於佛教密不可分。漢朝之後,隨着佛教傳入,人們逐漸將臘八附會為佛祖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之日”,甚至連“臘八粥”在一些地方也被稱為“佛粥”,其中的粳米、紅豆、大棗、紫米、核桃仁等食材,則象徵十八羅漢。

這與傳統中國人儒、釋、道三家思想交融的價值觀不無關係,更折射出老百姓期盼闔家團圓、幸福平安的樸素願望,與春節的主題不謀而合。

臘八民俗

喝臘八粥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在中國的北方,每逢臘八這一天,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

按照老風俗,臘八節這天喝上一碗香噴噴的臘八粥,熱乎乎、甜滋滋,為新年討個好彩頭!

醃臘八蒜

中國華北大部分地區在臘月初八這天有用醋泡蒜的習俗,叫“臘八蒜”。

根據有關資料,據老人講,臘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這是各家商號要在這天攏賬,把這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可以看出盈虧,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債,都要在這天算清楚,“臘八算”就是這麼回事。

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黔縣民間風味特產。在春節前夕的臘八,即農曆十二月初八前後,黔縣家家户户都要曬制豆腐,民間將這種自然曬制的豆腐稱作“臘八豆腐”。

臘八面

我國北方一些不產或少產大米的地方,人們不吃臘八粥,而是吃臘八面。隔天用各種果、蔬做成臊子,把麪條擀好,到臘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臘八面。

臘八養生

臘月初八,正入隆冬,嚴寒的天氣,最易傷人陽氣,中醫養生指出了在冬季的總原則——“避寒就温”。

早睡晚起

冬季可以適當睡“懶覺”,因為天氣寒冷,以早晚為劇,應儘量減少户外活動,防止受寒。《內經》提倡在冬季要“早卧晚起,以待日光”,早睡是為了養護陽氣,晚起是為了固陰精,晚起通常指太陽出來以後起牀,睡覺時不要貪睡而矇頭睡。

保暖防寒

白天身穿保暖服、頭戴保暖帽,有助於驅除寒氣,保持温暖。另外,熱水泡腳,也是冬季養生的一個重要方法。

常飲熱粥

“粥”在中醫理論裏,有保胃氣、存津液的作用,常飲熱粥,對於驅除寒氣有直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