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來歷

七夕節是怎樣來的?大家知道嗎?不知道的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七夕節來歷

在中國,農曆七月初七是人們俗稱的七夕節,也有人稱之為“乞巧節”、“七橋節”、“女兒節”或“七夕情人節”。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稱為乞巧節。

自然崇拜

“七夕”最早來源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從歷史文獻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隨着人們對天文的認識和紡織技術的產生,有關牽牛星織女星的記載就有了。人們對星星的崇拜遠不止是牽牛星和織女星,他們認為東西南北各有七顆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稱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間辨別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顆星叫魁星,又稱魁首。後來,有了科舉制度,中狀元叫“大魁天下士”,讀書人把七夕叫“魁星節”,又稱“曬書節”,保持了最早七夕來源於星宿崇拜的痕跡。

時間崇拜

“七夕”也來源古代人們對時間的崇拜。“七”與“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給人以時間感。古代中國人把日、月與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數在民間表現在時間上階段性,在計算時間時往往以“七七”為終局。舊北京在給亡人做道場時往往以做滿“七七”為完滿。以“七曜”計算現在的“星期”,在日語中尚有保留。“七”又與“吉”諧音,“七七”又有雙吉之意,是個吉利的日子。在台灣,七月被稱為“喜中帶吉”月。因為喜字在草書中的形狀好似連寫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歲又稱“喜壽”。

數字崇拜

“七夕”又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祕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七夕相會”

的美麗含義,“七夕相會”是傳説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象,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象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七夕相會”是傳説的精美之筆,這一神奇詭譎的想象,看來近乎荒誕,實質正是在這種想象和荒誕之中,人們的勇氣和力量得到盡情的表現,人們的願望在心理感情上得到最大的滿足。相會之日安排在被認為是極不尋常“七·七”佳期決非偶然,除了寄寓着人們美好的憧憬和期望,顯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