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潮汕的風俗

七夕節的習俗有很多,如穿針乞巧,喜蛛應巧,投針驗巧,你知道七夕節潮汕的風俗嗎?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七夕節潮汕的風俗,感興趣的一起來看看吧!

七夕節潮汕的風俗
七夕節潮汕的風俗

七夕不僅僅是情人節,在潮汕地區還是女兒節。出嫁的女兒且小孩年齡小於15虛歲的,在七夕這天,要孃家看親人。回家的時候要帶上甜花生豬腳湯孝敬老人。如果女兒第一年生的是女兒,孃家回禮的時候要回“番梨”,也就是波蘿,“番梨”與“翻來”潮汕話諧音,意思是重新生過,生個男孩。

出花園是潮汕地區的一種成人禮。在潮汕人的眼裏,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園裏一樣,等到其成年時(虛歲15歲,海陸豐地區是虛歲16歲),就要將孩子“牽出花園”,表示其已成年能獨立生活。

出花園那天,要把孩子當成年人看待,在飯桌上要坐大位,飯桌中間放一盤雞肉,雞頭朝向孩子,孩子要食雞頭。有句俗話:“已經咬了雞頭”指的是已出花園。

除了魚、肉、蛋外,還要春菜(取有盈餘之意),韭菜(韭與久同,取長壽永久),厚合(與人人合得來),大菜(吃後變得魁梧高大),魚(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豬肝、心、腸、胃、肺等合成的雜燴湯,孩子一定要吃下,吃不完只有父母可吃,他人不能吃。

意思是讓孩子脱去貪玩、調皮等不良等習氣,換上新的腸肚,因潮人對通情達理的人叫“有肚腸”。從此告別了美好的童年,走上了成年人的歷程。

以前的風俗還要跳“膠掠”,膠掠是用竹編織而成的大箶,裏面放着粿品、糖果和花生米,孩子要從大箶上面跳過,往復多次,以喻跳出花園牆。二十一世紀前半葉,出花園的孩子還要紮上母親親手縫製的腰兜,腰兜裏壓着十二粒桂圓及二十個順治銅錢,喻平安富貴(桂與貴同音)。

在潮汕有的地方要採來十二樣鮮花,泡在水裏給孩子洗浴,讓芬芳洗淨孩子氣。出花園要備辦三鳥、肉、粿品送與親戚,特別是外婆家,外婆家及親戚則要饋送衣服或布料,讓孩子穿上新衣,成了一個煥然一新的成年人。

當天還要設宴請房親。整個過程大概就是這樣子。過了這一天的孩子就長大了,要學會做人,學會處事,也慢慢開始得到別人的尊重。

乞巧七夕的習俗

在山東濟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動很簡單,只是陳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結網於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縣、平原等地吃巧巧飯乞巧的風俗卻十分有趣:七個要好的姑娘集糧集菜包餃子,把一枚銅錢、一根針和一個紅棗分別包到三個水餃裏,乞巧活動以後,她們聚在一起吃水餃,傳説吃到錢的有福,吃到針的手巧,吃到棗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節的活動,帶有競賽的性質,類似古代鬥巧的風俗。近代的穿針引線、蒸巧悖悖、烙巧果子、還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湯的習俗,一般在七月七年級將穀物浸泡水中發芽,七夕這天,剪芽做湯,該地的兒童特別重視吃巧芽,以及用麪塑、剪紙、彩繡等形式做成的裝飾品等就是鬥巧風俗的演變。而牧童則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叫做“賀牛生日”(傳説七夕是牛的生日)。

諸城、滕縣、鄒縣一帶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淚”,因為是牛郎織女相會所致。膠東,魯西南等地傳説這天喜鵲極少,都到天上搭鵲橋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類似的乞巧習俗。如杭州、寧波、温州等地,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放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而在紹興農村,這一夜會有許多少女一個人偷偷躲在生長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靜之時如能聽到牛郎織女相會時的悄悄話,這待嫁的少女日後便能得到這千年不渝的愛情。

為了表達人們希望牛郎織女能天天過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願望,在浙江金華一帶,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殺一隻雞,意為這夜牛郎織女相會,若無公雞報曉,他們便能永遠不分開。

在廣西西部,傳説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壽。此水名“雙七水”,人們在這天雞鳴時,爭先恐後地去河邊取水,取回後用新甕盛起來,待日後使用。

廣州的乞巧節獨具特色,節日到來之前,姑娘們就預先備好用彩紙、通草、線繩等,編製成各種奇巧的小玩藝,還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裏用水浸泡,使之發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從初六晚開始至初七晚,一連兩晚,姑娘們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飾,一切都安排好後,便焚香點燭,對星空跪拜,稱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連拜七次。

拜仙之後,姑娘們手執綵線對着燈影將線穿過針孔,如一口氣能穿七枚針孔者叫得巧,被稱為巧手,穿不到七個針孔的叫輸巧。七夕之後,姑娘們將所製作的小工藝品、玩具互相贈送,以示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