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節各地習俗

七夕節又被稱為情人節,你知道七夕節各地習俗嗎?下面本站小編就告訴你七夕節各地習俗,一起看看吧!

七夕節各地習俗
七夕節各地習俗

杭州

過去每年七夕,蕭山坎山鎮都會舉行“祭星乞巧”活動。庭院中擺放着八仙桌,上面放着精美的花邊、時令水果和擺成“心”形的祭酒。

姑娘們在祖母的帶領下,向天上的牛郎織女敬酒,祈求織女多多給予心靈手巧的本領和美好的未來。接着,女孩子們開始賽巧,每人拿一針一線,看誰穿針引線最快。

台州

温嶺石塘鎮的石塘、箬山一帶,七夕節被稱為“石塘小人節”,長輩在七夕當日向七孃媽(織女)為未滿16歲的孩子祈願。三百多年前,石塘、箬山一帶的居民從福建遷入,將當時在閩南盛行的七夕供奉玩偶的習俗也帶到了這一地區。因該地區相對封閉的地理位置,這一習俗至今仍被民眾完好保留。

寧波

舊時婦女於此日採摘槿樹葉揉成汁液,放入水中洗頭髮,相傳織女用槿葉汁洗頭,故頭髮烏黑。亦有相約去茄樹叢中卧地貼耳聽聲響,聽得鏘鏘聲音者以為織女來臨,視為得巧。也有以三條長凳搭橋,兩條相接,另一條擱於上端,少女相扶走過凳子,稱七女“走仙橋”.

温州

在這一天用麪粉制各種小型物狀,用油煎炸後稱“巧果”,晚上在庭院內陳列巧果、蓮蓬、白藕、紅菱等。女孩對月穿針,以祈求織女能賜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隻,在盒中,第二天開盒如已結網稱為“得巧”.

嘉興

在塘匯鄉古竇涇村,每年都有七夕香橋會。所謂香橋,是用各種粗長的裹頭香搭成的長四五米、寬約半米的橋樑,裝上欄杆,紮上五色線製成的花裝飾。

入夜,人們祭祀雙星,乞求福祥,然後將香橋焚化,象徵着雙星已走過香橋,歡喜地相會。

金華

20xx年武義“七夕接仙女”被正式公佈為浙江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夕這天,農家少女會取黃荊柴及烏桕葉搗汁洗髮,讓一頭秀髮烏黑髮亮,美若仙女;家中女子於七七之夜,設香案陳列瓜果糕點於庭院,遙拜七仙女,向其乞巧。女孩們會靜卧葡萄架或梧桐樹下,聽牛郎織女竊竊私語;姑娘們還會用指甲花塗染指甲,打扮窈窕,吸引眼球。

衢州

每年七夕,柯城區九華鄉關溪村村民都會敲鑼打鼓、放鞭炮、抬佛,熱鬧地舉行慶祝活動。當天,村民都要用水沖洗自己身體,以求淨身,意思是:消災,老佛保佑,萬事平安。關溪村七月七民俗廟會始於明代,這一民俗一直延續了幾百年,周邊村民每逢此時,也來關溪村參加民俗活動。

台灣

台灣七夕拜七孃媽之外,往往另備小碗油飯到房中拜“牀母”,二者應有類似含意。生產、育兒,這都是女性無可替代的職責,因此這類神只也都是女性神。

在女性神與女性信徒之間,遂構成密切的聯繫,化解了女性在承擔母職時的焦慮與恐懼。“牀母”,是兒童的保護神,七月七日是牀母的生日,家中有兒童的家庭,在當天傍晚時,在兒童睡的牀邊拜牀母。

供品包括油飯、雞酒(或麻油雞),焚燒“四方金”和“牀母衣”,拜牀母時不宜太長,不像平常祭拜要斟酒三巡,大約供品擺好,香點了以後,就可以準備燒“四方金”和“牀母衣”,燒完即可撤供,希望孩子快快長大,不能拜太久,怕牀母會寵孩子賴牀等。

陝西

陝西黃土高原地區,七夕節夜晚也有舉行各種乞巧活動的風俗,婦女們往往要結紮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栽種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來占卜巧拙之命,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廣西

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夕儲水的習俗,認為雙七水洗浴能消災除病,體弱多病的孩子也常在此日將紅頭繩結七個結,戴在脖子上,祈求健康吉祥。

七夕傳説

相傳在很早以前,南陽城西牛家莊裏有個聰明。忠厚的小夥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馬氏為人狠毒,經常虐待他,逼他幹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給他九頭牛,卻讓他等有了十頭牛時才能回家,牛郎無奈只好趕着牛出了村。

牛郎獨自一人趕着牛進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樹下傷心,不知道何時才能趕着十頭牛回家,這時,有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出現在他的面前,問他為何傷心,當得知他的遭遇後,笑着對他説:”別難過,在伏牛山裏有一頭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餵養它,等老牛病好以後,你就可以趕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嶺,走了很遠的路,終於找到了那頭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厲害,就去給老牛打來一捆捆草,一連餵了三天,老牛吃飽了,才抬起頭告訴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觸犯了天規被貶下天來,摔壞了腿,無法動彈。自己的傷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個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細心地照料了老牛一個月,白天為老牛採花接露水治傷,晚上依偎在老年身邊睡覺,到老牛病好後,牛郎高高興興趕着十頭牛回了家。回家後,嫂子對他仍舊不好,曾幾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設法相救,嫂子最後惱羞成怒把牛郎趕出家門,牛郎只要了那頭老牛相隨。

一天,天上的織女和諸仙女一起下凡遊戲,在河裏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識了織女,二人互生情意,後來織女便偷偷下凡,來到人間,做了牛郎的妻子。織女還把從天上帶來的天蠶分給大家,並教大家養蠶,抽絲,織出又光又亮的綢緞。

牛郎和織女結婚後,男耕女織,情深意重,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這事很快便讓天帝知道,王母娘娘親自下凡來,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恩愛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無路,還是老牛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兒女,一起騰雲駕霧上天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波濤洶湧的天河就出現了,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只能相對哭泣流淚。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

後來,每到農曆七月初七,相傳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姑娘們就會來到花前月下,抬頭仰望星空,尋找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希望能看到他們一年一度的相會,乞求上天能讓自己能象織女那樣心靈手巧,祈禱自己能有如意稱心的美滿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