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婦女節有什麼大事件

三八婦女節又叫三八節,是國際勞動婦女節在中國的叫法。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又稱“國際婦女節”等,是各國婦女爭取和平、平等、發展的節日。今天,下面由本站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婦女節的大事件吧。

關於婦女節有什麼大事件

婦女節大事件

國際婦女節的概念萌生在20世紀初,國際社會正處於工業化時期,急劇增長的人口,激進的意識形態,社會狀況十分動盪。以下就是重要事件的年代:

1904

1920xx年4月,中國的《婦女界》發表了《女子家庭革命説》

1907

1920xx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在上海創辦。秋瑾任主編兼發行人。

1909

1920xx年,根據美國社會黨的宣佈,第一個國際婦女節2月28日在美國被定為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直到1920xx年。

1910

1920xx年在哥本哈根舉行的社會主義國際會議上決定要確立一個婦女節日,作為對婦女運動所做出的成就的褒獎。這個計劃由來自17個國家的100多名婦女指定,其中包括最早在芬蘭國會中取得選舉權的三名婦女。但在那次會議上並沒有確定一個準確的日期。

1911

1991年,但在台灣島內內政部卻取消了原本婦女節時婦女可以放假的規定。

1920xx年,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將婦女節定為3月19日,超過一百萬人在當天參加了集會。除了要求得到選舉權和政府公職權,她們還要求得到平等的工作和就業培訓機會,並且要求消除工作中的性別歧視。

不到一週,在1920xx年3月25日紐約發生了悲劇,一場大火奪去了140多名女工的生命,她們大多是意大利和猶太移民。這個事件給了美國政府極大的壓力,工作環境惡劣造成的災難不容忽視,國際婦女節的制定擺上了枱面。

1913-1914

在一次大戰前夕的和平運動中,俄國婦女在1920xx年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慶祝了她們的第一個節日。而在歐洲的其他地方,在隨後的幾年裏,婦女們總是在3月8日前後來舉行集會,表達她們團結起來抵抗戰爭的決心。

1917

1920xx年,二百多萬俄國士兵死在戰爭中,俄國婦女再次選擇在2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天為“麪包與和平”舉行罷工。不顧政府的反對,婦女們走上街頭。四天後沙皇不得不退位,臨時政府賦予婦女們選舉權。這個歷史性的星期天是羅馬公曆的2月23日,而在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陽曆中,這一天是3月8日。

1975

1975年聯合國宣佈為國際婦女年。每年於3月8日舉辦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

1975年、1980年和1985年,聯合國先後在墨西哥、丹麥和肯尼亞召開了3次世界婦女大會

紐約婦女為爭取平等權利舉行示威遊行

1976

1976年至1985年為聯合國婦女十年。

1977

1977年:支持婦女工作權利。

1978

1978年:生育選擇自由的權利。“我不是一個生育機器!”廣大婦女要求選擇生育、自由墮胎的權利。

1978年:悉尼婦女節運動 。1978年悉尼阿德萊德港口,婦女舉行集會遊行。

1981

1981年:墨爾本婦女節運動。墨爾本婦女呼籲婦女自由解放的權利。

1984

1984年:婦女有權參政。廣大婦女在自己的節日集會遊行,要求女性參政的權利,女性也有權加入議員選舉。

1984年:婦女解放權利自由。婦女團結一致,強烈要求婦女解放和自由權利。

1995

1995年9月,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舉行,通過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確定了各國和國際社會在提高婦女地位方面共同遵循的原則和應承擔的義務。

1998

1998年:消除婦女歧視 提高婦女地位 。1998年7月,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主席Salma Khan(左起第三位)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講話,論述提高婦女地位和享受人權方面的進展及問題。

20xx

20xx年9月,聯合國確定了包括促進性別平等和提高婦女權利在內的8項千年發展目標。

20xx

20xx年是聯合國舉辦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5週年。為紀念這次大會通過的具有標誌性意義的《北京宣言》和《行動綱領》,聯合國將20xx年“三八”婦女節的慶祝活動主題確定為“平等權利、平等機會:共同進步”。聯合國祕書長潘基文在致辭中説:聯合國的使命是人人享有平等權利和尊嚴,其根本的核心就是實現男女平等和賦予婦女權利,否則我們所有的目標——和平、安全、可持續發展——均將受到損害。

婦女節代表人物

克拉拉·蔡特金

克拉拉·蔡特金(Klara Zetkin) 1857年7月5日出生於德國薩克森州維德勞一個教師家庭,15歲時全家遷至萊比錫。1874年至1878年就讀萊比錫私立師範學校。畢業後當過家庭教師,1878年結識流亡德國的俄國革命家奧西普·蔡特金,兩人於1882年結婚。蔡特金在奧西普指導下閲讀了《共產黨宣言》和馬克思、恩格斯的其他著作,並投身工人運動。1882年至1892年,她與丈夫及兩個孩子流亡瑞士和法國巴黎,結識了馬克思的女兒勞拉· 拉法爾格。1889年參加第二國際成立大會。1897年加入德國社會民主黨。

1892年創辦婦女報紙《平等》,並擔任編輯至1920xx年。1920xx年,發起並組織了第一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會上決定成立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把《平等》作為機關報,選舉蔡特金為書記處書記。1920xx年8月主持召開第二屆國際社會主義婦女大會,會上建議把每年的3月8日定為國際婦女節。1920xx年參與創建斯巴達克同盟。1920xx年加入德國共產黨,1920xx年任黨中央委員和議會議員。1920xx年入選第三國際主席團。

1920xx年至1932年多次出訪俄國,大量研讀馬克思主義書籍,與列寧和羅莎·盧森堡交誼甚篤,支持布爾什維克。

1933年6月20日在莫斯科逝世,葬於克里姆林宮牆。

何香凝

何香凝(1878年-1972年),號雙清樓主,她是國民黨領袖廖仲愷的革命伴侶,無產階級革命家廖承志的母親。何香凝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著名的國民黨左派,民革主要創始人之一,婦女運動的領袖,畫壇傑出的美術家。她早年追隨孫中山,是同盟會的第一位女會員;她堅持孫中山的三大政策,真誠地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她發動婦女參加革命,為國內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做出了卓越貢獻;她把藝術創作與革命活動緊密聯繫,她的作品中充滿鬥爭激情、浩然正氣。黃花崗起義前夕回到廣東。辛亥革命失敗後與廖仲愷一直追隨孫左右,進行討袁與護法鬥爭。陳炯明叛亂時極為關心孫夫婦的安危,並全力營救廖脱險。隨後,大力支持孫改組國民黨,與廖一道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忠實擁護者和執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