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煙日的由來介紹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全球範圍內已有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吸煙是導致肺癌的首要危險因素。為了引起國際社會對煙草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視,世界衞生組織1987年11月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world no-tobacco day)”,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自1989年起,世界無煙日改為每年的5月31日。

世界無煙日的由來介紹

香煙中含有1400多種成分。吸煙時產生煙霧裏有40多種致癌物質,還有十多種會促進癌發展的物質,其中對人體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種其它金屬化合物。一支煙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殺死一隻小白鼠。香煙煙霧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紅蛋白的結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嚴重地削弱了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因此,吸煙使血液凝結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風、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吸煙者還嚴重妨礙他人健康。研究結果表明,吸煙者吸煙時對旁人的危害比對他自己還大。

煙草在全球盛行了200多年,直到20世紀,人類才開始認識到煙草對人類的危害。1977年,美國癌腫協會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煙的一種宣傳教育方式——無煙日。這天,在美國全國範圍內進行“吸煙危害健康”的宣傳,勸阻吸煙者在當天不吸煙,商店停售煙草製品一天。美國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為本國的無煙日。以後,英國、馬來西亞、香港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制定了無煙日。

1987年11月,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將每年的4月7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並於1988年開始執行。但因4月7日是世界衞生組織成立的紀念日,每年的這一天,世界衞生組織都要提出一項保健要求的主題。為了不干擾其衞生主題的提出,世界衞生組織決定從1989年起將每年的5月31日定為世界無煙日,中國也將該日作為中國的無煙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