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龍抬頭的起源

二月二民俗:元朝時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説

二月二龍抬頭的起源

我市東關張姓青年最近為自己的頭髮苦惱。他平時1個月就理一次頭髮,因為頭髮長了鼻頭好腫,可今年春節前因忙碌沒顧上理髮,原本打算收了春節假就理髮,結果假期完後正準備理髮,從網上看到一則消息,長春姜先生正月裏理了發,舅舅發現後與之發生爭執。張姓青年這才知道,不僅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説法,還有“二月二剃龍頭”的民俗。這讓他為難了。自己的舅舅是老傳統,如果理了發,讓舅舅發現了不是也要惹他不快。

老家在河南的西安煤炭研究院79歲姚先生告訴記者,“二月二剃龍頭”、“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説法,河南、西安等各地人都知道。

“二月二理髮的人太多太多”

我市某高校理髮館王姓理髮師告訴記者,每年夏曆二月二,來理髮的人特別多,理髮師們都忙不過來。他老家長安區引鎮這天理髮的人也特別多。

在上世紀90年代前後曾開過十多年美髮店的未央區六村堡街道師道口村師曉榮告訴記者,過去她辦美髮店的時候,每年到夏曆二月二,理髮的男人太多太多,從早到晚都是排隊理髮的。西安民間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説法,因此講究的男人,都在這天理髮。

關於二月二剃頭,民間還有多種諺語,有的僅僅是説這天要剃頭,如:“二月二,龍抬頭,大人小孩要剃頭”, “二月二龍抬頭,家家男子剃龍頭”;有的則説這天剃頭的好處,如:“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都剃頭,討個好彩頭”,“二月二,龍抬頭,大財小錢往家流,好運剛剛起了頭;二月二,剃剃頭,剃掉煩惱和憂愁,今年定有好兆頭”。

“二月二剃龍頭”,具體好在哪兒?這需要從龍説起。

“今天常見的龍不是龍的原初形態”

《辭源》解釋,龍為古代傳説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雲雨利萬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易經》中就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羣龍無首”等語。

北京大學龍文化專家王東教授告訴記者,龍是中華民族文化象徵。現已發現的最早的龍的形象,始見於山西省吉縣柿子灘石崖的巖畫中,為一幅魚尾鹿頭形原龍圖,距今一萬年左右,可稱之為原龍之前的最早祖龍。“龍”這一文字,至遲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有。人們在説到“龍”時,往往自覺不自覺地事先假定:龍有一種統一固定的形態,甚至一開始就有一種標準化的龍。實際上,今天人們常見的龍,多半是宋、元、明、清時代的龍。這種龍的形態是在上下幾千年間,幾經演變才形成的,既不是龍的原初形態,更不是龍的唯一形態。公元前30XX年前後,大體上相當於通常所説的炎黃時代,存在着多元發生的原龍形態,這一時期東亞大陸中華大地存在着六大經濟文化區系,先後萌生9種原龍,馬、豬、魚、鯢、鱷、蛇、鷹、虎、鹿,這9種動物的綜合,構成了中國龍的多元綜合原型;公元前10XX年前後,大體上相當於夏、商、週三代的殷周之際,存在着雛形初成的夔龍形態,“頭上有角、身體能飛”的龍的基本特徵雛形已成;公元前5XX年到公元元年前後,從春秋戰國到秦漢之際,龍走向基本定型的飛龍形態,龍成為中國古代文明與中央集權國家的文化象徵;公元10XX年前後,大體相當於兩宋時代,龍向着二元格局的黃龍形態發展,一方面龍更多地在國家意識形態中成為封建皇權象徵,另一方面在民間社會心理中,龍王成為與農業農村農民休慼相關的水神象徵。

“融會了古時多個節日習俗文化”

二月二又是一個什麼樣的特殊日子?

夏曆二月二在民間有“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龍頭節”等多種稱呼。

民間傳説,伏羲為了促進農業生產,每年在天氣轉暖的二月二,親自耕種一畝三分地,所謂“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後來黃帝、堯、舜、大禹、周武王等帝王仿效,因此人稱這天為“農頭節”,後來諧音為“龍頭節”。

元朝學者熊夢祥所著元大都即今北京地區志書《析津志·風俗》中記載:“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

可見,元朝時就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説。

師曉榮小時候聽老人講,二月二,萬物復甦,冬眠的蛇、蠍子等動物睡醒了,都抬頭了。龍為百蟲之首,所以説這天“龍抬頭”。

有學者認為,之所以説“二月二龍抬頭”,中國古人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將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稱為東方蒼龍。每到二月二前後的冬春之交傍晚,東方蒼龍的角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人們認為這代表“東方蒼龍”之首,故稱“龍抬頭”。

西北大學民俗專家楊景震介紹,二月二正值公曆三月初,處於驚蟄節氣。傳統觀念認為,龍能興雲作雨。冬閒,龍也蟄伏。驚蟄後,百草萌發,龍也甦醒,於是便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説,所以叫青龍節。唐以後始有挑菜、迎雷、踏青等風俗活動,時稱挑菜節、迎雷日。宋末,在我國北方一帶,又和驚蟄聯繫起來,逐漸演變成為以驅蟲害和祈豐收為內容的傳統節日。

龍頭節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這與乾旱少雨有關。南方相對山、江河多,不缺水,而土地少,因此這天多祭祀土地神。

有學者認為,龍頭節融會了古時二月二附近的驚蟄節、挑菜節、迎雷日、春社日、填倉節、中和節、花朝節等習俗文化,而這些節日都已消失。選在二月二這天,是因為古人認為,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這樣月、日數相同的日子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這天做祈福活動靈驗。

剃頭往事

古代把如何對待頭髮,看得非常重。

傳説為孔子所撰的《孝經》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因此有人認為,古代一般漢族人只梳理頭髮而不剪髮,更不剃光頭。

然而上海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副教授李芽在她的《中國曆代粧飾》一書中提出,原始社會的髮式從出土文物來看,斷髮(剪髮)、披髮、束髮、辨發,可謂樣樣俱全。從出土文物來看,在商代,髮式還沒有形成制度。雖然男子以辨發居多,但斷髮、束髮的形象也不少見。到了周代,產生了完備的冠服制度,髮式遂也有了定製。因此,束髮梳髻成了古代中國最為普遍的一種髮式,從此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

那麼剃頭從何時開始出現的呢?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春新、苟世祥合著的《髮髻上的中國》一書中稱,金代時女真族有髡髮的習俗,要剃光額部的頭髮,只留顱後頭發,其餘的頭髮結辮垂肩,或者兩鬢、耳後左右各留一長辮垂於肩後。金兵入宋之後,用武力強迫宋朝臣民依照金人習俗削髮垂辮,不遵者處死。後來,為緩和民族矛盾,禁令有所鬆弛,人民得以恢復蓄髮的自由。

《清史稿·世祖本紀一》記載:清軍進入山海關後,清順治二年六月“諭南中文武軍民剃髮,不從者治以軍法。是月,始諭直省限旬日剃髮如律令。”幾天後,又“申剃髮之令。”清廷強迫漢族男子剃髮,梳滿族髮辮的嚴厲程度,有人稱之為“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辛亥革命以後,民國政府既反對男子留辮子,也沒有讓恢復漢族古時的束髮,而是發佈“剪髮令”,讓學西方留短髮,當時有分頭、背頭、小平頭等,有的人乾脆剃了光頭。

根據有關史料和專家觀點,周以後,至清前,普通漢人主要梳理頭髮,基本不剪,更不剃。從清朝才普遍開始大面積剃髮,且一直延續至今,只是時代不同,剃法不同。

像龍一樣民俗文化來源是多元的

臨潼區秦陵街道秦陵村71歲的陳方道説,他們那兒講究的,大人小孩都不在正月剃頭,肯定不好。

臨潼區秦陵街道魚池村71歲的房建昌説,他們那一帶人都知道“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説的來歷,有多種傳説故事,影響大的有兩種。一説是清廷發佈剃髮令後,漢族人不願順從,但又不能為此丟了腦袋,就約定正月不剃頭。因為正月為一年之始,正月一個月不剃頭,就表示一年沒有剃頭,以此來表達他們的思舊之情,稱之為“正月不剃頭思舊”。為了使這一做法長期延續下去,而且不被清廷知道,漢族人就編造出“正月剃頭死舅”的説法。

另一個傳説,有位孝順的剃頭匠想給舅舅拜年,可家境貧寒無錢置辦禮物,思來想去,決定發揮自己特長,在新年之際給舅舅剃頭。可是,剃過頭不久,舅舅就病倒了,而且最終不治身亡。從此就留下了“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説法。

到底哪種傳説是“正月剃頭死舅舅”一説正宗的源頭呢?

實際上,就像龍系多元發生一樣,民俗文化其來源往往是多元的,尤其像中國這麼一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的國家,只有彙總不同地區、不同的歷史、文化等,才能覆蓋全國,經久不衰。

提出“二月二剃龍頭”很不容易

房建昌説,他們那一帶的人都知道“二月二剃龍頭”。

這天剃頭為什麼叫“剃龍頭”?

民俗專家認為,把這一天剃頭叫“剃龍頭”,表達了一種美好的願望,以圖吉利,希望能像龍那樣神奇有威力,新的一年裏萬事如意。許多人認為,在龍抬頭這一吉時剃頭,小孩能健康成長,出人頭地;大人會鴻運當頭、福星高照。

難道“二月二剃龍頭”這一風俗,僅僅是一種表達意願的儀式,而沒有實際作用?

臨潼區秦陵街道楊家村72歲的焦世軍説,一般人為了過節給人個好形象,年前就把頭剃了。剃一次頭起碼能堅持一個多月,就把正月避過去了,正月裏就不需要剃頭。窩了一個正月,到二月二剃頭,就會感覺舒暢。

陝西省人民醫院老年病主任醫師李珉告訴記者,正月不剃頭,就是怕受涼。還沒到很暖和的時候,就把帽子摘了,頭髮理了,會受涼感冒,或成為一些疾病的誘發因素之一。

長期從事醫療衞生工作的我市軍隊退休幹部張紀源説,古人提出“二月二剃龍頭”很不容易。人常説:寒從腳下起,火自頭上生。頭髮長了不及時剃,就容易上火,甚至增高血壓。

在環城公園邊上為人理髮的趙振偉説,一些老人愛剃光頭,就是怕上火。

可見,“正月不剃頭”、“二月二剃龍頭”是很人性化的生活習俗,是先祖生活經驗的總結。實際上許多民俗的形成不僅和文化有關,還總結了生活的一般經驗,只是由於受當時人們文化知識、醫療水平的侷限,解釋不了真正的原因,做了有悖科學的推測。因此不能籠統地稱“二月二剃龍頭”之類民俗是迷信,要理解、吸收其中的生活經驗,為現代生活所用。“正月不剃頭”透露一個生活經驗,天冷剃頭,特別是剃光頭,一定要謹慎,不要讓頭受凍,注意保暖。當然人們容易把民俗格式化,不能隨機應變。夏曆的正月,在公曆的一、三月間變動,不同的年份,前後相差一二十天,就像今年,公曆2月19日才是正月七年級,夏曆二月二到了公曆的3月21日,天已經非常熱了,頭髮長了不理,反倒容易生病。民俗也往往落後時代的發展,不能隨着時代的變遷而變遷。如今,人們不光有保暖好的帽子,而且理髮店有暖氣,就是剃了光頭也受不了凍,不需要靠留長髮來保暖。前述“正月剃頭死舅舅”來歷的兩個傳説故事説明,自己剃頭和舅舅無關,只會影響自己的身體,這也符合醫學常識。張姓青年完全無需因為舅舅而自己不理髮。

王東告訴記者,中國龍具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的主體觀、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幷包的文化觀。龍的精神底藴是多元文化綜合創新精神。發展變化才是龍的本性。

龍文化説明一個道理,一切文化是為人服務的,是隨着時代、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因此,對待民俗等各種傳統文化,既不能盲目死板硬套,也不要隨意籠統否定,而應吸取其有益的東西,不斷吸收新的科學成果、有益的外來文化,讓我們的文化更好地為人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