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習俗-稱人

立夏習俗-稱人

立夏習俗-稱人

立夏之日的“稱人”習俗主要流行於我國南方,起源於三國時代: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以後,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咐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託之日,恰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立刻去拜阿斗。從此以後,每到夏日,孟獲都依諾前來拜望。過了許多年,晉武帝司馬炎火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承相重託,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拜望阿斗,每次去都要稱阿斗的體重,以驗證阿斗是不是被晉武帝虧待了。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攻晉。晉武帝為了取信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阿斗見了又糯又香的豌豆糯米飯,飯量大增。孟獲進城稱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麼本領,但有孟獲立夏稱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虧待他,日子也過得太平,福壽雙全。這一傳説,雖與歷史不符,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立夏稱人能給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希望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立夏稱人流傳至今,每當立夏之日,人們吃罷中飯,在村口或台門裏掛起一杆大木秤,秤鈎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稱。古詩云:“立夏稱人輕重數,秤懸樑上笑喧閨。”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着吉利話。稱老人時説“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稱姑娘時説“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稱小孩時則説“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裏打出(即從小數打到大數),不能外打裏。

凡逢立夏日,在各地民間都有稱人體重的習俗。在家裏中堂上或者天井裏,掛一大秤,家中男女老小都可稱,但主要是稱小孩的體重。民間流傳着一個動人的傳説:相傳三國時,趙子龍在長阪坡從曹營百萬軍中救出劉阿斗,而阿斗的生母糜夫人為了不拖累趙雲,投井自殺。阿斗由劉備自己照料。但劉備南征北戰,孩子帶在軍中不方便,覺得不如把阿斗交給後娶的孫夫人(孫權妹)去撫養。於是劉備準備了許多禮品,由趙子龍護送阿斗去吳國。到吳國時,剛巧是立夏節。孫夫人一見白胖的小阿斗,非常喜歡,但又有顧慮:我畢竟是後妻,如阿斗養得不好,不但在夫君面前不好交待,而且在百姓中也會留下笑柄。她想了一個辦法:今天正是立夏,我當着趙子龍的面把阿斗稱一稱,到明年立夏再稱,就知道孩子養得好不好了。主意打定,孫夫人便立即叫人將小阿斗過秤。從此,孫夫人在每年立夏節,都要把小阿斗稱一稱,然後向劉備報信。就這樣,在江南一帶,就形成了立夏節稱人的習俗。稱人也有一些禁忌,如稱時,秤錘不能向內移,只能向外移,意即只能加重,不能減輕。又如,稱的斤數適九,報數時必須再加一斤,因九是盡頭數,不吉利。一般都是第二年立夏節再稱,以驗一年中之胖瘦。在湖州,被稱的兒童口袋裏要放一塊石頭,一是增加重量,二是取石壽之意。在寧波,此日,祠堂懸掛一杆大秤,秤鈎掛一籮筐,大人小孩逐一過秤,謂可免疰夏之患,體重增加,謂之年年發福,體重減輕,謂之“消肉”,則須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