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什麼意思?立秋要注意什麼?

立秋要注意什麼

立秋是什麼意思?立秋要注意什麼?

XX年8月7日是立秋的日子。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着秋天的開始。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才有“落一葉而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穀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而秋季又是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立秋要注意什麼呢?

民間常説“冷雲過三九,熱雲過三伏”。意思是説,三九最冷,三伏最熱,很多地區在立秋前後正好處在三伏天,所以天氣仍很熱,人們稱“秋老虎”。“秋老虎”屬温燥,易損傷人體的津液,可出現皮膚乾燥、眼乾咽乾、小便黃,大便祕結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仍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温。

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温由升温向降温的轉折期。早晚温度將逐漸拉大,晚上人們已感覺有涼意,睡眠也逐漸接擺脱“酷暑”。但此時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故專家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發生腹瀉。嬰幼兒在此為腹瀉的易感人羣,所心“秋季腹瀉”多指嬰幼兒。“立秋”後温熱潮濕的天氣為蚊子的孳生提供了適宜條件,因而成為蚊蟲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如乙型腦炎等。“立秋”後精神調養應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秋天也是鍛鍊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因秋天應肺,故飲食上應多食酸,少食辛。這是因為辛味發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秋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後要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果蔬,如橘子、檸檬、獼猴桃、西紅柿等,還要避寒涼。因秋天多風、多燥,應多喝粥。

入秋之後,儘管晝夜温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有時暑氣更加逼人,所以,防暑降温要繼續,不能有絲毫怠慢。措施有三:首先,清熱解暑類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上撤除。一般來説,此類飲食能防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慾。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薄荷粥是很有益處的。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二是寒涼飲食要減少。經過一個長夏後,人們的身體消耗都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弱,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例如:西瓜、梨、黃瓜、葡萄等,其性味寒涼,多食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三是飲食營養要加強。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適當吃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豬瘦肉、海產品等,既能清暑熱,又可補益,可放心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