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大寒節氣是什麼時候 幾月幾號星期幾

大寒節氣預示着天氣越來越冷,大寒也是一年之中最後一個節氣,在這段時間裏,我們需要格外注意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要生病。那麼20xx年的大寒節氣是什麼時候呢?一起來了解下。

的大寒節氣是什麼時候 幾月幾號星期幾

20xx年大寒是幾月幾日

答:農曆20xx年臘月十五,公曆20xx年01月20日,星期日。

大寒,是全年二十四節氣中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1月20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00°時,即為大寒。

大寒節氣不損陰津

大寒期間養生的另一個重點在於滋陰。一般在長江流域從冬至開始降水減少,經過一個月之後的大寒節氣正是乾燥的時期,白天平均空氣濕度一般低於50%,有時室內濕度甚至只有30%左右。

隨着天地間水氣的減少,人體內的陰液也會容易不足,很多呼吸系統有宿疾的人常常會有咳嗽痰多或痰液黏稠、咳痰不淨的感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造成血黏度的增高。如果由於高血壓、年老等造成血管彈性功能下降,則更易誘發心梗、腦梗、腦出血等危險情況。

在起居方面,如果室內常開暖氣或者空調,除了注意經常通風之外,好可以使用些空氣加濕器之類以提高空氣中的濕度,晚上睡覺如果用電熱毯,也儘量不要開過夜或開太熱。儘可能增加飲水量,不要等口乾後再喝水。每天入睡前和起牀後,都要喝一杯温水。洗澡前後好也各喝一點水,以補充流失的水分。

大寒節氣不宜食用燥熱之物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後一個節氣。此時的北京,天氣寒冷。養生應順應自然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本,宜熱食,切忌食生冷、粘硬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之陽氣,不要過多食用燥熱之物。

大寒節氣前後,人們可以根據不同體質進行飲食調補。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温熱食物為宜,羊肉、雞肉等都屬於温熱食物;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可以多食用鴨肉、鵝肉、木耳等。藥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症狀選擇服用,好諮詢人員後再進補。大寒之後就是立春。為了順應季節變化,還可以適當多攝入具有升散性質的食物,以提前適應春天萬物升發的特點。

大寒三候是什麼 大寒三候的意義

先秦史籍《逸周書·時訓解》:“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雞不始乳,淫女亂男。鷙鳥不厲,國不除兵。水澤不腹,堅言乃不從。”

與其他節氣一樣,古人也找出了大寒時節動物反應和自然變化的典型特徵,即“大寒三候”。《逸周書·時訓解》稱:“大寒之日,雞始乳。又五日,鷙鳥厲疾。又五日,澤腹堅。”意思是説,到了大寒節氣,歇冬的母雞就開始產蛋,可以孵小雞了;再過5天,鷹隼凌空盤旋捕食更猛烈;又過5天,連河塘中央都會結起堅硬的冰層。

古人根據這些現象和特徵總結出來的“大寒三候”如果出現反常,會被認為是不好的兆頭。如“雞不始乳”則“淫女亂男”,寓社會指風氣變壞;“鷙鳥不厲”則“國不除兵”,暗示社會不安定;“水澤不腹”則“堅言乃不從”,表明言論不暢、政令不通。

當然,這些説法並不科學,但卻透露出古人對大寒節氣的“較真”態度——須嚴肅對待和處理大寒節氣到來後的反常氣候現象。大寒正是舉行一年中最重要的“歲終大祭”的月份,《逸周書》“大寒三候”的説法意在提醒人們,大寒時正是數九寒冬,又恰逢歲末,快要過年了,要敬天畏神恤人。

大寒時節“恤人”,最常見的做法是“大寒送温暖”,如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臘月初四正好是大寒節氣,宋太宗趙光義便做了件載入史冊的“賜高年帛”。

《宋史·太守本紀二》記載:“召賜京城高年帛,百歲者一人加賜塗金帶。是日,雨雪,大寒,再遺中使賜孤老貧窮人千錢、米炭。”在雨雪紛飛的大寒節氣“送温暖”,宋太宗的舉動感動了京城孤老窮人,成語“雪中送炭”就是從這個大寒典故中來的。